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价格与消费心理学
- 格式:pptx
- 大小:498.15 KB
- 文档页数:45
消费心理学中的对比效应探讨消费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消费者行为和消费决策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在解析和探索消费者心理的奥秘。
其中,对比效应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对比效应在消费心理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
1. 对比效应的定义和机制对比效应是指人们在比较两个或多个物品或情境时,其感知和评价结果会受到所比较物品或情境之间的差距的影响。
这种效应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认知比较和情感对比。
认知比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将一个商品与其他同类商品进行比较,并根据差异性来评价商品的价值。
当两个商品在某个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时,消费者往往会主观地认为这个特征差异更突出,从而影响了对商品整体的评价。
而情感对比则是消费者将一个商品以及购买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状态与其他情境进行比较。
情感上的对比往往会使消费者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情绪,从而影响其对商品的态度和行为。
2. 对比效应在定价策略中的应用对比效应在定价策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价格对比效应意味着消费者将一个商品与其他同类商品的价格进行比较。
如果一个商品的价格明显低于其他同类商品,消费者往往会将这个商品视为更具吸引力,增加其购买意愿。
其次,还有一个价值对比效应。
当消费者只能选择一个商品时,他们倾向于选择与其他类似商品价值相对较高的产品。
这就要求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高产品的核心价值,以满足消费者对于比较决策的需求。
3. 对比效应对品牌形象的影响对比效应对品牌形象的塑造也有重要影响。
消费者在面对不同品牌时,往往倾向于将某一品牌与其他品牌进行对比。
如果一个品牌在某些方面相比其他品牌有明显的优势,消费者会更愿意选择这个品牌,并且对该品牌产生更积极的态度。
此外,对比效应还可以用来引导消费者的注意力。
例如,商家常常会将某种特价商品与其他普通商品进行组合销售,借此对比效应来突出特价商品的优惠,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商品定价中的心理学调研报告——尾数定价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情况易点【摘要】在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各种因素中,商品的价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它也是消费者购买商品过程中非常敏感的一个因素。
在购买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消费者所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都和商品的价格有着相当大的联系,因此商品的定价也成为了商业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竞争因素。
如何把握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制定出相应有效的价格策略是企业营销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相应的调查,主要通过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对其中的一种定价策略-尾数定价效应进行了分析和证明,并对其应用提出了建议。
【期刊名称】《中国商论》【年(卷),期】2019(000)005【总页数】2页(P192-193)【关键词】尾数定价;消费【作者】易点【作者单位】[1]中南民族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3.2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仔细观察货架上的标价签,不难发觉,商品的价格很少取整数,且多以8或者9结尾。
比如我们通常会碰到这种现象:在水果店,同一种水果通常会有两种形式的标价,例如,对于同一种橘子,一种标价形式为5元每斤(价格是假设的);另一种形式则是9.8元两斤,这种形式通常是以接近10元两斤但不会超过10元来标价。
一般情况下,大家更乐于接受后一种标价形式,在后一种标价形式下的消费欲望更高。
其实,不止是在水果上有这种情况,在服装店、电器城等商场中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商家一般都喜欢采取尾数定价的方法,即商家通常把商品定价为4999或3999等类似价格而不是5000或4000,虽然这两种价格相差非常小,可能仅仅就是一元之差,但却给消费者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心理错觉,即4999要比5000便宜很多。
这样做是否真的有效?本文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通过调查验证尾数定价对性别、年龄、收入、文化程度、职业、文化背景等不同的消费者的消费影响,并给出结论。
1 尾数定价背后的心理学上述情况不仅是经济学的问题,它还涉及到了消费心理学问题。
《营销心理学:消费心理、品牌心理和广告心理》营销心理学是关于人们如何做出购买决策的研究。
这个领域研究了人类的消费心理、品牌心理和广告心理。
通过了解人们的习惯和思考方式,企业可以更好地针对潜在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策划和宣传。
本文将介绍营销心理学的三个方面:消费心理、品牌心理和广告心理。
一、消费心理消费心理是营销心理学的核心。
消费心理研究人们为什么选择购买某些产品,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做出决策时权衡利弊的。
同样的产品,不同人做出的决策可能不同,这就是消费心理所关注的。
在购买某种商品时,人们会基于以下几个因素做出决策:1、价格:价格是消费者决策过程中最显著的因素之一。
人们会考虑价格与物品价值之间的平衡,如果价格过高,那么他们就视其为一种负面因素。
2、品质:很多人会选择付更高的价格来获得更高的品质。
此外,消费者还会依据其他消费者对某个产品的评价来评估其品质。
3、品牌知名度:消费者通常倾向选择自己熟悉的品牌,这是因为人们习惯性地认为知名品牌的产品具有更高的品质和信誉。
4、特别的需要:如果人们因为特殊的需要,例如医疗条件或者宗教信仰而购买某种商品,那么这些特殊需要将成为他们做决策的重要因素。
因此,企业如果想要成功推广其产品,就必须了解自己的消费者,对他们的需求有深入的了解,并研究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通过针对消费者需求进行营销,可以加强品牌形象,同时增加销售。
二、品牌心理品牌是企业推广和营销的核心内容。
人们做决策时会考虑品牌之间的差异,他们会在不同品牌之间作出选择,从而尝试挑选最符合自己需求的品牌。
这就是品牌心理所关注的。
品牌心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品牌的知名度(品牌认知):品牌的知名度程度、信誉度、品质等方面在消费者中的公认程度就是品牌认知。
通常情况下,人们更愿意购买自己熟悉的品牌。
2、品牌的形象:与品牌所代表的特点有关,包括品牌的文化背景、人群等等。
消费者通常喜欢能够与自己的文化背景或者社交群体相符合的品牌。
价格心理和心理订价策略一、从消费者来说,判断一种商品价格上下,并不取决于出产者的成本价值,而取决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判断。
当消费者认为商品价值与价格相等时,购置力相对增加,商品价值大于商品价格时就畅销,商品价值小于商品价格时就卖不出去。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消操心理的因素很多,不同商品,不同价格,不同消费者有不同的认识,有多种多样的心理反响,这里我举出几种常见的心理价格:1、习惯心理:消费者在购置商品时评价商品价格是否合理,往往是按照以往购物经验形成的对商品价格的习惯心理。
置于商品价格的由来、种类、性能差别、消费者并不清楚,在购物时往往是与同类商品的价格或者是其它商品的价格进行比拟,在心理上形成对购置商品价格的上低和下低。
价格处于上下低之间时,消费者才会乐于接受。
由于持久购置某种商品的价格在消费者头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形成了习惯价格心理。
当某种商品由于条件因素进行价风格整时,消费者往往以习惯价格来衡量商品质量的优劣差别,调高了,就会发生涨价感觉,调低了发生疑心商品质量是否有问题。
所以说这种习惯价格心理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2、高价炫耀心理:一般来说需求与价格呈反标的目的运动,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
价格低需求量就大。
但是由于消费者的经济地位和收入不同,往往使局部消费者对不同商品价值形成不同的自我意识比拟,来炫耀自我价值,例如:有些消费者热衷于购置高档名牌产物,对非名牌和低档品不屑一顾。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不管是从工作还是从家庭实际出发,道不急需轿车和,但设法东借西凑来购制这些东西,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博得别人的羡慕。
来炫耀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常识修养等,并通过这种比拟,来满足心理上的欲望。
3、按价论质心理:通常我们说的“一分钱一分货,好货不廉价,廉价没好货〞,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是消费者不成能也不具备鉴定任何商品价值和质量的能力。
一般来说,消费者总是但愿“物美价廉〞。
目前市场上的大甩卖大折扣,五花把门作为消费者对直不雅商品质量好坏的乐意购置,对从外不雅上难判断内在质量的商品,降价幅度越大疑虑越深。
消费心理学典型案例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
消费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消费心理学是消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
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
消费心理是影响消费者实施消费行为的众多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
不是所有的消费心理都能转化为消费行为的;也不是所有的消费行为都是由消费心理引发的。
产生什么欲望,是个人问题,可以用消费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如为什么或怎样产生对异性的需求;满足欲望的6W(何时、何地、何手段等)2H(何代价等)如何选择,则是消费行为学问题,要用以文化人类学为基础的“消费行为学”来研究。
如,是通过抢婚、还是上帝安排、还是父母之命、还是自由恋爱来满足对异性的需求;“消费行为学”认为,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的因素有:文化因素(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社会因素(相关群体、家庭、角色与地位);个人因素(年龄、生命周期段、职业、经济环境、生活方式、个性、自我概念);心理因素(动机、认知、学习、信念、态度)。
消费心理仅仅是影响消费者实施消费行为的一部分因素,而不是全部。
二者的分别,不是可有可无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营销史上的多数企业的胜败得失,促销活动方案或策划者本人的优劣判断,往往都是以二者的区别为起点的。
端正促销目的:消费行为VS消费心理应该是定价策略吧以下是我在网上找的比自己说的好就引用了还有案例定价策略是指企业根据市场中不同变化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程度采用不同的定价方法,制定出适合市场变化的商品价格,进而实现定价目标的企业营销战术。
(一)新产品定价策略新产品的定价是营销策略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它关系到新产品能否顺利地进入市场,能否站稳脚跟,能否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国内外关于新产品的定价策略,主要有三种,即取脂定价策略、渗透定价策略和满意定价策略。
案例一:低价不好销,高价反抢手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家珠宝店,采购到一批漂亮的绿宝石。
由于数量较大,店主担心短时间销售不出去,影响资金周转,便决心只求微利,以低价销售。
本以为会一抢而光,结果却事与愿违。
几天过去,仅销出很少一部分。
后来店老板急着要去外地谈生意,便在临走前匆匆留下一纸手令:我走后若仍销售不了出,可按1/2的价格卖掉。
几天后老板返回,见绿宝石销售一空,一问价格,却喜出望外。
原来店员把店老板的指令误读成“按1—2倍的价格出售”,他们开始还犹豫不决,就又提价一倍,这才使绿宝石一售而空。
这个案例说明:商品价低未必好销,有时高价反而更有利于销售。
从消费心理看,人们购买商品时要求物美价廉,这只是一种理想心态,优质优价是常规心态。
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物美价廉有时会引起人们的疑虑。
另外,对于本身应该昂贵的商品,购买者在购买时不将价格作为主要的因素来加以考虑,而是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对于绿宝石这类商品,本身理应价高。
人们买它希望通过一定的价格来实现自己的心理需求,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满足自己的求美心理和求荣心理,因此价格要高,价低反而销售不畅。
从价格策略上分析,销售成功的原因是变采用低价策略为高价策略。
高价策略在市场营销学中也称为取脂定价策略。
取脂,即从牛奶中撇取奶油。
用在定价上,即指在产品投放市场之初,把价格定得很高,以便企业在短期获得厚利,减少经营风险。
对那些古董、名画、宝石等贵重商品或带有特殊意义的商品以及稀有商品用高价策略比低价策略好得多。
本例中绿宝石是一种贵重商品,高价才能提高或符合绿宝石的身价,才能迎合顾客心理需要。
案例二、“西瓜变方”的启示多少年来,人们只知道西瓜是圆的,而今,日本有人生产出了方形西瓜,实乃破天荒业。
西瓜如何由圆变方的呢?不说不知道,一说就明了。
在小西瓜上套上事先做好的一定规格的方形模具,西瓜在后期生长中就按照人们意愿,长成方形了。
传统的西瓜若人喜爱,但是日本人认为圆西瓜占据存放空间、好滚动、易损坏,不利于长途运输和贮藏,不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消费心理学十大原理消费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心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等。
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于了解消费者的行为和决策过程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销售额。
以下是消费心理学中的十大原理,希望能够对消费者和企业有所帮助。
一、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消费心理学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它指的是人们在面对矛盾的信息时,会感到不舒服,因此会尝试通过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行为来消除这种不适感。
在消费过程中,如果消费者购买了一件贵重的商品,但发现它并不如自己的期望那样好,就会出现认知失调。
为了消除这种不适感,消费者可能会试图改变自己的信念,认为这件商品并不那么重要,或者试图改变自己的行为,比如将商品退掉或者换掉。
企业可以利用这种原理,通过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帮助消费者消除认知失调,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二、社会比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指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比较。
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的物质生活比周围的人要差,就会感到不满足,因此会尝试通过购买更多的商品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满足感。
企业可以利用这种原理,通过营销手段将自己的商品与其他品牌进行比较,让消费者产生“我买了这个牌子,比其他人更有品位”的心理。
三、选择过载理论选择过载理论指的是当有太多的选择时,人们会感到困惑和不满足。
在消费过程中,如果消费者面临太多的选择,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会放弃购买。
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减少选择数量,或者提供更清晰的产品信息,来帮助消费者做出更好的决策。
四、认知启发式理论认知启发式理论指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会采用一些快速而简单的思考方式,而不是进行深入的分析。
这种思考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但也容易导致偏见和错误。
在营销中,企业可以利用这种原理,通过简单的广告语或者图像,来影响消费者的决策。
五、锚定效应理论锚定效应理论指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会受到已知信息的影响。
消费心理学名词解释
消费心理学是研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在消费心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被用来解释和描述消费者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消费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1. 感知价值:指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所感知到的实际或预期的好处和满足感。
感知价值是消费者决定购买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根据产品的特点、品牌声誉、价格等因素来评估。
2. 心理账户:是一种理论概念,指的是消费者在决定购买时所使用的一种心理计算方式。
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心理账户来评估和决定是否购买某个产品或服务,这个账户包括消费者的收入、预算、价值观等因素。
3. 社会认同:消费者购买某个产品或品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价值观和社会地位。
社会认同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往往通过购买特定的商品或品牌来展示自己的身份认同。
4. 消费者洞察:是指通过研究和观察消费者的行为和心理来获得对消费者需求和偏好的深入理解。
消费者洞察是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和产品开发的重要依据,它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除了上述名词,消费心理学还包括许多其他重要的概念和模型,如社会影响、决策过程、品牌忠诚度等。
通过研究和理解这些消费心理学的名词,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并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消费心理学的概念一、消费心理学简介1.1 什么是消费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购买和使用商品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主要探讨消费者的决策、态度、偏好、动机等因素对消费过程的影响。
1.2 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消费心理学关注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心理过程、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评价与感知、个体消费者特征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等。
二、消费心理学的影响因素2.1 个体因素对消费心理的影响个体因素包括消费者的性格、态度、价值观、个人经验等。
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购买决策和消费行为。
2.1.1 性格对消费心理的影响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在购买决策上会有不同的偏好和行为倾向。
2.1.2 价值观对消费心理的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对于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偏好具有重要影响。
2.2 社会因素对消费心理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同伴、文化等,这些因素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消费决策有着重要影响。
2.2.1 家庭对消费心理的影响家庭消费是指家庭成员共同决定和实施的消费行为,家庭因素对消费心理起到重要的塑造作用。
2.2.2 文化对消费心理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需要和消费习惯有所差异。
三、消费心理学的应用3.1 广告与消费心理学广告是消费心理学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研究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反应来设计有效的广告策略。
3.1.1 广告语言的心理效应广告语言的选用和表达方式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认知。
3.1.2 视觉元素对广告效果的影响广告中的视觉元素对消费者的情感和认知产生重要影响。
3.2 品牌与消费心理学品牌形象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对品牌的情感态度和认知会直接影响其购买行为。
3.2.1 品牌忠诚度的心理机制研究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的心理机制,有助于企业建立稳定的消费者基础。
3.2.2 品牌形象的塑造与传播通过塑造和传播品牌形象,企业能够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感和认同感。
四、消费心理学与市场营销4.1 市场定位与目标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通过研究目标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企业能够有效定位市场,并准确把握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偏好。
2024年消费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消费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消费决策过程中涉及的心理因素的学科。
通过学习消费心理学,我深刻领悟到了人们在购买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
在这次学习中,我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消费决策过程、消费者行为类型、购买决策的心理机制和消费者价值观等。
在此,我将结合我的学习经验和个人见解,总结出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消费心理学让我认识到了消费决策过程中的复杂性。
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我们经常需要考虑众多因素,如需求、价格、品牌声誉、产品特点等。
而这些因素又会互相影响、交织在一起,使我们的决策过程变得错综复杂。
通过学习消费心理学,我了解到了一些常见的决策模式,例如:认知决策模式、情感决策模式和行为决策模式等。
这些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消费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其次,消费者行为类型的研究让我认识到了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差异性。
消费者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理性型、感性型、冲动型等。
每一种类型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动机,并且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同时,我也认识到消费者行为类型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等手段,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和行为模式。
第三,购买决策的心理机制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
我们在购买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认知偏差、社会影响和情感因素等。
例如,当我们面临选择时,会倾向于选择与我们之前的决策一致的选项,这被称为认知一致性原则。
另外,社会影响也是影响我们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我们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意见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了解这些心理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消费者的行为,并且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市场策略。
最后,消费者的价值观是影响他们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商品或服务的选择和态度。
第十章价格策略教学内容一、价格的心理功能二、消费者的价格心理三、定价的心理策略教学要求【知识目标】1.学习价格的心理功能;2.掌握消费者的价格心理;3.学习产品定价的心理策略及价格调整的心理策略;4.了解价格变动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技能目标】1.掌握消费者的价格心理;2.了解价格变动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消费者的价格心理。
2. 产品定价的心理策略。
3. 价格调整的心理策略。
教学难点产品定价的心理策略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课时数2课时导入案例用“新“十元店”——名创优品”的实例导入,说明名创优品中的商品变贵了,花10元能买到的商品越来越少,有人说名创优品已不是人们印象中的“十元店”了,少数高单价商品为699~999元。
正如其提出的新口号:“相信美好生活,就是与价格无关。
”第一节价格的心理功能一、价值认知功能从理论上来说,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应该以商品的价值为尺度来判断是否购买。
现实生活中,消费者不具备鉴定每一种商品价值和质量的能力,因此,会把价格高低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和品质优劣的尺度。
二、自我意识比拟功能第一,社会地位的比拟。
第二,文化修养的比拟。
第三,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比拟。
三、调节需求功能商品价格和需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供求规律的作用,消费需求量的变化与价格变动呈相反的趋势:价格上涨时,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
实践中,价格对需求的调节还会受到需求弹性、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强度和价启发思考:1.你是否购买过名创优品的商品?其商品和价格具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名创优品能保持低价?如果名创优品提高了价格,你认为它是否还拥有同样的竞争力?格心理预期的制约。
第二节消费者的价格心理一、习惯性心理习惯性心理是由于消费者长期、多次购买某些商品,通过对某些商品价格的反复感知而逐步形成的。
基于这种习惯性心理,消费者心中会形成对某种商品价格水平的大致规定,一般会有上下限标准。
消费心理学里的名词解释消费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的心理原因和行为模式的学科。
它关注人们为什么要购买某种产品、什么因素影响了他们的购买决策以及他们在购买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体验。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消费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并解释它们的含义。
1. 感知价值(Perceived Value)感知价值指的是消费者对于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主观认知价值。
这种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商品或服务的实际特性,还与消费者的期望和个人评估有关。
消费者通常会评估一个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并将其与其他竞争对手进行比较。
感知价值可以被认为是消费者决策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他们是否购买。
2.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心理账户是指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活动时对于花费的资金资源进行心理分割的行为。
人们倾向于将资金分配给不同的账户,如娱乐账户、日常生活账户或储蓄账户。
这种行为会影响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上的权衡和偏好。
3. 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社会认同是指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和身份感知。
在消费行为中,个人会通过购买某种品牌或产品来表达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
例如,一些消费者愿意购买奢侈品牌来彰显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社会认同对于人们的消费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4. 群体效应(Herd Effect)群体效应是指人们受到周围群体行为和意见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在消费领域中,当一个商品或服务被认为是流行或受欢迎时,其他消费者可能会跟随群体的选择而购买同样的产品。
这种效应可以构成一种潜在的市场推动力。
5.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锚定效应是指消费者在做出决策时受到已知参考点的影响。
当消费者面对一种产品或服务时,他们会倾向于参考之前获得的信息,将其视为价值和价格的标准。
例如,一种商品的原价为100元,但打折后降至80元,消费者可能会感到这是一种划算的购买,因为他们将80元作为一个锚定点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