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21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内容1引言: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五年级上册的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技能。
下面我将根据实验内容逐一总结。
1. 实验一:水的沸腾点这个实验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水的沸腾点与外界压强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使用实验器材,记录实验数据,学生们深入探索了沸腾点与压强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学生们发现了在较低的海拔地区,水的沸腾点较低,在较高的海拔地区,水的沸腾点较高。
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和总结,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实验二:压强与体积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测量物体的体积和计算压强。
通过使用测量工具和计算压强的方法,学生们探索了物体的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学生们发现当物体的体积减小时,压强增大。
这个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测量和计算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压强与体积关系的理解。
3. 实验三:固体的熔点与凝固点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了解了固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的概念以及它们与物质状态的转变之间的关系。
通过加热和冷却物质,学生们观察了不同物质在加热过程中熔化,冷却过程中凝固的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们发现了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不同的。
这个实验提高了学生对物质状态转变规律的认识,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4. 实验四:电的传导这个实验主要让学生了解电的传导规律。
通过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对电流的传导情况,学生们研究了电的传导与材质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学生们发现了金属能够较好地传导电流,而绝缘体不能传导电流。
此外,学生们还了解到材质导电性与其物质内的自由电子有关。
这个实验培养了学生们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他们对电流传导的理解。
结论:通过五年级上册的科学实验教学,学生们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的生长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绿豆、水、纸巾、玻璃杯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些绿豆,将它们放入玻璃杯中。
2. 在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使绿豆浸泡在水中。
3. 用纸巾将玻璃杯口封住,确保绿豆处于湿润的环境中。
4. 将玻璃杯放在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每天观察并记录绿豆的生长情况。
5. 持续观察并记录一周后,结束实验。
实验结果:
第一天:绿豆没有明显的变化。
第二天:绿豆开始膨胀,表面变得稍软。
第三天:绿豆开始长出细小的根。
第四天:根继续生长,绿豆表面开始出现裂纹。
第五天:绿豆开始长出绿色的嫩芽。
第六天:嫩芽继续生长,长度增加。
第七天:绿豆的嫩芽已经长得很长,根也变得更加粗壮。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控制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为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小苗的诞生实验名称: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实验目的:种子萌发需要的哪些外界条件?实验材料:三个杯子、水、黄豆种子实验现象:1号不好,因为温度低。
2号不好,因为空气少。
3号不好,因为缺水。
4号发芽。
实验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空气、水分这三个必须的条件。
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实验名称:不同土壤的渗水实验实验目的: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情况实验材料:三只一样的矿泉水瓶、纱布、三个支架、三只烧杯、水、三只一样的水杯、三种不同的土壤实验现象:沙质土渗水最多,然后是壤土,粘土渗水最少。
实验结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粘土、壤土、沙土。
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1注意安全。
2注意土壤的选择。
3对比实验中的条件要相同3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实验名称:阳光对植物的影响实验目的:阳光对植物的影响实验材料:两杯同样的黄豆芽、纸或布、水实验现象:没有盖纸或布的豆芽长得好。
实验结论: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
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4根和茎实验名称:根的作用实验目的:根有什么作用?实验材料:实验现象:实验中,杯子里的水少了。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贮藏养分和水分,以及繁殖等作用。
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实验名称:茎的作用实验目的:茎有什么作用?实验材料:杯子、水、红墨水、一小棵带根的芹菜实验现象:芹菜的茎是红色的实验结论: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6葵花向阳实验名称:植物的向光性实验目的:研究植物的向光性实验材料:盆栽植物实验现象:植物的茎尖和叶子都向窗外倾斜。
实验结论:植物都有向光性。
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实验名称:植物的定向运动实验目的:探究根的向水性实验材料:几棵豆芽、鞋盒、小碟、水、竹签、细线实验现象:观察发现豆芽的根都伸向小碟里。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都有向水性。
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8仙人掌的刺实验名称:叶的蒸腾作用实验目的:叶的蒸腾作用实验材料:盆栽阔叶植物、塑料袋实验现象:观察发现塑料袋里边有许多小水珠。
2024年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总结
在2024年的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索,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1.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按照教材的要求,涵盖了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我们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实验室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同时,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包括课堂讲授、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和实地考察等。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实验和观察中,我们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3. 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上,我们注重综合评价和个别评价相结合。
综合评价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参与等方面,个别评价则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提供具体的反馈和指导。
同时,我们也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4. 教学效果
通过上述教学措施,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学生在知识掌握上进步明显,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有所增强。
总之,2024年的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支持。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科学总结一、引言本单元围绕“我们的身体”这一主题,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人体的奥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人体的构造、功能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单元内容总结本单元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 人体结构:通过对人体各个器官的介绍,帮助学生建立对人体的基本认识。
包括皮肤、骨骼、肌肉、心脏、大脑等主要器官和系统的功能。
2. 人体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人体各部分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如血液循环、呼吸、消化等。
3. 健康与疾病:介绍常见的健康问题和疾病,如近视、肥胖、心脏病等,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
4. 人体与环境:探讨人体与环境的关系,如饮食、运动、睡眠等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三、重点与难点本单元的重点包括对人体结构、功能和健康的全面理解,以及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难点则主要集中在人体内部复杂机制的探究和理解,以及健康与疾病的预防和应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知识,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1. 实验观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人体器官或系统的运作过程,加深学生对人体功能的理解。
2. 案例分析: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常见健康问题和疾病的成因及应对方法。
3.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各自对人体健康的看法和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展示人体的构造和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家庭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思考和探究人体科学的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效果评价为全面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1. 作业检查:通过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2. 测验:组织单元测验,检验学生对人体结构、功能、健康与疾病等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评估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探究水的沸点。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点变化,了解水的沸点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水壶、温度计、水、火源、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
1. 将水倒入水壶中,放在火源上加热。
2.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3. 观察水开始冒泡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4. 重复以上步骤,但在不同的海拔高度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水的沸点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而在海拔较低的地方,水的沸点会随着海拔的降低而升高。
这说明水的沸点与海拔高度是有关系的。
实验分析:
水的沸点是指在常压下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温度。
而海拔高度的增加会导致大气压力的减小,因此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水的沸点会随之降低;而在海拔较低的地方,水的沸点会随之升高。
这是因为在较高的海拔,水分子受到的大气压力较小,所以水的沸点会降低;而在较低的海拔,水分子受到的大气压力较大,所以水的沸点会升高。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结论,水的沸点与海拔高度是有关系的。
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水的沸点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而在海拔较低的地方,水的沸点会随着海拔的降低而升高。
实验意义: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了解了水的沸点与海拔高度的关系,也学会了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得出结论的方法。
这对我们的科学学习和实验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语: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水的沸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希望我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进行更多有趣的科学实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总结(1500字)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科学思维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科之一。
五年级的科学教学,通过系统地探究和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本学期的科学教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科学教学的魅力和重要性。
首先,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验和探究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总结,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例如,在学习《水的运动》时,我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观察水的流动规律,并总结出水的特性。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对水的流动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科学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通过实践来探究科学规律。
其次,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生物和环境》时,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只在阳光下生长?”学生通过探究和实验,发现了植物需要光合作用才能生长,从而得出了结论。
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学生不仅对科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活动。
例如,在学习《星空中的太阳和地球》时,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共同设计一个实验活动,探究太阳的运动规律。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互相交流和讨论,有效地解决了问题。
通过这种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们不仅相互学习和帮助,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此外,科学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传播》时,我鼓励学生设计一个可以传播声音的装置。
学生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设计方案,通过实验和改进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最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通过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现就本学五的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一、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发展探究能力。
学生亲自经历探究的过程,增强了成就感。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
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通过实验要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培养的能力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由于科学课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单独操作,便于学生发展智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
逐渐地猜想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探索的`动力。
我觉得让学生无目的的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四、注重培养学生长期进行观察活动的能力注重对学生进行长期观察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我想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深有体会,学生进行一时地又观察对他们来说很容易,但要长期坚持,很多孩子会中途放弃,最后会一无所获,我们的孩子确实需要在耐力与与毅力的方面进行培养,课外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锻炼机会,我觉得非常好,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要。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总结
以下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
1、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2、种子发芽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
第二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1、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2、观察绿豆芽的生长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第三课:蚯蚓的选择
1、蚯蚓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
2、蚯蚓的选择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第四课:制作生态瓶
1、生态瓶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2、制作生态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五课:改变生态瓶
1、改变生态瓶中的某些条件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2、通过改变生态瓶,我们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总结、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种子发芽的条件、植物生长的过程、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这些知识将为学生们进一步学习生物学和环境科学打下基础。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实验总结1、火山的成因。
我的猜想:地球内部的岩浆流出来了就是火山的爆发。
我的方案:做一个开啤酒瓶的模拟实验。
我的记录:啤酒瓶子代表地壳,啤酒里的泡沫代表岩浆,打开瓶盖就象地壳里有了裂缝,泡沫喷出就象火山喷发,原因是啤酒内部有压力。
我的发现:地球内部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裂缝或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
2、地震的成因。
我的猜想:岩石的断裂引发了地震。
我的方案:模拟实验:把毛巾、木棍放好。
用毛巾和木棍来模拟岩石层。
我的记录:(1)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会发现产生褶皱。
(2)握住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会突然断裂,手感到麻木。
我的发现:一个木棍在断裂时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几千米厚的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引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
3、做一块卵石。
我的方案:将砖块敲碎,把一些棱角分明的碎砖块同水一起放在一个大的广口瓶里,盖上瓶盖,使劲摇晃,进行磨圆。
我的记录:
材料实验前实验后
碎砖块、有盖的大口玻璃瓶、水砖块上有尖锐的棱角。
碎砖块的棱角没有了,有的碎砖块变成了球形。
我的发现: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4、声音产生的秘密。
我的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的方案:利用双响筒、铃铛、音叉等材料制造声音,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
我的记录:
物品名称方法现象
双响筒敲打发出声音,双响筒震动。
铃铛摇发出声音,铃铛震动。
音叉音叉发音后放入水中水中有波纹。
我的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我的猜想:声音是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的。
我的方案:用闹钟、塑料袋、桌子、水槽等简单的器材做声音的传播实验。
我的记录:
我的发现:只有空气、液体、固体这些物体做桥梁,我们才能听到声音,也就是说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6、声音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我的方案:敲鼓实验。
在鼓面上放些纸屑,第一次轻轻敲,观察鼓面纸屑振动情况以及声音的大小,第二次用力敲,观察鼓面纸屑振动情况以及声音的大小。
拨动橡皮筋的实验,两次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振动情况,听声音的大小。
拨锯条实验。
我的发现:用力越大,声音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大。
7、音调的高低。
我的猜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幅快慢有关。
我的方案:压尺子、滴水两个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我的记录:
我的发现:振幅越快,声音越高;振幅越慢,声音越低。
8、木材的特点。
我的猜想:木材软硬程度不同,可以浮在水中,木头不导电我的方案:借助小刀、小灯座及灯泡、电池及电池、盒导线、水槽等工具对木材的特点进行探究。
我的记录:
我的发现:木材软硬程度不同,有沉有浮,湿木头可以导电。
9、各种各样的纸的特点。
我的猜想:不同种类的纸,它们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吸水能力是不同的。
我的方案:用对比的方法探究纸的特点。
用手感受纸的光滑程度和软硬程度;将几种纸放入水槽中,观察纸的吸水情况我的记录:
我的发现:表面粗糙的纸张水渍高。
表面光滑且较硬的纸吸水能力差,表面粗糙且较软的纸吸水能力强。
11、举世闻名的中国陶瓷。
我的交流:陶瓷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陶瓷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除了具有使用价值外,还具有鉴赏价值、艺术价值。
我的发现:陶瓷是中国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陶瓷的特点。
我的猜想:陶瓷不易燃烧,较硬,不能浮在水面上,不容易导电和传热,容易碎、碎片很锋利。
我的方案:借助锤子、小刀、酒精灯、电池、导线、小闸刀、小灯座及灯泡、火柴、水槽、冷热水,通过实验,了解陶瓷的特点。
我的记录:
我的发现:陶瓷不易燃,硬度较大,不能浮在水面上,不容易导电,不容易传热,容易碎、碎片很锋利。
12、金属的特点。
我的猜想:金属的特点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易传热、易导电。
我的方案:借助锤、铁、铜、铝、小刀、导线、电池、小闸刀、酒精灯、放大镜等材料,设计试验探究。
我的记录:
我的发现:金属不易燃,多数硬度较大,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导电,不易碎。
13、玻璃和塑料的特点。
我的猜想:一般的玻璃易碎;绝缘性能好;有较好的透明性;不易燃烧;不易融化;不易变形等。
塑料较轻;有较好的耐磨耗性;加工成本低;易燃烧;容易老化等。
我的方案:借助相同厚度与大小的玻璃和塑料、酒精灯、镊子、天平,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玻璃与塑料的特性。
我的发现:玻璃传热、玻璃比塑料重、透明度好、容易碎、不容易燃烧。
※玻璃和塑料的优点和缺点。
我的交流:玻璃的透明度好,无污染,成本低廉。
缺点是易碎。
塑料制造成本低,较轻,有一定的柔韧性,不导电。
缺点: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容易老化。
我的发现:玻璃与塑料的使用具有两面性,既有正面作用,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14、水蒸发时会吸收热量吗?
我的猜想: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我的方案: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水中,观察温度计的指数,并记录下来。
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挂在支架上,观察大约十分钟,边观察边记录,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我的记录:
我的发现:温度计液泡上的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
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怎样才能使水蒸发的更快些?
我的猜想:加热可使水蒸发得快些。
我的方案:在两个相同的蒸发皿中分别滴入少许等量的水,用酒精灯给一个蒸发皿加热,另一个不加热,观察水的变化。
我的记录:
我的发现:被加热的水一会就消失了,没加热的水没有变化。
加热可使蒸发得快
15、给水加热。
我的方案:1.在铁架台的上面和下面各组装一个铁圈,下面的铁圈上垫一石棉网,石棉网上面放上少半杯凉水,下面放上酒精灯。
2.在铁架台的上面的铁圈上挂一只温度计,
温度计的液泡正好浸入水中。
3.先记录下温度计的读数,然后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
4.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读数,直至水冒泡翻腾。
5.水冒泡翻腾后,继续加热约二分钟,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我的记录:
水的温度变化统计表
我的发现:温度计的指数不断上升,达到一定温度时,水冒泡翻腾。
继续加热,温度计的指数不再上升。
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并不停地翻腾起来。
16、小水珠的形成。
我的猜想:水蒸气遇冷可以变小水珠。
我的方案:①点燃酒精灯,把一个瓷盘加热;②在两个杯子里倒上等量的热水;③把两个瓷盘同时盖在杯口上,一段时间后,观察瓷盘壁上的变化。
我的发现: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
17、我的猜想:水的温度为零时开始结冰。
我的方案:1.在大烧杯内放入冰块,倒入适量的浓盐水。
2.把试管内装上一小半水,把温度计插入试管内,记下温度计的指数,
然后把这个装置放入大烧杯中。
3.仔细观察试管内水的变化,每隔二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
4.把记录测量的温度和初始温度对比。
我的发现:试管内水的温度越来越低,水慢慢结冰。
水结冰时的温度(0℃)就是水的冰点。
18、雨的形成。
我的猜想:云中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凝结成较大的水滴降下来就是雨。
我的方案:加热玻璃杯内的水,在玻璃杯口放一盛着凉水瓷盘,一会就会看到有水滴从瓷盘底部滴出。
我的发现:“雨”是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小水滴。
19、雾的形成。
我的猜想:水蒸气遇冷形成的许许多多小水滴漂浮在低空,形成了雾。
我的方案:加热水至沸腾,在玻璃管外就会看到冒出的“白气”;在玻璃杯内倒上温水,将一块冰块置于杯口处,就会看到有“白气”形成,这就是雾。
把冰拿开,“白气”会逐渐消失
我的发现: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这就是雾。
20、露的形成。
我的猜想:露是水蒸气受冷凝结城的小水珠。
我的方案:用干毛巾将较大的不锈钢杯外表面擦干净,然后将碎冰块倒入杯内1/2处,掺入适量冷水至2/3处,静置一段时间,就能看到杯壁外挂满了小水珠,这就是露。
我的发现:露是水蒸气遇冷(0℃以上)凝结而成的水滴。
※霜的形成。
我的猜想:霜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
我的方案:用干毛巾将易拉罐外表面擦干净,将碎冰与食盐混合(3∶1)装入罐内至2/3处,搅拌均匀。
将易拉罐放在浸湿了的毛巾上,一会罐外壁上出现了一层“白色粉沫”,这就是霜。
我的发现:霜是水蒸气遇冷(0℃以下)在物体表面上直接凝化而成的冰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