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之交友之道
- 格式:dps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11
传统文化中的交友之道,孔子论语的交友观孔子论语的交友之道一、朋友的作用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
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
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
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
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
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
“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
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
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子贡问何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
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们就要有意去结交。
就其交友的目的来说是工具性的,就其内容而言是高尚的。
二、结交朋友的标准《论语》有关结交朋友之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和传颂。
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对于交友之道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阐述。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孔子强调了交友的重要性。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和谁在一起,都能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因此,我们应该选择优秀的人作为朋友,与他们交往,从中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孔子还提出了交友的标准。
他说:“与君子交,其道也正;如不得其交,则与人亦可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君子交往,可以学到正道,如果不能与君子交往,那么与普通人交往也可以。
这里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
因此,我们在选择朋友时,应该注重对方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是只看重对方的财富和地位。
孔子还提出了交友的原则。
他说:“朋友之间,言而有信,行而有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朋友之间要言出必行,行出必信,要有诚信和义气。
因此,我们在交友时,要讲究信用和诚信,不要轻易许下承诺,更不要背信弃义。
孔子还提出了交友的态度。
他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担心自己没有地位,要担心自己没有立足之地;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努力让别人了解自己。
因此,我们在交友时,要保持谦虚、诚恳的态度,不要自大、自负,更不要妄图利用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强调了交友的重要性、标准、原则和态度。
我们在选择朋友时,应该注重对方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讲究信用和诚信,保持谦虚、诚恳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从中学到正道,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交友之道的智慧。
以下是《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一些观点:
1.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孔子认为,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诚信的人、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2. 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价值观和信仰不同,就不要与之交往。
因为这样的交往可能会导致矛盾和冲突。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他人交往时,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向他人学习。
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别人的优点,要向他们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
5. 朋友数,斯疏矣:交友不要过于亲密,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过于亲密的关系可能会导致矛盾和冲突。
总之,《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强调了选择朋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朋友相处。
通过选择益友、保持谦虚、反思自己等方式,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吾闻之,交友之道,贵在诚信。
孔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是以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交,其质也正,其行也恭,其言也信,其志也专。
小人之交,其质也邪,其行也傲,其言也伪,其志也浮。
是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我听说,交友之道,贵在诚信。
孔子说:“与朋友交往,说话要讲信用。
”因此,君子的交往淡如水,小人的交往甜如蜜。
君子的交往,其本质正直,其行为谦恭,其言语诚信,其志向专一。
小人的交往,其本质邪恶,其行为傲慢,其言语虚假,其志向轻浮。
因此,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学习就不会稳固,主张忠诚和信用,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也不要害怕改正。
注释:1. 吾闻之:我听说。
2. 交友之道:交友的方法或原则。
3. 贵在诚信:以诚信为贵,强调诚信在交友中的重要性。
4. 孔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这是孔子在《论语》中的原话,意思是在与朋友交往时,说话要有信用。
5.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清淡,小人之间的交往像甜酒一样甜美。
6. 其质也正:其本质正直,指君子的性格和品质。
7. 其行也恭:其行为谦恭,指君子的行为举止。
8. 其言也信:其言语诚信,指君子说话有信用。
9. 其志也专:其志向专一,指君子的志向坚定不变。
10. 小人之交,其质也邪:小人的交往,其本质邪恶,指小人的性格和品质。
11. 其行也傲:其行为傲慢,指小人的行为举止。
12. 其言也伪:其言语虚假,指小人的言语不可信。
13. 其志也浮:其志向轻浮,指小人的志向不稳定。
14. 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指君子的威严来源于庄重。
15. 学则不固:学习就不会稳固,指只有学习才能使知识牢固。
16. 主忠信:主张忠诚和信用,强调忠诚和信用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17. 无友不如己者: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指君子以道德为标准选择朋友。
18. 过则勿惮改:有了过错也不要害怕改正,强调人要有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的勇气。
国学中的友情君子之交淡如水《庄子·山木》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此种感慨源自一个叫《林回负子》的典故。
其中,引出了对待亲情和友情的两种观念:君子之交和亲情无价。
那何谓君子之交?何谓小人之交呢?君子平淡但贴心小人热情易断绝《庄子·山木》载: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
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
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
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
”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
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异日,桑雽又曰:…舜之将死,真泠禹曰:“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
”缘则不离,率则不劳。
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
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这段话的大意是:孔子问子桑雽:…我两次被鲁国赶出来,在宋国树下讲学,宋司马桓魋想杀我,我逃走,桓魋命人把那棵树砍掉;到了卫国,卫国有人要谋杀我,我逃到匡那个地方,被拘捕。
到商周去访问,遭到穷困;到陈、蔡两国时,被围困。
我遇到这几次灾难以后,亲戚故交更加疏远了,朋友与信徒也更加分散了。
为什么呀?‟桑雽曰:…先生就没有听说假国人逃亡的故事吗?林回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璧,背着婴儿逃跑。
有的人问他:“因为他的价值吗?婴儿的价值比宝璧小;因为他的负担吗?婴儿的负担比宝璧重。
抛弃值千金的宝璧,背着婴儿跑,为什么呀?”林回回答说:“那是根据利益结合,这是因为天性相联系。
”根据利益相结合的,迫于祸乱灾害时,互相抛弃;因为天性相联系的,迫于祸乱灾害时,就互相保护。
古代君子间的交友准则1.概述在古代,人们极为重视交友之道,尤其是君子们更是注重交际准则。
古人认为,一个人所交往的朋友能够直接影响到其品行和人生的成败,因此对待交友更是慎重。
在这种背景下,古代君子间形成了一系列的交友准则,以规范人们的交往之道,追求真诚友谊,树立良好的品德和风范。
2.正文古代君子在交友之道上,有诸多的准则和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2.1 诚信正直古代君子重视诚信正直,对待朋友从不欺瞒,言行一致。
他们认为,诚信是维系友谊的基础,而正直则是相处朋友的基本准则。
只有真诚相待,才能够建立起长久稳固的友谊关系。
2.2 忠信忠孝对待朋友,古代君子强调忠信忠孝。
他们认为,朋友间的忠诚是友谊的延续,而对家人的孝顺也是交友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忠实于朋友、孝顺于家人的人,才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能够获得更多真诚的友谊。
2.3 知人善任在古代君子看来,知人善任是极为重要的。
他们在交友时,深谋远虑,慎重选择交往的对象,善于识人善待人,同时也能够在社交之中善于运用自己的才智与胸襟,为朋友们提供帮助和支持,促进友谊的发展。
2.4 谦和礼让古代君子强调谦和礼让,在朋友之间相处时,不论地位高低,要保持谦和礼让的态度,对待朋友要有尊重和体贴,不得傲慢自大,更不得蔑视他人,只有以谦和的态度对待他人,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2.5 交友慎重古代君子们在交友时非常慎重,他们认为,交友需谨慎,不能草率行事。
要想建立起真诚友谊,需要深入了解对方的为人和品行,通过深入交往了解对方的性格和喜好,才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朋友,建立起真挚的友谊。
3.结语在古代,君子之间的交友准则并不限于以上几点,还有更多的要求和规范,比如言谈举止的优雅、态度端正、处世得体等等。
这些准则体现了古代君子们对友谊真挚和品格高雅的追求,对人际关系的正确认识,是古代文化中珍贵的精神财富。
虽然时代变迁,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些古代君子之间的交友准则依然对我们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待朋友和人际关系的态度。
国学二十四史第十讲《与人交往篇》(门可罗雀)一、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直被看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与人交往篇》是国学二十四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关于“门可罗雀”的故事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习到与人相处的智慧和技巧。
二、门可罗雀的来历“门可罗雀”这个典故源于《孟子》,故事讲述了齐国有一位名叫公明仲的官员,他非常务实,任职时总是努力做事。
但是,他的门庭冷落,很少有客人前来拜访。
有人对他说:“您的门庭很冷清啊,门口一只兔子都不会跑进来。
”公明仲却回答说:“兔子不进来没关系,只要鸟儿能进来啊。
”三、解读“门可罗雀”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应该刻意追逐虚名虚利。
而应该以真诚待人,不计较物质财富的得失。
公明仲并不在乎门庭冷落,他更注重的是真心款待那些愿意与他交往的人。
正所谓“门可罗雀”,意味着虽然门庭冷清,但是任何真诚的人都可以进来与他交往。
四、学习“门可罗雀”的态度1. 真诚待人在人际交往中,真诚待人是最重要的一点。
不要追求名利,而是应该用真心对待身边的人。
2. 乐于助人公明仲虽然门庭冷落,但他愿意为那些愿意与他交往的人提供帮助。
乐于助人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亲密的关系。
3. 永远向别人敞开心扉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生活中,都要永远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不因别人与自己的关系远近而改变态度。
五、结语“门可罗雀”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与人交往最重要的是用真心对待他人,而不是追求虚名虚利。
希望我们能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公明仲的智慧,做一个真诚待人、乐于助人的人。
【完】。
古人的8种交友之道,读后受益良多!朋友,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的。
朋友间只有真诚相待,友谊才能长存。
一、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在春天的花园里,你送我一个桃子,我回赠你一个李子,这是友情最纯真的画面。
朋友之间、合作伙伴之间,平等相待,互相珍惜,别人对我有帮助,我必定回报。
这不仅是为人应具备的美德,还能让友情变得更加丰富和长久。
二、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有德行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人同他亲近。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定会有很多朋友。
三、德必报,怨不仇。
———(明)赵谦《造化经论图》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必须报答,别人对自己的仇怨不必计较。
确实,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们要常怀一颗宽容的心,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常抱一份宽恕之意,就能让自己得到更多快乐,更多朋友。
四、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亦:也是。
乐:快乐。
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了。
这时,我们就应该热情地接待朋友,尊重朋友,让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对朋友说:“我们是知己,决不会因为离别而使感情淡薄,即使彼此分隔在天涯海角,还是像相邻而居一样感情交融。
”六、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君子用学问道德来结交朋友,同时也依靠朋友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那么就让我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寻找最好的学习方法,在探求知识的路上快乐成长吧。
七、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孟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相了解是最重要的。
他的快乐,他的忧伤;他的理想,他的追求,如果能得到你的认同,才能成为好朋友。
相识、相知、相爱、相助,这是朋友的最高境界。
八、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子》君子的交情淡薄如水一般,小人的交情却甘美如甜酒;君子之交淡薄却亲切,小人之交因过于甜蜜而往往断绝。
所以凡是没有缘故而结合的,往往也没有缘故就离散了。
青岛蓝海大饭店(李沧)五月份国学学习会
讨论规则
◆推选出你的组长。
*组长条件:语言组织能力是最强的,平时发言
最积极的,处事态度公平公正的。
◆评委:打分主队发言10分制。
◆《论语》、绿色短信学习共四个讨论点,另外分享两篇文章设定为两个知识点,每个讨论点共有两次发言机会,主队发言,其他队补充发言,补充发言5分制,不需打分。
◆采用随机抽签选取人员。
注意你的时间,每次发言不超过四分钟,每超出10秒扣1分。
本月学习内容
一、《孔子的交友之道》
二、绿色短信
三、文章共享:
《吴协平的“阿三”精神》、
《面点大王刘长水——烙饼里悟人生》
话题一:交友的原则
(一)志趣相近,理想相同
(二)真诚相待
“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第十二》)
解释:尽心规劝并且善意地开导他,如果他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三)选择朋友要中行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论语·子路》)解释: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
狂者敢作敢为,狷者有所不为。
狂者要进取,狷者不做到某些不好的事情,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不能什么都要。
中行就是中庸,言行适当。
你的交友原则是怎样的?你是怎样理解孔子的交友原则的?结合自身谈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解析: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信实的人交朋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同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你是如何理解这三类朋友的?结合自身谈一下自己有怎样的启示与感悟?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逸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季氏》)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
用礼乐来调节生活的快乐;把称赞别人的优点作为快乐;乐于有很多杰出的朋友,这是有益的。
以骄傲为乐;以每天到处游玩,游手好闲为乐;以饮食荒淫为快乐,这是有害的。
”
你是如何理解这三类朋友的?结合自身谈一下自己有怎样的启示与感悟?
绿色短信*你我共享
一、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用宽恕自己
的心宽恕别人,就没有交不到的朋友。
用责备别人的心责备自己,就会很少有过失)
二、和阳光的人在一起,心里就不会晦暗;和快乐的人在一起,嘴角就
常带微笑;和进取的人在一起,行动就不会落后;和大方的人在一起,处事就不会小气;和睿智的人在一起,遇事就不会迷茫;和沉稳的人在一起,做事就不会莽撞;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三、而立之年应做到:遵纪守法不惹事,练好本领会干事,好好做人干
正事,增强责任干好事。
四、事莫虚应,应则必办,不办便结怨,愿莫轻许,许愿必还,不还便
成债。
结合其中任意一条谈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分享文章:面点大王刘长水——烙饼里悟人生
★对年轻人的忠告:
(1)学东西要有谦虚心,不虚心不灵。
(2)活儿不用教,关键看你稳不稳——做
人稳,做事稳,自己要有主见。
(3)学面点,没有任何捷径和窍门,只有
苦练、苦学。
按我师傅的话,“没事就去
烙饼”,意思是要常练,从基本功做起。
结合几点大师的忠告及对文章的感悟谈谈
自己的启发。
分享文章:吴协平的“阿三”精神
*“干厨师,因为爱啊”
在我们父亲的思想里,无论选择哪一行,都
是一份责任,是对自己一生交代的责任。
我选择了
厨师,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就是爱。
那时候没有什
么好的职业,不是工人,就是农民,我自己选择了
一个技术活,当然也饿不了肚子,做厨师,可也要
干出名堂。
不能怕事,凡事要有责任,敢担当,在管理工作
中尤其需要勇敢的特质。
*“人要懂得感恩,是他们培养了一辈一辈的人,我们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能做就多做点吧。
”
小案例:“有一次为了降低成本,我用了价格较低的酱油,后来被老头子知道了,免去我一切职务,让我在厨房刷了三个月的碗,这也成了
我以后做事或者华西村其他人做事典型的反面教材,老头子严厉,但我
却心服口服。
”
读了这篇文章你又怎样的感想?
快乐、感恩!
善待别人,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