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00年疟疾疫情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07.88 KB
- 文档页数:2
疟疾防治工作总结6篇篇1一、引言疟疾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重大挑战。
为了有效控制疟疾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本年度我地区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疟疾防治工作。
现将本年度疟疾防治工作情况进行总结。
二、工作内容1. 组织管理与协调本年度,我们成立了专门的疟疾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疟疾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
制定了详细的防治工作计划,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
同时,加强了与上级部门和其他地区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了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
2. 宣传教育我们积极开展疟疾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向群众普及疟疾的传播途径、症状、防治方法等知识。
同时,组织开展了多场疟疾防治知识讲座和义诊活动,提高了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3. 病例监测与报告我们加强了疟疾的监测与报告工作,建立了完善的监测网络,对疑似疟疾病例进行及时采样和检测。
同时,对确诊病例进行追踪调查,了解其流行病学史和接触史,及时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4. 药物治疗与培训我们积极采购和储备抗疟药物,确保药品供应充足。
同时,加强了对医疗人员的培训,提高了其疟疾诊断和治疗水平。
对确诊病例进行了规范治疗,有效降低了病亡率。
5. 灭蚊防蚊工作我们认识到媒介控制是预防疟疾传播的关键环节,因此积极开展灭蚊防蚊工作。
加强了对蚊虫孳生地的清理和整治,采取了化学防制和物理防制相结合的方法,降低了蚊虫密度,有效预防了疟疾的传播。
三、工作成效通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本年度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疟疾病例数量明显下降,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2. 监测与报告网络更加完善,疫情报告更加及时准确。
3. 群众对疟疾的认知度和自我防护意识显著提高。
4. 灭蚊防蚊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蚊虫密度大幅降低。
5. 医疗人员的疟疾诊疗水平得到了提高。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重大传染性疫情历史一览1. 2002年非典疫情(SARS)2002年末,中国广东省出现了一种感染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的疫情。
该病毒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引发了一场重大的传染病危机。
SARS疫情导致了超过8000人感染,约有800人死亡。
2.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豚流感)2009年,全球范围内爆发了一种甲型H1N1流感疫情,也被称为豚流感。
该病毒最早在墨西哥和美国被发现,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甲型H1N1流感疫情持续了几个月,导致了许多人感染和死亡。
3.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2014年,非洲几个国家爆发了一场严重的埃博拉病毒疫情,主要集中在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几内亚等地。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感染后会引起出血热症状,并具有高度传染性。
这次疫情导致了上千人感染和死亡,对当地国家的医疗系统和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
4. 2020年疫情(COVID-19)2020年底,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爆发了一种感染引起的疫情,被命名为COVID-19。
这种病毒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传染性疫情。
COVID-19疫情造成了全球数百万人感染和数十万人死亡,对全球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5. 其他重大疫情除了以上几个重大传染性疫情外,还发生了许多其他疫情,如:- 1957年和1968年的亚洲流感疫情- 2003年中国禽流感疫情- 2015年巴西寨卡病毒疫情- 2019年刚果埃博拉疫情等这些疫情都对人类的生命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并促使国际社会采取措施来应对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一些重大传染性疫情的简要介绍,具体数据及其他详细信息可在相关可靠来源中查证。
疟疾消除2024年全国疾控系统“大学习”活动答案参考答案附后1.哪一年中国实现了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11分)A.2015年B.2012年C.2017年D.2018年得分:112.疟疾输入再传播是指疟疾传播被阻断的县连续()年每年出现()例及以上本地感染且是相同虫种感染的疟疾病例。
()A.3,3B.3,5C.2,2D.2,33.新中国成立前全国每年至少有多少疟疾病人?()A.2400万B.1000万C.3000万D.5000万4.以下有关疟疾消除表述正确的是。
()(13分)A.疟疾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永久性降为零B.建立了有效运行的防止再传播监测响应体系C.不再需要采取任何防控措施D.至少连续3年无本土原发感染疟疾病例E.阻断了所有人体疟原虫的本地传播得分:135.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的工作原则包括?()(13分)A.部门合作B.群防群控C.快速精准D.联防联控E.政府主导得分:136.下列哪些属于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的技术手段?()(13分)A.及时调查和处置输入性疫情B.出现再次传播疫情再上报处理C.发现和规范治疗输入性疟疾病例D.加强出入境人员疟疾防治宣传教育得分:137.恶性疟原虫对人体生命危害最大。
()A.正确B.错误答了8.诺氏疟原虫是一种猴疟,不能感染人。
()A.正确B.错误9.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由于肝期休眠体的存在而需要抗复发根治。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
中国疟疾发病人数、死亡数、发病率、死亡率及防控措施分析一、定义及临床表现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二、传播途径三、发病人数、死亡数、发病率及死亡率2016-2019年中国疟疾发病数逐年减少,2018年中国疟疾发病数为2518例,较2017年减少了179例;2019年中国疟疾发病数为2487例,较2018年减少了31例。
2014-2017年中国疟疾死亡人数逐年减少,2018年中国疟疾死亡人数为6人,与2017年持平,2019年较2018年有所增加,2019年中国疟疾死亡人数为19人,较2018年增加了13人。
2016-2019年中国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2018年中国疟疾发病率为0.1798/10万,较2017年减少了0.0157/10万;2019年中国疟疾发病率为0.1797/10万,较2018年减少了0.0001/10万。
2015-2017年中国疟疾死亡率逐年下降,2018年中国疟疾死亡率为0.0004/10万,与2017年持平,2019年较2018年有所增长,2019年中国疟疾死亡率为0.0014/10万,较2018年增长了0.001/10万。
四、防控措施疟疾是一种虫媒性传染病,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是保护易感人群,减少发病率,控制疫情的关键。
当前,大部分的疟疾早已经得到控制或消灭,尤其是部分从未发生过疟疾的地区,医生很少了解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再加上继续教育和常规教育的缺乏,导致医师不了解、不重视疟疾,常常容易导致错诊和漏诊。
近年来,疟疾病人的症状已经不再典型,部分患者甚至不出现周期性的发冷、发热、寒战等症状,仅仅伴有严重的贫血,此时医生可能误诊为恶性的血液病进行治疗。
一例输入性疟疾的调查报告【中图分类号】r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498-01随着对外经济的发展,我县援外工作不断增加,引起援外工作人员不断在境外感染疟疾。
孝昌县是嗜人按蚊流行区,2005-2008年疟疾发病率在1/1万以下,以间日疟为主,属非恶性疟流行区1。
2011年10月20日10时50分,孝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了一例输入性间日疟,当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就对该起疫情进行了调查处理。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卿某,男,46岁,四川省广安县岳池县中和乡卿家堂村1组人。
患者于2010年1月去缅甸打工, 2010年7月回国,后于2011年1月到我省孝感市孝南城区变电站打工,同年7月至湖北黄石市从事高压线相关工作。
2011年9月下旬至孝昌县陡山乡电站架高压线, 9月26日出现全身酸痛、乏力、寒战发热,隔天发一热一次(体温高达40℃,先冷再热后出汗)症状,当日到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以“急性扁桃体炎”收住院,入院时体温40℃,血压100/70mm/hg, 血常规白细胞10.06×10/l,中性粒细胞6.5×10,红细胞3.74×10/l,并伴有乏力,皮肤黄染,咽喉肿痛等症状,经县人民医院输液治疗7天,未见明显好转(期间一直用抗炎药治疗)。
2011年10月20日患者再次来孝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此时患者精神萎靡,全身酸软无力,皮肤黄染,查血镜检疟原虫阳性,采血rdt阳性,经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诊断为间日疟.并给予氯/伯喹8天规范治疗,同时建议患者到县人民医院输液补充能量。
2 流行病学调查患者2010年1-7月一直在缅甸务工,期间从未离开过该国,同批去缅甸务工人员约500-600人,期间有20多人曾感染疟疾,其中有2人死于恶性疟。
2011年1月来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变电站从事高压线架线工作半年,同年7月后回四川老家,9月又至孝昌县陡山变电站务工,于9月20日出现发热等症状。
疟疾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摘要] 目的了解青神县疟疾流行与蚊媒密度变化情况,为制定新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按全国疟疾监测方案,开展发热病人血检、疟疾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媒介按蚊密度调查和分类鉴定等。
结果2005-2010年全县疟疾发病率分别为14.71/10万、9.12/10万、3.04/10万、1.01/10万、0.50/10万、1.01/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6年共报告疟疾病例58例,其中本地病例3例(5.17%),输入性病例55例(94.83%),2006年后无本地疟疾病例报告;媒介按蚊密度较低,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
结论今后应加大监测工作力度,重点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输入性疟疾的防控。
青神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历史上疟疾流行严重,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防治,到2006年后无本地病例报告。
但近年由于人口流动日渐频繁,传染源的输入和部分防治人员疟防意识的削弱,对巩固疟疾防治成果构成了威胁。
2005年青神确定为国家级疟疾监测县,选定南城镇为疟疾监测点,2008年调整为瑞峰镇。
现将2005-2010年青神县疟疾监测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1.1 监测内容及方法按照《全国疟疾监测方案(试行)》开展病情、媒介等监测工作。
1.1.1 病情监测1.1.1.1发热病人血检对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者,以及回归(外来)人员中的发热病人进行疟原虫血检。
全年开展血检,5~10月传播季节为血检重点时期。
采集耳垂或手指血涂制厚薄血膜,吉氏染色后镜检。
1.1.1.2小学生间接荧光抗体检测(IFA)每年10月底,采用IFA检测方法,对监测县的小学生进行1次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1.1.1.3 个案调查在发现任何疟疾病例的10d内进行个案调查并及时上报。
1.1.2媒介监测每年6~10月,采用夜间19~22时室外人诱捕蚊加清晨5~7时50顶蚊帐内搜捕的方法进行媒介按蚊密度调查,对捕获的所有按蚊进行分类鉴定,每月上、下半月各监测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