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周年文化名流:谢晋_名人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4.94 KB
- 文档页数:2
谢晋——改革的先行者作者:许朋乐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1年第04期在撰写谢晋导演的生平时,我们特意加上了这么一小段文字:“谢晋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八十年代中期他率先创建了具有独立制片人性质的巨星影业公司,走在中国电影体制变革的前列。
”也许,人们不太在意这些文字的存在,也难以全面理解和领会这些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更不会想到这些简单的叙述竟浓缩了谢导人生的重要一面。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的改革如火如荼,进入一个重要的时期;可长期蛰伏于计划经济模式的中国电影业却依然波澜不惊,昏睡于国家下达指标、中影统购统销、制片发行垄断经营的摇篮中。
垄断所导致的停滞不前使曾经辉煌了近四十年的新中国电影逐年滑坡,陷入了困境。
面对这样的局面,已经年过花甲的谢晋,用他惯有的忧患意识对他生命所维系的民族电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这位曾经去过许多国家考察过电影、深谙电影之道的艺术大师,以他特有的敏锐和胆识,萌生了自己创办电影公司的愿望。
1988年,经过谢导的努力,巨星影业公司宣告成立,这是中国电影界由导演牵头创办的第一家电影制作公司。
尽管当时只有16家国有电影制片厂享有电影的出品和制作权(发行权依然归属中影公司),巨星影业公司必须隶属上影,必须依附上影才能拍片,但是他们在选择题材、聘请主创、组织拍摄等各个方面都有相当的自主权。
在谢晋的倡导下,他们把和海外合作、做大市场作为主攻方向,先后与香港电影公司合作,拍摄了由台湾影星胡慧中主演的《中华警花》;由日本德间康快公司联手制作的濮存昕和栗原小卷担纲的《清凉寺的钟声》。
更值得一提的是,那时的谢晋已经形成了靠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电影事业发展的理念和思路。
他一手策划并借助自己的社会影响,成立了“巨星之友联谊会”,成员是上海飞机厂这样一些知名企业的老总,这个联谊会开了艺术家与企业家结合的先河。
正是和企业家的频繁接触和所领受的支持及帮助,让谢晋更坚定了电影必须打破行业壁垒,到大社会里寻找活力和生机的信念。
为艺术事业献身的杰出人物纪念谢晋谢晋先生是中国当代知名导演、编剧,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不仅在电影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致力于对青年电影人的培养和推广中国电影文化。
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年轻电影人得到了宝贵的指导和机会,为中国电影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谢晋先生生于1938年,早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校,之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导演。
他的作品涵盖了各个题材,从红色经典题材的《智取威虎山》到文艺复兴题材的《封神榜》,每一部作品都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对电影艺术的热爱。
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谢晋先生不仅注重电影的商业价值,更注重电影的艺术性和社会影响力。
他善于将时代背景与个人命运相结合,通过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创造出了众多震撼人心的作品。
他的电影风格独特,剧情感人,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谢晋先生在电影领域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个人作品上,更体现在对年轻电影人的影响和培养上。
他一直致力于为年轻导演提供机会和平台,培养新人,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他发现并培养了众多电影新贵,给予了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
这些年轻导演在他的指导下茁壮成长,为中国电影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除了在电影创作上的成就,谢晋先生还一直关注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
他多次参加国际影展、主持讲座,并为其他国家的电影节策划中国电影展映。
他致力于推动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形象,为中国电影事业树立了崭新的标杆。
作为为艺术事业献身的杰出人物,谢晋先生以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书写了中国电影发展的辉煌篇章。
他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和坚持,不仅影响了中国电影界,也深刻地感染着更多的年轻电影人。
谢晋先生的贡献和影响将在中国电影史上永远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作品和思想将继续激励着新一代电影人,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注入动力。
值得我们铭记和纪念的是,他为中国电影艺术的繁荣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未来,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谢晋先生的精神,以他为榜样,坚持艺术追求,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为中国电影事业的繁荣继续贡献力量。
时代之子:谢晋作者:刘梦月来源:《小资CHIC!ELEGANCE》2019年第13期2008年10月26日,上海龙华殡仪馆外排起长队,气氛肃穆,那天是谢晋导演的追悼会,黄蜀芹、陈凯歌、贾樟柯等众多影人纷纷悼念。
那日往前推8天,我在电视上看到“著名导演谢晋辞世”的新闻,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直到后来为进入电影学院做准备,接连看了《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天云山传奇》《舞台姐妹》等等经典影片后,才对那则新闻的沉痛意味后知后觉,原来那是电影界的巨星陨落。
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陈凯歌、张艺谋、贾樟柯、娄烨、王小帅这些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电影成长起来的,第三代导演对于我们来说过于久远,谢晋只是出现在教科书上的名字。
我记得某位老师谈起《牧马人》时,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伟人,而谢晋就是那个时代的伟人。
”系统了解中国电影史之后,就会真切感受到这句话并不夸张。
谢晋在50余年的电影生涯中,执导了36部电影,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他一直是电影界的泰山北斗,在作品的数量、质量、时间跨度、影响范围上,纵览中国电影史,无人可与他比肩,而他拿过的奖项、获得的赞誉更是多不胜数。
谢晋是一位非常忧国忧民的艺术家,这也体现在了他的电影里,他的作品与家国命运紧密联系。
谢晋曾表示,“电影是我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忧愤思绪,表达老百姓悲欢苦乐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
”這种创作思想深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孤岛电影在青年谢晋的心中打下了电影济世、电影报国的烙印,此后从1957年的《女篮5号》到1986年的《芙蓉镇》中间的绝大部分电影,都与主流政治、文化事件相关,并且紧跟时代,反映着中国的历史进程,说他是“时代之子”并不为过。
上世纪80年代文化精英崛起,激进主义在当代思想舞台上尽情表演,1986年的一篇《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在电影批评界被热烈讨论,谢晋对此有所思考,在那之后的作品便疏离了政治主题,他一直在跟随着时代的步伐进行创作,也会听大众的声音。
谢晋:创造中国电影奇迹的大师那时候谢晋的电影像《芙蓉镇》1亿多元票房,当时的电影票一张是一毛钱,那么就有10亿人次看过这部影片,是真正的大众电影。
他创造了中国电影的奇迹。
谢晋走得很突然。
85岁虽属高龄,但没人想到他会在这个时候离开我们。
今年1月份谢晋还带着话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到台湾演出,票房大卖。
老朋友说他,因为这部话剧的巨大成功,谢晋至少要多活五年。
在身边的许多人看来,他还有小孩子一样的脾气,年轻人一样的热情。
他喜欢足球,为了看欧洲杯能熬到半夜不睡。
在公开场合谈起新的创作计划的时候,仍然激情四溢。
另一个想不到的原因是,谢晋的家庭在2008年已经遭遇太多不幸。
两个月前,谢晋长子谢衍刚因为癌症晚期去世,殁年59岁。
谢晋和妻子徐大雯育有三男一女,其中老三老四两个男孩患有智障。
阿三早逝,谢晋一直希望自己死后,谢衍能够照顾弟弟阿四。
谢晋一直很为大儿子自豪,和他一样,谢衍也是一名电影导演,拍摄过《花桥荣记》《女儿红》等作品,他还是话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的执行导演。
谢衍孝顺,直到去世前两周才让父亲知道自己的病情。
白发人送黑发人,谢晋的伤痛可想而知。
这个素来开朗的老人四天四夜没合眼,两个月没出门。
后来在谢衍骨灰安葬现场,徐大雯心脏病突发,被送进急救室抢救。
中国人讲,“否极泰来”。
然而这一次,这句话没有应验。
10月17日,徐大雯从医院出院回家,第二天凌晨,回老家浙江上虞参加母校春晖中学校庆活动的谢晋,在学校为他安排的酒店客房里,猝然长逝。
深情悼念谢晋导演谢晋的去世在中国电影界、文化界引起极大震动。
10月26日下午,谢晋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仪式异常隆重。
现场特意铺上红地毯,并有大屏幕不停滚动播放谢晋电影作品片段,人们以这种特别的方式纪念这位将一生奉献给中国电影事业的伟大导演。
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敬送花圈致哀。
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吴贻弓、常务副主席康健民、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中影集团副总裁江平,导演李行、吴思远、翟俊杰、许鞍华、贾樟柯,演员秦怡、牛、奚美娟、刘晓庆、王馥荔、潘虹、濮存昕、张瑜、朱时茂、赵薇、范冰冰等人到场吊唁。
谢晋王铁成——父爱的守护作者:来源:《北广人物》2017年第26期他们一个是享誉中外的大导演,—个是成功地塑造了周总理这一角色的表演艺术家。
然而,事业辉煌的背后却有着鲜为人知的辛酸过往。
父子之间,是割不去的羁绊,也是扯不断的亲情。
我们常常把父亲比喻成一棵大树,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
也许父爱没有母爱那样细腻和温柔,但它一定比母爱更加深沉。
谢晋:儿子是一生的责任1989年夏日的一天,上海西南郊的田林新村。
此时,日近黄昏,夕阳西下,辛苦劳作一天的村民们,正三五成群的准备回家吃晚饭。
这时,他们发现一名陌生男子,正漫无目的的在村子里打转,这名男子约30岁,身材微胖,眼神有点迷离。
不管旁人问他什么问题,他都不回答。
直到晚上7点左右,一对年迈的夫妇匆忙赶来,看见这名男子,老夫妇的泪水立即夺眶而出。
特别是老头,显得格外激动。
他一直念叨着,阿四走了一天一夜,跑这么远,天又热,他一定难受死了。
原来这对老夫妇是来找寻他们走失的小儿子阿四的。
后来阿四再出门的时候,上衣口袋里就多了两张合影和一个小胸牌。
阿四的父亲就是著名导演谢晋。
谢晋夫妇育有三子一女,排行老三和老四的是智力障碍患者。
但这两个孩子并非先天弱智。
阿三一出生很正常,不料喂给阿三奶水的奶娘,有严重的哮喘,阿三也因此患上了病,最终导致智力发育不全。
到阿四出生时,没想到阿三的悲剧又重演了,阿四小时候生了场大病,高烧导致了痉挛,虽然抢救及时捡回了一条命,但从那之后,阿四又得了急性肝炎、羊癫疯,最终患上了智力障碍。
两个儿子的智力问题,一直就是谢晋夫妇的心病,他们把儿子患病的责任,都揽到了自己的身上,这也让谢晋背负了巨大的压力。
从小到大,帮儿子洗尿布、理发、剪指甲,区分鞋子粘扣的正反,事无巨细,谢晋样样亲力亲为。
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开始冒出胡茬,当父亲的打心眼里高兴。
可对于患有智力障碍的阿四来说,刮胡子就成了老爸谢晋的工作,谢晋不仅准时掌握了儿子什么时候该刮胡子,而且为了不让手动剃须刀刮伤阿四,还专门给他买了一个电动剃须刀。
众说谢晋众说谢晋谢晋,中国当代文坛上备受争议的名字。
他的作品独具特色,引发了众多观点和评价。
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影视作品,谢晋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剧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众说纷纭,究竟谢晋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还是众矢之的呢?本文将以不同的角度,探讨众说谢晋的问题。
谢晋,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其作品的精神内核牵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
他的小说常常以生活为蓝本,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他们复杂而真实的情感。
在谢晋的笔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思想丰富多样。
他对于时代和社会的关注,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给人以深思。
然而,众说谢晋的观点不止于此。
有人认为,谢晋的作品缺乏主线,情节紊乱,读起来令人头疼。
这种观点认为,谢晋的作品过于琐碎,而且过分强调了个人情感,缺乏整体的叙事结构。
他的故事情节并不流畅,读者很难沉浸其中,无法体会到真正的艺术魅力。
此外,谢晋在影视创作方面的争议也不可忽视。
他的影视作品经常被指责为煽情、俗套,缺乏真实感。
有人认为,谢晋过分追求观众情感共鸣,不论是主题还是表达方式都过于平庸。
这种观点就认为,谢晋的作品往往把观众当作被情感操控的对象,缺乏对于艺术的尊重和倾听。
然而,对于众说谢晋的争议,我们需要进行更加全面客观的观察。
谢晋的作品虽然有缺点,但也有不可忽视的优点。
他通过真实的人物形象刻画,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他不回避人性的丑陋和阴暗面,用扎实的笔触展现了人物的真实内在影视创作方面,谢晋的作品也并非一无是处。
他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意义。
谢晋通过影视作品展现了社会的冷漠和真实的伤害,这种拷问和反思对于当代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的作品激发了观众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进而影响了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众说谢晋的分析仍然存在多种观点和评价。
他的作品有其独特的魅力,却也有一些缺陷。
在评价谢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充分认识到他的优点和不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谢晋的作品,并从中汲取文学艺术的力量谢晋作品的煽情与俗套,确实是一些观众和评论家对他的诟病之处。
生平简介(1923-2008)谢晋,浙江上虞人。
电影导演。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在上海参加学生业余戏剧活动,1941年入四川江安国立剧专话剧科学习,受业于曹禺、洪深、焦菊隐等名家。
1943年中途辍学到重庆中青剧社当场记、兼演小角色。
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系。
后任大同、长江电影公司助理导演。
解放后曾进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
建国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第五届、第六届执行副主席。
是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导演的影片《女篮五号》,获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和1960年墨西哥国际电影节角帽奖;《红色娘子军》,1962年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舞台姐妹》,1980年获第二四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天云山传奇》,1981年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牧马人》,1983年获第六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高山下的花环》,1985年获第八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芙蓉镇》,1987年获第十届电影百花奖和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谢晋是17日傍晚抵达上虞参加其母校上虞市春晖中学建校100周年庆典的。
18日早上7点40分左右,谢晋下榻的酒店服务员发现,谢晋已经停止呼吸。
电影人生如果把二十世纪分成前后两半,要举出后半个五十年中影响最大的一些中国文化人,那么,即使把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谢晋。
一代有一代的文化。
在二十世纪,电影是无可置疑的文化强者。
文化的层次很多,但其中最令人神往的实现方式,则是社会大众的群体性投入。
一部优秀的电影上演,常常成为一种全民的节日,谢晋和其他杰出的电影艺术家,就是这种节日的执掌者。
人无分老幼,地无分南北,谁都叫得出他们的名字,谁都可以评说他们的得失,因此,这片茫茫大地,给了他们最真实的文化地位。
建国60周年文化名流:谢晋
建国60周年文化名流:谢晋
简介:谢晋(1923。
11—2008。
10),浙江上虞人。
电影导演。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在上海参加学生业余戏剧活动,1941年入四川江安国立剧专话剧科学习,受业于曹禺、洪深、焦菊隐等名家。
1943年中途辍学到重庆中青剧社当场记、兼演小角色。
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系。
后任大同、长江电影公司助理导演。
解放后曾进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
建国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第五届、第六届执行副主席。
是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导演的影片《女篮五号》,获1957年第六谢晋导演的追悼会上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和1960年墨西哥国际电影节角帽奖;《红色娘子军》,1962年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舞台姐妹》,1980年获第二四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天云山传奇》,1981年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牧马人》,1983年获第六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高山下的花环》,1985年获第八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芙蓉镇》,1987年获第十届电影百花奖和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
事片奖。
《中华文摘》文章:谢晋的五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