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保-北京艺博--巩义窑研讨会--北朝窑址考察与初步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5.71 MB
- 文档页数:46
巩义窑址简介将白河瓷窑遗址与黄冶唐三彩窑址(第五批国保单位)合并保护,称为巩义窑址,2006年5月25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巩义市站街镇、北山口镇、紫荆街道办三镇一办区域内,延绵7公里的河流两岸台地上。
白河瓷窑遗址原名巩县瓷窑遗址,位于巩义市北山口镇水地河村、白河村、铁匠炉村一带西泗河两岸台地上。
西泗河上游支流有310国道西侧白窑河、310国道东侧兰窑河,两河在水地河村汇流后称水地河,流入白河村后又称为白河,在白河村再向北流进入大、小黄冶村又称为黄冶河,该遗址就分布在这条河两岸。
保护范围:面积约500万平方米,以水地河桥为中心向东、南、西各扩1000米,东南至荆子沟;白河沿河两岸向外各延伸1000米,从铁匠炉标志碑到窑货岭向东、西各扩1000米。
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1公里,遗址的下游,是唐三彩窑址。
建设控制地带:面积约560万平方米,以保护范围四边各外扩50米。
核心区:近年来通过调查确定的遗址核心区域,面积110万㎡,最东侧从水地河新村起,穿过310国道至白窑村白窑桥上,最南侧至水地河村12组孝大铁路东约500米土坝处,最西端至白河村白河小学旧址处,最北端至汪寨村12组路口新拜台处,其它均沿断崖至自然山根。
该遗址1951年发现,1957年7月,故宫博物院专家冯先铭、李辉柄、郭仁等对遗址调查,1976年河南省文物部门和巩县文管会联合对巩县古窑址调查,2002年修站白线时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铁匠炉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窑炉2座及大量白瓷片;2005年4月—2009年,由中国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水地河、白河村范围内310国道东西两侧,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2400平方米,发现窑炉6座,灰坑、沟、灶等遗迹100余个,文化层厚3~4米,出土大量的白釉、酱釉、青釉、黄釉等瓷器,并有三彩青花瓷片出土,器物类型有碗、盘、盆、水注、执壶等,还出土有大量的匣钵、支烧、垫饼等。
[1]张尧. 现代陶艺研究.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9,[2]王忠. 现代陶艺设计.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8[3]程金城. 中国陶瓷艺术论.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3[4]将才冬. 陶艺设计. 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5]杨永善. 陶瓷造型设计.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6]冯先铭. 中国陶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7]宣新明. 现代陶艺的特异性. 江西《中国陶瓷》,2005.4[8]吕品昌. 中国当代陶艺. 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9]宫六朝. 陶艺设计.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10]陈琦. 陶瓷艺术与工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白明著. 另说陶艺.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3北京故宫博物院、[日] 东京出光美术馆:《陶磁之路—中国﹑日本、中东、欧洲之间的陶瓷交流古陶瓷参考文献AAdi Haji Taha “Rece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Peninsular Malaysia (1983-1985) ”, JMBRAS , V ol . 60 , No. 252 ,1987 .B [日] 板井隆:《東南アヅア群島部の陶磁器消費者》,《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第94集,2002年。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观台磁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日] 东京出光美术馆:《陶磁之路—中国﹑日本、中东、欧洲之间的陶瓷交流》,东京出光美术馆,1989年。
Brown Roxanna M “Guangdong Ceramics from Butuan and other Philippine Sites”,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in Philippine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C 长沙窑课题组:《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
贺兰山腹地的西夏窑址考察与初步研究王建保(中国防卫科技学院,北京,101601. 中国)摘要2009年夏秋之际,笔者数次深入贺兰山腹地对缸沿子、贵房子等窑址进行考察,初步判断其为西夏时期的遗存。
1.缸沿子窑址,位于贺兰山插旗口头道沟缸沿子台地周围的坡地上,距插旗口约12公里。
台地似人为构筑,南北约60米,东西约80米,西北角可见露头煤层,东南坡地可见露头粘土层。
台地四处散落瓷片和窑具,堆积较丰富。
窑址中心区约10000平方米,主要有瓷器和窑具等。
瓷器有白釉、双色釉和黑釉等,白釉可分精细、一般两类,黑釉可分一般和粗质两类。
细白釉以碗类为主(图1),可见盆类口沿及瓷瓦类器物标本,胎釉洁白细腻,兼具景德镇青白釉和德化白釉的特点。
胎体精薄,微显生烧,碗类口沿处仅0.3㎜左右。
玻璃釉质光亮,开片,积釉处略泛青绿色。
两层碗壁粘连厚约4㎜,可见透光(图1)。
小件碗类器物,极为精致,有的内底饰线划菊瓣纹。
可见白釉与黑釉器物叠烧标本。
窑具主要有桶状、碗状、支顶匣钵,支垫具及垫饼等。
窑炉均为馒头窑,其中Y1-4有残破,Y5-8窑炉均为残存遗迹,规格大小不尽一致。
经王世栋先生调查,此窑炉系20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时为烧制耐火砖在原窑址上所建。
2.贵房子窑址位于贺兰口主沟北马莲沟东南一侧,距缸沿子窑址直线距离约3.5公里。
窑址可见两座窑炉及散落的瓷器碎片、窑具等,堆积较丰富。
此处白釉器物标本、窑具及其烧造工艺与缸沿子窑址非常接近,如无标注则很难分辨。
窑炉均为马蹄窑(图2),窑壁用较为规则的片石拌泥垒砌而成,内壁一层厚约0.5--1厘米的泥壁,可见窑汗。
3.在“皇城台子”尚有疑似窑址一处。
4.牛达生、许成先生认为缸沿子窑址“似为贺兰山…皇城‟内日用器皿的供应基地”。
笔者将窑址标本与西夏王陵出土的器物做直观比对(图3),大部分标本近同,但未见出土胎釉洁白细腻的小件器物。
缸沿子、贵房子两处窑址的标本与灵武窑的标本迥然不同。
AppreciatION 鉴赏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
”玉器以其晶莹润亮的质地,精细雅趣的雕工,备受中国人喜爱。
在中国古代,玉不但是沟通天地、祭祀鬼神先祖的宗教礼器,也是权力、地位的象征,更是仁人君子洁身明智、标榜自身、追求美好情操的人格象征。
在河南省巩义市博物馆里,就有一件冰清玉洁、青翠欲滴的清代玉雕珍品——莲叶玉笔洗。
这件莲叶玉笔洗来自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庄园是明清年间的大型封建地主庄园,地位显赫,财富丰裕,是豫商文化的代表,收藏着许多内涵深远、精美绝伦的文物珍品,这件玉笔洗是康家书房的艺术品。
笔洗,属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的一种文房用具,用来盛水洗笔。
传世的笔洗各种材质的都有,如玉、瓷、玛瑙、象牙等,都是珍贵材质。
这件莲叶玉笔洗用一块青玉雕琢而成,长17厘米,宽8.5厘米,高5.5厘米,通体为一张荷叶微微卷曲的造型,呈不规则的椭圆形。
在笔洗中间,外部对称两个花秆,连接一枝花蕾,含苞待放。
巩义博物馆玉器精品鉴赏王培明 常聪丽莲叶玉笔洗编辑|屈梦夏AppreciatION 鉴赏莲叶内外分别线刻叶脉,清晰可见。
通体灰绿色和灰黑色相间,形态逼真、造型新颖、雕工精细,对研究清代玉雕艺术有重要价值。
工匠们根据玉石的颜色、材质设计造型和用途,可谓是借助自然、浑然天成、巧夺天工、栩栩如生。
这件莲叶玉笔洗的雕刻充满动感,好像在夏日的凉风中微微颤抖、慢慢卷曲,让人感觉赶紧抓住机遇来欣赏水面的这片莲叶,来晚了,莲叶就卷曲在一起,欣赏不到了。
莲叶的造型又有独特的寓意,莲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象征为官者清正廉洁,寓意仕途顺畅、廉政爱民。
莲叶又叫荷叶,民俗中互赠荷叶工艺品,寓意夫妻和睦,和和美美。
巩义博物馆陈列的清代玉器大多来自康百万庄园,另外一件稀世珍品是康家的灵芝造型玉如意。
“万事如意”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祝福语,如意也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一种吉祥物件。
这件玉如意,是一整AppreciatION 鉴赏块白玉雕刻而成的,长47厘米,宽7厘米,高10厘米。
巩义窑:中国陶瓷史上最具创新的窑场巩义窑,是古代巩义地区窑口的总称,其中以黄冶窑和白河窑最为著名。
巩义窑以烧造白瓷为主,兼烧三彩、青花,黄、绿、蓝、青等单色釉陶瓷和绞胎瓷器,以高超的技艺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著称,其产品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诸多空白,被誉为最具创新的窑场。
近日,巩义市文物和旅游局副研究员王保仁接受中国文物网记者的专访,向记者介绍了巩义窑的发展历史以及其推陈出新的陶瓷产品。
千年窑场泥与火之歌巩义窑北魏时青釉钵、黑釉碗、白釉碗汉代时,巩义窑以生产青瓷为主,是最原始的青瓷,胎釉、技艺以及烧制温度略有欠缺,处于其发展的萌芽状态。
北魏时青瓷烧制技艺不断进步,也开始烧造白瓷,这为巩义窑在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隋唐,巩义窑开始以烧造白瓷为主,并逐步成熟起来。
此时,巩义窑的规模已经很大了,无论从胎釉特征、烧造技艺还是生产规模上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其白瓷瓷胎比较细腻,色调有白色与灰白色多种,釉的呈色也有纯白、白中泛青或白中泛黄多种,造型多样,优雅高贵,成为当时王公贵族及平民百姓使用、收藏的主要品种。
而宋以后,由于政治中心的南迁、大规模的倾销以及蒙古族统治集团的打压,巩义窑也开始衰落,但还有陆续的发展,其烧造并没有因此中断,而绵延千年演绎出泥与火的歌。
我国年代最久的白瓷在巩义窑发现据王保仁介绍,经数十年的考古发掘,白河窑遗址出土的白瓷和青瓷与汉魏洛阳城遗址出土的瓷器在造型和制作工艺等方面完全一致。
这证明了白河窑遗址是北魏的一处白瓷烧制窑址,比此前发现的北齐时期的安阳相州窑遗址早了近百年。
白河窑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址,把我国白瓷烧制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百年。
白河窑白釉瓷器与青釉瓷器同窑烧制,白釉瓷器白中泛青等现象,反映出北方制瓷业正由青瓷向白瓷转化这一演变趋势,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早期白釉瓷器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巩义窑遗址考古出土的精美白瓷“南青北白”格局的最初奠定者王保仁告诉记者,据考古发现,到北魏时,巩义窑烧造出的白瓷从根本上改变了东汉以来青釉瓷器一统天下的局面,由此奠定了中国陶瓷青、白两大系列的基础,陶瓷史上说“南青北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国年代最久的白瓷在巩义窑发现巩义窑在哪里2016-06-25 作者:用户上传汉代时,巩义窑以生产青瓷为主,是最原始的青瓷,胎釉、技艺以及烧制温度略有欠缺,处于其发展的萌芽状态。
北魏时青瓷烧制技艺不断进步,也开始烧造白瓷,这为巩义窑在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隋唐,巩义窑开始以烧造白瓷为主,并逐步成熟起来。
此时,巩义窑的规模已经很大了,无论从胎釉特征、烧造技艺还是生产规模上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其白瓷瓷胎比较细腻,色调有白色与灰白色多种,釉的呈色也有纯白、白中泛青或白中泛黄多种,造型多样,优雅高贵,成为当时王公贵族及平民百姓使用、收藏的主要品种。
而宋以后,由于政治中心的南迁、大规模的倾销以及蒙古族统治集团的打压,巩义窑也开始衰落,但还有陆续的发展,其烧造并没有因此中断,而绵延千年演绎出泥与火的歌。
我国年代最久的白瓷在巩义窑发现据王保仁介绍,经数十年的考古发掘,白河窑遗址出土的白瓷和青瓷与汉魏洛阳城遗址出土的瓷器在造型和制作工艺等方面完全一致。
这证明了白河窑遗址是北魏的一处白瓷烧制窑址,比此前发现的北齐时期的安阳相州窑遗址早了近百年。
白河窑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址,把我国白瓷烧制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百年。
白河窑白釉瓷器与青釉瓷器同窑烧制,白釉瓷器白中泛青等现象,反映出北方制瓷业正由青瓷向白瓷转化这一演变趋势,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早期白釉瓷器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南青北白”格局的最初奠定者王保仁告诉记者,据考古发现,到北魏时,巩义窑烧造出的白瓷从根本上改变了东汉以来青釉瓷器一统天下的局面,由此奠定了中国陶瓷青、白两大系列的基础,陶瓷史上说“南青北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而巩义窑在隋唐时发展到鼎盛时期,生产的白瓷精品胎质坚细,洁白莹润,其薄胎白瓷呈半透明状,为研究中国白瓷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
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格局初步形成,此时的巩义窑成为当时中国制瓷业的主流脉络,影响着周边窑口的发展。
景德镇戴家弄窑址发现的明代青釉瓷器王建保(中国防卫科技学院)景德镇窑业,自唐代始烧,历经五代、宋、元大发展之后,明清时期形成了中国的瓷业制造中心。
一.窑址基本情况戴家弄位于景德镇市旧城南部,是一个重要的繁华街区,建筑密集、居民众多、市场繁荣。
戴家弄东西走向,长约630米,东至中华南路,西至沿江东路。
北距御窑厂约720米。
“窑屋、坯房甚多。
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
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
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
1954年为第十一居委会。
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
1973年易今名”戴家弄街区旧城改造项目以原戴家弄道路为中心,东起中华南路,南至绣球弄,西临沿河东路,北到大黄家弄,东西长约630米,南北长约145—195 米不等的不规则长方形带状地块内。
该项目自2006年获批后直至2010年仍在积极推进过程中(图1)2009年7月,笔者在景德镇考察期间,发现戴家弄基本建设现场残存窑址遗迹和大量瓷器残片(图2),遂展开资料收集工作。
根据遗迹、遗物,可以确认此处是一座窑场,故以“景德镇戴家弄窑”称之。
由于基建工程正在进行,所以窑址遗迹已经无法恢复。
窑址遗物主要有各种瓷器标本和窑具等。
瓷器主要有青釉、白釉、青白釉、枢府釉、青花、蓝釉、酱釉及双色釉等。
青花标本数量最多,青釉次之。
时代上限可达宋代。
本文拟将明代青釉瓷器做一简单介绍。
二.瓷器品类戴家弄窑明代青釉瓷器以龙泉窑风格为主,器类多为日常用器,少见文房用具。
日常用器主要有碗、盘、杯、盂、炉等,其中盘类数量最多、各种形制也最丰富。
文房用具仅见水注。
现简述如下:(一)日常用器1.碗分4型Ⅰ型:直口微侈,方唇,弧腹,高圈足。
标本djn56:口径11.6厘米,足径5.6厘米,高7.8厘米(图3)。
口沿外饰两道凹弦纹。
外壁旋修痕迹清晰。
白胎,细密坚致。
器内外施青釉,稍显淡雅,较光洁,稀疏开片。
釉面厚薄不一,釉厚处色深,似为二次上釉所致,可见漏釉现象。
足端内外斜削成“V”形,外底及足端无釉。
风雨兼程巩义窑之田野调查作者:任向坤来源:《大众考古》2022年第02期唐三彩从被发现到被大家熟知不过百十年。
20世纪初,陇海铁路修筑过程中,路基冲破了几座洛阳城北的古墓,出土一堆花花绿绿的东西,面目狰狞的几件被敲个粉碎,一些模样可爱、英姿飒爽的人和动物俑被古董商带到北京古玩市场,恰被国学大师王国维、罗振玉看见,友情撰文,赞为国宝。
我是很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的,洛阳盗墓贼天下闻名,邙山古墓十室九空,墓里不乏墓志,这些东西的年代、用途恐早已为盗墓贼侦知,用不着大师磨墨考证。
但此批唐代文物进京一趟名声大振却是不争的事实,并且在收藏家赵汝珍的《古玩指南》一书里获得了尊号——“唐三彩”。
唐三彩是专为去世的人制作的,什么样的人能用、什么样的人不能用,用多少,官方都有明文规定。
唐朝贵族官员使用的明器由甄官署组织制作,但可惜史书没有留下制作明器的窑口及具体位置。
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三彩产地有4处,即巩义的巩义窑、西安的机场窑、铜川黄堡窑、内丘西关窑,其中巩义窑烧造时间最早,机场窑次之,黄堡窑与西关窑均为盛唐以后的窑址。
然而,巩义窑、机场窑见到的唐三彩也不是唐墓中最早的唐三彩,早期烧制唐三彩的窑在哪里仍然是个谜。
巩义窑位于巩义市新城区以东的西泗河河谷内。
窑址分布在两岸,多建在二级台地上。
巩义窑产品主要发往洛阳,一般认为西泗河水量丰沛,可以行走小船,将挑选好的上等货装上小船,中转到洛河里的大船上,扬起风帆,西行入洛。
这一路水势平稳,阳光洒在船主的肩头,幞头与袍的飘带和着水波在风中摆动,船主的心随着船板起伏也在风中摆动,这满船承载的不仅是买家的急需,也是窑工和自己的全部希望。
尽管只是百余里的行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白色的风帆只不过是为了装点一下心情,实难抵消河水的冲击。
船的动力全绑在船工的双臂上,三四天的路程,最怕风雨如晦,不只要和自己拼,还要和水神、风神、雷神、电神拼,一路在拼,拼出了坚实的臂膀,拼出了生活阳光,拼出了三彩之路。
巩义黄冶窑是河南地区非常著名的一个窑口,它位于西泗河河谷内大、小黄冶村一带,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有冯先铭、郭建邦、刘建洲、傅永魁等先生对其进行调查与试掘。
2002—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对小黄冶窑址进行连续发掘[1],发现一批窑炉、沉淀池、制陶作坊以及3000多件各类瓷器、三彩器。
这些器物以中、小型器物为主,大型器物仅见三彩马的残腿。
2016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联合出版了《巩义黄冶窑》[2]一书,全面介绍了2002—2004年的发掘资料,这是考古界的大事,使得我们能够对黄冶窑的面貌有全面的了解。
黄冶窑的小型器物中有不少俑,包括人俑、动物俑、骑俑。
前者根据人的形象、所抱持物来命名,命名比较准确;后两者有些对动物形象把握不够准确,因而出现命名欠妥的问题,笔者就此提出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命名比较恰当的动物俑动物俑、骑俑中大部分塑造得惟妙惟肖,命名正确,使我们能够领略到唐代的艺术风采,这些动物俑主要有马俑、牛俑、骆驼俑、象俑、猴俑、狮俑、狗俑、兔俑、鸭俑、鸽俑、鸳鸯俑、骑狮俑、母子猴俑等。
马俑出于黄冶窑ⅢT6H81,马首残,其余部分雕刻尚可,鞍鞯下没有革带,四肢立底板上,尾绑束。
除底板外,通身施绿、黄、白釉。
残高6.7厘米。
(图1)牛俑出于黄冶窑ⅡT57G2,腿残,牛角比较明显,脊背、体侧套有役使用的革带。
头、背以绿釉、酱釉为主。
残高4.6厘米。
(图2)骆驼俑出于黄冶窑ⅢT9G6,腿残,造型夸张,颌下、腹部有长毛,背毯刻画细致,肩部为卷毡,独峰驼。
通身施华丽白、绿、黄釉。
残高5.2厘米。
(图3)象俑出于黄冶窑ⅢT1H38,象身肥硕,长鼻接地,腿虽并排,看似行走,背有圆毯。
底板以上施黄、绿、白釉。
高6厘米。
(图4)猴俑出于黄冶窑ⅢT8⑦,侧身造型,弓身蹲于底板上,左手扶膝,向左看,双眼明亮。
背部以上施黄、蓝釉。
高6.5厘米。
(图5)狮俑出于黄冶窑ⅡT57G2,腿以下残,素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