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蚊灭蚊预防登革热培训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14 MB
- 文档页数:24
登革热防治知识培训课件xx年xx月xx日目录•登革热概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措施•并发症处理及风险评估•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01登革热概述定义与传播途径定义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后,通过叮咬人类将病毒传播给人类。
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发病机理登革病毒进入人体后,在淋巴组织、肝、脾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复制,引起细胞病变和免疫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血浆蛋白渗出和出血等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4天,多数为5~8天。
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头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乏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部分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重症患者可出现休克、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流行病学特点流行地区01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为高发区。
流行季节02登革热的流行季节与蚊虫活动季节密切相关,一般在夏季和秋季高发。
易感人群03人群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对同型病毒有巩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但对异型病毒只有短暂的免疫力。
02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及流程疑似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并有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实验室检测方法病原学检查取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或外周血单核细胞等标本,通过RT-PCR等方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或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登革病毒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