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人工栽培起源及栽培技术的演变 许志鸣 (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7
黑木耳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黑木耳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在我们将对黑木耳栽培技术的发展进行概述。
接着,我们会回顾黑木耳栽培技术的历史,并分析当前的技术现状。
我们还会探讨黑木耳栽培技术面临的关键问题。
我们将展望黑木耳栽培技术的研究方向。
我们会总结黑木耳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为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全面探讨,希望能够为黑木耳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黑木耳,栽培技术,研究进展,历史回顾,现状分析,关键问题,研究方向,展望,总结1. 引言1.1 黑木耳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概述黑木耳,又称云耳,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类食材,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能。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黑木耳的市场需求也日益增长。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黑木耳栽培技术研究进展得到了广泛关注。
黑木耳栽培技术研究早在数十年前就开始进行,经过不断的改进和优化,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目前,黑木耳栽培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产量和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黑木耳栽培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
研究者们致力于解决黑木耳栽培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探索新的栽培技术和方法,努力提高黑木耳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黑木耳栽培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不断创新,黑木耳栽培技术将迎来新的突破和发展,为我国的黑木耳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正文2.1 黑木耳栽培技术的历史回顾黑木耳是一种重要的食用菌类,早在古代就被人类认识和利用。
据史料记载,黑木耳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中国。
最早栽培黑木耳的民间技术被称为“竹墙木耳”,即在竹墙上用竹屑和木屑制作成的人工墙壁上培育黑木耳菌丝。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研究的深入,黑木耳栽培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我国黑木耳的规模化栽培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栽培黑木耳最早和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黑木耳人工栽培起源及栽培技术的演变许志鸣(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浙江丽水 323000)一、黑木耳人工栽培的起源关于黑木耳人工栽培的起源,有多种说法,通常认为其原始的人工栽培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1]起源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栽培的第一个食用菌品种,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唐朝川北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一带的山民,就采用“原木砍花”法种植黑木耳。
直至清朝后,我国东北长白山、河南伏牛山等才开始人工种植黑木耳。
实际上,野生黑木耳资源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从东北的大兴安岭,到中部的秦岭、伏牛山,西部四川的大巴山,以及华东的武夷山脉均有分布。
故黑木耳被我国人民采集食用的习俗在我国分布较广。
其中所提到的黑木耳的“原木砍花”法种植一说,应该出自于王祯的《农书》中记载“经年树朽,以蕈碎锉,匀布坎内”之解说,王祯在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令,大约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王祯农书》。
有两个事实值得注意:其一是王祯在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任职后再作的《农书》,而这两处均与浙江丽水相邻,而与四川的大巴山区相距千里,故王祯所掌握的关于黑木耳的栽培方法,应更多的来自于浙闽山区的生产实践。
其二是王祯的《农书》著成时间大约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而浙江龙泉的何澹(1146—1219)于嘉定二年(1209)六月至五年初,在其主持修撰《龙泉县志》中记载了香菇砍花法栽培技术全过程,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精确、最完整的人工栽培香菇的记录。
何澹的关于香菇“砍花法”早于五祯的《农书》近100年。
是否有理由认为,当年吴三公发明的香菇的“砍花法”栽培技术,同样已经被当地的山民运用于黑木耳的生产,只不过是由于香菇是一种美味的食品受到广泛关注,而黑木耳比较多地作为药物使用而被忽视。
在王祯所记录的黑木耳的“经年树朽,以蕈碎锉,匀布坎内”的生产方式,应该是对包括浙江丽水在内的武夷山区的山项目来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24)作者简介:许志鸣(1957-),男、浙江丽水人,高级农艺师,1982年1月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现从事食用菌栽培管理研究。
黑木耳栽培技术与实施要点探寻作者:磨长寅黄永津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08期黑木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食用的食物之一,也称木耳、光木耳、云耳。
分类上属担子菌纲,银耳目,木耳科,木耳属。
黑木耳在我国的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就已经发现了黑木耳这种食物,而且还学会了用木耳烹饪各种各样美味的食物。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祖先是多么聪明伟大啊,为我们留下这么多财富。
1 黑木耳的营养价值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们虽然已经开始食用黑木耳,但它的种植技术,人们却还没有掌握,古代的人们只知道在树干上摘木耳,然后作食用。
黑木耳对人的身体来说是一种很健康的食物,同时,它也可以作为一种药物来治病。
我国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已经详细介绍了木耳的药用性。
可见,早在古代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黑木耳的食用性和药用性。
在古代,人们用黑木耳来止血活血,给产后孕妇用来滋补身体、清肺润肺。
黑木耳中富含大量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而且矿山工人和煤矿工人也常食用黑木耳,它不仅可以清肺润喉,还可以强壮身体。
所以,从古至今,黑木耳一直是人们最喜欢的食物之一,人们用黑木耳来烹饪各种美食。
所以,黑木耳的种植技术只有少数人掌握,农民用这项技术来获得经济效益,提高自己的经济水平,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2 黑木耳的生长条件任何生物的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分、空气、温度、合适的Ph值,黑木耳也不例外。
黑木耳属于营腐生植物,光照对于木耳的生长来说没有多大的影响,不过,阳光直射下的黑木耳生长的更好,而在阴暗环境下生长出来黑木耳的质量较差。
水分是黑木耳生长最重要的因素,所含的成分中水分是最多的,不过在它的生长阶段过程中,不可以浇过多的水,它适宜在干燥的环境下生长。
黑木耳是一种好气性菌类,在生长过程中,它要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所以,要保持周围环境定期通风,长时期不通风,黑木耳就会腐烂,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
适宜的温度对植物来说也是必要的条件,黑木耳一般适合在22℃~32℃下生长,这样的温度下更加适合黑木耳的生长。
木耳栽培技术研究进展姓名:李进明学号:1231100319班级:农科123班摘要:在自然界中,黑木耳侧生于枯木上,它是由菌丝体、子实体和担孢子三部分组成。
黑木耳的生长发育是由担孢子-—菌丝体-—子实体-—担孢子,称为一个生活周期或称为一个世代。
正文:木耳,别名黑木耳、光木耳。
真菌学分类属担子菌纲,木耳目,木耳科。
色泽黑褐,质地柔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远比一般蔬菜和水果高。
且含有人类所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
其中维生素B的含量是米、面、蔬菜的十倍,比肉类高3—6倍。
铁质的含量比肉类高100倍。
钙的含量是肉类的30—70倍,磷的含量也比鸡蛋、肉类高,是番茄、马铃薯的4—7倍。
可素可荤,不但为中国菜肴大添风采,而且能养血驻颜,令人肌肤红润,容光焕发,并可防治缺铁性贫血等,具有很多药用功效。
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生长于栎、杨、榕、槐等120多种阔叶树的腐木上,单生或群生。
目前人工培植以段木的和袋料的为主。
一、黑木耳栽培发展在早期,我国的黑木耳产区是采用老法栽培,有的是借助于黑木耳孢子的自然传播;有的是借助于老耳木的菌丝蔓延;有的是利用碎木耳来接种。
五十年代,我国科学工作者经过艰苦的努力,成功地培育出纯菌种,并应用于生产,改变了长期以来的半人工栽培状态,不仅缩短了黑木耳的生产周期,而且产量也获得了成倍的增长,质量也有显著提高。
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又开展了代料栽培黑木耳的研究,现已应用于生产。
黑木耳代料栽培是利用木屑、玉米蕊、稻草作原料,用玻璃瓶、塑料袋等容器栽培黑木耳。
代料栽培资源丰富,产量高,周期短,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栽培方法。
二、黑木耳的形态特征在自然界中,黑木耳侧生于枯木上,它是由菌丝体、子实体和担孢子三部分组成。
(一)菌丝体:黑木耳菌丝体,由许多具有横隔和分枝的绒毛状菌丝所组成,单核菌丝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菌丝是黑木耳分解和摄取养分的营养器官,生长在木棒、代料或斜面培养基上,如生长在木棒上则木材变得疏松呈白色;生长在斜面上,菌丝呈灰白色绒毛状贴生于表面,若用培养皿进行平板培养,则菌丝体以接种块为中心向四周生长,形成圆形菌落,菌落边缘整齐,菌丝体在强光下生长,分泌褐色素使培养其呈褐色,在菌丝的表面出现了黄色或浅褐色。
概述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L.ex Hook)underw.]又名木耳、光木耳、云木耳、木耳菜、黑菜。
是著名的食用菌,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
黑木耳营养丰富,蛋白质的含量高于蔬菜和水果,尤其是铁的含量为所有蔬菜之首,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是中国菜谱中不可缺少的配料。
黑木耳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它具有益气强身、活血、止血、止痛,清涤胃肠等功效。
黑木耳属胶质体,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它吸附残留在人体消化系统中的尘粒、杂质等并使之排出体外,是从事采煤、化工、毛纺织和理发职业人员的保健食品。
黑木耳的栽培与食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书籍《礼记》、《吕氏春秋》、《齐民要术》、《菌谱》、《农书》、《广菌谱》中都有记载。
从前,黑木耳主要靠段木自然接种法生产,就是把长有菌丝的耳木捣碎、撒播在段木的表面;或者在段木上砍出刀痕,采用孢子液点种或喷抹等方法进行栽培,这些方法技术很落后,木耳产量低而且不稳定。
丽水是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也是全国黑木耳生产的主产区。
丽水市的食用菌科技人员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行品种筛选、纯菌种段木接种栽培技术研究,并获得了成功,选育的新科品种具有单片、耳片较大、肉质厚、耐泡、朵形好、发泡系数大、产量高和适应性强等优点而名扬全国,产品销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奥地利、德、美、法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一直深受欢迎,市场行情一直看好。
日商在我国商讨出口黑木耳时曾指名道姓地说:“要正宗的山兰牌黑木耳”。
山兰牌黑木耳就是由丽水市云和县注册的采用新科品种生产的黑木耳产品。
20世纪80年代开始,纯菌种段木接种栽培技术在云和县、景宁县得到较大面积推广,90年代发展迅速,并形成以异地开发为主的产业特色,分布16个省84个县,异地开发人员达5000多人,年平均播种量达1000万袋,产量达1.2万吨。
随着段木黑木耳栽培规模的扩大,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段木资源日益贫乏,为使该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丽水市(原地区)林科所于1994年在丽水市科技局(原地区科委)资助下立项开展代料黑木耳栽培技术的研究,1997年与云和县农业局进行代料黑木耳栽培技术的推广,通过试验、创新、完善三个阶段,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代料黑木耳发展的出耳期霉菌感染问题,从品种选择、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形成全光照袋栽黑木耳新技术。
黑木耳栽培技术研究进展黑木耳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食材,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成分,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保健和治疗作用。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黑木耳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野生采摘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黑木耳的栽培技术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下面是关于黑木耳栽培技术研究进展的探讨。
一、黑木耳的生理特性1. 黑木耳是一种菌类,其主要生长在植物的枝干或树皮上。
其菌丝的生长速度很快,一般在25℃左右的温度下生长比较理想。
2. 黑木耳的取食范围很广,可以利用各种有机物作为营养来源,其中主要最爱葡萄糖和木糖。
3. 黑木耳的种植周期为3-8个月不等,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太低,会影响黑木耳的生长和产量。
二、黑木耳的种植条件1. 温度:黑木耳适合在15℃-30℃的温度下生长,一般以20℃左右为宜。
2. 光照:由于黑木耳生长在林木间,所以不喜欢强烈的光照,一般需要半阴凉的环境下生长。
3. 湿度:黑木耳生长在湿润的环境中,对湿度要求比较高,一般在80%以上为宜。
4. 通风:黑木耳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空气流通,否则会因为过度潮湿导致病虫害滋生。
三、黑木耳的栽培方法1. 培养基:黑木耳的生长和发育需要足够的养分,一般采用谷物、豆类或蔬菜类底物作为培养基,添加适量的水和糖类物质。
2. 接种:将培养好的黑木耳菌丝输送到木质材料上,然后放入培养房内进行接种。
一般接种密度为100g/平方米左右,间隔10-15cm左右即可。
3. 环境调控:为了使黑木耳生长得更好,需要对其生长环境进行一定的调控。
例如,在生长早期需要较高的温湿度,而在后期则需要逐渐降温降湿。
4. 营养提供:为了保证黑木耳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及时提供养分和水分。
一般以葡萄糖和木糖为主要供应物质,同时加入适量的肥料和复合微生物制剂。
四、黑木耳的病虫害防治1. 真菌病:黑木耳生长过程中容易遭受真菌的侵袭,最常见的是白絮病和灰瘤病。
为了防止真菌的扩散,需要使用适当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
专利名称:一种黑木耳的栽培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蔡为明,范丽军,叶祥发,金群力,冯伟林,宋婷婷,沈颖越
申请号:CN201810846618.8
申请日:20180727
公开号:CN108834749A
公开日:
2018112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木耳栽培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黑木耳的栽培方法,包括制种、接种、菌丝培养、刺孔养菌、排场和出耳管理,其中,出耳管理为环境的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低于45.0%,耳片湿度为80.0%~87.0%时,喷水,使耳片湿度达到89.0%~94.5%;环境的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45.0%~70.0%,耳片湿度降低到73.0%~81.0%时,喷水,使耳片湿度达到88.0%~92.0%;环境的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高于70.0%,耳片湿度降低到68.0%~79.0%时,喷水,使耳片湿度达到86.0%~90.0%。
本发明可以缩短黑木耳生长周期,提高黑木耳的产量,提高黑木耳的泡发率,还可以有效防止畸形耳产生。
申请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地址: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石桥路198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浙江杭知桥律师事务所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黑木耳的标准化栽培技术与实践指南》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黑木耳的标准化栽培技术与实践指南》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黑木耳的标准化栽培技术与实践指南》一、黑木耳概述黑木耳,又称木耳、木菌、树耳等,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类。
在我国,黑木耳的栽培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它味道鲜美,口感脆嫩,营养价值高,享有“素中之荤”的美誉。
黑木耳的定义与分类黑木耳属于木耳科木耳属的一种真菌,学名为Auriculariaauriculajudae。
根据生长环境的不同,黑木耳可分为陆地栽培种和野生种。
其中,陆地栽培种是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利用段木、菌包等原料进行栽培的黑木耳;野生种则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繁殖的黑木耳。
按照木耳的形状、颜色等特征,黑木耳还可以分为多个品种,如耳片呈圆形的皱木耳、耳片呈皱波状的毛木耳等。
黑木耳的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黑木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其中,膳食纤维含量尤为丰富,有助于预防便秘、降低血脂、减少肥胖等。
此外,黑木耳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传统中医认为,黑木耳具有滋阴润燥、养血益胃、润肺止咳等功效,可治疗高血压、血管硬化、冠心病等疾病。
黑木耳的经济价值也非常高。
由于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黑木耳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量大。
在我国,黑木耳的主产区有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近年来,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黑木耳的栽培规模和产量逐年增长,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项目之一。
黑木耳人工栽培起源及栽培技术的演变许志鸣(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浙江丽水 323000)一、黑木耳人工栽培的起源关于黑木耳人工栽培的起源,有多种说法,通常认为其原始的人工栽培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1]起源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栽培的第一个食用菌品种,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唐朝川北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一带的山民,就采用“原木砍花”法种植黑木耳。
直至清朝后,我国东北长白山、河南伏牛山等才开始人工种植黑木耳。
实际上,野生黑木耳资源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从东北的大兴安岭,到中部的秦岭、伏牛山,西部四川的大巴山,以及华东的武夷山脉均有分布。
故黑木耳被我国人民采集食用的习俗在我国分布较广。
其中所提到的黑木耳的“原木砍花”法种植一说,应该出自于王祯的《农书》中记载“经年树朽,以蕈碎锉,匀布坎内”之解说,王祯在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令,大约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王祯农书》。
有两个事实值得注意:其一是王祯在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任职后再作的《农书》,而这两处均与浙江丽水相邻,而与四川的大巴山区相距千里,故王祯所掌握的关于黑木耳的栽培方法,应更多的来自于浙闽山区的生产实践。
其二是王祯的《农书》著成时间大约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而浙江龙泉的何澹(1146—1219)于嘉定二年(1209)六月至五年初,在其主持修撰《龙泉县志》中记载了香菇砍花法栽培技术全过程,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精确、最完整的人工栽培香菇的记录。
何澹的关于香菇“砍花法”早于五祯的《农书》近100年。
是否有理由认为,当年吴三公发明的香菇的“砍花法”栽培技术,同样已经被当地的山民运用于黑木耳的生产,只不过是由于香菇是一种美味的食品受到广泛关注,而黑木耳比较多地作为药物使用而被忽视。
在王祯所记录的黑木耳的“经年树朽,以蕈碎锉,匀布坎内”的生产方式,应该是对包括浙江丽水在内的武夷山区的山项目来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24)作者简介:许志鸣(1957-),男、浙江丽水人,高级农艺师,1982年1月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现从事食用菌栽培管理研究。
民所种植黑木耳方法的总结。
也由此说明,丽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开始人工栽培黑木耳的地区之一。
有关史料记载丽水地区黑木耳的人工栽培情况。
1209年嘉定《龙泉县志》就有记载"大木以十数,几年所蔽覆,此柱其耳(黑木耳)乎",可见黑木耳早已成为龙泉百姓生计来源。
二、黑木耳栽培技术的演变通常认为黑木耳的人工栽培主要经历了孢子自然接种、孢子液人工喷洒接种、菌种接种段木栽培和菌种接种代料栽培4个发展阶段。
栽培模式也经过了瓶栽、块栽、床栽和袋栽等不同模式的研究探索和实践。
从古文献记载的有关黑木耳的人工栽培方式的内容看,今天的黑木耳人工栽培技术是人类对黑木耳的生长规律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而形成的:第一个阶段为孢子自然接种阶段。
据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木耳篇记载,“恭曰∶桑、槐、楮、榆、柳,此为五木耳。
软者并堪啖。
楮耳人常食,槐耳疗痔。
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
此处所说的“恭曰”,被认为是指唐朝曾主持编撰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的苏敬,后避讳改名苏恭。
因此,现有资料多以此为依据,推定我国黑木耳栽培的历史有1400年的历史了。
该阶段的人工栽培技术,是以改善野生黑木耳的生长环境为特征,“以草覆之”,以减少光照对黑木耳生长的影响,为黑木耳菌丝体的生长提供一个散射光的环境,并增加出耳环境中的湿度,附以“浆粥”为营养,提高野生黑木耳的产量。
应该是我国古代劳动者对黑木耳生长规律和所需要的环境的一个最初的认识经验总结。
第二阶段是以子实体接种栽培。
宋元时期的王祯《农书》中记载“经年树朽,以蕈碎锉,匀布坎内,以蒿叶及土覆之,时用泔浇灌……雨露之余,天气蒸暖,则蕈生矣”。
其中“以蕈碎锉,匀布坎内”即人工接种,用黑木耳的子实体替代自然空气中的黑木耳孢子,不仅提高了耳木“受种”的机率,“以蕈碎锉”所得到的是黑木耳的营养体与孢子的混合物,以这些材料作为“种子”进行播种,有意或无意地开始了黑木耳菌丝体克隆繁殖技术利用。
人工接种后,“时用泔浇灌”,为菌种提供营养和湿度条件。
至清代,湖北的郧属等地已发展为黑木耳的重要产区。
《湖北道志》记载:“木耳,《黄州府志》以为罗田专产、然它县亦有之。
《道城志》谓之木蕊,亦木耳也。
上游诸郡枣阳、南漳、谷城、兴山、归州、巴东、长阳等处所出亦盛,而以郧属产者最为著名,世谓之郧耳。
”另外,房县的栽培已达到相当规模,排架在山上的耳木“杈丫纵横,如结栅栏”。
另外大巴山南麓的四川南江、万源、太平等地已是具有成熟栽培木耳经验的产地,这些地方将直径若茶皿的育成树砍为节,“头年卧山,次年立架,一经春雨则茁生木耳”,而对称之为“木耳厂”的种耳之山,记述更为详尽:“择山内八九年,五六年花粟、青冈栎、梓树用之,不必过大,每年十月内,将树伐倒,纵横山坡上,雨淋日晒,至次年二三月间,将木立起,二三十根攒一架,再经淋晒,四五月内即结木耳,第一年结耳尚少,二年最旺,三年后木朽烂不出耳矣。
采耳遇天晴则晒晾,阴雨用火焙干,然后打包”。
这一方法一直沿用至20世纪的60-70年代。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了黑木耳的生长规律,开始利用孢子液喷洒接种的方法进行黑木耳生产,使黑木耳的第二代栽培技术具有了现代科技的内涵。
从现代生物技术看,利用黑木耳孢子液喷洒接种提高了耳木上孢子浓度,保证了耳木的受孢子粉几率。
且接种方便,效率高。
但存在的问题是黑木耳通过有性过程进行繁殖,增加了黑木耳品质的变异性,易导致黑木耳种质变化。
第三阶段为椴木接种阶段。
自从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Robter Hooke,1635—1703)发现了细胞后,人类对生物认识从宏观表面深入到了微观内部,对微生物的认识也从子实体阶段发展到菌丝体阶段。
生物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有可能从真菌的子实体获得菌丝体细胞,并进行繁殖培养,获得纯菌丝体,开始菌丝接种培养。
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邓庄研究了木耳、砂耳、银耳等25种大型真菌的菌种和普通实验用培养基、液体培养基、木屑培养基等培养时所需要营养、Ph值、温度、湿度、光照、通气以及接种至出菇所需时间等。
并根据不同种类子实体对温度的要求划分了三个类型:低温型(子实体分化最高温度不超过24℃,最适温度在20℃以下,如香菇、双孢蘑菇等)、中温型(子实体分化最高温度不超过28℃,最适在20~24℃以下,如大肥菇、紫菇、黄伞、木耳等)、高温型(子实体分化最高温度不30℃以上,最适在24℃以上,如牙齿草菇、银丝菇等);又根据子实体发生对温度的反应,分为变温结实型和恒温结实型(变温处理对子实体分化无促进作用,如木耳、草菇、茛丝菇等),为黑木耳的栽培提供了理论基础,自此开启了黑木耳椴木接种栽培阶段。
1955年,中国科技工作者开始培育黑木耳固体纯菌种,发明了段木打孔接种法,开始出现了纯菌种人工接种栽培阶段。
与此同时,黑木耳良种选育工作也系统地开展起来,获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关于黑木耳人工栽培的第三阶段,利用黑木耳孢子液喷洒接种进行黑木耳生产的技术,现有文献多停留在有此阶段之说,未见其始于何时,出于何人之作。
有龙泉地方史料介绍,“民国末期(19l2-1949), 丽水开始出现人工椴木接种生产黑木耳, 龙泉人李师颐利用黑木耳孢子液喷洒接种的方法,为黑木耳袋料栽培技术研发和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从史料看,李师颐主要贡献在于香菇的栽培技术研究。
19世纪未20世纪初,一部分在国外留学的知识分子,怀着救国、实业救国的宏伟理想,开始在国内传播西方和日本的先进种菇技术,开展各种食用菌的栽培试验。
30年代福建的潘志农先生,早年旅居南洋,1926年开始学习种菇,回国后,龙泉的李师颐便与其多有交往,通过与潘志农先生交流,李师颐开始了银耳和香菇的栽培研究,先后出版了《银耳香菰系列律》(1930年)和《改良段木种菰术》(1939年),由此可见,李师颐应该没有涉及到黑木耳的人工孢子液喷洒接种的研究。
据《中国食用菌产业科学与发展》(张金霞,2009)介绍,王清水(1929年)曾在银耳栽培上,采用孢子液或银耳干粉洒在椴木上进行人工栽培,虽能增长,但表现不稳定。
1942-1945年,曾在四川工作的华中农业大学杨新美教授,在日本人发明的孢子液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用人工培养银耳孢子液接种获得成功。
由此可见,黑木耳人工栽培的第三阶段应该迟于人工银耳孢子液接种。
有资料认为人工黑木耳孢子液接种技术是由杨新美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2]。
1977年7月,丽水地区副食品公司组织所属各县有关单位人员共14人赴湖北省房县学习黑木耳栽培技术。
之后,以菌丝体菌种接种的段木接种栽培技术在云和县、景宁县得到较大面积推广。
随着黑木耳椴木人工接种技术的推广,浙江省丽水地区的传统食用菌产区通过从湖北房县引进了黑木耳椴木人工接种栽培技术,并逐步推广开来。
黑木耳椴木人工栽培技术的推广和产业发展,又刺激了黑木耳菌种产业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医药公司在云和县投资兴办了云和菌种场,由该菌种负责闽、浙两省茯苓、黑木耳菌种供应与技术培训任务。
菌种在云和县建立后,推进了云和黑木耳的生产,使云和黑木耳成为浙江省的出口名牌。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政府的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下,浙江省丽水地区安仁镇建起了大小菌种场150多家,年生产销售段木黑木耳菌种2000万包,销往湖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湖南等20多个省市,成为国内最大的黑木耳菌种生产基地。
第四个阶段为代料栽培。
1997年8月,丽水地区(市)林科所(院),丽水地区(市)科委(科技局)支持下,开展了黑木耳袋栽品种对比试验,至1997年通过云和县农业局进行代料黑木耳栽培技术的推广,完成了试验、创新、完善三个阶段,标志着丽水市的黑木耳生产进入了袋料栽培木耳阶段,黑木耳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丽水市(原地区)林科所于的代料黑木耳栽培技术的研究,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代料黑木耳发展的出耳期霉菌感染问题,从品种选择、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形成全光照袋栽黑木耳新技术。
为代料黑木耳栽培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几乎与此同时,1998年春夏之交长江流域爆发特大洪水,国家加大了森林保护力度及生态防护林建设,加大退耕还林等力度,段木砍伐被严格控制,段木栽培黑木耳数量急转直下,当时安仁的黑木耳菌种场不知何去何从,生产出来的黑木耳菌种曾经一度滞销。
龙泉菌农谢富忠等人开始将卖不了的菌种仿香菇栽培一样,在菌袋上刺孔后搬至大田试着出耳,做起黑木耳袋料试栽,经过几年的摸索,总结出来了黑木耳的代料栽培技术,在丽水地区的龙泉、云和等地逐步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