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民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精品教案全册 (1)
- 格式:pdf
- 大小:401.15 KB
- 文档页数:34
亚洲概述东南亚【教学目标】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太平洋,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及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4.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持我国经济建设中做出的贡献;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
【教学重点】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
2.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华人分布集中。
【教学难点】1.马六甲海峡和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分布及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近些年来,中国人出国旅游有一大热点——新马泰,这些国家都有哪些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到东南亚旅游一趟,去了解一下该地区的风土人情。
多媒体展示东南亚的名胜古迹,如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等。
二、复杂的地形重要的位置1.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图”,“东南亚地形图”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图”,明确东南亚的范围及主要国家。
2.学生活动,教师引导。
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
主要国家:共11个国家。
与中国相邻的国家有越南、老挝、缅甸;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度尼西亚,被称为“千岛之国”。
3.课件展示:“东南亚地形图”思考下列问题:(1)找一找东南亚主要有哪些河流?(2)大部分河流的流向与山脉的走向有什么关系?(3)填写课本表格,思考: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何处,为什么?4.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讲评,得出结论。
(1)这些河流大部分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如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为澜沧江,萨尔温江在我国境内称为怒江。
(2)这些河流大部分受山脉走向的影响自北向南流向海洋,河流和山脉呈现“南北纵列,山河相间”的分布特点。
(3)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平原和河口的三角洲平原地区。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巴西》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巴西》教材从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巴西与中国的交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巴西的基本国情。
此节内容安排在七年级下册,旨在让学生在已有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南美洲的重要国家——巴西。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南美洲有一定了解。
但学生对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以及与中国的交往等方面的认识尚不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深入了解巴西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及其与中国的交往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巴西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了解,增强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尊重、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及其与中国的交往情况。
2.难点:巴西的自然环境对人文地理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巴西。
2.案例分析法:以巴西为例,分析其地理特点对人文地理的影响。
3.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好PPT,以便于课堂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巴西的地图、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基本信息。
提问:你们对巴西有哪些了解?2.呈现(10分钟)详细介绍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
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数据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巴西的风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巴西的自然环境对其人文地理的影响。
广东版七年级地理教案(全册)广东人民版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让地理走进生活一、教材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开始地理课程学习之前,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感受到地理与自己现实生活以及将来生活、工作的联系,体会到地理在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即地理科学的价值,从而使他们产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好地理的动机。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并不要求系统、全面地认识地理。
在知识方面并没有规定具体的目标,只要初步了解、知道、认识即可,地理知识的形成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多次的认识和提高,故本节只是起着初始引入和渗透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启发、引导、调动和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地理知识,而在于是否激发起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是否体会到了学习地理的乐趣。
四、教法建议本节课的教学方式应注意以下三方面:1.依托课本的图像和问题展开思考活动。
2.增加开放性,在课本图像和问题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联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深化认识。
3.强调参与性和互动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相互交流启发,让学生在参与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及地理科学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动机。
五、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六、教学案例:[引入]老师与同学们都是第一次见面,互相介绍一下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把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并可巧妙的导入主题:大家知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是什么课吗?有道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地理学什么? 1、生产生活离不开地理活动1:知识抢答暑假是学生们的快乐节日,今年的暑假,小明和爸爸妈妈计划去滑雪,他们准备去哪里?:A.巴西B.阿根廷C.欧洲D.美国雪王国长年冰雪覆盖,六月时也在不断的下雪,而且整天都是黑夜……”请问雪王国在哪个大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 A.亚洲B.非洲 C.欧洲下列哪种语言不是联合国语言?:A.俄语B.日语C.西班牙语D.阿拉伯语我们站在海边看远来的船只,最先看到的应该是:1A.船帆B.船舷C.船头D.船尾安安圣诞节要去美国,以下哪件东西是她的必备物品: A.厚重的衣物 B.防暑的药品Kate对伙伴们说:“我的家乡在世界领土面积第五大的国家。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欧洲西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欧洲西部》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主要旅游资源等。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欧洲西部的地理特点,掌握其自然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欧洲西部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逐步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掌握其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2.使学生了解欧洲西部的经济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3.引导学生认识欧洲西部的旅游资源,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及其自然地理特征。
2.欧洲西部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主要旅游资源。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欧洲西部的地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
2.案例分析法:以欧洲西部的具体国家为例,分析其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欧洲西部旅游资源的了解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欧洲西部的地图、图片和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相关案例分析题目,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3.准备板书提纲,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欧洲西部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欧洲西部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
接着,通过PPT呈现欧洲西部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河流、城市、旅游资源等。
3.操练(10分钟)针对欧洲西部的地理特征,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就欧洲西部的旅游资源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了解和看法。
讨论结束后,邀请部分学生进行汇报,总结欧洲西部的旅游资源特点。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概述》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概述》主要介绍了亚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亚洲的基本认识,为后续学习亚洲各国地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文字、图片和地图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亚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亚洲的整体认识较为模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建立起对亚洲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概念。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地理位置的记忆。
2.亚洲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3.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观察地图,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亚洲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践法: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亚洲地图和相关案例资料。
2.准备投影仪和教学课件。
3.准备讨论话题和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地理位置,让学生思考亚洲与其它大洲的区别。
2.呈现(10分钟)介绍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亚洲的风景、文化和民俗。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让学生结合地图和案例,加深对亚洲地理位置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亚洲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掌握程度。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为什么亚洲的河流多发源于中部高山地带?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概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概述》主要介绍亚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使学生对亚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亚洲地理的基本了解,为后续亚洲各国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亚洲地理的了解相对较浅,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亚洲地理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掌握亚洲的主要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阅读、分析,提高学生对地理空间概念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亚洲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的地理位置2.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3.亚洲的人文环境特点五. 教学方法1.地图阅读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分析其地理特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亚洲地理的认识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2.地图:亚洲地图、世界地图3.图片:亚洲各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图片4.资料:亚洲各国和地区的地理特点介绍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位置和形状,引发学生对亚洲地理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亚洲的地理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亚洲地理的认识和看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亚洲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回答,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亚洲国家和地区,详细介绍其地理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1节位置和范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地理分区。
2.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并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与其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用歌谣的方式总结归纳知识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重点】1.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分区。
2.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够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歌曲《亚洲雄风》,并提问:同学们,在听了这首歌之后,大家心中有没有一种骄傲或自豪的感情?找一名同学与大家分享为什么会有如此感受?我们既是中国人,同时也是亚洲人,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我们所生活的大洲——亚洲。
知识点一雄踞东方的大洲【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2、P3的内容,自主完成)读图6.1和图6.2,思考:1.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答案:亚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北、西南分别与欧洲、非洲相邻,东北、东南分别与北美洲、大洋洲隔海相望;北部纬度约达北纬81°,南部纬度达南纬11°,经度位置约在东经26°至西经170°之间,范围广大。
2.从纬度位置可以看出亚洲共跨了哪几个温度带?其中哪个温度带所占的面积最大?答案:亚洲跨了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其中北温带的面积最大。
(教师点拨)【合作探究】(探究活动)运用地图,简述北美洲的地理位置(讨论交流)1.结合教材图6.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日本》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日本》教材主要介绍了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亚洲国家地理知识的拓展,通过对日本的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亚洲地区的国家差异和发展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亚洲其他国家的地理知识,对于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日本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来提高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掌握日本的地形、气候等基本情况。
2.了解日本的人文环境,包括人口、文化、教育等方面。
3.了解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掌握日本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特点。
4.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日本的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日本的人文环境特点,包括人口、文化、教育等方面。
3.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发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日本的地理特点和人文环境。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日本为例,深入剖析亚洲国家的地理差异和发展特点。
3.利用地图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4.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材、课件和教学资源。
2.准备日本的相关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等。
3.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4.准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日本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提问:“你们对日本有什么了解?日本的位置和自然环境有哪些特点?”2.呈现(15分钟)介绍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以及人口、文化、教育等人文环境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初一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初一地理下册教案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人文环境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第一课时)【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差异”这个核心去设计。
本节精心安排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就是使学生体验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亚洲内部地域文化的差异,为下面的自学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着重于使学生学会分析差异的原因,认知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学生情况分析:人地关系就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地域文化对于开朗又疑惑的初一学生来说也非常具备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存有了一定的重新认识,但对人口所引起的问题以及各地区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习俗等关系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而且是初次学习区域地理的人文环境。
3.课程资源分析:本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区,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已体现出本区的文化内涵,学生对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
另外班级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媒体上精彩纷呈的地域文化报道等都是我们可直接利用的教学资源。
【教学构想】1.从改变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入手,渗透素质教育新理念长期以来,传统的地理教学目标是以基于认知的“双基”为主宰,学生的情意发展、学习过程的体验及方法的学习被严重忽略。
地理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的目标全面刷新了传统的以“双基”为主的教学目的,为地理学科的全面育人指明了正确方向。
2.从“体验对生活有价值的地理”理念启程,非政府基本建设教学内容传统的地理教学将地理课程视为学校的一门课,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被强化,使地理课堂变得封闭、孤立,使之与活生生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日益疏远,使学习者难以感知地理的魅力,难以体悟地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