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渔歌子》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9
《渔歌子》课堂教学实录及板书老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学生: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老师: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学生:不能,他是在钓有个人。
老师:哦,此话怎讲?学生:因为他在等一个好的皇帝来。
师;我明白了,你说的那个皇帝其实是一个王,是——学生:周文王。
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老师:真的,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一、创设情景,理解题意1、谈词,了解词牌:老师:同学们,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
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老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为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
请大家欣赏!(出示课件)3、理解课题内容。
老师:刚才大家欣赏的就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写的词——《渔歌子》。
请大家读课题老师:谁读懂了题目意思?(渔夫所唱的渔歌)老师:是的,“渔歌子”又叫“渔父”, 是一种词牌名。
二、读通词句感受节奏美1、学生初读课文。
老师:同学们,学古诗词,首先得把古诗词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来。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渔歌子》,每人至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遍,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遍,尽量读出词的韵味。
请同学们自由读吧!开始!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指2名学生读,重点检查是否读得通顺和“塞”的读音。
3、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出示课件)老师:同学们,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它是有节奏的,词与词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也有停顿,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位同学试一试?4、师生合作读老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这就叫有板有眼。
下面,我们也学着这位同学读,我们来合作读,我读每句的前面部分,你们往下接,行吗?5、全班读一遍。
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三、品读词句感受风景美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老师:同学们,学古诗词,读通顺了,读出节奏感了,那是远远不够的,咱们还得读懂它的意思。
渔歌子》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塞”“蓑”“箬”“笠”四个生字、会写“塞”“鹭”“笠”,通过插图认识“箬笠”“ 蓑衣”,体会词的内容,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词中所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通过与《天净沙•秋思》中所描写景物进行对比,感悟不同景物反应不同的意境,从而感受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并养成语言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色,想象画面,体会诗意并能有感情朗读。
难点:在读中入境,在读中入情,感受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一、复习导入1、开学初,我们就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师:词牌名是什么呀?生:《忆江南》师:咱们一起来背一背,《忆江南》预备起师:看来大家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词——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写的《渔歌子》。
生齐读词牌名、整体感知1、师:现在请你打开书110页,自己先把这首词读两遍,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好,开始。
读完的同学就书扣手背后坐正2、师:这些词谁会读? (ppt :西塞山 箬笠 蓑衣)生:A 读(指读)(其他同学听准字音)师:还有谁能读?生B 读师:谁能从后往前读生:C 读师:我们全班一起来读一遍师:同桌两个相互检查一遍师:有需要帮助的吗?有需要帮助的吗?有哪个字箬笠生读 师:有谁知道箬笠是什么?生:就是帽子师:什么样的帽子你知道吗?生:用竹叶编成的预设一: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 那老师来考考大家(PPT 单张出示“箬笠”)师: 谁有好办法帮他记住这个字?谁会读生:查字典,或者注释师,真会学习,当我们遇不理解的字和词的时候,就是可用通过查字典或者看注释来理解字意和词意预设二:你是怎么知道的?师:来瞧瞧这两个字,难怪是竹字头呢或者说,难怪他的偏旁是。
看书师;来看图,箬笠就是像这样的用竹叶编成可以防雨的帽子------------------------------师:这个词你会读吗生读词那你知道蓑衣吗师:蓑衣啊就是用一种不易腐烂的草编织成可以防雨的衣服。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渔歌子》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会到诗屮画而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屮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到诗中画而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活动:一、走入《渔歌子》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渔歌子》(板书二、读,读出词的味道(一)读出节奏1.(出示整首词)谁来读给大家听?2.指导。
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再来试试。
3.指名读。
(―)读出味道1 •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吋候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一幅美丽如画的景:(读出了美丽)作者描述的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呢?(景色很美)我们来看看画中都有什么?2•填空: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这山、这水、这白鹭、这桃花,你想填上什么呢?()西塞山()桃花()薯笠和蓑衣流水()蹶鱼()白鹭()()斜风()细南3•把这首词中省略的词句补充出來,连起來说一说。
4.好一幅江南的景色!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这里的景色?(美丽)5.很恰当,但是少了点特色。
北国的大雪纷飞是美丽,中原一望无际的麦田是美丽,南国的满目的翠绿也是美丽。
春天有春天的美丽、夏天有夏天的美丽。
所以,美丽这个词有点空洞。
我们抓住这里景色的特点来说:6.填空:------------ 的江南7•所以我们说,这真是美丽的江南!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绿的流水,吹面不寒的微风,细如牛毛的细雨,谁再来读?让我们感受到着美丽的景色。
8 •感受到作者心情很愉快。
心情愉快的时候一般用什么来形容呢?9.词屮没有一个写心情的词语啊,你怎么就体会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呢?10•在一个人的眼睛中景色的美丽一定和心情有关。
你听,作者一边垂钓一边还吟唱着歌呢——(吟唱渔歌子)11.这是在唱歌么?这是在朗诵么?这是一种怎样的读法呢?(吟诵)12•古人写好诗词以后就喜欢吟诵。
小学语文第五册:《渔歌子》课堂实录【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导入课题1.师板书:张志和师:猜猜这个名字是谁给他起的?生:爸爸、爷爷、妈妈、外婆师: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起的。
[哇学生们发出惊叹。
]2.师出示作者姓名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其名字的由来。
大致内容为:张志和,原名张龟龄。
由唐肃宗赐名志和。
3.板书课题:渔歌子师:《忆江南》、《渔歌子》都是生:词师:它们都是生:词牌名。
师:像这样的词牌名还有生:《清平乐》、《满江红》、《如梦令》。
4.再出示课外资料,知道《渔歌子》又叫《渔夫》,并猜测这首词里的大致内容。
二、初读《渔歌子》1、自读,出示自读要求: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
第二次,要注意重音和停顿。
第三次,要读出词的味道来。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行阅读这首词)【朗读有明确的要求,使学生的自读不致落于形式。
而从后面的指名朗读中也能得到验证,这样有要求的朗读,让每个学生的朗读都变得非常有效。
】2.指名读。
(1人)(学生读完后,老师表扬他读得字正腔圆,全部正确。
)3.学习生字。
塞:齐读,师:想想它还读什么音?生:它也读s、sāi。
师:你能给它们分别组词吗?生:s(堵塞)sāi(赛车)(木塞)si(出塞)(塞外)鹭:齐读。
生:白鹭是一种鸟。
师:所以这个字就很好记了。
上面一个路,下面一个鸟,但在写的时候,我们要写得扁一些。
笠:齐读。
师:箬笠为什么都是竹字头?生:师:斗笠相当于草帽,用,戴在头上的。
(师简介斗笠的作用等)其实蓑衣也是一种防雨的用具,它又是怎样的呢?生:披在身上的,用做成的。
师:蓑衣相当于现在的雨衣、雨披。
【尽管只有三个生字,但吴老师对于生字教学没有一点懈怠之意,而是从不同层面解析了这三个生字,或注重字音教学(塞),或注重字形、字义教学(笠),而对于鹭字的教学就比较简化,重点强调了其写法。
教学生字不呆板,不平均使力,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4.再指名读词。
(1人)(在学习了生字以后再指名学生读词,学生读得更有滋味了。
《渔歌子》详案设计理念: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
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1、认识词中的生字,并会写3个生字。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习有关词的知识。
2、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活动:背诵《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一、话题引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出名的一首词。
说到词,我们开学的时候才学过一首,它是?(请生背诵)2、关于词这种文学体裁,你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答,师相机强调词的相关常识)3、咱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词,词牌名就叫做——(师板题,生齐读,指导“子”的读法)4、像忆江南一样,这个词牌也是这首词的题目,能表示词的内容,那么,根据这题目,你猜一猜这首词大概写了什么内容?(师相机介绍:“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就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
)二、初读,读通顺。
1、张志和是怎样向我们描绘他的垂钓生活的呢?请大家翻开书本110页,仔细地把这首词读上两遍,注意词当中的生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明白吗?好,自由地读吧!(生自由读)2、读得很专心、很投入!现在,谁来展示读一下?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生字都念准了。
(指名读,师小结指导生字:“塞”、“蓑”、“箬的读音)3、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要字正腔圆,还能根据以往学到的朗诵古诗词的方法,读得有节奏些。
《渔歌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塞”“蓑”“箬”“笠”四个生字、会写“塞”“鹭”“笠”,通过插图认识“箬笠”“蓑衣”,体会词的内容,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词中所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通过与《天净沙·秋思》中所描写景物进行对比,感悟不同景物反应不同的意境,从而感受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并养成语言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色,想象画面,体会诗意并能有感情朗读。
难点:在读中入境,在读中入情,感受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一、复习导入1、开学初,我们就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师:词牌名是什么呀?生:《忆江南》师:咱们一起来背一背,《忆江南》预备起师:看来大家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词——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写的《渔歌子》。
生齐读词牌名二、整体感知1、师:现在请你打开书110页,自己先把这首词读两遍,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好,开始。
读完的同学就书扣手背后坐正2、师:这些词谁会读?(ppt:西塞山箬笠蓑衣)生:A读(指读)(其他同学听准字音)师:还有谁能读?生B读师:谁能从后往前读生:C读师:我们全班一起来读一遍师:同桌两个相互检查一遍师:有需要帮助的吗?预设一: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查字典,或者注释师,真会学习,当我们遇不理解的字和词的时候,就是可用通过查字典或者看注释来理解字意和词意那你知道蓑衣吗师:蓑衣啊就是用一种不易腐烂的草编织成可以防雨的衣服。
师:把这些生字带到这首词中你还会读吗?师:谁来读一遍这首词A读 B读 C读预设一:(读的特别好)不仅字音读的准,而且啊,通过他这样读,词的味道就出来了,你知道他在哪稍作停顿吗)师:耳朵真灵,你也能像他这样读一遍吗?圈错的同学快改一改同学们书扣师:整首词27个字就描写了9种景物,可见张志和的文学造诣,是极深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想象一下这些美丽的景色 作者看到的会是怎样的西塞山呢?ppt 出示填空 ( )的西塞山:粉红的桃花:多姿多彩的桃花:姹紫嫣红的桃花怎样的斜风?:微微的斜风……细雨?蒙蒙的,凉凉的流水、白鹭、鳜鱼。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词,叫——生:(齐答)《忆江南》。
师:请大家一起背诵《忆江南》,预备起。
生:(齐背)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师: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词《渔歌子》,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
(板书:渔歌子张志和)[评析:这是学生第二次学词,从复习学过的词入手,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关于词的记忆。
此时,教师不必再讲长短句、词牌名等词的基本知识了。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师:“渔歌子”是词牌名,看到这个题目,你能猜一猜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吗?生1:可能写渔夫唱歌吧?(生笑)生2:不对,应该讲渔夫的生活。
生3:写钓鱼的情景。
师:词的词牌名与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但有些却有联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描写渔翁的生活,表现了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词。
注意,仔子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了吗?生:(齐答)明白。
[评析:词牌名与词的内容的关系比较复杂,三言两语无法说清楚。
这里让学生根据“渔歌子”词牌名猜测词的内容,很有新意,设计比较巧妙。
]师:自由练习朗读,开始。
(生自由读《渔歌子》。
)师:(课件出示《渔歌子》。
)好,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念sài,“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四个词语中都有生字,但她读准了。
谁再来读一读?(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
)师: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
千古垂钓情——《渔歌子》课堂实录课前谈话:歇后语比赛:黄婆卖瓜——自卖自夸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水仙不开花——装蒜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师:这儿就有一首写孩子钓鱼的诗:胡令能《小儿垂钓》。
读读,这小孩钓鱼时做什么了?再读读。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生: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师: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生:不能,他是在钓有个人。
师:哦,此话怎讲?生:因为他在等一个好的皇帝来。
师;我明白了,你说的那个皇帝其实是一个王,是——生:周文王。
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师:真的,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一、谈词,了解词牌:师: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
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
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
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
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你会想到什么?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师: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渔歌子课堂实录及评析一、课堂实录课堂背景本次课程是一堂文学课,学习内容为唐代文学代表作之一《渔歌子》。
本堂课由文学老师王老师授课,教学场所为教学楼2102教室,上课时间为周五早上第一节课。
课前准备王老师提前一周在班级微信群内发了《渔歌子》的阅读材料,让同学们提前预习,并要求大家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在上课当天,王老师先询问大家是否有疑惑之处,并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
课堂内容1.开场导入王老师在开场时用了一段《渔歌子》的语段:“沿溪紫烟缭绕,长堤淡草萋萋。
鹅湖藻径开,燕子飞来——当年曾见几回?”引导同学们想象唐代假山馆景致的美妙,吸引同学们对于本堂课的热情。
2.课文阅读王老师在课堂上带领同学们一起朗读《渔歌子》,并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解读了一些古汉语的词语和习惯用法。
同时,王老师注重让同学们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入手,探究课文的艺术特色和主旨思想,引导同学们发散思维,善于组织语言表达。
3.课后练习为了检验同学们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王老师在课后布置了一份题目,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相关问题。
这份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同学们巩固知识点,强化对于《渔歌子》的理解和品味。
课堂效果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同学们跨越了时空障碍,接触到了唐代文化的一部分,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大美。
同时课堂氛围热烈,同学们积极参与,高质量地完成了阅读材料的预习和课后题目的作答。
二、评析课堂优点1.精心准备王老师在课前会对于文学材料进行精心挑选,并提前安排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教学优势。
2.导入讲解王老师通过引用《渔歌子》的语段,通过语言艺术手法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帮助同学们融入到唐代假山馆的美景之中,并通过此段话,引出了课文的主旨思想,唤起了同学们学习要求的热情。
3.逐字逐句解读王老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地解读了课文中一些生僻的古汉语词语,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并加深了文学鉴赏的认识。
4.课后练习王老师在课堂之外布置了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知识,增强透彻理解做难点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渔歌子》课堂实录完美版《渔歌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塞”“蓑”“箬”“笠”四个生字、会写“塞”“鹭”“笠”,通过插图认识“箬笠”“蓑衣”,体会词的内容,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词中所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通过与《天净沙·秋思》中所描写景物进行对比,感悟不同景物反应不同的意境,从而感受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并养成语言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色,想象画面,体会诗意并能有感情朗读。
难点:在读中入境,在读中入情,感受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一、复习导入1、开学初,我们就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师:词牌名是什么呀?生:《忆江南》师:咱们一起来背一背,《忆江南》预备起师:看来大家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词——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写的《渔歌子》。
生齐读词牌名二、整体感知1、师:现在请你打开书110页,自己先把这首词读两遍,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好,开始。
读完的同学就书扣手背后坐正2、师:这些词谁会读?(ppt:西塞山箬笠蓑衣)生:A读(指读)(其他同学听准字音)师:还有谁能读?生B读师:谁能从后往前读生:C读师:我们全班一起来读一遍师:同桌两个相互检查一遍师:有需要帮助的吗?预设一: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查字典,或者注释师,真会学习,当我们遇不理解的字和词的时候,就是可用通过查字典或者看注释来理解字意和词意那你知道蓑衣吗师:蓑衣啊就是用一种不易腐烂的草编织成可以防雨的衣服。
师:把这些生字带到这首词中你还会读吗?师:谁来读一遍这首词A读B读C读预设一:(读的特别好)不仅字音读的准,而且啊,通过他这样读,词的味道就出来了,你知道他在哪稍作停顿吗)师:耳朵真灵,你也能像他这样读一遍吗?生说第一行有西塞山、白鹭第二行有…圈错的同学快改一改同学们书扣师:整首词27个字就描写了9种景物,可见张志和的文学造诣,是极深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想象一下这些美丽的景色作者看到的会是怎样的西塞山呢?ppt 出示填空()的西塞山:翠绿的西塞山:危峰兀立的西塞山:陡峭的西塞山:山清水秀的西塞山怎样的桃花?:粉红的桃花:多姿多彩的桃花:姹紫嫣红的桃花怎样的斜风?:微微的斜风……细雨?蒙蒙的,凉凉的流水、白鹭、鳜鱼。
共1学时1教学目标评论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2学情分析评论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
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
在本册第一单元中已接触过词《忆江南》,所以第二次学习写景诗词已有一点能力。
学生在课内已学习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3重点难点评论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难点:读懂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歌曲导入,引出课题。
评论1、播放歌曲《西塞山》,交流在画面中你都看到了什么?2、这首好听的歌曲中隐藏着一首千古流传的词,它就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3、齐读课题,理解“渔歌子”的意思。
(渔夫打鱼时所唱的歌)4、初步了解词的特点。
活动2【讲授】初读诗词,读准字音。
评论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这首词,多读几遍,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准读通。
2、指名朗读、点评。
3、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塞”,相机理解“箬笠”和“蓑衣”的意思。
(根据注释、插图、字形去理解) 活动3【讲授】再读诗词,读出节奏美。
评论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1、同学们拿出笔,边读边标出节奏,试试你能读出词的韵味儿来吗?2、指名读,并在白板上画出词的节奏。
学生评价。
3、齐读。
活动4【活动】品析词句,读出意境评论张志和能诗善画,他常把绘画的技巧融入词中。
他的好友大书法家颜真卿评价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1、出示导学提示:(1)自由读词,想想:词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用笔圈出来。
《渔歌子》课堂实录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师: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请同学们拿出笔和本子,一起来写写这首要学的词《渔歌子》。
2、板书课题。
3、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一)、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师: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二)、检查、指导:师: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三)、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师:1、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读了这么多遍了,你能读懂词的每一句的意思吗?能不能它读成一幅画呢?2、示范:读着“西塞山前白鹭飞”,你读懂了什么呢?如果就让你来画这西塞山,你的山会是什么样的?你会为它涂上什么颜色呢?并试着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生张博:我会涂上绿色,因为山上有苍翠挺拔的树木,是绿的海洋。
生丘彤:我的山是翠绿色,因为我从“桃花”一词可以知道这首词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小草发芽了,但长得还不是那么茂盛。
生张进:我的山是五颜六色的,因为山上不只有嫩绿的小草,郁郁葱葱的树,还有各色各样的野花。
生张慧琳:我的山前还会有白鹭在飞翔,我想把这些白鹭画成不同形状的,有的展翅翱翔,有的在呼朋引伴,还有的正要飞翔,这些小精灵有的排成“人”字形,有的排成“一”字形。
师:3、播放轻音乐《渔光曲》,学生轻声朗读全词,理解其它三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自己心中出现的画面。
交流:自己心中的画面,尝试用口头描述或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师:4、精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能理解的诗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情况:a、学生自由反馈自己理解的句子;b、指名完整地说出词意。
《[渔歌子教学实录]渔歌子课堂实录》摘要:]二、指导朗初步感知师渔歌子是词牌名看到这题目你能猜猜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吗?生可能写渔夫唱歌吧?(生笑)生不对应该讲渔夫生活,师很!谁再《渔歌子》?你其他学仔细听他词句子是怎么停顿?是不是得有板有眼?生(朗)渔歌子唐张志和,(师生起写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教师随机作写指导、系旧知导入新词师学们这学期我们学首词叫生(齐答)《忆江南》师请起背诵《忆江南》预备起生(齐背)忆江南白居易江南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师这节课我们再学首词《渔歌子》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板渔歌子张志和)[评析这是学生二次学词从复习学词入手是很有必要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关词记忆教师不必再讲长短句、词牌名等词基知识了]二、指导朗初步感知师渔歌子是词牌名看到这题目你能猜猜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吗?生可能写渔夫唱歌吧?(生笑)生不对应该讲渔夫生活生3写钓鱼情景师词词牌名与容般没有关但有些却有系如张志和《渔歌子》就是描写渔翁生活表现了悠然得生活情趣请打开由朗这首词仔子细细上四遍前两遍要词当生和多音把词念得正腔圆;两遍要把词通顺词句部停顿明白了吗?生(齐答)明白[评析词牌名与词容关系比较复杂三言两语无法说清楚这里让学生根据渔歌子词牌名猜测词容很有新设计比较巧妙]师由练习朗开始(生由《渔歌子》)师(课件出示《渔歌子》)谁《渔歌子》?其他学听看音准了没有生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正腔圆真不错!西塞山塞是多音念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四词语都有生但她准了谁再?(接着请三位学生词学生相助正音)师想学这么多那我们起开始!生(齐)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很!谁再《渔歌子》?你其他学仔细听他词句子是怎么停顿?是不是得有板有眼?生(朗)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很你们有没有到这位学西塞山前白鹭飞候哪地方停顿了下?生他西塞山前面停顿了下师你还到没有他桃花流水鳜鱼肥和斜风细雨不须归哪儿停顿了?生桃花流水、斜风细雨面都停顿了师你们都听出了吗?生(齐答)听出了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样我们起生(齐)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有些孩子还随着节奏摇头晃脑有思我们模仿这些学生(齐)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评析引领学生诵是诗词教学根按照朗规律般要正确、流利、出感情这三阶段因朗指导也得体现这样层次要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认识程每次要有明确目上面是前两层次正确把词得正腔圆;流利得抑扬顿挫有板有眼指导技巧先导让学生己体悟如其他学听看音准了没有你其他学仔细听他词句子是怎么停顿?是不是得有板有眼?你们有没有到这位学西塞山前白鹭飞候哪地方停顿了下?等等然引导下学生不仅习得了朗基技巧而且对词有了初步感知接下想象画面、理词作了铺垫]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师有那么词人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用古人话讲诗有画画有诗《渔歌子》描绘景象到底是怎样呢?下面老师词请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师配乐朗诵《渔歌子》学生静听想象)师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景象?谁说说?生我看到了座山叫西塞山山前行白鹭飞翔桃花开了河流水里鳜鱼长得肥美人戴着箬笠披着蓑衣斜风细雨不要回师这人斜风细雨做什么?请说完整生哦他斜风细雨钓鱼不想回师这是什么季节景象?从什么地方看出?生是春天我从桃花流水看出生3桃花开候般是阳春三月[评析边边想画面这是重要方法尤其对那些景美情深课更适合采用这样方法《渔歌子》语言洗练词人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了动人江南水乡图从语言形式上看十分简单但涵却十分丰富简洁语言反而给了者无限想象空这样边听边想象画面做法至少有三处是培养学生语感把换成画面是要语感;二是有助理词思;三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师对是是春天春天充满了诗情画想不想用简笔画画下?让我们起画(师生起画画教师画黑板上)师画面配有才呢!跟着老师起写(师生起写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教师随机作写指导)师请指着各画画用己语言说说词思(生各说词)[评析将画画、写和口语表达有机地结合起设计比较高明这不是了体现学科整合而是实实语实践活动要画画必须对词有准确理;而画画程也是感悟词程;相应景物旁写词语对照画面说话这样训练不仅新颖而且有实效]师这么美画面这么美词适合用美了像老师刚才样生(齐)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能给人美感觉但还不够什么呢?没有请词人呀!面对情景词人会说些什么?他心情如何?生他会说然真美我被陶醉了师你就是词人陶醉地(生)生他可能会说这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简直是世外桃啊!(掌声)师你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哩你尝试出这种感觉吧!(生)生3我想他心情定是愉悦就是赏心悦目师你赏心悦目地(生3)师除了赏心悦目还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词人心情?生心旷神怡生5悠闲生6由生7悠然得师(指刚才答问四学生)请你们悠然得地(生、5、6、7)师我们不看起吟诵你就是词人面对青青西塞山看那白鹭展翅飞翔身旁桃花烂漫、流水潺潺、斜风细雨把身心放到词!生(齐)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评析想象设身处地感悟词情出词情是这板块重词情如何出?先由教师闭眼遐想仿佛看到了什么样景象并把这样景象用简笔画画出看到这样美景到这样美词学生心美感油然而生然把词人请进体会词人会说什么心情怎样引导学生交流真实感受你就是词人陶醉地你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哩你尝试出这种感觉吧!请你赏心悦目地请你们悠然得地等等学生感悟发心独具性出感觉也不样这是真正性化完全以尊重学生独特感受前提]四、质疑问难提升情感师《渔歌子》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生默思考)生我不懂青箬笠绿蓑衣师你可以借助上释理生;我看了但还是不明白师我知道了像这样避雨工具早已被淘汰了所以你根没有看见但没关系这应该不影响你对整词理[评析学生提问很有思粗略看似乎不是问题因上有青箬笠绿蓑衣释可学生什么还要问呢?真仅仅是因没看见这两样东西吗?其实实习老师上这课设计了这样问题箬笠、蓑衣般是棕色可是这儿什么是青色、绿色呢?我当觉得这问题有些牵强所以没采用但是我还是可惜没有追问下因失了次很教学契机]生什么渔夫斜风细雨不须归呢?师问得!词想想什么生因他戴了箬笠穿了蓑衣不怕风雨生因他想多钓些鳜鱼(生笑)师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是朝廷命官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然寄情山水以游赏乐以钓鱼趣起了天地四处是我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他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外面受苦特地写了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课件出示张松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师下面我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起对两首词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还生(齐)不须归师(指生)志和啊你何不归?生西塞山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风景里不想回生我爱然然就是我生3春光这么我想多玩会儿师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知音知音们让我们出张志和心声(分组诵)[评析这片段借用了实习老师做法觉得设计得能打动人便采用了事实上简介词人生平、性格对进步体会情感很有裨益和学生对节很有感觉我和学生方面被亲情感染方面又被亲近然洒脱包围得投入、动情出了词韵味至出感情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五、作业师谁能用优美词语形容江南水乡春雨景物?(课件出示习题)( )西塞山( )白鹭( )桃花( )流水( )鳜鱼( )微风( )细雨( )斗笠( )蓑衣( )渔夫( )江南( )景色[评析刚出示题就下课了没进行交流只作庭作业完成其实这题原放三环节要学生画了景物先填写这些词语再说词思尽量把这些优美词组用进但考虑到可能不够就撤下放了]。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人教版新课标2019一、故事导入,走近《渔歌子》。
师:唐代有位著名大诗人叫张志和,他诗词、音画样样精通。
但是长年过着隐居的生活,经常一个人乘着一叶小舟到江河中去钓鱼,自称“烟波钓徒”。
他的好朋友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发现张志和钓鱼有点怪——他直钩垂钓,不带鱼饵——听到这里,同学们觉得奇怪吗?有什么想说的?生:老师,没有鱼饵怎么能钓到鱼呢?生:鱼钩是直的也不可能钓到鱼。
师:是啊,那么张志和直钩垂钓到底在钓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去寻找答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渔歌子》。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书写课题,注意“歌”的笔顺。
(老师板书渔歌子学生书空)二、初读诗词,读准读通。
(课件出示整首词,生字注上读音。
)1、学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
师:同学们自由读词,多读几遍,注意生字的读音,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准读通。
(学生自由读词)师:谁先来认读生字?生:塞、鳜、箬、笠、蓑。
师:哪些生字的读音你觉得需要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别读错了?生:“塞”字,是平舌音。
生:“箬”是翘舌音。
生:“蓑”字也是平舌音师:谁来把整首词读给大家听?(学生读词,教师指导正音)师:“箬笠”和“蓑衣”是两种事物,谁能在图上找到这两种东西?学生有的指着书本插图回答,有的指着课件示意。
2、初步了解词的特点。
师:老师刚才介绍了,这是一首——生:词。
师: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是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所配的乐曲就叫“词牌”。
渔歌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
(板书:词牌名)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笔记。
(学生做笔记)师:有谁发现这首词与我们平常学习的诗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观察词句)生:不是每一行的字数都相同生:这首词第三行和其它几行不一样师:怎么不一样?生:第三行字数更少,少了一个字。
师:观察得挺仔细的(课件出示第三句用红色突出)师:我们平常学的古诗,每句的字数都相同,很整齐;词的句子却可以有长有短,所以词又称长短句。
渔歌子的详细教学实录一、激趣设境,理解课题。
师:今日,我带来了几幅画,这每一幅画中都藏着一首我们学过的诗或词,你能看出来吗?〔出示第一幅图〕生:《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师:这是白居易的词——生:忆江南。
师:〔出示第二幅图〕这一幅画呢?请最末一个同学。
生:《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再看一幅。
〔出示第三幅图〕生:《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蓬头稚子的钓钩钓起的是满心的期盼与欢乐,柳宗元的钓钩钓起的是满江的凄清与孤寂,唐朝词人张志和的钓钩钓起的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渔歌子》。
拿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渔歌子师:读一读。
生:渔歌子。
师:真好。
“子”在这里读第三声,不读轻声,再来一遍。
生:渔歌子。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什么?生:词牌名。
师:词牌名有什么作用?生1: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每一行的字数。
师:是的,还有谁来补充?生2:词牌名还限定了词的类型、种类,就像诗,五言是五个字的,七言是七个字的,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词牌名也限定了这首词的每一句的字数。
师:词牌名规定了词的——生:形式与字数。
师:词和诗不一样,它的句子有的——生:长。
师:有的——生:短。
师:所以,词还有一个名字叫——生:长短句。
【设计意图:我国是诗词之国,尤以“诗〔词〕中有画,画中有诗〔词〕”著称。
上课伊始,我以“看画猜诗〔词〕”导入,让同学看画背诗〔词〕,潜移默化中使同学感受我国诗“诗〔词〕画合一”的特点。
《忆江南》意在使同学在大脑中搜寻已有的对词的认识,《小儿垂钓》、《江雪》与《渔歌子》为同一主题——都是写渔翁的,初步使同学感知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的不同感情基调。
在这一环节中,我基于同学已掌控的诗词的基础之上,引导他们发觉《渔歌子》也是一首词,了解词与诗的不同语言表达形式、词牌名与内容的关系特点等等。
四年级下册《渔歌子》课堂实录四年级下册《渔歌子》课堂实录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将带领你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
词在形式上与诗有很大的区别。
请看大屏幕,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生:《江雪》是首诗,每行字数都相等,《忆江南》每行字数不同。
师:《忆江南》是首词,每行字数不象诗那样都相同,它每行字数有长有短,所以词又叫长短句。
但是词每行的字数不是随意长短的,它要受词牌限制。
每首词都有词牌名。
有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有的词牌名却与词的内容有关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描绘渔夫悠然自得地在湖边打鱼的情景。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看老师板书课题。
(板书:渔歌子)师:谁愿意把课题读一读?生:读师:《渔歌子》是词牌名,“子”在这里应读第三声。
全班同学齐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这首词认真读三遍,老师提三个要求:读第一遍时要把字音读准;读第二遍时要做到字正腔圆;读第三遍时能读出词的韵味就更好了。
听明白了吗?生:明白学生自由读词。
三遍后都静下来。
师:都停下了,看来是读好了,老师来检验一下。
(课件出示生字)谁敢站起来读?生1:读师:“箬笠”的“箬”是翘舌音,请你再读一遍。
生1再次读。
师:谁再来把生字读一读。
生2读全班齐读师:有不懂的词吗?生:没有师:都懂了很好,可老师对“箬笠”这个词不懂,谁来告诉我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是用竹条和箬叶编织成的斗笠。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我是看书上的注释知道的。
师:“箬笠”是防雨的帽子,“蓑衣”是防雨的衣服,相当于今天的雨帽雨衣。
其实结合注释理解词语是一种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生2:是防雨的帽子,我是联系上下文知道的。
师:你是根据哪句了解到的?生2:“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知道的。
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还有别的方法吗?没有人回答师:同学们看看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生:竹字头师:你们想想现在发现了什么?生:“箬笠”是用竹子做成的防雨的帽子。
师:对,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偏旁来理解它的意思,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
师:词语会读了,老师相信你们整首词也能读好,谁来展示一下?生1:读师:你每个字音读得很准。
生2:读师:“青箬笠,绿蓑衣”这句读得特好生3:读师:你读出了语调。
生4:读……全班同学都举手师:都想读啊,那让你们来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能把词读得字正腔圆还不够,我们还要把它的节奏读出来。
来,你们自己试试。
学生试着读师:谁愿意用自己的节奏把词读给大家听听生1:读师:你把“白鹭飞、鳜鱼肥”重读了生2:读师:你在“桃花流水、斜风细雨”这两处停顿了。
生3:读师:整首读你读的有板有眼的,很投入。
师:老师这里也有个节奏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边用课件画节奏边范读。
师:我请同学用我这个节奏试着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再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有人说诗词能够传递一个人的情感,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其实,诗词在很多时候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画面。
那么张志和的这首词中呈现给我们的是怎样的画面呢?也就是说: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来。
学生边读边找景物。
师:这么多同学举手了,你读到了哪些景物?生1: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
生2:还有“箬笠、蓑衣”。
师:(出示课件景物)刚才这两位同学说了这些景物,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景物?生:1、2、3、……生:九种景物。
师:对,是九种景物。
这首词只有短短的27个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九种景物,可见诗词的简洁。
正是由于它这种简洁,张志和没有把这些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写出来,老师相信你们能够想象出来。
下面,老师来读,你们闭眼想像。
师在配乐中深情的诵读,学生闭眼想像。
师:想像好了的同学睁开眼睛,举起你的小手,和大家一起分享你想到的画面。
生1:青翠的西塞山生2:高高的西塞山生3:墨绿的西塞山师:怎样的白鹭呢?生1:洁白的白鹭生2:自由自在飞翔的白鹭生3:我想像到了是粉红色的桃花。
生4:我听到了清澈见底的流水声。
生5:水中的鳜鱼在快乐地游来游去。
师:想像真丰富,那风和雨又是怎么样的呢?生1:凉凉的斜风生2:绵绵的细雨生3:蒙蒙的细雨。
师:谁能用西塞山和白鹭这两种景物说一句话?生1:墨绿色的西塞山前一只只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
生2:高高的西塞山前飞翔着一只只白鹭。
师:谁能用“桃花、流水、鳜鱼”这三种景物说一句话。
生1:粉红色的桃花,鳜鱼在清澈见底的流水里游。
生2:粉红色的桃花花瓣飘落在水面上,鳜鱼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
师:句子很有诗意。
下面用“箬笠、蓑衣、斜风细雨”这四种景物说一句话。
生1:渔夫头上戴着箬笠,身上披着蓑衣在斜风和细雨中钓鱼。
生2:一位渔夫头上戴着青色的箬笠,身上披着绿色的蓑衣在凉爽的斜风和绵绵的细雨中钓到了一条很大的鳜鱼。
师:句子说的真具体。
从这几位同学的描述中,你感觉这里的景色怎样?生1:这里很美丽。
生2:这里很迷人。
……师:这里美得象什么?生1:这里美得象天堂。
生2:这里美得象仙境。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美如仙境师:这里美如仙境的画面我们能够想像的出来,谁能通过读把它表达出来。
生1:读师:从你的读声中我好像看到了青翠欲滴的西塞山。
生2:读师:从你的读声中我仿佛看到了自由自在飞翔的白鹭。
生3:读生4:读此时是一个比一个读得好。
并且很多同学都想读。
师:从你们的读声中我感觉到这里真的很美很美。
现在很多同学都想读就请你们齐读吧!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似乎忘了什么?生:是画中的渔夫。
师:对,是画中的人。
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
老师相信你们能透过这个背影想像出渔夫此时的神情,说说看这个渔夫是个怎样的神情。
学生思考片刻。
生1:无忧无虑的生2:悠然自在的生3:悠然自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悠然自乐师:此时的渔夫拥有怎样的心情?生1:高兴的心情生2:愉快的心情生3:兴奋的心情……师:这首词中没有写渔夫高兴、愉快、兴奋的心情的字呀,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1:我是从“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句体会到的。
生2:我是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感受到的。
师:同学们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让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渔夫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江雪》)你们来读一读,看看这首诗中渔夫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自由地读后反馈生1:我感觉到这首诗中的渔夫的心情是孤独的。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生1:我是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句体会到的。
生2:我觉得这首诗中的渔夫心情是寂寞的,我是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句体会到的。
师:你们说的都很对,这两首诗词虽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渔夫们的心情如何,但我们都能从作者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
这就是人们常用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让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两首诗词所描写的景物。
生1:《江雪》这首诗描写的是冬季的景物,没有鸟声,没有人影,到处都是白雪一片。
生2:《渔歌子》这首词描写的是春天的景物,有青绿的山,飞翔的鸟,粉红色的桃花,清澈的流水,还有鳜鱼师:是呀,不同的景物衬托出不同的心情。
往往是美好的景物表现美好的心情,荒凉空旷的景物抒发孤单寂寞的心情。
《渔歌子》这首词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渔夫快乐高兴的心情,但我们可以从他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得到。
谁能把渔夫这种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1:读师:从你的读中我看到了一个悠闲的渔夫生2:读师:从你的读中我体会到了一个快乐的渔夫。
下面请全体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这次读不但要读出景美,还要读出渔夫那份悠闲自乐的心情。
生齐读。
师:如果是你在这里想不想回去?生:不想。
师:那词中的渔夫想不想回去?生:不想回去。
师:为什么不想回去?(板书:不须归)生1:因为这里太美了。
生2:因为这里可以钓到很肥的鱼。
生3:因为他在这里即可以欣赏风景又可以钓鱼,所以不想回去。
师:渔夫是不想回到哪里去?生:是不想回家。
师:是呀,面对此情此景,这个渔翁是悠闲的、自由的、快乐的。
他其实就是张志和本人内心的写照,在这斜风细雨中自由、快乐地垂钓,不想回去。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张志和。
(课件出示张志和生平简介。
)师边读边解说后问:看到这份资料后你们再来想想,张志和是仅仅不想回到他那吃饭、睡觉的家吗?生:不是,是不想回去当官。
师:对,是不想回到朝廷去做事。
张志和热爱山水,喜欢在青山绿水间过恬静、悠闲的生活,这也正是张志和的志向。
师:这首词只有27个字,而我们却能读出这么丰富的内容,以后就用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其它古诗词。
课件出示背景音乐:教师逐步激情渲染导读。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我们共同走进了三月的江南水乡,领略了由青山、碧水、白鹭、红桃构成的优美画卷,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渔歌子》,读全体学生:读师:在这山光水色之中,一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以他悠然自得的神情,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吸引了我们每个人的目光它就是我们眼中的《渔歌子》,读全体学生:读在这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里,我们暂且忘却了生活的烦恼与忧愁,它分明就是我们向往已久的自由与和谐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大声地读出我们心中的《渔歌子》,读全体学生:读师:让我们在快乐的《渔歌子》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听《渔歌子》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