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作者:李晓英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3年第06期摘要:体育教学的价值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导向、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
通过对体育教学的价值进行分析,为体育教学提出新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育价值;习惯;精神价值取向决定教学方式,任何教学活动都不能回避价值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过程中,传统体育教育价值观已经受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重构价值取向,建立新型体育教育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审视传统体育教育价值通常情况下,传统体育教育注重以下三个方面:1.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教育2.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的体育教育它强调体育教育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为人生的体育需要储备多种运动技能。
3.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体育教育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体育教育界提出了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的思想。
从此,这种价值观被写入了中小学体育教育大纲,成了我国体育教学主导价值观之一。
以上三种观念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体育教育的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片面强调以客观改造为主要目标,片面增加体育教材内容,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最终没有形成综合系统,不能完全体现体育教育价值的终极要求。
二、新型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当代教育观念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生动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
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交互促进作用下才能够实现。
因此,作为获得知识技能的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或者他们相互之间,都必须对自身的发展作出主动的思考、衡量、批判,然后主动地选择目标、策划过程和准备付诸实施。
因此,新型体育教育价值观确立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构建,思想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
在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应该指向哪里?1.体育是一种精神我们常常对体育有一些肤浅的理解,如:体育就是达标训练等等。
很多学校往往被这些肤浅和模糊的观念所左右,导致体育教学游离于体育的本质之外。
我们不能把学校体育教学搞成达标教学,如果这样的话,一部分学生可以不学体育也能达标,而另一部分学生全力训练也可能无法达标。
创新研究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与取向一、问题的提出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跟上我们时代发展的步伐,体育课也不例外。
如何把体育课上得异彩纷呈,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真正要摆脱固有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是非常难的。
这一年多来,我加强了学习和研究,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观念,选择设计更新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体育课教学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在此,与大家一起学习研究探讨。
二、研究对象二年级两个班,二(2)班为实验班,男生36人,女生26人,二(3)班为对照班,男生34人,女生28人。
三、研究方法:采用比较法和自然实验法二(2)班为实验班,采用游戏超市教学,分层次教学,创设教学情景,师生易位授课,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二(3)班为对照班,按照教学大纲上的要求进行教学。
四、调查结果我将二年级两个班学生刚入学时的两项数据借助电脑进行统计处理。
经过数据统计对比可知,实验前两个班学生的生理机能及身体素质基本相同,无明显差异,说明两个班学生原有条件差不多。
在测得两个班学生原有条件基本相同后进行实验,实验一年半后进行测试。
两个班的立定跳远和30米跑成绩具有高度的显著性差异,实验班大大优于对照班,说明了运用创新教学的教法比教学大纲的教学效果要好。
五、分析讨论1.采用游戏超市的新活模式。
在对照班的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玩课本上的规定游戏,可以看出结果,就是感兴趣的学生兴趣盎然,不感兴趣的学生就寡然无趣。
而相反实验班的学生,因为我给他们提供的游戏很多,他们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并且教师适时给予指导。
这样一对比,效果很明显。
2.采取分层教学模式。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
传统的体育课堂中,教师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导致了接受能力不一样的学生获得的教学成绩不一样。
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我们可以根据身体素质的不同把班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能力强的学生给予他们较强的教学内容。
析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定位孙柱兵毕节学院体育系贵州毕节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论述了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主要特点由于受长期“体育工具论”的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无法超脱工具论的功利性束缚但对体育的健身价值表现出了一致的高认同率。
研穹认为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正确定位应该是树立“一个核心两个转变”的体育价值取向构建“一个主导多元并存”的价值体系并相信这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体育价值取向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体育价值观是人类价值观在体育方面的具体化是人们对体育感知、认识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支配和评价体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它是体现人生价值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体育价值取向。
大学生的一切体育行为源于其对体育的价值评判从而引导着心理上的需要需要才会产生动机动机导致选择目标最终产生相应的体育行为而在这个体育行为过程中不断的形成新的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态度积极健康的体育价值观又引导着人们正确的体育行为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按哲学的观点来分析我们把体育实践与体育价值观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从实践中形成理论理论反过来再指导实践因而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体育价值观尤其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主要特点、工具论的价值取向受大环境下的体育意识的影响人们的体育价值观一直带有很强的“工具论”的色彩从竞技体育中的“奥运争光计划”到群众体育的“全民健身计划”就连现在流行的口号“每天锻炼小时健康工作年幸福生活一辈子”都表现出了体育工具论的思维惯性。
无疑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依然也摆脱不了工具论的束缚由于现行的升学制度还得把体育成绩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加上学生的课业繁重升学压力大的客观事实而导致学生平时的体育活动也只是针对体育考试的几个项目有意识的进行训练完全不顾及自己的兴趣因而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质也就无可厚非了。
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体育价值观有所改变但还是有意无意的表现出了工具论的明显倾向主要体现在一、体育考核同样必不可少它往往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直接挂钩应付考试成了学生参与体育的重要动力。
论学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
作者:张良周务农
来源:《教师·理论研究》2009年第12期
摘要:面对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明显下滑和心理问题日益增加的趋势,笔者认为学校体育教学应该坚持增强体质与健全人格的价值取向,并从体育的本质、体质的内涵、体质与人格的关联以及时势发展的要求等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质;人格
有关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指标呈明显下降趋势,身体肥胖和营养不良的学生在逐年增多,多种重大疾病在学生中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而学生的心理素质更是不容乐观,他们在处理学习、交友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复杂问题时,缺乏综合权衡能力,不能理智地驾驭感情,常常产生各种心理偏差,严重的甚至引发各种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
面对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明显下降和令人堪忧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认为,学校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坚持增强体质与健全人格的价值取向。
一、体育的本质决定了学校体育教学应坚持体质与人格并重
体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主要包括两大部分:①作为体育方式、手段的运动部分;②运用这种方式、手段来实现体育的社会目的部分。
这种双重结构使得体育本质具有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强身、游戏、娱乐,这是体育的初级(一级)本质;第二层次是对人的品格的培养和教育,这是体育的二级本质;第三层次是促进人的自我超越、自觉创造、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这是体育的高级本质。
由此可见,体育最终的价值就在于通过体育运动方式来增强体质、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健康,以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从体育本质的三个层次来看,学校体育教育应该既体现体育的初级本质,做到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又发挥体育对人的人格品质的教育培养作用,从而促进人的自我超越和持续健康发展。
把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仅仅定位于竞技运动技能的掌握或学生体质的锻炼与提高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能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
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该始终坚持增强体质与健全人格并重的价值取向。
二、体质的内涵要求学校体育教学应该坚持体质与人格并重
对于体质的概念,很多学者分别从医学、人类学、生物学等不同的研究领域出发,对它进行了不同的内涵界定。
我国体育界各方面的学者和权威机构自1979年起,也对人体体质的概念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并在体质的理论基础方面大体取得了共识。
他们认为体质即人体的质量,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它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①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体格、体型、姿势、营养状况、身体组成成分;②生理功能水平——机体代谢水平和各器官系统效能;③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柔韧和走、跑、跳、投、攀登等身体活动能力;④心理发育(或精神因素)水平——智力、情感行为、感知觉、个性、性格、意志等;⑤适应能力——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从体育界各方面学者对体质内涵的界定可以看出,体质本身就涵盖了个性、情感、气质和意志等人格因素,因此体质的内涵本身就要求体育教学在开展青少年学生体质体能训练,增强其体质的同时,健全他们的人格。
三、体质与人格的紧密关联需要体育教学坚持本质与人格并重
对于体质与人格,早在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就有相关研究。
该学说认为人的体质是由内部阴阳矛盾的倾向性所决定的,体质的差异决定了人格特征的不同。
在古代西方,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400年左右提出了体液学说,认为人体不同的体液结构决定了人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谢尔顿和克雷奇默尔也分别提出了体型类型学说,都认为体质的形态结构与人格因素存在内在关联。
我国现代体质研究工作者,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分会所确立的体质综合评价指标为依据,对体质进行了科学分类,并运用有关的人格测验量表,对大学生体质和人格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客观的研究,相关研究结果都表明大学生的体质特征与其人格特质相关。
如左从现和方新普的研究就显示了我国大学生的体质与人格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体质优生具有乐群外向、恃强好胜、轻松振奋、精明能干、敢于冒险、拓展求新、自信直率、善于交往、有上进心等优良的人格品质,但同时也显示出易激动、情绪波动大、自律性不强、果断性不足等人格特性;体质差生常常表现出孤独、缄默、多愁善感、自卑退宿、焦虑紧张等行为特征。
可见,无论是古代学者的摸索总结,还是现代学者的科学客观的研究,都显示体质与人格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
由此可见,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并指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可以有效地强健人的精神,健全人的品格。
因此,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不能只重体能体质训练而忽视人格塑造和人格健全,否则,就会背离体育本身的价值。
四、时势发展呼唤学校体育教学坚持体质和人格并重的价值取向
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偏离了它应有的价值取向,过分注重竞技运动的技能训练,忽视体质增强与人格健全训练。
正是这种价值取向的偏离,导致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出现了为竞技而教学的现象,进而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的下降。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对现代人才的素质和要求越来越高,时代的发展迫切要求学校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高尚的品格、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养,而且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给健康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它认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
”由此可证,健康的定义应该既包括生理方面的健康,又包括心理方面和社会品质方面的健康。
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树立增强体质与健全人格并重的价值取向,把锻炼身体与促进心理健康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持续发展的目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学校体育教学中坚持体质与人格并重的价值取向也顺应了时代的呼唤和要求。
总之,无论是为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与心理健康发展现状寻找对策,还是从体育自身的本质要求和体质的内涵构成来进行理论论证,无论是对体质与人格的关联属性进行定性分析,还是对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呼唤予以回应,我们的学校体育教学都应该坚持增强体质与健全人格这一价值取向,并将其深深融入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中去,切实指导学校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做到:在保持学生共性特征的同时发展学生个性,在发展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发展学生心理品质,健全学生人格;在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注意针对不同体质、不同人格特征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质健康教育,特别是要重视对体质差生和人格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辅导。
我们要切实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来着力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增强和人格的完善,从而有效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茜,刘学志.高校体育应树立“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观[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3-54.
[2] 左从现,方新普.大学生的体质特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
报,2001(2):40-41.
[3] 李小健.发挥大学体育的作用使体魄与人格并重[J].山东体育科技,2008,30(2):84-85.
(作者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