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1
- 格式:docx
- 大小:20.29 KB
- 文档页数:4
林徽因的一生1. 前言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3月1日),原名林徽音,字徽因,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师、诗人、作家和女性解放运动领袖。
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不仅在建筑界有卓越的成就,也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回顾林徽因的一生,探讨她的生平事迹和影响。
2. 幼年与教育林徽因出生在江苏苏州的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家庭中。
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因此她在家庭环境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父亲的熏陶下,林徽因对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艺术与建筑的结缘在读完高中后,林徽因进入了上海美术学院学习绘画。
在学习过程中,她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专注于建筑设计的学习。
她在美术学院期间展示了她的天赋和创作能力,备受老师和同学的赞赏。
4. 婚姻与职业生涯1925年,林徽因嫁给了著名的建筑师梁思成。
这段婚姻对她的职业生涯有着积极的影响,两人合作设计了许多著名的建筑作品。
他们共同追求着建筑艺术的卓越,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文学创作与女权主义除了在建筑领域的成就,林徽因还以其诗歌和散文作品而闻名。
她的文学作品展现了她对生活、爱情和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此外,她也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中的重要人物,积极倡导女权主义和性别平等。
6. 后期生活与逝世尽管林徽因在事业和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她的一生也有许多不幸和挫折。
她的丈夫梁思成在1952年因病去世,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之后,她的身体健康也逐渐恶化,最终在1955年离世。
7. 影响和遗产林徽因在建筑界和文学界的成就和贡献为后人所推崇和追随。
她以其独立、坚韧和创造力而被人们铭记,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她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也被广泛传播,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总结林徽因是一位多才多艺、充满魅力和影响力的女性。
她在建筑、文学和女权运动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她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她的勇气和才华使她成为人们敬佩和赞颂的对象,她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林徽因:⼀⾝诗意千寻瀑,万古⼈间四⽉天4⽉1⽇,是民国⼀代才⼥林徽因逝世的⽇⼦。
爱过的⼈,⼼会记得。
不会因为她永远离开了,⽽把她忘记。
在1955年3⽉31⽇,林徽因进⼊了弥留之际,梁思成来到了她的病床前,此时她的脸上已经没有⼀丝⾎⾊。
梁思成放声痛哭,喃喃⾃语道:“受罪呀,徽,受罪呀,你真受罪呀!”在4⽉1⽇的清晨林徽因去世了,⾦岳霖听闻后不禁恸哭。
在林徽因追悼会上,⾦岳霖的眼泪没有停过,并为她送上了⼀幅挽联:⼀⾝诗意千寻瀑,万古⼈间四⽉天。
她⾛了,她永远被封存在四⽉天⾥,也永远留在了爱她的⼈们的⼼⾥。
情愿 /林徽因我情愿化成⼀⽚落叶,让风吹⾬打到处飘零;或流云⼀朵,在澄蓝天,和⼤地再没有些牵连。
但抱紧那伤⼼的标志,去触遇没着落的怅惘;在黄昏,夜班,蹑着脚⾛,全是空虚,再莫有温柔;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哀悼谁⼜曾有过爱恋;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这些个泪点⾥的情绪。
到那天⼀切都不存留,⽐⼀闪光,⼀息风更少痕迹,你也要忘掉了我曾经在这世界⾥活过。
你是⼈间的四⽉天我说你是⼈间的四⽉天;笑响点亮了四⾯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早天⾥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在⽆意中闪,细⾬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象;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莲。
你是⼀树⼀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间的四⽉天!⼋⽉的忧愁黄⽔塘⾥游着⽩鸭,⾼粱梗油青的刚⾼过头,这跳动的⼼怎样安插,⽥⾥⼀窄条路,⼋⽉⾥这忧愁?天是昨夜⾬洗过的,⼭岗照着太阳⼜留⼀⽚影;⽺跟着放⽺的转进村庄,⼀⼤棵树荫下罩着井,⼜像是⼼!从没有⼈说过⼋⽉什么话,夏天过去了,也不到秋天。
但我望着⽥垄,⼟墙上的⽠,仍不明⽩⽣活同梦怎样的连牵。
那⼀晚那⼀晚我的船推出了河⼼,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晚你的⼿牵着我的⼿,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林徽因经典语录1、信仰只一细炷香那点子亮再经不起西风沙沙的隔着梧桐树吹出处: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2、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枝点亮的腊,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3、不过我同你有大不同处:凡是在横溢奔放的情感中时,我便觉到抓住一种生活的意义,即使这横溢奔放的情感所发生的行为上纠纷是快乐与苦辣对渗的性质,我也不难过不在乎。
我认定了生活本身原质是矛盾的,我只要生活;体验到极端的愉快,灵质的,透明的,美丽的近于神话理想的快活,以下我情愿也随着赔偿这天赐的幸福,埋在悲痛,纠纷,失望,无望,寂寞中挨过若干时候,好像等自己的血来在创伤上结痂一样!一切我都在无声中忍受,默默地等天来布置我,没有一句话说!出处: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4、当所有的情感都并入一股哀怨如小河,大河,汇向着无边的大海,--不论怎么冲急,怎样盘旋,--那河上劲风,大小石卵,所做成的几处逆流,小小港湾,就如同那生命中,无意的宁静避开了主流;情绪的平波越出了悲愁。
.停吧,这奔驰的血液;它们不必全然废弛的都去造成眼泪。
不妨多几次辗转,溯洄流水,任凭眼前这一切缭乱,这所有,去建筑逻辑。
把绝望的结论,稍稍迟缓;拖延时间,--拖延理智的判断,--会再给纯情感一种希望!出处:大公报·星期文艺5、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
但抱紧那伤心的标志,去触遇没着落的怅惆;在黄昏,夜半,蹑着脚走,全是空虚,再莫有温柔;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这些个泪点里的情绪。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痕迹,你也要忘掉了我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
6、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她的行径?催一阵急雨,抹一天云霞,月亮,星光,日影,在在都是她的花样,更不容峰峦与江海偷一刻安定。
骄傲的,她奉着那荒唐的使命:看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叫河流凝成冰雪,天地变了相;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虽说千万年在她掌握中操纵,她不曾遗忘一丝毫发的卑微。
林徽因故事5则林徽因故事5则寄语: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福建闽县(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
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今天励志故事网为读者收录的是林徽因故事5则,希望大家喜欢。
林徽因的故事一:“太太客厅”逸事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住在北京东城总布胡同时,她家的客厅名为“太太客厅”。
当时,一批文坛名流巨子,包括朱光潜、梁宗岱、金岳霖等,常聚集在这里,一杯清茶,些微点心,谈文学,说艺术,天南地北,古今中外。
在“太太客厅”里,林徽因一直是最活跃的人物,读诗,辩论,她的双眸因为这样的精神会餐而闪闪发光。
朋友是林徽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优秀也是因为有他们的欣赏和激励。
作家萧乾就是在“太太客厅”里认识林徽因的。
那是在1930年,萧乾正与美国的安澜一同编辑期刊《中国简报》,经他的老师杨振声的介绍,萧乾访问了沈从文。
在这次见面后,他即以《当今中国一个杰出的人道主义讽刺作家》为题,写了一篇专访刊登在《中国简报》上。
1933年秋天,萧乾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蚕》寄给沈从文,请他指教。
当时沈从文正在编《大公报·文艺副刊》,他在萧乾的稿子上作一些修改后发表了,这使萧乾得益匪浅。
萧乾的这篇手稿现陈列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那天,还是燕京大学三年级学生的萧乾穿了一件新洗的蓝布大褂,与沈从文一起来到“太太客厅”。
萧乾早就听说林徽因的肺病很厉害,想象中她应是一脸病容;谁知当他看到林徽因时,不禁呆了。
只见她穿了一套骑马装,显得美丽动人,像个运动员。
原来她时常和朋友到外国人办的俱乐部去骑马。
林徽因对萧乾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
”这话给了萧乾很大的鼓励。
沈从文是常常到林徽因家去的,他从小在湘西长大,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活底子。
林徽因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因为那里有着很离奇的情节,很特别的人物,都是她闻所未闻的。
林徽因的生平简介林徽因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才女,著有著名的现代诗篇,辞藻飘逸轻灵,集诗气才气美貌于一身。
林徽因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少年时期赴美留学,与丈夫梁思成共同修习了建筑学,因此她也是我国少有的女建筑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林徽因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林徽因的生平简介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
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190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
1921年回国于复人培华女中读书。
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
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
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介绍林徽因的书
摘要:
1.林徽因简介
2.林徽因的成就
3.林徽因的书籍介绍
4.林徽因的影响力
5.总结
正文:
林徽因,原名徽音,1904 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
她的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
1916 年,林徽因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 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
1921 年,林徽因回国并继续在培华女中读书。
林徽因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性,既是建筑师,又是文学家。
她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曾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
在文学方面,林徽因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她的诗、散文和小说都深受读者喜爱。
林徽因的书籍介绍:
1.《林徽因诗全集》:这本书收录了林徽因创作的诗歌,展现了她在文学领域的才华和成就。
2.《林徽因散文全集》:这本书收集了林徽因的散文作品,内容涉及生活、
文化、建筑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审美观。
3.《林徽因小说全集》:这本书包含了林徽因的小说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展示了她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才华。
林徽因的影响力:
林徽因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性,她的成就和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建筑和文学领域,还深受社会各界的尊敬和喜爱。
她的一生,既是中国建筑和文学历史的见证,也是一位独立、自信、坚强的女性形象的代表。
总结:
林徽因是一位兼具建筑师和文学家身份的杰出女性,她的书籍展现了她在文学领域的才华和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林徽因简介林徽因个人资料简介照片一生的感情经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1907年,这是林3 岁时候的照片,典型闽粤小姑娘样儿。
林徽因,福建闽县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徽音也就是美德的意思。
后来,林徽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却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就索性改名叫徽因。
林徽因出生在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
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
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是一个新派人物。
许多八林徽因的文章说,说林是小妾所生,且其母至死,都没被扶正。
反正,就是被冷宫了一辈子。
事实是,林的母亲是续弦,是正室,却是个不得宠的正室。
林长民的原配夫人因病去世,没留下子女。
林的母亲生了几个小孩,只有最大的林徽因活了下来。
后来,林长民又娶了姓程的小妾,就长期住在小妾的居所。
这位小妾后来又陆续生了几个儿女。
这种家境下,让一个女孩子保持一颗童心,该有多难。
1916年,12岁,林徽因(右一)在北京培华女中的照片。
1914年起,林长民在北洋政府任职。
林家玩起了搬迁过家家,一会搬到北京,一会搬到天津,最终又搬回了北京。
林徽因在组织工作中能力出众,而这个能力并非与生俱来。
林长民忙于政事,常年无暇顾家。
林徽因的两位母亲也病着,家里上下里外,几个弟妹,都需要十二三岁的林徽因打点照料,她俨然是一个民国的探春,事情逼着,不早熟也得早熟。
这带来的正面效果是,林长民对女儿善于料理家务的能力褒奖有加。
1920年,16岁,其父林长民携她游历欧洲。
1920年春,林长民携女儿林徽因赴英国,身份是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驻欧代表。
其时林长民44岁,林徽因16岁。
同年10月,徐志摩从美国来到伦敦,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读书。
林家父女和徐志摩相识,是在国际联盟的一次讲演会上。
“我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混了半年,正感到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认识了林宗孟。
关于林徽因的个人介绍和事迹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事迹吧,既然这样,那么关于林徽因的个人介绍和事迹有哪些?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林徽因的个人介绍和事迹,供大家参考!关于林徽因的个人介绍和事迹篇1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
林徽因是清华大学教授,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民国九年(1920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
民国十二年(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
民国十三年(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获美术学士学位。
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与梁思成圈阅批注中国营造学社藏本《大唐西域记》(数百处唐代建筑及地名),发现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
解放后,林徽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著有《林徽因诗集》《林徽因文集》。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与世长辞,享年51岁。
关于林徽因的个人介绍和事迹篇2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出身于书香门第,曾在日本留学,而母亲何雪媛则是富商之家的出身,没有读过多少书。
林长民曾经有过一段美满的婚姻,但不幸的离世让他陷入悲痛。
他被迫迎娶了何雪媛,一个外表不漂亮、性格暴躁的女人。
这段婚姻并不美满,何雪媛不得不忍受丈夫的冷淡,而丈夫则不情愿地接受了这门婚姻。
何雪媛为林家生下了一儿一女,女儿即林徽因。
然而,她的生活并不幸福,她嫉妒丈夫对她的冷淡,经常对他发飙。
一天,她抱着儿子出门,却摔倒导致儿子夭折,让她痛苦不堪。
丈夫和家人都认为是她的错,而对。
她更加冷漠。
林长民后来娶了小妾程桂林,她虽然没有文化,但性格温婉,赢得了丈夫的喜爱,生下了四个儿子。
何雪媛失去了地位,被赶到了后院,她的嫉妒和怨恨渐渐转化为对女儿的虐待和负面影响林徽因在母亲的谩骂声中度过了童年时光,她变得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害怕招惹母亲的愤怒。
林徽因的故事,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5 的林徽因由大姑母林民授蒙。
深得族人溺的林徽因眉宇灵气。
旧式家族庶出的大小姐,来自情的与磨,是必修。
林徽因一定将一干人敷衍得很好,在失的母之外,另可倚重的情干。
庭院深深,无不生着微妙的情感拉,林徽因在决中拔了个筹。
林民女儿的中,母表妹徽因其生母:可想,伊足令众姐妹“ 目” 。
慧,是不消的,另一面,林徽因一定有着超乎常女人的心。
人喜是件巨大的工程,要有天分。
“ ”字有“寸”,林徽因能拿捏出个中分寸。
林徽因做足了功,情方面,博取掌声一片。
1920 年,随父游欧洲的彩,到上。
随父游欧洲,是林徽因一生最大的折点。
在英,林徽因得遇徐志摩。
我有理由相信, 1920 年初秋的一天,敦大初, 23 的徐志摩,是以的容光、盈的脚步走人林民家客的。
深厚的文化底令他美容光,盈的脚步的是唯美的鼓点。
洒地出在林徽因面前的志摩,至少持有 3 个:北大、美国克拉克大学史学学士学位、哥比大学士学位。
徐志摩亦怔忡不已:面前的少女,有着鹿般清亮柔美的眼睛,分明有一股异的灵气,在林徽因的瞳仁氤。
“恨不相逢未娶”啊。
腔情思,急欲找薄的出口,他林徽因写信。
父女商定,决定由林民代回信: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怵⋯⋯令林家父女俱感“悚惶”的情,摧力何等之——大更在《眉小札》之上吧,首枚情啊 !意乘一匹想象的快,康,睹河畔金柳下斜倚着的林徽因的倩影,林徽因是令人怦然心的夕阳中的新娘,伊在波光里的影,在人和者的心漾⋯⋯林徽因有没有徐志摩 ?不重要。
关是,林徽因曾被徐深深吸引,林徽因的情感,被徐启蒙——她所的“富于启迪性的友” ,他有“交会互放的光芒”。
是的,徐志摩的情圣火,是少女林徽因点燃的;徐志摩的情,也是少女林徽因剥抽的。
林徐二人的情感,因彼此而丰沛。
1921 年 10 月。
林徽因随父林民提前回国。
林徽因想以不辞而的方式冷徐氏那狂的情。
“ 身出”的徐志摩追回国内。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林的情感,已非徐所能左右。
林徽因的生平简介林徽因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才女,著有著名的现代诗篇,辞藻飘逸轻灵,集诗气才气美貌于一身。
林徽因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少年时期赴美留学,与丈夫梁思成共同修习了建筑学,因此她也是我国少有的女建筑家。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林徽因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林徽因的生平简介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
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190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
1921年回国于复人培华女中读书。
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
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
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民国建筑学家林徽因生平简介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出自《诗·大雅·思齐》中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来因为常被误认为是林微音,所以才改成了林徽因。
她是中国非常著名的建筑师、诗人与作家,是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民国建筑学家林徽因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林徽因简介林徽因于1904年在杭州出生,祖父是清朝的进士,父亲曾经在日本留学,是北洋政府的官员。
她从小就接受了新式教育,思想进步。
1920年,林徽因跟着父亲远赴伦敦,在那里,认识了身为女建筑师的房东和徐志摩,接触到了建筑学和新诗,并在圣玛丽学院学习过。
回国后的林徽因继续学习,并参与了新月社的活动,初登舞台,培养了自己的文艺细胞。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去美国学习建筑,跟梁思成结婚后一起回国执教,创办了国内首个建筑系。
从1930年开始,林徽因丈夫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跑遍了十五个省的近两百个县,测量与绘制了两千七百多出处建筑,共同完成了多篇建筑学研究文章以及多部建筑史书。
林徽因还在当时流行的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诗文,包括救国的文章。
由于1937年战争全面爆发,退居到李庄的林徽因肺病加重,度过了非常困难的时期。
建国初期,林徽因作为清华大学的教授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以及国徽的修改工作,并与丈夫一起致力于中国的古建筑的保护。
1955年,五十一岁的林徽因终因病情恶化去世。
林徽因有哪些建筑作品提起林徽因,我想应该是没有不认识她的人。
林徽因给大家最深的印象便是她的才华和外貌。
其实不然,林徽因在建筑领域也是超级顶尖的人物。
林徽因有如此出色的设计才能,不仅和她的教育有关系,还离不开她到处参观著名建筑物,在这个过程她学到了许多设计的精华部分。
谈到林徽因的建筑作品,在这里介绍几个最著名的建筑作品成就。
林徽因的建筑作品之一,提到东北大学都熟知,可提到东北大学的校徽是由谁设计的可能就很少人知道了,这个学校的徽章正是由林徽因设计的。
建筑师林徽因的个人事迹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材料吧,既然这样,那么建筑师林徽因的个人事迹有哪些?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建筑师林徽因的个人事迹,供大家参考!建筑师林徽因的个人事迹(精选篇1)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至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浙江杭州人。
它的原名是林徽因,它的名字来源于“石大雅四七:大思的继承人徽因,然后是白思的男性”。
后来,它经常被误认为是“林伟音”,一个当时的男作家,所以它被改名为“徽音”。
中国著名建筑师和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建筑师林徽因的个人事迹(精选篇2)林徽因早年立志投身建筑事业需要极大勇气,建筑师和建筑行业很长时间里都是男性垄断。
她最初想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但因建筑系不招女性而只好选择先进美术系,再选修建筑课程这样的迂回战术。
在林徽因后来的建筑设计实践中,她不断将自己的女性经验和主体意识融入作品,成功证明了自己作为女建筑师的地位。
1935年,梁氏夫妇设计的北京大学女生宿舍建成,该建筑是中国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设计采用不对称的布局,造型简洁,比例匀称。
徽因心细,考虑女生手小,楼梯扶手比一般细小,体贴入微,备受称赞。
”抗战爆发前,梁氏夫妇在华北地区对存世古建筑进行了抢救性考察,其中的高光时刻就是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唐代佛光寺。
林徽因在东大殿北次间大梁上辨认出了“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的字样,意味着这座千年佛殿很有可能就是一位名叫宁公遇的女性出资重修的,欣喜之余,她还与宁公遇的塑像留下了一张著名合影。
林徽因《一片阳光》
《一片阳光》是林徽因创作的一篇散文,描绘了她对阳光的热爱和追逐幸福的信念。
这篇散文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起点,讲述了她在一次旅行中看到一片阳光的美丽场景,引起了她对阳光的深深喜爱和思考。
作者通过对阳光的描绘,表达了她对光明、温暖
和幸福的追求。
她认为阳光不仅是物理现象,更是一种精神,象征着积极向上、积极
进取的力量。
文章中,林徽因以自然界的阳光为比喻,将阳光比作幸福,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她
经历了挫折和困难,但始终没有放弃追逐阳光的信念。
她认为幸福并不是轻易可以得
到的,只有不停地追求和付出,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整篇文章以光明和幸福为主题,通过对阳光的描绘和对幸福的探讨,展现了林徽因积
极向上、乐观向善的生活态度。
这篇散文鼓舞人心,让人感到阳光的温暖和幸福的可贵。
《一片阳光》展现了林徽因的文学才华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她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
阳光的美丽,同时也表达了她对幸福和追求的坚持。
这篇散文成为了林徽因文学创作
中的经典之作,被广泛赞誉和传播。
民国四大美女林徽因简介林徽因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也是民国四大美女之一。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民国四大美女林徽因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出自《诗;大雅;思齐》中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来因为常被误认为是林微音,所以才改成了林徽因。
她是中国非常著名的建筑师、诗人与作家,是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林徽因是福建闽县人,1904年在浙江杭州出生,她的父亲林长民曾到日本留学,是新派人物。
林徽因幼时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五岁时由她的大姑母林泽民启蒙授课,八岁时移居到上海,在虹口爱国小学上学。
1916年,林长民到北洋政府任职,林徽因一家都迁到北京居住,在北京培华女中就读,后随父亲到欧洲各地区游历,在伦敦受到了女房东建筑师的影响,立志读建筑学,又结识了徐志摩,对新诗有了兴趣。
1924年,林徽因与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一起去美国攻读建筑学,1928年二人在加拿大渥太华举办婚礼。
林徽因与梁启超婚后一同考察欧洲建筑,后又一起走了中国十五个省、一百九十多个县,共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为中国建筑业与文物古迹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林徽因的著作也很多,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等,其中代表作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
林徽因的一生林徽因的一生是短暂而美丽的、意外却也是惊喜着的。
林徽因的一生很短暂林徽因出身名门,家境非常殷实,所以也有了和父亲一同出游欧洲的机会,在欧洲的时光里面,林徽因偶然遇见了徐志摩,结果徐志摩和林徽因两个人心意相通,便开始了第一段无比美丽的烂漫爱情,可以说徐志摩是爱了一辈子林徽因,林徽因的心中也是惦念了一辈子的徐志摩,但是林徽因还是没能和徐志摩在一起,而是选择了和梁思成结婚,后生下一子一女。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姻很幸福,但是又辜负了金岳霖一生,金岳霖可以说是为林徽因等待了一辈子。
因而林徽因的一生中的爱情都是无比美丽幸福的,从来不缺乏爱。
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后便一同回国教学,两个人在中国建筑史上的成就都是极为显赫的。
《林徽因传》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积极的人生启示。
每个人读完之后的感受都不一样。
下面就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林徽因传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一)林徽因是温和的,她的性情没有太多的放纵,所以也不存在多少破碎。
她活得乐观而执着,坚定又清脆,所以她的生命不惊心亦不招摇,她不曾给别人带来粗砺的伤害,也不曾被他人所伤。
她是那样的柔婉又坚忍,诗意又真实。
她常想,人世间生活着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在你的生活中来来往往,你认识了他们,甚至你也不讨厌他们,但是,他们在你的生命中却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只有极少数的人,你愿意和他分享你心灵的秘密,你的快乐和忧伤,你的热爱和热情,真正的友人是你可以搁置心灵的地方,是上帝给予人生的恩惠和慰藉……人们谈起林徽因,往往想到的首先是她与三个男人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
别忘了,在林徽因的生命里,事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而有激情。
她曾经说过:“我觉得我的一生没有太堕入凡俗的满足也不算一桩坏事。
志摩警醒了我,他变成一种激励在我的生命中,或恨,或怒,或快乐或遗憾,或难过,或痛苦,我也不悔的,我也不得意我自己的倔强,我也不惭愧。
”她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释放了全部的爱与热情。
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她走了,在1955年四月春日的清晨。
尽管晨光熹微,白露如霜,但人们都记得,她走于一天最清新的时刻。
尽管这个春天乍暖还寒,风沙扑面,但人们都记得,她的生命定格于美好的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二)林徽因,白莲一样的女子,纯净而美好。
不仅在诗词文学上大显身手,更在建筑学领域舞弄风骚,卓有成就。
而正是这个浑身充满诗意与才气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形色色的男子仰慕了一生。
她是人间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
她是苍穹中一颗低调的星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林徽因与徐志摩相遇在那个烟雨迷离的伦敦,两颗彼此寂寞的心慢慢靠拢,擦出了爱的火花。
可是林徽因的断然决绝,只能让徐志摩在康桥上轻轻叹息:“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因为林徽因没有勇气去爱,怕面对世间的流言蜚语,所以只好爱的平静,爱的淡然,留下徐志摩独自舔伤口。
勇气,这个词语,大概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拥有的。
我们需要在面对抉择时那份果断的勇气,我们需要在面对困难挫折时那份坚毅的勇气,我们需要在受伤后告诉自己明天会更好的那份乐观的勇气。
勇气,这个看似沉重的词语,我们必须把它装进行囊,悄悄带走,让它随我们人生漂泊旅行,让我们拥有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心态。
坚守梁思成对林徽因的爱,每个人都看得一清二楚,可是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在林徽因死后要另娶她人?难道是他们之间的爱输给了生老病死,时间以及欲望?难道是为了给他们的孩子找个妈妈吗?旧人已不在,新欢胜旧颜。
曾经的誓言,曾经执手相老的诺言,曾经暖人心窝的甜言蜜语,难道都只是随口说说,并无真意吗?正如张爱玲所说:誓言的誓和诺言的诺都是有口无心的。
既然爱了,就要坚守,为什么要随着一个人的离去,而将那份爱掩藏?为什么要让自己忘记曾经的美好?难道怕回忆时,只能在脑海中寻那令人朝思暮想的脸孔吗?其实,我想缺的就是一种坚守吧。
我认为对自己爱的人都要好好守护,既然说出口,就一定要做到,行动才是最好的证明。
要实现的目标,就一定要付出一切努力,义无反顾地去坚守,实现。
要实现的诺言就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莫让自己成为一个空口说瞎话的人。
人生路漫漫,坚守自己喜欢的。
不要让浮云遮望眼,也不要在醉纸金迷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的心,一定要坚守自己最初的那份纯真,回望此生时,还记得自己曾甜甜笑过。
默默其实,我真的很佩服,很欣赏金岳霖。
这样的一个才子就在林徽因身边默默守护了一生,不求回报,不求回应。
只要望着心爱的她,他就早已满足。
他会为林徽因嘘寒问暖,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与林徽因性情相投,谈诗谈人生说哲理,这不是绝配吗?但他不忍心破坏林徽因幸福美好烟火般的生活,甘愿默默做个局外人,为她的开心而幸福。
他的无私和痴爱真的很让我感动,甚至连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孩子都叫他金爸爸。
因为爱她,所以连她身边的所有人都一并爱了。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默默的奉献的人,不求回报,甘愿付出。
真的很高兴,鸣谢生命有你们参与。
记得高中有一同学说过:“人生就像是坐公交车,一路上摇摇晃晃,有人上车,有人下车。
会有人陪你看沿途风景,但不知谁会陪你坐到终点站。
所以用真心善待你身边的每个人吧。
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能够相遇,真的是一种缘分。
好好珍惜参与过你生命里的所有人,也好好爱自己,爱别人,好好生活。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三)貌若天仙的才女林徽因与诗人徐志摩,哲学家金岳霖,建筑学家梁思成三人之间的情感故事,早已传为千古佳话。
但当我读了作家林杉先生写的《林徽因传》后,上述的那些印记都已显得微不足道,即而代之的林徽因则是一位气质超俗,风姿迷人,思维敏捷,洞察锐利,治学严谨,艰苦探索,傲骨博学的大家的鲜活风范。
作家林杉先生以清丽如诗的文字,运用巧妙的散文手法,详细的记录诗人,建筑学家,一代才女林徽因浪漫而坎坷心灵历程。
开篇从风姿绰约的少女——林徽因与风流倜傥的诗人——徐志摩相识康桥写起,止于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和另一个哲人联手共同为其题写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间。
”同时,也从侧面勾勒出一幅巨大的近代史上、享负盛名的文化、艺术界的精英们一路艰辛、治学的坎坷动人的画面。
首先是从林徽因的情感世界谈起吧:我认为理智与明智的林徽因与充满幻想、浪漫的徐志摩,注定是挚友、诗友的关系;而她与梁思成则必是志同道合的一对。
从书中的记述,我非常的欣赏梁思成的幽默。
比如,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图书馆内约会读书,徐志摩有时会凑趣过来聊天,而梁思成便在门上贴张纸条,大书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不愿干扰)又比如,梁思成在学生时代,做个仿制古董铜镜,让研究东方美术史的老师鉴定,最后被骗的外国籍老师不得笑说:“Hey!mischievous imp1(淘气包)而金岳霖对待林徽因的情感更接近柏拉图的那句名言:“理性是灵魂的最高贵的因素。
”然后,在谈谈林徽因的才学。
林徽因是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而她还是挽救频临灭绝景泰蓝的第一人;她是诗人,她的诗就像徐志摩评价的:“徽因的诗,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
”她的小说,比如《窘》、《九十九度》等以辛辣的手法尖锐的揭露、抨击黑暗的旧社会;她写的话剧《梅真同她们》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由于所处的地位、追求的思想迥异而导致的悲剧。
读了她的这些文学作品,会令人无限回味深省的。
此外,她还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美学专业的中国人。
其次,就是她那严谨、执着的治学态度。
林徽因患有肺结核病,可她却以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带病治学、考察、调研。
由其是在艰苦的抗战八年间,虽然深受疾病的缠绕,但仍能与梁思成(疾病缠身)共同的栖息在恶劣的环境里,记录、编写一部部建筑专业的论著。
当他们的美国好友,邀请他们离开这苦难的环境时,他们却婉言拒绝,仍留守国土继续治学的精神,真是令当今知识分子借鉴与学习的榜样!最后,再谈谈林徽因在建筑方面成就给我留下的深刻回味。
从他们夫妇早年游历欧洲,再到回国后考察大半个中国古建筑止,那种锲而不舍、竭尽余力保护古物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敬佩感动!同时,我也能全方位、透彻的了解到建筑对东西方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绘画、雕刻等带来的深远意义。
从而也感知了异域的文化及乡土风情,给东西方建筑代来深刻影响。
就像书中介绍的英国的圣保罗大家教堂,海德公园的水晶宫,爱因斯坦天文台,到法国的卢浮宫,枫丹白露,古罗马角斗场等等欧洲典型的建筑,你会不自主的陶醉于建筑艺术的魅力中!你又能从侧面了解道,人物与建筑相互之间的历史关系,从而懂得建筑是艺术的灵魂,是人类心灵的契约。
同时又通过建筑知道了如:拿破仑,拉斐尔,门德尔松,大卫、米开朗琪罗、达.芬奇等世界名人轶事,简直又像阅读世界人物史。
《林徽因传》这部传记小说是集欣赏价值、珍藏价值、参考价值为一体的书籍;当你掀开它品读时,你会如痴如醉随着文字海洋,遨游在世界的文化艺术殿堂里;同时也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古今中外,东西方学者那艰辛、严谨、执著、探索的治学态度与崇高精神,是多么令后人钦佩与学习的。
一直很欣赏林徽因这样的女子,才情横溢,满腹经纶同时又如此的热情开朗,健谈而又风趣。
犹如那空谷中遗世而独立的幽兰一般,不可抑制地吸引着她身边的人。
动如脱兔,静若处子,倾世绝颜的她在民国的风流长卷上永远地成为了那最耀眼的极星。
不受繁文缛节的束缚,不拘泥于封建思想的开朗活泼的林徽因遇上门当户对,深受父辈思想影响下的渊博内敛,彬彬有礼,偶尔还展现古怪机智的梁思成,犹如可望不可即却不能止住追逐步伐的太阳与温润淡然,深沉如水的月亮,我不敢说他们是天作之合,但是诚如是,徽因一生用她的健谈与开朗的笑声来平衡着思成的拘谨。
追溯梁思成学习建筑的启蒙,这无疑起于林徽因的引导。
是林徽因用其机智的言语将了梁思成引导进了建筑这片在当时中国人并不熟悉的领域,而梁思成先生也将毕生的心力投入进建筑事业。
这对相濡以沫的伉俪,热爱着艺术,追寻着艺术,维护着艺术。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们颠沛流离,经历了为五斗米折腰的酸辛生活,经历了病痛翻来覆去的折磨,经历了五四运动将文人送到批斗台上的最艰难的时期,但是他们始终面带着微笑,永远乐观,充满勇气地面对,不放弃对生活的热忱,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事业的执着。
即使隔了大半个世纪,梁式夫妇为祖国作出许许多多的贡献也会犹如那屹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巍峨宏伟由他们亲手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流芳百世。
而除了他们夫妻两人作出的对祖国极大的贡献之外,在这本书中,我也同样极其深刻了解与欣赏他们两人之间情笃如深,相濡以沫的情感。
虽然,他们的婚姻不能幸免于封建门当户对的桎梏中;即使,在文坛中声名鹊起的浪漫而奔放诗人徐志摩对林徽因先生热烈追求并为之书写一封封惊艳文坛的情诗;即使,哲学家金岳霖甘愿为了徽因先生终身不娶并且与梁式夫妇建立着终身的挚友关系;即使在他们二人婚姻感情中有再多的阻隔,徽因与思成却如同藕丝一般紧紧相连着,化敌为友,化险峰为平地,直至所有接触梁式夫妇的人们都情不自禁地为之倾倒和钦佩。
在梁式夫妇这幢感情的危楼中,他们共同的爱好——建筑,便是这座危楼的基座。
他们热爱古老沧桑的建筑。
他们,用尽全力维护着那岌岌可危的久经着历史的雕磨的古老建筑。
他们,用尽心血地为即将遭遇拆迁的悲惨命运的古城墙呐喊,却终是被无视地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