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教师《外国小说欣赏》话题四:人物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2
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人物——娜塔莎导学案教师版一、学习目标1、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内容和主旨。
2、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等话题知识,并运用该知识分析小说。
3、研读文本,从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角度揣摩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分析和评点人物形象。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对作为圆形人物的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个性的理解。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上台展示,教师点拨。
四、学时:3学时五、学习过程第一学时一、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1、“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出自(国家)(作家)的(作品)?明确: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2、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长篇巨著《》、《》和《》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史上的三个里程碑,其中,《》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文学现实主义。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战争与和平》(二)、《战争与和平》故事简介(教师简介(略))(三)、单元话题知识1)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方法通常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有对比映衬、环境烘托。
2)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直接深入人物内心,在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个狭小的区域里展开;二是贴着人物的言行写,以人物自身的言语和行动来刻画人物,可使小说具有更强的动作感。
3)揣摩人物的心理:最常见的心理描写手段是内心独白;梦境描写和幻觉描写也是一种心理描写的手段。
4)描摹人物的语言与行动:人物语言和外在行动对表现内心情感,起到了媒介作用。
5)“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扁平人物”也“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人物在现代小说中的退隐教学设计《外国小说欣赏》在视界相对狭窄的学生面前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崭新的窗户,教材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划分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单元。
本课时探讨第四单元“人物”中的话题“人物在现代小说中的退隐”。
1、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加丰富的认识世界的途径和方法;2、培养学生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3、通过课程的学习,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外国小说的知识,在阅读领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认识水平;4、在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后,配合相应的现代文阅读训练,巩固学生能力。
一、学情分析本次上课学生为高一某班学生,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对中国古典小说接触较多,对外国小说接触较少,在上学期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老人与海》、《祝福》等小说,并且在班级内开展了“小说阅读月”活动,推荐、鼓励学生读书,对《摆渡人》、《红楼梦》《活着》等小说较为熟悉。
因此有一定小说阅读基础;对小说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了《骑桶者》、《墙上的斑点》、《半张纸》等外国小说,并完成了相应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评价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小说,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2、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在现代小说中隐退的概念及作用,提高学生理解、借鉴不同时期、地区文化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视野。
3、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加丰富的认识世界的途径和方法;三、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三篇中外小说,理解“人物的退隐”的内涵及作用,欣赏现代小说的创新与发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六、教学手段:白板互动、多屏幕展示七、教学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以不同小说中的典型人物的特点导入新课。
<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三篇小说: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的描写卡夫卡《骑桶者》伍尔夫《墙上的斑点》探讨古典小说人物和现代小说人物的区别。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教学设计人教2003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目标:1、区分“圆形人物”、“扁平人物”的概念2、认识两种人物类型在小说创作中的优劣3、如何看待人物类型的划分教学重点:1、学会欣赏小说以及影视中的人物形象2、分析概括人物性格教学难点:1、如何区分“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导入:名人漫画导入我想请同学们看几幅人物漫画,看你们能不能通过漫画说出人名。
(学生回答)那么你们是怎么认出来的呢?(学生说明主要特征)那么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完全长成这样吗?当然不可能,不然岂不是成了怪物了是吧。
其实呢,通过抓住外在特征然后再进行夸张是漫画的一个特点,这样既能最大程度突显出人物外在的特征,也能保证不失真,让人们一眼就能辨别出来。
大家都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对了,漫画的这种创作方式在我们的小说人物创作中也是存在的,在小说中通过抓住人物内在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加以扩大并描写,这种被塑造出来的人物就被称作“扁平人物”,而与之相对的就是“圆形人物”,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讲的内容(教师板书“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首先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一、“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概念1、17世纪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里提出“扁平人物”被称做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者特性而被创造出来。
“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
2、谈论:我们必修教材里学习了六篇小说,我们把这六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列出来,大家来回顾讨论一下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初步判断其为圆形人物还是扁平人物。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祝福》“我”祥林嫂鲁四老爷《老人与海》桑迪亚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边城》边城山民结论:圆形人物包括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我、祥林嫂、林冲扁形人物包括鲁四老爷、桑迪亚哥、别里科夫、边城山民(基本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人物个性)二、“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优劣各位同学,假如你们是一名写作者,由你来创造安排笔下的人物,你会更愿意塑造圆形人物呢,还是扁平人物?(学生回答,教师加以引导并总结)1、人物类型对比圆形人物:优点——具有性格厚度,表现人物更深层更多元的性格特点,给人以真实新颖之感,不会感觉虚假、枯燥。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在小说中的艺术魅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是人教版选修课本《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的“人物”话题之一。
这部分的内容很有意思也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圆形人物指的是性格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扁平人物指的是性格稳定简单的人物形象。
因此在处理教授内容的时候,我选择先赏析相对简单的扁平人物形象再赏析圆形人物形象。
而为了由浅入深,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赏析方法,我又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课文来旧文新识。
《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变的是情节和态度,不变的是趋炎附势的性格,意在犀利嘲讽。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性格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起伏,矛盾性格的转变凸显了整本书的主题。
在这变与不变中,通过鉴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总结出二者的特点与优缺点。
布置的作业充分利用各种阅读资源,将课内课外相结合以举一反三,提高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和阅读效益。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喜欢阅读探究小说,他们在之前也已经积累了一些经典篇目。
因此本科的旧文新识,目的在于唤醒他们的记忆与读书百遍后的新“义”。
当然一切的新还是要建立在旧的基础上,鉴赏人物形象必须要借助鉴赏方法。
而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恰恰是学生的弱项,常常是理解有误,或概括不全。
通过“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答题思路和方向。
课堂上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更可以激发他们自主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他们鉴赏文学作品与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欣赏扁平人物和具有“矛盾性格”的圆形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经典的人物形象,进一步深刻地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特点。
3、感悟“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不同魅力,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一些经典的人物形象,进一步深刻地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悟“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不同魅力,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之人物鉴赏》教案【任务驱动】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
有人说,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
在《战争与和平》和《素芭》两篇文章里,两位作者让我们认识了两位独特的女主人公。
请研读两篇文章,分析你眼中的两位主人公性格特征是怎样的?提示:性格特征+分析娜塔莎(自由奔放的贵族小姐):①纯真活泼、热情善良。
她因为害怕舞会迟到而兴奋、激动,既有一些焦急又体现出她的期待,在为家人准备的舞会的过程中,她花更多的心思考虑他人。
那份青春天真的气息体现在她的身上。
②直率多情、单纯虚荣。
她羡慕别素号娃伯爵夫人是第一个跳舞的人,对安德来公爵的邀请表达感激、快乐,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期望、幸福。
③浪漫冲动、盲目轻信。
她将自己热烈情感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狂喜-恼怒-幸福-惊恐-愤怒-失望的情绪变化中体现她对阿那托尔的感情。
素芭(身残人弃的底层女性):①美丽聪慧、感情丰富、善良温暖。
她虽然不能说话,但是心里明白很多事情。
她一直渴望自己被关爱,她从大自然、从动物身上获得安宁、理解、温暖。
②孤寂痛楚、被人抛弃、命运悲惨。
她的身边没有一个人真正关心她,父母把她当做负担,所谓的朋友也并不真正关心她,丈夫最终把她抛弃。
【知识链接】1、作者作品(1)列夫·托尔斯泰与《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这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战争与和平》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生平经历: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由姑妈抚养长大。
他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
1844,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
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
1851年,以志愿兵身份参军。
结婚后,他安居庄园,过着俭朴、宁静的生活。
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摒绝奢侈,持斋吃素。
《第四单元:人物》教学案黄岩中学屠莉蓉老师整理学习目标:1、领会《娜塔莎》的内容和主旨。
2、认识小说中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4、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区别。
基本要求:1、了解《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2、体会环境、人物语言和外在行动对表现内心情感的媒介作用。
发展要求:1、理解《娜塔莎》把人物放置于背景中,再进行细化描写的特点。
2、认识人物刻画在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地位。
3、能鉴赏古典小说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一、话题:人物(教材P59)五个方面:贴着人物写、揣摩人物的心理、描摹人物的语言与行动、*“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人物在现代小说中的退隐。
二、资料链接1、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鲁迅称他为“19世纪的俄国巨人”,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把他的创作看成是“全人类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
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德·布鲁姆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
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注意:俄国文学史上还有个阿·托尔斯泰(1883—1945),其代表作有《苦难的历程》。
2、关于《战争与和平》,参看教材P63页。
补充:在课文提到的一次盛大的舞会上,16岁的娜塔莎与安德来在彼埃尔的介绍下认识并互相吸引。
不久,安德来向娜塔莎求婚,她和她的父母都同意了。
但安德来的父亲反对,婚事暂时搁置下来。
不久,在爱伦家举办的跳舞会上,花花公子阿那托尔追求娜塔莎。
娜塔莎竟爱上了她,并自动解除了和安德来的婚约。
接着,阿那托尔要把娜塔莎拐骗到国外去,但遭到阻止。
娜塔莎出逃不成,生起病来。
揣摩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的关键。
2、学习通过不同人物的言行的比较以及同一人物言行的变化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
3、通过多个外国经典小说片段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外国小说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1、明确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的关键。
2、学习通过不同人物的言行的比较以及同一人物言行的变化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不同人物的言行的比较以及同一人物言行的变化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课前热身,导入新课:请同学分享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外国小说,并用一两句话阐述理由。
一、了解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及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展示课前预习结果(一)、阅读《变色龙》的片段,说说运用哪些方法表现了奥楚蔑洛夫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瞎猜!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那就用不着白费工夫再上那儿去问了,”奥楚蔑洛夫说,“这是条野狗!用不着白费工夫说空话了。
既然普洛何尔说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
弄死它算了。
”“这不是我们的狗,”普洛何尔接着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
他哥哥是前几天才到这儿来的。
我们将军不喜欢这种小猎狗,他哥哥却喜欢。
”“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是来住一阵的。
”“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
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奥楚蔑洛夫是一个左右摇摆、趋炎附势的人发现1、语言也是一种行为(二)阅读巴尔扎克《守财奴》的片段,说说运用哪些方法表现了葛朗台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未了,终于到了弥留时候,那几日老头儿结实的身子进入了毁灭的阶段。
他要坐在火炉旁边,密室之前。
《话题:人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中的“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了解贴着人物写的基本方法,学会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一些经典的人物形象,进一步深刻地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特点以及塑造形象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不同魅力,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学会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概括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写作。
教学过程一、巧导入秀才、县官和财主在大雪天不期而遇。
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吟咏一句诗,被一穷人听到也来了一句。
请分别支出这些诗句出自谁的口,并说明理由。
诗句:大雪落地似鹅毛皇家瑞气降人间下它三年又何妨放你娘的狗屁人物:穷人、县官、秀才、财主二、析类型1.小说中的人物常常头两种类型。
扁平人物:性格比较单一,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
如红孩儿,他就仅是一个坏蛋,他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吃唐僧肉进行的。
在讽刺小说中,“扁平人物”常常能产生喜剧效果,起到讽刺的作用。
圆形人物:性格比较复杂或随着情节发展而变化。
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
如贾宝玉叛逆不羁,追求自由,主张男女平等。
在深刻的文学作品里,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圆形人物更能打动我们。
圆形人物为主,扁平人物为次,小说中二者都很重要。
塑造扁形人物,努力凸现人物的“个性”,塑造圆形人物,充分表现人物的“人性”;圆形人物是立体的,全面的,许多文学大师塑造的人物都是“圆形”的。
2、两种人物类型探究⑴教师提问:素芭是一个()的姑娘?填上一个词语,并从文本中找出理由:示例:美丽、聪慧的姑娘:第一部分眼睛的描写。
善良的姑娘:与动物、与自然。
感情丰富的姑娘:心理活动、奇思异想。
孤独、痛苦(命运悲惨)的姑娘:是亲人的负担、让朋友冷漠、被丈夫抛弃(直接描写:几次流泪)。
总结:素芭——圆形人物。
《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话题“人物”学习资料一、阅读课文简介安德来公爵相遇并双双在心中埋下爱情的种子以及已经许配给安德来的娜塔莎因为孤独与寂寞受美男子阿那托尔的诱惑而背叛安德来的心理状况,塑造了一位纯真善良、渴望爱情与幸福但又过于轻信他人、充满浪漫与幻想的贵族女性形象。
《素芭》[印度]泰戈尔1素芭身世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 2生活环境优美的村庄,孤寂的素芭3亲密朋友特殊的朋友,深厚的友情 4帕斯达帕唯一的玩伴,奇异的梦想5父母之命觉醒的自我,月夜的倾诉 6被逼远嫁悲伤的眼泪,无言的结局素芭是一个美丽聪慧、心地善良的哑女,她“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有着纯真清澈的心灵,但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世俗的偏见,却只能独享孤独和寂寞,最后被父母骗嫁到远方,最终被抛弃。
作者通过对素芭遭遇和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素芭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世俗的不满情绪。
二、判定“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在小说创作中,有“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不同说法。
圆形人物就像一个几何体,有多个面,有层次感,有空间感;而扁平人物只展示一个面,一切都向这一个面聚拢。
简单地说圆形人物是“一个球”,扁平人物是“一个圆”。
三、阅读下面几则小说,说说他们的人物类型和描写方法契诃夫《变色龙》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手里拿着个小包,穿过市集的广场。
他身后跟着个巡警,生着棕红色头发,端着一个罗筛,上面盛着没收来的醋栗,装得满满的。
四下里一片寂静……广场上连人影也没有。
小铺和酒店敞开大门,无精打采地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像是一张张饥饿的嘴巴。
店门附近连一个乞丐都没有。
“你竟敢咬人,该死的东西!”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说话声。
“伙计们,别放走它!如今咬人可不行!抓住它!哎哟,……哎哟!”狗的尖叫声响起来。
奥楚蔑洛夫往那边一看,瞧见商人彼楚京的木柴场里窜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跑路,不住地回头看。
在它身后,有一个人追出来,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开怀的坎肩。
59—62页)1.揣摩概括介绍人物的文字2.揣摩对人物眼睛的描写3.揣摩人物的肖像描写4.揣摩人物的言行描写5.揣摩人物的心理描写6.揣摩人物的细节描写玩笑莫泊桑[法]世界上有什么比开玩笑更有趣、更好玩?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啊!我的一生里,我开过玩笑。
人们呢,也开过我的玩笑,很有趣的玩笑!对啦,我可开过令人受不了的玩笑。
今天我想讲一个我经历过的玩笑。
秋天的时候,我到朋友家里去打猎。
当然喽,我的朋友是一些爱开玩笑的人。
我不愿结交其他人。
我到达的时候,他们像迎接王子那样接待我。
这引起了我的怀疑。
他们朝天打枪,他们拥抱我,好像等着从我身上得到极大的乐趣。
我对自己说:“小心,他们在策划着什么。
”吃晚饭的时候,欢乐是高度的,过头了。
我想:“瞧,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理由却那么高兴,他们脑子里一定想好了开一个什么玩笑。
肯定这个玩笑是针对我的。
小心。
”整个晚上人们在笑,但笑得夸张。
我嗅到空气里有一个玩笑,正像豹子嗅到猎物一样。
我既不放过一个字,也不放过一个语调、一个手势。
在我看来一切都值得怀疑。
时钟响了,是睡觉的时候了,他们把我送到卧室。
他们大声冲我喊晚安。
我进去,关上门,并且一直站着,一步也没有迈,手里拿着蜡烛。
我听见廊里有笑声和窃窃私语声。
毫无疑问,他们在窥伺我。
我用目光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地板。
我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地方。
我听见门外有人走动,一定是有人来从钥匙孔朝里看。
我忽然想起:“也许我的蜡烛会突然熄灭,使我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于是,我把壁炉上所有的蜡烛都点着了。
然后我再一次打量周围,但还是没有发现什么。
我迈着大步绕房间走了一圈——没有什么。
我走近窗户,百叶窗还开着,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关上,然后放下窗帘,并在窗前放了一把椅子,这就不用害怕有任何东西来自外面了。
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坐下。
扶手椅是结实的,然而时间在向前走,我终于承认自己是可笑的。
我决定睡觉,但这张床在我看来特别可疑。
于是我采取了自认是绝妙的预防措施。
我轻轻地抓住床垫的边缘,然后慢慢地朝我的面前拉。
床垫过来了,后面跟着床单和被子。
我把所有的这些东西拽到房间的正中央,对着房门。
在房间正中央,我重新铺了床,尽可能地把它铺好,远离这张可疑的床。
然后,我把所有的烛火都吹灭,摸着黑回来,钻进被窝里。
有一个小时我保持着清醒,一听到哪怕最小的声音也打哆嗦。
一切似乎是平静的。
我睡着了。
我睡了很久,而且睡得很熟,但突然之间我惊醒了,因为一个沉甸甸的躯体落到了我的身上。
与此同时,我的脸上、脖子上、胸前被浇上一种滚烫的液体,痛得我怪叫起来。
落在我身上的那一大团东西一动也不动,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伸出双手,想辨明物体的性质。
我摸到一张脸,一个鼻子。
于是,我用尽全身力气,朝这张脸上打了一拳。
但我立即挨了一记耳光,使我从湿漉漉的被窝里一跃而起,穿着睡衣跳到走廊里,因为我看见通向走廊的门开着。
啊,真令人惊讶!天已经大亮了。
人们闻声赶来,发现男仆人躺在我的床上,神情激动。
原来,他在给我端早茶来的时候,碰到了我临时搭的床铺,摔倒在我的肚子上,把我的早点浇在我的脸上。
我担心会发生一场笑话,而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觉这些预防措施。
那一天,人们笑够了!1、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分别举例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题。
晚秋[亚美尼亚]埃·格林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样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
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
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
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
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
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
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
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
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
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是?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有事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
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
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的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
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
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达符文了……一个穿着率风衣的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的道停着两辆汽车间过去,急着过马路。
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
于是瓦萨卡把目光移到了别处。
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
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底下。
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
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
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这条母狗!偷了人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在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
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
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
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
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
他又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
这时候救护车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
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的被抛到了瓦萨卡十步远……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
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
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
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一阵轻松,如释重负。
“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从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了其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3.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
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7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我”是一个:①开过别人玩笑,却又怕被人开玩笑,②敏感多疑,③胆小谨慎,④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感到危机四伏的小人物。
(①根据第1段,②根据第2~5段中的多处细节描写,③根据第5段,④第4、5两段里“我”对种种生活物品的猜疑可以认为是“现实生活危机感”在这个小人物身上的折射)2、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分别举例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