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点解析 湘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2.57 MB
- 文档页数:11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点1.地球的形状与气候(1)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一天中,正午的太阳高度最大。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不同,最大值为90°,即太阳直射。
(2)太阳辐射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
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高度变小,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
谈重点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原因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气温也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释疑点气温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一地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就越强,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气温就会越高。
析规律纬度、太阳高度、获得的太阳光热与气温的关系【例1】)A.地球形状B.地球运动C.地表起伏D.海陆分布解析:由于地球的球状特征,纬度不同,获得的太阳光热多少不同。
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获得的太阳光热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小,获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
答案:A2.地球的运动与气候地球有两种重要的运动方式:自转和公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强度。
人们在经历昼夜更替的同时,也感受着天气的变化。
释疑点昼夜更替的原因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候,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一半是白昼,背向太阳的一半是黑夜,这样地球上就有了昼夜之分。
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地球上有了昼夜更替的现象。
(2)地球的公转①地球公转特征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
谈重点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地球公转特征,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在南、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②四季更替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在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表现明显。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地气候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主要介绍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地形和地势、气候系统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可以了解不同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进一步认识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地形和地势、气候系统等。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不同地区气候差异的原因,理解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地形和地势、气候系统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因素对气候的综合影响,分析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需要通过实际案例和图表等方式进行讲解和说明。
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如热带雨林、沙漠、温带草原等,引发学生对气候差异的思考。
2. 提问:你认为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第二环节:知识讲解1. 讲解纬度对气候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形状,解释赤道附近气候较热,极地地区气候较冷的原因。
-举例说明纬度越高,气候越寒冷,如北极和南极地区的气温极低。
2. 讲解海洋和陆地分布对气候的影响:-通过世界地图,展示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解释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如海洋的温度相对稳定,可以吸收和释放大量热量,使沿海地区的气候较为温和。
-对比陆地和海洋的温度变化,解释陆地与海洋的温度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3. 讲解地形和地势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山脉、高原和平原等地形特点。
-解释不同地形的高低差异对气候的影响,如山脉阻挡了气流的流动,导致山脉背风面气候干燥,而山脉风ward面气候湿润。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点解析1.地球的形状与气候(1)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一天中,正午的太阳高度最大。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不同,最大值为90°,即太阳直射。
(2)太阳辐射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
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高度变小,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
谈重点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原因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气温也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释疑点气温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一地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就越强,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气温就会越高。
析规律纬度、太阳高度、获得的太阳光热与气温的关系【例1】)A.地球形状B.地球运动C.地表起伏D.海陆分布解析:由于地球的球状特征,纬度不同,获得的太阳光热多少不同。
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获得的太阳光热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小,获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
答案:A2.地球的运动与气候地球有两种重要的运动方式:自转和公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强度。
人们在经历昼夜更替的同时,也感受着天气的变化。
释疑点昼夜更替的原因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候,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一半是白昼,背向太阳的一半是黑夜,这样地球上就有了昼夜之分。
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地球上有了昼夜更替的现象。
(2)地球的公转①地球公转特征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
谈重点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地球公转特征,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在南、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②四季更替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在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表现明显。
如下图所示:地球公转示意谈重点地球公转轨道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图示方向为逆时针。
③昼夜长短变化北半球二分二至,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情况,如下表所示:释疑点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析规律太阳直射界线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北回归线,最南界线是南回归线。
辨误区南、北半球相反的地理现象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昼夜长短相反;南、北极圈内极昼极夜现象相反,即南极圈内出现极昼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③五带的划分习惯上,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以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垂直照射、是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
热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是北回归线,热带与南温带的分界线是南回归线,北温带与北寒带的分界线是北极圈,南温带与南寒带的分界线是南极圈。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温带四季变化明显。
释疑点 季节与五带的差异季节是同一地方一年中的不同时间获取太阳光热多少的不同,春暖、夏热、秋凉、冬冷,表现了气温在时间上的差异。
五带是不同地方一年中的同一时间获取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赤道热,两极冷,表现了气温在地区上的差异。
【例2-1】 (2018·福建福州)2018年5月21日早晨,福州的天空中出现了瑰丽的日环食。
读下图,出现日环食当天最接近的节气是( )。
A .春分B .夏至C .秋分D .冬至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A 项,春分距5月21日差两个月;B 项,夏至距5月21日差一个月;C 项,秋分距5月21日差四个月;D 项,冬至距5月21日差七个月。
答案:B【例2-2】 下列关于五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带都在低纬地区B.温带都在中纬地区C.寒带都在高纬地区D.低纬都在热带地区解析:低纬度(0°~30°),热带(23.5°N~23.5°S);中纬度(30°~60°),温带(23.5°~66.5°);高纬度(60°~90°),寒带(66.5°~90°)。
可见热带都在低纬地区是正确的。
答案:A3.海陆分布与气候(1)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②中纬度地区,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海洋比陆地晚一个月。
如下表所示:释疑点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受热、散热程度不同,气温高低不同,如下表所示:(2①沿海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多。
②沿海但受不到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少。
③内陆地区,降水少。
谈重点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例3-1】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相比()。
A.冬季大陆气温高B.夏季大陆气温高C.一年四季大陆气温高D.海洋冬夏气温都低解析: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受热、散热程度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
答案:B【例3-2】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比较湿润。
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分布C.地形地势D.人类活动解析:新疆塔里木盆地深居我国西北内陆,距海远,受不到海洋湿润气流影响,降水少;北京位于我国东部地区,距海近,夏季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降水比新疆多。
所以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
答案:B4.地形地势与气候(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①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使得山地阴坡和阳坡的温度、湿度状况都产生很大差异,自然景观也随之明显不同。
一般来说,阴坡气温低,阳坡气温高。
②山脉对低层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使山脉两侧的水分、气温状况也会产生差异。
一般来说,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气温随地势的增高而降低。
一般来说,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
辨误区地势对降水的影响山地降水一般是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多,特别是一些不太高的山区,山脚下与山顶的降水量有明显的差别。
山地降水随高度的增加,只发生在一定限度以内,超过了这一限度,空气湿度减少,降水量就随高度增高而减少。
【例4-1】同纬度的A地海拔400米,B地海拔1 900米,当B地气温是3 ℃时,则A地气温是()。
A.9 ℃ B.12 ℃C.21 ℃ D.-6 ℃解析:随海拔的增高气温逐渐下降,且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
相反,随海拔降低,则气温升高,计算可得A、B两地气温差为9 ℃,则A地气温为12 ℃。
答案:B【例4-2】“山前桃花山后雪”主要反映了()。
A.纬度因素的影响B.地形因素的影响C.海陆因素的影响D.人为因素的影响解析:“山前桃花山后雪”反映的是气候的差异。
山前春意盎然,桃花盛开;山后积雪不融,寸草不生。
山前为向阳坡,山后为背阳坡,所以景色差异显著。
答案:B5.人类活动与气候(1)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①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等,可以使局部地区气候有所改善。
②任意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等可以使气候恶化。
(2)城市“热岛效应”在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城市形成“城市效应”。
表现在:①城市中心区气温比郊区高,风速比郊区小;②城市中心区上升气流显著,雾和低云增多,降水偏多。
(3)全球“温室效应”①原因: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
②危害:全球变暖,使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和岛屿,极地动物生存空间越来越拥挤,还易造成旱涝等灾害频繁。
③措施:倡导“低碳生活”,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开发利用洁净能源和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例5-1】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呈变暖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地球距离太阳越来越近B.局部不断发生战争C.各地频繁发生森林火灾D.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解析: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对大气有保温作用,使全球的气温升高。
答案:D【例5-2】读“某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热岛效应”的影响,正确的是()。
A.减小了污染范围B.提高市区的温度C.改善了郊区的空气质量D.降低市区污染程度(2)可以减弱“热岛效应”的措施是()。
A.在市区建设高层建筑B.在郊区兴建商业中心C.在市区增加绿地面积D.在郊区建设工业园解析:城市“热岛效应”可以促使城市空气流到郊区,降低了市区污染程度和温度,扩大了污染范围,降低了郊区的空气质量。
人口、工业密集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在市区增加绿地面积,可以降低城市与郊区的气压、温度差。
答案:(1)D (2)C6.二分、二至太阳直射点位置及昼夜长短状况地地区福州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 .昼夜等长B .昼短夜长C .昼长夜短D .出现极夜解析:5月21日处于春分至秋分之间,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昼长夜短。
答案:C7.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由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运动,导致不同纬度的地方气温和降水不同,从而影响气候。
(2)海陆分布: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3)地形地势:在高山、高原地区表现最明显(4)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气候既有有利影响,又有不利影响。
由于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全球有变暖趋势。
【例7-1】下列气候特点或现象与其主要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A.青岛避暑胜地——地形地势B.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地形地势C.山前桃花山后雪——纬度因素D.海南岛终年如夏——海陆位置解析:因青岛临海成为避暑胜地,属于海陆位置的影响;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反映了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山前桃花山后雪是因为山地的屏障作用,山前、山后气温不同导致景观不同,属于地形因素;海南岛因纬度低,终年如夏,属于纬度因素。
答案:B【例7-2】结合下图说出影响乞力马扎罗山植被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
乞力马扎罗山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地势D.人类活动解析:乞力马扎罗山位于热带,海拔5 000米以上,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植被垂直变化明显,形成“赤道雪峰”奇观。
答案:C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地移动。
在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一次。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如下图所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1)春分→夏至: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移动,北半球的昼在变长,夜在变短,且昼长>夜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