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格式:doc
- 大小:610.50 KB
- 文档页数:24
/ShowArticle2008.asp?ArticleID=2102072010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扎扎实实惠民生,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迈出新的可喜步伐。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GDP)4547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6.86亿元,增长4.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7%;第二产业增加值22918.07亿元,增长14.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2.9%;第三产业增加值20267.90亿元,增长10.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5.4%。
三次产业结构为5.0:50.4:44.6。
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9466.35亿元,增长16.9%;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1102.80亿元,增长7.8%。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4.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1%,金融业增长6.0%,房地产业增长2.1%。
民营经济增加值19620.96亿元,增长13.1%。
分区域看,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1.2%,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9%,居住类价格上涨4.8%。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2%,其中轻工业上涨1.7%,重工业上涨5.7%;生产资料上涨4.1%,生活资料上涨1.4%。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3%,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7.8%,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6.6%,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上涨17.8%,化工原料类上涨9.4%。
2010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1年2月25日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扎扎实实惠民生,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迈出新的可喜步伐。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GDP)4547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6.86亿元,增长4.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7%;第二产业增加值22918.07亿元,增长14.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2.9%;第三产业增加值20267.90亿元,增长10.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5.4%。
三次产业结构为5.0:50.4:44.6。
在现代产业中,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9466.35亿元,增长16.9%;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1102.80亿元,增长7.8%。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4.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1%,金融业增长6.0%,房地产业增长2.1%。
民营经济增加值19620.96亿元,增长13.1%。
分区域看,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1.2%,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表1 2010年分区域主要指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9%,居住类价格上涨4.8%。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2%,其中轻工业上涨1.7%,重工业上涨5.7%;生产资料上涨4.1%,生活资料上涨1.4%。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3%,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7.8%,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6.6%,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上涨17.8%,化工原料类上涨9.4%。
2010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2011年3月18日)2010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以筹备和举办第16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为重心,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全市经济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
一、综合经济经济总量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发展。
2010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604.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3.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05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3950.64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6464.79亿元,增长13.2%。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8∶37.2∶61.0。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38.4%和61.2%。
财政收支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全年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48亿元,增长26.1%。
其中,国税部门组织收入2057亿元,增长28.0%;地税部门组织收入887亿元,增长17.6 %。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872.65亿元,增长24.2%。
其中,营业税177.73亿元,增长17.2%;增值税159.42亿元,增长15.9%;企业所得税93.52亿元,增长27.7%;个人所得税47.22亿元,增长21.1%;房产税41.70亿元,增长19.3%。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支出978.22亿元,增长23.8%。
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4.12亿元,增长11.8%;环境保护支出24.33亿元,增长184%;教育支出112.63亿元,增长2.5%。
价格消费市场价格:消费价格明显上升。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3.2%,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4.1%,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2%。
表1:2010年广州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生产领域价格:生产价格持续上涨。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正确方针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六项建设”,千方百计破解难题,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国民经济保持了积极增长的良好态势。
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据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19.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亿元,增长3. 1%;第二产业增加值314.7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97.7亿元,增长11.2%。
二、农业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全年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 6.9 亿元,增长 3.1%。
全年粮食总产量15.7万吨,比上年增长0.83%。
其中:夏粮产量7.9万吨,增长1 %;秋粮产量7.8万吨,比上年增长0.65%。
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进一步发展,水果产量24416吨,比上年增长11%。
蔬菜总产量46183吨,比上年增长9.3%,油料产量 4959吨,比上年增长4.4%,棉花产量461吨,比上年下降29.3%。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6家,其中,郑州市级12家,2家农业企业进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行列;新申报认定省级示范合作社3个、郑州市级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0个,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个。
造林绿化有序进行。
全年成片造林面积达2390.6公顷,比上年下降31%;成林抚育面积 6598公顷,比上年下降10.6%;幼林抚育作业面积8592公顷/次;当年新育苗面积145.8公顷,四旁植树101万株。
畜牧业平稳发展。
全年肉类产量23105吨,比上年增长 2%;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9794吨,比上年增长4 %;禽蛋产量9359吨,比上年增长2%;奶类总产量5019吨,比上年增长0.9%;水产品产量980吨,比上年下降15.4 %。
2010年广州南沙(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我区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统筹推进稳增长、惠民生等各项工作,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民生得到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综合经济总量:初步核算,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5.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7.08%,增速位居全市第二。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95亿元,增长4.9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91.44亿元,增长18.3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0.29亿元,增长14.48%。
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87:80.60:16.53。
财政税收:2010年,全区实现税收总额215.21亿元,增长46.04%。
其中国税部门实现税收194.34亿元,增长50.34%;地税部门实现税收19.01亿元,增长13.32%;财政部门实现税收1.86亿元,增长40.06%。
全区一般预算财政收入25.29亿元,增长25.29%;一般预算支出32.77亿元,增长38.01%。
全年区级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达10.5亿元,占本级预算支出总额的7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建设:2010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42亿元,下降29.46%。
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4.38亿元,增长36%;工业项目完成投资51.08亿元,下降38.24 %,占全区投资的46.56%。
全区房屋施工面积274万平方米,增长35.85%;其中商品房215.38万平方米,增长47.32%。
房屋竣工面积76万平方米,增长11.49%;其中商品房54.21万平方米,增长33.54%。
龙穴造船基地、JFE180万吨冷轧钢板、保税港区工程等六个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0.36亿元,占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2.97%,完成年度投资计划2.01倍。
2010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以筹备和举办第16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为重心,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全市经济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
一、综合经济经济总量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发展。
2010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604.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3.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05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3950.64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6464.79亿元,增长13.2%。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8∶37.2∶61.0。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38.4%和61.2%。
财政收支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全年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48亿元,增长26.1%。
其中,国税部门组织收入2057亿元,增长28.0%;地税部门组织收入887亿元,增长17.6%。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872.65亿元,增长24.2%。
其中,营业税177.73亿元,增长17.2%;增值税159.42亿元,增长15.9%;企业所得税93.52亿元,增长27.7%;个人所得税47.22亿元,增长21.1%;房产税41.70亿元,增长19.3%。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支出978.22亿元,增长23.8%。
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4.12亿元,增长11.8%;环境保护支出24.33亿元,增长184%;教育支出112.63亿元,增长2.5%。
价格消费市场价格:消费价格明显上升。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3.2%,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4.1%,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2%。
生产领域价格:生产价格持续上涨。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2.4%。
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6%,生活资料价格上升0.2%。
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上升10.9%。
2010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10年广东按照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即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扎扎实实惠民生,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迈出新的可喜步伐。
注解: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只占全省比重为21.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30%。
注解: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9%,居住类价格上涨4.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
问题: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和出口明显复苏,虽然在短期内有利于经济回升,但同时也加大产业结构升级难度,不利于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水平的提高。
2、节能降耗压力加大。
3、对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任务十分迫切。
4、今年以来广东进出口回升势头慢于全国及兄弟省市,且面临不确定性。
国际市场愈加复杂多变,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不断升温;欧洲债务危机增加了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难度和经济走势的变数。
对策:1、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针对性、及时性,有利于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加快产业升级,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
4、控制物价上涨,加强通胀预期管理5、着力改善民生,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强度和覆盖面,进一步稳定就业形势。
加快推进“双转移”战略,注解:今年入汛以来,广东接连经历了12次强降雨过程袭击,降雨历时长、范围广、强度大,部分中小河流水位暴涨,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局部地区农业生产受灾。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影响技术推广。
措施:抓好晚造粮食生产要①落实粮食面积。
特别是早造受灾减产的地区,应想方设法保持和扩大粮食面积。
②做好农业生产服务工作,保障种子和各种农资供应。
2010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03-01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1年2月25日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扎扎实实惠民生,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迈出新的可喜步伐。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GDP)4547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6.86亿元,增长4.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7%;第二产业增加值22918.07亿元,增长14.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2.9%;第三产业增加值20267.90亿元,增长10.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5.4%。
三次产业结构为5.0:50.4:44.6。
在现代产业中,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9466.35亿元,增长16.9%;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1102.80亿元,增长7.8%。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4.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1%,金融业增长6.0%,房地产业增长2.1%。
民营经济增加值19620.96亿元,增长13.1%。
分区域看,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1.2%,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表1 2010年分区域主要指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9%,居住类价格上涨4.8%。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2%,其中轻工业上涨1.7%,重工业上涨5.7%;生产资料上涨4.1%,生活资料上涨1.4%。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3%,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7.8%,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6.6%,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上涨17.8%,化工原料类上涨9.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0%。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7.9%,其中,谷物上涨7.8%,蔬菜上涨15.6%,水果上涨14.6%,油料上涨14.4%,畜产品下降0.8%。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
表2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指标价格指数(上年=100)比上年涨跌幅度(%)居民消费价格103.1 3.1城市103.1 3.1农村103.2 3.2食品105.9 5.9其中:粮食107.5 7.5 油脂105.2 5.2肉禽及其制品102.0 2.0鲜蛋107.7 7.7水产品106.0 6.0鲜菜118.7 18.7 烟酒及用品102.3 2.3衣着99.6 -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0.0 0.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103.8 3.8交通和通信99.6 -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0.4 0.4居住104.8 4.8服务项目101.4 1.4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86.3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6.00万人。
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39.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2%,比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
年末共有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34个,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84.70万人,转移就业人数147.10万人。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15.72亿元,增长23.8%;其中税收收入3801.88亿元,增长21.5%。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大而人均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资源环境约束突出,改善民生任务繁重。
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31.90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3%;糖蔗种植面积136.42千公顷,增长0.4%;油料种植面积337.42千公顷,增长1.8%;蔬菜种植面积1204.64千公顷,增长5.8%。
全年粮食产量1316.50万吨,增长0.2%;糖蔗产量1134.35万吨,增长1.6%;油料产量88.16万吨,增长4.2%;蔬菜产量2721.29万吨,增长6.0%;水果产量1128.73万吨,增长6.3%;茶叶产量5.26万吨,增长2.2%。
全年肉类总产量441.21万吨,增长3.3%。
其中,猪肉产量275.46万吨,增长5.1%;禽肉产量152.99万吨,增长0.3%。
全年水产品产量730.57万吨,增长3.9%。
其中,海洋捕捞153.95万吨,增长0.8%;海水养殖249.07万吨,增长6.2%;淡水捕捞12.88万吨,增长1.8%;淡水养殖314.67万吨,增长3.9%。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137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63.62亿元,增长16.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2.8%,民营企业增长22.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4.5%,股份制企业增长18.8%,集体企业增长19.4%,股份合作制企业增长10.5%。
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6.4%,重工业增长17.1%。
九大支柱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7%,其中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石油及化学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增长16.2%,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增长17.2%,森工造纸、医药、汽车及摩托车三大潜力产业增长18.6%。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8%,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21.0%,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增长5.8%,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7.0%,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21.9%,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2.5%。
先进制造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4%,钢铁冶炼及加工业增长16.0%,石油及化学行业增长9.9%。
装备制造业中,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飞机制造及修理业、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9.9%、14.5%、5.8%和8.4%;钢铁冶炼及加工业中,炼铁业下降43.5%,炼钢业和钢材加工业分别增长2.6%和17.3%;石油及化学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16.9%,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20.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5%,橡胶制品业增长22.8%。
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20.2%,其中纺织服装业增长19.9%,食品饮料业增长11.1%,家具制造业增长18.9%,建筑材料增长21.3%,金属制品业增长20.2%,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增长21.6%。
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6.0%,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1.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6.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0.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2%。
表3 2010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1-11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9.1。
资产贡献率13.0%,资本保值增值率116.4%,资产负债率59.8%,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66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4%,全员劳动生产率144310元/人年,产品销售率96.9%。
实现利润总额3713.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5%。
亏损企业亏损总额249.6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4.6%。
表4 2010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及其增长速度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4510个,比上年增长3.6%;实现增加值1543.26亿元,增长11.3%;实现利润总额194.96亿元,增长12.5%;利税总额364.37亿元,增长10.9%。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113.19 亿元,比上年增长20.7%。
分城乡看,城镇投资12870.25亿元,增长23.9%;农村投资3242.94亿元,增长9.4%。
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5150.08亿元,增长22.4%;民间投资8625.20亿元,增长24.0%;港澳台、外商经济投资2337.91亿元,增长6.8%。
分地区看,珠三角地区投资11355.80亿元,增长18.2%;东翼投资1475.51亿元,增长29.7%;西翼投资1100.32亿元,增长35.4%;山区投资2181.56亿元,增长21.3%。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81.83亿元,增长40.0%;第二产业投资5234.92亿元,增长17.5%,其中工业投资5204.29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投资10696.44亿元,增长22.0%。
表5 2010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表6 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659.69亿元,比上年增长23.6%。
按地区分,珠三角地区3118.66亿元,增长20.7%;东翼118.49亿元,增长33.1%;西翼164.23亿元,增长55.8%;山区258.31亿元,增长40.6 %。
按工程用途分,商品住宅投资2538.02亿元,增长21.4%;办公楼投资144.46亿元,增长13.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349.31亿元,增长25.0%;其他投资627.90亿元,增长35.3%。
城镇保障性住房投资82.37亿元,增长32.1%。
表7 2010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五、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1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3%。
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853.20亿元,增长17.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561.46亿元,增长16.0%。
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5521.26亿元,增长17.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893.40亿元,增长14.3%。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2.8%,中西药品类增长26.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1.6%,金银珠宝类增长37.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1.8%,家具类增长30.3%,通讯器材类增长20.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0.2%,汽车类增长36.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9.1%。
六、对外经济全年进出口总额7846.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
其中,出口4531.99亿美元,增长26.3%;进口3314.64亿美元,增长31.5%。
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217.3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49.20亿美元。
表8 2010年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表9 2010年主要商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表10 2010年主要商品进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表11 2010年主要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641个,合同外资金额246.0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8%和40.1%。
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202.61亿美元,增长3.7%;其中制造业占56.1%,房地产业占16.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4.5%,批发和零售业占9.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2.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