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实验分组及时间安排.doc
- 格式:docx
- 大小:14.81 KB
- 文档页数:4
实验室仪器校准周期原则和方法实验室分析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受其使用频繁程度、准确度要求、使用环境、使用性能等多因素的影响,可以说,确定校准周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很多分析人员在以下几个问题常有疑问,比如,如何确定校准周期的原则和方法? 确定校准周期有哪些现行的标准依据?实验室内部可以随意更改仪器设备的校准周期吗?别着急,答案一个个来揭晓!标准文件中关于校准周期如何解释?CNAS-CL01中5.10.4.4校准证书(或校准标签)不应包含对校准时间间隔的建议,除非已与客户达成协议。
该要求可能被法规取代。
明确规定校准实验室不能给出校准周期的建议。
校准周期由实验室根据计量器具的实际使用情况,本着科学、经济和量值准确的原则自行确定。
仪器在第一次校准之后,第二次校准时间先规定1年,1年后送校准实验室校准还是很“准”(与第一次校准比较在误差范围内),就可定2年了,依次类推,最长不能超过5年,但期间一定需安排期间核查,如果发现不稳定情况,就需重新校准。
校准周期的确定要有理有据先说校准周期,也就是确认间隔,它是衡量计量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在用测量仪器的合格率。
只有严格执行校准周期,才能保证科研生产等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
为保证量值准确可靠,必须科学的确定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不合理会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是否合理,取决于校准合格率,也取决于仪器的历史校准记录,可将其作为最基本的依据。
但随着时间的变化或是操作环境的变化,或者是测量仪器使用方式和条件的变化,可能导致仪器失准。
因此,当测量仪器的一个校准周期过后,就该立即校准。
另外,在有效校准期内,也应不定期抽查仪器偏离的状态。
根据上述信息对校准周期做适当调整,适当延长或缩短校准周期。
确定校准周期的原则确定校准周期必须遵循两条对立的基本原则:一是在这个周期内测量仪器超出允许误差的风险尽可能最小;二是经济合理,使校准费用尽可能最少。
为了寻求上述风险和费用两者平衡的最佳值,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积累大量的实验数据,经分析研究后确定。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究摘要:本文针对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任务驱动教学、开放实验室、学生实验员参与及优化教学评价等措施,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改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关键词:仪器分析实验;任务驱动;教学评价仪器分析课程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对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等信息进行表征和测量。
这门课程主要以实验为载体,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而且要求学生了解仪器的基本结构、功能,进而学会仪器的操作方法,最终达到用各种仪器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课程需要实验来承载和检验教学内容,因此开展具体的实验教学显得非常重要。
但是在本人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影响教学效果的难点问题,也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具体的解决方法,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改善,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专业班级中学生人数多,平均50人左右,教学时数有限,每周仅6个课时,指导教师人数较少,仅两名实验员教师,实验设施不足,一次仅能容纳25人左右,很难实现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只有一部分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另有一部分学生轮不到动手就已经下课,甚至有些学生浑水摸鱼,用编造、抄袭的实验数据充数。
1.2现有的教学仪器,有部分是几年前购买的还未更新,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企业要求,有部分因为品牌、型号多,与学生去企业工作面对的具体对象不同,导致学生就业不能“零对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3以单一的实验报告单成绩或者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判断学生学习效果,是纸上谈兵的片面方式,不能真正衡量学生动手能力。
2 针对性解决方法2.1针对第一个难点2.1.1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我们与就业学生人数较多的巴州地区石油、天然气、建材、造纸等企业积极联系,通过针对企业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对工作态度的要求等进行调研,基本了解了企业对此类专业人才的要求。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仪器分析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培养具备仪器分析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优秀人才,我国高校纷纷开设了仪器分析课程。
本文以某高校仪器分析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提高仪器分析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应用领域。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数据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内容1.仪器分析基础理论:包括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质谱分析等。
2.仪器分析实验: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
3.仪器分析应用:涉及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药卫生、生物化学等领域。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采用分组实验、虚拟实验、现场实验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熟练掌握仪器操作。
3.实践教学: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创新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展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实践1.理论教学实践(1)采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仪器分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实验教学实践(1)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2)虚拟实验:利用虚拟实验软件,使学生熟悉仪器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3)现场实验: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使学生了解仪器分析的最新进展。
3.实践教学实践(1)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展创新实验。
(3)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会议,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模式探析关键词:卫生检验与检疫;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模式。
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专业,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创办之初到现在已有40多年的历史[1]。
它旨在培养具有预防医学、卫生理化检验及微生物学检验等方面的高级技术性人才。
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面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卫生监测部门、食品卫生监测机构、检验检疫机构、质量监督所、医院检验科等多个行业,在实际工作中常需操作多种大型仪器对样本进行检测和分析,因此对仪器分析专业内容的应用至关重要,但在高校卫检专业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论文对高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仪器分析实验课的教学模式进行初步分析与探索,以期改善仪器分析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1 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仪器分析实验课的现状与问题1.1 大型仪器数量及种类普遍不足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是分析化学的两大类分析方法[2],仪器分析作为现代重要的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地应用于多个专业与领域,通过多种大型仪器对待测物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
其分析快速、结果准确、操作简便等优点与其仪器的精准性和先进性分不开,而这些大型仪器大多价格十分昂贵,大多教学单位购置的大型仪器种类较少,更新换代速度较慢,如现在科研单位早已普遍采用联用技术,如液-质联用色谱、气-质联用色谱等,而很多高校的色谱还是原始的单泵、手动进样。
而且大多数学校的大型仪器数量有限,同一种类的仪器往往只有一台,在学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操作机会就会大大减少,学生对仪器的认识就会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知识上,并不能真正掌握仪器的操作流程及关键技术。
1.2 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探索性由于学生人数众多,仪器及实验教师数量普遍较少,因此在仪器分析的实验教学中常采取分大组、观摩教学的方式,由实验老师介绍仪器结构、演示操作,学生从旁了解参观;或者由实验老师准备大部分的前期工作,如高效液相色谱实验中,老师会提前准备好流动相、跑平基线、设置好参数、过滤样品等,而学生只需进样即可。
科学小实验教学计划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活动总结、策划方案、汇报材料、个人总结、心得体会、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activity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ing materials, personal summaries, insight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科学小实验教学计划6篇为了将教学计划制定的更加完善,我们需要对个教师能力有全面认识,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教学任务,我们都要提前制定好教学计划,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科学小实验教学计划6篇,供大家参考。
虚拟仪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虚拟仪器的概念、原理及其在工程测试中的应用。
2. 掌握虚拟仪器的设计流程和关键编程技术,如LabVIEW或Python等编程语言。
3. 学习虚拟仪器在不同领域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功能及操作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虚拟仪器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利用虚拟仪器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能在项目中进行有效分工与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虚拟仪器及工程测试领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虚拟仪器设计和应用中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虚拟仪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虚拟仪器概述- 虚拟仪器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虚拟仪器与传统仪器的区别与联系2. 虚拟仪器原理与组成- 数据采集原理- 虚拟仪器硬件与软件组成- 常用传感器及其应用3. 虚拟仪器设计流程- 需求分析- 硬件选型与搭建- 软件设计流程(以LabVIEW或Python为例)- 系统调试与优化4. 虚拟仪器编程技术- LabVIEW编程基础与实例- Python在虚拟仪器中的应用-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5. 虚拟仪器应用案例- 案例分析:虚拟仪器在机械、电子、生物等领域的应用-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虚拟仪器设计与实现6. 教学进度安排- 概述与原理:2课时- 设计流程与编程技术:4课时- 应用案例与实践操作:6课时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组织,明确教学大纲和进度安排。
结合课本内容,确保学生掌握虚拟仪器基础知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药理学机能实验报告篇一:《药理学》设计性实验《药理学》设计性实验一、设计性实验目的设计性实验目的是:充分调动同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将所学得基础医学知识应用于实验的选题与设计。
通过创造性设计一种机能性动物实验(包括动物的病理模型),在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范围内,完成从实验设计到亲自动手操作全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动物的各种机能与代谢变化,分析和掌握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机制,使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相结合。
最终达到提高同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与创新精神。
二、设计性实验完成的基本步骤1.立题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根据已学的基础或近期将要学的知识,并利用图书馆及其Internet 网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
经过小组集体酝酿、讨论确立一个既有科学性又有一定创新的药理学实验题目。
但是,要注意动物实验方案不可过大和脱离现实条件,应强调其可操作性。
初步选题后,由带习老师根据设计方案的目的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初审,然后与同学一起对实验方案进行论证。
2.方案设计的内容与格式每实验小组在立题基础上,认真地按照规定的格式写出动物实验的设计方案。
设计性实验方案的内容应详细和具可操作性,具体的内容和格式要求如下:①题目,班级、设计者;②立题依据(实验的目的、意义,以及拟解决的问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③实验动物品种、性别、规格和数量;④实验器材与药品(器材名称、型号、规格和数量;药品或试剂的名称、规格、剂型和使用量),包括特殊仪器与药品需要;⑤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包括实验的技术路线、实验的进程安排、每个研究项目的具体操作过程,以及设立的观察指标和指标的检测手段;⑥观察结果的记录表格制作;⑦预期结果;⑧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措施;⑨注明参阅文献。
3.实验准备同学应根据实验的设计方案列出实验所需的动物、器械、药品的预算清单,在实验课前两周提交指导老师。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使用速度知觉仪,探究人的速度知觉阈限,比较快速和慢速知觉阈限的差别,并分析距离对速度知觉的影响。
二、实验背景速度知觉是人们对外界物体运动速度的感知能力。
速度知觉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如驾驶、运动等。
然而,速度知觉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运动物体的速度、距离、观察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等。
因此,研究速度知觉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地点:犯罪心理实验室2. 实验仪器:北大青鸟BD-II-508型速度知觉仪3. 被试:20名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4. 实验流程:(1)被试随机分组,每组10人。
(2)每组被试在速度知觉仪前进行实验。
(3)实验过程中,速度知觉仪以不同的速度(快速、慢速)和距离(短距离、长距离)呈现运动物体。
(4)被试在观察运动物体后,根据感觉到的速度进行评分。
(5)重复实验多次,记录被试的速度评分。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速度知觉阈限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在快速运动物体和慢速运动物体的速度知觉阈限存在显著差异。
快速运动物体的速度知觉阈限为4.0±1.2m/s,慢速运动物体的速度知觉阈限为2.0±0.8m/s。
这表明,人类对快速运动物体的感知能力优于慢速运动物体。
2. 距离对速度知觉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距离对速度知觉有一定影响。
在短距离条件下,被试对运动物体的速度知觉阈限为3.0±0.9m/s;在长距离条件下,被试对运动物体的速度知觉阈限为2.5±0.7m/s。
这表明,距离越远,人类对运动物体的速度知觉越低。
3. 不同状态下的速度知觉在实验过程中,被试处于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下。
实验结果显示,在安静状态下,被试对运动物体的速度知觉阈限为3.5±1.0m/s;在紧张状态下,被试对运动物体的速度知觉阈限为2.8±0.9m/s。
这表明,生理和心理状态对速度知觉有一定影响。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精选14篇)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以下实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核心,加强观察和实验,注重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表达交流等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去亲历科学,在亲自操作、动手实验、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二、目标、措施1、加大实验教学力度伴随着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师训计划课题的开展,我校的实验教学也加大了力度,根据新的配备标准补充了仪器,保证了科学课的充分开展,在教学领导小组的组织下,切实把精力放在指导实验教学研究上。
2、扎实开展实验教学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教育要真正作到面向全体,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机会。
实验教学在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学期初,实验教学领导小组根据教研中心的配档要求,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配档标准,实验教师要严格按照配档要求组织好实验教学。
教学过程中学校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活动,组织举行实验教学公开课,经验交流、技术培训等教研活动。
抓好实验的备课,课前仪器准备和实验,课堂实验组织与实施、课后反思四个环节,不断优化实验教学。
根据教学要求填好实验通知单和实验教学记录,保证实验的开出率,实验教师要明确几种类型实验的基本要求:(1)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准备充分、重点突出、操作规范、准备安全(2)学生分组实验:A准备阶段:制定实验计划;B实验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正确操作,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了解实验反馈和动态,检查实验效果;C总结阶段写出实验报告,整理仪器,课外实验加强引导,提高兴趣。
3、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结合新教材的内容,任课教师在实验课前要填好实验通知单,送交仪器室,实验教师协助任课教师配备仪器,器材和药品。
仪器分析思政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仪器分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仪器分析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使学生理解仪器分析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各类常见仪器分析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实验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等。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了解仪器分析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仪器分析原理:学习各类仪器分析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3.常见仪器分析技术:掌握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等常见分析技术的应用;4.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学习实验操作步骤、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5.仪器分析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仪器分析技术在实际领域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仪器分析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4.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选择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仪器分析》相关章节;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阅读;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实验视频等,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室设备,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章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报告,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4.考试:设置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以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xrd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X射线衍射(XRD)的基本原理,掌握XRD技术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掌握XRD图谱的解读方法,识别晶体结构和相位分析。
3. 学生了解XRD仪器的组成、操作步骤及数据处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操作XRD仪器,完成样品的制备和测量。
2. 学生能运用XRD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获得晶体结构、晶格常数等信息。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材料科学的兴趣,增强科学研究的热情。
2. 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遵循实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安全。
3. 学生培养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分享实验成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验课程,以实践操作和数据处理为主,结合理论讲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备一定的化学和物理知识基础,对实验课程感兴趣,但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关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和细节,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XRD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教学内容1. X射线衍射基本原理:晶体与X射线相互作用,布拉格定律,衍射条件。
2. XRD技术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晶体结构分析,相位分析,应力与应变测量。
3. XRD图谱的解读:衍射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指标化与相位分析。
4. XRD仪器的组成与操作:X射线源、样品台、探测器、数据采集系统。
5. 样品制备与测量:样品的制备方法,测量参数的选择,实验操作步骤。
6. 数据处理与分析:使用XRD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获得晶体结构、晶格常数等参数。
7.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操作XRD仪器进行样品测量,分析实际案例,解决具体问题。
教材章节关联:1. X射线衍射基本原理——《物理学》中晶体学相关章节。
一、实验基本信息1. 实验名称:2. 实验目的:3. 实验时间:4. 实验地点:5. 实验人员:6. 实验动物种类及数量:- 种类:______- 数量:______- 年龄:______- 性别:______- 健康状况:______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药品:______- 试剂:______- 仪器:______2. 仪器名称及型号:- 仪器1:______(型号:______) - 仪器2:______(型号:______) - 仪器3:______(型号:______)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实验分组:- 实验组:______- 对照组:______2. 实验步骤:1. 将实验动物按实验分组,分别编号。
2. 对实验组动物进行______处理。
3. 对对照组动物进行______处理。
4. 在______时间内,观察并记录动物的行为变化。
5.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实验组动物______。
- 对照组动物______。
2. 结果分析:-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动物的行为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实验处理对动物的影响。
- 根据实验结果,探讨实验目的的实现程度。
五、讨论1. 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一致性。
2.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及原因分析。
3. 实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及局限性。
4. 对实验方法的改进建议。
六、结论1. 实验目的已基本实现。
2. 实验结果表明,______处理对动物______有显著影响。
3. 为进一步研究,建议开展______方面的实验。
七、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1]2. [参考文献2]3. [参考文献3]八、附录1. 实验数据表2. 实验图片3. 实验过程记录注意: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实验进行调整。
实验报告应真实、客观、详尽地反映实验过程和结果。
仪器分析实验分组及时间安排
(09级化学、应用化学专业、 08
级化生基地班)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指导老师 实验地点
实验一 模拟电子线路 黄光明 物理学院
实验二 酸碱电位滴定 谢云英张笑杨玉琪
412
实验三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自来 水中钙、镁的含量 莫雅君文丽娟
425
实验四 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试液中 微量铁 宋丹丹李旋李永蓉
408
实验五 混合物中铬、锰含量的同时测定 周燕平谭诗淼
407
实验六 气相色谱定性、定量分析 程靖
407
实验七 液相色谱法测定咖啡因含量或 饮料中维生素含量 徐姗孙晓曼饶燕芳
423
实验八 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阴离子的含 量 张琳官金艳
407
实验九 红外光谱法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 构 钟鸿英王晓丽夏莉莎
407
实验十 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蒽醌试样中 蒽醌的含量 李芳冯玲玲伍约红
407
实验^一 分子荧光法测定奎宁的含量 李伟国孙善楠
407
实验十二 牙膏中含氟的测定 龚静鸣周婷
412
仪器分析实验分组及时间安排(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
\实 分组\验
周数、\
-二
二
-三 四 五 、■ 八 七 八 九 十 十 十
第五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第六周 国庆节放假
第七周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八周
10 11 1 2 3 4 5 6 7 8 9
第九周
9 10 11 1 2 3 4 5 6 7
8
第十周 运动会
第十一周
8 9 10 11 1 2 3 4 5 6 7
第十二周
7 8 9 10 11 1 2 3 4 5 6
第十三周
6 7 8 9 10 11 1 2 3 4 5
第十四周
5 6 7 8 9 10 11 1 2 3 4
第十五周
4 5 6 7 8 9 10 11 1 2 3
第十六周
3 4 5 6 7 8 9 10 11 1 2
第十七周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周四上午
\实
分组\验
-二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 十
第五周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4
第六周 国庆节放假
第七周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4
第八周
24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第九周
21 24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十周 运动会
第十一周
20 21 24 13 14 15 16 17 18 19
第十二周
19 20 21 24 13 14 15 16 17 18
第十三周
18 19 20 21 24 13 14 15 16 17
第十四周
17 18 19 20 21 24 13 14 15 16
第十五周
16 17 18 19 20 21 24 13 14 15
第十六周
15 16 17 18 19 20 21 24 13 14
第十七周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4 13
周六上午
\实
分组\验
-二
二
-三 四 五 、■ 八 七 八 九 十 十 十
第十九周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第六周 国庆节放假
2
第七周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第八周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第九周
33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第十周 运动会
第十一周
32 33 25 26 27 28 29 30 31
第十二周
31 32 33 25 26 27 28 29 30
第十三周
30 31 32 33 25 26 27 28 29
第十四周
29 30 31 32 33 25 26 27 28
第十五周
28 29 30 31 32 33 25 26 27
第十六周
27 28 29 30 31 32 33 25 26
第十七周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25
注意:第三周:模拟电子线路和数字电路实验,实验地点:物理学院9209和9213。
第五周:化学学院四楼实验室其它仪器分析实验。
第六周:国庆节放假。
第十周:校运会。
上课时间一律为上午8: 00分。每实验学时为4学时。
学生分组名单
第
1
刘美欣
第
2
组:
陈强
第
3
组:
陈美彦
第
4
组:
闵乔
第
5
组:
姜亚兰
第
6
组:
胡静
第
7
组:
' ■ [ [, '.Hr f /
曹端喜
第
8
组:
林继生
第
9
组:
陈飞芳
第
10
组:
陈泽智
第
11
组:
阿栋仁
周二实验小组
刘阳 龙悦 倪文芳 王冬雪 王佳亮 王晓霞 王玉玲 车婧 益欣 官超凡
毛志辉 苏静娴 王海 雪顿次仁 朱江 陈怀宇 陈青英 陈亚芹 褚梦婷
邓彩霞 皇兵 刘雅梅 王春亚 刘国强 志彬 冉寿梅 施雯 王嫚嫚 王平
尹俊丽 田大雄 米尔妮萨 罗金祥 唐君成 谢梦蓉 杨砚飞 袁观莲 朱静
欧阳健强 王晓丹 婷婷 焦珂 瞿纪江 汤华森 王静 张迁 冯求荣 王超
陈畅 陈佳阳 何展欣 蒋鞠姣 刘爱荣 刘舒阳 罗丹 杨科 陈燕 李永菲
梅梦蝶 熊昕 许培青 张维 高芳引 胥洋 丁晖 刘璇 文凯丽 赵春蕾 林
冬玲 于云亚 赵歆 丁弘正 黄鑫磊 谭健 王定同 王力 徐长鑫 江罗海
龚进 王梦 王彭 夏嵩 杨襄 杜悦悦 王建立
第 13 组:
第 14 组:
第 15 组:
第 16 组:
第 17 组:
第 18 组:
第 19 组:
第 20 组:
第 21 组:
第 24 组:
鲁战胜
胡玉珍
次卓玛
赵霖烜
周四实验小组
包奇 曹红阳 戴舒婷 李彬 肖鸿 徐东方 季春旭 刘洁
萍 鲁志婧 吴琼 张广平 周焜 陈敏 丁雷 金程程 饶
玉洁 刘学 谢立 杨晨临 赵智星 秦一菡 唐红明 王佳
欢 郑华英 朱洁 吴建萍
杨领 李珏 刘海燕 切乃提 谢浪萍 洪希茜 李雪瓶 王鹏 敦闯 旦
增拉姆 袁梁秀 赵琳琳 李莎 李雨婷 龙灿 周仁森 郭晓冬 李娟
李玉红 刘微 潘竞航 吴静 崔俊杰 董又菁 李姣 陈晶 张越
吴建军 胡媛媛 朱琴
陈斯华 侯轶男 李伟 杨若雪 冯
睿 沈辉雄 杨薇 余青华
周六实验小组
白永刚 陈正石 陈志好 胡聪 胡敏 马云 王双双( 419) 赵国润 李亚 沈艳青
第 25 组: 荣健 王倩倩 第 26 组: 甘亮 焦思聪 李鸿舸 梁江洪 钱弘毅 韦福顺 张婉璐 邹良元
张锐 曾冰茹 鲁 理奇 粟思韵 第 27 组: 祝芹 第 28 组: 第 29 组: 第 30 组: 第 31 组:
徐
博
何承辉 李强 练梦婷 马蓉 王晨旭 王双双 ( 409)王梦娣 张林敏 吴敏 郭雯雯
张朝龙 邓世忠 李欣芮 朱琥璇 胡昕 周丽琴 汪江 夏萍 向娟 央宗 孙春花 冯祝嘉 余玥婷 高阳 陈黎艳 蔡群 邹星 周佳明 李长洪 杨昌远
陈甜 冯志均 姜芮 刘州霞 杜纪亮 游远 玉苏甫江 张龙 陈东 杨璇 尤东琳 袁博 王
强
韩雪文 刘志 麦麦提斯 沈素帆 吴瀚 张乃裕 罗舒婷 喻磊
刘枝兰 褚洁梅
第 32 组:林家惠 彭文文 许清 段源羚 曲腊腊 王金 吴鸣 张旭 向嘉辰 甘恒 蔡玉萍 第 33 组: 阿
里木江 高英 叶友坡 刘星星 张德斌 张信 邹响林 吴彬彬
钱振宁 胡今鸿 胡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