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讲地球的运动一、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通过“目标展示——真题引入——知识梳理——考点复习——当堂巩固”等环节,实现各层次的复习目标,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二、复习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难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技能(含图形转换)。
三、课时分配:3课时四、复习过程真题引入学习任务一:真题引入,明确复习目标,把握命题的方向与特点【学生活动】做练习,回忆知识,感受考试。
【教师活动】简单评析,分析考情。
【配套练习】(2010北京学业水平)1.读图9“某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图中的.AB、CD、EF三条线,表示地轴的是,表示晨昏线的是。
(2)图示日期是,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3)该日甲、乙、丙三地中, (选择填空)。
A.甲地和丙地昼长相等 B.乙地最早见到日出C.丙地出现极夜现象 D.三地正午人影等长(4)该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向(方向)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昼变,且昼 (长于,短于)夜。
【方法点拨】教师点拨,学生记录考情及应对策略,呈现复习目标。
知识梳理学习任务二:回顾已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知识,加深印象,完成知识体系中的填空。
【教师活动】检测学习效果。
自转与公转自转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周期:1恒星日长小时分秒,转动角度3600;1太阳日长小时,转动角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外,其它地方均为。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通用1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1【教学目标】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课时安排】2~3个课时;【教学方法】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讲授法等;【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各一个;flash课件;【情感价值】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教材处理】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
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
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请大家解一下原因。
学生争抢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二、地球的自转【设置问题】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
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演示】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2、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3、让学生观察:当一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正午)另一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子夜);当这两条经线随地球仪不停转动时时间怎样变化(昼夜交替)?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湘教版初中地球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能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3)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4)能够解释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形成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昼夜交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提高用地理术语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2)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季节变化和五带的成因。
2. 难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指示,提出问题:“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它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 地球自转:(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和周期(24小时)。
(2)演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3)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时差、地球形状等。
3. 地球公转:(1)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和周期(365天)。
(2)演示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现象,让学生理解季节变化的成因。
(3)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五带的划分、极昼极夜等。
4. 巩固练习:(1)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强调地球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24小时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差等2. 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365天地理现象:季节变化、五带划分等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知道它们的方向和周期。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情况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演示。
2. 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如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实例。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演示,引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分析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等。
5. 小组讨论:布置讨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地球自转1. 地球自转的概念与特点2.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周期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七、教学内容第七章:地球公转1. 地球公转的概念与特点2. 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周期3.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八、教学内容第八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原理2. 地球自转和公转相互作用产生的地理现象九、教学内容第九章:昼夜交替与时间计算1. 昼夜交替的成因与特点2. 时间计算的方法与实践十、教学内容第十章:四季变化与气候1. 四季变化的成因与特点2. 气候变化与地球运动的关系3. 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十一、教学内容第十一章:地球自转与地球仪1. 地球自转对地球仪的影响2. 地球仪的构造与使用方法3. 地球仪上的地理现象解读十二、教学内容第十二章:地球公转与地球仪1. 地球公转对地球仪的影响2. 地球仪上的地球公转轨迹与特点3. 地球仪上的地理现象解读十三、教学内容第十三章:地球运动与地理导航1. 地球运动在地理导航中的应用2. 地球仪在地理导航中的作用3. 地理导航的实际操作与实践十四、教学内容第十四章:地球运动与地球动力学1. 地球运动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2. 地球动力学的基本原理3. 地球动力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十五、教学内容第十五章: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1. 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人类活动对地球运动的影响3. 保护地球环境,维护地球运动的平衡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您提供了湘教版地球运动教案的完整内容,涵盖了从地球自转到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十五个章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湘教版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2)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特点;(2)运用地理术语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2)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2.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2. 地球仪的使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引起学生的思考。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特点。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师结合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使用一个地球仪,进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演示。
2. 学生观察并记录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课堂讨论(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出代表进行回答。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提出疑问。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准确性;2.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 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4. 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参与度。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3篇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1【教学目标】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课时安排】2~3个课时;【教学方法】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讲授法等;【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各一个;flash课件;【情感价值】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教材处理】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
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
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请大家解一下原因。
学生争抢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二、地球的自转【设置问题】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
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演示】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2、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3、让学生观察:当一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正午),另一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子夜);当这两条经线随地球仪不停转动时时间怎样变化(昼夜交替)?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周期。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运动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
2. 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
3.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
2.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2. 讲解地球自转: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
3. 讲解地球公转: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解释四季变化的原因。
4.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气候、生物等方面的影响。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球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航海、农业等。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周期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分析地球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能力,评价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行星的自转和公转特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 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日出日落、季节变化等。
3.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的研究进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八、教学资源:1. 地球运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知道它们的方向和周期。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如日出日落、农作物种植等。
5. 小组讨论: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方式等。
2. 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开展小组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交流等。
六、教学内容6.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a. 地球自转的证据:星星的移动、太阳的东升西落b. 地球公转的证据:季节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周期7.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a.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区的划分b.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8. 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a. 地球自转与人类生活:日出日落、时间计算b. 地球公转与人类生活:季节变化、农业生产9. 地球运动的相关现象a. 地球自转的相关现象: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b. 地球公转的相关现象:月球的相位变化、行星的视运动10. 地球运动的探索与研究a.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历史:天文学的发展、日心说与地心说的争论b. 地球运动与现代科技:卫星观测、GPS系统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理解它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
课题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主备人 审阅人
课时 第 2 课时(总 2 课时) 使用人 课型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四季的变化、
五带的划分。
教法 学法
读图绘图、小组合作学习
读图指导、演示法
教具
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板
书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二、地球的公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2、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 学 过 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
间
教师提问复习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后承转:我们已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那么,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 学生听讲,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5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P11"地球公转示意图",以学习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在演示到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冬至日和夏至日的位置时,教师注意要简要说明南、北纬23°26′为什么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组织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例,结合观察、记录的内容进行交流总结,使学生认识由于地球公转,引起在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导致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并给学生指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能感受到这种显着的四季变化。
教 学 过 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
间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观察归纳,并画出简图。然后用实物投影展示若干小组的简图并让各组代表说明交流。最后教师边点拨边画图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也就是太阳直射点的范围最北可以达到北纬23.5度,最南可以达到南纬23.5度。南、北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没有太阳直射。 让学生观察课本P12图1.20"地球上的五带",思考:北纬66.5度和南纬66.5度两条纬度为什么分别叫北极圈和南极圈?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了解自由发言、描述。 指导学生画出地球上五带划分略图,标出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赤道五条纬线,让学生明确五带各自的范围,填出五带的名称。 讨论、感受归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各自所在温度带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以及总结出所在温度带的气候特征。并推荐出5名同学就四个节气和气候特征分别在全班交流。 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气候特征的顺序,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比较在同一时间(季节)各带太阳高度不同,昼长时间不同,因而获得的太阳光热也不同,因此,根据获得太阳光热的多与少,把地球表面划分成了五个带。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点拨、评价,最后进行小结。
总结 反思 引导学生归纳知识 学生主动梳理知识结构,谈学习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