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0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②阅金经(________) ③有仙则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
C.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对象的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② , 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③ , 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④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⑤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畜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⑥ , 戒⑦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⑧之风。
【注】①陈谏(jiàn)议:北宋陈省华(939年—1006年),字善则,北宋阆州阆中人,官至左谏议大夫,故称之。②驭:驾驭,控制。③厩:马棚。④贾(gǔ)人:商人。⑤遽:急忙,马上。⑥直:通“值”,价值,这里指钱。⑦戒:通“诫”,告诚。⑧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蹄啮伤人多矣________
②因诘仆________
(2)翻译句子。
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一处)。
家中左右尚不能制
(4)用自己的话说说陈谏议具备怎样的“古仁人之风”。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天台多牡丹,大如拱把① , 其常也。某村中有鹅黄牡丹,一株三干,其大如小斗,植五圣祠前。树叶离披错处檐瓷②之上三间皆满焉。花时数十朵,鹅子、黄鹂、松花、蒸栗,萼楼穰吐③ , 淋漓簇沓。土人于其外搭棚演戏四五台,婆娑乐神。有侵花至漂发④者,立致奇崇⑤。土人戒勿犯,故花得蔽芾⑥而寿。
(选自张岱《天台牡丹》)
【注】①拱把:指其径围大如两手合围。②檐甃(zhóu):墙壁和房檐。③穰(ráng)吐:丰盛的样子。④漂发:分散,散开。⑤奇崇:奇异的灾祸。⑥蔽芾(bì fèi):茂盛的样子。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 濯:_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
③植五圣祠前 植:________
④花时数十朵 花: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树叶/离披错处檐甃之上/三间皆满焉
B.树叶离披/错处檐甃之上/三间皆满焉
C.树叶/离披错处檐甃/之上三间皆满焉
D.树叶离披/错处檐甃之上三间/皆满焉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土人戒勿犯,故花得蔽芾而寿。
(4)两文都写到了牡丹。【甲】文写牡丹的目的是:________;文中“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感叹的方式,含蓄表明了作者________的人生态度;【乙】文则表达了土人对牡丹的________之情。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擦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 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学者、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湮于沙上________
(3)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得出的结论却不一样呢?
(4)文中的讲学家代表了哪一类人?
(5)本文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5.古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 《陋室铭》)
(乙)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郑板桥 《靳秋思索画》)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 ________
②用以慰天下之劳人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联系(甲)文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叙述,你认为(乙)文中郑板桥的“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
6.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子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夏日赏荷李盛仙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对下列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人/甚爱牡丹
B.中通/外直
C.陶后鲜/有闻
D.荷花/为雨所洗
(2)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蕃:多)
B.亭亭净植(植:种植)
C.宜乎众矣(宜:应当)
D.少时 , 雨过天晴(少时:不久)
(3)下面对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翻译: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翻译:可以远远地看望,但是不能亲近而庄重地和它玩啊。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翻译: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把[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5)[甲]文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文称荷为“花中仙子”,这都是什么修辞手法,分别写出莲花、荷花的什么特征?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顾《爱莲说》)
【乙】
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间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因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间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间而己不,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
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敦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①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 不 使 高 强 争 无 益 故 守 困 厄 为 当 然。 (2)根据语境,为下面句中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①易________A.容易 B.改变
②素________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子者何人?丹之爱,宜平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品质的理解。
8.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山①夜戏
袁中道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② , 余道镇江往兖③。日晡④ , 至北固⑤ , 舣舟江口⑥。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⑦。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⑧。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奚携戏具⑨ , 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⑩。锣鼓喧阗⑪ , 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⑫ , 翕然张口⑬ , 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注】①金山:在今江苏镇江西北,金山寺位于此处。②崇祯二年:1629年。③兖:即兖州。④脯(bū):古代时刻,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三点到五点。⑤北固:即北固山,今江苏镇江北长江边上。⑥舣(yǐ)舟:船停靠岸边。⑦噀(xùn):喷水,喷吐。⑧漆静:漆黑寂静。⑨小奚:小奴仆,未成年仆人。⑩韩蕲王:韩世忠,两宋名将,死后被追封为蕲王。⑪喧阗(tián):形容声音大而杂。⑫摋(shā):揉。翳(yì),眼翳,妨碍视力的白斑。⑬翕(xī)然张口:张大嘴巴合不拢,形容目瞪口呆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余道镇江往兖________
②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________
③呵欠与笑嚏俱至________
④以何事何时至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与“目送久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
B.何陋之有(《陋室铭》)
C.久之 , 目似暝,意暇甚(《狼》)
D.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大意。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4)通读全文,请概括文段内容。
(5)请赏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搬眼翳,翁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