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论基础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2
《大学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大学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大学数学基础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的基础性课程。
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高级数学和相关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建模能力。
通过对数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提供坚实的数学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1. 数集与函数(30学时)1.1 数集的基本概念与操作1.2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3 基本初等函数及其图像和性质1.4 函数的运算与逆函数1.5 复合函数与反函数1.6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2. 极限与连续(40学时)2.1 数列极限与数列的收敛性2.2 函数极限的概念与性质2.3 极限运算法则2.4 无穷小与无穷大2.5 连续函数与间断点2.6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3. 导数与微分(40学时)3.1 函数的导数与导数的简单运算 3.2 高阶导数与高阶导数的运算 3.3 微分的概念与微分近似计算 3.4 函数的凹凸性与拐点3.5 高阶导数的应用4. 积分与不定积分(40学时)4.1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4.2 基本积分公式与换元积分法4.3 定积分概念与性质4.4 定积分的计算方法与应用4.5 反常积分的概念与判敛4.6 反常积分的计算方法与应用5. 微分方程(40学时)5.1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与分类5.2 一阶微分方程的常微分方程解法5.3 高阶微分方程的解法5.4 微分方程的应用四、教学方法与要求1.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实践和独立思考。
教师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习要求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互动,完成课后作业,并及时批改和讲解。
《初等数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总学时: 36 总学分: 2 开课学期:第6学期适用专业小学教育(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针对小学教育(理)专业在第六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可以加深对数的性质的了解与认识,便于理解和学习与其相关的一些课程,并通过掌握数论中的最基本的理论和常用的方法,可以他们的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有关定义、定理、性质等概念的内容按“知道、了解和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计算、解法、公式和法则等方法的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一、整数的整除性理论(一)教学内容1、整除性、公因数、公倍数:两个整数整除的概念、剩余定理;最大公因子的概念、性质及求最大公因子的方法;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性质及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2、素数与整数的素因子分解:素数与合数的概念、素数的性质、整数关于素数的分解定理、素数的求法(筛法)。
3、函数[x]、{x}及其应用:函数[x]与{x}的概念、性质、n!的素数分解、组合数为整数的性质。
4、抽屉原理:抽屉原理的简单与一般形式、抽屉原理在构造具有特殊性质整数方面的应用。
重点:整除、公因子、素数的概念及性质,剩余定理,求最大公因子的方法,整数的素数分解定理。
难点:函数[x]、{x}的概念及其应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整数整除、公因子、公倍数的概念及相关性质,理解剩余定理,熟练掌握用剩余定理求最大公因子、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理解素数与合数的概念、素数的性质,理解整数的素数分解定理,会用筛法求素数。
3、了解函数[x]与{x}的概念、性质,n!的素数分解、组合数为整数的性质。
4、了解抽屉原理的简单与一般形式、会用抽屉原理构造一些具有特殊性质整数。
二、不定方程(一)教学内容1、二元一次不定方程: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形式,二元一次不定方程解的形式,二元一次不定方程有整数解的条件,利用剩余定理(辗转相除法)求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解。
数论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质数、合数、互质等基本概念
2. 掌握素数筛法、辗转相除法等数论基本算法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数论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质数、合数、互质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2. 素数筛法、辗转相除法等数论算法的掌握
3. 数论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
1. 素数筛法、辗转相除法等数论算法的理解与实现
2.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论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 教学内容
- 质数、合数、互质等基本概念
- 素数筛法、辗转相除法等数论算法
- 数论问题实例分析
2. 教学方法
- 讲授+实践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出数论的基本问题并概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讲授环节:讲授质数、合数、互质等数论基础知识,讲解素数筛法、辗转相除法等基本算法
3. 实践环节:通过课堂练,让学生掌握数论算法的实现及应用
4. 总结反思:回顾课程内容,总结学生在数论方面的收获
六、教学评估和反思
1. 教学评估
- 学生的课堂表现
- 学生完成课堂练情况
2. 教学反思
- 教学重点是否突出
-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 是否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
七、课堂练
1. 计算$a=2^{31}−1$ 是否为质数
2. 实现素数筛法
3. 计算 $\gcd(a,b)$
八、参考资料
- 《离散数学》
- 《算法竞赛入门经典》。
高中数学教案数论初步高中数学教案——数论初步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数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掌握数论中的常用定理和方法;3. 运用数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下:1. 引入介绍数论的定义和作用,并与学生共同探讨数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素数与合数2.1 素数的定义及性质,介绍素数的概念,并进行数学证明;2.2 合数的定义及性质,区分素数和合数,并进行实例演练。
3. 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3.1 最大公约数的定义及性质,介绍最大公约数的概念,并进行实例演练;3.2 最小公倍数的定义及性质,区分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进行实例演练。
4. 同余关系4.1 同余的定义及性质,介绍同余的概念,并进行实例演练;4.2 同余关系的应用,讨论同余在密码学中的应用,并进行相关案例分析。
5. 素数分解5.1 素因数分解的定义及性质,介绍素数分解的概念,并进行实例演练;5.2 素数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探讨素数分解在数据加密和解密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2. 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主动探索、发现数论中的规律和性质。
3. 讨论与合作学习法利用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 数学建模法借助数学建模思想,将数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引入环节:通过引入数论的定义和作用,激发学生对数论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数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与学生一同思考数论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环节:以素数与合数为主要内容,依次介绍素数和合数的定义、性质,通过实例演练使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3. 理论拓展环节:在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同余关系、素数分解等内容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育部大学数学教学大纲(最新)教育部大学数学教学大纲《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第二版)》是201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该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该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内容包括函数、极限、连续,一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几何向量的代数运算和空间解析几何简介;下册内容包括多元函数微积分,级数,积分变换简介,线性代数初步。
教学大纲高等数学怎么写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文件,高等数学是大学数学教育中的基础课程之一。
下面是一些编写高等数学教学大纲的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明确高等数学课程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包括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方法和应用。
能力目标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建模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思维和严谨性。
2.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
教学内容应该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组织,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3.确定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验等。
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确定教学进度: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进度,包括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时间分配等。
教学进度应该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5.确定教学评估: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估标准和方法,包括作业、测验、考试等。
教学评估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6.修订和完善: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反馈,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高等数学教学大纲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评估等方面,同时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反馈,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大纲,提高教学质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论的基本概念,如质数、合数、素数筛法、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
2. 培养学生运用数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方法。
2. 素数筛法的应用。
3. 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1. 质因数分解的技巧。
2. 素数筛法的应用场景。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数论知识。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用于记录课堂笔记。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回顾小学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数论在数学中的地位。
2. 介绍数论的基本概念,如质数、合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
二、新课讲解1. 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方法- 讲解试除法,并举例说明。
- 引导学生掌握试除法的时间复杂度O(sqrt(n))。
2. 素数筛法- 介绍埃氏筛法,讲解其原理和步骤。
- 通过实例演示素数筛法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判断质数和合数的练习题。
2. 学生运用素数筛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数论知识。
2. 强调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方法、素数筛法的应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数论知识。
2. 提问:如何快速判断一个数是否为质数?二、新课讲解1. 质因数分解- 讲解质因数分解的技巧,如试除法、质数筛法等。
- 通过实例演示质因数分解的过程。
2. 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计算- 介绍辗转相除法,讲解其原理和步骤。
- 讲解贝祖定理,讲解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质因数分解的练习题。
2. 学生运用辗转相除法、贝祖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数论知识。
2. 强调质因数分解的技巧、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数论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素数筛法、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数学素养。
初等数论教学大纲(本科)哈尔滨师范大学数学系初等数论(本科) 教学大纲说明《初等数论》是师范本科学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一些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可以加深对数的性质的了解与认识,便于理解和学习与其相关的一些课程。
是在学生进入四年级后开设的一门课程。
通过对《初等数论》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初等数论的最基本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其基本理论的同时为从事中学数学竞赛工作提供宏观理论的积累,初等数论是研究整数最基本的性质,是一门重要的数学基础课。
初等数论开设的目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关于整数的整除性、不定方程、同余式、原根与指标及不定方程的基本知识,掌握数论中的最基本的理论和常用的方法,加强他们的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1、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所占初等数论内容很多,学好初等数论对于培养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数竞赛的培训工作提供理论的知识储备。
2、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因为初等数论是数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最完美的基础课程,近代数学中的很多数学思想、概念、方法与技巧都是从整数的性质的深入研究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确定《初等数论》的教学内容应依据初高中教学实际,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技巧,掌握竞赛数学中初等数论的主要理论和进一步提高和学习的基本理论,因而整个课程分为整除、同余、同余式、不定方程和原根指标几部分。
这样处理有助于形成学生完善的数学知识结构,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本课程教学时数为48学时,其中讲授课和习题课共48学时,本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周学时4,具体分配如下:1.整除12学时;2.同余8学时;3.同余方程18学时;4.不定方程4学时;5.原根和指标5学时。
大纲内容一、整除(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整除的性质、带余数除法、辗转相除法,掌握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算术基本定理,除数和函数和完全数的概念,掌握函数[x]、{x}基本理论。
数论基础学习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数论的基本概念,掌握整数的基本性质,包括因数分解、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及求解方法。
2. 学会运用数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同余的概念,以及模运算的基本规则。
3. 掌握费马小定理和欧拉定理的基本原理,并能应用于特定问题的解决。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数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运用数论原理发现规律,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观点和论证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论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分享观点,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 通过数论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理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数论基本概念:介绍整数、素数、合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整数性质和因数分解:讲解整数的基本性质,如唯一分解定理,并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因数分解。
3. 同余与模运算:引入同余的概念,阐述模运算的基本规则,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费马小定理和欧拉定理:介绍费马小定理和欧拉定理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数论中的应用。
5. 数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分析数论在密码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课时:数论基本概念,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解方法。
第二课时:整数性质和因数分解,唯一分解定理的应用。
第三课时:同余与模运算,以及它们在数论中的应用。
第四课时:费马小定理和欧拉定理的基本原理及实例分析。
第五课时:数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讨论数论在科学和技术领域的作用。
教学内容与教材章节相对应,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论基础知识,并学会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初等数论》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511102902课程名称:初等数论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开设教研室:代数与几何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初等数论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研究整数性质和方程(组)整数解的一门学科,也是一个古老的数学分支。
初等数论与中学数学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给现代数学提供理论基础。
初等数论在计算技术、通信技术等技术学科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数论中的一些问题,貌似简单,实则不易,解决起来灵活而富有技巧,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是中学数学竞赛题的丰富源泉之一,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基础知识。
2.课程任务: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关于整数的整除性、不定方程、同余式及简单连分数等数论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的解题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他们的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从事中学数学教学,指导数学课外小组活动和进一步学习其它数学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初等数论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历史上遗留下来没有解决的大多数数论难题其问题本身容易搞懂,容易引起人的兴趣,但是解决它们却非常困难。
本课程的目的是简单介绍在初等数论研究中经常用到的若干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整数的性质的了解,更深入地理解初等数论与其它邻近学科的关系。
1. 有关定义、定理、性质等概念的内容按“知道、了解和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计算、解法、公式和法则等方法的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2. 本课程开设在第5学期,总学时32,其中课堂讲授32学时,课堂实践0学时。
教学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研制电子教案和多媒体幻灯片以及CAI课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3. 成绩考核形式:期终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
数论基础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论基础与应用数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整数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论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数论基础的教学内容以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数论基础教学内容1.1 整除性与约数在数论的基础教学中,首先要学习的概念是整除性和约数。
整除性指的是一个数能够整除另一个数,也就是说,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的商是整数。
约数则是能够整除一个数的数,包括1和这个数本身。
学生需要通过练习掌握求解整除关系和约数的方法,如使用质因数分解法或列举法。
1.2 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指的是两个或多个数公有约数中最大的一个数,最小公倍数则是两个或多个数的公有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数。
在数论中,学生需要学会运用辗转相除法等方法求解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3 质数与合数质数是只有1和自身两个约数的数,合数则是除了1和本身之外还有其他约数的数。
在数论基础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以及如何寻找质数和合数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1.4 数论定理与证明除了掌握基本概念和运算外,数论的基础教学还包括数论定理和证明。
学生需要学习著名的数论定理,如费马小定理、欧几里得算法等,并能够理解证明过程。
通过学习数论定理,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证明的能力。
二、数论基础的应用2.1 密码学密码学是数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对整数性质的研究,可以设计出安全的加密算法,保护信息的安全传输。
学生通过学习数论基础知识,可以了解到密码学的基本原理,并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加密算法。
2.2 素数的应用素数在数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有着丰富的应用。
例如,素数可以用于生成随机数序列,作为概率测试的基础;素数还可以用于生成公钥和私钥,用于加密通信。
学生通过学习素数的性质和应用,可以培养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2.3 数论问题的解决数论问题在数学竞赛中经常出现,也是考察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数论基础教学大纲
(Basic Number Theory)
课程代码 318.113.1 编写时间
课程名称 数论基础
英文名称 Basic Number Theory
学分数 3 周学时 3
任课教师* 王巨平 开课院系** 数学学院
预修课程 线性代数,抽象代数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数学系的一门选修课, 讲授数论的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已经
掌握线性代数,抽象代数和一些复分析的初等内容。
基本要求和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课程基本内容,能熟练应用中国剩余定理, Gauss 二次
互反律和算术基本定理,能具体分解一些低维数域的理想,并且求其类数,
了解分圆域的初等性质。
介绍初等数论和代数数论的基础知识, 为进一步学习现代数论打好必
要的基础。
课程基本内容简介: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初等数论和代数数论初步两个部分, 前者包括:整
除性质, 算术基本定理, 同余理论, 中国剩余定理, Gauss 二次互反律
等。后者包括:代数数论的基本概念,如代数整数环,类数(class number),
单位(unit), 数域的Dedikind Zeta函数等,以及Dedikind 的理想分解
定理,类数公式,Dirichlet单位定理和 Dedikind Zeta函数的简单性质。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作者 教材名称 出版社 出版年月
教材 Erich Hecke Lectures on the Theory of Algebraic Numbers Springer 1997
参考资料 闵嗣鹤 严士健 初等数论 高等教育 出版社 1982.9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周: 整数的可除性,算术基本定理
第二周: 不定方程,同余方程,Euler 定理,Fermat小定理,循环小数
第三周: 中国剩余定理,原根 (primitive root)
第四周: 二次同余,平方剩余,平方非剩余,Gauss 二次互反律
第五周: 高次同余,交换群,群特征
第六周: 代数数的概念,共轭元 (conjugate numbers),本原元定理
第七周: 代数数域,初等对称多项式,若干例子
第八周: 代数数域的算术,代数整数环,整除性,单位
第九周: 数域的判别式,整基
第十周: 判别式,整基的计算
第十一周:理想的基本性质,理想的乘积,素理想,理想的整除等
第十二周:理想理论的基本定理
第十三周:理想理论的基本定理的应用
第十四周:一个分解定理:一个具体的分解方法的介绍
第十五周:关于理想的同余方程
第十六周:类数,类群
第十七周:Dirichlet单位定理
第十八周:理想的密度,Dedikind Zeta函数的若干性质
第十九周:一个例子:二次数域
第二十周:又一个例子:分圆域
……(按此格式)
作业和考核方式:考试(笔试)
*如该门课为多位教师共同开设,请在教学内容安排中注明。
**考虑到有时同一门课由不同院系的教师开设,请任课教师填写此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