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复习资料一
- 格式:docx
- 大小:22.60 KB
- 文档页数:11
复习资料《曹刿论战》一、基础知识掌握1.本文选自。
《左传》旧传是春秋时期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是一部名著和名著。
2.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关于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战中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
3.本文的特点是“记言”,剪裁得当。
以“远谋”为线索组织材料;并使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的“鄙”,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从而塑造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
二、文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我】【肉食者】。
【谋】。
【间(ji àn)】。
【鄙】【远谋】【安】。
【弗】【专】【对】【惠】【牺牲】【帛(bó)】【加】。
【信】【孚】【福】【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
【情】(以)实情判断。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属】类。
【鼓】击鼓。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
【逐】追赶,追击。
【既】已经。
【克】战胜。
【故】原因,缘故。
【再】第二次。
【衰】减弱。
【竭】尽,消失。
【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二)通假字【徧(biàn)】同“遍”遍及,普遍。
(三)一词多义【从】①听从(民弗从也);②跟从(战则请从)。
(四)成语【一鼓作气】(成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后比喻鼓起干劲,一口气完成。
【辙乱旗靡】后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五)古今异义词1、小大之狱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狱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5、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6、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7、虽不能察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9、必以信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10、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三、阅读理解运用1.表明对话背景的句子是:齐师伐我;公将战。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提纲17、《公输》si一、文学吊识1. 墨子,名翟,相传为战国时期耒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墨家学派创始人。
2. 本文选门《墨子•公输》。
《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舉子言行的辑录。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5、_______ 夫了_________ 何•命焉为16、_____________________ 谱_献十金17、不顽亡■■—18、___________ 宋无长木三.掌握卞砺了的翻译:1、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冇什么见教呢?2、宋何罪之有?译:宋国有什么罪呢?3. 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4.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译: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杀了他。
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译:楚国有多余的七地却缺少民众,杀死自己缺少的民众却去争夺自己冇多余的土地,不能算作冇智慧。
6. 荆Z地方五千里,宋Z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Z与敝舆也。
译:楚国的土地方圆五T•里,宋国的士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与破车相比。
7>臣以土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译:我认为楚王您派官吏攻打宋国,是与这种人同一类别。
8>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译:虽然这样,公输盘替我制造了云梯这种器械,一眾要攻取宋国。
9、公输盘九设攻城Z机变,子機子九距Z。
译:公输盘多次役下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挡住了他。
10、虽杀臣,不能绝也。
译: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守御者啊。
11、裨哉。
吾请无攻宋矣。
译:好吧,我悄求不攻打宋国了。
四-文意把握:1. 课丈内容;课文记叙了墨了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
2. 第_段的作用:交待事情的起因。
析:“行十口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乂表现出了墨了不辞劳苦的精神。
(闻、起、行、至这一系列动词反映了墨子伐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攻宋Z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3・接表明公输盘不肯为墨了杀人的原因的句了是什么?“吾义I古I不杀人S4. 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分为三个步骤:(-).墨子巧言劝阻公输盘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九下文言文复习中考复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
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
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
《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背诵课文(略)1、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之势。
三、句读停顿(略)1、入 / 则无法家拂士,出 / 则无敌国外患2、环而攻之 / 而不胜3、是 / 天时不如地利也4、必先苦 / 其心志5、人恒过 / 然后能改6、困于心衡于虑 /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 而后喻四、字词解释1、通假字①“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②“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④“拂”通“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2、一词多义①之:三里之城 / 七里之郭 / 封疆之界 / 山溪之险 / 兵革之利 / 畎亩之中 / 版筑之间 /鱼盐之中(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 / 委而去之(代词,代它,城)亲戚畔之 / 天下顺之(代词,代他,“失道”者、“寡助之至”的人)寡助之至 / 多助之至(动词,到)天下之所顺 / 亲戚之所畔(主谓之间,不译)②而:委而去之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承接)夫环而攻之(表承接,一说修饰)攻之而不胜 / 然而不胜者(表转折)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③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困于心衡于虑 / 征于色发于声(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④有:必有得天时者矣(是,一说不译)故君子有不战(要么)⑤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3、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古);水池,池塘(今)。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1、曹刿论战◇左丘明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齐师[军队]伐[攻打]我。
曹刿请见[召见]。
其[代词,指曹刿]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参与]焉?”刿曰:“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未能远谋。
”乃[副词,于是,就]入见[拜见]。
问:“何以[介词,凭借]战【以何战】?”公曰:“衣食所安[安生],弗敢专[独自专有]也,必以[介词,把]【之】分人。
”对[动词,回答]曰:“小惠未徧[通“遍”,普及],民弗从[跟从]也。
”公曰:“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丝绸物],弗敢加[虚夸]也,必以[介词,用]信[诚信]。
”对曰:“小信[信用]未孚[为人信服],神弗福[赐福,保佑]也。
”公曰:“小大之[结构助词,的]狱[案件],虽[即使]不能察[明察,弄清楚],必以[根据,按照]情[实情]。
”对曰:“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之[音节助词,凑足音节]属[类]也。
可以[介词,凭借]【之[代词,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服情”]】一战。
战则[连词,就]请从。
”公与之[代词,指曹刿]乘[chéng,坐车],战于[介词,在]长勺[鲁国地名]。
公将鼓[动词,击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击了三次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大败]。
【凡循道而行谓之“迹”,车不能循道而行谓之“败绩”。
春秋时代的战争以用兵车进行车战为主,因此,战争中兵车垮了是最大的败仗,是之谓败绩。
】公将驰[驱车追击]之[代词,指齐师],刿曰:“未可。
”下[下车]视其[代词指齐师]辙[车轮滚过留下的痕迹],登轼[古代车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而[连词,表顺承]望之[代词,指齐师],曰:“可矣。
”遂[副词,于是,就]逐[追击]齐师。
既[副词,已经]克[战胜],公问其[代词,这,这样]故[原因,缘故]。
对曰:“夫[fú,发语词,无义]战,勇气也。
一鼓作[激发,振作]气,再[第二次]而[连词,就]衰[衰弱],三而竭[尽]。
中考语文总复习单元复习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内容梳理(一)篇目第五单元17.公输 18.《孟子》两章19.鱼我所欲也 20.《庄子》故事两则教材精梳理1.重点字音楩.( ) 鹓.( ) 郢.( ) 蹴.( ) 鸱.( )醴.泉( ) 敝舆.( ) 犀兕..( ) 鲋.鱼( )..( ) 鼋鼍文梓.( ) 守圉.( )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拂.士( ) 苟.得( ) —箪.食( ) 一豆羹.( ) 濠.梁( ) 鯈.鱼( )提示pián yuān yǐng cù chī lǐ yú xī sì yuán tuó fù zǐ yù quǎn yuè gébì gǒu dān gēng háo tiáo2.重点词义(1)起.于鲁(2)请说.之(3)胡.不已.乎(4)以牒.为械(5)吾知所以..距子矣(6)不可谓知类..(7)请.献十金(8)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0)天下顺.之(11)人恒.过然后能改(12)困于心衡.于虑(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4)故不为苟.得也(15)故患.有所不辟也(1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17)蹴尔而与.之(18)妻妾之奉.(19)此之谓失其本心..(20)惠子相.梁(21)搜于国.中三日三夜(22)非梧桐不止.(23)安.知鱼之乐 (24)是.鱼之乐也 (25)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提示(1)起:出发,动身。
(2)说:解释。
(3)胡:为什么。
已:停止。
(4)牒:木片。
(5)所以:用来……方法。
(6)知类:明白事理。
(7)请:请允许我。
(8)寇:入侵。
(9)域:界限,这里的意思是限制。
(10)顺:归顺,服从。
(11)恒:常。
(12)衡:通“横”,梗塞,不顺。
(13)喻:了解。
(14)苟:苟且。
(15)患:祸患,灾难。
XX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复习资料一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文言文综合练习一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加点词语。
项为之强____________果如鹤唳云端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4、文中的“明察秋毫”一词是形容视力好,而现在这个词的意思已发生转化,现在常常用来形容什么?5、从选文看,想要找到“物外之趣”需要哪些条件?二《论语》七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解释加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传不习乎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文中有许多成语,请找出一个并解释它的含义。
4、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应如何理解,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谈。
5、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说“学而不厌”。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公输》一、解释下列加点词1、为楚造云梯之械(替,给)7、吾义固不杀人(讲道义)(从来)13、子墨子九距之(通“拒”)....2、将以攻宋(用来)8、不可谓知类(明白事理)14、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 御” )....3、起于齐(出发)9、胡不已乎(停止)15、公输盘诎(通“屈” )...4、夫子何命焉为(什么见教)10、胡不见我于王(引见)16 吾知所以距子矣(.....5、愿借子杀之(希望)11、解带为城(作为)17、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6、请献十金(请允许)12、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18、虽杀臣,不能绝也(尽)....二、翻译下列句子1、夫子何命焉为?先生有什么指教呢?2、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
宋国有什么罪呢?3、吾义固不杀人。
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4、胡不见我于王?(您)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5、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6、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7、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用竹片当器械。
8、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我知道用来对付你的方法了,可是我不说。
三、课文赏析。
1、写出 2 个与本文人物有关的成语。
墨守成规、班门弄斧2、课文体现了墨子的 _“ _非攻 _” ___思想 , 他是抓住了公输班说的“吾义固不杀人”,进行反驳的。
3、结合课文分析墨子的人物形象。
墨子 :正直 ,有正义感、聪明睿智 ,有勇有谋 ,镇定自若、有雄辩之才(公输班 :阴险狡诈 ,故作聪敏;楚王 :阴险狡诈 ,随波逐流的昏庸君王)《孟子两章》一、解释下列加点词1、得道多助(施行)(仁政)10、天下顺之(归顺,服从)...2、七里之郭(外城)11、故天将降大任(重大使命)...3、池非不深也(护城河)12、必先苦其心(使苦)..4、城非不高也 / 三里之城(城墙)(内城)13、行拂乱其所为(违背)...5、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甲胄)14、曾益其所不能(增加)....6、委而去之(放弃)(离开)15、人恒过(经常)...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16、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8、寡助之至(极点)17、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通“弼”辅佐)...9、亲戚畔之(通“叛”)18、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二、翻译下列句子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词语解释二、翻译三、内容理解1.关关雎鸠,。
,君子好逑。
(《关雎》)2.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
(《蒹葭》)3.__________ ,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4.举杯邀明月,______________ 。
(李白《月下独酌》5.手中各有携,____________。
(杜甫《羌村三首(之三)》)6.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 ____。
(杜甫《登楼》)7.料知短兵不敢接,。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8.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_________!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9.吊影分为千里雁,_____________ ___。
(白居易《望月有感》)10.李贺《雁门太守行》赞叹壮士报国的志向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用比喻描写山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无限山河泪,。
(夏完淳《别云间》)九年级下册:文学常识1.《我爱这土地》: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乡愁》:余光中,台湾诗人。
2.《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诗人,代表作有《雨巷》等。
3.《孔乙己》:选自《呐喊》。
鲁迅。
4.《变色龙》:契诃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5.《谈生命》:冰心,原名谢婉莹,现当代女诗人、散文家、翻译家。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儿童文学集《小橘灯》。
6.《那树》:王鼎均,台湾当代作家。
7.《威尼斯商人》:选自《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喜剧天才”。
代表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公输》一、解释下列加点词1、为.楚造云梯之械(替,给)2、将以.攻宋(用来)3、起.于齐(出发)4、夫子何命..焉为(什么见教)5、愿.借子杀之(希望)6、请.献十金(请允许)7、吾义固..不杀人(讲道义)(从来)8、不可谓知类..(明白事理)9、胡不已.乎(停止)10、胡不见.我于王(引见)11、解带为.城(作为)12、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13、子墨子九距.之(通“拒”)14、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15、公输盘诎.(通“屈”)16、吾知所以..距子矣(用来…的方法)17、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18、虽杀臣,不能绝.也(尽)二、翻译下列句子1、夫子何命焉为先生有什么指教呢2、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
宋国有什么罪呢3、吾义固不杀人。
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4、胡不见我于王(您)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5、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6、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7、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用竹片当器械。
8、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我知道用来对付你的方法了,可是我不说。
三、课文赏析。
1、写出2个与本文人物有关的成语。
墨守成规、班门弄斧《孟子两章》一、解释下列加点词1、得道..多助(施行)(仁政)2、七里之郭.(外城)3、池.非不深也(护城河)4、城.非不高也/三里之城.(城墙)(内城)5、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甲胄)6、委.而去.之(放弃)(离开)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8、寡助之至.(极点)9、亲戚畔.之(通“叛”)10、天下顺.之(归顺,服从)11、故天将降大任..(重大使命)12、必先苦.其心(使……苦)13、行拂.乱其所为(违背)14、曾.益.其所不能(增加)15、人恒.过(经常)16、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17、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通“弼”辅佐)18、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二、翻译下列句子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限制人民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XX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复习资料一文言文综合练习一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解释加点词语。
项为之强____________果如鹤唳云端____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文中的“明察秋毫”一词是形容视力好,而现在这个词的意思已发生转化,现在常常用来形容什么?从选文看,想要找到“物外之趣”需要哪些条件?二《论语》七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加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传不习乎___________翻译句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文中有许多成语,请找出一个并解释它的含义。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应如何理解,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谈。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说“学而不厌”。
为什么孔子对学习感到愉快而不感到厌倦呢?你在学习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试谈一谈你的感受。
三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期日中_________太丘舍去________下车引之__________入门不顾__________翻译句子。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在“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中陈元方反驳友人的话妙在何处?由此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个什么样的人?也有人说元方过分了,因为“友人”已经知道错了,并且“下车引之”,元方就应该原谅他了,“入门不顾”是不对的,是失礼的。
你说呢?“拉钩上吊,一百年不回头”,你还记得这句童谣吗?多年来,你可曾为了自己而失信,也可能曾为了守信而付出代价。
那么这则故事,带给你的又将是何种信念呢?为什么?结合本文,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信”的理解。
四山市蒲松龄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解释加点词语。
始悟为山市______________莽莽然______________裁如星点_____________黯然缥缈__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找出选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说说山市的特点。
“始悟为山市”的“悟”字有什么作用。
对划线部分“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的山市蜃景加以描绘,不少于50字。
五伤仲永王安石金溪平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世隶耕__________父异焉_________日扳_____________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方仲永才能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请仿照示例,归纳另外两个阶段的内容。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②少年时期:③青年时期: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的题目是“伤仲永”,一个“伤”字,表明作者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的深深惋惜,但作者仅仅只为仲永而伤吗?谈谈你的理解。
六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吕蒙读书,目的是什么?用选文中的句子回答。
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也记载了吕蒙听从孙权劝告,努力学习的史实,其中也记有鲁肃说的一句话:“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赏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可见“吴下阿蒙”非指武略,但指学术,现在泛指什么?将短文结尾“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删去,并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你认为删去好还是不好?为什么?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这则故事给你的启发。
七口技林嗣环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课文记叙了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共写了三个场面,在每个场面描写之后都写了听众的反应,请将描写听众反应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
第三段中“变色”、“战战”表现了听众惊慌欲逃的强烈反应,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下面是对这篇课文的分析,其中不够准确的一项是A、“会宾客大宴”点明了口技表演者表演的时间和事由。
B、首段和尾段都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既使首尾呼应,又强调口技表演者的道具的简单,突出其高超的口技表演艺术。
c、第四段表现“火起”的时候,连续重叠使用了五个“百千”,构成了排比,加强了火势的紧张气氛,突出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紧张和慌乱。
D、“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描写了宾客的神色、动作、情感、心理,展示了宾客身临火灾现场的惊诧和慌乱。
本文描写了民间艺人高超的口技。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精彩的民间技艺和健康的民风民俗,请你仿照示例,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加以描述。
【示例】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船。
龙船形如柳叶,船头船尾刻有彩色的龙头和龙尾。
水手们穿红着绿,一人击鼓,一人举旗,阵容整齐。
比赛开始,锣鼓齐鸣,但见水手们和着鼓声,浆起浆落,动作刚劲。
龙船如飞,争先恐后,紧张激烈。
岸上的人也拼命地呐喊助威。
场面蔚为壮观。
八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解释下列词语。
逐走:______________入日:_________________翻译下面句子。
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一神话故事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怎样的精神?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夸父这一人物形象?由夸父这一气概非凡、善于奔跑的巨人你还能联想到神话故事中哪些具有英雄气概的人物?九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顾野有麦场____________弛担持刀___________屠大窘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文中表现屠夫害怕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狼》一文最能表现屠夫当机立断、敢于斗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在动物学家的眼里,狼是一种智商很高、富有人情味、在整个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