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第一部分
- 格式:pdf
- 大小:806.50 KB
- 文档页数:71
我国2009年国际收支金融项目分析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9-046-01摘要本文以我国2009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为研究对象,将关注重点聚焦于资本与项目中的金融项目,重点分析其中我国对外投资的部分,通过对这一类项目的分析,进而为我国外汇储备的运用与流向提出自己的建议,特别是对外汇储备投资实现多元化进行思考。
关键词国际收支对外投资外汇储备一、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金融项目数据金融项目从属于资本与金融项目,同时拥有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两个子项目,在2009年,此项目发生了如下变化:1.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下降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9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1100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2%;撤资清算等流出318亿美元,增长143%,增幅比上年增加126个百分点;净流入782亿美元,下降47%4。
2009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是:金融和非金融部门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均呈现下降态势。
金融部门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41亿美元,下降72%;非金融部门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1059亿美元,下降28%。
2.对外直接投资减少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48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4%;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等汇回42亿美元,增长91%;净流出439亿美元,下降18%。
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是:金融和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呈现不同的态势。
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47亿美元,下降69%;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434亿美元,增长7%。
3.对外股本证券投资大增,债券投资继续回流09年我国对外股本证券投资净流出338亿美元,上年为净流出11亿美元;对外债券证券投资净流入437亿美元,上升29%。
4.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增加二、直接投资项目分析直接投资项目包括外国来华的直接投资以及我国对外国的直接投资,2009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两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在笔者看来,这与国际经济尚未完全且明朗地复苏以及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潜流涌动有巨大的相关性。
我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及其风险防控研究作者:全毅薛同锐来源:《贵州省党校学报》2022年第04期摘要:近年来,中国积极融入国际金融服务市场,有序开展资本项目可兑换、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全方位推动对外开放、全面履行开放承诺,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既是行业发展的自身需要,也是在国际国内双循环背景下的时代需求。
本文在梳理了我国金融服务业开放沿革后,分析我国金融服务业开放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压力与风险,针对金融业风险防控能力建设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风险防控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2)04 - 0089 - 09一、我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历史回溯1978年,中国金融服务业踏上对外开放征程。
40多年来,金融产品从简单到复杂,金融服务从局部到全面,我国金融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在华投资力度不断加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银保监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上半年,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共计41家,分行115家,代表处139家,总资产3.73万亿元;外资保险机构共计66家,代表处85家,专业中介机构17家,总资产1.94万亿元。
本节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主要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将其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8年至1992年,是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起步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主要通过货物贸易活动实现对外经济往来,有关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政策法规相对较少。
随着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经济特区的设立,各类外资机构陆续进入中国设立营业网点。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同步开启,1992年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了《深圳市人民币特种股票投资者开户暂行规则》,B股试点的开启,标志着中国证券交易正式走出国门。
境内企业可以在境外市场进行股票债券融资,极大地扩展了企业的资金来源,丰富了企业的股本构成。
整体而言,这一阶段我国的外汇和境外资本都处于短缺状态,但是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吸引了不少外资机构的青睐,为金融业开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09年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包永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7%,大大低于2007年5.0%的实际经济增长率。
其中,美国经济增长将从2007年的2.0%降至1.4%;欧元区从2007年的2.6%降至1.2%,日本从2007年的2.1%降至0.5%。
估计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从2008年的9.8%降为8.5%;预计2009年各国政府将继续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资本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将得到解决,而投资者市场信心也将逐步恢复,从而推动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脱离价值低估的底部区域。
2009年商品市场将会有众多新品种推出,商品市场将先于股票、房地产等市场率先对各项经济刺激措施作出反应,我们对2009年商品市场持相对乐观态度,逢低做多应成为我们年度战略的首选。
一、国际经济形势分析1、次贷危机动摇美国霸主地位2007年初露端倪的次贷危机因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跌而不断升级,并最终在2008年演变为一场罕见的金融危机,不仅摧毁了贝尔斯登和雷曼,而且终结了华尔街过去70年来的神话。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美国2008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负增长0.5%,创下了2001年以来新低,而第三季度消费者支出下跌幅度创下近3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12月中旬美联储将美国联邦基金率下调至0%~0.25%,同时表示它将利用一切手段来结束这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并激活信贷市场。
美国财政部最近公布的一系列重大救市举措并未有效地遏制住经济下滑态势。
图1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变化趋势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方正期货研发中心图2美国工业生产增长率2007年7月-2008年11月变化趋势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方正期货研发中心美国2008年1-10月贸易逆差累计达711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继续增加。
受经济放缓、大规模经济刺激和金融援助计划影响,财政赤字大幅上升,在9月30日结束的2008财年联邦政府预算赤字创下同期历史新高4550亿美元。
关于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思考王方宏(中国银行海南金融研究院,海南海口570102)摘要:本文从账户体系和金融产品的角度回顾了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轨迹,发现当前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呈现多个具有离岸功能的账户体系并行、监管规定分散化、地域分散化、数据分散化特点,而国外成熟的离岸金融市场是有统一账户体系、监管要求、统计体系和地域相对集中及最初的内外分离特点。
随着我国金融扩大开放和融入全球化,建议我国借鉴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建设经验,建立离岸金融统计体系、探索本外币一体化账户、走集中发展的道路、制定离岸金融税收优惠政策等,以此促进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
关键词:离岸金融;账户体系;监管政策DOI :10.3969/j.issn.1003-9031.2021.02.010中图分类号:F830.3;F83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21)02-0081-07收稿日期:2020-12-29作者简介:王方宏(1972-),男,海南海口人,经济学博士,中国银行海南金融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根据IMF 的定义,离岸金融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非居民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银行作为中介向非居民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我国《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规定,离岸银行业务是指银行吸收非居民的资金,服务于非居民的金融活动。
离岸金融市场是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开放的扩大,诸多离岸金融的研究文献均提出加快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议。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目前呈现分散化发展的特点,与我国扩大金融开放的形势、强化金融监管的要求不相适应,故有必要针对其存在问题和发展瓶颈,厘清发展思路,加强顶层设计,以加快发展和防范风险。
一、从账户和产品看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轨迹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在人民币尚未自由兑换的背景下,走的是一条多领域并进的发展道路,相当一部分业务没有冠以离岸金融之名、但实质上具有离岸功能且每一个阶段的发展措施均不是对原有政策进行改进,而是另起炉灶,原有政策措施(除了1989年在深圳的试点)继续实施。
一、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货币市场利率迅速走高,金融机构融资意愿大幅度下降,次贷危机迅速转化成信贷危机。
美联储在连续下调基准利率几近零的水平后,又推出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特别应对措施,通过购买国债等证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最早由日本央行提出,2001年至2006年间,在通货紧缩的长期困扰下,日本央行将基准利率降至零,并定量购买中长期国债,就是典型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该政策的最终意图是通过扩大和调整中央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的总量和结构,增加货币供给,降低中长期市场利率,避免通货紧缩加剧,以促进信贷市场恢复和实体经济复苏。
一般而言,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放松银根:改变货币价格(即利率)或改变货币数量。
常规的货币政策一直以利率杠杆为中心,然而随着通货膨胀率回落、短期名义利率逼近零水平。
从原则上,央行可以数量杠杆来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
与利率杠杆等传统工具不同,“量化宽松”被视为一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
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宣布将收购3000亿美元的长期美国国债和至多1.25万亿美元两房发行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规模创近40年之最。
至此,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正式出台,具体内容包括:(1)推出7000亿美元不良资产纾困基金(TARP),将被用于向银行注资、购买不良资产、提供担保以及为住房贷款者提供服务等四个方面;(2)推出2,000亿美元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TALF),旨在重振消费者与小型企业贷款;(3)提出公私联合投资计划(PPIP),旨在从金融机构手中收购问题贷款和其他资产;该计划将动用原先TARP中的750亿~1000亿美元,再搭配民间资金,预计计划购买力最高可提升至5000亿美元,未来甚至可能将扩大至1万亿美元;(4)实行私人资本担保,根据美财政部公布的PPIP 计划细则,私人资本如通过甄选介入“问题贷款”的处置,联邦贷款保险公司(FDIC)将按1:6的比例为其提供担保,以便投资者从美联储获得无追索权贷款;而剩余部分,财政部将与私人资本按50%的比例各自出资组成股本。
2009:事件一:东欧国债危机冲击西欧发达市场银行业2 月17 日:穆迪发布报告警告,东欧国债危机可能严重冲击西欧发达市场的银行业,许多西欧银行的评级可能面临大幅下调。
消息引起了市场对于东欧国债危机可能进一步扩散的担忧,欧洲股市和欧元汇价大幅下挫。
我们认为东欧危机中的主要债务国其债务总额相对较小,约为405 亿美元,短期到期的债务更小,对欧洲银行系统将不会造成实质性的冲击。
并且东欧的主要债权国85%在西欧,美国所占的债务比例微乎其微,这意味着东欧债务对世界金融核心国美国来说根本构不成威胁。
事件二:美国出台财政刺激方案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2 月17 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
该刺激计划几乎涵盖美国所有经济领域,是美国经济走向复苏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其中资金总额中约35%将用于减税,将有95%的美国家庭从中受惠,这对刺激美国经济的主要引擎,即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货币政策方面,在无降息空间后,3 月18日:美联储出台总规模在1.15 万亿美元的“定量宽松”货币刺激政策。
“定量宽松”将使实体经济及金融机构享受到利率更低、汇率更软、流动性更宽松所带来的“廉价货币”的好处,将对在危机中艰涩运行的美国经济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事件三:全球主要成熟经济体股市触底反转3 月10 日:花旗董事长潘迪特表示一季度花旗有望迎来久违的盈利。
我们认为花旗集团业绩的巨幅攀升有可能成为美国股市甚至是美国经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金融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将支持美国经济在年中触底。
该消息公布后,美股开盘大涨,欧洲股市盘中走强,全球主要成熟经济体的股市至此触底反弹。
事件四:G20 峰会催生国际金融新秩序4 月2 日:G20 国集团在伦敦金融峰上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和加强金融监管等全球携手应对金融经济危机议题达成多项共识,催生了国际金融新秩序。
并且各国同意对拒不合作的“避税天堂”采取行动,准备实施制裁,以及共同维护贸易和投资开放,抵制保护主义抬头。
盘点2009年国内重大经济政策2009-12-26 21:49:46 中国经济导报编者按在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重击之下,2009年的保八(指确保GDP增速达到8%以上)任务,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保八要艰难得多。
去年底,我国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新增贷款预计接近10万亿元。
正是因为天量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和拉动消费上(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使得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弥补了外贸净出口的短板。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速为6.1%,二季度为7.9%,第三季度增长率达到8.9%,前三季GDP增速为7.7%。
众多分析机构指出,四季度的GDP增幅或不会低于9.5%,全年保八已毫无悬念。
“保增长,防风险”1月10日银监会从10个方面对信贷监管政策做出了调整。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保增长,防风险”的原则,在切实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我国经济稳健发展。
2月23日央行表示正在加快制订《放贷人条例》,企业和个人都可能成为“只贷不存”的放贷人。
3月23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部署55项重点工作,要求维护股票市场稳定。
3月31日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意味着筹备10余年之久的创业板有望于5月1日起正式开启。
4月15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重点抓好八方面经济工作,要求加快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
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宏观政策取向不能改变,调控工作不能放松,调控重点更加突出。
2009年,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携手合力,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
全球主要中央银行多次降息并向市场注入巨额流动资金,一些国家央行则采取非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大规模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到下半年,在各国应对危机措施的共同推动下,全球经济呈现好转。
欧元区16国经济今年第3季度恢复增长,结束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美国连续4个季度下滑的GDP今年第3季度出现首次增长;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中,中国宣布今年GDP增长“保八”的目标不成问题。
印度公布其2008-2009财政年度的GDP增长率为6.7%。
已连续半年多负增长的巴西经济,今年第2季度开始反弹。
只有俄罗斯,因能源价格大幅下跌而经济严重下滑,其总统说,俄经济今年将萎缩7.5%。
面对全球经济下滑趋势得以遏止、金融状况改善、零售业销售逐步稳定、消费者信心开始恢复等等迹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10月初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全球经济呈现复苏迹象且速度快于先前预期。
但该报告同时发出警告:全球经济尚未稳定,各经济体采取停止动用公共财政实施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政策”为时尚早。
11月初,G20财长会议达成共识,各国继续保持政策支持力度,以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
显然,全球经济实现全面复苏,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气候变化:如何应对待行动持续干旱、湖泊干涸、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人类经历和目睹着气候变化带来的种种灾害。
世界银行2009年9月发布的年度报告《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气候变化》中指出:气候变暖的威胁,远比金融危机严重且持续时间也长得多。
造成的损失,估计75% ~80%将由发展中国家承担。
面对气候变化的威胁,国际社会2009年密集磋商:联合国2009年气候变化首轮谈判3月底至4月初在德国举行。
主要为确定发达国家2013年~2020年的温室气体量化减排目标,以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并提供资金而做出具体安排。
二〇〇九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小组二〇一〇年四月负责人:苏宁总纂:凌涛刘明志审稿:杜要忠金琦刘春航刘薇鲁素英罗扬穆怀朋童道驰王振营谢多谢世坤邢早忠张健华张启胜张涛郑杨周道许统稿:白当伟金艳平王晟执笔:白当伟陈静范春奕费英珮金艳平李琪刘斌刘涛卢嘉红马昀庞魁霞邵欢宋诚陶昌盛王家辉王晟王旭祥吴培新张昀郑朝亮周庆武朱磊提供材料:傅浩胡汝银黄凌燕黄少军李柏梅刘宇光祁国中隆武华宋钰勤王玉菲魏振祥吴方伟吴昊吴满宇薛小兴杨照东张爱农张敏张生举宗军英文总纂:谢多刘明志英文统稿:白当伟张昀英文翻译:白当伟范春奕邵欢宋诚张勤张昀(以上审稿人、统稿人、执笔人、提供材料者和英文翻译分别按姓名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特别致谢: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致谢:新华通讯社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内容提要●2009年,在极度宽松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下,全球经济逐步走出衰退,主要发达经济体从第三季度起缓慢走向复苏,新兴市场经济体率先反弹。
发达经济体就业形势严峻、信贷持续收缩以及财政赤字日益扩大,个别国家主权信用风险凸显,构成经济稳定复苏和长期增长的不利因素。
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将延续2009年的复苏势头,但是由于扩张性政策退出、部分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加大,仍不能完全排除复苏进程出现反复的可能性。
●2009年,危机救援活动取得积极成效。
主要发达经济体继续主导国际金融市场格局,新兴市场经济体所占市场份额继续有所上升,全球金融市场信心逐步恢复,国际金融市场回暖。
主要股指、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和黄金价格等大幅回升;主要货币短期利率显著下降,主要国家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升;受避险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美元除在年初走强外持续走弱。
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走势将受到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和主要经济体扩张性政策退出等因素的影响。
●2009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政府果断应对,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金融合作。
在外资继续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同时,中资也继续积极审慎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
今后,中国将适当扩大境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全面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协调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目录第一部分国际金融市场运行的宏观环境 (7)一、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 (8)(一)美国经济走向复苏 (8)(二)欧元区经济缓慢复苏 (8)(三)英国经济疲弱复苏,通胀压力已显 (9)(四)日本经济复苏进程并不平坦,通货紧缩重现 (10)(五)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表现差异较大 (11)二、主要经济体执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11)(一)各主要中央银行采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12)(二)各主要经济体实施刺激性财政政策,财政赤字明显增大 (18)三、国际贸易大幅萎缩 (21)四、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大幅降低 (24)(一)跨国直接投资大幅下跌 (24)(二)国际债券发行平稳,跨境证券投资缓慢恢复 (25)(三)银行跨境借贷继续下降 (26)第二部分国际金融市场运行 (28)一、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交易量和格局 (29)(一)伦敦、纽约、东京为全球三大外汇交易中心,全球外汇市场交易规模大幅下降 (29)(二)英国是跨国借贷业务的集中地,全球场外利率衍生品市场规模稳步回升.31 (三)美国、欧元区、日本、英国在全球债券市场占据绝大多数份额,全球债券市场未清偿余额稳步增长 (32)(四)纽约股票市场规模依然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内地股票市场规模增长显著 (34)(五)伦敦、纽约是世界黄金现货、期货交易中心,全球黄金交易量下降 (36)(六)纽约、芝加哥和伦敦保持在商品期货市场的领先地位,全球商品期货成交量继续增长 (37)二、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价格走势 (40)(一)美元在年初走强后持续走弱 (40)(二)主要货币短期利率显著下降 (43)(三)主要国家中长期国债收益率明显上升 (44)(四)全球主要股指大幅回升 (45)(五)国际黄金价格大幅上涨,创历史新高 (47)(六)主要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大幅回升 (47)三、值得关注的国际金融动向 (49)(一)危机救援活动取得积极成效 (50)(二)金融监管体制酝酿改革 (56)(三)全球经济金融仍蕴涵着诸多风险 (64)四、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前景 (69)第三部分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 (71)一、中国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经常项目顺差大幅下降 (72)二、外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进一步加深 (72)(一)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72)(二)外资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新设、参股及其经营情况 (73)(三)外资证券类金融机构继续积极参与证券市场 (74)(四)外资继续积极参与保险市场 (75)(五)外资继续积极参与黄金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 (76)三、中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 (79)(一)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79)(二)中资金融机构境外经营和投资的情况 (80)(三)中资企业境外筹资的情况 (83)(四)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继续参与国际借贷市场 (86)(五)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87)(六)社保基金逐步增加对境外股票市场的投资 (87)四、中国金融市场继续融入国际金融市场 (87)(一)中国债券、股票、黄金、期货等市场份额的全球占比情况 (87)(二)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价格走势的关联性有所增强 (90)(三)中国金融市场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创新 (95)五、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服务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98)(一)进一步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吸引境外参与者参与境内金融市场交易 (98)(二)全面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 (99)(三)进一步加强中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102)(四)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102)六、协调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103)附录: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大事记 (107)专栏专栏1.1 澳大利亚、挪威等国中央银行率先加息抑制通胀 (16)专栏2.1 全球碳排放权市场 (37)专栏2.2 美国中小金融机构大量倒闭 (52)专栏2.3 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改革与清算安排 (60)专栏2.4 迪拜世界债务风波 (67)专栏3.1 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取得新进展 (82)专栏3.2 中资企业走出去和相关政策 (84)专栏3.3 香港人民币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前景 (93)专栏3.4 中国塑料期货和钢材期货交易取得成功 (96)专栏3.5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情况 (100)专栏3.6 全球金融信息市场在低迷中等待市场转机 (105)表表1.1 主要发达经济体重要经济指标 (10)表1.2 全球商品贸易结构(2000-2008)(%) (22)表1.3 2008-2009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FDI流入 (25)表2.1 美国问题金融机构与FDIC的存款保险基金余额 (55)表3.1 2009年外资金融机构交易规模及变动 (78)表3.2 2009年主要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概况 (83)表3.3 近两年中国政府出台的支持和规范企业“走出去”的文件 (85)表3.4 2009年中资企业跨国并购标志性事件 (85)图图2.1 全球债券市场国际债券余额结构 (117)图2.2 全球债券市场国内债券余额结构 (117)图2.3 全球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结构 (117)图2.4 全球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占比 (117)图2.5 欧元汇率 (118)图2.6 日元汇率 (118)图2.7 英镑汇率 (118)图2.8 1年期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 (118)图2.9 主要货币3个月期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119)图2.10 主要国家10年期国债收益率 (119)图2.11 美国三大股指 (119)图2.12 欧洲主要股指 (119)图2.13 亚洲主要股指 (120)图2.14 伦敦黄金价格 (120)图2.15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 (120)图2.16 伦敦期铜、期铝价格 (120)图2.17 橡胶期货价格 (121)图3.1 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 (121)图3.2 2008年上证综指、深证综指走势图 (121)图3.3 2008年上海金价与国际金价差价 (121)第一部分国际金融市场运行的宏观环境2009年,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经济体极度宽松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下,全球经济逐步走出衰退。
其中,主要发达经济体从第三季度起缓慢走向复苏,通缩风险明显降低,金融市场流动性压力大幅缓解;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率先反弹,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发达经济体就业形势严峻、信贷持续收缩、财政赤字日益扩大,以及个别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凸显,构成全球经济稳定复苏的不利因素;主要经济体采取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也埋下了未来出现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隐忧;一部分新兴市场或发展中经济体仍存在着国内金融部门不稳定、外部融资困难等问题;也有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了资产价格上涨过快的苗头。
2009年,世界贸易大幅萎缩,同时各主要经济体经济不平衡程度有所减轻;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大幅降低。
2010年,世界经济将延续2009年的复苏势头,但是由于扩张性政策退出、局部通货膨胀、部分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加大,仍不能完全排除复苏进程出现反复的可能性。
一、(一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美国经济走向复苏受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美国经济仅增长0.4%。
2009年下半年,在异常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刺激下,美国经济开始从衰退走向复苏,第四季度复苏势头比预期更为强劲,创下2003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大涨幅。
2009年美国各季度实际GDP环比折年率分别为-6.4%、-0.7%、2.2%和5.6%,前三季度GDP同比分别下降3.3%、3.8%和2.6%,第四季度同比增长0.1%,全年实际GDP下降2.4%。
消费支出和存货调整是拉动美国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二者在第四季度对实际GDP 增长分别拉动3.39和1.44个百分点。
美国全年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为3807亿美元,和2008年6959亿美元的逆差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创八年来最低水平。
经济走向复苏并未伴随失业率同步降低,美国经季节调整的失业率从1月份的7.7%升至10月份的10.1%,11、12月份均为10%,就业形势依然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