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致癌性及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724.50 KB
- 文档页数:27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生物药物是基于生物技术的药物,主要包括蛋白质药物、基因治疗药物和细胞治疗药物等。
这些药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活性,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
然而,与传统的化学药物相比,生物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更为复杂,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本文将对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
1.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涉及许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毒性研究毒性研究是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评估药物在体内的毒性及其对组织和器官的影响。
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突变性、致癌性等。
在毒性研究中,需要进行的实验包括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
体内实验包括常规的动物实验,例如小鼠、大鼠、猴子等。
而体外实验一般采用细胞实验或人血清。
1.2 免疫原性评价免疫原性评价是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药物在体内可能会引起免疫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免疫抗原性和免疫抑制作用等。
在免疫原性评价中,首先需要对药物进行免疫学检测。
免疫学检测包括抗体检测和细胞免疫检测。
通过检测抗体水平或细胞免疫反应,可以评估药物的免疫原性。
1.3 稳定性评价稳定性评价是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另一方面。
由于生物药物具有活性,因此需要考虑药物的稳定性。
包括温度、离子强度、pH值等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需要考虑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稳定性评价包括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物理稳定性评价主要考虑药物的杂质含量、颗粒度和输液过滤性。
化学稳定性评价主要考虑药物分解和降解等。
1.4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评价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也是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方面。
药代动力学评价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
药效学评价主要考虑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其与体内靶点的相互作用。
药代动力学评价主要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这些方面对药物治疗效果、毒性和免疫原性都有着重要影响。
毒理学评价方法与标准毒理学评价是保证食品和药品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
毒理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对新药物、化学品、食品等的生物学活性、毒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以确定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毒理学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品、化学品或食品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与人体各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毒理学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毒理学评价的方法毒理学评价的方法包括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
体内实验包括小鼠、大鼠、猪、猴子等动物实验,以及人体临床试验;体外实验包括细胞毒性、细胞凋亡等实验。
毒理学评价的方法对于新药和化学品的研发至关重要,它可以提供关于药物代谢及其药效、毒性、及药物的最佳剂量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与药品的效果和安全性相关的重要因素,如化学品在环境中的行为、分布、转化、代谢等因素也可以通过毒理学评价来进行研究。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急性毒性实验、亚急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生殖毒性实验、致畸性和致癌性实验等。
临床试验是新药开发评价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人体研究,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真实和有证据的安全数据。
急性毒性实验是最常用的毒性测定实验,它可以用于毒性快速筛选,通过对试验动物一次性大剂量给药,AEDL50的测定以及药物是否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初步评估等方面研究。
亚急性毒性实验是用于测试动物长时间暴露于药物的毒性,通常期间为14-28天,目的是探索药物安全,例如能否引起肝细胞坏死、血小板计数减少等问题。
慢性毒性实验是用于测试药物长期暴露于动物体内时其毒性表现的实验,通常期间为6个月到1年。
它可以评估药物的长期安全性,例如长期静脉注射药物是否会引起血栓形成等问题。
生殖毒性实验是评估新药、化学品是否会影响生殖能力、激素和胎儿发育的实验,包括雄性生育能力、雌性生育能力、精子品质等方面。
致畸性实验是测试药物是否可引起胚胎发育异常的实验,这类实验时间较长,涉及到胚胎的发育过程,在实验过程中需尽可能给予保护。
致癌性实验是用于测试药物、化学物质等是否具有人类致癌风险的实验。
兽药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指导原则一、概述(一)定义与目的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是预测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诱发癌症危险性的评价方法。
在动物的大部分生命期间,经过反复给予受试药物后观察其呈现的慢性毒性作用及其剂量-反应关系,尤其是进行性和不可逆毒性作用及肿瘤疾患。
确定受试药物的无作用剂量(NOEL),作为最终评定受试药物能否应用于动物尤其是食品动物的依据。
为了确保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追溯性,根据新兽药研究的规律,结合国内兽药毒理学评价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指导原则。
(二)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评价兽用化学药品、中兽药、消毒剂及饲料药物添加剂对动物的慢性毒性和/或致癌性的测定。
长期毒性试验发现有可疑肿瘤发生,某些器官组织细胞异常、药物结果与已知致癌物有关或代谢物与已知致癌物有关、作用机制为细胞毒类等情况下,要求进行致癌试验。
二、试验设计(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1)实验动物种类选择一般要求选用两个种属的实验动物,即啮齿类和非啮齿类,目前已掌握大白鼠和小白鼠各品系的特点及诱发肿瘤的敏感性,故可优先将其用于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
对活性不明的受试药物,则应选用两种性别的啮齿类和非啮齿类动物。
(2)动物的起始周龄和体重慢性毒性试验期长,故一般用刚断乳的大鼠或小鼠。
大鼠50~70g(出生3~4周),小鼠10~15g(出生3周)。
动物个体体重的变动范围不超出各性别平均体重的20%。
(3)动物的性别和数量每个剂量组的动物数应满足试验结束时进行统计学处理的要求,如大鼠40~60只(小鼠数应据此适当增加),一般雌雄各半,雌鼠应为非经产鼠、非孕鼠。
如果将慢性毒性试验与致癌试验结合进行,每组雌雄动物数均应在50只以上。
如计划在试验过程中定期剖杀动物,则动物数应相应增加。
(4)肿瘤自发率实验动物的自然肿瘤发生率原则是控制到越低越好,但试验结果评价时主要是以在相同条件下观察对照组与各剂量组的肿瘤发生率及其剂量-反应关系作为判定依据。
研究药物毒性和毒理学机制药物在人类医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们对药品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药物毒性和毒理学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药物毒性和毒理学机制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药物毒性?药物毒性是药物的副作用。
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这就是药物毒性。
药物毒性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有:过敏反应、骨髓抑制、心脏毒性、神经系统毒性等。
药物毒性的强度和频率取决于药物剂量、给药方式、用药时间和受体的基因组差异等多个因素。
比如某些肝药物在不小心超过剂量时,就可以对心脏造成严重负担,引发心脏毒性。
二、如何评估药物毒性?药物毒性评估是药物研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个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药物的安全性,确定药物是否应该继续进行研发或终止研发。
药物毒性评估一般包括四个部分:突触毒性、致突变性、致畸性和致癌性。
其中突触毒性评估主要是针对药物对神经突触过程的影响进行评价,致突变性评估是评估药物是否能够改变基因组。
致畸性评估主要是针对药物对胎儿形成以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评价,致癌性评估主要是评估药物是否具有一定的致癌潜力。
三、药物毒理学机制药物毒理学机制主要是探究药物在体内产生毒性的原因。
这对于研究药物副作用的发生机制、治疗一些药物中毒和评估药物安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其中,药物毒理学机制主要有:代谢通路、药物受体、氧化应激等。
药物代谢通路是人体内的药物代谢物经过一系列转化和生成物的过程。
代谢通路中存在芳香烃受体,Nrf2受体,而这些受体存在缺陷或者受体过量都可以极大地增加发生肝毒性的风险。
药物作用的另一重要机制是靶标受体。
药物通常会与其靶标蛋白质结合,导致一系列的信号转导和反应。
然而,靶标受体也是药物毒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神经递质受体的过度激活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药物的氧化应激机制主要是药物与氧化剂作用引起炎症反应。
这种反应可以对细胞膜结构、DNA修复和氧化应答等方面造成损伤。
药物性评价与药物安全性药物的研发与上市是一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过程。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药物性评价与药物安全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药物性评价主要包括药物的药理学、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而药物安全性评价则关注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风险。
本文将探讨药物性评价与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方法与策略。
一、药物性评价的重要性药物性评价是衡量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药物的药理学、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进行评价,可以全面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毒理特性以及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为药物研发和上市提供科学依据。
1.1 药理学评价药理学评价是评估药物的目标效应和作用机制的过程。
通过药理学评价,可以确定药物的适应症、作用靶点以及药物与受体的结合情况。
药理学评价还可以揭示药物的药效学特性,如剂量-效应关系、作用持续时间等重要信息。
1.2 毒理学评价毒理学评价是评估药物在体内外的有害效应和潜在毒性的过程。
通过毒理学评价,可以确定药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包括药物的细胞毒性、基因毒性、致畸性和致癌性等。
毒理学评价还可以帮助制定药物的用药安全性指南,确保患者在使用药物时不会遭受严重的不良反应。
1.3 药代动力学评价药代动力学评价是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过程。
通过药代动力学评价,可以确定药物在体内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以及药物代谢和排泄的动力学特征。
药代动力学评价还可以为合理制定药物的给药方案提供依据,确保药物在患者体内的药效和安全性。
二、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药物安全性评价是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患者使用药物时的安全风险的过程。
药物安全性评价主要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风险,通过系统地分析药物的不良反应数据库和临床试验数据,可以识别和评估药物的安全性问题。
2.1 不良反应评价不良反应评价是评估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的过程。
通过不良反应评价,可以确定药物的常见和罕见不良反应,并对不良反应的严重性和可能性进行评估,以便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
药品致癌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项不是药品致癌测试的常用方法?A. 体外细胞培养B. 动物实验C. 临床观察D. 基因测序2. 药品致癌测试中,哪种类型的细胞对测试结果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A. 神经细胞B. 肌肉细胞C. 肝细胞D. 皮肤细胞3. 药品致癌测试中,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A. 剂量B. 暴露时间C. 个体差异D. 测试环境的温度二、判断题1. 药品致癌测试只能通过动物实验来进行。
()2. 基因突变是药品致癌测试中观察的一个重要指标。
()3. 药品致癌测试中,所有细胞类型对测试结果的贡献是相同的。
()三、简答题1. 请简述药品致癌测试的一般流程。
2. 药品致癌测试中,体外细胞培养和动物实验各有什么优缺点?四、案例分析题根据以下案例,分析药品A是否具有致癌性,并说明理由。
案例:药品A在体外细胞培养中显示了细胞增殖加快,但在动物实验中未观察到肿瘤形成。
五、论述题请论述药品致癌测试在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对公共健康的影响。
答案:一、选择题1. D. 基因测序2. C. 肝细胞3. D. 测试环境的温度二、判断题1. ×(药品致癌测试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不仅限于动物实验)2. √(基因突变是药品致癌测试中观察的一个重要指标)3. ×(不同细胞类型对测试结果的贡献是不同的)三、简答题1. 药品致癌测试的一般流程包括:样品准备、体外细胞培养、细胞反应观察、动物实验、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估。
2. 体外细胞培养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但可能无法完全模拟体内环境;动物实验能更全面地模拟体内环境,但成本高、周期长。
四、案例分析题药品A在体外细胞培养中显示细胞增殖加快,这可能是致癌性的一个迹象。
然而,在动物实验中未观察到肿瘤形成,说明在体内环境中药品A可能不具有致癌性或其致癌性较弱。
需要进一步的测试和研究来确定药品A的致癌性。
五、论述题药品致癌测试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至关重要,它有助于评估新药的安全性,确保药物在上市前不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的健康风险。
新药毒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一、引言新药毒理学研究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药物上市前,必须进行全面的毒理学评价,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新药毒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二、急性毒性研究急性毒性研究是评估药物对动物或人体在短时间内产生的剧毒反应的能力。
通过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观察动物或人体的生理和行为变化,并确定最低致死剂量(LD50),以评估其急性毒性。
三、亚急性和慢性毒性研究亚急性和慢性毒性研究是评估长期暴露于药物或化合物后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的能力。
通过给予动物或人体连续或间断地暴露于一定剂量的药物,观察其生理、生化和组织学指标变化,并确定潜在的慢性毒害效应。
四、基因毒性研究基因毒性研究是评估药物对遗传物质(DNA)的损伤能力。
通过使用细胞或动物模型,对药物进行体外或体内试验,检测其对基因组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包括染色体畸变、突变和DNA损伤等。
五、生殖毒性研究生殖毒性研究是评估药物对生殖系统的影响能力。
通过给予动物一定剂量的药物,并观察其对生殖功能、生殖器官结构和生殖细胞的影响,以评估药物是否会对人类的生育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六、发育毒性研究发育毒性研究是评估药物对胚胎或胎儿发育的影响能力。
通过给予孕妇或动物一定剂量的药物,并观察其对胚胎发育、器官形成和出生缺陷等方面的影响,以评估药物是否会引起先天缺陷。
七、致癌性研究致癌性研究是评估药物引起恶性肿瘤形成能力。
通过长期暴露于药物的动物模型,观察其是否导致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并评估药物对人类致癌风险的潜在影响。
八、免疫毒性研究免疫毒性研究是评估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能力。
通过给予动物一定剂量的药物,并观察其对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以评估药物是否会干扰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
九、神经毒性研究神经毒性研究是评估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能力。
通过给予动物一定剂量的药物,并观察其对神经细胞、神经传导和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影响,以评估药物是否会引起神经损害或功能障碍。
药物致癌试验必要性的技术指导原则1.前言致癌试验的目的是考察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潜在致癌作用,从而评价和预测其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任何体外实验、动物毒性试验和人体应用中出现的潜在致癌性因素均可提示是否需要进行致癌试验。
国际上,对于预期长期使用的药物已经要求进行啮齿类动物致癌试验。
在研究药物的潜在致癌作用中,致癌试验比现有遗传毒性试验和系统暴露评价技术更有意义。
这些试验也可帮助理解无遗传毒性药物的潜在致癌作用。
目前常规用于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遗传毒性试验、毒代动力学试验和毒性机理研究的数据,不仅有助于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致癌试验,而且对于解释研究结果与人体安全性的相关性也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致癌试验耗费大量时间和动物资源,只有当确实需要通过动物长期给药研究评价人体中药物暴露所致的潜在致癌性时,才应进行致癌试验。
2.历史背景在日本,根据1990年“药物毒性研究指导原则手册”,如果临床预期连续用药6个月或更长时间,则需要进行致癌试验。
尽管连续用药少于6个月,如果存在潜在致癌性因素,也可能需要进行致癌试验。
在美国,大多数药物在广泛应用于人体之前,已进行了动物致癌试验。
根据美国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FDA)要求,一般药物使用3个月或更长时间,需要进行致癌试验。
在欧洲,“欧共体药品管理条例”规定了需要进行致癌试验的情况,包括长期应用的药物,即至少6个月的连续用药,或频繁的间歇性用药以致总的暴露量与前者相似的药物。
自2005以来,我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中规定预期临床连续用药6个月以上或需经常间歇使用的药物应进行致癌试验,并指出了进行致癌试验的多个考虑因素。
2007年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治疗用生物制品非临床安全性技术审评一般原则》中阐述了相关产品致癌试验的要求。
2009年10月药品审评中心组织毒理专家、企业和研究单位代表召开了制定“药物致癌试验必要性技术指导原则”专题讨论会,会上基本认同了ICH S1A中内容的适用性,并结合国内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整。
S1A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国际协调会ICH三方协调指导原则药物致癌性试验必要性指导原则S1A现行第四阶段版本1995年11月29日发布按照ICH进程,本指导原则由相应的ICH专家工作组制定,已递交管理部门征求意见。
在ICH进程第四阶段,最终草案被推荐给欧盟、日本和美国的监管机构采纳。
S1A 文件历史现行第四阶段版本目录1、前言 (4)2、历史背景 (4)3、目的 (4)4、致癌性试验应考虑的因素 (5)4.1用药期限和暴露量 (5)4.2担忧因素 (5)4.3遗传毒性 (5)4.4适应症和患者人群 (5)4.5给药途径 (6)4.6系统暴露的程度 (6)4.7内源性肽类、蛋白类物质及其类似物 (6)5、附加试验的必要性 (7)药物致癌性试验必要性指导原则1、前言致癌性试验的目的是在动物中识别潜在致肿瘤性,从而评价人体中的相关风险。
实验室研究、动物毒理学试验和人体数据中出现的任何担忧因素,均可能导致需要进行致癌性试验。
对于预期在患者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连续使用的药物,按照惯例会要求在啮齿类动物中进行致癌性试验。
这些试验的设计和结果解释出现在目前已有的测试潜在遗传毒性的大多数技术和评估系统暴露量的最新技术之前。
这些研究也出现在我们目前对非遗传毒性物质致癌性的认识之前。
现在遗传毒性试验、毒代动力学和机制研究的结果已被常规用于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这些新增数据不仅有助于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致癌性试验,而且对解释研究结果与人体安全性的相关性也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致癌性试验耗时耗力,只有当人体的暴露情况确实需要动物终生研究信息用于评价其潜在致癌性时,才进行致癌性试验。
2、历史背景在日本,根据1990年“药物毒性研究指导原则手册”,如果临床预期连续用药6个月或更长时间,则需要进行致癌性试验。
但如果存在其他担忧因素,连续用药少于6个月时也可能需要进行致癌性试验。
在美国,大多数药物在广泛应用于人体之前,已在动物中检测了其潜在致癌性。
FDA复方制剂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介绍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复方制剂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是为开发新药复方制剂提供指导,以确保患者在使用药物时的安全性。
该指导原则涵盖了对复方制剂的毒性学、药代动力学和体内外相互作用等方面的评估。
以下是对该指导原则的介绍。
一、目的和范围该指导原则的目的是评估复方制剂的非临床(即在人体之外)安全性,以确定药物是否具备进行临床试验的条件。
同时,该指南还提供了评估复方制剂对人体冲击的方法。
指导原则适用于所有设计、制备和开发层面的复方制剂,包括新药、合并治疗和申请新适应症的药物等。
二、非临床安全性评价1.毒性学评估毒性学评估是评价复方制剂的基本步骤之一、该评估包括评估药物对多种目标器官的毒性、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根据指导原则,应对药物的单一成分和组合剂进行毒性学评估。
2.药代动力学评估药代动力学评估是评价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步骤。
该评估有助于了解复方制剂的药效学和安全性。
应当对复方制剂与成分之间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3.相互作用评估相互作用评估是评价复方制剂对其他药物和/或食物的相互作用的步骤。
由于复方制剂中可能包含多种成分,因此需要评估复方制剂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复方制剂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其他评估除了上述评估外,指导原则还要求对复方制剂的基因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畸性进行评估。
此外,还需要对复方制剂的致癌性、致敏性和致敏性进行评估。
三、安全性评价报告指导原则要求将复方制剂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结果记录在安全性评价报告中,该报告列出了评价的目的、方法和结果。
报告还应对评价的局限性进行讨论,并提供评估结论和建议。
安全性评价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制定临床试验计划和设计。
该报告需要经过核准,并随相关文档一起提交给监管机构,以获得进一步的研究批准。
四、风险评估根据指导原则,应对复方制剂的毒性学、药代动力学和相互作用等数据进行风险评估。
药物代谢与毒性评价的研究进展药物代谢与毒性评价是药物开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其研究旨在探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机制及其毒性影响,以保障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如今,随着现代分析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代谢与毒性评价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探讨。
一、药物代谢的研究进展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解、转化和转运过程。
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其中包括肝细胞内的一系列酶催化反应及肝外组织的代谢作用。
药物代谢的过程中会产生代谢产物,包括活性代谢产物和毒性代谢产物。
因此,药物代谢的研究对于保障药物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目前,药物代谢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体内代谢研究:通过模拟人体内药物代谢过程,分析药物代谢产物的结构和稳定性,以评估药物的代谢活性及其毒性影响。
(2)体外代谢研究:通过人源化和化学合成等方式,分析药物在体外的代谢特征,以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和建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体内和体外代谢研究正在逐渐融合,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更为准确地预测药物代谢的特征和毒性影响。
二、毒性评价的研究进展毒性评价是指对药物毒性的评估过程,其主要目的是确定药物在人体内的安全使用剂量和作用机制。
毒性评价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急性毒性:评估药物在短时间内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急性影响。
(2)慢性毒性:评估药物长期使用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其生成的代谢产物的长期影响。
(3)遗传毒性:评估药物对遗传信息的影响及其可能对人体健康所造成的影响。
(4)致癌毒性:评估药物致癌的可能性及其致癌机制。
目前,毒性评价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体内毒性评价:通过动物模型的实验和人体临床试验,评估药物对体内器官功能及细胞生命周期的影响,确定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体外毒性评价:通过生物医学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将药物引入特定组织和器官内,评估药物对相关机制的影响,预测药物的毒性作用。
总的来说,药物代谢与毒性评价的研究是药物研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深入探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特征和毒性影响,为药物的安全使用提供了保障。
S1B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三方协调指导原则药物致癌试验现行ICH进程第四阶段1997年7月16日本指导原则由相应的ICH专家工作组,根据ICH程序制定,并经各国管理部门协商,已进入第四阶段,被推荐给欧盟、日本和美国管理部门采用。
目录1.目的2.背景3.适用范围4.正文4.1 前言4.2 试验方法4.2.1 长期致癌试验动物种属的选择 4.2.2 附加体内致癌性试验4.2.3 选择短期或中期致癌试验的考虑5. 机理研究5.1 细胞水平的改变5.2 生物化学指标检测5.3 附加遗传毒性试验的考虑5.4 修改的试验方案6. 长期致癌试验动物种属选择的总体考虑6.1 药物的整体信息6.2 机理研究的可能性6.3 代谢特性6.4 实用性6.5 以一种以上动物进行试验6.6 其他7. 潜在致癌性的评价注释引证的其他ICH指导原则药物致癌试验1. 目的本文件提供了评价药物潜在致癌性方法的指导原则。
2. 背景迄今为止,对于评价药物的潜在致癌性,欧盟、日本、美国三方的管理要求均规定进行两种啮齿类动物的长期致癌试验,一般为大鼠和小鼠。
由于这些试验费用高并需使用大量动物,ICH有责任探讨是否能在不影响药物对人体安全性的前提下减少用于进行长期致癌试验的动物种类。
本指导原则应与其他指导原则一起阅读,特别是:S1A:药物致癌试验必要性的指导原则S1C:药物致癌试验的剂量选择是否可以长期啮齿类动物的致癌性试验来评价化合物(包括药物)对人类的潜在致癌性,目前正在接受关键性的考察。
从70年代早期开始,很多研究显示试验程序的多样性可使一些物质在啮齿类动物中出现致癌性反应,但其中一些物质现在被认为与人类致癌危险性无关或相关性极小。
本指导原则概括了评价致癌性的方法,可使需要进行此类评价的药物避免了进行两个常规长期啮齿类动物致癌性试验。
大鼠和小鼠致癌性研究的相对价值,以及单用大鼠或小鼠是否会丢失评价药物对人类致癌危险性的信息,以上问题已在六项人用药物数据的调查中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