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复习第3讲蛋白质
- 格式:pdf
- 大小:182.29 KB
- 文档页数:11
高中生物新教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解读1问题探讨这一节用不拆线缝合为问题情境,该实例与生活联系紧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什么动物胶原蛋白制作的手术缝合线可被人体吸收呢?从教师用书提供的参考答案看,这个问题设置对学生而言难度偏大,学生要清楚缝合用胶原蛋白线在人体内先分解成小分子然后被吸收(我个人认为学生能回答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
人体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胞外基质中含有催化胶原蛋白分解的酶(在人体内,一方面细胞合成并分泌胶原蛋白进入胞外基质,另一方面胞外基质中的酶也催化胶原蛋白的水解,从而保证胞外基质中胶原蛋白含量的相对稳定),该酶也能够催化和人胶原蛋白类似的动物胶原蛋白水解。
这样学生才能理解为什么教师用书的参考答案是:组成动物和人体的胶原蛋白是相似的物质。
2蛋白质的功能与现行教材相比,新教材选择先讲蛋白质的功能,然后再讲蛋白质的结构。
相对于抽象的蛋白质结构来说,蛋白质功能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示给学生去看去体会,这样的实例更加形象、具体。
因此,新教材此处的处理逻辑是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通过图示展示蛋白质多种多样的功能,让学生在归纳的基础上真正理解“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学生的兴趣也会随之转移到为什么蛋白质具有这么多样的功能,很自然地就过渡到蛋白质的结构。
由于现行教材中示意蛋白质功能的图曾在网上被热议,新教材换用了一幅新图,用运动中的健康少年代替了现行教材的健美女郎,这种修改更符合国人的传统审美。
另外所举例子都仅仅围绕着少年男孩,也能让例子看起来不那么散乱。
3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3.1归纳概括出氨基酸的结构新教材保留了现行教材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通过对四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进行比较,然后求同归纳,抽象得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这样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行完成,能让学生对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理解更为深刻。
3.2α-氨基酸高中生物教学中强调的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从化学上讲属于α-氨基酸(氨基和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当然化学上也有β-氨基酸(氨基和羧基连接到相邻的两个碳原子上)、γ-氨基酸(氨基和羧基比β-氨基酸再多隔一个碳原子)等等。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3讲蛋白质和核酸1.用高浓度的尿素溶液处理从细胞中分离纯化的蛋白质,可使其失去天然构象变为松散肽链(称为“变性”);除去尿素后,蛋白质又可以恢复原来的空间结构(称为“复性”),且蛋白质分子越小复性效果越好。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尿素与蛋白酶的作用效果相似B.氨基酸数量会影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C.过氧化氢酶经高浓度尿素溶液处理后活性不变D.双缩脲试剂可以鉴定上述“变性”的发生解析:除去尿素后,蛋白质又可以“复性”,而经蛋白酶处理后的蛋白质不能“复性”,故尿素与蛋白酶的作用效果不同,A错误;由题干信息“蛋白质分子越小复性效果越好”可知,氨基酸数量会影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B正确;由题干信息蛋白质经高浓度的尿素溶液处理后可发生“变性”,可推测过氧化氢酶经高浓度的尿素溶液处理后,其活性会发生改变,C错误;蛋白质“变性”后变为松散肽链,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错误。
答案:B2.某种核糖体失活蛋白(RIP)由A、B两条肽链组成。
RIP作用于靶细胞时,B链与细胞膜上特定的受体E结合后引导A链进入细胞,A链与核糖体结合后催化rRNA水解。
已知细胞癌变后膜上的受体E数量会增多。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RIP的A、B链主要依赖肽键相连接B.RIP可以用于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C.RIP通过影响基因表达延缓细胞衰老D.RIP作用后B链结构不变表明B链具有酶的作用解析: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之间依靠肽键相连,但连接肽链的化学键一般不是肽键,A错误;癌细胞的增殖过程中需要核糖体合成相关蛋白质,而RIP是核糖体失活蛋白,因此其可以用于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B正确;RIP可催化rRNA水解,而rRNA是核糖体的重要成分,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因此该蛋白可影响基因表达,但不能延缓细胞衰老,C错误;RIP作用后B链结构不变不能表明B链具有酶的作用,D错误。
答案:B3.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领域的贡献。
生物必修一高中蛋白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分类。
2. 理解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
3. 能够描述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合成过程。
难点:蛋白质的分类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教学实验材料(如氨基酸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你知道什么是蛋白质吗?它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二、讲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
1. 蛋白质的组成:氨基酸。
2. 蛋白质的结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3. 蛋白质的功能:酶、激素、抗体等。
三、讲解蛋白质的分类(10分钟)
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蛋白质可以分为结构蛋白、酶类蛋白、激素蛋白等。
四、讲解蛋白质的合成(15分钟)
1. 蛋白质的合成是通过蛋白质合成系统完成的。
2. 发生在细胞核内的转录和发生在细胞质中的转译。
五、实验演示(10分钟)
老师为学生展示氨基酸模型,让学生观察氨基酸的结构,并理解氨基酸是蛋白质的构建单元。
六、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结蛋白质的重要性,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合成过程,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释生物体内的一些生理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新版高中生物蛋白质教案
主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目标:
1. 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掌握蛋白质在细胞中的重要功能;
3. 能够理解蛋白质与生物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蛋白质的结构: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元,通过肽键连接成多肽链,进而形成蛋
白质的空间结构;
2. 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在细胞中具有多种功能,包括酶的催化作用、结构支撑、运输、
信号传导等;
3. 蛋白质与生物体健康:蛋白质是生物体中重要的营养物质,对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在生物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教学活动:
1. 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功能,并结合案例分析;
3. 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蛋白质在酶的催化作用中的重要性;
4. 鼓励学生展开研究,了解不同种类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并向同学们做简短的报告。
评估方法:
1. 完成课堂作业,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填空和选择题的答题练习;
2. 参与小组讨论并提交结论总结,评价学生对蛋白质在细胞中功能的理解;
3. 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展示,考核学生对蛋白质在酶的催化作用中的理解和实验技能。
延伸活动:
1. 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生物实验室,了解蛋白质的提取和纯化过程;
2.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展开蛋白质功能与生物体健康的探讨并撰写论文;
3. 邀请相关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深入探讨蛋白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高中生物蛋白质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
2.掌握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功能;
3.了解蛋白质的合成和降解过程;
4.掌握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调节作用。
教学重点:
1.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
2.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功能;
3.蛋白质的合成和降解过程。
教学难点:
1.蛋白质的复杂结构;
2.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多种功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分子。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介绍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
2.讲解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功能;
3.讲解蛋白质的合成和降解过程。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具体作用。
四、小组讨论(15分钟)
分组讨论各类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五、总结(5分钟)
总结蛋白质的重要性和作用,并布置作业:《蛋白质的合成和降解过程》实验报告。
六、课堂检测(5分钟)
进行课堂检测,检测学生对蛋白质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课后作业
1.完成《蛋白质的合成和降解过程》实验报告;
2.复习蛋白质相关知识,准备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蛋白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认识到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和多样化功能。
同时也帮助学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的内环境是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约占细胞体积的2/3,细胞外液约占1/3,主要由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需要注意的是,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因此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也不属于体液或细胞外液。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其中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蛋白质(血浆蛋白)、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包括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包括O2、CO2等。
调节方面则包括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等。
需要注意的是,血红蛋白和消化酶不属于细胞外液成分。
蛋白质的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相关,溶质微粒越多,渗透压越高。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酸碱度方面,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值在7.35-7.45之间。
缓冲对包括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温度方面,人的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温度主要影响酶的活性。
四、稳态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包括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
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相对稳定,而非静态不变。
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稳态调节机制包括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
然而,人体稳态调节能力存在一定的限度。
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激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稳态会遭到破坏。
内环境稳态的破坏会导致细胞代谢紊乱,因此,内环境稳态是正常生命活动必要的条件。
组织水肿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和渗透问题。
代谢废物运输困难主要是由于淋巴管堵塞,而渗透问题则与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