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兆瑞 初级会计职称 经济法基础 基础班 第1章 法律关系要素、法律事实与法的形式和分类
- 格式:pdf
- 大小:350.17 KB
- 文档页数:4
(二)民事诉讼1、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1)因民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等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的民事案件,如合同纠纷房产纠纷、侵害名誉权纠纷等案件;(2)因经济法、劳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发生的争议,法律规定适用民事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如企业破产案件、劳动合同纠纷案件等;(3)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选民资格案件和宣告公民失踪、死亡等非讼案件;(4)按照督促程序解决的债务案件;(5)按照公示催告程序解决的宣告票据和有关事项无效的案件。
2、审判制度(1)合议制度。
是指由3名以上(单数)审判人员组成审判组织,代表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制度。
(2)回避制度。
(3)公开审判制度: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4)两审终审制度。
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但下列情形适用一审终审:①特别程序;②督促程序;③公示催告程序;④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
【提示】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度,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
3、诉讼管辖(1)级别管辖——根据案件性质、案情繁简、影响范围,来确定上、下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大多数民事案件均归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2)地域管辖——确定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地域管辖又分为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和专属管辖等。
①一般地域管辖实行“原告就被告”原则,即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向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起诉。
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人民法院管辖。
但对不在中国境内居住的人和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对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或者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人民法院管辖。
②特殊地域管辖以诉讼标的所在地、法律事实所在地为标准确定管辖法院,也称特别管辖。
《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十种属于特殊地域管辖的诉讼:(见教材19页共十种)③专属管辖—指法律强制规定某类案件必须由特定的法院管辖,其他法院无权管辖,当事人也不得协议变更的管辖。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法律根基一、法和法律〔一〕法和法律的观点1、法的观点法作为一种特别的社会标准,是人类社会展开的产物。
但古今中外对于法的观点理解其实不一致。
一般来说,法是由国家拟订或认同,以权益义务为主要内容,由国家强迫力保证实行的社会行为标准及其相应的标准性文件等的总称。
【注意】法并不是是社会认同。
2、法律的观点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国家立法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拟订颁布的标准性文件;广义的法律那么指法的整体,即国家拟订或认同,并由国家强迫力保证明行的各样行为标准的总和。
〔二〕法的实质与特色1、法的实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表达。
法不是超阶级的产物,不是社会各阶级的意志都能表达为法,法只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达。
法表达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2、法的特色法作为一种特别的行为规那么和社会标准,不单拥有行为规那么、社会标准的一般共性,还拥有自己的特色:(1〕法是经过国家拟订或认同才得以形成的标准——国家意志性。
①法需要经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特定的方式,表现为特定的法律文件形式才能成立。
②并不是国家公布的任何文件都是法。
(2〕法依靠国家强迫力的保证而获取广泛遵行的效劳——国家强迫性。
①法的强迫性是由国家供给和保证的,因此与一般社会标准的强迫性不一样。
②国家强迫力是以国家的强迫机构〔如警察、法庭、牢狱〕为后援,和国家制裁相联系,表现为对违纪者采纳国家强迫举措。
(3〕法是确立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益和义务的行为标准——利得性。
法是调理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标准,拥有能为一般人供给一个行为模式、标准的属性〔归纳性〕。
〔4〕法是明确而广泛合用的标准——标准性。
法拥有明确的内容,能令人们预知自己或别人必定行为的法律结果〔法的可展望性〕。
二、法律关系〔一〕法律关系的观点法律关系是法律标准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别的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益与义务关系,详细内容包含:〔二〕法律关系的因素法律关系是由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的客体三个因素构成的,缺乏此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可以构成法律关系。
2022年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第一章总论1.法律的本质与特性法律的本质是由统治阶级和国家意志所构成的。
其特性包括国家意志性、强制性、规范性、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
2.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主体包括自然人、组织和国家。
自然人包括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组织包括法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特别法人、非法人组织、个人独资公司、合伙公司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服务机构。
3.法律关系内容法律关系内容包括权利和义务。
义务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
4.法律关系客体法律关系客体包括物、非物质财富和行为。
物包括自然物、人造物和一般等价物。
非物质财富包括知识产品和荣誉产品。
行为包括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和完毕一定工作的行为。
5.行为能力行为能力包括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受年龄和精神状态的影响。
无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未满8周岁的儿童,“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以及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指8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
6.法律关系客体的合用范畴法律关系客体的合用范畴包括物、行为、人格利益和智力成果。
7.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包括事件和行为。
事件分为绝对事件(自然现象)和相对事件(社会现象)。
行为分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意思表达行为和非表达行为,拾得遗失物和发现埋藏物,单方行为和多方行为,要式行为和非要式行为,自主行为和代理行为。
8.法律形式法律形式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9.合用法律的效力原则合用法律的效力原则包括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和新法优于旧法。
10.法律形式法律形式包括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
宪法是全国人大制定的国家主要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法规分为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第一章总论1. 法的本质有哪几层含义?四个2. 法的特征有哪些?四个3. 法律关系的要素有哪些?三个4. 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有哪些?三个5. 法律关系的内容有哪些?两个7. 法律关系的客体有哪些?四个8. 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对吗9. 法律事实可以划分为哪两大类?分类标准是什么?10. 法律事件有哪些?11. 法律行为的分类?六个拾得遗失物属于什么行为?遗嘱属于什么行为?12. 我国法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判决书是否属于法的形式13.1.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2.根本法和普通法3.实体法和程序法4. 一般法和特别法5.国际法和国内法6.公法和私法的分类依据?27.诉讼时效期限届满,权利人丧失的是什么权?什么没消灭?解决经济纠纷,除通过民事诉讼“打官司”外还有其他形式吗仲裁与民事诉讼都适用于哪些主体 ?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适用于哪些主体仲裁协议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吗 ?行政复议应当书面还是口头仲裁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不适用《仲裁法》的有哪些 ?不能提请仲裁的有哪些? 仲裁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四点仲裁委员会是民间组织吗 ?是否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 ?仲裁委员会之间有没有隶属关系 仲裁意见能形成多数意见时,按什么作出 ?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按什么作出仲裁员有哪些情形,必须回避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有哪些诉讼管辖最重要、最常用的是哪两个管辖般地域管辖通常实行什么原则 ?特殊地域管辖一般是以什么为标准确定管辖法院合同诉讼、保险合同诉讼、票据诉讼、运输合同诉讼、侵权行为诉讼的地域管辖规定是 什么?专属管辖的具体规定是什么 ?共同管辖的具体规定是什么 ?14. 15. 16. 17. 18. 19. 21.22.23.24.25.26.普通诉讼时效期间是几年?最长诉讼时效期间是几年?28.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是什么30.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断是什么31.哪些事项不能申请行政复议32.行政复议的举证责任由谁承担33.彳亍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法律基础一、法的本质与特征(★★★)1、法的本质(P1)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这是法的本质。
(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2)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3)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2、法的特征(P2)(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具有国家意志性。
【解释】制定、认可,是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
(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具有利导性(利益导向性)。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具有规性。
【解释】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凡是在国家权力管辖和法律调整的围、期限,对所有社会成员及其活动都普遍适用。
【例题1·单选题】下列表述中,反映了法的本质的是( )。
(2002年)A、法是统治阶级国家意志的体现B、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C、法凭借国家强制力而获得遵行D、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答案】A【例题2·单选题】下列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2008年)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B、法是全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C、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D、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障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答案】B【解析】法只能是“统治阶级”国家意志的体现,而非全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
【例题3·多选题】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2009年)A、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B、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D、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答案】ABCD【解析】选项AB属于法的本质,选项CD属于法的特征。
【例题4·单选题】下列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辅导《经济法基础》第一章讲义1
总 论
【考情分析】
本章作为《经济法基础》科目的入门知识,介绍了法律基础、解决经济纠纷的途径、法律责任三部分内容。
本章在近三年考试中均是以选择题、判断题的形式命题,难度不大,但考点琐碎。
近三年考试中所占的分值平均为12分,题量8~9题 , 考生应该重点理解最基本的法律知识和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近三年题型、分值、考点分布
【本章内容结构】
本章教材分为3节:
第一节 法律基础
第二节 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最重要)
第三节 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
【本章内容讲解】 第一节 法律基础
一、法和法律
(一)法的本质与特征
1.法与法律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1)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要点1】法不是超阶级的产物,不是社会各阶级的意志都能体现为法,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要点2】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2)法的特征:
法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和社会规范,不仅具有行为规则、社会规范的一般共性。
还具有自己的特征。
①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国家意志;
②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循的效力—强制性;
③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利导性;
④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规范性。
中级会计职称主讲老师:马兆瑞第一章经济法总论本章考情分析本章内容主要是关于经济法的基础理论,是非重点章。
题型全部为客观题。
2012年教材对本章内容未进行调整。
大多数考点需要死记硬背。
在2012年的考试中,本章分值估计在6分左右。
本章内容晦涩难懂,需要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最近3年题型题量分析1、经济法主体的权利2、经济法主体的法律责任本章易错考点1、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基本分类2、调控主体与规制主体的职权3、经济法责任本章识记性的内容1、经济法的渊源2、经济法主体的行为本章主要内容一、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体系(一)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就是调整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调整对象1、宏观调控关系;2、市场规制关系。
(三)体系——分为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
1、宏观调控法:包括财税调控法、金融调控法、计划调控法等。
2、市场规制法: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保护法。
【例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市场规制法的部门法是()A.反垄断法B.预算法C.反不正当竞争法D.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答案】B(2010年)二、经济法的渊源——即表现形式。
1、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3、行政法规——国务院4、部门规章——国务院部委及直属机构5、地方性法规——省级、较大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例题】下列各项中,属于行政法规的是()A.财政部制定的《会计从业资格办法》B.国务院制定的《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D.河南省人民体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河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答案】B【解析】选项A属于部门规章;选项C属于法律;选项D属于地方法规。
(2011年)三、经济法的主体(一)主体的分类1、调控、规制主体:宏观调控法主体:包括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
市场规制法主体:包括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总局等。
初级《经济法基础》第一章知识点:法律关系三要素法律关系三要素
法律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三要素:主体、内容、客体
【注意】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构成法律关系。
主体
1.主体的种类
(1)自然人
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自然人性质的特殊主体
【注意】自然人性质的特殊主体:个体户、农户等。
(2)机构和组织(法人)
①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②各种企业事业组织;
③各政党和社会团体。
(3)国家
【注意】任何一个法律关系至少要有两个主体。
2.主体资格
区分“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权利”能力:“法律赋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
(有没有)
“行为”能力: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能不能)
(1)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行为能力:年龄+精神状态
【注意1】根据民法通则规定:“以上”、“以下”均包括本数,“超过”、“不满”均不包括本数。
【注意2】刑事行为能力的分界线为14和16周岁。
(2)法人以及其他组织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权利能力:始于产生、终于消灭行为能力:同权利能力。
第一章总论一、法律基础1.法的本质: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2.法的特征:国家意志性、强制性、利导性、规范性。
3.法律关系的要素:主体【至少两个】、内容、客体。
a、主体。
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外国人和外国社会组织。
b、内容。
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C、客体。
物,非物质财富,行为,人身。
【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其特征是能为人类所控制并对人类有价值】4.法律事实:法律事件【自然灾害,爆发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等】、法律行为【以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
【任何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都要有法律事实的存在。
】6.法的分类7.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大体可以划分为七个主要的法律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法律部门、民法商法法律部门、行政法法律部门、经济法法律部门、社会法法律部门、刑法法律部门、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法律部门。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1.解决经济纠纷的途径和方式:仲裁、民事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2.仲裁和民事诉讼适用于横向关系(平等民事主体)经济纠纷的解决方式。
【或裁或审】3.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适用于纵向关系(不平等主体)经济纠纷的解决方式。
4.不能提请仲裁的情景:a、关于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b、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5.下列争议不适用于《仲裁法》:a、劳动争议的仲裁;b、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
6.仲裁的基本原则:自愿原则,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的原则,独立仲裁原则,一裁终局原则。
7.仲裁机构(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仲裁委员会之间也没有隶属关系。
仲裁委员会由主任1人,副主任2~4人和委员7~11人组成,法律、经济贸易专家不得少于2/3。
8.仲裁协议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
口头达成仲裁的意思表示无效。
9.仲裁协议的内容: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项,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第一章总论
主讲老师:马兆瑞
考情分析:
本章属于非重点章,题型全部为客观题。
2014年教材对本章内容略作调整,变化不大。
本章大多数考点需要死记硬背。
分值约在9分左右。
本章重点、难点
1、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2、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本章易错考点
1、法律关系的客体
2、法律事实
3、仲裁适用的范围
4、仲裁协议的效力
5、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诉讼管辖、诉讼时效
6、行政复议范围、复议程序
本章识记性内容
1、法的形式;
2、仲裁的适用范围、仲裁协议的内容;
3、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特殊地域管辖、特别诉讼时效;
4、行政复议的范围、复议机关;
5、行政诉讼的适用范围、诉讼管辖;
6、行政处罚的种类;
7、刑事责任。
本章主要内容
一、法的本质与特征
(一)法的本质
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的体现——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二)法的特征
1、国家意志性——国家制定或认可;
2、强制性——凭借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利导性——确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4、规范性——明确而普遍适用。
二、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主体
1、公民(自然人):个体户、农户、合伙人
2、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政党和社会团体
3、国家(特殊情况下)
4、外国人和外国社会组织: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社会组织
(二)内容——即权利和义务。
1、权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益,表现为权利享有者依照法律规定具有的自主决定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要求他人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自由。
如公民依法享有继承权,可以接受继承,也可以放弃继承。
2、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照法律规定所担负的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得作出某种行
为的负担或约束。
义务主体可以积极的作为方式去履行义务,如纳税、服兵役等。
也可以消极的不作为方式去履行义务,如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等。
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相对性: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在大多数民商法律关系中,各方主体都既享有权利,又承担义务。
也就是说,任何一方既是权利主体,也是义务主体。
(2)对等性:法律地位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内容对等或不对等。
(三)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包括:
1、物:包括自然物、人造物、货币及有价证券;不包括:阳光、空气、自然灾害等。
2、非物质财富:包括知识产品和道德产品
(1)知识产品:包括著作、发现、发明、设计等,知识产品本身没有实物形态,但通常有物质载体,如书籍、图册、录像、录音等。
(2)道德产品:包括荣誉称号、嘉奖表彰等。
3、行为。
包括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
如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和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等。
4、人身。
人身是由各个生理器官组成的生理整体(有机体)。
注意以下几点:
(1)活人的整个身体,不得视为法律上的“物”,不能作为物权、债权和继承权的客体,禁止贩卖或拐卖人口,禁止买卖婚姻;
(2)权利人对自己的人身不得进行违法或者有伤风化的活动,不得滥用人身或自践人身和人格,如卖淫、自杀、自残行为就属于违法或法律不提倡的行为;
(3)对人身行使权利时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超出法律授权的界限,如有监护权的父母不得虐待未成年子女的人身。
三、法律事实——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
包括:
(一)法律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定情况或者现象。
包括:
1、绝对事件——由自然现象引起的事实。
例如:地震、洪水、台风、森林大火等不因人的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
2、相对事件——由社会现象引起的事实。
例如: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等。
(二)法律行为——是指以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法律后果,即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它是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最普遍的法律事实。
包括:
1、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提示】不是只有合法行为才可以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
2、积极行为(作为)与消极行为(不作为)。
3、(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
4、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5、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
6、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
四、法的形式和分类
(一)法的形式
1、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一定立法程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
其法律效力和地位仅次于宪法。
3、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其法律效力和地位仅次于宪法和法律,高于地方性法规。
4、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发布规范性文件。
其效力不超出本行政区域范围。
5、自治法规。
6、特别行政区的法。
7、规章——国务院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某些经济特区市的人民政府,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行政规章分为部门规章(也称部委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也称地方规章)两种。
部门规章的地位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不得与它们相抵触。
地方政府规章除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以外,还不得与上级和同级地方性法规相抵触。
行政规章在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仅起参照作用。
8、国际条约。
(二)法的分类
1、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习惯法);
2、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根本法(宪法)和普通法;
3、根据法的内容——实体法和程序法;
4、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一般法和特别法;
5、根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国际法和国内法;
6、根据法律运用的目的——公法和私法。
【例.多选题】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B.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
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D.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
【答案】ABCD
【例.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可以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A.国有企业
B.集体企业
C.合伙企业
D.个人独资企业
【答案】ABCD
【例.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可以成为我国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有()。
A.自然人
B.发明专利
C.劳务
D.物质资料
【答案】BCD
【例.多选题】下列各项中,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有()。
A.自然灾害
B.公民死亡
C.签订合同
D.提起诉讼
【答案】ABCD
【解析】选项A和B属于法律事实中的法律事件;选项C和D是属于法律事实中的法律行为。
【例.单选题】下列法的形式中,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规定国家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属于国家根本大法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答案】A
【例.单选题】下列法的形式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一定立法程序制定颁布,调整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基本社会关系的是( )。
A.宪法
B.法律
C.行政法规
D.行政规章
【答案】B
【例.单选题】下列对法所作的分类中,以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为依据进行分类的是()。
A.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B.根本法和普通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
D.一般法和特别法
【答案】A
【解析】选项B是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所作的分类;选项C是根据法的内容所作的分类;选项D是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所作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