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水美乡村”“乐水小镇”建设评价指南(试行)
- 格式:pdf
- 大小:369.79 KB
- 文档页数:3
目录一、美丽城镇建设评价原则 (1)二、美丽城镇建设评价对象和评价程序 (2)三、美丽城镇建设评价指标 (4)附件1: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6)附件2: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评价共性指标 (8)附件3: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评价个性指标 (20)附件4: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满意度指标 (68)附件5: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群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72)附件6:相关指标解释 (75)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评价办法(试行)为深入贯彻《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的意见》(浙委办发[2019]52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制定《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评价办法》(以下简称《评价办法》)。
本《评价办法》由浙江省城乡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美丽城镇建设办公室负责解释。
一、美丽城镇建设评价原则(一)以人为本,融合发展。
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城镇短板、优化城镇功能、提升服务品质、提振经济产业、传承人文特色、深化综合治理,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同质同权、社会治理共治共享,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二)统筹兼顾,创新发展。
统筹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四大”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动美丽城镇建设取得实效。
以增强小城镇内生动力为导向,鼓励创新实践,激发发展活力,全面提升美丽城镇建设发展水平。
(三)分类推进,彰显特色。
将美丽城镇分为都市节点型、县域副中心型、特色型、一般型四种类型,其中特色型又分为文旅、商贸、工业、农业特色四个子类。
根据每种类型的不同特点,分类施策,推动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因地制宜引导美丽城镇特色化、品质化发展。
(四)群众主体,共同缔造。
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美丽城镇建设全过程,将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推动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
浙江省水利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与首次达标评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水利厅•【公布日期】2014.01.06•【字号】浙水电[2014]2号•【施行日期】2014.01.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水利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与首次达标评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水电〔2014〕2号)各市、县(市、区)水利(水电、水务)局: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要求,按照水利部统一部署,根据《浙江省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实施办法(暂行)》(浙水电〔2013〕15号),我厅制定了《浙江省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与首次达标评级工作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按要求认真落实,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浙江省水利厅2014年1月6日浙江省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与首次达标评级工作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树立“事故可以预防,安全源于责任”的安全理念,强化规范运行和隐患排查治理,推动全员管理安全,逐步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二、总体目标从2013年至2016年,全省农村水电站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基础上,完成总装机容量1000千瓦(含)以上农村水电站首次达标评级工作。
通过创建与评级,落实水电站安全生产责任制,夯实安全生产管理基础,改善安全生产条件,规范安全生产行为,构建完善的农村水电站安全管理保障体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切实提高全省农村水电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三、基本原则(一)政府引导,企业为主。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是农村水电安全生产行业监管主体,是农村水电站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的指导者、达标评级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充分履行职责,加强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的监督、引导、协调和服务,落实达标评级专项经费。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公布日期】2021.05.31•【字号】浙发改规划〔2021〕210号•【施行日期】2021.05.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浙发改规划〔2021〕210号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区)发展改革委(局)、生态环境局(分局):现将《浙江省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生态环境厅2021年5月31日浙江省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为推进“十四五”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根据国家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规划纲要(2020—2035年)》《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十三五”水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十三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水十条”和“五水共治”为抓手,统筹推进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协同共治,水环境质量持续高位提升,国家“水十条”考核持续保持优秀,全省涉水信访量从2016年的1.36万件下降到2020年的5130件,下降了62.1%,治水工作群众满意度、幸福感持续提升。
一是深入实施“五水共治”碧水行动。
先后实施“清三河”、剿灭劣Ⅴ类、“美丽河湖”建设三项行动。
共清理垃圾河6500公里、黑臭河5100公里,水体黑、臭等感官污染基本消除,建成省级“美丽河湖”316条、3670公里。
2020年,221个省控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94.6%,较2015年提升21.7个百分点;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较2015年提升15个百分点;2017年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提前三年完成国家下达的消劣任务。
附件2浙江省“美丽河湖”评价指南(试行)为引导我省“美丽河湖”建设评价工作,实现我省河湖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人文彰显、管护高效、人水和谐的目标,制订本指南。
1.评价原则深入贯彻新时代“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根据美丽河湖内涵,结合地方河湖特征,本着“全面系统、突出特色、建管并重、注重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开展“美丽河湖”评价工作。
全面系统——评价内容要全面系统地涵盖河湖安全、生态、景观、文化、亲民、管护等方方面面,体现河湖综合功能。
突出特色——根据地方河湖自然特性和社会需求,评价指标要有所侧重,突出地域特色,重点维护河湖安全生态,彰显河湖文化底蕴。
建管并重——“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河湖功能的永续发挥离不开建后长效管护,应统筹考虑河湖长效管护工作。
注重实效——注重河湖治理成效,对于面貌改善程度高的河湖应有所倾向,切实改善或提升区域河湖面貌。
2.评价内容2.1 必选要求评价内容应包括“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亲水便民、长效管护、示范引领”六大方面。
2.1.1安全流畅评价安全流畅评价应包括对堤岸达标情况、涉河构筑物、河湖畅通性的评价。
(1)堤岸达标情况主要评价河湖堤岸是否符合规定的防洪、排涝、通航等标准,堤防护岸是否存在坍塌现象,河势是否稳定。
(2)涉河构筑物主要评价河道中布置的堰坝、河埠、桥梁、水闸等设施是否满足防洪、排涝等要求,是否对防洪排涝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3)河湖畅通性主要评价河湖是否存在明显淤积或阻碍行洪、影响河湖流畅的建筑物。
2.1.2生态健康评价生态健康评价应包括对河湖自然形态、生态水量、生物友好设施、生物状况的评价。
(1)河湖自然形态主要评价河湖平面形态是否自然优美、宜弯则弯;河湖堤岸断面形式是否因地制宜,断面结构及其附属设施是否富有变化、不单调呆板,以及不同形式断面之间过渡是否自然;以及河湖局部弯道、深潭、浅滩、江心洲,滩地、滩林、湿地是否得到有效保护或修复。
附件3浙江省“水美乡村”“乐水小镇”建设评价指南(试行)一、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指导我省以行政村(或社区、自然村)为单位的“水美乡村”和以行政建制镇(乡、街道)为单位的“乐水小镇”建设评价。
二、主要定义“水美乡村”是指水域安全达标、河流干净整洁、巡查保洁到位、人水和谐宜居的乡村(社区)。
“乐水小镇”是指辖区内美丽河湖建设已显成效,河湖长制已全面落实,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涉水绿色产业有效发展,人水和谐相处的乡镇(街道)。
三、评价内容(一)水美乡村通过水系连通、清淤疏浚、堤岸加固、沿河绿化、生态修复、滨水绿道、便民设施等建设和保洁管护等综合措施,达到以下标准:1.水域安全达标。
通过堤岸加固、维修养护等措施,村庄沿线水域堤岸、水闸、堰坝等完好,无较大塌陷、水毁等现象,基— 1 —层防汛体系健全。
2.河流干净整洁。
村庄河湖弯道、深潭、浅滩、滩林等风貌生态自然;河塘岸坡整洁,绿化措施到位,水质感官总体良好,无异味,河塘水面无垃圾、无明显漂浮物,无污水直排、偷排、漏排现象,无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现象。
3.巡查管护到位。
河长定期开展巡河,河道定期开展保洁,管理界限清晰,河湖长公示牌、安全警示牌、管理标识牌等管护标牌齐全,发现问题得到有效处置。
4.人水和谐宜居。
沿河布设有滨水慢行道、河埠头、景观节点等亲水便民设施,水景观宜人、环境宜居。
(二)乐水小镇通过组织开展美丽河湖建设、水美乡村建设,深化落实河湖长制,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护河治河,达到以下标准:1.“美丽河湖”建设。
镇(乡、街道)域内主要河湖已完成美丽河湖建设,集镇范围内已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水质达标,达到行洪排涝标准要求。
2.“水美乡村”建设。
镇(乡、街道)域内建成5个以上“水美乡村”(海岛等地区可酌减)。
3.河湖长制落实。
河湖长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健全,河湖长履职到位,及时发现问题和协调解决问题。
— 2 —4.社会公众参与。
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河湖保护,每年组织巡河护河活动。
政策导向下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研究——以淳安县乐水小镇为例一、浙江省“特色小镇”提出的背景及要求改革开放后的小城镇是浙江农村工业化与被动城镇化的缩影,在20世纪90年代投资导向下,以村镇企业为主的“块状集群”飞速发展,加上低成本空间增长,小城镇被动演变为“村村点火、镇镇冒烟”的增长极。
其后在政策导向下,小城镇建设逐步规范,特别是在新常态下,小城镇建设向特色化发展。
浙江省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在全省建设一批聚焦七大产业、兼顾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助力浙江省经济转型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并制订相应导则。
特色小镇重在一个“特”字,每个特色小镇的建设将充分利用现有区块的环境优势和存量资源,合理规划产业、生活及生态等空间布局,每个特色小镇规划区域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区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为宜。
二、浙江省第一批特色小镇建设概况浙江省第一批特色小镇的建设以信息概念、金融基金、高端制造、传统制造、历史文化和旅游养生为主题,形成以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积极承办大型会议为主旨的国际会议小镇,以金融为核心的综合金融小镇,以低碳经济为理念和发展方向的低碳环保小镇和健康小镇,最能代表浙江精神的创意小镇、智慧小镇、地理信息小镇、袜艺小镇和模具小镇等。
三、姜家乐水小镇在自然山水较丰富的姜家镇,自然资源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人文景观资源则占从属地位。
乐水小镇相对同质市场的特色小镇而言,通过功能定位、产业升级、特色包装,较好地体现了独特的地域特色优势,同时带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创建过程1.乐水小镇选址。
乐水小镇,位于淳安县姜家镇,处于千岛湖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南部,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是千岛湖、沪、杭大都市与皖、赣、闽等省的连接点。
小镇选址所在的姜家镇是新安文化和遂安文脉的传延之地,人文荟萃,资源类型多样,既包含水下古城、百琴楼等历史文化景点,也包含遂安列岛、龙川湾等自然山水景点。
浅议“美丽河湖”建设发表时间:2020-04-13T14:00:27.740Z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4期作者:童敏娟[导读] 美丽河湖建设是浙江省继施行五水共治以来的治水“升级版”摘要:美丽河湖建设是浙江省继施行五水共治以来的治水“升级版”,被列入2019年“浙江省十大民生实事”。
本文从如何把握其深刻内涵、评价标准入手,围绕治理时应把握的关键要素,从当前水利重要工作契入结合,深入推进美丽河湖建设。
关键词:美丽河湖治理安全生态人水和谐浙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江河湖泊贯穿城乡。
近年来,在“两山”理念和“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浙江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治水行动,河湖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得到大幅提升,良好的河湖生态环境已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与最具潜力的城乡绿色发展增长极。
为让江河湖泊更美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浙江自2018年开始,升级治水行动,启动实施了美丽河湖建设,并先后出台《关于加强美丽河湖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江省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意见方案,持续深入推进美丽河湖建设。
一、美丽河湖定义及评价标准美丽河湖是指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人文彰显、管护高效、人水和谐的江河湖泊。
《浙江省美丽河湖建设验收管理办法(试行)》及评价标准针对“美丽河湖”建设共设置了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文化融入、管护高效、人水和谐等5个方面、24项指标。
评价标准明确,“美丽河湖”建设要在“安全流畅”方面,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规定的防洪、排涝等水安全功能,布置防洪保安工程措施,落实防汛抢险相关制度,确保河湖安全流畅;在“生态健康”方面,根据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确定的河湖水质和生态保护目标,因地制宜开展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沿线“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和入河湖排放口污染控制等;在“文化融入”方面,结合全域旅游布局,挖掘、提炼并合理融入河湖水利工程文化、治水精神、地域人文、特色风貌等,丰富提升河湖文化内涵;在“管护高效”方面,河(湖)长制度有效落实、河湖管护机构职责落实,日常管护到位;在“人水和谐”方面,合理建设滨水慢行道、水文化公园、亲水平台等亲水便民设施和安全救生设施,坚持可持续发展,带动文创、旅游等产业,推进河湖治理公众参与,注重沿线居民参与度、满意度。
附件浙江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绩效评价办法(试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6〕2号)、《关于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通知》(发改价格〔2017〕1080号)和《浙江省农业水价改革总体实施方案》(浙政办发〔2017〕118号)等文件要求,为落实各级政府改革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评价工作的导向激励作用,加快推进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特制定本办法。
一、评价对象各市、县(市、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
二、评价内容与指标按照《浙江省农业水价改革总体实施方案》明确的农业水价改革目标任务,评价内容分为工作开展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有关指标的分值和评价标准按照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关于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通知》(发改价格〔2017〕1080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本省实际制定,并将根据改革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工作评价着重对改革的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建立、信息报送、宣传发动等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评价,共设置5项细化评价指标;任务评价围绕改革实施范围、夯实改革基础、水价形成机制、精准补贴机制、节水奖惩机制等改革重点任务进行评价,共设置15项细化评价指标。
具体评价指标详见附表。
三、评价方法与程序(一)评价方法。
评价工作采取自评自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二)评价程序。
1.县级自评。
各县(市、区)对照本办法设置的评价指标,总结评价期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开展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打分,经设区市相关部门复核后,于当年9月底前将自评结果和评价依据(相关文件或证明材料)上报省水利厅、财政厅、农业厅和物价局(以下简称“四部门”)。
2.初步评议。
四部门结合日常督导检查情况,对自评结果进行初步评议。
3.抽查评价。
四部门按照一定比例确定抽查县(市、区),并组成工作组进行实地评价。
4.综合评定。
四部门对初评结果和抽查评价结果进行审议,对照评价指标打分并确定等级。
5.发文公布。
评价结果于年底前由四部门联合发文公布。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珊溪-赵山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整治提升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04.10•【字号】温政办〔2020〕30号•【施行日期】2020.04.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珊溪-赵山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整治提升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温州市珊溪-赵山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整治提升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0年4月10日温州市珊溪-赵山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整治提升工作方案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珊溪-赵山渡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尤其是在该水源地保护区范围调整后更大力度地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规范化管理,消除水源地风险隐患,确保水质稳定达标并持续改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温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范化管理实施办法》等相关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饮用水源保护“划、立、治”三项任务要求,以珊溪-赵山渡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以下分别简称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为主,兼顾集雨区内其他区域,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整治提升工作,切实消除饮用水水源风险隐患,保障全市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和饮水质量,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HJ/773-201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规范》(HJ/433-2008)和《关于答复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有关问题的函》(环办环监函〔2018〕767号)等相关规范要求,从2020年初开始到2022年12月底,完成珊溪-赵山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整治提升,建立完善的水源保护区规范化管理体系,水体总氮、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得到有效控制,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达到100%,实现经济社会与水源保护协调发展。
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试行)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9年9月前言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美丽城镇建设的规范引导,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力量,深入各地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做法,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本指南。
本指南主要内容是:1.总则;2.功能便民环境美;3.共享乐民生活美;4.兴业富民产业美;5.魅力亲民人文美;6.善治为民治理美;7.城乡融合体制机制;8.群众主体。
本指南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址: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28号,邮编310030)。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员:何青峰余建忠江勇董翊明赵华勤余伟张如林吴敏范征张焕发王海琴朱振通程红波洪明张艳琼何家骏陈奋飞翁大伟吕文佳范嘉诚徐硕含柴舟跃陈信王丰本指南主要审查人员:张奕目录1 总则 (1)2 功能便民环境美 (4)2.1 深化环境综合整治 (4)2.2 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 (6)2.3 推进市政设施网络建设 (8)2.4 提升城镇数字化水平 (11)3 共享乐民生活美 (14)3.1 提升住房建设水平 (14)3.2 加大优质商贸文体设施供给 (16)3.3 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 (18)3.4 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3.5 加大优质养老服务供给 (21)4 兴业富民产业美 (24)4.1 整治提升“低散乱” (24)4.2 搭建主平台 (25)4.3 培育新业态 (26)5 魅力亲民人文美 (29)5.1 彰显人文特色 (29)5.2 推进有机更新 (31)5.3 强化文旅融合 (34)6 善治为民治理美 (36)6.1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36)6.2 全面提升公民素养 (37)6.3 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38)7 城乡融合体制机制 (40)7.1 统筹空间布局 (40)7.2 统筹要素保障 (41)7.3 统筹公共服务供给 (42)8 群众主体 (45)附录1 群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47)附录2 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图示 (50)规范性引用文件 (61)1 总则1.0.1 为指导实施“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制定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
解码千岛湖乐水小镇作者:余婷婷来源:《中国房地产·市场版》2018年第03期摘要:中国文旅产业正面临着洗牌时期,休闲度假游成为业界共识。
湖泊类休闲度假区一直是度假区的主力。
在这一背景之下,千岛湖乐水小镇的开发建设能在环境保护与商业的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文旅业态的规划等方面探索一条新路子,个中经验值得借鉴。
关键词:湖泊度假区;特色小镇;千岛湖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9138-(2018)03-0041-44 收稿日期:2017-11-241湖泊度假区的新命题2017年年初,淳安县千岛湖风景旅游委员会新近首次对外发布旅游大数据报告,为“千岛湖旅游”画出了数字群像。
2016年淳安全域旅游人数达1646万人次,其中骑行游客101.06万人次;累计进入千岛湖的动态车辆312万辆,包括286万辆小型客车和26.4万辆大型客车。
千岛湖酒店总数达到了261家,有五星及五星级标准酒店8家,四星及四星级标准酒店6家,千岛湖的高星级酒店集群为度假区的翘楚。
大数据还首次披露了千岛湖游客的具体构成。
比如,进入千岛湖的动态车辆中,车辆所属地排名前5的分别是浙江、上海、安徽、江苏和江西;在千岛湖登记过夜的游客全年达到233.9万人,来自浙江、上海、江苏的游客位列前三名;游客中,年龄在19-45岁的,占到了游客总数的87%,而且女性所占游客比例明显高过男性;有一半以上的游客会安排2日以上的千岛湖旅游行程;另有一些有趣的现象,70%的游客喜欢听音乐,“鱼头”成为千岛湖搜索最靠前的关联词……可见,千岛湖的旅游业态正在发生以下变化:第一,当下热议的由景点观光游到休闲度假游转变,在千岛湖已经完成了,而且进入度假游的新阶段,健康游、体育游以及自驾游不断上升,中产阶级旅居、度假游成为主要群体。
第二,长三角依然以千岛湖旅游的主体,高端消费人群增多,注重生活品质、个性化体验,这对千岛湖的旅游产品多样性提出了要求。
浙江水美乡村设计理念
浙江水美乡村设计理念是基于浙江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水美乡村为核心概念,以实现绿色、可持续、宜居的发展为导向的设计理念。
首先,浙江水美乡村设计理念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
浙江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自然景观,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设计师们注重在设计中考虑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最大限度地保留乡村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系统,保护水体、湿地、森林等自然环境,使乡村成为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区。
其次,浙江水美乡村设计理念注重人文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浙江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设计师们在设计中通过保留和修复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迹,以及弘扬乡村文化、民俗风情等方式,将乡村打造成为一个有特色、有文化底蕴的地方。
同时,通过创新的设计手法,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打造具有个性特色和现代功能的新乡村。
此外,浙江水美乡村设计理念还注重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
设计师们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注重发展乡村旅游、农业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居民的收入来源,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综上所述,浙江水美乡村设计理念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居
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设计理念。
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保留和弘扬人文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促进社会发展,使浙江乡村成为一个绿色、文化、宜居的地方。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命名第五批省级特色小镇的通知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1.11.06
•【字号】浙政发〔2021〕34号
•【施行日期】2021.11.0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村镇建设
正文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命名第五批省级特色小镇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20〕33号)精神以及省级特色小镇验收命名办法,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开展了第五批省级特色小镇审核验收工作。
经研究,命名杭州医药港小镇、西湖蚂蚁小镇、滨江互联网小镇、余杭人工智能小镇、临安云制造小镇、镇海新材料小镇、余姚智能光电小镇、瓯海生命健康小镇、乐清湾电力科技小镇、文成森林氧吧小镇、德清通航智造小镇、嘉兴马家浜健康食品小镇、嘉善归谷智造小镇、金华新能源汽车小镇、义乌丝路金融小镇、武义温泉小镇、玉环时尚家居小镇、庆元香菇小镇为第五批省级特色小镇。
希望第五批省级特色小镇珍惜荣誉、再接再厉,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准确把握发展定位,聚力发展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配套设施,促进产城人文融合,开展改革探索试验,全力打造特色小镇升级版,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作出积极贡献。
浙江省人民政府2021年11月6日。
幸福河湖评价导则南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南浔是一个位于中国浙江省湖州市的小镇,以其古朴的建筑、秀美的山水和独特的文化而闻名。
南浔有许多著名的河湖,如南浔河、西浒湖等,这些河湖不仅是南浔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评价这些河湖的幸福程度则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旨在提出一份幸福河湖评价导则,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评价和改善南浔的河湖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整个文章的主旨和逻辑。
首先,在概述部分,我们需要明确南浔的地理位置和背景。
南浔位于浙江省北部,毗邻太湖流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成为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该地区的河湖是南浔的生命线,对于保护和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们需要阐述河湖对于居民生活的重要性。
南浔的河湖不仅是居民的生活用水来源,还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
此外,河湖周边的景观也成为居民休闲放松和文化娱乐的场所。
因此,了解和评价河湖的幸福程度对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最后,在本文的概述部分,我们需要明确本文的目的。
通过提出幸福河湖评价导则,我们的目标是为南浔的政府、社区和居民提供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和指导,以便更好地保护和改善南浔的河湖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在概述部分,我们介绍了南浔的地理位置和背景,强调了河湖对于居民生活的重要性,并明确了本文的目的。
这将为我们进一步展开对幸福河湖评价导则的详细讨论奠定基础。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组织和布局的方式,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幸福河湖评价导则"为主题,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旨在引发读者的兴趣,并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
本文的引言部分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幸福河湖评价导则的背景和意义。
河湖是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资源,对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美丽浙南水乡的实施意见正文:---------------------------------------------------------------------------------------------------------------------------------------------------- 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美丽浙南水乡的实施意见(温委发〔2013〕80号)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治水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和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以治水为突破口,打造美丽浙南水乡,改善温州环境,推进转型升级,现就大力开展美丽浙南水乡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总体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治源控污、截污纳管,强塘固堤、防洪保安,引水入城、清淤疏浚,建库保源、筑坝蓄淡,活水入园、人水和谐”为抓手,大力实施以污染源治理、防洪保安、水源地保护、河网综合整治、亿方引水、河口治理开发、水乡文化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水乡建设千亿工程”,不断提高科学治水、蓄水、调水、用水的水平,切实修复水生态、美化水环境、保障水安全、提升水功能、储备水资源、强化水管理、弘扬水文化,努力把水“蓄起来、连起来、活起来、净起来、美起来、亲起来”,加快打造“湖库相连、江河相通、山水相融、林水相映、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美丽浙南水乡,为温州“赶超发展、再创辉煌”创造水优势。
(二)总体目标到2014年底,各县(市、区)、市级功能区至少建成一处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美丽水乡示范流域、示范乡镇(街道)、示范片区(具体标准另行制定),并带动各区域、各流域、各村镇全面推进美丽浙南水乡建设。
到2015年底(规划近期),全面完成垃圾河、黑臭河和重点污染行业整治任务,全面建成污水、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完成珊溪水利枢纽等重要水源地整治任务,主要城市(镇)防洪能力基本达到标准(市区、县级城市、中心城镇分别达到100年、50年、20年一遇标准),全市水环境、水生态得到明显改善,防洪减灾能力显著提高,水乡文化得到明显提升和展现。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对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萧1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08.07•【字号】•【施行日期】2020.08.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对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萧1号建议的答复何红代表:您在市人大十三届五次会议中提出的《关于打造康养小镇,升级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建议》收悉,我委作为主办单位,与市民政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共同办理,答复意见如下:乡村康养既是健康养老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乡村旅游的一种重要业态。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依托美丽乡村打造康养小镇,是乡村产业振兴和的有效途径,您的建议对我们美丽乡村建设和康养产业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美丽乡村中康养产业有关情况1.康养产业是我市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建设中重要领域。
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都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载体。
杭州市县两级已累计创建美丽乡村精品(特色村)940个,到今年底,美丽乡村覆盖率将达到50%以上,基本形成了“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格局。
我市在美丽乡村打造中,结合乡村旅游打造了一些乡村康养基地。
临安、桐庐、淳安等地的特色乡村旅游点已经成为老年游客康养旅游的好去处,结合季节性特点,到美丽乡村进行短期度假式养老,已成为老年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目前正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谋划一批辐射长三角的康养产品。
特色小镇作为兼具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高端平台,也将康养产业作为重点领域。
结合杭州自然山水人文环境,我们打造了桐庐健康小镇、临安颐养小镇等康养小镇,康养产业正逐渐集聚。
2.市级多部门对美丽乡村中康养产业进行扶持。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康养业态培育,出台《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19—2022)》,明确提出要做强乡村康养等六大新兴产业,挖掘乡村康养产业综合潜力,支持乡村养生养老基地建设,打造一批乡村康养特色村,不断拓展乡村康养产业功能;市民政局出台《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实施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养老服务业给与政策支持。
附件浙江省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评估要点及评分细则评估要点内容工作要求分值得分规划编制领导工作(15)1.成立以市政府领导为组长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规划编制工作。
10 2.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成部门包含发改、经信、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共同谋划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5主要问题梳理(30)3.按流域汇水特征收集整理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数据,分析调研详实,充分总结“十三五”水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和“十四五”面临的主要问题。
104.以控制单元为基础,以国控断面所在河流为主体开展问题-成因-对策-项目“四个在哪里”梳理。
成因分析准确,对策和项目针对性强。
10 5.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等各类规划目标完整,重点突出,常规目标和亲民目标具备可达性。
10规划任务(20)6.坚持“三水统筹”谋划项目,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污染防治与减排,水资源保障与再生水利用,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风险防控等措施兼顾并重,内容完整。
规划任务与问题症结相匹配,有量化,可考核。
10内容工作要求分值得分7.针对水系特征,围绕区域重点河流湖库制定任务,体现地区流域特色及上下游联动。
58.安排1个以上区县开展全域生态治水工作规划与实施。
5规划项目(20)9.规划项目具有针对性,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切实可行可落地。
10 10.项目预期环境绩效明确,责任清晰,进度安排合。
10规划保障(15)11.规划编制组织工作充分,经费安排充足,按规定时间节点报送各类调度表及成果材料。
5 12.坚持“开门编规划”,公众参与程度高。
10评分细则一、规划编制领导工作(总分15分)1.成立以市政府领导为组长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规划编制工作。
评估内容:根据相关文件、通知评估是否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级别。
计分办法:分值10分。
成立领导小组、组长为市政府领导的得10分;成立领导小组、组长为生态环境局或治水办主要领导的得5分;未成立领导小组的不得分。
特色小镇丨解码千岛湖乐水小镇文|余婷婷(方塘智库文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很多淳安人对千岛湖也许都有一种复杂的情感。
1958年,因为修筑新安江水电站,29万人背井离乡,另寻生路。
而祖辈繁衍生息的努力,旷日持久的情感,连同昔日辉煌的古城,一起掩藏在了碧绿的湖水中。
然而因此形成的千岛湖,却在时光流逝中,逐渐向人们展示它惊人的生命力。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来到淳安,他们和我一样,仅车窗外的惊鸿一瞥,便足以发出一声“真美啊”的感叹。
旺盛的旅游业带来了经济繁荣——千岛湖成为中国最早开发的旅游景区之一,也早在十几年前开始转型度假旅游,成为国内文旅度假区中的佼佼者。
姜家镇由水下古城的居民迁徙而来,位于淳安县西南,与朱熹讲学的瀛山书院相去不远,是遂安文明的发祥地和新安文化的传延之地。
复建的古城文渊狮城就在姜家镇上。
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资源,使得姜家镇在业态丰富与空间延展上给千岛湖旅游注入了活力,被寄予千岛湖旅游产业新增长点的期望。
2017年,位于姜家镇的乐水小镇入选浙江省第三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这意味着姜家镇的文旅产业迎来了新的政策红利与统筹整合的平台。
依据产业规划,乐水小镇将重点集聚山湖度假养生、狮城文化体验等核心产业,培育壮大户外拓展、汽车营地、健身休闲等特色旅游等新生产业,同时结合相关文化遗址和传统村落延续姜家地方文脉,培育有特色的乡村村落景观,发展现代农业。
中国文旅产业正面临着洗牌时期,休闲度假游成为业界共识。
湖泊类休闲度假区一直是度假区的主力。
在这一背景之下,我们期待乐水小镇的开发建设能在环境保护与商业的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文旅业态的规划等方面,探索一条新路子。
千岛湖1姜家镇在哪里?从千岛湖镇到姜家镇,驱车四十分钟,移步换景中的千岛湖让人感受到迥然不同的魅力——这是一个稍显狭长的水域,忽而豁然开朗,忽而幽深曲折。
三面山岛相连,自成湾区,姜家镇较之千岛湖镇,显得更为内秀、静谧。
因为没有高速,也没有铁路,交通并没有那么便捷,姜家镇可谓“养在深闺”。
附件3
浙江省“水美乡村”“乐水小镇”建设评价指南
(试行)
一、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我省以行政村(或社区、自然村)为单位的“水美乡村”和以行政建制镇(乡、街道)为单位的“乐水小镇”建设评价。
二、主要定义
“水美乡村”是指水域安全达标、河流干净整洁、巡查保洁到位、人水和谐宜居的乡村(社区)。
“乐水小镇”是指辖区内美丽河湖建设已显成效,河湖长制已全面落实,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涉水绿色产业有效发展,人水和谐相处的乡镇(街道)。
三、评价内容
(一)水美乡村
通过水系连通、清淤疏浚、堤岸加固、沿河绿化、生态修复、滨水绿道、便民设施等建设和保洁管护等综合措施,达到以下标准:
1.水域安全达标。
通过堤岸加固、维修养护等措施,村庄沿线水域堤岸、水闸、堰坝等完好,无较大塌陷、水毁等现象,基
— 1 —
层防汛体系健全。
2.河流干净整洁。
村庄河湖弯道、深潭、浅滩、滩林等风貌生态自然;河塘岸坡整洁,绿化措施到位,水质感官总体良好,无异味,河塘水面无垃圾、无明显漂浮物,无污水直排、偷排、漏排现象,无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现象。
3.巡查管护到位。
河长定期开展巡河,河道定期开展保洁,管理界限清晰,河湖长公示牌、安全警示牌、管理标识牌等管护标牌齐全,发现问题得到有效处置。
4.人水和谐宜居。
沿河布设有滨水慢行道、河埠头、景观节点等亲水便民设施,水景观宜人、环境宜居。
(二)乐水小镇
通过组织开展美丽河湖建设、水美乡村建设,深化落实河湖长制,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护河治河,达到以下标准:
1.“美丽河湖”建设。
镇(乡、街道)域内主要河湖已完成美丽河湖建设,集镇范围内已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水质达标,达到行洪排涝标准要求。
2.“水美乡村”建设。
镇(乡、街道)域内建成5个以上“水美乡村”(海岛等地区可酌减)。
3.河湖长制落实。
河湖长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健全,河湖长履职到位,及时发现问题和协调解决问题。
— 2 —
4.社会公众参与。
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河湖保护,每年组织巡河护河活动。
5.涉水产业融合。
镇(乡)至少打造一条可赏可游、产生经济效益的滨水岸线。
四、评价程序
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治水办(河长办)负责制定“水美乡村”和“乐水小镇”评价细则。
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治水办(河长办)负责组织评定,市级做好抽查复核和公布。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