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菜种植误区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大棚蔬菜施肥常见误区,大棚蔬菜的科
学施肥方法
在现在的大棚蔬菜的种植中,肥料的施用是经常见到的,但是大棚蔬菜的种植有时候会走入一些误区,从而造成化肥利用率不高的局面,***终也会影响蔬菜的生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大棚蔬菜种植的误区有哪些?如下:
1、有机肥晒干
人粪和鸡粪已成为大棚生产蔬菜的主要基肥,但菜农为了施用方便经常将人粪、鸡粪在田间晾晒失水成干。
这种做法会造成蝇蛆繁殖,氮素挥发,损失了肥料的氮素养分。
2、钙镁磷在碱性土壤上作基肥
钙镁磷是弱酸性肥料,不溶于水,在弱酸条件下才能逐步转化为水溶性磷酸盐被作物根系吸收,而在碱性土壤上施用,解决不了作物幼苗对磷的迫切需要,造成生理缺磷。
3、过磷酸钙地表撒施作追肥
磷在土壤中移动性小,移动范围在1mdash;3厘米之间。
所以表施很难传送到作物根际,因而起不到补充作物体内磷元素的作用。
4、尿素撒施后立即浇水
尿素是酰氨氮肥,易溶于水,施入土壤要经过分解才能转变为碳酸氢铵,被作物吸收利用,表施后立即浇水,易使尿素随水流失,降低肥效。
5、碳酸氢铵随水撒施
此种方法往往造成进水口肥料多,作物长势不一,难于管理,而午后棚温升高,氨气从土壤中逸出,熏伤作物下部叶片,造成肥害。
大棚种菜严防五害
大棚种植蔬菜虽然经济效益比较可观,但是在种植的过程中,却是各种问题不断的出现。
由于大棚蔬菜所处的环境比较特殊,所以大棚蔬菜的各种危害因素也是比较多,总结起来有五种危害。
下面火爆农资网给大家讲一下大棚种菜严防五害的技巧。
大棚种菜严防五害
1.肥害。
大棚蔬菜施用氮肥过多后,特别是碳酸氢铵,造成有毒气体迸发危害,引发蔬菜缺素症,抑制蔬菜根系发育,在大棚密封的情况下,易使蔬菜叶片烧焦。
2.药害。
选用农药品种不对路或在封闭大棚的状态下使用草甘磷除草剂后,挥发出的药液危害叶片,导致叶片产生焦斑,严重的出现整株枯萎。
3.旱害。
蔬菜大棚选址不当,缺乏水源,干旱时不能有足够的水源供应,给蔬菜的正常生长带来严重影响。
4.盐害。
大棚内施用化肥过多和密封年份太多,造成作物吸收肥料后剩余的盐离子越结越多,产生盐害。
5.连作障碍。
在同一大棚内,年年或季季种同一类别的蔬菜,而产量和品质逐年下降。
造成土壤病原菌的积累,引起病害造成死苗,如西瓜枯萎病,辣椒青枯病等。
大棚蔬菜预防五害,可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好棚址,大棚附近要有充足和没被污染的水源。
二是要平衡配方施肥,多施腐熟的有机肥,少施化肥。
三是要科学用药,选准对口农药,尽量少用灭生性的除草剂。
四是要轮作换茬,改良土壤,选用土壤重茬剂,及时补充微量元素。
五是在夏天要尽量去掉棚膜,这样土壤被雨水淋后,能有效减轻土壤返盐,必要时可灌溉洗盐。
以上本文介绍的就是关于大棚种菜严防五害的情况,大棚蔬菜固然是好,但是具备科学的种植技术科管理经验才是营造可观利益的前提。
大棚建设中容易遇到的误区随着大棚建设的普及,在建设大棚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下在大棚建设过程中容易遇到哪些误区,希望对广大大棚蔬菜种植者有所帮助。
一、棚内下挖过深此为当前蔬菜大棚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近几年菜农为了追求种菜效益,加大投入建造“高标准”蔬菜大棚,使得棚室高度越建越高(有的甚至棚室内高度超过6米),大大增加了棚室墙体(北墙和东西两墙)的土方量,需要在棚内大量取土堆砌墙体,下挖也就越来越深。
其二,部分菜农误认为,棚内下挖越深,越保温,越利于蔬菜生长,以至于出现了“地窖式”蔬菜大棚(棚内距离地表 2.5米深),这些都是不合理的。
其三,建棚者为了省工省时,在堆砌墙体的过程中,直接从棚内下挖取土,棚前土壤却没有利用,更增加了棚内与棚前地表的高度等等。
棚内下挖过深不利于蔬菜生长。
大家都知道,大棚之所以能够进行反季节蔬菜(瓜类、茄果类等喜温蔬菜)栽培,是因为棚室能够为其创造适宜的温度、光照等条件。
这与大棚覆盖薄膜后,白天接受太阳光光照,棚内蓄热,晚上散热,反复进行的“温室效应”密切相关。
棚内下挖过深的害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必然会造成棚前脸处出现较长的遮阴带。
据了解,山西和顺地区的“地窖式”大棚正是由于冬春季棚前脸处见不到光照,无法进行蔬菜生产或蔬菜长势极差而得名。
棚内温度(气温+地温)因接受太阳光照而提升,处在遮阴带内蔬菜则会因温度过低而出现“低温障碍”。
同时,蔬菜生长因缺乏光照而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导致“面黄肌瘦”,甚至“饥饿”而亡。
另一方面,建棚者把棚内熟土堆砌墙体利用后,裸露地表的是一层生土,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有益微生物匮乏,透气性差,如果不加以改造,当季蔬菜生长必受影响。
此外,蔬菜大棚下挖过深,对于菏泽、济阳等地下水位过浅的地区更不适合。
我们到济阳曲堤镇走访时发现,部分棚户建棚下挖过深,每年黄河汛期棚内很容易发生涝灾,种植的黄瓜等普遍出现沤根、死棵现象,损失惨重。
温室蔬菜栽培十大误区与矫正(一)温室蔬菜病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温室是封闭性设施,其蔬菜栽培是在晚秋、冬季及早春季节,大田中基本无作物或少有作物生长,室外空气中不存在、或很少有病菌的情况下,外来病菌传染病害的机缘极少,本不应有什么病害、或少病害发生。
但是目前绝大多数温室其病害发生十分频繁,危害极为严重。
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者们存有“农药万能”、存在着单纯依靠化学农药的理念和做法,忽视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不注意清除病源,并采取低温度、高湿度的错误调控技术,为病菌创造了一个适宜温度、湿度的环境条件,结果其病害的发生程度比大田作物还要严重的多。
化学农药防治虽然是维持生产离不了的,但是单纯用农药处理病害的话就错了。
我们必须明白,温室中影响病害发生蔓延的最主要的三个因素:第一要有足量病源,如果周围环境中没有病菌或很少有病菌,作物就不会感病或很少感病;第二要有适宜发病的生态环境条件,其温度、湿度适宜才能感病;第三病菌是在植物生长衰弱、抗逆性能低下的状况下才能得以感染和迅速发展。
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病害才能蔓延和快速发展。
首要的因素是病源问题,而恰恰这个问题被大家忽略了。
笔者不管走到哪个地方,在大棚外面、路边、沟旁都能看到病叶子、病秧子、病果随意堆放。
这种做法就是菜农们在自己糟蹋自己和互相祸害。
因为这些病叶子、病秧子、病果会不断地散发病菌,当设施开口通风时,病菌会随风进入,管理者走到这个地方,病菌就粘到身上,进到棚里,这些病菌就被带到棚内了。
所以随意乱扔病残体,造成病源到处蔓延,是设施病害得以传染和大发展的首要因素,一家得病,全村蔓延。
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样处理?实际上病叶子、病秧子、病果也是一种肥料资源,西红柿的秧子所含有的营养成分是西红柿的最佳养分,其发酵沤的肥料最适宜西红柿生长,黄瓜的秧子沤的肥料最适宜黄瓜的生长。
以后我们应该在每个温室外面建一个一米深,大小三、四个立方的积肥坑,铺上塑料薄膜,倒上粪水,撒上生物菌,以后只要有病叶子、病秧子、病果就都放到肥料坑里面,上面用薄膜封闭,病菌就散发不出来了,经过长期沤制、发酵以后,病菌就被杀灭了。
温室蔬菜栽培中的几个错误认识及防控温室蔬菜栽培是一种对环境要求较高、技术含量较大的农业生产方式。
温室蔬菜栽培在我国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对温室蔬菜栽培存在一些错误认识。
这些错误认识可能导致温室蔬菜的产量下降,品质低劣,甚至引发病虫害。
及时了解并排除这些错误认识对于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错误认识一:温室蔬菜需要大量施肥有些农民在温室蔬菜栽培中存在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蔬菜需要大量的化肥才能获得高产。
实际上,盲目施肥会导致土壤营养失衡,影响蔬菜的生长和品质。
过量的氮、磷、钾等元素会积累在土壤中,对植物生长产生逆作用。
在温室蔬菜栽培中,应根据土壤肥力和蔬菜品种的需求,科学施肥,避免盲目施肥。
防控措施:1.进行土壤检测,了解土壤肥力状况,根据检测结果科学施肥;2.选择合适的有机肥和无机肥,避免使用劣质或过量的肥料;3.合理施肥,控制施肥量和频次,避免过量施肥对土壤造成负担。
错误认识二:温室蔬菜不易受病虫害影响一些农民认为,温室蔬菜相对于露天蔬菜来说,受病虫害的影响要小得多,所以在管理上放松了对病虫害的防范。
实际上,温室内恰恰是病虫害滋生的温床,由于温室环境相对封闭,温度湿度等因素容易造成病虫害的大面积传播。
对于温室蔬菜来说,防治病虫害同样重要。
防控措施:1.加强温室内通风换气,控制温室内湿度,减少病虫害滋生的环境;2.及时清理温室内的杂草、残株、秸秆等,减少病虫害的藏身之地;3.定期巡视,及时发现病虫害的苗情,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扩散。
错误认识三:温室蔬菜需要大量灌水有些农民在温室蔬菜栽培中存在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温室蔬菜需要大量的水分才能保持生长。
事实上,虽然温室蔬菜需要充足的水分来维持生长,但是过量的灌水会导致土壤板结、缺氧等问题,影响蔬菜的生长和品质。
过量的水分也容易导致病菌滋生,增加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防控措施:1.合理制定灌溉计划,根据温室蔬菜的生长需求,科学控制灌水量和频次;2.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避免过量灌水造成土壤压实和缺氧问题;3.加强温室内通风换气,适当控制温室内湿度,避免过湿环境导致病虫害滋生。
大棚种植中的“八大误区”详解温室大棚,是能透光、保温(或加温),用来栽培植物的设施。
为改善我国北方冬春季节蔬菜、瓜果的供应做出了重大贡献,具有很好的可持续发展性。
它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提供生育期和增加产量,从而可以提高菜农的经济效益。
多用于低温地区或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瓜果、中草药等植物栽培或育苗。
依不同的地域、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温室的种类繁多,技术也日趋成熟,并结合当地的各种条件有所改进并本地化,有形成系列化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和生产技术的更新,温室大棚生产必将取代传统农业的种植方式已成定局。
在长期的大棚生产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各方面也存在不同问题,有些是自然因素,有些是人为因素,所以为了科学地引导和帮助人们正确生产,现总结七个误区帮大家逐一解决。
误区一施肥多长得快许多菜农以求多产出,往温室菜地大量投施各种肥料。
其实蔬菜正常生长所需的土壤全盐含量为2000×10-6至3000×10-6,超过6500×10-6根系会出现反渗透,从而导致植株生理性枯死,产量反而会下降。
特别是温室内温度高、湿度大,有机肥分解快,有效磷比露地高2-3倍,氮挥发量大,施肥过量极易引起肥害。
预防措施:1、种菜三年以上的温室大棚,要施用充分腐熟的鸡粪、牛粪各2500公斤以内,化学肥料的施用量科减少50%左右。
2、全盐含量大的地块,应该注意施农家肥、羊粪、牛粪、骡马粪、腐殖酸肥和生物菌肥,以提高土壤碳氮比,同时松土、透气,解盐降低肥害。
3、补充硼、锌、镁肥,平衡土壤营养,为降低肥料的投入成本,为持续高产创造良好的条件。
4、采用承德神禾公司的“生态型(实用)无土栽培技术”,该技术以“基质+生态液+有机营养液”理论为基础,不但可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不用化肥、农药,实现免耕作业。
还可以改善植物生长的根际环境,增强植物的新陈代谢,激活植物细胞,加速生长,强力激活植物免疫系统,达到平衡植物生长,改善产品品质,增产增收,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温室蔬菜栽培中的几个错误认识及防控近年来,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温室蔬菜栽培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方式。
然而,在温室蔬菜栽培过程中,常常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导致蔬菜的生长受到不良影响,从而影响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温室蔬菜栽培中的几个错误认识及防控措施。
错误认识一:过度施肥在温室蔬菜栽培中,许多农民会采取过度施肥的做法,以期获得更高的产量和质量。
但事实上,过度施肥容易导致温室土壤酸化、土壤中微生物失衡、蔬菜病虫害严重等问题。
同时,过度施肥还会导致蔬菜品质下降,如口感变差、营养成分流失等。
防控措施:正确把握施肥时间和方法,避免过度施肥。
要在蔬菜生长的不同阶段控制施肥量,根据蔬菜的生长特点和需求,采用有机肥和化肥的配比方式进行施肥,避免致密施肥。
同时,还应加强肥料管理,定期进行土壤调理和修改,促进土壤肥力平衡,确保蔬菜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错误认识二:不注意通风温室通风是影响蔬菜生长和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许多农民忽视了通风的重要性,会导致温室内氧气不足、湿度过高等问题,进而影响蔬菜生长和产量。
防控措施:加强温室通风,及时把温室内湿气、烟气、病菌和害虫等有害物质排出,以保证温室内空气的流通,确保蔬菜正常生长。
要注意温室通风的时间和力度,根据不同的季节和天气情况,适当调整温室通风的次数和方式,确保蔬菜的生长和产量。
错误认识三:缺乏病虫害预防措施病虫害是温室蔬菜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之一,许多农民缺乏有效的病虫害预防措施,会导致蔬菜受病虫害的侵袭,进而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防控措施:加强病虫害预防和控制。
首先,应定期清理温室内的杂草和病虫害重点区域,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其次,可以选择合适的病虫害防治药剂进行喷洒,注意药剂的种类和浓度,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影响蔬菜的质量和安全。
此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如引入寄生虫、天敌等,从而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控。
错误认识四:忽视灌溉方式温室蔬菜的生长离不开灌溉,许多农民忽视了灌溉的方式和时间,在温室蔬菜栽培过程中出现不良影响。
温室蔬菜栽培中的几个错误认识及防控温室蔬菜栽培在现代农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错误的认识和操作方式,会导致产量降低,质量下降,甚至会对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温室蔬菜栽培中常见的错误认识及防控方法。
错误认识一:不适时施肥。
有些种植户认为温室蔬菜栽培时施肥的时机不重要,可以随意施肥。
实际上,不适时施肥会导致肥料的浪费和农作物的生长受到限制。
为了正确施肥,应根据农作物生长的需求,合理确定施肥时机和肥料种类。
防控方法:根据不同的蔬菜品种和栽培期,合理安排施肥时间。
一般来说,蔬菜生长初期需要施肥,以促进根系发育;生长中期需要适量施肥,以增加蔬菜产量和品质;生长后期需要缓慢释放肥料,以保证蔬菜的均衡生长。
错误认识二:不注重温度调控。
有些种植户认为蔬菜只需要阳光和水就能生长,忽视了温度对蔬菜生长的重要性。
实际上,温度对蔬菜的生长速度、品质和产量都有很大影响。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蔬菜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防控方法:根据蔬菜的生长需求,合理调整温室内的温度。
一般来说,蔬菜生长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5-25摄氏度,要注意避免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温度。
可以借助温室大棚建筑的遮阳和保温功能调节温度,也可以采取通风降温或加热措施。
错误认识三:不注意病虫害防治。
有些种植户认为蔬菜在温室环境中长得较好,不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从而忽略了病虫害对蔬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实际上,温室蔬菜更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因为温室环境温湿度较高,病虫害繁殖速度较快。
防控方法:定期巡视温室蔬菜,及时发现病虫害的早期症状。
可以采取物理、生物或化学方法进行防治,如合理安排温室通风,增加益虫,使用低毒环保的农药等。
错误认识四:过度灌溉。
有些种植户认为蔬菜需要大量的水分才能生长得好,过度灌溉,结果导致根系缺氧,影响蔬菜的生长发育。
实际上,蔬菜对水分的需求是有限的,过多的水分会造成土壤的积水和盐碱化现象。
防控方法:根据蔬菜的生长需求,合理浇水。
温室蔬菜栽培中的几个错误认识及防控温室蔬菜栽培越来越普遍,因为温室的优势在于可以让作物在温度、湿度等方面处于比较恒定的条件下生长,可以更好地控制环境,避免一些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危害。
但是在实际的种植中,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蔬菜的生长缓慢或者病害等问题。
下面就介绍一下几个温室蔬菜栽培中的错误认识及防控方法。
错误认识1:大量追肥或施肥过量在温室蔬菜的栽培过程中,有的农民认为,如果施加过多的肥料,蔬菜就会长得更好,结果反而造成营养过剩,生长迟缓。
大量的肥料会通过温室的排水口进入地下水中,严重污染环境。
防控方法:应根据蔬菜的生长阶段适量施肥,适量施肥不仅可以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同时,在施肥时,也要注意肥料的配比和使用方法,不同的肥料有不同的施肥方式,如有机肥最好先进行堆肥发酵再使用。
错误认识2:过度浇水在温室蔬菜生长的过程中,有的农民认为蔬菜需要充足的水分才能生长得更好,因此会过度浇水,导致土壤过于湿润,培养了一些病菌和虫害,使蔬菜容易感染病虫害,生长缓慢。
防控方法:在温室蔬菜的生长过程中应适当控制浇水的量和时间。
一般来说,当土壤干燥时才需要进行浇水,但是浇水过多会导致土壤过于湿润。
当蔬菜的叶子发黄时,也表明土壤过湿,需要减少浇水或者加强通风。
错误认识3:过于密植为了利用小温室获得最大收益,有些农民会采用过密种植的方式,认为密植可以增加产量,但是这样做会导致植株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容易发生病害,同时空气流通也不充分。
防控方法:在种植时应根据不同的植物进行种植密度的控制,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空间和营养来生长。
同时应避免在同一土壤中连续种植同种植物,最好采用轮作的方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错误认识4:不重视病虫害防治在温室蔬菜栽培中,由于种植密度大、环境湿润等因素的影响,病虫害会比较容易发生。
有的农民误以为用各种杀虫剂、杀菌剂就可以达到防治的目的,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就不是很重视。
首先,适合北方大棚蔬菜种植的作物:
如果你是日光温室,那么在结构合理的情况下,在棚内使用热风炉就可以实现越冬生产,种植辣椒、番茄、茄子均可,其中辣椒、番茄的耐寒性相对好一些。
全年种植就近几年看,种植辣椒比较好,种子选择很关键。
如果为普通的塑料大棚,则根本没有办法进行越冬生产。
如果你那边设施条件没问题,可以选择瑞克斯旺的种子,他们会向你提供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
其次,大棚种植需要注意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施肥多长得快许多菜农往温室菜地大量投肥,以求多产出。
其实蔬菜正常生长所需的土壤全盐含量为2000×10-6至3000×10-6,超过6500×10-6根系会出现反渗透而导致植株枯死,产量自然会下降。
特别是温室内温度高、湿度大,有机肥分解快,有效磷比露地高2-3倍,氮挥发量大,施肥过量极易引起肥害。
预防措施:一是种菜3年以上的温室,鸡粪、牛粪各控制在2500公斤以内,化学肥料减少50%左右。
二是全盐含量大的地块,应注意施牛粪、腐殖酸肥和EM菌肥,以提高土壤碳氮比,同时松土透气,解盐降低肥害。
三是补充硼、锌、镁肥,平衡土壤营养,为降低投入,争取持续高产创造条件。
误区二:留苗多产量高很多菜农在留苗时想多留几株,栽密些,认为苗多能高产。
其实,由于冬季气温低,光照弱,光合作用差,碳水化合物合成少,只有合理稀植才能高产。
预防措施:一是越冬茬蔬菜以合理稀植为好。
二是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可采取前期密植、中期疏株、后期疏枝的管理办法,以叶枝不拥挤为准。
误区三:温度高长得快不少菜农认为,建温室的目的是为了保温,温度高蔬菜长得快。
其实蔬菜对温度有上限要求,一般温度不能超过32℃。
温度过高,呼吸作用强,株体生理活动紊乱,徒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不平衡,产量反而会下降。
预防措施:一是在温室内设置两道放风口及时降温。
二是严格按照各种蔬菜生长期所需的温度和各个器官生长期所需的温度进行管理,防止高温导致只长蔓不长果。
误区四:株蔓旺长势好多数人认为株蔓旺才是好庄稼。
其实水多叶旺根必浅,营养生长过旺必然影响生殖生长,产量反而降低。
预防措施:一是在幼苗期掌握弱株深根的原则,控水控株促根深,使地下部吸收光合产物量占60%左右;在蔬菜生长中后期地下和地上部吸收光合产物要各占50%。
二是在蔬菜生长前期营养生长消耗营养量占60%,生殖生长占40%;中期各占50%;后期生殖生长占60%-70%,营养生长只占30%-40%,保证前期有一定的同化叶面积,后期控蔓促果,提高产量。
误区五:喷药勤病害少很多菜农在蔬菜生长中后期,隔2-3天喷1次药,认为药喷得
勤就可防止病害蔓延。
预防措施:一是将病认准,对症喷药,最好是选含铜、锌的药剂,既能杀菌,又能增强植株抵抗病菌入侵能力,还能促进作物生长。
二是改善生态环境,若湿度大,枝繁叶茂,通风不良,天天喷药效果也不见得好。
三是对土传病菌引起的死秧,应在苗期注重喷药预防。
如果忽视病源,苗期染病,后期发作,病菌已侵入植物体内,喷药勤效果也不好。
误区六:茬次多收入高很多菜农认为,花钱建造温室,不能让地闲着,所以副茬跟主茬,主茬套副茬,栽植茬次多,结果往往产量低,效益低。
预防措施:一是越冬一大茬,一年种一茬为好,春秋茬以一年两作为宜。
茄子、辣椒、番茄和黄瓜老株再生可续收一茬,价格低时就拔秧晾地。
二是每年在夏季留一段时间深翻雨淋压盐,暴晒杀菌,闷棚灭虫,熟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