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2015十大流行语
- 格式:docx
- 大小:15.47 KB
- 文档页数:6
《咬文嚼字》年度十大流行语
《咬文嚼字》是中国大陆一档以语言文化为主题的综艺节目。
每年,《咬文嚼字》会评选出当年流行语的年度十大,这些流行语通常是在社交媒体、网络、电视、电影等媒体中广泛使用并被大众接受的词汇或短语。
以下是2021年《咬文嚼字》评选的年度十大流行语:
1. 蜜汁:这个流行语源自网络热词,形容某些事物或情况令人感到困惑、无法理解,有时也用来指称一些虚假夸张的表达。
2. 奥特曼:这个流行语源自一部电视剧中的对白,用来形容某种特别厉害、强大、出人意料的事物或人。
3. 碰瓷:这个流行语源自交通意外保险诈骗,用来形容一些人故意制造事故或诱导他人犯错,以获取不当利益。
4. 佛系:这个流行语源于一部电视剧,用来形容一种心态,即不焦虑、不追求功利,放松心情,顺其自然。
5. 营养师:这个流行语用来形容某些人干涉他人私生活,以善意或控制为名给予无关的建议或干预。
6. 森系:这个流行语用来形容追求自然、原始、质朴的生活方式或审美趋势。
7. 网红带货:这个流行语用来形容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得名气后,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推广销售产品。
8. 食蕉:这个流行语源自网络追剧文化,用来形容追剧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表示剧情紧张悬疑,让人忍不住接着看下去。
9. 番茄:这个流行语源自一部电视剧,用来形容某种意外发生或某种不完美的情况。
10. 吃土:这个流行语用来形容经济拮据或生活困苦,表示手头资金紧张或财物匮乏。
这些流行语在不同的社交场合、网络平台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成为人们交流、表达观点和创造幽默的工具。
它们反映了当代社会文化的流行趋势和青年群体对语言的创造力和创新性的追求。
咬文嚼字流行语近年盘点什么是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指过于注重字句和文字使用的言辞,追求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对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斤斤计较的一种说话或写作风格。
这种风格的人通常在表达中倾向于使用复杂的、高级的词汇和句式结构,追求完美的措辞,忽视了内容的重要性。
咬文嚼字在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一些流行语就是很好的例证。
下面,我们将盘点一些近年来流行的咬文嚼字流行语,并探讨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蜜汁"/"蜜汁关系""蜜汁"原指一种特殊的蜂蜜饮品,后来演变为形容某些奇特事物的词语。
而"蜜汁关系"则是指一种奇特的、难以理解的关系。
这个词的语法结构有些不合理,但却因此变得特别,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这种使用方式在网络上流传,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语。
二、"日常"/"日常系""日常"本是一个名词,意为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和常见的事情。
但现在却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些令人出乎意料、独特或者奇怪的事物,表达出对事物的惊讶或无奈。
"日常系"则是指一种以"日常"为主题的文化现象,通常包含一些非日常的元素。
三、"佛系"/"佛系青年""佛系"源于日本,原意是指一种追求心灵宁静、不争不扰的生活态度。
后来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流行起来,用来形容那些对事物的关注度不高,对结局不强求,比较淡定、随和的人。
"佛系青年"则是指这样的年轻人,通常表现出对物质追求较少的特点,注重内心平静和精神追求。
四、"男神"/"女神""男神"和"女神"最初来源于对男性和女性偶像的崇拜。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这两个词被广泛用来形容符合一定标准的男性和女性。
咬文嚼字年度十大流行语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每年都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流行语。
下面是咬文嚼字年度十大流行语的相关参考内容:1. 不打不相识这是一种形容两个人在打架或者争吵中相互认识、结为朋友的情况。
逐渐演变为不经历一些矛盾和摩擦,无法真正了解对方。
2. 小确幸这是指在生活琐事中寻找、享受到的小幸福。
强调在日常生活中,细微的事物或者情感可以带来满足和快乐。
3. 颜值即正义这是一种形容一个人颜值高,就可以获得各种优势和肯定的说法。
强调外貌对于个体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4. 脱单狂魔这是指那些只为了追求恋爱而不断穷追猛打、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
形容对于单身的迫切和无限的耐心。
也是一种流行的自嘲方式。
5. 脑洞大开这是指想象力非常丰富和有创造性的一种状态。
形容思维跳跃并具有独创性。
6. 铁粉这是指对于某个明星、偶像或者品牌非常狂热的粉丝。
形容对于追随者的忠诚和热爱。
7. 佛系这是一种形容那些不追求名利、不焦虑,保持淡定和平和的生活态度。
强调宽容、心态平和,随遇而安。
8. XX年真香这是一种网络流行语,原意是某个产品或者事物非常好,有香气的意思。
后面加上年份,表示该产品或事物在该年非常流行和受欢迎。
9. 安利这是一种口碑推荐,类似于推销的方式。
形容向他人推荐某个产品、电影、小说等事物。
10. 吃瓜群众这是指那些乐于观看并议论他人事件或者事物的人群。
形容那些不直接参与,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热闹的人。
以上是咬文嚼字年度十大流行语的相关参考内容。
这些流行语不仅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热点和趋势,也体现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在了解这些流行语的同时,我们也要理性对待,避免盲从和过度使用,以免流行语成为语言空洞的代替,失去真正的内涵和价值。
2015年十大流行语2015年,中国开始迎来了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类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随着这股网络文化的浪潮,流行语也被引入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
以下就是2015年十大流行语:第一,“海马窝”。
这个术语源于某款网络游戏,比喻“无法自拔,不得不陷入其中”的沉迷状态。
第二,“钛合金把妹”。
这个词汇起源于某科技网站,用来比喻获得微信运营资源的孤注一掷。
第三,“火把节”。
这个词汇源于一款游戏,比喻靠热情和激情把活动推向高潮。
第四,“梦想里的朋友”。
这个词语源于一部电影,比喻在梦想中遇到的朋友,意味着生活会更加精彩。
第五,“现实版火影忍者”。
这个术语源于一部动漫,用来形容某些年轻人的勇敢和坚强。
第六,“穷神”。
这个词汇源于一款游戏,比喻某些受害者的创意、机智和顽强的精神。
第七,“孤立子”。
这个词语源于一款网络游戏,比喻比较孤立的人,既孤独又可爱。
第八,“梦碎时刻”。
这个术语源于一部网络剧,指对某些关键时刻深刻的体验和感受,让人感动于梦想之间的距离。
第九,“我不负责任”。
这个术语源于一款网络游戏,比喻一种无奈的心态,表达者对自己责任的负面情绪。
第十,“拯救地球!”。
这个词语源于一款网络游戏,比喻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对于地球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态度。
2015年,中国正处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网络媒体也迅速崛起,引发了一股网络文化的流行。
以上就是2015年十大流行语,它们展示了一种潮流,在网络上飞洋似地传播开来。
这些词语,每一个都充满着网络文化的魅力,也体现出中国年轻人的时尚感,在网络社交中不可或缺。
2015流行语“宝宝”探析2015年12月,《咬文嚼字》杂志发布了2015年十大流行语的榜单,“宝宝”名列其中。
本文主要探析“宝宝”的语义、语用特征以及流行的原因。
标签:宝宝语义泛化语用价值流行原因一、引言“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称呼,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标识着人的身份地位,也是对社会文化特性的反映。
”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少称谓语在网络环境中发生了变异,既“亲”“哥”“美女”“帅哥”等称谓语之后,掀起了一场全民卖萌的“宝宝”体热潮。
“宝宝”体的流行源于网络潮语“吓死宝宝了”。
关于该句的来源,网络上流传着多种说法,最常见的一种是:“吓死宝宝了”是YY语音频道当红主播的口头禅,这句话先在动漫、游戏爱好者中流行起来,后来成为微博的万能回复语,最后被金星老师表情包发扬光大。
作为2015年最新流行语,“宝宝”体尚缺乏较系统全面的研究。
本文主要利用互联网语料,探究称谓语“宝宝”的语义语用特征,并分析其流行的原因。
二、“宝宝”的语义泛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对“宝宝”一词的解释是:“名词,对小孩儿的爱称。
”②这是“宝宝”的基本义,也是最原始的语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称谓语的“宝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其语义和用法也有了新的变化,“宝宝”一词不再专指婴幼儿,还可指称十多岁、二十多岁的大孩子,但这样的称呼还是以母亲对女儿的称呼为主。
除此之外,“宝宝”还可指称其他对象。
(一)指称所有的新生命(1)动物园的母虎带着刚刚满月的虎宝宝走出产房散步。
(2)这株兰花宝宝真好看。
除了指人,“宝宝”还用于指动植物等新生命体。
例(1)中的“宝宝”指老虎幼崽,例(2)中的“宝宝”指兰花幼苗。
由指人扩大到指物,是以相似性为条件的隐喻机制造成的词义的引申。
(二)对恋人、爱人的称呼(3)宝宝,想我了吗?(4)宝宝,不要生气了好吗?例(3)和例(4)中的“宝宝”均用于情侣之间相互称呼,表示关系亲密。
咬文嚼字年度十大流行语去年,流行语如潮水般席卷而来,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中的热门话题。
在咬文嚼字年度十大流行语评选中,经过专家评审和大众投票,最终确定了以下十大流行语:1. “佛系”“佛系”一词源自日本,意为“佛陀般的从容淡定”。
在中国流行起来后,成为年轻人的代名词,形容那些对生活不积极,不主动追求成功的态度。
这种“佛系”态度在当下社会引起了热议。
2. “996”“996”一词是指一种工作制度,即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是许多科技公司普遍采用的工作时间安排。
这种工作制度引发了社会对于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讨论。
3. “躺平”“躺平”是指一种对于社会压力和生活困境的一种态度,即选择不主动追求成功和进取,而是选择放弃,安于平凡,不去奋斗。
这种“躺平”思潮在年轻人中流行,也引发了社会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
4. “996.icu”“996.icu”是指“工作996,生病住进ICU”,是反对“996”工作制度的口号。
许多人认为“996”工作制度违反劳动法,不利于员工的健康和生活,因此发起了反对“996”运动。
5. “口嫌体正”“口嫌体正”一词形容人对于别人的言语行为有所不满,但对于这个人的人品和品德却有好感,是一种既批评又赞美的态度。
这种态度在社交媒体上经常出现,引发了许多争议。
6. “剁手党”“剁手党”一词形容那些购物欲望强烈,经常购物不受控制的人,是一种消费文化的体现。
这种“剁手党”现象在年轻人中较为普遍,也引发了对于消费观念的思考。
7. “槽值”“槽值”是一种对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负面评价,是一种消极态度的体现。
这种“槽值”现象在网络上较为流行,人们用来表达对于一些不满的情绪和看法。
8. “碎觉”“碎觉”是指一种不连续的睡眠状态,是一种睡眠质量较差的现象,很多人因为工作压力或生活习惯,导致了“碎觉”现象的出现。
这种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重视。
9. “不科学”“不科学”一词用来形容一些不合理,不符合常识的行为或事物,是一种对于现象的质疑和批评。
咬文嚼字10大流行语
咬文嚼字10大流行语包括:
1.躺平:指不想参与内卷竞争的一种态度,或者是安于现状、没有追求的心态。
2.破防:原指遇到困难和挑战,无法保持平静的心态和应对方式。
现在用来形容在情
感上受到伤害或刺激后,情绪崩溃的状态。
3.社死:全称为社会性死亡,形容在公众场合或者网络上出现令人尴尬、难堪的场
面,让人感到羞愧、无地自容。
4.躺枪:形容自己本来与某事无关,但因为某种原因被牵扯进去,无辜受到攻击或指
责。
5.凡尔赛:指通过炫耀自己的优越感和幸福感来引起别人的羡慕和嫉妒。
6.社牛:形容一个人在社交场合表现得非常自信、自然、得体,能够轻松地与他人交
往。
7.社死现场:形容在社交场合出现令人尴尬、难堪的场面,让人感到羞愧、无地自
容。
8.社死瞬间:形容在某个瞬间或某个场合出现令人尴尬、难堪的场面,让人感到羞
愧、无地自容。
9.社死群聊:形容在某个群聊中出现了令人尴尬、难堪的聊天内容,让人感到羞愧、
无地自容。
10.社死朋友圈:形容在某个朋友圈中出现了令人尴尬、难堪的内容,让人感到羞愧、
无地自容。
这些流行语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某些现象和人们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体现了语言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网络10大词语盘点2015年网络10大热门词语盘点1、不作死就不会死(No zuo no die)出处:原引自动漫《机动战士Z高达》第12集中卡缪·维丹连续击坠两架FF-S3剑鱼战斗机时的两句台词:“不反抗就不会死,为什么就是不明白?”后被发扬光大,接了地气,变成“不作死就不会死”。
释义:不找死,就不会死。
常带有“莫要自讨苦吃”的告诫或训导意味,相近的网络语法有玩梗作死,表示自找麻烦,惹祸上身。
例子:英国网友“Randy”烤了一堆状似iPhone的饼干,想要捉弄交警。
他准备开车时叼在嘴上,等警察截住他后就咬饼干,反问警察是不是开车吃饼干也犯法。
恶作剧成功了,警察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把他的名字拿到系统里一搜,这家伙竟然还有没支付的超速罚单呐!真是一个no zuo no die的悲剧故事。
2、且行且珍惜出处:2014年3月31日凌晨,文章首次回应“出轨门”承认了“劈腿”传闻。
3分钟后,马伊琍在微博写了句“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回应。
释义:一边走着,一边珍惜着。
一边漫步人生之旅,一边在漫步的过程中生活,捕捉感动你也感动他人的一点一滴,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也包含着“好自为之”之意。
例子:从文章出轨到马伊琍微博回应,两人言论激起很多网友关注,引得奇葩网友忙造句。
网友“漠北”将其延伸出了“肥胖版”:时至今日都是我咎由自取,胖就是胖,与任何人无关。
吃饭虽易,减肥不易,且吃且珍惜。
3、也是醉了出处:这一神回复的创始人,可以追朔到金庸《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大侠。
爱开玩笑的令狐冲曾这样讽刺别人的谄媚:“我一看到那些人的谄媚样,可就浑身难受,摇摇晃晃几欲醉倒。
”之后一群《英雄联盟》的玩家们对此词情有独钟,不管对方的技术很渣,还是技术很牛,小伙伴都喜欢说:“呵呵,这货的技术,我也是看醉了”、“哇,这大神的技术,我也是醉了”。
释义:可以形容陶醉的感觉,也可以具有反讽意味,用来形容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例子:网友“一川烟草”说他有位室友属狗,于是一群人经常和他闹着玩,看见狗就喊他名字。
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近年来,咬文嚼字成为了一种流行语,在人们的口中广泛使用。
其实,咬文嚼字并不是一种新的现象,而是一种早已存在的言语现象。
所谓咬文嚼字,就是对言语的精确度和言辞的准确性追求至于文不加点、字斟句酌的程度。
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不同的语境下,这种语言现象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产生了一些流行语。
以下是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
1. 言简意赅言简意赅是一种言语风格,主张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清晰的思想,具有高效传达信息的特点,古人云:“言之有物,言不多也”,言简意赅的重要性已为人们所普遍认知。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也常常使用言简意赅这一词汇来表达自己的理念和思路。
2. 大材小用大材小用是一种旨在表达冷嘲热讽,善于用平凡之物形容有才华却显得不太实用的人或事物的语言。
现在这个流行语被广泛运用于各类网络文章和群组内部,常常用于表达对某些人或事物的不满和讽刺。
3. 悄咪咪悄咪咪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其蕴含的含义是:表示想要传递的信息必须小心、谨慎、秘密,不能泄漏出来。
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悄咪咪成为了许多人传递个人信息的首选表达方式。
4. 知足常乐知足常乐是一种静心慢语,是一种古代贤者的境界和为人处事的态度,主张满足现状、修身养性、反思自我,以达到个人自我完善的目的。
这种流行语目前仍受到许多人的追捧,成为了一种高端的人生态度。
5. 逆水行舟逆水行舟说的是,只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才会真正地前进。
小发现、小思考、小创意,是理解和实践逆水行舟的一些体验,帮助我们了解和发展个人潜能,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变得更加坚韧和努力。
6. 设身处地设身处地是一种比喻,主张在沟通中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判断事情的权衡。
其内涵与人类学、社会学相关,提倡换位思考,培养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互通和理解。
在当代的社会,这种流行语已成为了判断事情的一种重要方式。
7. 囊括万象囊括万象主张精通万物的思维方式,是开阔眼界,做到兼顾多方面因素,有全局性思维的重要体现。
·《咬文嚼字》2015年十大流行语榜单·
中国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15日发布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此次评选按照“流行、创新、文明”三大原则,上榜次序是:获得感、互联网+、颜值、宝宝、创客、脑洞大开、任性、剁手党、网红、主要看气质。
其中,获得感、互联网+、创客为政经领域产生的新词,其余7条均为网络流行语。
1.获得感
造句:无论是真金白银的收入增长,还是养老医疗教育的具体而微,背后无不是对“获得感”的渴望与追求。
“获得感”本表示获取某种利益后所产生的满足感。
今年2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获得感”一词由此迅速流行,且使用范围出现固化趋势,多用以指民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幸福感。
2.互联网+
造句:从美国的Uber到中国国内的滴滴打车,“互联网+交通”已经在交通运输领域产生了“化学效应”。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社会经济领域各生产要素“相加”,即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重构、再造新的发展业态。
符号“+”既表示加入、融入,更表示升级换代、创新发展。
“互联网+”既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这一说法最初是由李克强提出的。
今年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全面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便迅速流行开来。
7月,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进一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今年,随着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互联网+”成为媒体的高频用词。
3.颜值
造句:向大家推荐一款高颜值、高性能的平板电脑。
“颜”义为面容、容貌,“值”义为数值。
“颜值”本表示男女颜容英俊或靓丽的程度,是用数字评价人物的容貌。
如同其他数值一样,“颜值”也有衡量标准,可以测量和比较,所以有“颜值高”、“颜值爆表”、“颜值暴跌”等说法。
后来“值”的数值意义淡化,在词义上“颜值”就相当于“颜”,只表示面容和姿色。
今年,其指称范围进一步扩大,由人及物,物品的外表或外观也可用“颜值”表示。
4.宝宝
造句:围观了整容手术全过程的帖子,吓死本宝宝了。
“宝宝”语出网络潮语“吓死宝宝了”。
“宝宝”指“我”,“吓死宝宝了”就是“吓死我了”。
女生受到惊吓时常用此语来卖萌。
后来“宝宝”独立单用,只要说话氛围协调,几乎在任何语境中,女生都可用“宝宝”或“本宝宝”来称呼自己,如“乐死宝宝了”、“笑死宝宝了”、“本宝宝这厢有礼了”、“本宝宝拜托了”等。
现在,“宝宝”还可用以指称对方,以表达对对方(不论男女)的亲昵态度。
5.创客
造句:创客在中国正经历一个“从沉默到爆发”的发展阶段,现在已初步形成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中心的三大创客文化圈。
“创”指创造,“客”指从事某种活动的人。
“创客”本指勇于创新,努力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的人。
这个词译自英文单词“Maker”,源于麻省理工学院微观装配实验室的实
验课题。
此课题以创新为理念,以客户为中心,以个人设计、个人制造为核心内容,参与实验课题的学生即“创客”。
今年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前行的“双引擎”之一。
随后中国又陆续出台了若干政策措施,给“创业”、“创新”以具体支持。
“创客”于是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联系在了一起,特指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的人。
6.脑洞大开
造句:种土豆种到了火星,《火星救援》这部片子脑洞开得有点大。
“脑洞大开”由“脑补”衍生而来。
“脑补”源自日本动漫,本指观剧者在大脑里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补充或添加原剧中没有的情节或内容。
后来词义扩大,对小说及其他艺术作品甚至现实生活中的情节、情景进行幻想、想象,也称“脑补”。
“脑洞”则是大脑中需要用想象力去填充的“洞穴”,即进行“脑补”的场所。
“洞穴”越大,想象越丰富。
“脑洞大开”义为想象天马行空,联想极其丰富、奇特,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7.任性
造句:在美国抄底黄金、在日本疯狂购物、在韩国结伴买楼,“中国大妈”真是有钱任性。
“任性”本是一个传统词语,意思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常用作贬义,如“任性妄为”。
江西曾有一位老伯在网上买保健品被骗,接二连三地给骗子寄钱,发觉受骗后,不但不报警,反而继续寄,总共被骗数十万元人民币。
老伯最后还语出惊人:“就是想看看他们究竟能骗我多少钱!”有网民调侃:“有钱就是这么任性。
”此语迅速传播开来,以致引爆网络,还衍生出各种变体。
9.网红
造句:从现在开始减肥整容当“网红”,说不定下个“天王嫂”就是你。
“网红”即“网络红人”。
“网红”走红的原因很复杂,或因出众的才貌,或因搞怪的行为,或因意外事件,或因网络推手的运作。
“网红”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其身上投射出的特质,迎合了网络世界的“审美”或“审丑”心理,从而赢得了广大网民的理性或非理性关注。
“网红”在2015年热度飙升,和媒体纷纷爆出明星大腕与“网红”女友的恋情有关。
香港天王郭富城的新女友便是最近的一例。
10.主要看气质
造句:美貌是浮云,主要看气质。
“主要看气质”,意思是不要太看重外在形式,内在气质才是决定因素。
此语在2015年末突然蹿红,成为一个强势流行语。
不少网民在微博上发布自己的照片,配上“主要看气质”的文字说明。
有人说,在过分追求“颜值”的时代,“主要看气质”的流行有“正能量”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