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二散文阅读5探究课后对点集训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5
限时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姥姥的泪赵振国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眼窝儿变得浅了,浅到轻轻一碰就能碰出大把大把的眼泪来,因为一本书、一首诗、一部影视作品抑或一个梦。
那天夜里,我又从梦里醒了,梦里没有见到姥姥,梦见的是一条蛇。
猛地想起,姥姥是属蛇的。
不禁又怀念起姥姥来了。
3岁的时候,父母把我送到了乡下的姥姥家,这一“送”,就是13年。
即使14岁那年我的户口迁到了城里,也还是和姥姥一起生活着,只是生产队不分给口粮了,要到粮站去买,每月29斤半,直到16岁入伍。
小学三年级以前,我按着姥爷的姓氏——姓刘。
那个乳名,其实也是我上学后用的大名,极臭极臭的,也是姥爷和姥姥给我起的。
我曾问过姥爷,怎么给我起这个名字,说是越不好听的名字越好养活。
现在,偶尔回到姥姥家,还有人在叫着我的乳名,听起来仍觉得亲切得很,温馨得很,仿佛回到了儿时。
想着想着,睡意随着回忆的长风旋转着、飘荡着,不晓得散落到哪里去了。
脑子清醒着,虽然有着小夜曲的催眠。
我悄悄下床,披着衣服来到了阳台。
望着南天,朝着姥姥生活和长眠的方向,本还在眼窝儿里打转的眼泪此时已经滚到了嘴边,舔了舔,咸的,带着稍苦的味道。
也曾经看到过姥姥流眼泪。
好像是初冬,也可能是暮秋,只记得地里没有多少庄稼了,人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
姥姥拉着我走了很远的路,还穿过了一条铁道,来到野地里的一座坟前:“这是你姥姥娘(邢台方言,姥姥的母亲)的坟。
”随后,从篮子里拿出了些许粗糙的黄纸、几块饼干,还有一盒火柴。
“你到那边玩去吧。
”姥姥随手指了一下。
我不明就里,撒着欢儿跑开了。
等我回头的时候,看到坟那边慢慢地升起了一缕青烟,伴着烟雾,听到了姥姥的哭声。
在姥姥家,我幸福地成长着。
看到小伙伴在父母怀里撒娇,也难免有些寄人篱下的惆怅。
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瞻前顾后和安分守己的性格,被自卑的牢笼紧紧地囚着,并生长着。
即使如此,也有做坏事的时候。
一天和同伴去割草,不知谁说要比试一下谁的镰刀更锋利,我就挥舞起来,齐刷刷地割倒了邻居家的一大片庄稼,那是只有一人高的玉米,正在吐着金黄色的穗儿。
考点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及作用基础点:1.重要词语所谓“重点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限于“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散文阅读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类词:(1)体现作者态度或情感主旨的词语俗话说“字斟句酌”,词语的运用需要仔细考虑与锤炼。
很多情况下,词语的选择与文章的主旨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仔细体味这类词语,就能理解句意甚至文章的主旨,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单个的词语,本身是没有修辞手法的,只有运用到句子中,才显示出其运用的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词语,能够取得丰富的表达效果。
(3)特殊指代(远指、近指等)的词语具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就是指代词,它包括指代词与指代短语两类。
前者有人称代词及指示代词,如我、你、他(它),我们、你们、他们(它们),自己、人家、别人,这、此、那等。
后者如这些、那些、某些、这样、那样、如此、之所以如此、既然这样等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有些词语,单独存在时,并没有特殊的表达作用。
当其一旦进入语境,与具体的文本发生关系时,就有了明显的表达效果。
这类词语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还可以是反复出现的词语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有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与词典义、表面义有着很大的差距。
因为在新的语境中,其产生了特殊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2.重要句子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
散文阅读过关测试一、表达方式(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诗意之外①“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②杜牧《山行》,流传千古。
寒山,石径,白云生处,人间烟火,构成清幽静美又不失生气的画卷,最终化为经典的审美意象。
③但,在诗情之外,其实有更值得关注的话题——白云生处的人家,究竟是怎样生活的。
产生这个想法,源于夏天在贵州的一次采访。
正安县,石志村,一个村民散居山上山下的小村落,也是当地脱贫攻坚的前线抵达石志村是一个阴天的下午。
站在山脚下,当地干部对着面前的青山,一一指给我看:远处那几个房子,是我们村;那边半山腰,那一片房子,也是我们村;那边那个山尖尖,露出一点屋顶那个,对对对,也是我们村……我眯起眼睛眺望,厚重的云层遮住了夏日阳光,雾气缠绕在山间。
几个灰色红色的屋顶,在绿色山体与乳白色云雾中影影绰绰,恍惚间有几分避世而居的幽远味道。
④但我意识到,我不是来游山玩水的。
定睛再看,层林之间并不见道路,山上的百姓怎么出门?当地干部笑答:有公路,新修的,树木挡着呢,但是早些年,可是真没有。
⑤我们坐车往山上去。
果如其言,绕过几道弯,一条新修的硬化路进入眼帘,沿着凌空延伸的电线,蜿蜒向山的深处。
当地干部一路介绍:石志村一村之内,海拔落差超千米,以前,交通一直是个大问题。
因为不通公路走不了车,物资流通只能靠人力,大物件进不去也出不来。
住在高处的几户人家,靠山里的方竹笋等物产为生,论收入其实不算穷,家具家电也不是买不起,但是买了却运不进来。
山上有人生病了,多是靠村医走访问诊。
而村医出诊,想把整个村走一遍,要天亮出门天黑归,一天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爬山。
这几年,省里推进硬化路“组组通”,分散居住的村民终于享受到车开到家门口的幸福生活……⑥耳朵里听着,心中便生出点感慨。
“白云生处有人家”虽然如诗如画,但对于这些世居山上的群众来说,生活的富足与便捷,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可是在此之前,我虽也在不同的地方眺望过不同的山中人家,却只是在心里感慨过诗情画意,而从未思考过“诗中人”“画中人”的生活。
“散文探究类题”专项练(时间:45分钟满分: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桃园杂记李广田我的故乡在黄河与清河两流之间。
县名齐东,济南府属。
土质为白沙壤,宜种五谷与棉及落花生等。
无山,多树,凡道旁田畔间均广植榆柳。
县西境方圆数十里一带,则盛产桃。
间有杏,不过于桃树行里添插些隙空而已。
世之人只知有“肥桃”而不知尚有“齐东桃”,这应当说是见闻不广的过失。
我这样说话,意在使自家人多卖些铜钱过日子,实在是因为年头不好,连家乡的桃树也遭了末运,现在是一年年地逐渐减少了。
故乡的桃李,是有着很好的景色的。
计算时间,从三月花开时起,至八月拔园时止,差不多占去了半年日子。
所谓拔园,就是把最后的桃子也都摘掉。
最多也只剩着一种既不美观也少甘美的秋桃,这时候园里的篱笆也已除去,表示已不必再昼夜看守了。
最好的时候大概还是春天吧,遍野红花,又恰好有绿柳相衬,早晚烟霞中,罩一片锦绣画图,一些用低矮土屋所组成的小村庄,这时候是恰如其分地显得好看了。
到了夏天,有的桃实已届成熟,走在桃园路边,也许于茂密的秀长桃叶间,看见有刚刚点了一滴红唇的桃子,桃的香气,是无论走在什么地方都可以闻到的,尤其当早夜,或雨后。
说起雨后,这使我想起布谷,这时候种谷的日子已过:是锄谷的时候了,布谷改声,鸣如“荒谷早锄”,我的故乡人却呼作“光光多锄”。
这种鸟以午夜至清晨之间叫得最勤,再就是雨霁天晴的时候了。
叫的时候又仿佛另有一个作吱吱鸣声在远方呼应,说这是雌雄唱和,也许是真实的事情。
这种鸟也好像并无一定的宿处,只常见它们往来于桃树柳树间,忽地飞起,又且飞且鸣罢了。
我永不能忘记的,是这时候的雨后天气,天空也许半阴半晴,有片片灰云在头上移动,禾田上冒着轻轻水汽,桃树柳树上还带着如烟的湿雾,停了工作的农人又继续着,看守桃园的也不再躲在园屋里。
——这时候的每个桃园都已建起了一座临时的小屋,有的用土作为墙壁而以树枝之类作为顶篷,有的则只用芦席做成。
习题课1-2专题十二综合检测(一)(时间:90分钟总分:125分,每大题2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25分)在鲁迅先生故居郑文燮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冥冥之中有一种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
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起了高楼。
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落依然冷清!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0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是孤独者。
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
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作“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
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字。
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
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
1926年3月18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
鲁迅先生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说:“三月十八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
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
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他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
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
专题十二散文阅读 5 探究
一、[2017·绵阳一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水仙
高璨
①水仙在我心中的位置与蜡梅相当,我甚至觉得它比蜡梅更容易亲近。
我总是不忍将任何
一朵蜡梅花摘下,让它陪在身边,它是那么美丽,蜡质的容颜却没有人类制作的蜡像的那种苍白、虚拟感。
它开在没有一片叶子的树枝上,具有一种安静的气质。
水仙花却可以买来,摆在
家里,想它时就可以清晰地观赏到。
②我喜欢水仙花的样子,但几年未见我已有些淡忘,在这样的想念下我养了三株水仙。
看
到它们时,我才准确地忆起水仙这种天使的神态与模样,还是那样甜美的笑靥,还是那样鲜亮而温柔的黄,还是那样随意,会看到任意方向的风景。
我一直以自由的原则养着它们,而它们的长势也令我满意,并且在新年第一天的零点绽放了。
我并没有刻意希望它们在什么时候开
放,但这样的开放时间格外令我惊喜。
③它是同窗外的礼花一同绽放的。
由于今年的时间实在不够充裕,我也是等到去年的最后
一天才点燃了第一支礼花。
人们仿佛都变得忙碌了,到点了才出门,到点了才开始在地面铺展鞭炮,谁都没有闲情逸致在临近过年的时候,像以往那样扔几个震耳欲聋的鞭炮,使附近车辆
受到惊吓以至呼喊起来。
④天空被各种颜色的礼花映照得明亮,轰隆隆的炮声包围了一切。
这个时候,人和人的交
流变得很困难,好像声音挣扎着要离开我们,好像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将声音挽留。
这个时候,
我感到的不是喧闹,不是声音的嚣张,而是寂静,是声音的凋零!
⑤声音是最空洞的事物。
即使炮声垄断了这个世界,即使所有的炮声都这般雷同,也不能
否认它们在很快地消逝,死去,不断地消逝,不断地死去。
声音死去的无数间隙,就是寂静,死一般的寂静。
我们的耳朵听见的是炮声,心灵听见的却是那些声音死亡的间隙,它让我们在炮声中失去了自己的声音。
再加上漫天烂漫的烟花,绚烂得使我们迷醉,以至我们在这样的庆
祝时刻,脑中往往一片空白,连祈祷都忘记了。
⑥这是声音的魔术。
⑦然而,当我看着水仙,周围的一切就都像变魔术般涣散,哑然。
一朵小小的花儿教给我
们应该怎样安静地走过一年的最后时刻,或是怎样走进新的一年。
在这样热闹、温暖与多彩的背景下,构造自己安静的思想才是最幸福的。
⑧
想一想有什么
要对旧年说,有什么要对新年说,与自己的老朋友相当于诀别地告别,还有一位新朋友正微笑着向我们走来,我们就算不准备礼物,也应该准备一份虔诚,而不是仓促。
⑨雪花不断飘过我的眼前,烟花绽放时漫天彩色的硕大泪滴令我心碎。
我责怪自己的仓
促,以至当这一年又要与我告别时,我又没有准备好送给它的诗。
但是它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它从不会要求我写一首送别诗,它总是说过去一年的回忆都是送给它的礼物,它说这是可以陪伴它的唯一事物。
我曾说要为它写一首诗,但我终究没有写,它也没有为等待这样的一份礼物多停留一会儿,时光的马儿依然飞驰着将它带走。
多少个它来,多少个它去,岁月的来去
从来不肯停止,永远不肯停息……⑩水仙在我身边安静地散发出清香,这与蜡梅花有几分相像,它们都会在远远的空气里用
香味勾勒出自己的样子,它们都会在远远的空气里用香味为所有的陌生人画一条通向自己的
小路。
我喜爱这种宁静和清香,甚至喜爱花儿们画出的小路。
窗外的烟花不是路,它们是同我们一起迈过门槛的脚印,是离海最近的沙滩上的脚印,浪潮一抹就立即消失了。
⑪不要崇拜烟火,尤其不要在过年的时候让自己的心灵陷入空洞。
这是水仙花穿戴着它的
安静告诉我的。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借水仙在新年到来之时的安静表现,表达了“我们应从容面对时光的流逝”这一中心。
B.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并以描写和议论为主,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又具有哲理性和深刻性。
C.文章第⑩自然段说窗外的烟花“浪潮一抹就立即消失了”,既写出了烟花生命的短暂,也说明烟花带来的迷醉是短暂的。
D.文章以“这是水仙花穿戴着它的安静告诉我的”一句结尾,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水仙花的美丽。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的内涵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A项,“我们应从容面对时光的流逝”不是本文的中心。
B项,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并以抒情和议论为主。
D项,这一句不是“突出了水仙花的美丽”,而是写出了水仙花的安静、从容的品格。
2.全文围绕“水仙”展开,请梳理文章的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先,作者将水仙和蜡梅进行比较,表达出自己对水仙的喜爱之情;其次,由水仙在新年第一天的零点绽放,引出新年零点时刻的烟花和鞭炮声;最后,写水仙在烟花和鞭炮声中的安静表现,引发作者的人生感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考生解答此题时,要重点把握文中关于“水仙”的叙述性语句,并思考这些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正确梳理出文章的思路、脉络。
3.文章说,“在这样热闹、温暖与多彩的背景下,构造自己安静的思想才是最幸福的。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意。
因为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安静。
安静可以让人摆脱外界名利的诱惑,重点关注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
当有些人在生活中汲汲于富贵名利的时候,我更愿意在书香中安静地生活,在书本中纵览古今,在与先贤圣哲的对话中充实心灵,以从容的心态感受生活安静的幸福。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考生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
然后结合自身的体验进行阐述。
本文的主旨是人应该安静地面对人生,安静是人生的一种最好的境界。
考生可以谈安静的好处,还可以谈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