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山东专用)一轮复习提素能专训专题十八实用类文本-新闻访谈阅读(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13
专题十八访谈阅读[学法——把握话题,关注问答] [视情选学,有备无患] [把握文体特征]明结构,快读文;知特点,准做题访谈虽说是新闻文体的一种,但又不同于新闻文体,所以需要熟悉访谈文本特点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既准确又迅速地掌握访谈内容,为解答题目奠定基础。
一、访谈的概念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访谈可以是对新闻人物或时尚人物的报道,可以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
而在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报道得最多的是人物专访。
二、访谈的基本特征1.针对性。
由于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景中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
2.专题性。
对要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能求大求全,否则会影响问题的深入,体现不了新闻的价值。
专访的问题多半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
3.典型性。
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具有代表性。
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的专访。
三、访谈的要求1.主题: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
2.结构:开头、主体、结尾。
(1)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
(2)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
(3)结尾: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
3.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
5.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体现现场感。
如《焦点访谈》《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
6.提问者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
高中语文备考-实用类文本新闻专题(含访谈)高中语文备考-实用类文本:新闻专题(含访谈)【考情分析】一、考纲考情新闻属于实用类文本的一种,同时也是实用类文本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面。
新闻类文本具体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语句含义、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考点和其他文体类似。
二、趋势分析在的全国试卷中,新闻类阅读一般提供多则新闻材料作为阅读文本。
从命题看,有如下特点:①选材上,类型多样,形式丰富;②在题型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新闻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分析新闻中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是这类文本考查的重点;③在命题上,既有客观选择题,又有主观简答题。
【必备知识】一、新闻的概念新闻即“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消息”。
二、新闻的价值新闻价值是指刊播事实后引起社会的正面效应。
新闻价值作为选择报道事实的标准,有下列要素:(1)时新性(或称时间性、新鲜性)——报道及时,内容新鲜。
事件发生和公开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越短,新闻价值越大;内容越新鲜,新闻价值越大。
(2)重要性——对国计民生的影响越大,就越重要,新闻价值也越大。
(3)接近性——包括地理上的接近,利害上的接近,思想上的接近,感情上的接近。
凡是具有接近性的事实,受众关心,新闻价值就大。
(4)显著性——新闻报道对象(包括人物、团体、地点等)的知名度越高,新闻价值越大。
(5)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事实,往往有新闻价值。
思考角度: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
三、新闻的文体特征(1)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特点,这是新闻最基本的要求。
报道的内容要真实、准确,有根有据,讲究用事实说话,不能想象夸张,信口胡诌。
(2)新鲜性。
报道的内容一般是以前没有报道过的,讲究从新角度说话。
(3)及时性。
报道要迅速、及时,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及时性是新闻价值的保障。
【优化探究】(新课标,山东专用)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素能专训专题十八实用类文本-新闻访谈阅读(含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追寻共同的国家记忆2013年4月1日,下午三时许,台北红馆。
一个中美混血小女孩捡拾雨后泛黄的落叶,扎成一束花开心地笑着。
她背后的红砖墙上,挂着一幅大照片,上面是六七十年前的云南腾冲街头,一位中国老者向一个美国大兵借火点烟。
展厅内,观众络绎不绝,影像播放厅里,大屏幕上播放着记录片《寻找少校》和《发现少校》,不少台湾人静静坐着观看,有长者,有年轻人。
“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密展”,首度跨越海峡,在此展出。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参加了展览开幕式。
他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作为对中华民族抗战历史进行缅怀与致敬的此次展览,无疑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次有益尝试,相信其能够唤醒、冲击并重构我们共同的国家记忆。
”这次展览的280余幅图片,来自中国大陆一群民间人士“把历史搬回家”的行动。
1999年,云南人文学者孙敏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图书馆退休馆员张孝仲老人那里,看到了腾冲光复之战中一位阵亡美国上校的20多张照片。
这一小批尘封60余年的照片,激起了一群人追寻中国远征军历史的热情。
这群人中有章东磐、晏欢、邓延康和牛子等,为拍摄《寻找上校》,牛子于2006年从美国国家档案馆带回了190多幅云南战场的照片。
2010年他们一行又历时两个月,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扫描了中、缅、印战区照片2 300幅,复制了200多万字的原始图片说明。
这些影像资料,记录了1941年到1945年中、缅、印战场的状况。
2013年3月29日,“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密展”在台北拉开序幕。
开幕酒会座无虚席。
章东磐告诉记者:“这个影展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
”当年任驻印远征军炮兵连长的郝柏村强调,八年对日抗战是中华民族最悲壮最光辉的一段历史,是全中国人的光荣,有些人淡忘甚至故意淡化这段历史是不应该的。
2024届山东省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评卷人得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何一门艺术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创造,在本质上都是人的精神映现。
书法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正与其精神象征紧密相联。
书法作为一种情感的抽象,常常以“法”写“心”,以“物”观“道”。
“心”,是和“法”相对的概念,古人也常用“志”“意”“怀”“思”等词描述。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以“一寓于书”和“有动于心”两语突出书法为“心”之“物”,指出了书法的形象本质和象征特征。
清人刘熙载曾云:“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
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
”中国古代的书法理论顺应了书法“形象”和“写意”两个方面的特征,形成了以自然物象和人格象征来讨论书法艺术的两脉。
中国书法艺术走向自觉化,与古人的艺术实践和古代论书重人格思想密切相关。
书法中的人格象征源于古代重“人”的思想,以后逐渐扩展到人品与书品的内在关联,以及深入到书法点画技法的精神内涵。
书法点画形态赋予了“人”的生命活力和情趣,这种相对稳定的技法体系和具有高度灵活的性情表现,最终表现的是人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
宋代苏轼论书指出的“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这些书论都突出了书法中人格象征的意义,将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引向了对人自身的审美欣赏,拓展了书法艺术审美的内涵。
书法作为人格精神象征的一种艺术,其象征意味是抽象的,世人论书多由书而论其人品。
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等都从颜真卿的书法论述其人,苏轼“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黄庭坚“我思鲁公英气,如对生面”,都突出了颜真卿书法的人格象征意义。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象征”不能以史籍所载的古代书家人格和书家作品作直接的对应和评判。
书家的人品对其书法的影响是通过书家对书法总体的审美取向来显示的,体现的是艺术审美上的意义,而非政治和道德上的判断。
中国古代以自然物象论书法主要盛行于魏晋南朝,宋代以后便越来越少见。
特殊任务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整本书阅读(赋分38分,用时40分钟)一、(山东潍坊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电话里,于漪爽快地接受了采访。
【预习】学校里的美育,请谁来谈那天记者上门,于漪拿出两张《解放日报》——前两篇“美育访谈录”版面说:“仔细看了前两位所谈,伍必端教授从艺术创作角度,黄豆豆从社会普及角度,我的角度,又不一样。
”的确,美育,事关立德树人。
学校、课堂,是国民教育与大众审美的从小培养场所、美育的基本途径,基础性、重要性不可替代。
记者在国庆70周年国家首次授予“人民教育家”这一荣誉称号时,想到了基础教育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于漪。
【备课】91岁于漪准备上一堂美育课她精心准备材料,在她随后的讲述中,或为背景,或为案例,在记者眼前次第展开,导入适时精准,讲来行云流水。
记者准备的29个问题,全在自然而然中,已被涵盖回答了。
【开讲】我为什么对美育“非常自觉”针对“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我提出“立民族精神之根,树爱国主义之魂”。
基础教育阶段,我一直认为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打得宽一点,以后可样样发展。
探索教育的美、追求教育的美,是我整个教学里头非常自觉的一个思路。
我学教育,受蔡元培先生影响。
他认为,美育的目的是陶冶活泼敏锐的性灵,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
我觉得,美育是和智育、德育结合在一起,培养美好情操、健康人格的。
我就想到王国维。
他最早从西方引进美育,认为美育是培养“完整的人”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他说智力的理想是真,意志的理想是善,情操的理想是美,把教育和真善美联系起来。
【案例】怎样用好“世上最美的语言”美好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大美无言。
兰亭在那个地方很美,但没有王羲之去,就没有人的感受、人的认知。
柳宗元讲过,“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课要追求“三动”的境界。
动听,学生沉浸在语言美的氛围中,遨游在母语的丰富美感里,感到快乐,产生兴趣。
动情,教师“披文以入情”,学生产生托尔斯泰说的“感情的传染”,就会升腾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优化探究】(新课标,山东专用)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素能专训专题十五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含解析)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爱的墓园丛维熙冬天,被冷风吹得端肩缩脖、疙疙瘩瘩的藤条,就像是僵死的老人一条条外露的青筋。
夏天,这枯树又活了过来,捧出一串串翡翠色叶片;这些叶片编织成一把大绿伞:就像姑娘的长长筒裙,一直快拂到了地面。
这棵伞树究竟有多大的树龄了?这无关紧要!但它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
有一天,制革厂的孟老师傅下中班时,赶上了一场雷暴。
他忙不迭地跑进这棵伞槐里去躲雨,可他“呀”地惊叫了一声,又立刻钻了出来。
借着雷暴闪光的一霎,他看见一张漂亮秀气的脸蛋,他究竟在哪部电视剧里见过她,孟老师傅记不清了,反正她是个不无名气的女演员;至于那个男人,当时正好背对着他,孟老师傅没看清他的面孔。
他冒雨往家里跑,边跑边骂自己是“老糊涂”了。
虽说是人老珠黄,孟老师傅凡心并没褪尽。
他每次下中班经过这棵伞槐时,都情不自禁地向伞槐下扫视两眼。
不看不要紧,一看还真有收获:那姑娘总穿着那双白皮凉鞋,出自于他们制革厂,他不觉得惊奇;那男人穿着的皮鞋,每次都更换款式,棕色的,米色的,黑色的,带盖儿的、带漏眼儿的、三接头的……他娘的,这小子是鞋店经理的儿子吧!不然怎么会不断更换鞋子穿呢!?马科斯夫人伊梅尔达才有两百多双皇后鞋,孟老师傅已经在伞槐下发现过十八双不同式样的男人皮鞋了;虽说这数字远不及“夫人”鞋数的十分之一,在中国已经是非常可观了。
孟老师傅觉得这是偷艺的最好契机,便常常坐在伞槐对面的长椅上,偷偷画下这些皮鞋的式样,以便带回厂子去,增强厂内皮鞋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可是他画了几张鞋样之后,发现了一个奇迹:这个男人穿的皮鞋型号有大有小,鞋帮有宽有窄,鞋底有肥有瘦。
他娘的,难道这鞋店经理的崽子,多肥多瘦,多宽多窄,多长多短的皮鞋他都能穿?三问之后,他失去了对皮鞋描样的兴致,开始琢磨躲在伞槐下露出的白皮凉鞋。
她是个什么电视剧里的演员?她名儿叫什么来着?孟老师傅暗骂自己记忆力衰竭得太早,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她叫啥样的一个名儿。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蜾蠃俗叫螟蛉虫①周建人①古人因为“察物未精”(郝懿行批评古人的话),误为蜾蠃这种细腰蜂只有雄的,没有雌的,它只能捕捉叫做螟蛉的小青虫封在泥房里,养成为自己的儿子以传代.因了这种传说,人们遂叫领别人的儿子为己子为“螟蛉子”(又称义子),并且通俗又叫蜾蠃为螟蛉虫了.②我幼时,夏天早晨,祖母常指着在窗槛上行走的、身子呈篮黑色的细腰蜂说:“螟蛉虫来了。
”母亲也常这样说的。
她们两人原生长在距离很遥远的不同的农村里,都用同一的名称,可见螟蛉虫这名称是很通用的了.螟蛉虫与拖脚黄蜂同属胡蜂类,但不像施脚黄蜂的吓人。
拖脚黄蜂是身子黄色的蜂,常常用植物纤维在屋檐下做成灰黑色的倒挂莲蓬形的窠,因此为人们所习见和熟知.拖脚黄蜂飞行时第三对脚却拖在腹下面,因此有“拖脚黄蜂”的名称.人如触犯它,它就用刺刺人.拖脚黄蜂既有此恶名,被人看见就常被扑杀。
螟蛉虫却有抚养他虫之子为己子的善行,人们就另眼相看,从不扑杀它,它的确也从不伤害人。
③夏天傍晚常常看到螟蛉虫。
这时候蜘蛛恰好已修好网,栖息网中央,准备捉飞来的虫子吃。
螟蛉虫此时也来了,在网下面一挂一撞地飞行,好像在找寻东西似的.过几天后,你如稍稍留意,就会发觉,那蛛网已破旧,而且已积有灰尘,分明网已空了,蜘蛛已被螟蛉虫拖去。
④原来螟蛉虫有不同的种类,它们并不都捉小青虫的,有的确实在捉蜘蛛。
在我故乡放荷花缸的庭中向南的窗门格子上,夏季做着不少泥房(又叫育儿室),形状略像带壳的榛子,已经封入俘虏和产下卵的泥房上面是圆圆的,没有突起物.我拆开几个泥房来看,藏的都是蜘蛛。
蜘蛛都是活的,但像睡着似的,脚略能动弹,但不会爬行。
动物学者告诉我们说,螟蛉虫把俘虏封入泥房时,常用尾针刺它一下,好像打了麻药针,俘虏就麻醉了,但是仍活着,所以不会腐烂.螟蛉虫的幼虫孵出后,就可以张口吃鲜肉;到了把存粮吃完时,它也长大了,就化为蛹,再化为成虫,穿破泥房飞去.如拆开残存的泥房来看,泥房内残留着蛹的外皮或更有少许吃残的东西,那南窗的泥房都封藏着蜘蛛,可见那螟蛉虫的幼虫是吃蜘蛛的。
语用综合1、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服饰和人类文化_____,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可以体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
关于服饰的起源,_____,观点众多,如保护说、装饰说、巫术说、遮羞说等。
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这种本能延伸的结果就是服饰。
人穿衣的第一动机是_____的,肯定是诸多因素的合力,这说明人类在选择“衣”时,已经赋予了其诸多的精神内涵。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早期,衣服作为一种奢侈品,自然多多益善,这使得衣服越穿越多,而衣服的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
事物的发展往往_____。
经历了几千年的穿衣史后,人类开始厌倦繁复的穿衣,追求简约。
同时一批前卫的设计师打破内外衣界线,形成内衣外穿潮流,原来穿上的如今脱下,原来长的现在剪短。
繁复穿衣,对人体进行美化包装,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对人体的束缚;简约,把人们从自己罗织的樊笼中解放出来。
人们脱去了繁复的衣服,但仍保持着对华美的审美喜好。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B.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C.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D.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魁人类的本能。
2.下列补写到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从服饰这面镜子上得到折射B.服饰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C.服饰就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D.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从服饰这面镜子上得到映照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休戚相关众说纷纭扑朔迷离否极泰来B.息息相关见仁见智扑朔迷离否极泰来C.息息相关众说纷纭错综复杂物极必反D.休戚相关见仁见智错综复杂物极必反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优化探究】(新课标,山东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素能专训专题十二名句名篇默写(含解析)【优化探究】(新课标,山东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素能专训专题十二名句名篇默写(含解析)〔新课标,山东专用〕XX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素能专训专题十二名句名篇默写〔含解析〕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1)仓廪实而知礼节,______________.(《管子·牧民》)三杯两盏淡酒,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2)江晚正愁余,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3)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有匪君子,如切如磋,__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答案:(1)衣食足而知荣辱怎敌他晚来风急(2)山深闻鹧鸪烟光凝而暮山紫(3)寄蜉蝣于天地如琢如磨(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1)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蓦然回首,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青玉案·元夕》)(2)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但以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3)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
【优化探究】(新课标,山东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素能专训专题十三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优化探究】(新课标,山东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素能专训专题十三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课标,山东专用〕XX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素能专训专题十三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一、(XX年潍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哲学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汪为胜闪烁着中国文化光辉的传统哲学在相当程度上是与中国山水画结缘的。
儒家孔子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这是首次用哲学审视山水,体现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道家老子性爱山水,崇尚自然,用山水寓意的法则和规律.在《老子》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自然景物的人格化填写,在老子的眼里,人与自然山水都是首的化生,从自然本性上来说是一样的。
这一思想对后来中国山水艺术创作模式与美学思想产生了直接的重要影响。
庄子学说超逸现实,他宣称:“天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的观点是,天地造物,随其剪裁,任其分合,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南北山水,自然景物皆可自由组合。
他的这一思想观念将事实的表象内化为了物我合一的“精神山水〞。
中国历代画论中,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以中国哲学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的阐述,也正是这些画论运用哲学精神提出了有关山水画的要求,诸多山水画大师都善于将哲学精神运用到山水画的创作中.五代荆浩是用老庄哲学来进行山水画创作的亲躬实践者,强调在绘画中思而取物之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致力于南方山水创作的董源,专注于江南丘陵溪流、重汀绝岸、林霏烟云的表达,其山水画作“平淡天真〞,流露出了浓厚的高隐成分,这正是道家宣扬的出世隐居态度.首家之学滋养成长起来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平远、高远、深远的“三远法〞.在他看来,“远〞是一种飞越与延伸,有着一片化机,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只有这样才能渐入“无〞的境地、“虚〞的境地、“淡〞的境地,使自己精神世界得到升华,达到“登高山则情满于山,临沧海则意溢于海〞的创作境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八实用类文本阅读:词语、句子含意的理解新人教新人教专题集训提升练八实用类文本阅读:词语、句子含意的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透视北京申冬奥成功后的五大民生焦点问题杨毅尘汪勇倪元锦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花落北京,在表达我国强大经济社会开展实力的背后,人们也关心一些相关民生焦点问题。
一是办赛究竟需要多大投入?北京在申办2022年冬奥会过程当中,得到了国民的高度认可与支持,同时舆论也对一些问题予以关注:中国缺乏雄厚的冰雪运动根底,申办冬奥会成功后要花多少钱?节俭办赛是北京申奥的一大理念和目标。
根据此次冬奥会财政预算,赛事编制预算花费约为15.6亿美元,政府补贴占6%;包括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在内的场馆建设预算,约为15.1亿美元,在这15.1亿美元中有65%来源于社会投资。
冬奥申委官员表示,从XXXX年北京奥运会如何“花钱〞看,运营费用中政府出得也并不多,只占到一成。
二是“冬奥蓝〞何时能到来?在等待2022年冬奥会举行的不到七年时间里,“冬奥蓝〞何时到来是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
记者统计,今年一、二月,张家口仅有4天轻微污染,其他均为优、良空气质量。
申奥成功有助于张家口又好又快地开展。
北京冬奥申委环境环保部部长方力说,今年上半年,北京PM2.5的平均浓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2%。
预计到XXXX 年,PM2.5的年均浓度将比XXXX年下降25%以上。
蓝天增加并不容易。
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表示:“XXXX年北京出台了五年投资1 300亿美元的‘清洁空气行动方案’。
此举仅在过去两年内就使全市的燃煤总量减少了30%,并淘汰了100多万辆高排放车辆。
〞同时,去年APEC 期间自然气象条件并不具有优势,却实现了人工给力治霾,积累了大量珍贵数据。
专家表示,必须从根本上摒弃“用环境换钱〞的开展思路,才能让“冬奥蓝〞提前到来,成为“常态蓝〞。
三是冬奥“双城记〞距离是问题吗?从奥运会历史上来看,赛区之间的交通时长,北京与张家口不是最长的。
1.扩展下面一句话,使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100字左右)梅花香自苦寒来,千枝瘦影,漫溢暗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进行扩展时,可以以原来的语句作为扩展的主体,在适当的地方添加恰当的枝叶,也可以根据原句的内涵进行续写。
但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做到整个语句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并且衔接自然,文脉通畅.答案:(示例)梅花香自苦寒来,千枝瘦影,漫溢暗香。
梅花,俏皮而又含羞地开在桥头、小院,傲立在风雪中。
含羞的玉朵,不时惹得北风吹拂衣袂,将那漫天的花香倩影,留给踏雪寻梅的诗客,留给临枝弄舞的翠鸟,留给追梦寄怀的智者,也留给失落孤独的旅人。
2.请仿照下面的语句,从春、夏、冬三个季节中任选一个季节进行描绘,展现季节的特点和魅力.例:秋,是飘落发梢的那片叶,是暂驻帽沿的那只蝶,是引人思索的那团红,是给人宁静的那泓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注意句式要用排比句式,内容要展现季节的特点和魅力,句意要通顺。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赵韩王普①为相。
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
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
”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
愿闻成算所向②。
”帝曰:“吾欲下太原。
"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
”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
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
”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
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
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
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
上寤,乃可其奏。
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
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歌由心飞于淑珍紫茵听于淑珍唱歌已有30多年,同于淑珍聊天还是头一回.冬日的午后,我走进她栖身京城的居室。
和善的脸庞,银白的卷发,弯弯的笑眼,76岁的老人讲起话来清甜甘润如少女一般。
“老师不是一个,而是所有人”从小工厂唱到大舞台,于淑珍说自己从未想过当歌唱家。
上世纪50年代初,天津歌舞剧院将这个爱唱歌、会唱歌的小女工招进去,正是看中她的艺术潜质。
于淑珍靠着灵慧悟性,在舞台实践中摸索、进步、成长、成熟。
上海音乐学院王品素教授是才旦卓玛的恩师,曾给于淑珍上过课,发现并保护了她的美妙歌喉.于淑珍说:“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有很多讲究、很多学问。
所有人都可能成为我的老师!”京剧、梆子,她学过、唱过,《沙家浜》的阿庆嫂,《杜鹃山》的柯湘,响当当挂头牌的角儿。
“小彩舞”骆玉笙讲话,于淑珍听得很用心,从民间说唱艺术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歌唱艺术。
将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民族民间音乐融会贯通,就是于淑珍的“独门秘笈"。
她歌喉纯美甜润,吐字亲切晓畅,行腔流丽柔婉,风格清新淡雅.她最擅长演绎抒情性作品,注重把握地域特点和韵味。
北方的健朗舒放,南方的柔婉细腻,她总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高如行云,低若流水;声从情发,歌由心飞”,人们褒扬称道。
“首唱作品非常多,传唱很有限"从艺58年,于淑珍同施光南、吕远、唐柯、冯国林等作家成功合作,经由她首唱的作品已超过400首。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已故音乐家施光南为于淑珍写了很多优秀的歌曲作品。
“他写完一首,就在钢琴上边弹边唱给我听.我再试唱给他听,直到大家都满意.”《漓江谣》、《姑娘的爱情》………一向抒情柔婉的于淑珍,演唱河北梆子风格的《七律·长征》另有一番硬朗与豪放.《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作曲家在云南采风写的一首傣族音乐风格的歌曲。
有人曾提出,优美抒情的歌曲不应有直白浅显的语言,应将原作“一起走向啊,结婚登记处”改为“一起走向啊,那绿色的雾”。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追寻共同的国家记忆2013年4月1日,下午三时许,台北红馆。
一个中美混血小女孩捡拾雨后泛黄的落叶,扎成一束花开心地笑着。
她背后的红砖墙上,挂着一幅大照片,上面是六七十年前的云南腾冲街头,一位中国老者向一个美国大兵借火点烟.展厅内,观众络绎不绝,影像播放厅里,大屏幕上播放着记录片《寻找少校》和《发现少校》,不少台湾人静静坐着观看,有长者,有年轻人.“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密展”,首度跨越海峡,在此展出。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参加了展览开幕式。
他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作为对中华民族抗战历史进行缅怀与致敬的此次展览,无疑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次有益尝试,相信其能够唤醒、冲击并重构我们共同的国家记忆。
”这次展览的280余幅图片,来自中国大陆一群民间人士“把历史搬回家”的行动。
1999年,云南人文学者孙敏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图书馆退休馆员张孝仲老人那里,看到了腾冲光复之战中一位阵亡美国上校的20多张照片.这一小批尘封60余年的照片,激起了一群人追寻中国远征军历史的热情。
这群人中有章东磐、晏欢、邓延康和牛子等,为拍摄《寻找上校》,牛子于2006年从美国国家档案馆带回了190多幅云南战场的照片.2010年他们一行又历时两个月,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扫描了中、缅、印战区照片2 300幅,复制了200多万字的原始图片说明。
这些影像资料,记录了1941年到1945年中、缅、印战场的状况。
2013年3月29日,“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密展”在台北拉开序幕.开幕酒会座无虚席.章东磐告诉记者:“这个影展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
"当年任驻印远征军炮兵连长的郝柏村强调,八年对日抗战是中华民族最悲壮最光辉的一段历史,是全中国人的光荣,有些人淡忘甚至故意淡化这段历史是不应该的。
两岸年轻的中国人要共同重视抗战历史。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也出席了开幕式。
他说,希望由这个展览,能让更多的台湾人了解抗日历史,唤起民族魂爱国心。
何亚非说,自己很渴望多与台湾同胞说说话,完成期待已久的文化之旅。
何亚非认为,这样的一个展览会启示人们,勿忘惨痛战争历史,维护世界和平。
他还强调了文化直指人心、洞穿灵魂的强大力量。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同根同源、同宗同文的海峡两岸,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近些年来,两岸之间向全方位迈进的文化交流和对话,成为一大亮点。
这次展览,无疑将有助于重构两岸共同的国家记忆.这次展览,意外成了中国远征军名将之后、老兵们的聚会场所.展厅里,也频频闪现台湾年轻人的身影。
在台湾政治大学图书档案研究所任教授的邵铭煌也带着九名学生来到现场,实地教学。
他说,带学生来是让他们了解这个战场的意义、战时中国人的生活。
深谙对日抗战史的他还说,大陆文史工作者,从一个美国少校的葬礼开始,几年苦苦追寻下来,殊为不易。
尤其是大量少年兵的影像资料,引起了他的极大关注。
这些少年兵,看上去大多不满15岁,有的甚至不满十岁。
“在摆弄玩具枪都唯恐伤着自己的年纪,已经端着真家伙上血肉磨盘了”。
照片上的这些孩子,个个脸上都带着自信与无畏的微笑。
他们的灿烂笑脸,却让章东磐流下了最多的眼泪。
他写道:他们留在历史相簿上的形象,是他们每一位暮年回首的骄傲,但却是国家之耻、军队之耻、中华民族成年男人之耻。
这种对国家记忆的共同追问,也即何亚非所说的“文化之旅”还将延续。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4月第2期,有删改)1.这篇新闻开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有何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此题应结合文本从引发兴趣方面展开思考分析,整合作答。
答案:主要是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现场感很强的特写描述,突显具体细节,引发读者对细节意义指向的疑问;二是通过小女孩与照片的细节描述,形成现实与历史的对比,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探究意图。
另一方面,暗示六十五年前中美共同抗战的历史,以中美混血小女孩的微笑表达了各民族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心声。
(意思对即可)2.如何理解“唤醒、冲击并重构我们共同的国家记忆”这句话的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该句话的含意应重点把握关键词“唤醒”“冲击”“重构"的意蕴。
答案:唤醒:是针对那些不了解那段历史或者已经对那段历史遗忘的人,会起到唤醒的作用;冲击:是对那段历史既有的或现时的看法或观念,新的史料一定会带来新的冲击;重构:是指新的史料将会改变我们对那段历史的原有认知,必然会让我们建立起全新的历史观。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3.为什么说“这个影展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文本中找到设题点,筛选整合相关信息作答即可。
答案:偶然:是指组织这个展览是由一个偶然的因素激发的(20多张美国军人的照片被偶然发现)。
必然:一方面是指历史不会被忘记,特别是对一个民族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一定会成为这个民族抹不去的共同记忆;同时也是指,随着同根同源的两岸文化交流不断增加,共同的历史必定会呈现。
(意思对即可)4.作者认为“这种对国家记忆的共同追问,也即何亚非所说的‘文化之旅'还将延续”,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举例谈一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此题应从时间的角度思考概括,即近年来文化之旅的全方位迈进,以及这次展览的组织与影响,注意不要脱离文本作答。
答案:从文中所呈现的信息来看,这种追问确实会不断延续。
原因有三:一是两岸之间文化交流和对话将向全方位迈进;二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两岸年轻人重视那段历史,了解那段历史,致力于重建共同记忆,如这次展览的组织者;三是这次展览已经引发了广泛关注,从官方到民间,从政要到学者,从历史参与者老兵到年轻学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让莫言来“对抗语文”吧伍湖书店、书摊接连有两本书《对抗语文》、《野性的红高粱—-莫言传》在热卖,作者是同一个—-叶开,他是作家、评论家,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学刊物《收获》编辑部主任.记者开叶开的玩笑:尽管你也有两下子,但仍显势单力薄,“对抗语文”,校正传统语文教育僵化路子,如此重体力费脑筋的活还是交给莫言同志吧,他挟诺贝尔文学奖之势。
记者:一句话,说说莫言厉害在哪里?叶开:新时期以来的作家里,莫言是真正触摸到土地灵魂的作家之一。
莫言对写作有很高的自我要求,每写一部新的长篇小说,结构都绝不重复,都有新发现.记者:很多人几乎同时看到你的《莫言传》和《对抗语文》,就自然会把莫言等大作家成功和中国语文教育扯在一起,大作家是不是只能在对抗传统语文教育中脱颖而出?叶开:在中国大陆的特殊教育体制下,优秀作家一定是“对抗语文”后才出现的。
大作家更不用说了。
我在《莫言传》里专门分析过莫言的创作,在创作起步阶段,如何努力地摆脱“文学教材”钳制,以新的思考、新的视角进行反思.优秀作家不是去体验别人的生活,写别人的情感,而是重返自我,展现自我,从自己内心深处挖掘喷涌的灵感之源。
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是他开掘出来的一片特殊文学国土-—这是通过作家的心灵和想象再度创造出来的世界.记者:莫言也在追问:“有朝一日高考与中考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革,语文教材也编订得让人满意,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就必然地提高了文学素养,并由此进而提高了人的素质了呢",你说呢?叶开:他的批判直入问题核心,高考与中考必须进行革命性改革,语文教材编订要有质的变化.我个人感觉到,在“对抗语文”上,与很多一线教师、有思考力的家长不断互动之后,产生了很多“正能量”效应。
教育是立国根本,人人都应该来关心.记者:莫言说,女儿经常来问我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我总是含含糊糊地谈谈我的看法,然后要她去问老师并且一定要以老师的说法为准。
我的不自信是因为我没按部就班地念中学,骨子里深藏着自卑——请你帮我们分析一下莫言的自卑.叶开:莫言所谓“骨子里的自卑”不是他对语文没有看法,没有研究,而是他没有参加过长期的、残酷的作业和考试训练,没有被这种条条框框洗脑,不懂得这种“正确的思考”方法,所以也无法按照现行教育体制僵化模式来思考问题.别说他了,我是科班出身,身经百考,碰见女儿小学语文问题,照样歇菜。
女儿读小学遇到一个题目: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
女儿自信回答:“孔明和庞统”。
结果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老师说:在小学阶段答案只能写诸葛亮或周瑜,写孔明也算错.即使作家、博士,也答不出老师规定你必须答出的答案.——你敢不自卑吗?记者:《对抗语文》一书,叙述了你和女儿的痛苦经验。
抗争成功了吗?叶开:要做一个负责任的父亲,不能眼瞅着女儿被中国语文教育的地沟油伤害,在填鸭式教育中被豢养成了肥胖的鸭子。
“对抗语文"不全是痛苦,我们得到的更多是快乐。
因为关心现在的语文,我才有机会深入分析语文教材,研究其中潜藏的各种问题,并与孩子一起进行有针对性的、快乐的阅读。
小学低年级时,我每晚在她临睡觉前都给她读书,到她自己能读厚书了,自己就成了很有经验的小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