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6.42 MB
- 文档页数:34
第一课时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课时目标】1.依据图文资料分析我国地形特征。
2.能够在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理解不同地形区的特征。
3.依据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地形类型的构成特征,理解山区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入一:教师(多媒体快速播放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形区的景观图):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各地差异明显,同学们能够说出多媒体展示的是什么地形区吗?学生相互讨论,有的能够说出,有的不能说出。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我国的地形有所了解,但是还不十分全面,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就来认识我国的大好河山。
【设计意图】采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我国大好河山充满好奇,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导入二:教师:我们在七年级的时候学过,地球表面的陆地主要分为五种地形类型,同学们能够说出是哪五种地形类型吗?学生:高原、平原、山脉、盆地、丘陵。
教师: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体会说出去过我国哪些地形类型?学生七嘴八舌谈体会。
教师:看来同学们的经历都很丰富,但是我国的地形类型更丰富,今天我们就走进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类型,感受祖国山河之美。
【设计意图】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走进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推进新课教师(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带领学生一起认识本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就带着目标开始今天的学习。
(一)地形类型齐全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教材第22页图片):我们地形类型齐全,同学们根据展示的图片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出这些地形区。
学生自主学习,从地图册中的中国地形图中找到这些地形区。
【设计意图】本环节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为了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求他们迅速从地图中找出需要的地形区。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查找,我们发现我国地形类型齐全,而且交错分布在不同的山脉之间,这是我国地形的一大特征。
我国还有哪些主要地形区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认识一下其他的地形区。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地形特点及山脉的分布。
2、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3、通过读“中国地形的分布”图,了解我国地形分布的特点。
4、通过学习我国的壮丽山川,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我国地形分布特点。
2、读图总结分析我国山脉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三、教学准备山脉分布图四、教学课时2课件五、教学过程(情景荟萃)结合我们江阴的实际生活说一说,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地形?丘陵,山地(海拔大于3500米称高山,1000-3500某某,500-1000低山,所以一般大于500米起伏较大的地势我们称为山地,500米以下起伏较小的我们称丘陵。
)所以我们江阴的君山、某某、盘龙山、长山、敔山湾的定山等几乎都为丘陵。
(提问)那我们中国的地形又有哪些呢?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
说明我国的地形类型多样。
(图释导学)我们所了解的地形,其实都分布在不同的山脉之间,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犹如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装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
(结合P23图2.2和黑板上的分布图,自学)(提问)问题一:这些山脉的走向是怎么回事呢?问题二:我国又有哪些不同的走向的山脉呢?哪些山脉是省区界线?问题三:我国山脉和高原、盆地、丘陵之间的位置如何?(回答一)我国山脉走向为“迷”字形。
(回答二) (分组归类整理)东西走向山脉:北——天山、阴山中列——昆仑山、秦岭南——南岭东北——西南走向:西——大兴安岭——太行山(某某、某某分界线)——巫山——雪峰山中——长白山——武夷山(某某、某某分界线)东——某某山脉西北——东南:北——阿尔泰山中——祁连山东——某某山脉南北走向:北——贺兰山南——横断山弧形山: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某某和某某以昆仑山为界,某某省和某某省以太行山脉为界,某某和某某以横断山为界,某某和某某某某以大兴安岭为界,某某省和某某省以秦岭、某某和某某以燕山山脉的东部为界,某某和某某以祁连山为界。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知识点1: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方法总结1地势和地形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语术描述:xx高xx低或由xx向xx 倾斜;地形是地表的各种形态,如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
2.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1)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
在山脉构成的“网格”当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
山脉名称西侧地形区东侧地形区(3.主要地形区及其特点在我国中、西部,高原面积广阔,主要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四大高原。
在高原、山地之间分布着许多盆地,其中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盆地。
在我国东部地区还分布着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
(1)四大高原等。
方法总结2:地形和地形区的区别地形指地表的形态,基本类型共5种: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
地形区指以某种地形类型为主的独立地形单元,比地形更具体,如青藏高原、华北平原、东南丘陵、塔里木盆地。
4.山区面积广大(1)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
(4)开发山区注意事项:在山区的开发利用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经济活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
5.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1)地形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我国东部平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果业,我国绝大部分经济林区、大部分耕地及粮棉油生产基地都集中分布在东部平原和丘陵区。
在山地、高原等海拔较高、地面崎岖的地形区,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发展耕作业。
(2)地形对城镇和交通的影响: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人口稠密,城镇集中,交通发达。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陆地环境”的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势和地形的概念、特点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地势和地形的区别与联系,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提高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地势和地形的概念、特点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势和地形的概念、特点,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学会运用地势和地形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地势和地形的概念、特点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难点:地势和地形的区别与联系,我国的地形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列举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地势和地形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地势和地形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准备:分组讨论、课堂展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势和地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势和地形的概念、特点,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地势和地形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1课时)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
2、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明确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流向、水能资源以及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重点:地势各级阶梯的特征及影响教学难点:地势三级阶梯对我国的影响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熟悉李白的两句诗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快的行船速度呢?(学生自由回答)学了这节课的知识后,我们就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的地势和地形。
讲授新课: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一)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师生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上的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根据颜色的分布初步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学生总结:深颜色集中在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高”浅颜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低”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
教师引导:进一步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推测中国地势是否有可能呈阶梯状分布。
在复习有关地形剖面图知识的基础上,读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证实刚才的推测。
学生活动:读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和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每级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海拔高度等,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生活动:在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
教师展示地形区景观图片,让学生了解三级阶梯内部地形区的特点。
总结: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二)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学生活动:把学生分成四组,分组探讨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第一组:对照“中国地形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一说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分布对气候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第二组:在“中国地形图”上描出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主要河流,说一说我国大陆地势的分布特征对河流流向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第三组: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打开水龙头,让手离水龙头的距离越来越远,体会不同高度的水流对手的冲击力有什么不同,理解落差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