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 格式:docx
- 大小:19.06 KB
- 文档页数:20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第二十章消费者行为消费者是指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所有个人和家庭,由他们构成的消费者市场是产品的最终市场。
一、消费者行为模型按照消费者介入程度可以将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分为三类:习惯型购买、有限型购买和复杂型购买。
消费者介入程度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对企业营销刺激、其他外界刺激的反应和参与程度。
1.习惯型购买在习惯型购买过程中,消费者的介入程度很低,且品牌之间在产品质量、性能等方面的差异较小。
消费者通常是出于习惯而非品牌忠诚购买一种产品或服务。
对大多数价格低廉、经常购买的产品消费者采用的决策类型都是习惯型的。
2.有限型购买虽然消费者的介入程度不高,但是品牌之间在产品的各项属性上存在很大差异。
消费者在挑选大多数选购类产品时进行的就是这种复杂程度有限的决策过程。
注意领先品牌和跟随品牌的营销战略的不同。
3.复杂型购买消费者介入程度很高,品牌差异很大的决策情形。
消费者在购买汽车、家庭房屋装修等产品和服务时一般会经历复杂型的购买决策。
【例1·多选题】按照消费者介入程度可以将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分为( )。
A.习惯型购买B.理智型购买C.有限型购买D.复杂型购买E.重复型购买[答案]ACD【例2·单选题】对大多数价格低廉、经常购买的产品,如软饮料和护发产品等快速变动消费品,消费者采用的决策类型通常是( )。
A.习惯型B.复杂型C.有限型D.无限型[答案]A二、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消费者行为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是个人及其心理特征。
(一)文化因素1.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和积累的,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以及传统习俗等一切成就。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笔记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1、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1)物质资料生产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2)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1)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2)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运动过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4、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客观经济条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尊重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的类型在人类各个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1、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及经历的主要阶段(1)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2)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自然经济的概念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自给自足2、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3、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1)简单商品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2)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社会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目的、市场、市场体系、市场机制等几方面区分。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本章考情:本章近年考分2-7分。
本章内容:1.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2.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3.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4.市场与市场体系5.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6.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考试内容: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要素。
概念: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它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例题·多选题】(2008年)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
A.文化条件B.人的劳动C.生产关系D.劳动资料E.劳动对象『正确答案』BDE(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考试内容: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
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基本矛盾1.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1)概念: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2)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劳动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例题·单选题】生产力不包括()。
A劳动者B生产资料C生产工具D劳动对象『正确答案』D【例题·单选题】(2008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
A.市场范围的扩大B.商品交换的繁荣C.劳动者技能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变革『正确答案』D2.生产关系概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社会主义制度(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述
考试内容:掌握经济师考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十三大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1)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必须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
(4)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是由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掌握)
我国经济师考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例题。
单选题」(2005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股份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民营私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答案]C。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笔记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1、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1)物质资料生产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2)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1)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2)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运动过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4、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客观经济条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尊重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的类型在人类各个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1、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及经历的主要阶段(1)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2)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自然经济的概念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自给自足2、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3、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1)简单商品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2)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社会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目的、市场、市场体系、市场机制等几方面区分。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考试内容:了解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它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例题1·多选题】(2008年)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 )。
A.文化条件B.人的劳动C.生产关系D.劳动资料E.劳动对象[答案]BDE【例题2·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劳动资料的是( )。
A.原料B.辅助材料C.燃料D.生产工具[答案]D(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试内容:熟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熟悉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注意劳动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社会主义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前言一、教材体系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二部分:财政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第四部分:市场营销第五部分:管理学基础第六部分:法律涉及多个学科。
什么叫复合型人才?把经济基础知识学完就是复合型人才。
二、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试卷分析经济基础知识考试题型有两种: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单选题70小题,第小题1分,共70分。
多选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试卷总题量为105小题,满分140分。
三、学习方法1.针对教材特点的解决方案(1)内容多;(2)记忆量大针对内容多的特点,要让教材由厚到薄。
要找出那出闪闪发光的句子和词语。
什么是闪光耀眼的?也就是结合考试要求比较重要的内容。
一句重要的话,一个重要的詞。
有时候一大段叙述都是在阐述一个观点,那么这句表达观点的话就是重要的话。
例如:第三章第一个问题:货币转化为资本,说了一页多之后,最后一句话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一句话下个定义,给个概念,说明一种认识等,那么其中的关键词就是重要的词。
例如:第一章第(二)个问题第二段讲生产关系,有一句话藏在第四行: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07年09年的真题都考了这句话。
当然这其中有些东西似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针对记忆量大的特点,有两个对策:一是注意归纳总结,以达到由繁到简的效果。
其实是简约而不简单。
看似总结出三两句话或一两个重要词,却每词每句都是要点。
二是注意记忆技巧。
这么大的记忆量不仅是对毅力的挑战,同时也是对记忆技巧的挑战。
运用了科学的记忆技巧,记忆便可由难变易。
例如:第三章第六个问题: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在资本循环中实际上讲了这样几个问题:产业资本循环经过的阶段;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并与剩余价值联系起来;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这几个问题可以一一对应地去进行记忆。
这样看似杂乱的内容就形成了三条清晰的线条。
2.注意梳理不同问题间的逻辑关系。
教材中有的内容之间是有一定逻辑关系的,但教材在编排时并未将其串连在一起,看似很零散,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梳理其中的逻辑关系,以便于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
中级经济师_经济基础知识_学习讲义0前言
的话,一个重要的詞。
有时候一大段叙述都是在阐述一个观点,那么这句表达观点的话就是重要的话。
3.勤奋
4.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要想掌握应对考试应该掌握的内容,就要好好读教材,对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记忆。
5.根据生活经验去理解一些内容。
不要把它看成书本知识,更不要把它看得高深莫测,其实不少知识都可以运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认识去理解和把握。
要理解和想象地去记忆。
6.多做习题,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讲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级经济师考试科目是:《经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实务》。
中华会计网整理了初级经济师考试预习讲义,供大家参考,希望有助于考生备考。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考试内容:熟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的基本概念,熟悉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主要方式。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实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国民生产总值(GNP):又称为国民总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含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在本国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含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国民生产总值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国内生产总值以地域为统计标准。
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GDP+国外净要素收入GDP=GNP-国外净要素收入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的。
(1)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分为三部分:税金或利润(上交国家)、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2)集体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四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合作事业基金(上缴集资单位或主管部门)、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3)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三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公积金、公益金(集体提留),个人收入(农民)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通过再分配形成的收入,称为派生收入。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