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信息加工
- 格式:ppt
- 大小:7.14 MB
- 文档页数:10
考点之五:多媒体信息加工【考点提炼】一.多媒体(多媒体技术或多媒体计算机)是指能够同时采集、处理、编辑、存取和展示两个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
即综合处理文本、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信息的技术。
1.音频的加工软件windows录音机、gold wave、sound forge、cool edit等。
2.动画、视频①动画:一段动画是由一幅幅静态的.连续的图片组成,每一幅静态的图片称之为“帧”。
②视频直接采集:用数码摄像机直接拍摄而获得数字化视频文件。
③视频分布采集:用传统的模拟摄像机采集模拟视频信号,然后通过视频采集卡进行模拟/数字转换,得到数字化视频文件。
二.图像的类型有两种:点阵图和失量图1.位图图像(点阵图)由许多点(称为像素)组成的。
优点:表现复杂,色彩丰富;缺点:文件容量大,缩放(缩小、放大)和旋转易失真。
相关软件有:画图、photoshop、photoimpact、ACDSee、fireworks。
2.矢量图形它以数学的向量方式来记录图像内容。
优点:文件容量小,缩放(缩小、放大)或旋转等操作时图像不会失真。
缺点:不容易制作色彩变化太多的图像。
相关软件:Flash、CorelDraw。
四.Photoshop图像的加工1.旋转:用以调正拍摄对象的角度。
2.裁切:用以调整原始照片的构图,重新组织图像的布局,突出主题,去除不相关或不重要的内容。
3.色彩调校:常用的有色彩模式、亮度/对比度、色相/饱和度、色彩平衡等参数。
4.滤镜调整:用各种专用滤镜进行特殊效果的制作,如锐化、模糊化、渲染、艺术化、扭曲变形等。
5.图像的合成:是把原来的多幅图像合成一幅图,突出表达某个主题。
五.豪杰超级解霸面板常用按键【真题示例】1.(2012年高考69题).假设某图片为1024*1024点阵结构,每个点需要用三个字节来表示,在不压缩的情况下,该图片文件的大小是A.3MBB.6MBC.18MBD.24MB【规范解答】 A本图片共有点数=1024*1024个,每个点占用3个字节,则本图片总大小=1024*1024*3 字节(B),除以(1024*1024)转化为MB,即为答案A2.(2012年高考70题).数字图像可以用多重方法进行处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同一幅图像的存储格式可以转换B.处理后图像的内容可以发生变化C.裁剪后图像文件大小不变D.彩色图像可以变为黑白图像【规范解答】 C图像加工软件对图像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加工,如格式转换,图像合成,图像裁剪,图像美化修缮等等。
主题一信息技术与社会1.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与特征。
(1)媒体一词源于英文Mediu,它是指人们用于传播和表示各种信息的手段。
在计算机领域中媒体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用以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磁带、磁盘、光盘等;另一种是指信息的载体,如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表现形式。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中的多媒体是指后者。
媒体通常分为五类:感觉媒体:是指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从而使人产生直接感觉的媒体,如语言、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
.表示媒体:是指为了传送感觉媒体而人为研究出来的媒体,如文本编码、条形码等。
显示媒体:是指为信息输入/输出的媒体服务,用于电信号与感觉媒体之间产生转换,如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
存储媒体:是指用于存储表示媒体的物理介质,如硬盘、光盘、胶卷等。
传输媒体:是指用于传输表示媒体的物理介质,如电缆、光缆等。
(2)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获取、编辑、存储和显示等)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的技术。
(3)多媒体技术的特征:(大纲)信息媒体的多样性、多种技术的集成性和处理过程的交互性。
(课本)集成性、交互性、超媒体的信息组织形式、通信线路的可传播性。
2、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进程起步阶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第四代计算机的诞生、声卡和鼠标的问世、图形窗口界面的出现为主要特征。
标准化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多媒体技术逐渐成熟,以静态图像压缩、运动图像压缩、音频压缩、cD—ROM和DVD存储编码标准的产生为主要特征。
应用发展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多媒体通信、多媒体集成工具、超媒体的使用为其主要特征。
(2)应用领域:电子出版、视频会议、教育培训、影视动画、视频点播、家庭娱乐、广告宣传等。
(3)发展趋势:(大纲)高分辨率(提高显示质量)、高速化(缩短处理时间)、智能化(提高信息识别能力)、标准化(便于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
(课本)进一步完善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环境、智能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和通信技术融合到CPU 芯片中。
《视频的采集与加工》说课稿恩施市第一中学杨通辉一、说教材:《视频的采集与加工》是信息技术“浙教版”选修2 《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三章《多媒体的采集与制作》第3节的内容。
本节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常见的视频类型、格式及其存储的基本方法,能够选择适当的工具采集视频信息;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视频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
本节内容用2课时完成。
二、说学生情况由于相机、手机、摄像机的普及,照相、摄像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技术之一,因此,学生对学习本课,应该来说兴趣比较高。
另一方面,通过高一必修课的学习,学生学习了用Windows Movie Maker截取视频,已经掌握了一些视频信息加工的基本方法,因此,在本节的教学中,对于视频的采集、加工的方法介绍,提供了一些视频教程,让学习通过专题网站,针对自己的需要选择性学习,教师不集中讲解。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多种视频文件存储的格式、差异及它们适合的场合。
(2)了解视频信息的获取方法。
(3)掌握对视频信息进行加工的主要方法、具体技能。
2、过程与方法:(1)认识用视频卡对视频进行采集的过程。
(2)能采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对视频信息进行简单加工表达创意、交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视频信息的剪辑、加工,培养学生对视频制作的兴趣。
(2)经历过指定主题采集与加工视频素材后,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
四、说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常见的视频采集方法,获取现成视频文件、利用视频卡采集视频。
(2)掌握视频加工的主要方法。
2、教学难点(1)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选择合适的素材(2)剪辑视频文件的基本技能。
五、说教法、学法1、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课堂开始,播放校园电视台的“一中新闻”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恰当导入本课内容。
二是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堂上,教师提供视频编辑实例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三是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围绕小组拍摄的视频及自己选择的音乐、图片等素材,思考、制作视频。
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第3节音频、动画和视频信息的加工一、音频信息的加工1、音频文件容量的计算:采样频率×量化位数×声道数×时间 (s)/8B2、利用Audition编辑音频的方法:(1)调整音量:单击【效果】菜单—选择【振幅和压限】—选择【放大】(2)淡入淡出:单击【效果】菜单—选择【振幅和压限】—【振幅/淡化(进程)】(3)降噪:单击【效果】菜单—选择【修复】—选择【降噪器】(4)声道合成:右键单击空白音轨—选择【合并到新音轨】或【混缩到新文件】3、音频文件格式:wav、mp3(有损压缩格式)、wma 、mid二、动画信息处理1、动画的原理一系列连续变化的静态图像以每秒12幅的速度连续播放,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我们就看到了动态的效果。
2、利用Flash编辑动画的概念:(1)帧(Frame):是组成动画的一幅幅静态的画面。
(2)关键帧(Key Frame):可以标记动画中的某一个特定的片段。
(3)帧频率:即每秒播放帧的数量(单位:fps),默认为12fps。
(4)时间轴:包括帧面板、图层面板和播放指针等,用于帧和图层的编辑等。
3、Flash动画的类型:(1)逐帧动画:这是一种传统的动画方式,需要绘制出每个帧的内容,通过连续播放得到动态效果。
(2)形状补间动画只需在起始关键帧和结束关键帧中绘制不同的图形,并设置补间方式为:形状,Flash将自动创建形状、透明度、颜色和速度等变化的过渡帧。
文字对象在制作形状补间动画之前,必须为分离状态才能形成动画效果。
分离(打散)方法:单击【修改】菜单—选择【分离】命令即可(3)动作补间动画只有元件才能设置动作补间的效果。
元件是在Flash中创建的图形、影片剪辑或按钮,保存在“库”面板中。
如右图所示,即库面板。
新建元件的方法:【插入】菜单——新建元件创建完元件后,只需在起始关键帧和结束关键帧中定义元件的不同位置,并设置补间方式:动作,Flash将自动创建位置、旋转、缩放、透明度变化等效果的过渡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