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类型学一
- 格式:ppt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12
田野考古学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学系陈洪海副教授第一章田野考古学概说1-1,考古学的研究体系1-1-1,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与目的1-1-1-1,考古学研究对象的特点考古学虽然不拒绝文献资料,但他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实物资料来复原历史。
而研究技术和方法又是考古资料的特性决定了的。
概括考古资料的特点,有如下三点:实物性;非文字;局部完整与整体的不完整性;1-1-1-2,考古学研究的目的资料的阐释1-1-1-3,考古学的方法论1-1-1-3-1,分析的方法1-1-1-3-2,比较的方法1-1-1-3-3,复原的方法1-2,田野考古学的内容和特点1-2-1,田野考古的内容1-2-1-1,调查、发掘来获取资料1-2-1-2,整理,提取系统化信息1-2-1-3,报告,资料信息的发布1-2-2,田野考古学的特点田野考古学不仅仅是单纯地提供研究资料的技术性环节,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过程。
田野考古是一套由许多工作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工程,这些技术方法不是任意地杂乱无章的拼凑在一起的,而是针对考古资料的特点和从考古学的目的所提出的要求,按照一定原理组成的技术体系,为了保障这个技术体系的组织合理、运用得当和富有成效,就必须对这套技术体系从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2-2-1,对各种有针对性发展起来的技术其作用和局限性的说明1-2-2-2,对将许多技术组织匹配成一套技术体系时的原理、逻辑关系,及有效性的说明1-2-2-3,对于这个技术体系的发展过程及其背后深层道理的阐释1-3,田野考古学的发展史1-3-1,外国田野考古简史1-3-1-1 ,萌芽期(15 末~18 末)这一时期调查发掘的目标只是艺术品和有经济价值的古物,以及与文献记载有关的古迹和铭刻。
调查、发掘、记录都没有采用科学的操作方法,属于“找宝式”的工作。
1-3-1-2,形成期(19 世纪)形成期(19 世纪) 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逐渐地完善起来,至19 世纪后半叶,地层学的建立,标志着科学的田野考古学形成。
简述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
考古类型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物和遗址类型、结构和功能的科学,是考古学中非常重要的分支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
1. 类型定义: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类型的文物和遗址,来识别和描述古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不同类型的文物和遗址可以被归类为不同的类型,例如建筑、墓葬、陶器、玉器、铜器、瓷器、武器等。
2. 类型分类:考古类型学的分类是基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分类方法。
不同类型的文物和遗址可以被归为不同的类型,例如建筑类型、墓葬类型、陶器类型、玉器类型等。
这些类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且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区分和确认。
3. 类型推断: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类型的文物和遗址,考古类型学可以推断出古代社会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建筑和墓葬,可以推断出古代社会的建筑和墓葬类型、结构和功能;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陶器和武器,可以推断出古代社会的陶器和武器类型、用途和生产方式等。
4. 类型模拟:考古类型学还可以进行类型模拟,即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的文物和遗址,来还原古代社会的结构和功能。
类型模拟的方法包括计算机模拟和模型模拟,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来模拟不同类型的文物和遗址的结构和功能。
5. 类型验证:最后,考古类型学还可以进行类型验证,即通过实际考古发掘和类型分析,来验证古代社会的类型和结构。
地层学三、考古地层学(一)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地层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学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但需要说明的是,地质学中的地层学,是以各种自然堆积(自然层)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搞清地壳形成的历史;而考古学中地层学,则是以主要因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文化层)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究明人类文化堆积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两种地层形成的原因不一样,内涵和存在的形式不同,因此观察和分析地层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此外,考古地层学中还包括了一些地质地层学中所没有的内容,即除了观察、分析各种文化层形成的原因外,还要拿这种理解来指导发掘工作,处理各层次的遗迹。
为了区别两种地层学,考古学中的地层学就叫“考古地层学(10)。
考古地层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尽可能准确地将这些性质、时间不同的文化堆积层次区别开来,确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即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二)文化层形成的基本原理文化层的形成,就其最基本的原因来说,是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的结果。
人类的文化堆积,必然包含有人类活动而遗留的各种文化遗迹、遗物,由于各个时期堆积形成的原因不尽相同,反映在土质、土色与包含物等方面均有所区别。
考古层学主要任务就是区分各个时期文化堆积的层次,判定古文化遗址中各个时期堆积层次的先后顺序,进而确定各层次遗迹、遗物的地层关系。
一般说来,人类对居住地的选择有一定的共同要求,如近水、向阳、安全和生活资源丰富等。
因此,在一些符合上述条件的理想地点,往往被历代居民都选作居住地。
这样,在同一个遗址中,常常包含有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或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堆积层次,构成了这一遗址不同时期人类活动过程的记录(图 1-1 )。
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地层形成的顺序是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即老的在下、新的在上,这叫地层层序律。
文化层主要是由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文化层的形成过程,较之自然层要复杂的多,期间除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之外,也同时受到自然力的作用。
考古学基础知识一、狭义考古学: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的学科。
在考古学上对可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物,对不可或不能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迹,把遗物和遗迹亦总称为遗存。
田野考古的首要任务是搜集资料,搜寻物件是有助于研究人类历史的一切遗存,既有人类遗留下来的人工遗迹和人工物,也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遗存和自然地理资料,例如土样、贝壳、花粉、动物骨髂等等。
搜寻物件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从居住址、制作场,到墓葬;从日用器、兵器,到礼器、乐器、艺术品;从材料、半成品、成品,到废品、生活垃圾;从巨大的城址、长城运河,到微小的珠饰、籽种、昆虫遗体,以及直径在10-100微米的孢粉,都在搜寻之列。
1、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
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
其中考古调查是在基本不破坏原有遗存的情况下,对遗存进行考察、记录,有选择地收集暴露出来的遗物,并确定需要保护的遗存。
发掘是通过挖掘来揭露遗迹,收集遗物,记录各种现象。
清理是在遗存已被破坏的情况下,对其残留部分进行抢救性的发掘,也可以把清理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发掘。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一次工作兼有几种工作方式,如调查中常配以试掘,正式发掘也要边发掘边调查。
2、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田野考古工作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野外工作、室内整理、编写发表报告。
1) 准备:地面踏查是我国现阶段田野调查的主要形式。
地面踏查分为全面普查、专题调查、预备调查、区域系统调查。
钻探是利用探铲取得一定地点的文化堆积资料,它比发掘省工、破坏性小,能在短时间内了解较大面积的地下情况。
A、水边——古代生活靠水,所以遗址多在山区水边,所以说长江黄河是母亲河,古文明都有水源,如二里头等都是与河流密不可分;丘陵——古代为了逃避水难B、在地面上有无古代遗物(如陶片),根据常识判断是哪个时期的文物,判断哪个时代的人在此生活C、根据崖的土质判断此前是否有人在此生活过,调查记录(在郑州等地曾做过大规模调查,非常辛苦) 2) 田野发掘打报告给国家文物局,经过审批才能进行挖掘,购买物资、挖掘时间长短不等,从几个月到几年。
考古类型学的三种分类概念
考古类型学,又称为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是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主要用来研究遗迹和遗物的形态变化过程,找出其先后演变规律,从而结合地层学判断年代,确定遗存的文化性质,分析其反映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关系、精神活动等。
考古类型学并不直接具有三种分类概念,但是,通过对考古遗存形态的排比来探求其变化规律,逻辑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凡是具有一定的形态并且延续了一定时间的考古遗存,都可以进行类型学研究。
在进行考古类型学研究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或角度进行分类。
例如,可以根据遗存的形态、功能、材质、年代等进行分类。
这些分类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遗存的性质、特点以及它们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中的地位和意义。
请注意,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考古类型学的具体分类概念也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的发现而有所变化。
因此,对于考古类型学的理解应保持开放和动态的态度。
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现实应用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过去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遗留下来的实物和文本资料的学科。
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过去的文化活动、社会制度、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人类发展的历程和现代社会的渊源。
本文将探讨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现实应用。
一、考古学的基本理论1.1 考古学分类在考古学的研究中,我们主要对文化遗址、文物和古人类遗址进行研究。
根据遗址类型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分为文化考古学、文物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等不同学科。
其中,文化考古学主要研究各种文化遗址和文化遗物,如古代墓葬、遗址、城址等;文物考古学主要研究各种文物,如陶瓷、金属器、玻璃器等;古人类学主要研究各种古人类化石、化石遗址等。
1.2 考古学的基本理论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人类活动所留下来的物质记录,来推测人类历史上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考古分层和考古史学。
其中,考古分层是通过各层文化遗址的不同,推断人类历史上某段时间的文化特征、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
而考古史学是通过手稿、碑文、石刻等文献资料和各种文物,来探究人类历史的史实和文化特征。
1.3 考古学的学科交叉考古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还涉及到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如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
其中,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应用让考古学得以迅速发展。
例如,碳14测年技术和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精确测年和质谱分析,而计算机科学的应用也让考古学研究更加精细化和全面化。
二、考古学的现实应用2.1 考古学对旅游业的推动考古遗址和文物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之一。
考古学的研究可以发掘更多的文化遗址和文物,为旅游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更精彩的旅游体验。
如希腊、埃及等国家的文化遗产吸引着近百万的游客前往参观,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让当地居民获益于旅游的经济收益。
2.2 考古学对文物保护的推动考古学对文物保护也有着重要作用。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内容
考古学类型学是指通过对古代人类文化遗存的分类、比较和研究,揭示古代人类社会的文化演进和变迁规律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文化类型的划分:通过对古代人类文化遗存的特征和差异进
行分析和归纳,确定不同的文化类型。
2.文化现象的分类:对古代文化现象进行分类,如建筑、器皿、铭文、艺术品等,以便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和研究。
3.文化时期的划分:通过对各类文化遗物的年代、风格和特征
等方面的分析,确定不同的文化时期和阶段。
4.文化区域的界定:通过对古代文化遗存的分布、特征和相似
性等方面的分析,确定不同的文化区域。
5.文化关系的研究:通过对不同文化类型、文化现象、文化时
期和文化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揭示不同文化的渊源、影
响和贡献。
总之,考古类型学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人类社会的文化异同和演
进规律,为历史、考古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方法和
理论支持。
国家级精品课《田野考古学》习题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田野考古学概说[ 习题 ] :1 、解释遗迹、遗物、遗存有何不同?2 、判断下列各项那些是遗迹,那些是遗物?柱洞、灰坑、房址、带铭文的铜鼎、石碑、地画、动物骨骼、人骨。
3 、田野考古工作分几个阶段?4 、田野考古人员应该具备那些素质?[ 思考题 ] :1 、为什么说田野考古既是科学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手段,又是对古代遗存进行直接科学研究的第一过程?2 、为什么编写发掘报告也是田野考古工作?第二节田野考古简史[ 习题 ] :1 、为什么早年殷墟的发掘成为中国田野考古的摇篮?2 、推进中国田野考古发掘技术变革的重要人物有那些?[ 思考题 ] :1 、 21 世纪田野考古的技术和管理应该怎样发展?第二章地层学与类型学第一节地层学[ 习题 ] :1 、解释叠压、打破、生土、熟土、游土、间歇层、倒装层?2 、为什么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3 、地层学有何局限性?[ 思考题 ] :1 、在向下挖掘地层时,发现地层已经没有人工遗物,是不是仅据此判断该遗址到底了?2 、如何根据叠压打破关系判断堆积的早晚关系?第二节类型学[ 习题 ] :1 、解释类型学的型与式?2 、类型学局限性有哪些?[ 思考题 ] :1 、是不是所有的出土遗物都可以使用类型学进行型式排队?2 、遗迹是否也可以使用类型学研究?3 、在野外发掘阶段是否也需要考虑类型学问题?第三章考古调查第一节地面踏查[ 习题 ] :1 、地面踏查的意义?2 、地面踏查的方式?3 、如何发现遗迹?4 、踏查记录的内容?[ 思考题 ] :地面踏查方式与踏查的直接目的有何关系?第二节钻探[ 习题 ] :1 、钻探工具有哪些?2 、布孔方法有哪些?3 、常见土样有哪些?4 、钻探探孔如何编号?5 、钻探记录内容是什么?6 、练习制作钻探绘图 2 张。
[ 思考题 ] :考古队发现一个新的史前遗址,如何钻探?第三节遥感调查[ 习题 ] :1 、请举例说明物理勘探法在考古中的应用?2 、请举例说明化学勘探法在考古中的应用?[ 思考题 ] :遥感方法在考古应用中前景如何?第四章探方发掘第一节探方发掘法概述[ 习题 ] :1 、说说传统探方的结构?2 、关键柱有何作用?3 、发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4 、什么是横向发掘与垂直发掘?有何利弊?[ 思考题 ] :横向发掘与垂直发掘有何利弊?如何结合使用?第二节布方[ 习题 ] :1 、说说工地遗址总坐标基点在何处?2 、探方编号有几种方法?3 、实际布方 5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