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翔庄气功练功要诀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6
鹤翔庄功法: 第二章静功站桩2009-06-18 10:43第二章静功站桩站桩属于静功的范畴,是鹤翔庄功法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证明,通过站桩功,多数能够自然地产生自发动作。
这是鹤翔庄功法的特点之一,也是在动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治病健身疗效的一个重要阶段。
因此对于站桩功,必须正确认识,科学对待,自然发展,以求达到理想的效果。
站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静而得气,出现最佳气功态,以便进一步提高治病健身之功效。
站桩一般包括调神、调息、调身三大组成部分。
运用意识,属于调神。
形体各部要求,也就是姿势,属于调身。
对调神、调身都有若干具体要求。
但对于调息要求仍是自然呼吸。
一、站桩的前提(一)要对站桩确立一个正确观念练好五节动功是站桩功的首要前提,站桩是五节动功的深化和发展。
在站桩过程中,自然地产生自发动作是“静极生动”,“气行受阻”与病理相联系的自我调节的自然反应。
实践证明,这对于提高祛病强身功效,调动人体潜能,进而探索人体生命奥秘,都有着特殊的作用。
在站桩中自然产生的自发动作,对人体是益的。
(二)要有扎实的动功基础五节动功一定要全都学完,做到姿势正确,动作圆滑,放松入静,精神内守,气感较强,周身的膜络得到初步的疏通,主要穴道能够开合。
在这样条件下站桩,手上有气,脚下有根,出现了自发动作,也会稳妥可靠,效果良好。
但动作未学完和练熟,切不可过早地站桩。
(三)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主要做到八个字:坚信、心静、不怕、不急。
具体来说就是对站桩的客观效应要坚信不疑,要排除一切杂念,做到心静神安,毫无忧虑。
要克服对自发动作的偏见和恐惧心理,认真做到精神和形体都自然放松才会“静极生动”,产生良好的自发动作。
站桩时要耐心坚持,不要急于追求奇特功效。
更不可用后天意识去追求自发动作,同时要反对封建迷信思想,以避免产生副作用。
要做到无外动不追求,有外动也不惊慌,要坦然处之,自然发展。
(四)要选择合适的场地并做好练功前的准备要有平整的场地,安静的环境,新鲜的空气,最好有花草树木。
鹤翔庄气功口令词第一节六方和合预备:两脚成小后八字,略宽于肩,两手自然下垂,松静站立。
舌抵上颚,似笑非笑,双目平视,心澄目洁,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松,将气沉入下丹田,开始意守。
引丹田气经会阴穴沿督脉上升至大椎穴,经两肩两臂至两手劳宫穴。
转掌心向后,以肩为轴,两臂从胸前缓慢扬起,掌指上翘成90°,柔力收推三次,收-推、收-推、收-推。
松腕展翅,两手分开成一字形,掌指上翘成90°,柔力收推三次,收-推、收-推、收-推。
两手放平,从体侧缓慢下落,转掌心向后,推至45°,同时将脚跟提起,转腕折翅,两手从腋下掏出甩向前方。
十指放松向前平伸,棒气似球,缓慢托起,将气贯入百会穴。
张臂开胸,肩臂成六边形,略停。
十指交叉,翻掌向上,以颈椎为轴,左右松动双肩,左松肩、右松肩,上拔颈椎。
以胸椎为轴,左右松动双肩,上拔胸椎。
以腰椎为轴,左右松动双肩,上下抻腰椎。
两腿直立,两臂夹头,以腰椎为轴,躯体向下俯落,先中间通地合阴一次,松腰,左脚前通地合阴一次,松腰,右脚前通地合阴一次,松腰,松手。
体重右移,绕手在下丹田前抱球。
两手抻气,左脚向左前方45°迈出,双目注视劳宫穴,将头转正,左手向百会穴贯气,外导内行,将气导入下丹田,外推,内收。
右脚向右前方45°迈出,右手向右前方扬起,双目注视劳宫穴,将头转正,右手向百会穴贯气,外导内行,将气导入下丹田。
调正右脚,翻掌外推,左脚跟上半步,内收在下丹田前抱球,松肩、提肛,两手向小腹收拢,距小腹两厘米时,经两胯从体侧放下。
第二节柱地通天预备:两脚平行站立,与肩等宽,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松,将气沉入下丹田,开始意守。
引丹田气经会阴穴沿督脉上升至大椎穴,经两肩两臂至两手劳宫穴。
掌心相对,以肩为轴缓慢扬起,与肩平,转掌心向下,变剑指,展翅,两臂成一字形,左右通臂三次,左、右,左、右,左、右。
抻成一字形,变单顶指,变阴掌,展翅,观天。
合翅,与躯体成20°时,转掌心向后,转腕折翅,从腋下掏出甩向前方。
鹤翔庄功法修改后的鹤翔庄功法首先对功法正名归本,明确了鹤翔庄功法是全套智能功的第一步功。
它属于混元功的范畴,是开放型功法,练的是外混元。
气机运行的路径,主要是人体周身的膜络。
同时丰富了功法的内容和要求,它主要包括五节动功、静功站桩、捧气贯顶法、集体组场发气治病。
这四者不可分割有机联系的整体。
总的要求是松静自然,动静相兼、以意领气,意随庄动,气随意行,意、气、形合一。
五节动功练法和要求又各有侧重,第一、二节主要是开,但开中有合;第三、四节主要练自身,培养真气,打开关窍;第五节主要是收,就是把自身上下内外的气和练功场地的气都收回来,使天、地、人三者混元气内外融为一体,收归于下丹田第一章动功第一节通六合双回气本节功主要是开穴道,使人体和天、地、四方自然界的外混元气相合。
也就是掌心、百会、脚心与上、下、前、后、左、右的外混元气相合,人在其中。
这就是通六合达到开合穴道和合外气,疏通膜络,培育真气之目的。
一、预备式两脚成后八字,脚跟略宽于肩。
上体中正,两臂自然下垂。
下腭后收,松静站立。
双目平视前方天地相接处,神光内收。
舌顶上腭,似笑非笑,心澄目洁,身体由上而下放松,将气沉入下丹田,开始意守(图1)。
二、提翅意在掌心。
转阴掌,两臂向前缓慢扬起,与肩平,掌指上翘90度,掌心突出,意念向前至天地相接处,前后柔力收、推3次。
收以肩带动肘、腕回收,松腕约成45度,掌心内含,意从天地相接处将气收入下丹田;推,以肩带动肘、腕外推,掌指上翘成90度,掌心突出,意从掌心推至天地相接处(图2~4)。
三、展翅收推松腕落掌约成45度,掌心内含,意在掌心,两臂与肩平,左右展开,成一字形,掌指上翘90度,掌心突出左右柔力收推3次。
收,以肩带动肘、腕回收,松腕约45度,掌心内含,意从左右天地相接处将气收入下丹田;推,以肩带动肘、腕外推,掌心突出,意从掌心推至左右天地相接处(图5~8)四、合翅后推两手放平,掌心内含,意在掌心,松肩合翅,两臂从体侧缓慢下落,约与躯体成20度时,转掌心向后,两臂柔力向后推至与躯体约45度,同时翘掌成90度,掌心突出,意从掌心向后至天地相接处(图9~11)。
[赏析]鹤翔庄气功鹤翔庄气功一、功法1、预备两脚成小后八字,略宽于肩(先使两脚外侧与肩等宽,平行站立;再将两脚跟提起,外开约20度,形成小后八字,自然放平)双膝微曲;松肩,两手自然下垂,松静站立。
舌抵上腭(舌尖轻轻接触上腭发“恬”音的部位,舌根放松。
),似笑非笑(是从心里发出的笑。
两腮放松,嘴角轻轻拉向后上方,使面部肌肉和腹肌放松,有利于气沉丹田,促使丹田自动开阖。
两腮放松可以增强唾液腺的分泌功能,使唾液增多。
唾液增多后,可分三小口吞下,第一口用意念直接送入下丹田,第二口用意念从左侧画弧送入下丹田,第三口用意念从右侧画弧送入下丹田),双目平视(眉宇舒展,眼神含而不放,视而不见),心澄目洁(即排除一切杂念,宁神静意),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松(即用意念使头、颈、肩、肘、腕、指、胸、腹、背、腰、胯、膝、踝、足、趾依次放松,但要松而不懈),将气沉入下丹田,开始意守(用意念将气沿中脉――从百会至会阴直通的一条气脉,贯穿于上、中、下三个丹田――沉入丹田。
下丹田的具体部位在膀胱之后,直肠之前。
这里是一个夹室,有气则开,无气则合。
意守下丹田,就是将注意力集中于下丹田)。
引丹田气经会阴穴沿督脉上升,至大椎穴,经两肩、两臂(意走中间)至两手劳宫穴。
2、提翅两手转掌心向后,两臂以肩为轴,以与肩等宽之距离,从体前缓慢扬起,待与肩平后,掌指上翘,与臂成90度,突出掌心。
用柔力(两臂紧而不僵)收推三次。
收时,以肩带臂,肩、肘、腕依次放松,肘部下垂(小臂与水平线的夹角约为45度);推时,腕、肘、肩依次柔力前推,同时掌指逐渐上翘,待两臂与肩平后,掌指与臂成90度,突出掌心。
,意念,提翅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收推时,收的意念在双肩,推的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3、展翅松腕,掌指与水平线成45度,两臂向左右分开,成“一”字形,掌指上翘与臂成90度,突出掌心。
柔力收推三次。
,意念,展翅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收推时,收的意念在双肩,推的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禅武少林劲法鹤拳劲法要诀一、鹤拳之气鹤拳用气,气沉丹田,注气不注力,注意更注气。
而这“气”,按中国理论是指人体能够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有一定的运行路线。
武术家认为,这种气的运行是可以锻炼的。
练气这种功,就是气功,或叫内功。
鹤拳就是要练这种气。
鹤拳所练的内功是一种丹田功,丹田可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
鹤拳着重练下丹田,即小腹正中的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的地方。
练时应沉丹田,有节奏地呼吸,呼吸应当做到绵、细、深、匀、柔、有力,且意守丹田。
就这样使丹田这个位置时松时紧,有节奏地进行腹式呼吸。
不间断地进行这样的锻炼,日久就会感到腹内有一股暖气血在流动,全身会慢慢感到发热。
这就是气血在人体内舒畅地循环流动,它循着经络,由丹田下行至足心(涌泉穴),然后上行经过背、颈,直到头顶(百会穴);再下行经颜面至丹田,成为椭圆形的周流形式。
这种气血运行速度很快,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在练丹田时,腹部应当感到充实,并富有弹性,这样日久会使体肤变得极其坚韧,经得住相当分量的拳脚冲击。
很多武术家在表演内功时,腹部经得起冲击,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在技击武术中,气能助力助劲。
在发劲时,气还有助于稳定自己的重心,增强两足之间的力量,可使两足落地生根,稳固下盘,加大爆发力。
故气不能集中于丹田即呼出,而是集中在丹田,后由丹田贯串于跟底,以气助力,再发于身体要出击的部位。
这就是老一辈武术家们所说的“劲到脚底,浑身是劲”的道理。
练鹤拳还必须注意气贯丹田,出手出气,气行一贯,练时手对脚,也就是手、脚皆与气相连。
鹤拳所要求的是宗劲,而不是宗力。
故动手就是有撞抖之劲,力由足起,劲由腰发,由腰部带动全身发出一种弹抖之劲。
鹤拳有明、暗劲之别,来源于明、暗气,明见于外形,暗潜于内在。
两者的关系是通过运行,调动了人体的内在功能,使各部器官发挥较大的机能,见于外形。
这也是鹤拳的共性。
丹田功的训练还能起到祛病延年、强身保健的作用。
由于丹田功练的是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深而长,它能使腹肌、腰肌、膈肌等机能都得到增强。
中国鹤翔庄气功动功第一节六方和合一、功法1、预备两脚成小后八字,略宽于肩(先使两脚外侧与肩等宽,平行站立;再将两脚跟提起,外开约20度,形成小后八字,自然放平)双膝微曲;松肩,两手自然下垂,松静站立。
舌抵上腭(舌尖轻轻接触上腭发“恬”音的部位,舌根放松。
抵舌的目的是搭桥,接通任、督二脉,以便小周天的真气运行),似笑非笑(是从心里发出的笑。
两腮放松,嘴角轻轻拉向后上方,使面部肌肉和腹肌放松,有利于气沉丹田,促使丹田自动开阖。
两腮放松可以增强唾液腺的分泌功能,使唾液――气功里叫“金津玉液”――增多。
唾液增多后,可分三小口吞下,第一口用意念直接送入下丹田,第二口用意念从左侧画弧送入下丹田,第三口用意念从右侧画弧送入下丹田,此即古人所说的“吞津法”。
将玉液用意念送入下丹田,叫“玉液还丹”,或“聚津成精”),双目平视(眉宇舒展,眼神含而不放,视而不见),心澄目洁(即排除一切杂念,宁神静意),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松(即用意念使头、颈、肩、肘、腕、指、胸、腹、背、腰、胯、膝、踝、足、趾依次放松,但要松而不懈),将气沉入下丹田,开始意守(用意念将气沿中脉――从百会至会阴直通的一条气脉,贯穿于上、中、下三个丹田――沉入丹田。
下丹田的具体部位在膀胱之后,直肠之前。
这里是一个夹室,有气则开,无气则合。
意守下丹田,就是将注意力集中于下丹田)(图1)。
引丹田气经会阴穴沿督脉上升,至大椎穴,经两肩、两臂(意走中间)至两手劳宫穴。
2、提翅两手转掌心向后,两臂以肩为轴,以与肩等宽之距离,从体前缓慢扬起,待与肩平后,掌指上翘,与臂成90度,突出掌心。
(图2――3)。
用柔力(两臂紧而不僵)收推三次。
收时,以肩带臂,肩、肘、腕依次放松,肘部下垂(小臂与水平线的夹角约为45度);推时,腕、肘、肩依次柔力前推,同时掌指逐渐上翘,待两臂与肩平后,掌指与臂成90度,突出掌心(图4――5)。
[意念]提翅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收推时,收的意念在双肩,推的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鹤翔庄气功教学之六常用的辅助功法常用的辅助功法一、疏肝法1、预备两脚平行,与肩等宽,双膝微曲,松肩,两手自然下垂,松静站立。
舌抵上腭,似笑非笑,双目平视,心澄目洁。
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松,将气导入下丹田,开始意守。
引丹田气经会阴穴沿督脉上升,至大椎穴,经两肩、两臂至两手劳宫穴。
将身体重心移向左脚,右脚向前迈出半步,脚跟着地,脚尖上翘,对着树木(或木材、木器)。
2、双回气两手转掌心向前,捧气似球,以肩为轴,从体前缓慢托起,贯入百会穴。
张臂开胸,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外导内行,将气导至膻中穴(图214――216)。
3、排肝气两手平移至右胸前,沿身体右侧下导,意将肝气沿肝经,经右脚内侧导至右脚大敦穴排出(用意念将大敦穴打开,将肝气排给树木或木器);两臂导气至伸直后,翻掌心对树推出,意将肝气推入树木。
然后,两手自然下垂(图217――221)。
如连续作时,将两手下垂动作改为左右分开,向外画弧,绕至两胯,转掌心向前,再作排肝气动作。
(疏肝法是肝病和肿瘤病患者练功初期排除病气的一种辅助功法,如有郁闷之气,也可用此法排除。
排肝气动作可连续作九至三十次,次数多少因人而异,以肝区舒适为度,不可过多)。
二、点穴降浊法1、预备立。
舌抵上腭,似笑非笑,双目平视,心澄目洁。
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松,将气导入下丹田,开始意守。
引丹田气经会阴穴沿督脉上升,至大椎穴,经两肩、两臂至两手劳宫穴。
2、提翅两手转掌心向前,掌指平伸,以肩为轴,从体前缓慢托起至与肩平(此时两臂与肩等宽,掌心向上)(图222――223)。
3、展翅两臂左、右分开成“一”字形(手心仍保持向上)(图224)。
4、点肩井穴五指并拢,两小臂向耳侧折回,中指点向两肩井穴,意入肩井穴;松肩,松腰,意向两脚涌泉穴,留清排浊(图225)。
5、合翅待涌泉穴有气感后,将小臂伸开,同时掌指伸平,恢复“一”字形。
两臂再向体前平移至与肩等宽(掌心一直向上)(图226――227)。
6、双回气两手掌指放松,微曲,捧气似球,从体前缓慢托起,贯入百会穴。
鹤翔庄功法修改说明:北京气功研究会鹤翔庄功法研究小组鹤翔庄功法修改说明鹤翔庄功法是广大气功爱好者比较熟悉和关心的功法之一。
它自问世以来,对社会是有积极贡献的。
由于它具有得气快,气感强、疗效好,简单易学,且易于出现自发动作等特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
因此学练此功法者与日俱增,到1983年前后已在全国各地广大地区形成了高潮,练此功法者数以百万计,其中绝大多数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治病健身效果。
该功法不仅在国内广大病患者和气功爱好者之中享有较高的声望,在国外也有较大的影响。
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当时由于功法普及过快,面过广,辅导员的力量和素质跟不上,加之全国各地有成千上万的练功者是在无师自学无人指导的状态下练功的,同时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本功法的法理确有不尽完善之处。
由于以上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致使极小数人在练功中不同程度的产生过一些副作用,使学练此功的热情和信心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从而使本功法的声誉受到严重的影响,于是学练高潮也随之下降。
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广大病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1985年春在北京气功研究会的领导下,在庞鹤鸣老师的指导下,在社会各阶层有识之士和气功界的大力支持下,对本功法进行了十分必要的修改。
现将本功法修改情况概要介绍如下。
一、深化发展了基本功法、功理修改后的鹤翔庄功法,从真气的基本概念到真气的物质性,从混元气到天人统一观;从动功功理到练功要领;从功德修养到运用意识;从气感反应到气功治病机理;从如何练功到如何教功;从练功方位、时辰到练功若干注意事项都做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和探讨。
同时我们还把几年来广大群众练功的宝贵经验和心得体会,取其精华贯穿于有关章节的功理之中。
二、明确了功法的性质和归类修改后的鹤翔庄功法首先对功法正名归本,明确了鹤翔庄功法是全套智能功的第一步功。
它属于混元功的范畴,是开放型功法,练的是外混元。
气机运行的路径,主要是人体周身的膜络。
鹤翔庄气功教学之一鹤翔庄气功教学一、气功发展简史与中国鹤翔庄气功气功学与其它医学科学一样,也是在人类与疾病的长期斗争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有了气功,那时被称作“行气”、“导引”、“吐纳”、“坐禅”、“静坐”、“站桩”、“行功”、“卧功”┄┄。
唐尧时期,就已用形式如舞的“导引”疗法来强身祛病了。
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远在陶唐氏(尧所属的氏族部落)之始,天多阴雨,河水泛滥,潮湿阴冷,引起人们气滞血淤,筋骨蜷缩不舒,“故作舞以宣导之”。
这就是古代“导引”的最初形式。
因此,气功是远古人与大自然恶劣环境和自身疾病作斗争的产物。
出土的战国初期的文物――《行气玉佩铭》(文字刻在十二面体的玉柱上)记载:“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
天几庄在上,地几庄在下。
顺则生,逆则死。
”这证明了战国时期就已对气功有了丰富的经验。
对于《行气玉佩铭》的解释,一种认为铭文是一种真气运行法;另一种则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认为铭文所讲的是一种深呼吸法。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解释这段的大意是:“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
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
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另外,老子《道德经》指出:“虚其心,实其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等等,都是指练功时,心情安静,呼吸柔和,细长深匀,精神内守,想到腹部下丹田部位,把“意”和“气”结合起来进行锻炼。
《庄子·刻意篇》有:“吹xu(口字加句字)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
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传说彭祖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练气功而长寿者)。
这是认为“吐纳”与“导引”可以益寿。
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对气功也有记载。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最古老的气功之一——武当气功鹤形桩鹤立草丛稳如山,亭亭玉立天地间。
仙鹤展翅飞高远,自由翱翔在蓝天。
鹤形气功是最古老、最传统的气功的一种。
仙鹤素以喙长、颈长、腿长著称,它性情高雅、形态美丽;羽毛洁白、飘逸雅致;引颈耸翅、翩翩起舞;鸣声嘹亮,超凡不俗。
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中,仙鹤是长寿的象征。
在武当山天柱峰,金殿前面就有两只铜铸仙鹤,一左一右,鹤立金顶。
道教中,仙鹤飘逸的形象,象征着长寿延年,得道成仙,如此可见仙鹤在武当道教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传统气功鹤形桩,兼具技击和养生两大公用于一身,是武当道人必须修炼的功法之一。
身在玉虚宫,心静天地宽。
玉虚宫里,武当三丰派第15代传人袁师懋道长,身穿白色道袍,习练鹤形桩功,灵韵脱俗,自己仿佛化成了一只洁白的仙鹤,此时此刻简直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长期习练鹤形桩功调整身心,对静功入定打下良好的基础。
鹤形桩主要的特点是以养神为主,练气为辅,它通过外表对肢体筋骨皮肉活动,达到对脏腑、经络、气血、大脑的锻炼。
鹤形桩是一种站桩气功,习练者需要保持长时间的鹤形独立,因此它也是五行气功当中最难练的一种。
习练鹤形独立,能快速解决身平气静的问题,因为在行功中,若意念不集中,你的重心就会不稳,闭着眼睛站马上就会倒掉。
所以静是根本,因为气从静中而来。
练功时,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干扰,往往会心生杂念,使行功难以入静。
有些动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做到,尤其是柔韧性方面平衡方面,做到平衡了松不了,松了难做到平衡。
而鹤形桩中提膝基本动作,很容易地帮助你在短时间里保持平衡。
另外注意下盘要稳重。
长期习练鹤形桩功调整身心,对静功入定打下良好的基础。
鹤形也是五形功里最重要的一种。
五形功里有如此之说:龙形练神、虎形练骨、豹形练力、蛇形练气、鹤形练精。
固精调心,是鹤形桩气功的显著特点:内固精髓,外示安逸;动作优雅,强筋壮骨;调摄身心,动作舒展;稳实轻柔,聚精凝神;运气随势,内含精、气、神三字。
快速入静,短期打通体内阴阳之气以此可以说练好鹤形桩是提升神、骨、力、气的基础,为内外功法锻炼之根本。
谈鹤翔庄的五节动功(作者:赵洪川)前言五节动功是鹤功的基础功,在功法中有许多特定的要求,这些特定要求的主要含义是什么?每节动功的含义是什么?通过五年多的学习、实践、思考初步悟出了一些其中的道理,但未经老师审阅,故只供参考。
一、六方和合1、柔力收推,推时为什么要求掌指上翘90度?推是紧,目的是通过劳宫穴将体内浊气排出体外。
收是松,通过劳宫穴将宇宙清气吸入体内即使掌指上翘85。
,也达不到紧的目的。
劳宫穴达不到紧的程度就不易打开,浊气无法排出;劳宫穴未打开,清气也无法吸入体内,因此掌指必须上翘90。
,才能达到排浊吸清之目的。
因为混元气行气是走片的,掌心的一紧一松,气必然会串行五指,因此也会疏通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
2、后推为什么要求达到45。
,既不可弯腰,也不可松膝?后推动作是个由松到紧的过程,松是吸清气,紧是排浊气。
后推达不到45。
就无法将浊气排出体外。
松膝弯腰躯体必成弓形,上下气行不畅,不利于吸清排浊。
.3、转腕折翅为什么不可耸肩?耸肩会气冲上头,不利于从五指中甩出病气。
4、捧气贯顶的作用是什么?捧气贯顶的目的是为了打开百会穴和贯通中脉。
双手捧气时意守劳宫穴,其实质是以双手劳宫穴采宇宙之清气,此时双手劳宫穴会有进气的感觉,采气后将气贯入百会穴,日久天长,滴水穿石,百会穴自然会被打开,气贯天目穴也是这个道理。
5、两拔一抻后,为什么又要把颈、胸、腰三椎放松一下?两拔一抻的作用是疏通督脉,以天阳补体阳,两拔一抻会使清气上升,放松三椎会使浊气下降,也就是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从气的外放与内收关系来说,两拔一抻是内气外放;放松三椎则是外气内收。
6、通地合阴为什么要求两臂夹头,掌心向上,两腿直立?在三次通地合阴时,为什么要求两臂夹头姿势始终不变?通地合阴的目的是以地阴补体阴。
通过三次俯地和松腰,会使上肢和下肢的筋都受到了锻炼。
筋是越炼越软,筋软了肝血就柔和了,肝病和气血失调病得到了治疗。
两臂夹头,两腿直立,都是为了锻炼筋。
鹤翔庄气功练功要诀───鹤扬摘录于《鹤翔庄气功修炼指南》功夫来源于哪里?我的体会是,功夫来源于鹤翔庄的理和法,来源于名师的传授和指点,来源于本人的刻苦练功,来源于练功人的品德和正念。
即:中国鹤翔庄气功(一部功),中国自在气功(二部功),秘法内功(三部功)。
一部功是鹤功的基础功。
只有练好基础功才有利于进一步修炼和提高,所以在这里我主要就中国鹤翔庄气功(一部功)谈谈练功的体会。
鹤功一部功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就是五节动功;第二部分是站桩功;第三部分是八种辅助功法以及练功九十九问。
鹤功的主要特点是:①动静相兼,调养相依;②得气快,整体疏通经络快,治病见效快;③普遍出自发功,并能想发就发,想收就收,自发自收,安全可靠;④动作简单,易学易练,易推广,练功占地面积小。
下面从五节动功上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节六方和合这节讲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六方和合,要求练功者要顺乎自然和宇宙混为一体。
鹤功的每一招式都有它的独特作用,动作本身就是功,动作的规律就是法,有功就有效。
预备功是鹤功的精华。
所以“松静自然恬澹虚无”,实际就是放松入静,扶植正念,培养真意,打通任督二脉,开始后天返先天,为天地人合一,混为一体做准备。
预备功也可以叫它放松入静功,也就是入门功。
这就是练功的法。
有了法,预备功本身也就是对人体进行了有序化的调整。
有的人三、五天得气,气通尾闾,这就是功效。
慢一点的半个月也能达到。
三田的连通也都在功法之中。
这就是预备功对初练者所起的功效。
这一节动功,根据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体生理和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为了补益真气安排了六方和合的动作。
六方指的是天、地、东、南、西、北。
六方和合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型的一个空间。
心中有没有这个形象是不一样的,这个形象就是混沌一团的庞然大物。
在练功时面向南提翅以后,掌指上翘成90度,突出掌心,打通劳宫穴,来回柔力收推三次。
这个动作是通南方的,这就是第一合。
从五行上讲南属火,在人体五脏中为心,这个动作做好了,做通了,人体便与南方和合。
中国鹤翔庄气功动功第一节六方和合一、功法1、预备两脚成小后八字,略宽于肩(先使两脚外侧与肩等宽,平行站立;再将两脚跟提起,外开约20度,形成小后八字,自然放平)双膝微曲;松肩,两手自然下垂,松静站立。
舌抵上腭(舌尖轻轻接触上腭发“恬”音的部位,舌根放松。
抵舌的目的是搭桥,接通任、督二脉,以便小周天的真气运行),似笑非笑(是从心里发出的笑。
两腮放松,嘴角轻轻拉向后上方,使面部肌肉和腹肌放松,有利于气沉丹田,促使丹田自动开阖。
两腮放松可以增强唾液腺的分泌功能,使唾液――气功里叫“金津玉液”――增多。
唾液增多后,可分三小口吞下,第一口用意念直接送入下丹田,第二口用意念从左侧画弧送入下丹田,第三口用意念从右侧画弧送入下丹田,此即古人所说的“吞津法”。
将玉液用意念送入下丹田,叫“玉液还丹”,或“聚津成精”),双目平视(眉宇舒展,眼神含而不放,视而不见),心澄目洁(即排除一切杂念,宁神静意),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松(即用意念使头、颈、肩、肘、腕、指、胸、腹、背、腰、胯、膝、踝、足、趾依次放松,但要松而不懈),将气沉入下丹田,开始意守(用意念将气沿中脉――从百会至会阴直通的一条气脉,贯穿于上、中、下三个丹田――沉入丹田。
下丹田的具体部位在膀胱之后,直肠之前。
这里是一个夹室,有气则开,无气则合。
意守下丹田,就是将注意力集中于下丹田)(图1)。
引丹田气经会阴穴沿督脉上升,至大椎穴,经两肩、两臂(意走中间)至两手劳宫穴。
2、提翅两手转掌心向后,两臂以肩为轴,以与肩等宽之距离,从体前缓慢扬起,待与肩平后,掌指上翘,与臂成90度,突出掌心。
(图2――3)。
用柔力(两臂紧而不僵)收推三次。
收时,以肩带臂,肩、肘、腕依次放松,肘部下垂(小臂与水平线的夹角约为45度);推时,腕、肘、肩依次柔力前推,同时掌指逐渐上翘,待两臂与肩平后,掌指与臂成90度,突出掌心(图4――5)。
[意念]提翅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收推时,收的意念在双肩,推的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鹤翔庄功(慢性胃肠疾病、习惯性便秘、支气管病、肺气肿、腰腿痛、神经性头痛、前列腺炎、心脑血管病、矽肺、糖尿病)鹤翔庄功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仿生动功,源于华佗“五禽戏”中鸟禽动作。
是目前社会上较为流行的功法之一。
本功法的特点是意识多随动作而转移。
【功法操作】一、六方和合1.预备功两脚开立与肩宽,提起两脚跟,外开20度,双膝微屈,松肩,两手自然下垂,松静站立,舌舔上腭,口微闭,双目平视,全身放松,运气至丹田,然后引丹田气经会阴穴沿督脉上升,至大椎穴,经两肩、两臂至两手劳宫穴。
2。
提翅翻转手掌,使掌心向后,两臂以肩为轴,以与肩等宽之距离,从体前缓慢扬起,待与肩平后,掌指上翘,掌心向前,掌的垂直方向与身体平行。
用柔力向前收推上肢三次。
提翅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收推时,收的意念在双肩,推的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3.展翅松腕,两臂向左右分开,成“一”字形,掌指上翘90度,掌心向外,用柔力向两侧收推三次。
意念同提翅。
4.合翅两手放平,成“一”字形,以肩为轴,两臂放松,从体侧缓慢下落,与身体成20度角时,转掌心向后,手臂伸直,后推至45度,同时将脚跟慢慢提起,躯体微向前倾。
合翅与后推意念均在两手劳宫穴。
5.折翅两手从体后向腋下画弧。
同时以小臂带动手腕,以手腕带动五指,从小指开始,依次向内旋转,逐渐成爪形,再由腋下掏出,将手甩向前方,手要成小喇叭形,拇指要尽量封住劳宫穴,同时两大臂在体侧相夹,两脚跟略用力拄地,两膝微曲,转腕折翅时,意念在十指,夹臂甩出时意念病气从十指尖甩出、抖掉。
6.捧气贯顶十指放松,双手与肩等宽,向前平伸,捧气亿球,从体前缓慢托起,将气贯入百会。
张臂开胸,手腕放松,手、臂、肩成六边形,略停片刻。
捧气意念劳宫,贯顶意入百会穴。
7.通天合阳两手十指在头顶交叉,翻掌使掌心向上,以劲椎为轴,左右松动双肩;然后以胸椎为轴,左右松动双肩,上拔胸椎部;最后以腰椎为轴,左右松动双肩,上下伸腰椎。
鹤翔庄气功练功要诀───鹤扬摘录于《鹤翔庄气功修炼指南》功夫来源于哪里?我的体会是,功夫来源于鹤翔庄的理和法,来源于名师的传授和指点,来源于本人的刻苦练功,来源于练功人的品德和正念。
即:中国鹤翔庄气功(一部功),中国自在气功(二部功),秘法内功(三部功)。
一部功是鹤功的基础功。
只有练好基础功才有利于进一步修炼和提高,所以在这里我主要就中国鹤翔庄气功(一部功)谈谈练功的体会。
鹤功一部功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就是五节动功;第二部分是站桩功;第三部分是八种辅助功法以及练功九十九问。
鹤功的主要特点是:①动静相兼,调养相依;②得气快,整体疏通经络快,治病见效快;③普遍出自发功,并能想发就发,想收就收,自发自收,安全可靠;④动作简单,易学易练,易推广,练功占地面积小。
下面从五节动功上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节六方和合这节讲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六方和合,要求练功者要顺乎自然和宇宙混为一体。
鹤功的每一招式都有它的独特作用,动作本身就是功,动作的规律就是法,有功就有效。
预备功是鹤功的精华。
所以“松静自然恬澹虚无”,实际就是放松入静,扶植正念,培养真意,打通任督二脉,开始后天返先天,为天地人合一,混为一体做准备。
预备功也可以叫它放松入静功,也就是入门功。
这就是练功的法。
有了法,预备功本身也就是对人体进行了有序化的调整。
有的人三、五天得气,气通尾闾,这就是功效。
慢一点的半个月也能达到。
三田的连通也都在功法之中。
这就是预备功对初练者所起的功效。
这一节动功,根据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体生理和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为了补益真气安排了六方和合的动作。
六方指的是天、地、东、南、西、北。
六方和合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型的一个空间。
心中有没有这个形象是不一样的,这个形象就是混沌一团的庞然大物。
在练功时面向南提翅以后,掌指上翘成90度,突出掌心,打通劳宫穴,来回柔力收推三次。
这个动作是通南方的,这就是第一合。
从五行上讲南属火,在人体五脏中为心,这个动作做好了,做通了,人体便与南方和合。
和合后有什么反应,具体体现在身体的哪个脏腑部位,体查到了也就是达到了功理上的要求,功夫也就有了,心脏也就开始改变了原来不正常的状况。
第二、三合,展翅这个动作左手通东方,右手通西方。
在五行中东属木,西属金;在人体肝属木,与东方和合;肺属金,与西方和合。
通过动作两手的劳宫穴与东西两方和合,对肝肺有利。
二合、三合以后人体有什么感受,大家在练功中都有一定的体会。
第四合是两手劳宫穴与北方相合。
北方属水,在人体肾属水。
四合相通还有中央,这个中央就是人,五行上“中”为土,在人体脾胃属土。
土可以生长万物,中医讲脾胃为后天之本。
那么人在当中是起决定性因素的。
六合起的作用,大家都体会到:学功不到一周,食欲大增,体力好转。
这是因对肾、脾、胃的真气进行了补充。
第五合是通天合阳。
双手捧气似球贯入百会,天为阳,人体头属阳,两掌心和顶心三心通天接受天体精华(即天上的三宝:日、月、星)之气,以天阳补人体之阳,使人体和天阳相沟通就是第五合。
百会练通,天阳可以自动补入人体,得以健康长寿。
第六合是通地合阴。
地为阴,人体脚属阴,两掌心、两脚心、顶心五心通地,与地阴相接,以阴补阴。
地的作用是很大的,地是生物所生存的地方。
养花者都知道,在地上养花和在阳台上养花是不一样的。
再如:黄山的迎客松、华山松的根长在岩石缝里,根固叶茂;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最严重的污染如核爆炸后,地却能慢慢净化,最后生长出繁茂的植物。
这说明对练功者同样具有这些作用;所以练功要选好地方。
有些同志在坟地练功,在天主教堂墓地坟台上练功,结果出了问题,却不知什么原因,便以迷信思想解释,结果错上加错。
练功者千万不要小看涌泉穴和地的关系(涌泉穴和腿脚还能预测气象)。
六合相通了,这时人体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我的体会是练功中的沐浴。
上边讲的是六合,下面把六方和合当中的其它几个动作的作用讲一下。
折翅腋下画弧成弓形,这是一种治病的手法。
赵老师把这种手法叫做龙爪禅。
你能用龙爪把病气抓出,这就是功夫。
赵老师根据力学和西医牵引编排了上拔颈椎、上拔胸椎、上下伸腰椎的动作,调动整个脊髓的功能,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左右双回气这个动作,对开百合穴,打通中脉,连通三田,是不可缺少的,对治疗高血压、头痛有疗效。
这一节主要是打通劳宫穴、百合穴、涌泉穴、这三个经穴是人体与宇宙阴阳交换的重要穴位。
其中劳宫穴与前后左右上下混元连通,是向外发气采气的一个重要穴位,它能收能放、能补能泻。
百合穴是承接天阳,接收太空中之精华的重要穴位,吸天阳以养神。
涌泉穴与地阴相通,吸地阴以养血,并能排泄病气,对人的长寿起重要作用。
通过长期修炼,久而久之,人体就能与自然界相通(即混为一体),也就能借调宇宙之气。
到那时候练功者就有了外气内收、内气外放的功能了,并为练自在气功打下了基础。
所以,练这一节时,第一要劳宫穴的作用练出来,第二把百合穴、涌泉穴练通,第三把脊髓松开。
据现代医学测定,人到三十五岁以后脊髓盘就开始硬化,松开脊髓打通了督脉,就能使人年青健康。
督脉在人体生理上是神经中枢,总管人体的四肢百骸和五脏六腑,在古气功中叫金光大道,也可以说是上天梯(头为天),我想练第一节功能做到这三点,也就有功夫了。
第二节柱地通天这一节是在六方和合的基础上编排的,为的是进一步疏通上肢的经络,使体内气与体外气混为一体。
这一节在动作安排上,根据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开胸理气为主,太极为甚,疏通经络为本。
“剑指通臂”是个锻炼发放外气的动作。
练功者能不能发放外气,就在于臂指和大椎穴通不通。
大椎穴总领阳经之首,对调整督脉特别重要。
阳升阴降,通周天过玉枕关,这个动作练不到家气就不能集中到剑指上来,剑指发出的气就没有力量,就不能有穿透能力。
“丹顶指”这个动作对大椎穴、百合穴、天目穴、山根穴、印堂穴进行了调整,练功有素者就会出现光环,对人体起到了美容、陶冶性情的作用。
“展翅观天”这个动作主要是开胸张目,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以阴中求阳,胸背相通,阴阳相抱,发力于背,开胸于前,这就是功夫。
胸不开,人的潜能怎么练出来?心胸狭窄容不下宇宙,心肺的功能当然也激发不出来。
关于张目的问题,赵老师在功理上讲一定要看到晴天。
如果看不到晴天而只看到阴天,这说明还没有练到家。
看不透云层不要急,只要持之以恒地练,功到自然成。
这就是眼的功夫。
胸前的穴位很多,通过这个动作要把它们打开,至于先开什么,后开什么,能不能练开,这与各人的具体条件而异,但膻中穴则是主要的。
这一节对心脏病、肺病有明显的疗效。
“双回气”在五节动功中共有十个,是最多的一个动作,也是鹤翔庄气功的精华。
“双回气”主要是开通天目穴和中脉。
古气功叫天目为天眼,叫中脉为黄道,这就明确告诉后人,天目穴开合以后可以有超人的视力(这里的天目穴不是一点,而是三百六十度)。
古语有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用天目穴就能观察到人体的生态变化。
中脉的形成和打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鹤功从第一节就开始在这方面下功夫,安排了好多动作来开发这个禁区。
中脉通了以后,人的很多潜在功能就能激发出来,发挥神通作用。
“柱地通天”也叫顶天立地,是练功中头顶青天,脚踩大地,使天地人和一。
这个动作由分三个环节:一是左右手拢气入胸。
这是一个补气的动作,给别人补气就多用这个手法。
通过拢气入胸进一步激发胸在人体上的功能。
二是柱地通天。
柱地的功夫很深,动作本身就是太极图。
什么是太极?太极就是一阴一阳,阴阳互回360度,图形是一个大S。
左右拢气各180度,两个半圆成一个圆;左阳右阴互回成S柱地,通天为阳,通地为阴,两手相交阴阳互回成S形,通天无限远,柱地无限深,这个太极图是以我为中心,要多大有多大。
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就看练的功夫了。
它的功能可以调正阴阳,功力不仅是千斤坠,怎样体会全靠实践。
第三节鹤首通关“鹤首通关”在五行动功中是中间的一节。
中间这两个字含义很深,为什么把这一节放在中间?五节动功中也分为上中下三个环节,从自然界来讲,上为天,下为地,加上东西南北,人为中间。
赵老师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把“鹤首通关”放在中间。
如果道德修养高,能达到忘我的境界;上下相通,内外相通,表里一致,内外一致,打通中脉,练成混元气,就进入了练功的高级境界。
这一节就是达此目的的重要一环。
引颈:下颏似鹤嘴,鹤性情恬静而不争,所以在练这个动作时要有“四静”的境界,不要有杂念。
前点后收是为这个督脉的大椎穴和任脉的承浆穴,打通玉枕关,疏通百会穴,接通上鹤桥。
沟通任督二脉是入门功,对人体的阳升引降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两条脉在人体的面部的龈交相会,经过三关,三个丹田。
小孩在母胎中任督二脉是相通的,并靠其生长发育,生下来剪断脐带,张口哇的一声,任督二脉就分开了,人便开始了生长衰老的过程。
要长寿,要返老还童,就必须接通任督二脉。
摆头这个动作不一般,做好了,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活波喜悦,兴致勃勃。
它能启动尾闾调动脏腑之真气,通过中脉贯通三个丹田,而承灵穴、百会穴和天阳相通,可对大脑进行调整,还能接收宇宙的信息。
这节功讲到带脉。
带脉在人的腰部。
这条脉是比较难通的一条脉,前面从肚脐经过腰部到命门穴。
命门是人的生命之门,是人的先天元精之舍,通过这个穴位内连五脏六腑,上达神府,用双手的外劳宫对准两个肾俞穴,命门夹在中间,左右双转胯,前后分成两个半圆成360度,来回三次。
这是启动元精,打通冲脉,活跃生命力不可多得的动作,要真正转好。
再就是大拇指按劳宫穴。
劳宫穴属心包经络,三焦是人体真气交换的重要部位,封住劳宫以固住人体真气这就叫握固。
它对人的生命线进行调理,起到了延长寿命的作用。
三节贯通和气通关的动作中的“三节”,是指胯、膝、踝,“关”就是膝关。
我的理解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人体的上中下三节贯通和三田融会贯通,天地人混为一体,全身的气混为一体。
只要全身的气畅通了,就能接收信息,发送信息,进行查病治病。
第四节仙鹤点水这节功是模仿仙鹤动作最多的一节,体现了仙鹤姿态舒展、轻柔的特点。
本节功可以说是气功中的大周天功。
大周天从古到今,练功的人都认为不容易练通。
而鹤翔庄功法却能练通。
第四节,通过上下点水,从上到下,从头到脚尖,形成混元气场这是大周天。
但功法中却没有讲大小周天的问题,因为鹤功练的是混元气,不强调大小周天。
练功怎样才能形成大周天?我体会有两点:第一,这节功是修德养性,练真神、真意的。
鹤翔庄功法讲功德,强调“德为功母”。
真神、真意也就是人的正思维、正意识和灵通。
什么叫神?中医上讲两精相搏谓之神,易经上讲阴阳不测谓之神,神是主宰人的生命活动的。
中医有一句话:“神散意乱”。
练气功就是要把神练圆。
气功中讲的神是指正念,是意气形统一,一句话就是练功的意念。
这里讲的意是心意、心神,神也就是人的元祖和识神。
我们在练功中,心念一动是后天意识。
开始是可以用后天意识启动先天意识,进入气功状态,这是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