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第五章(传染科)
- 格式:doc
- 大小:28.80 KB
- 文档页数:10
传染病学(人民卫生7版)第一章总论●掌握1.感染:感染时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2.感染的种类: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不产生或轻微组织损伤,无症状)、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长于3个月慢性)、潜伏性感染(存着,等待时机)3.感染性疾病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流行强度、分布特征)、感染后免疫。
4.临床特点:(一)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二)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5.传染病流行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6.感染性疾病诊断方法:临床资料(病史、体格检查)、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以及其他检查资料(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其他如胃镜)7.处理原则: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8.病原治疗:抗生素、抗毒素、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某些免疫调节药9.对症支持治疗方法: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不同阶段采取合理饮食、补充营养、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增强患者体质和免疫功能的个项目措施。
10.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及其意义:2004年11.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共2病种)。
市2小时,农6小时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2小时)、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新增)。
(共26病种)。
市6小时,农12小时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新增)。
传染科疾病管理和防掌控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提高医院传染科疾病管理与防控工作,保护患者、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传染科涉及的各类传染病疾病的管理和防控工作。
第三条:传染科疾病管理和防控应坚持科学防治、防备为主、综合整治的原则,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部门要求进行。
第二章传染病疾病监测与报告第四条:医院传染科负责建立健全传染病疾病监测系统,并及时收集、汇总、分析传染病疾病的流行病学信息。
第五条:对于发生传染病疾病的患者,医院要及时报告给相关行政部门,确保信息畅通和反应快速。
第六条:建立传染病疾病报告制度,对发现的传染病疾病及时报告,并依法追踪、调查和处理。
第三章传染病疾病诊治与防控第七条:医院传染科负责订立各类传染病疾病的诊治方案和防控措施,确保科学规范的诊疗和防控。
第八条:医院要建立并不绝完善传染病疾病的医疗救治设施,确保疫情发生时能够进行有效的隔离和治疗。
第九条:医院要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传染病疾病的识别、防备和处理本领。
第十条:医院要加强传染病疾病的防备措施,包含环境清洁、个人卫生、消毒灭菌等方面,确保传染病疾病的传播风险最小化。
第十一条:医院要建立传染病疾病的隔离措施,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并配备适用的个人防护装备。
第四章传染病疾病的宣传与教育第十二条:医院要组织开展传染病疾病的宣传与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和公众对传染病疾病的认得和防范意识。
第十三条:医院要定期开展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传染病疾病的理解、应对和管理本领。
第十四条:医院要建立并及时更新传染病疾病的宣传教育资料,确保准确、权威的信息对外发布。
第五章传染病疾病应急处理第十五条:医院要建立传染病疾病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类应急情况下的处理措施和责任分工。
第十六条:医院要建立应急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和指挥传染病疾病的应急工作。
第十七条:医院要配备应急处理所需的设备、药品和物资,并建立相应的库存。
传染病管理工作制度一、抓好传染病人的早期诊断和隔离收治,及时检查诊断出有传染性的病人或疑有传染病的患者。
1.在诊治中发现____的疑似病人,应当在二日内作出明确诊断。
2.____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以及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淋病、梅毒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必须按照有关规定接受检疫、医学检查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淋病、梅毒病人应当在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接受治疗。
4.艾滋病的监测管理按照____有关规定执行。
5.医院要严格分诊检诊制度,要根据当地情况和发病季节,专设肠道传染病诊室、呼吸道传染病诊病、病毒性肝炎诊室和寄生虫病诊室等以及隔离观察室,并开设相应的病房,病房的设计要有适合传染病诊治的特有要求,并要在病房设立一定数量的严密隔离病间。
6.传染病房要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探视制度和病人住院制度)。
二、抓好传染病的疫情报告疫情报告是传染医院的重要业务技术管理要求之一,及时准确的疫情报告可为卫生主管部门掌握传染病发病流行情况和制定防治规划措施提供重要的依据。
1.传染病种类(1)____是指。
鼠疫、____。
(2)乙类传染病是指: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化菌病、____、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3)丙类传染病是指: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____、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2.医务人员发现甲类、乙类和监测区域内的丙类传染病病人、病毒携带者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必须按照____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
3.关于疫情报告的时间要求(1)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____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____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城镇于____小时内,农村于____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护士核心考点全攻略第五章第一节传染病概述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疾病在传染过程中有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和潜伏性感染五种表现,其中以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易识别,病原携带状态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1对于大多数传染病来说,最多见的表现是A.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病原携带状态E.潜伏性感染一、传染病流行的环节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如正在患病的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侵入另一个易感者体内所经历的途径。
包括呼吸道传播和消化道传播等。
3.人群易感性:是指某一特定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所引起的,在诊断上检查病原体具有重要意义。
2.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传染源排出病原体的时期称传染期,是决定患者隔离期的重要依据。
3.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
4.免疫性。
三、传染病流行影响因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中除要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三个基本条件外,还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其中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
四、传染病的诊断:传染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资料1.流行病学资料2.疾病的特殊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1)病原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找到病原体是确诊最可靠的直接证据。
①病原体检查;②分离检测抗原,特异性抗原检测。
(2)特异性抗体检测:①IgM升高:提示早期感染 / 正在感染,用于早期诊断;②IgG升高:提示曾经感染。
五、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对感染源应实行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的原则。
根据传染性和危害性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
甲类:鼠疫,霍乱2种,一经诊断需2小时内上报县级卫生疾控部门,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4种按甲类管理。
传染科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传染科的管理,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本制度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传染科的各个职能部门、医务人员和患者。
第三条定义1.传染病: 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2.传染科: 指医院供诊治传染病的专业科室。
第二章传染病防控措施第四条传染病报告1.医院在发现或诊断出疑似、确诊传染病时应立刻向本地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并按规定做好病例登记和上报工作。
2.相关医务人员对疑似传染病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并依照传染病防备掌控原则,开展相应的诊治工作。
第五条患者管理1.传染科应设立诊室、治疗室、隔离病房等区域,合理布置患者的就诊和住院,确保患者之间的有效隔离。
2.患者应依照医院规定佩戴口罩,并遵从医务人员的引导和管理。
3.医务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病情解释和防控常识教育,引导患者乐观搭配治疗和遵守相关规定。
第六条医务人员管理1.传染科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传染病防控培训,并掌握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防控技能。
2.医务人员在工作期间应佩戴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并进行常规消毒和洗手,保证自身和患者的安全。
3.医务人员如发现有传染病疑似病例,应立刻报告上级,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掌控措施,并及时处理医疗废物。
第三章设备和设施管理第七条防护设备配备1.传染科应配备齐全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供医务人员使用。
2.隔离病房应配备完善的空气净化设备和消毒设备,确保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第八条设施消毒1.传染科的工作区域、医疗设备、床铺等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2.废弃物必需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特殊医疗废物应交由专业机构进行处理。
第九条患者隔离1.依据传染病的性质和传播途径,对患者进行合理的隔离,有条件的情况下采取单间或负压隔离。
2.隔离病房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保证空气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医院呼吸道传染科消毒隔离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呼吸道传染科的消毒隔离工作,有效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部门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呼吸道传染科的所有科室、病房和相关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清洁工等。
第三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消毒隔离制度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疗”的原则,全面提升医院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水平。
第四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应当配备专门的消毒设备和隔离设施,确保对患者和环境进行有效的消毒和隔离控制。
第五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消毒隔离方案,做好预防、诊断和治疗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
第六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应当建立健全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七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的相关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本制度的各项规定,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保障工作安全和患者安全。
第八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应当加强与其他科室和医院的协作,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共同做好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第二章消毒管理第九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应当建立健全消毒管理制度,按照国家和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进行操作,确保消毒措施的科学合理和有效执行。
第十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消毒管理应当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传播途径,分类确定消毒对象和消毒方法,确保对不同环境和设备进行有效消毒。
第十一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应当建立消毒记录和消毒标识制度,做到消毒信息真实完整,随时随地查阅核实。
第十二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应当定期对消毒设备和消毒剂进行检测和验证,确保其消毒效果符合要求。
第十三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应当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消毒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消毒操作技能和观念,确保操作规范和效果。
第十四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应当建立消毒事故处理机制,及时排查和处理消毒事故,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第十五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应当加强对环境的消毒管理,定期清洁和消毒病房、器具、设备等,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医院感染及传染病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感染及传染病的管理,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行业的规范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临床科室、各级医师、护士、医务人员以及相关服务部门和各种收治对象。
第二章医院感染及传染病的分类及监测第三条医院感染主要分为:交叉感染、院内感染和院外感染。
交叉感染指在医疗机构内,病原体通过空气、飞沫、直接接触、水和食物等途径在患者之间传播。
院内感染指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感染的疾病。
院外感染指患者在住院前已经感染,但入院后发生的感染。
第四条医院应建立健全医院感染及传染病监测制度,实施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掌握院内感染和传染病的发生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三章医院感染及传染病防控措施第五条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感染防控意识,确保医务人员掌握必要的防控知识和技能。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制定相关制度和操作规范,确保每个临床科室和服务部门按照标准的防控措施进行工作。
第七条医院需要建立有效的病房管理制度,包括严格的手卫生制度、消毒灭菌制度、废物管理制度等,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第八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弃物处理制度,与专门的医疗废弃物处理公司合作,确保医疗废弃物的正确处理和处置。
第四章医院感染及传染病事故的报告和处理第九条医院感染及传染病的发生必须立即报告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并根据相关规定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第十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医院感染及传染病事故的报告和处理制度,及时调查和处理感染和传染病的事故,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一条医院感染及传染病管理的违规行为,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处罚和处理。
对严重违规行为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第十二条本制度的解释权归本医院所有。
第十三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修改,调整和修改后的版本,必须重新颁布和执行。
第五章传染科疾病护理常规一、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含甲型H1N1)护理常规1.病情观察:①生命体征;②呼吸频率、节律,有无呼吸困难;③有无咳嗽、咳痰,痰的色、量、性状;④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状。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传播与飞沫传播隔离,隔离至发病后1周。
3.重症者绝对卧床休息,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
4.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发热期多饮水,每天3000ml左右(儿童酌减);不能进食者,采取胃管肠内营养或静脉营养。
5.发热者按护理常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黏稠者给予化痰剂、雾化吸人,必要时予机械吸痰;氧疗,面罩吸氧和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6.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儿童禁用阿司匹林,口服奥司他韦、金刚烷胺注意有无胃肠道反应、周围神经病变、肝肾功能等副作用。
7.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疏导,安慰患者,消除恐惧、紧张情绪。
8.讲解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避免与禽类接触。
增强体质,流行期进行预防接种,流行期间外出戴口罩,少去公共场所。
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护理常规1.病情观察①体温的变化;②呼吸频率、节律,有无呼吸困难及缺氧体征;③有无咳嗽、咳痰,痰液的量、色、性质;④心、肝、肾功能及有无休克的表现。
2.采取接触传播与飞沫传播隔离,隔离至症状消失后5~7天。
3.发热期间限制活动,重症、老年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4.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每天摄人约3000ml,不能进食者,采取胃管肠内营养或静脉营养。
5.发热按护理常规;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咳嗽,痰液黏稠者给予祛痰剂、雾化吸入;保持口腔、鼻腔、眼部清洁,患者畏光时给予眼罩或降低室内亮度;呼吸困难者给予氧疗和无创伤正压通气。
6.使用激素、止血药物、真菌药物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7.安慰和鼓励患者,给予心理支持,必要时使用镇静剂。
8.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临床症状,预防、控制和消毒隔离知识,进行呼吸功能康复训练,定期复查。
三、流行性腮腺炎护理常规1.病情观察:①生命体征;②腮腺肿痛、头痛、腹痛的程度;③腮腺导管开口有无红肿及脓性分泌物。
2.采取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自发病日起隔离至腮腺消肿为止。
3.急性期注意休息。
4.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避免酸、硬、辣等刺激性食物,补充水分。
并发胰腺炎者暂禁食。
5.腮腺肿痛者可行局部冷敷,亦可用如意金黄散、鲜鱼腥草捣烂外敷止痛;头痛时可将床头抬高30°,去枕正卧位,限制头部活动,必要时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并发睾丸炎患者应卧床休息,可用丁字带托起固定睾丸,局部冷敷或予以封闭;高热时行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出汗后及时更换衣裤;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6.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7.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到公共场所,外出戴口罩;保持环境卫生,居室经常通风;加强预防接种,增强免疫力。
四、麻疹护理常规1.病情观察①体温、脉搏及神志状态;②出疹顺序、皮疹颜色及分布情况;③咳痰、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眼结膜炎,口腔有无麻疹黏膜斑;④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的表现。
2.采取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隔离,隔离期为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为10天。
3.患者应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
4.给予营养丰富、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补充充足水分。
5.患者室内光线不宜过强,每日通风3~4次,避免凉风直吹;出疹期如体温低于39℃可不予处理;体温过高可用温水擦浴或服用小剂量退热剂,忌用酒精擦浴,使体温略降为宜;加强皮肤护理,可用温毛巾轻轻擦拭;并发结膜炎,应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双眼2~3次,冲洗后滴人眼药水;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口腔清洁、黏膜湿润,口唇干裂者,涂以甘油。
6.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其副作用,控制输液量及速度。
7.向患儿及家属解释此病的特点及发生、发展趋势,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8.指导患者疾病流行期间不到公共场所,外出戴口罩,加强预防接种,增加免疫力。
五、水痘护理常规1.病情观察①意识状态、体温;②有无剧烈头痛、呕吐、颈抵抗及脑膜刺激症状;③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④皮疹情况,有无皮肤瘙痒、继发感染。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传播与飞沫传播的隔离,一般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天。
3.卧床休息,勿外出活动。
4.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忌油腻、生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口腔疱疹溃疡影响进食时予静脉补液。
5.发热时予物理降温,禁用酒精擦拭、激素类药物降温,儿童禁用阿司匹林;皮肤瘙痒时用温水清洗皮肤,忌用刺激性皂液,勿搔抓;幼儿可包裹双手或戴布手套,着棉质舒适衣裤。
6.及时安抚患儿及家属,给患儿及其家属安全感。
7.讲解水痘的传播途径,指导家属做好患儿皮肤护理,防止继发感染。
六、手足口病护理常规1.病情观察①意识、生命体征、精神状态、有无嗜睡等现象;②疱疹情况;③有无呕吐、肌阵挛或频繁抽搐等情况;④有无心肌炎、肺炎、脑炎、脑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2.采取接触传播与飞沫传播的隔离。
隔离至热退、皮疹消退及水疱结痂为止,一般为2周。
3.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避免哭闹,减少消耗。
4.给予温凉、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禁食冰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口腔疼痛不能进食者,静脉补充营养。
5.发热时不用酒精擦浴,可小剂量药物降温;保持口腔、皮肤清洁,穿软底鞋,口腔溃疡者涂锡类散;疱疹破溃处可涂抗生素软膏,臀部有皮疹时,便后及时擦洗,忌测肛温。
6.根据患儿的性格特点进行护理,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7.指导家属空气、物品消毒的方法,本病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到公共场所;做好儿童个人、家庭的卫生防护。
七、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1.病情观察①有无厌食、恶心、呕吐等食欲减退症状;②皮肤、巩膜有无黄染,有无蜘蛛痣、肝掌、肝臭、肝区疼痛;③生命体征,有无出血倾向,如淤点淤斑、牙龈渗血、鼻出血、便血;④尿量、尿色。
2.甲型、戊型肝炎隔离期自发病日期进行消化道隔离3周,急性乙型肝炎血液-体液隔离,至表面抗原转阴,慢性乙型、丙型、丁型肝炎采取血液-体液隔离,隔离期至肝功能正常,HBVDNA转阴性。
3.急性期卧床休息,恢复期适当活动,以不疲劳为宜。
4.消化道症状明显时,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低脂、适量蛋白质,保证热量供给;消化道症状改善时,逐渐增加蛋白质食物;多进食富含纤维素食物,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
肝昏迷(肝性脑病)者给予低蛋白饮食,上消化道出血者禁食。
5.呕吐频繁时,可暂禁食,予静脉补液及补充营养;观察呕吐物的色、质、量及有无因呕吐引起的水电解质失衡,保持口腔清洁。
肝昏迷时,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氧的供给,做好日腔、眼的护理,加强安全防护。
皮肤瘙痒时,用温水清洗或擦洗,穿柔软、吸水性强的棉质衣裤,禁用刺激性强的肥皂与护肤品,常修剪指甲,避免搔抓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完整;发热时按护理常规。
6.多与病人沟通,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做好心理疏导。
7.观察药物的疗效与作用,使用抗病毒药物时,不得随意减药或停药。
8.指导患者定期复诊,一旦出现乏力等不适症状及时就诊。
八、流行性乙型脑炎护理常规1.病情观察:①意识、生命体征等变化,尤其是呼吸节律和频率、热型、持续时间;②有无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脑水肿、脑疝等并发症;③肌力、肌张力的情况。
2.采取生物媒介传播隔离,隔离至体温正常。
3.卧床休息,保持病室温度适宜。
4.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营养的饮食。
初期给予清淡的流质饮食,如绿豆汤、西瓜汁等;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或静脉补充液体。
恢复期意识清醒者,逐步锻炼咀嚼和吞咽动作,以温水、少量半流质开始,逐步过渡。
5.发热按发热护理常规护理,可采用物理与化学降温同时进行的护理措施;保持环境安静,集中安排护理操作,抽搐时做好保护,防止舌咬伤、骨折、关节脱臼;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定时翻身拍背;四肢关节按摩,关节被运动;有后遗症者指导进行有计划的吞咽、语言和肢体功能锻炼。
6.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对待疾病,坚定信心。
7.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注意地西泮、苯巴比妥的副作用。
8.讲解疾病的临床过程,指导患者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加强疫苗接种,增强免疫力。
九、登革热护理常规1.病情观察①生命体征,高热的持续时间、热型特点和伴随症状;②皮疹的形态、分布;③出血倾向,如皮肤淤点淤斑、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生物媒介传播的隔离,隔离至退热后7天。
3.早期强调卧床休息,恢复期不宜过早活动。
4.给予清淡、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煎炸、油腻及海鲜食物等。
5.高热者按发热护理常规,以物理降温为宜,避免酒精擦浴,必要时辅助药物降温;有皮疹者,保持皮肤清洁;有瘙痒者,防止抓破皮肤;出血休克者,迅速补充血容量,做好抢救工作。
6.观察激素、止血药物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7.稳定患者情绪,提供心理支持,增强治愈的信心。
8.向患者讲解本病的传播途径、防治方法,重点做好防蚊灭蚊防控工作。
十、流行性出血热护理常规1.病情观察:①生命体征及意识;②“三红(面、颈、胸部位潮红)”、“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的表现,出血表现(淤斑、鼻出血、便血);③电解质、肾功能、尿蛋白、尿量、尿色的变化;④有无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
2.采取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及空气传播的隔离,隔离至急性症状消失。
3.发热期绝对卧床休息,不宜搬动;恢复期仍要注意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
4.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尿期限制液体量,进食低脂、低蛋白、低钾、低盐食物,记24小时出入量;多尿期应注意补充液体量及钾盐,指导患者多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如橘子、香蕉;消化道出血患者应予禁食、禁用泻药。
5.发热期以物理降温为主,不用酒精及温水擦浴,禁用强效退热药;休克时注意保暖,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吸氧,补充血容量,备好抢救药品及抢救设备;保持皮肤清洁、完整,避免搔抓皮肤。
6.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禁用损伤肾功能的药物。
7.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8.指导患者注意食品、个人卫生,不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出院后休息1~3个月,加强营养,避免劳累,定期复查肾功能。
十一、狂犬病护理常规1.病情观察:①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②有无流涎、大汗、恐水、恐风表现,抽搐部位及发作次数;③伤口周围有无痒、痛、麻、蚁走感;④观察呼吸及循环衰竭症状。
2.采取严密接触隔离,安置单间病房。
3.高热量饮食,必要时鼻饲;准确记录出入液量。
4.避免外界刺激,保持病室安静,光线宜暗,避免水、风、声、光等刺激。
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动作轻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