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服务体系中相关部门的责任
- 格式:docx
- 大小:6.68 KB
- 文档页数:2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名词解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指针对急症患者提供紧急医疗援助的一套系统化的服务和组织机构。
在这个体系中,涉及到许多名词,下面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了解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1. 急救中心:急救中心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核心机构,主要负责协调指导急救工作。
急救中心通常设立在大型医院内,由专业的医疗团队组成,包括急诊医生、护士和急救技术人员等。
急救中心负责接受急症患者的报警电话,指导急救操作,并协调各个环节,确保患者尽快得到救治。
2. 急救车辆:急救车辆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用于将患者从事发地点迅速转运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急救车辆通常分为救护车和急救直升机两种形式。
救护车配备有急救设备和药品,能提供基本的医疗救护服务;而急救直升机则能够飞越交通拥堵或地形复杂的区域,将患者迅速送达医院。
3. 急救设备:急救设备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于对急症患者进行紧急救治。
常见的急救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氧气瓶等。
这些设备可以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辅助呼吸和循环等重要功能,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好的条件进行救治。
4. 心肺复苏(CPR):心肺复苏是指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紧急救治的一种措施。
通过按压胸部和进行人工呼吸,恢复心脏的跳动和呼吸功能,以保证血液供应和氧气供给。
心肺复苏是在患者没有及时得到医疗救治的情况下,由旁观者或急救人员进行的,能够让患者的生存机会大大提高。
5. 电子急救病历:电子急救病历是指使用电子设备来记录和存储急救过程和患者病情的一种方式。
与传统的纸质病历相比,电子急救病历能够更好地记录医疗信息,并在需要时快速检索和共享。
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急救工作的效率,还能减少信息传递中的错误和遗漏。
总的来说,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包括急救中心、急救车辆、急救设备、心肺复苏和电子急救病历等。
这些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急救体系,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响应,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援助。
医院院前急救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院前急救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在急救过程中的安全和满意度,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院前急救工作是指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对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需要紧急医疗救助的患者,进行现场救治、转运和途中救护的服务。
第三条院前急救工作应遵循及时、准确、安全、有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患者隐私保护,提高急救医疗服务质量。
第四条院前急救工作由我院急诊科负责,其他相关部门和科室应给予积极配合和支持。
二、组织管理第五条我院成立院前急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院前急救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组长由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院长担任,成员包括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
第六条急诊科设立院前急救办公室,负责院前急救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实施。
院前急救办公室设在急诊科,主任由急诊科主任兼任,工作人员由急诊科医护人员担任。
第七条院前急救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资格和培训证书,定期参加急救技能培训和演练,提高急救能力。
三、工作流程第八条院前急救工作流程分为接警、派车、出诊、救治、转运和回访六个环节。
第九条接警:120调度员接到急救电话后,应及时接听、记录,询问患者病情、地址、联系人等信息,并根据病情、地址等情况判断派车等级。
第十条派车:120调度员根据患者病情、地址等情况,合理安排救护车辆和急救人员,并通知患者所在地的交警部门,确保救护车辆畅通无阻。
第十一条出诊:急救人员接到派车通知后,立即准备急救物品,乘救护车前往现场。
途中保持与120调度员的联系,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做好救治准备。
第十二条救治: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对患者进行现场救治,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心肺复苏、止血、骨折固定等。
第十三条转运:患者病情稳定后,急救人员应将其安全转运至救护车,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途中做好救治工作。
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33核心条款评审标准评价要点自评结果1.1.2 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部分疑难病的诊疗工作,兼顾预防、保健、康复功能,可提供24 小时急危重症诊疗服务。
1.1.2.1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部分疑难病的诊疗工作。
可提供24 小时急诊诊疗服务。
(★)【C】1.有承担本辖区常见病、多发病、部分疑难疾病诊疗的设施设备、技术梯队和处臵能力。
2.急诊部门独立设臵,承担本区域急危重症的诊疗。
3.预防、保健、康复独立设置。
4.根据病源,和三级综合医院距离较远或危重病人转诊困难的二级医院的重症医学床位数可占医院总床位的2%。
5.医学影像可提供24小时急诊诊疗服务。
1【B】符合“C”,并1.重症医学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3%。
2.且符合重症评估标准的患者≥30%。
3.医学影像(含CT、超声)可提供24小时急诊诊疗服务。
【A】符合“B”,并1.重症医学科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5%。
2.且符合重症评估标准的患者≥40%。
1.4.3.2编制各类应急预案。
(★)【C】1.根据灾害易损性分析的结果制订各种专项预案,明确应对不同突发公共事件的标准操作程序。
2.制订医院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总体预案和部门预案,明确在应急状态下各个部门的责任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以及应急反应行动的程序。
3.有节假日及夜间应急相关工作预案,配备充分的应急处理资源,包括人员、应急物资、应急通讯工具等。
【B】符合“C”,并编制医院应急预案手册,方便员工随时查阅,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知晓本部门和本岗位相关职责和流程。
【A】符合“B”,并定期并及时修订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持续完善。
1.6.4 根据政府指令,接受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的医院,达到二级医院标准,应将“达标工作”任务作为院长目标责任制和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专人负责。
1.6.4.1政府指令的受援的二级医院,应将“达标工作”任务作为院长目标责任制和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专人负责。
急诊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关于急诊科概念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2009年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2009年)关于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小编也通过各直辖市和省份官网进行搜索关于《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并没获取更多资料;卫健委官方网站于2009年5月25日发布:卫医政发[2009]50号文件,关于《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版),由于时间较久,随着医疗机构的发展,已经不适用当前医疗环境;通过中国知网与万方医学数据库,查询到上海市发布关于《上海市医疗机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小编整理如下:急诊的职责和范围(1)急诊是医院急症患者诊疗的首诊场所,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实行急诊抢救室-综合监护室/急诊监护室-急诊病房/留观室等连贯性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2)急诊实行全年24h开放。
急诊科负责危重伤病急救患者连贯性一体化的救治;普通急诊和慢性病急性发作时的急诊处理;为各专业临床科室提供相关专科急诊患者诊治的场所并负责协调与管理,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3)进入急诊绿色通道抢救、ICU救治和急诊病房的主要急危重病症包括:心博呼吸骤停、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急症与危象、急性心力衰竭、脑卒中、癫痫持续状态、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重症哮喘、内分泌危象、急性中毒、呼吸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各种类型休克、水电质酸碱平衡紊乱、慢性病急性发作需要急诊处理者、重症感染、严重创伤(原发性创伤需要止血、清创、包扎、固定、手术者)、创伤致命性并发症(气道梗阻、血气胸、创伤失血性休克等)、急腹症、蛇犬等咬伤、中暑、电击伤、淹溺等。
床位与人员比例急诊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急诊科应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化学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化学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化学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有机化合物》综合练习1.下列生活中的化学小实验不合理的是()A.用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区分化纤织物与纯毛织物B.用食用醋除去热水瓶中积存的水垢C.用纯碱溶液洗涤沾有油污的器具D.用米汤检验加碘盐中的碘酸钾2.下列关于有机物分子结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能证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单、双键交替的排布B.乙烯容易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且1 mol乙烯完全加成消耗1 mol溴单质能证明乙烯分子里含有一个碳碳双键C.甲烷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可证明甲烷为正四面体结构D.1 mol乙醇与足量的钠反应生成0.5 mol氢气,可证明乙醇分子中只有一个羟基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乙烯和苯都能使溴水褪色,褪色的原因相同B.淀粉、油脂、蛋白质都能水解,但水解产物不同C.煤油可由石油分馏获得,可用作燃料和保存少量金属钠D.乙醇、乙酸、乙酸乙酯都能发生取代反应,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可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4.生活中常遇到一些涉及化学知识的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某品牌八宝粥不含糖类,糖尿病患者可放心食用B.人体内不含水解纤维素的酶,故纤维素在人体内无任何作用C.糯米中的淀粉一经水解,就酿成了酒D.天然皮革常用于制衣、制鞋、制胶,实际上它是凝固和变性的蛋白质5.为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A B C D被提纯物酒精(水)乙醇(乙酸)乙烷(乙烯)溴苯(溴)质除杂试剂生石灰氢氧化钠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KI溶液液分离方法蒸馏分液洗气分液6.下列各图均能表示甲烷的分子结构,哪一种更能反映其真实存在状况()A.Ⅰ B.Ⅱ C.Ⅲ D.Ⅳ7.下列关于烷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烷烃分子中,所有的化学键都为单键B.所有的烷烃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Cl2发生取代反应C.烷烃的分子通式为C n H2n+2,符合该通式的烃不一定是烷烃D.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烷烃的熔、沸点逐渐升高8.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CHOH—CHOH-CHOH-CHO其对应的性质中不正确的是()A.与钠反应放出氢气 B.可与乙酸发生取代反应C.能发生银镜反应 D.可使小苏打溶液冒出气泡9.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CH3(甲基)的电子式为 B.硝基苯的结构简式C.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D.乙酸的分子式C2H4O2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苯不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B.C2H6O和C4H10都有2种同分异构体C.乙酸乙酯、乙酸均能与NaOH反应,二者分子中官能团相同D.淀粉和蛋白质均可水解生成葡萄糖11.下列关于常见有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乙烯和苯都能与溴水反应 B.乙酸和油脂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糖类和蛋白质都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 D.乙烯和甲烷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12.(全国丙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烷室温下能与浓盐酸发生取代反应 B.乙烯可以用作生产食品包装材料的原料C.乙醇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溴乙烷 D.乙酸与甲酸甲酯互为同分异构体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苯中所有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内 B.甲烷和乙烯都可以与氯气反应C.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氧化苯和甲烷D.乙烯可以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苯不能与氢气加成14.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性质和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烷、苯、淀粉、蛋白质完全燃烧的产物都只有二氧化碳和水B.油脂属于酯,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产物都是醇和有机酸C.苯与液溴在铁作催化剂的条件下的反应为加成反应D.葡萄糖、蔗糖、淀粉都可以食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15.(全国乙卷)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2。
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核心条款第一章医院功能任务1、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部分疑难病的诊疗工作。
可提供24 小时急诊诊疗服务。
(★)【C】1.有承担本辖区常见病、多发病、部分疑难疾病诊疗的设施设备、技术梯队与处臵能力。
2.急诊部门独立设臵承担本区域急危重症的诊疗。
3.预防、保健、康复独立设置。
4.根据病源,与三级综合医院距离较远或危重病人转诊困难的二级医院的重症医学床位数可占医院总床位的2%。
5.医学影像可提供24小时急诊诊疗服务。
【B】符合“C”,并1.重症医学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3%。
2.且符合重症评估标准的患者≥30%。
3.医学影像含CT、超声可提供24小时急诊诊疗服务。
【A】符合“B”,并1.重症医学科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5%。
2.且符合重症评估标准的患者≥40%。
2、编制各类应急预案。
(★)【C】1.根据灾害易损性分析的结果制订各种专项预案明确应对不同突发公共事件的标准操作程序。
2.制订医院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总体预案和部门预案明确在应急状态下各个部门的责任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以及应急反应行动的程序。
3.有节假日及夜间应急相关工作预案配备充分的应急处理资源,包括人员、应急物资、应急通讯工具等。
【B】符合“C”,并编制医院应急预案手册,方便员工随时查阅,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知晓本部门和本岗位相关职责与流程。
【A】符合“B”,并定期并及时修订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持续完善。
3、政府指令的受援的二级医院应将“达标工作”任务作为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专人负责。
(★)【C】1、受援的二级医院,应将“达标工作”任务作为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实施具体的方案。
2、有专人负责,对口支援工作,保证达标工作进行。
3、相关人员熟悉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
【B】符合“C”,并用当年案例证实在以下二方面能有提升:(1)承担县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危急和部分疑难重症的诊治任务,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疾病能力有一定提升。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及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指为了应对突发疾病、伤害或意外事件,提供及时的医疗援助和抢救措施的一套组织、人力资源、设备和协调机制的集合体。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 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包括急救中心、急救车辆和急救站点等,形成一个覆盖范围广、互相衔接的救援网,以确保急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及时响应。
2. 急救医疗团队:包括急诊医生、护士、急救医疗技术人员等,他们具有紧急医疗援助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3. 急救医疗设备:包括各类医疗仪器设备、药物、救护车等,为急救医疗团队提供必要的工具和资源,以便及时、准确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4. 急救医疗培训和宣教:包括培训医疗人员的急救技能和知识,以及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加强公众的急救意识和应急能力。
5. 急救医疗协调机制:包括急救指挥中心、联合指挥系统和与相关部门的紧密合作,确保急救响应和运作的协调性和高效性。
总之,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急救设备和
人员的响应能力,以应对各类突发情况,并降低事故伤亡和病患死亡率。
医院急诊护理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院急诊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急诊科的全体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
第三条医院急诊护理工作应遵从患者至上、科学安全的原则,坚持防备为主、诊治结合。
第四条医院急诊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具备相关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严格执行急诊护理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安全。
第二章急诊护理运作机制第五条医院急诊护理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制,院级护理部门对急诊科进行业务引导,急诊科负责具体实施。
第六条急诊护理工作分为进入急诊室前护理和急诊室护理两个阶段,各阶段的工作均应严格依照操作规程进行。
第七条医院急诊护理部门应及时掌握和研究先进护理技术和方法,推广应用到急诊护理实践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第三章急诊护理岗位要求第八条医院急诊护理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1. 具备医学护理专业知识,具有相关护理专业职称或持有相应护理执业资格证书; 2. 具备丰富的护理经验,熟识常见急诊病情处理和护理操作; 3. 娴熟掌握急诊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4. 具备良好的沟通本领和团队合作精神; 5. 具备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本领。
第九条急诊护理人员应定期参加职业培训和连续教育,不绝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业务本领。
第十条医院急诊护理部门应建立护理人员轮岗制度,合理布置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四章急诊护理工作流程第十一条医院急诊护理工作依照以下流程进行: 1. 患者到达急诊科前台,由接诊护士核对身份信息并登记; 2. 接诊护士依据主诉和病情推断病情优先级,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 护士将患者引导到相应的急诊区域,并进行护理评估; 4. 医生依据护理评估结果和病情,订立诊疗计划,并进行必需的检查和治疗; 5. 护士进行护理操作,如给药、打针、换药等,并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动; 6. 护士及时记录患者的护理情况,并与医生沟通; 7. 患者病情稳定后,护士进行病情宣教和出院引导; 8. 结束护理工作,做好医疗废物处理和环境清洁。
第一章医院功能任务四、应急管理第二章医院服务第三章患者安全一、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四、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九、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第四章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4.18.5.5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预案,记录及时、规范。
(★)备注:责任部门—医务科目前达标等级:B--A 目前存在问题【C】1.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预案,记录及时、规范。
(1)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经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2)有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3)发生疑似输血反应时医务人员有章可循,并应立即向输血科和患者的主管医师报告。
(4)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立即停止输血,并调查其原因。
要有调查时临床及时处理患者的规范。
(5)输血科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输血反应。
立即查证:1)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2)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肉眼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
如果可能,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4)用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6)实验室应制定加做其他相关试验的要求,以及做相关试验的标准。
(7)输血科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永久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
(8)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9)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职能部门会同输血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评价结果的反馈率为100%。
2.输血科(血库)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有记录。
3.由输血科(血库)主任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
4.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B】符合“C”,并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本文是关于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急救医疗服务,维护急救医疗秩序,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实现救死扶伤的宗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院内急救医疗服务以及社会急救等活动及其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是指由急救中心、急救站(以下统称院前急救机构)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和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本条例所称的院内急救医疗服务,是指设置急诊科室的医疗机构(以下称院内急救机构)为院前急救机构送诊的患者或者自行来院就诊的患者提供紧急救治的医疗活动。
本条例所称的社会急救,是指在突发急症或者意外受伤现场,社会组织和个人采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基础操作,及时救护伤者、减少伤害的活动或者行为。
第四条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急救医疗服务工作的领导,将急救医疗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的财政投入机制和运行经费补偿保障机制,形成平面急救站点完善、立体急救门类齐全、硬件配置先进、院前院内有序衔接的急救医疗网络和服务体系,保障急救医疗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满足群众日常急救需求。
第五条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主管本市范围内的急救医疗服务工作;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辖区内的急救医疗服务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国土资源、公安、消防、住房城乡建设、经济信息化、交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民政、旅游、文广影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急救医疗服务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院前急救机构、院内急救机构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引导市民合理使用急救医疗资源。
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应当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公益宣传,倡导自救互救的理念,宣传救死扶伤的精神。
第七条市民应当尊重和配合院前急救机构、院内急救机构开展的急救医疗服务活动,合理、规范、有序使用急救医疗资源,自觉维护急救医疗秩序。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名词解释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指为了应对突发、紧急、危急和危重病患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的一套完整的医疗机构和卫生人员组织结构。
急诊:急诊是指突发和进展缓慢的病情所致的一系列临床紧急症状,需要尽快处理的情况。
急诊的特点是时间紧迫、情况危急,所以需要快速的诊疗、观察和决策。
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是指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为患者提供各种医疗和护理服务的过程。
包括问诊、体检、诊断、治疗、手术、药物治疗等。
体系:体系是指一种有机整合的结构和运作方式。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指由急诊科、急诊部、急救中心、急诊护理部等组成的为应急病患提供医疗服务的整体结构。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急诊科:急诊科是医院的一个重要部门,主要负责急诊病患的接诊、诊断和治疗。
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急诊病患。
急诊部:急诊部是医院为病患提供急诊医疗服务的具体场所。
急诊部负责接收、登记、检查和治疗急诊病患,设有急诊就诊窗口、检查室、治疗室、手术室等。
急救中心:急救中心是为因病或意外等突发状况需要紧急抢救的危重病患提供综合护理服务的部门。
急救中心设有急救车、急救设备和专业的急救人员,提供现场急救和转院抢救等服务。
急诊护理部:急诊护理部是负责急诊病患的护理工作的部门。
急诊护士需要有较强的应急能力和协作能力,能够熟练地进行基本护理、监测病情和应对急危重症状。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目标是实现对急诊病患的快速反应、科学诊疗和有效救治。
通过建立完善的机构和人员体系,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急诊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同时,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也需要与其他医疗机构和部门进行协调和合作,形成急救网络,提供覆盖全区域、全时空范围的急诊医疗服务。
急诊服务体系中相关部门的责任
为保障重点病种(急性创伤、农药中毒、急诊分娩、急性心肌梗 死、
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高危妊娠孕产妇与高危新生儿等) 的患者能
够获得连贯、及时、有效的救治,现制定与救治体系相关的 部门:急诊
科、各相关临床科室(心内科、呼吸科、神经内科、神经 外科、、重症医
学科、骨科、胸外科、普外科)、麻醉科、各医技检查 科室、药剂科、挂
号与收费等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遵守医院多学科 协调机制,急危重症优
先处置的原则开展急救患者诊疗活动。
一、 急诊科:患者至急诊科先进行预检分诊,根据分诊标准进行 分
区救治。由首诊医师负责诊疗工作,执行首诊负责制。按照医院诊 疗常规
和诊疗流程以及医疗核心制度履行工作职责。迅速评估患者病 情,按诊疗
流程启动诊疗活动,需要急诊会诊的患者,相关临床专科 按照急会诊制度
执行,15分钟内到达。
二、 临床科室:相关临床科室根据各病种最新诊疗规范进行救治。
有诊治时限要求的病种须严格按照诊疗规范进行救治,开通“绿色通
道”,各辅助检查优先进行,优先收住入院,对于需急诊手术的重点 病种
患者会诊医师应汇报科主任并通知手术室,优先安排急诊手术; 对需夜间
急诊介入手术的重点病种患者,可汇报总值班协调抢救工
作。
三、 辅助检查科室:辅助检查科室提供 24小时服务。重点病种 患
者因病情需要输血以及检验、影像、超声等检查,各科室积极协调 配合,
按“绿色通道”办理,在0.5小时内完成常规检查并报告,实
行急查急报。需要床旁检查的10分钟内到达现场进行检查。
四、医务处、护理部、药事科:根据自己的职责分工履行工作职 责,
做好临床医疗服务工作,调配好医护抢救人员,完备医疗抢救设
备及药品,必要时到现场指挥协调工作。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 复
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
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