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品开发贡献奖资料精
- 格式:pdf
- 大小:285.36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选载(2022年度)超大隔距智能化双针床经编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及其应用获奖等级:一等奖主要完成单位:东华大学、常州市赛嘉机械有限公司、浙江明士达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思嘉环保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陈南梁、陈忠英、邵慧奇、江飞、朱静江、林生雄、陈逸、蒋金华、邵光伟、郝恩全、蒋石生、刘燕平、李宏杰、何超金、董胜利随着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行业的深入发展,高性能柔性空间结构新材料由于其轻质高强、柔性可展开等优点,成为空间充气天线、充气可展开结构太空舱、外太空居住空间等国家重大需求不可或缺的关键战略材料之一。
体育休闲、医疗健康、场馆建筑、应急救援等民用领域也对大隔距、轻量化、高性能的三维间隔织物柔性复合材料提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目前,国内外都采用加大双针床经编机梳栉摆幅的方式来实现,但其产品极限隔距小于100mm,无法满足高端领域对其结构刚度、承压保温等性能的要求。
因此,研发具有原始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隔距高端经编装备及其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对我国实现高端纺织柔性复合材料领域的“弯道超车”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该项目围绕高性能装备“技术-装备-软件-应用”的产业关键技术环节展开,主要技术内容与创新点包括:(1)超大隔距经编机梳栉平移成圈核心技术。
(2)超大隔距经编机智能化送经和牵拉卷取关键技术。
(3)超大隔距经编装备精准协同与智能管控系统。
(4)超大隔距经编柔性复合材料成型与应用技术。
项目攻克了超大隔距智能化双针床经编成套装备核心关键技术及产品应用关键技术,实现了300~500mm超大隔距织物及其柔性复合材料的高品质、高效率生产,并实现产业化应用。
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38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20余篇,制定地方标准1项;建立了超大隔距经编成套装备生产线1条,超大隔距经编柔性复合材料生产线4条,并实现了产业化;项目产品已获体育、建筑、医疗、军工等领域典型应用。
近日,202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推动奖”评选结果正式公布,浙江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荣获202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推动奖”荣誉称号。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推动奖”评审活动旨在落实《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强化科技创新、时尚创意、绿色发展对纺织产品开发的支撑引领作用,鼓励企业建设高质量的产品开发管理体系,推进社会责任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树立中国纺织行业产品开发管理创新先锋形象。
该奖项经评委会对申报企业(单位)的资格审查、专家初评和终评、结果公示等环节后正式公布。
中国轻纺城是柯桥的立城之本、产业之基。
近年来,中国轻纺城锚定“国际纺都”新定位,紧紧围绕“市场、数字、投资”三大战略,持续推进市场功能建设、风貌环境提升、管理服务提级和招商隆市行动,不断加快市场“出海”步伐,同时聚焦深化数字赋能,进一步推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为柯桥纺织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年,浙江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构建市场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区域(市场)内纺织服装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推广工作、区域(市场)内企业诚信体系和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区域(市场)内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情况、区域(市场)内企业的品牌建设、平台服务的典型案例等六方面着手,持续优化轻纺城股份公司荣获2023年度“中国纺联产品开发推动奖”中国轻纺城多措并举精准发力,赋能企业产品开发。
(周榆清/摄)。
序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1多级结构纤维集合体柔性压力传感材料与器件制造关键技术武汉纺织大学、东华大学、武汉飞帛丝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安琪尔生活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小爱科技有限公司王栋、钟卫兵、成艳华、贾康昱、王兴彦、龙汝倩2新型低能耗环保砂型铸造技术东华大学、义乌云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渲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朱世根、胡菊芳、骆祎岚、董威威、白云峰、丁浩序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1高活性PTA氧化催化剂绿色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浙江上虞利星化工有限公司、济南朝晖科技有限公司、杭州金海湾化工有限公司曹善文、李德经、李朝晖、包苏春、包玉莲、曹晓晴2功能性纳米纤维纱的宏量制备关键技术及在智能服装中的应用苏州大学、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苏州工业园区正大针织有限公司、长胜纺织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江苏鑫缘丝绸科技有限公司潘志娟、闫涛、田龙、李杰、汪一奇、李惠3基于定向纳米纤维的生物医用材料结构设计及产业化研究西安工程大学、云帆(天津)仪器有限公司刘呈坤、孙润军、郝鹏辉、李博昱、贺海军、毛雪序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1数字化全成形经编装备及智能生产管理系统五洋纺机有限公司、东华大学、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陈革、王敏其、周其洪、孙志宏、王水、王云良、高燕、单鸿波、王菡珠、程凌2基于数据流的智能纺纱工厂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东华大学、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环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程隆棣、张红霞、张洁、魏家坤、和杉杉、王晓芸、汪俊亮、赵素华、吕佑龙、李杰、张玉清、马法红、王森栋、赵宏伟、张海忠3高端羊绒纱线制造智能工厂关键技术研发康赛妮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薛惊理、钱淼、金光、薛正利、秦保新、陈文浩、沈春娅、韩庆锋、殷小锋、牟黄波、张武辉、汝欣、池祥、黄象杰、邱定坤4涡流纺经弹牛仔面料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东华大学、浙江鑫兰纺织有限公司、德州华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百隆东方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九舜纺织有限公司王荣武、权震震、黄景明、李向东、覃小红、杨卫国、季东晓、金友谊、黄敏、景慎全、刘力、杨燿斌、刘琳、黄友洪、朱晓英5数字化纺织品染色染料与助剂自动配送系统杭州开源电脑技术有限公司、杭州开源科派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汪斌荣、徐海江、向忠、许光明、王际明、李诚恺、陈志华、郑志成、刘杨、汪浩洋、崔志军、胡志龙、王彦达、景印武、戴冰6功能性聚酯纤维智能制造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模式创新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联想(北京)有限公司、浙江力太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嘉兴学院、浙江恒云智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桐昆集团浙江恒腾差别化纤维有限公司许金祥、孙燕琳、王华平、徐伟强、郝矿荣、肖顺立、谢锐敏、吕汪洋、冯毅萍、许燕辉、骆淑云、江经国、林雪燕、周鑫波、季玉7高品质有色原位聚合聚酰胺6切片和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海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大学、福建省恒新纤维材料有限公司、江苏海阳锦纶新材料有限公司、长乐力恒锦纶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同欣化纤有限公司、海阳科技(江苏)研究院有限公司封其都、陈建新、陈国强、吉增明、陈鹏飞、陈亮、李若欣、丁锋、刘茂华、刘荣喜、梅震、陈立军、常广涛、陆灯红、王冬晟8对位芳纶规模化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国产化东华大学、中芳特纤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邯郸宏大化纤机械有限公司余木火、孔海娟、范志平、李平威、张学永、滕翠青、韩克清、潘宏宇、于安军、张宏波、韩郡丰、武强强、孙泽玉、马臣习9共聚型阻燃聚酰胺66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东华大学、浙江台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德州华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兵器装备研究所冯新星、张华、李发学、梁高勇、施清岛、张华鹏、李向东、周岚、马天、王学利、吴德群、马训明、张长琦、刘雪强、安东10无锑环保型聚酯熔体直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浙江恒逸石化有限公司、浙江恒澜科技有限公司、海宁澜钛新材料有限公司王松林、王文、杜玮辰、李院院、胥荣威、朱莎莎、梁希慧、孙妍妍、饶雷、林耕宇、刘雨、张庆喜11高强粗旦双组份纺粘非织造布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及产业化大连华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纺织大学、大连华阳百科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盈福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天津市远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曾世军、王桦、王罗新、李昱昊、关跃跃、杨诗文、贾迎宾、叶锡平、倪岩、吕大鹏、智来宽、姚宁秋、刘鹏、史敬月、隋晓玲12纳米碳素复合纤维与功能产品产业化成套技术及应用愉悦家纺有限公司、青岛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北京研究院、山东黄河三角洲纺织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房宽峻、伍丽丽、房磊、宗宪波、赵秀婷、李涛、刘迪、申春苗、高洪国、刘成禄、任燕飞、赵珍、于志辉、李田田、张国清13微创介入用高强低蠕变线材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杭州锐健马斯汀医疗器材有限公司、东华大学、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香海织带机械有限公司王璐、蒋冠森、王富军、李凌晨、林婧、杨勇、陈烨、汪剑平、毛吉富、李超婧、徐胜军、祖江平、胡程程、张倩、刘来俊“两个百年”历史焦点,纺织行业荣耀加身技术发明奖壹等奖壹等奖贰等奖科技进步奖序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1智能化高产高质清梳联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王丽霞、倪敬达、李界宏、贾 坤、姚霞、徐丰军、詹华春、宋钦文、何洪柱、梁 航2HCP2025智能组合式粗纱机赛特环球机械(青岛)有限公司、徐州天虹时代纺织有限公司、青岛环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震、崔桂华、曹友常、孙旭、孙杰、李建霞、王森栋、马 敏、赵天洁、王沛伟3三维多层立体智能织造装备及其应用技术吴江万工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苏州大学张岩、谢 靖、王 萍、周玉峰、李媛媛、田秀峰4立体毛圈织造关键技术与数字化毛巾织机研发及产业化山东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何旭平、李子军、迟连迅、应志平、李雪清、程晓颖、吴震宇、刘伟、韩景荣、马素芬5纺纱生产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应用郑州轻工业大学、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天启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山东华兴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商丘市方舟棉业有限公司王永华、杨圣明、江豪、张保威、孙伟光、王士合、赵素娜、张伟伟、丁莉芬、宋凯迪贰等奖2021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授奖名单2021年,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纺织行业在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教育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选载(2019年度)喷气涡流纺纯棉高支纱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奖等级:二等奖主要完成单位: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江南大学主要完成人:戴俊、高卫东、傅佳佳、刘必英、凡启光、马春琴、韩晨晨、范宗勤、陆荣生、王蕾该项目突破了超轻定量棉条纺纱和喷气涡流纺少纤维根数连续成纱技术瓶颈,成功实现了纯棉7.3tex (80S)喷气涡流纺高支纱的规模化生产。
项目属纺织技术(棉纺学)领域,主要研究:(1)喷气涡流纺高支纱用超轻定量棉条制备技术:针对棉纤维长度不一,纺制纯棉纱时牵伸倍数受到限制,常规定量棉条无法满足高支纱纺制的问题,创新前纺工艺和并条机导条装置,突破常规生产出7~8g/5m超轻定量棉条,且成形良好和重量均匀;(2)喷气涡流纺棉条微张力无伸长积极输送技术:针对超轻定量棉条纺高支纱时,棉条被动牵引喂入极易发生意外伸长的问题,发明棉条积极输送系统,实现棉条微张力无牵伸输送喂入,有效控制超轻定量棉条张力和防止意外伸长;(3)喷气涡流纺少纤维根数纺纱的稳定成纱技术:针对棉纤维较粗,纺制高支纱时截面内纤维根数偏少,引发气流成纱结构不稳定的问题,首先通过流场模拟,改进纺纱部件,提高喷嘴定位精准度,保证耦合流场稳定;再结合成纱条干图像细观分析,优化气流参数设置,实现全棉少纤维根数的连续稳定成纱。
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论文4篇(SCI、EI各1篇)。
项目开发的7.3tex纯棉纱经机构检测,符合Q/ ZL0814-2017《喷气涡流纺棉本色纱》规定一等品要求。
项目执行期间,已生产喷气涡流纺纯棉高支纱1300t,实现销售6918万元,吨纱利润是常规喷气涡流纺本色化纤纱的3~4倍,推进了纺纱技术进步和纺织产品高档化,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9特克斯汉麻纺纱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奖等级:二等奖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岱银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亓焕军、赵兴波、赵焕臣、谢松才、冯茹、赵玉水、李成该项目首次成功研制出4.9tex汉麻混纺纱线及高端纺织面料服装制品,在棉型纺纱生产系统基础上,创新开发出系列汉麻纤维纺纱关键工程技术和相关设备装置,实现了汉麻纤维新型“潮态”纺纱的理念和技术方法。
美尔雅公司简介湖北美尔雅股份有限公司,世界领先的西服现代化生产企业,资产高达12.8亿元、年创利税1.2亿元,是512家国家重点大型企业之一,中国纺织行业最具影响力上市公司,中国规模最大的西服和时装生产企业之一,国内最大的服装出口基地,商务部授予的“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企业”,连续15年出口中国第一,中国商政男装的领导者。
成立25年来美尔雅一直为世界一流各大品牌加工西服。
“伊势丹、CK、阿兰.德隆、杰尼亚、马里奥.华伦天奴、贝鲁莫尼等国际礼服公司高档西服都在美尔雅加工,拥有了国际一流的生产工艺技术,拥有了为国际著名品牌加工经验的美尔雅,在日本东京纤维研究所组织世界级品牌ARAMIS、BELUMORE、BOOS等的样品制作评比,在标准温度、高温、高湿等不同条件下,参评的美尔雅品牌西服六个随机样品,无论是外观稳定性还是内在质量,都名列各品牌之首被评为最高的五级。
为此,美尔雅得到了日本海外生产西服总量的40%订单,并成为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宫廷礼仪服饰的首选加工企业。
美尔雅以品质立业!质量,是已融入美尔雅企业血液中的天条!美尔雅拥有通过国家级鉴定的技术及服装设计研究中心,历年来勇夺世界服装顶级质量大奖“欧洲质量金奖”;同时荣获中国服装界唯一的“质量管理先进单位”、“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中国职业装领军品牌”、“中国纺织协会产品开发贡献奖”、“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企业和中国纺织品牌市场开拓奖企业”、“60年难忘的纺织服装精品品牌”、“中国十大名牌服装”、“国际服饰博览会金奖”等数十项殊荣!美尔雅已成为中国高档西服的代言人,在国内、国际市场广受赞誉!【产品优势】●一流的产品品质每一件美尔雅西服都经过760道工序精心制作,大量采用手工归拔工艺,使西服成型刚柔相济,立体感强。
随处可见的手工工艺,让每一处细节处理得恰到好处,完美品质从内到外无可挑剔。
●一流的设计水平常年与日本东京服装学院保持合作,全面引进日本先进的设计理念,拥有一支组织严密的产品开发队伍、国家级技术中心。
回眸2008年的纺织服装市场,我们看到渠道的力量是巨大的。
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作为内销市场的主要载体,在行业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了市场与产业的互动,专业市场积极参与到产业和产品创新中来。
如在刚刚召开的2008中国纺织创新年会上,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品开发贡献奖”的上海世贸商城和绍兴中国轻纺城等市场,他们发挥市场平台和渠道优势,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开发,通过开展上下游产业链对接活动,最大限度地缩减了采购成本,促进新产品快速走向市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与竞争力的纺织“研、产、销”一体化商圈大平台,为推进纺织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在大环境困难的情况下,各地专业市场主动出击,举办各种节(服装节)、会(交易会)活动,以商会友,以会促贸,以展促销,十分活跃。
如柯桥的纺织博览会,由过去的每年一届改为春秋两届,并升格为国家级展会,2008年10月份举办的秋博会成交额近40亿元,比上届增长2.13%,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他如江苏常熟、浙江濮院、广东大朗、广东流花、广东开平、湖南株洲、北京大红门等以专业市场为载体主办的服装节都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扩大了专业市场的影响力,使渠道更加顺畅,对内销市场的繁荣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次,专业市场自身的管理、服务不断加强,稳定了商户,吸引了客流。
如广东白马服装市场、成都九龙购物广场、上海新七浦市场、沈阳五爱市场、北京天雅大厦、北京秀水街等都以精准的定位、精细的服务做出了市场特色,成为服装财富的聚集地,服装品牌的孵化地。
其中广东白马服装市场更以“品牌输出”而享誉全国,创造了专业市场的“白马模式”。
在这些市场里,每天都是摩肩接踵,人流如织,让人几乎感觉不到金融危机正在蔓延。
另外,2008年常熟市外贸内销中心、杭州四季汇家纺广场、深圳华南城二期等一批新市场开张试业,也使专业市场的平台更加广阔。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品开发贡献奖入围企业简介1.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着眼于发挥企业的综合优势,以“差别化、规模化、高端化、系统化、市场化”作为集成开发战略及规划的基本思路,将产品开发目标锁定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出口型、效益型产品领域,以高品质超细旦低弹丝、吸湿排汗功能性纤维及异形超亮光新型纤维等差别化纤维为主,并以与龙头织造企业合作为品牌营销的切入点,实现经营业绩的稳步增长和品牌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2.盛虹集团有限公司企业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从新型纤维到面料、服装形成了完善的整合创新体系,健全的研发机构、强大的人才队伍以及对技术创新的持续高度投入,成功研发熔体直纺30D/24F超细纤维、20D/96F超极细纤维和微细旦多孔扁平涤纶长丝等新产品系列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从而实现了效益的快速增长并位居行业前列。
企业积极实施节能减排,在能源梯级利用、中水回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3.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实现产业规模优势的同时,建立科工贸、产学研创新平台,率先开发“多头纺侧吹改环吹”等高效新技术装备,在复合纤维、可深染纤维以及制毯、制线等细分领域加强市场潜在需求的超前研发力度,涤纶中速混纺型氨替纤维、超低缩复合水晶麻纤维等发明专利技术的成功研发在流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方面成绩显著,提升了企业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
4.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注重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并举,一方面加强产学研结合,在合成纤维加工技术领域取得了环保健康多功能纤维、竹炭聚酯纤维、高空隙聚酯纤维等多项研究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另一方面注重管理创新和品牌营销,通过组织结构优化、营销制度梳理、信息模块建设、部门绩效考核等有效变革措施,建立了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规模和销售额位居全国同业前列。
5.江苏霞客环保色纺股份有限公司以开发生产绿色环保产品为宗旨,采用新型工艺技术开发彩色纤维、无染彩纱、无染彩线、抗菌彩纱等产品,从源头解决了染色工艺废水排放等环保难题,也消除了因漂染而消耗的水、电、汽等能源浪费,为涤纶清洁生产奠定了基础。
彩色纤维系列产品缩减了纺织品加工过程中的染色工序,提高了下游企业的生产效率,为实现产品开发快速反应提供有力支持。
6.上海安诺其纺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快速应对市场需求”是安诺其的立业之本,企业不仅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成熟的专业研发队伍,而且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合开发,为持续创新奠定了资源平台。
成功开发L型低温固色活性染料、记忆性纤维用安诺可隆PTT黑染料、高耐晒家纺及汽车专用分散染料HRD系列等产品,不仅满足新纤维、新工艺对染料助剂的需求,而且有效降低印染企业生产成本,并辅以强有力的售后技术服务,使企业与客户获得双赢。
7.德州华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瞄准新型纤维纺纱领域的潜在价值和国内存在的技术空白,紧随市场发展制定产品开发规划,将高技术、差异化、高附加值的战略全方位运用于产品研制、生产和推广的整个过程中,采用紧密纺、涡流纺等纺纱新技术大力开发Modal、天丝、竹纤维等新型纤维纱线,销售利润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取得了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企业长期以来积累的小批量、多品种的快速开发经验,极具示范性。
8.浙江华孚色纺有限公司企业构建了涵盖“市场-决策-研发-生产-推广”各个环节的产品开发组织架构,流程清晰、职责明确,形成高效运作的管理模式,为企业开展持续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成立由设计、研发、染色、检测四大部分组成的色纺技术中心,注重产业链合作创新,不断攻克技术瓶颈,纯棉耐丝光、多功能吸湿排汗、半精纺多组分以及水洗仿旧彩色针织牛仔用色纺纱线等系列化产品均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9.百隆东方有限公司立足技术创新,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了以行业协会制定的研发计划为核心,以客户反馈意见为主线,兼顾海内外流行趋势的新产品开发策略,以超前的市场意识和差别化的先进技术,深入探索新型纤维、新型染料和纺纱技术的开发应用,段彩纱、阳离子染色纱、赛络纺色纺纱等不仅填补了国内色纺纱行业的技术空白,而且充分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全面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
10.淄博兰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建设高效研发团队和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了涵盖决策层、管理层、技术层的三级开发管理模式,并建立了节能减排与产品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快速反应机制,使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清洁生产和相关技术创新方面卓有成效,喷射润湿节水面料、新型紫外线改性面料、有机硅整理面料和激光改性印花牛仔布等新产品为企业赢得了快速抢占市场的时机和竞争优势,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11.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企业产品定位明确,以发展新型高档纺织材料为突破口,重视功能型、环保型产品的开发,推行绿色生产、绿色管理,借助产、学、研合作和科学完善的研发生产体系及自主创新机制,通过新原料优化组合及液氨整理、丝素整理、纳米整理等先进工艺技术,在棉-真丝T-400等时尚色织面料的研发和市场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企业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12.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阳光集团建立了生产一代、开发一代、研制一代的新产品链,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提高了产品技术含量和劳动生产率,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更新设计理念,形成了每天设计50个新品种,产品开发周期缩减到15天的快速研发机制,极品美丽诺花呢、三防舒适花呢、水洗怀旧风格花呢、纯毛抗皱花呢和抗静电花呢等系列化产品,体现了阳光持续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有利地位。
13.山东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借助海外上市的契机,依托自身产业链优势,通过与意大利设计和技术团队合作,为企业注入了全新的研发、设计、营销、管理和文化理念,“严格化、规范化、简单化”的意大利生产管理模式将产品质量稳定性提升到更高层次,重新构建以市场流行趋势为导向的新产品研发推广体系,形成了新产品产值率82% 的创新实力,SUPER120’S ARCANO自然弹花呢、全毛机可洗高级花呢、纳米三防全毛花呢等优新产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
14.浙江新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明确产品定位,集中优势资源,历时两年开发意大利风格CASHFEEL巴素兰系列针织绒线,产品在品质与价格方面均体现出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实现年销售额1.5亿元,成为企业的拳头产品。
借助国内外专业技术力量,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创新,同时充分发挥纱线色彩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在引导开发、引导采购方面的作用,是新澳获得产品开发成功的关键。
15.兰州三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契合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划建立了良好的新产品开发体系,形成了层次清晰、职责明确、分工科学、完整严密的工作流程,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注重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产品开发理念,培养设计人员对色彩和风格的流行趋势意识,积极开发时尚型、功能型和环保型的高附加值产品,走差异化路线,形成了富有竞争优势的多组分混纺花呢主打产品系列,新产品成功率为86.38%,从而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16.富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企业重视科技进步,在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有明确的战略思路,一方面实施科学管理,构建完善的组织结构和规范的创新体系,每年投入占销售收入6%研发经费,注重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一方面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大力投入以及良好的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为企业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0%,七彩闪光绢丝、七彩镂宝珠光绸、极性双层休闲呢、靓爽生态呢等创新产品取得丰硕成果。
17.杭州金富春丝绸化纤有限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理念,在真丝弹力面料的研发和生产上确立了原料应用及纺纱织造核心竞争技术,成功开发抗紫外、抗菌、吸湿排汗、抗皱耐磨等系列化功能真丝面料,并实现规模生产,使产品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但实现了对丝绸原有传统功能的重大突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对科技成果的转化、产品的技术升级和推进丝绸行业科技进步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18.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具有涵盖蚕种繁育、蚕茧收烘、缫丝、绢纺、织绸、印染、服饰和家纺完整的产业链以及规模优势,不断的技术创新使得产品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前瞻性地建立了天然彩色茧丝绸研究体系,通过整合本地区优势资源,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科技攻关,研发出天然彩色茧新品种和天然彩色茧丝深加工关键技术,在丝绸行业科技创新、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中起到了积极的表率作用。
19.湖南华升株洲雪松有限公司企业依据自身的特点以及竞争环境的变化,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了重点开发高档次、高品位、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战略。
对特高支、超细薄纯苎麻产品、纯苎麻牛仔面料等的系列化开发及配套技术标准和质量体系的制定,为苎麻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新路,为企业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并在赢得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通过品牌战略实施获得了较高的市场认可度。
20.湖南省沅江市明星麻业有限公司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依托科技优势,持续创新,攻克了苎麻生物脱胶技术并实现产业化。
该项目摒弃高耗能、高污染的化学脱胶工艺,在废水处理、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降低成本方面效果显著,成为麻纺行业生物脱胶技术应用的示范项目。
与科研机构的长期合作进一步促进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了产业升级,而对市场信息的及时捕捉和消费需求的准确把握,则使企业经营状况及销售利润率处于行业较好水平。
21.铜陵华源麻业有限公司企业侧重在麻类新型纤维的开发应用上创新,建立了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高效的科技人才团队,完善的创新机制,从信息导入、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多方面同步推进,坚持“纤维新颖化、产品功能化”的原则,自主创新改造苎麻长麻纺细纺紧密纺设备,在竹原纤维 、菠萝麻纤维、秋葵纤维等新型功能性麻纺织产品的开发中拓展了市场,赢得了发展空间,取得了新产品利润贡献率58%的良好经济效益。
22.华纺股份有限公司企业重视产品开发投入,开发过程中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及时制定开发规划,从常规织物的免烫、抗菌、四防加易去污等特殊整理入手寻找新的突破点,开发出一系列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涤棉织物自然弹力工艺及新型冷轧堆染色技术等为公司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同时积极实施节能减排措施,采用全生化污水治理技术,稳定达到排放要求,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3.青岛即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积极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引进和培养科研人才,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结构和规范的产品创新体系;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密切关注技术纺织品的研发创新,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的力度,依托先进的技术装备优势,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持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甲壳素纤维和聚四氟乙烯膜生产技术和开发应用方面成绩卓著,对纺织行业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具有示范作用。
24.泉州海天轻纺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产品的科技创新,围绕“功能新、速度快、品质好、成本省”的原则,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体系和新产品市场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