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分分(一)
- 格式:pptx
- 大小:4.50 MB
- 文档页数:17
第十一讲 比一比 分一分(二)例1、一个月饼竖直切两刀最多切几刀?切3刀最多能切几块?【思路导航】要使切得的块数最多,必须交叉切,并且每一刀不通过前几刀的交叉点。
如果我们用n 表示切的刀数,最多就切成1+1+2+3+4+……n (块)。
如上图,(1)切两刀,最多可切4块,即1+1+2=4(块),(2)切3刀,最多可切7块,即1+1+2+3=7(块)。
竖直切两刀:1+1+2=4(块)竖直切三刀:1+1+2+3=7(块)答:一个月饼竖直切两刀最多切4块;竖直切3刀最多切7块。
练习11.一块圆形塑料板,切3刀最多能切成几块?切4刀呢?2.一只西瓜,竖直切5刀,最多能切多少块?切9刀呢?3.一块圆形塑料板,要切成11块,最少要切几刀?例2、一个菠萝要分给11个小朋友吃,每个小朋友吃1块,问如果竖直切,最少要切几刀?【思路导航】以n 表示切的刀数,最多可切成1+1+2+3+4……n 块,这样推算,切4刀时最多可切1+1+2+3+4=11(块)。
(1) (2)1+1+2+3+4=11(块)答:如果竖直切,最少要切4刀。
练习21.一只西瓜,分给22个小朋友吃,每个人吃1块,竖直切最少要切几刀?2.幼儿园阿姨拿来一只大西瓜,分给16个小朋友吃,每个小朋友吃1块,问这位阿姨竖直切,最少要切几刀?3.一个大南瓜竖直切成29块,最少要切几刀?例3、一只月饼,切成8块,最少要切几刀?【思路导航】如下图,先竖直切下去两刀得到4块月饼,再横切一刀就得到2个4块,2个4是8块。
一只月饼,切成8块,最少要切3刀。
练习31.一个苹果,切成8块,最少要切几刀?2.小红过生日,同学们为她买了一个大蛋糕,小红要把它分成12块,想一想,小红最少要切几刀?怎样切?3.妈妈用刀把一块豆腐切成14块,想一想,妈妈最少要切几次?例4、一个梨切3刀,切成8块,怎样切?【思路导航】先竖直切1刀,可以切成2块,再竖直切1刀,共可以切成4块,这时再横切1刀,正好切成4×2=8(块)。
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7篇下面是收集的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7篇(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供大家品鉴。
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的例题,第8~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备基础。
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和学生学习的探索性。
首先通过整理文具和学具,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初步学习把一些物体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初步认识整理物品的常用方法。
“想想做做”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操作练习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择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培养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习惯。
3.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体验。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小朋友,你们的星期天一般是怎样过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小兰的星期天是怎样过的。
学生观看动画片《小兰的星期天》:小兰早餐后在认认真真地做作业。
一会儿,小兰完成了作业,当她整理东西时却犯愁了……提问:哪些东西应该放在文具盒里?哪些东西又应该放在学具盒里呢?你能把它们分出来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把东西有规律地分一分。
[评:在这里,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出示一个问题,而是把要解决的问题有机地融于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学生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仿佛身临其境。
这样的设计,既利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生活经验,又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愿望和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离自己并不远,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寻求“分类”的策略。
(1)同桌讨论:你准备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2)交流分的方法,相互评价。
2.动手操作,体验分类。
同桌合作把这些物品分别放入文具盒和学具盒中,并说说每盒中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3.反馈分类的结果。
在你们的帮助下,小兰也把东西整理好了,你们和她分得一样吗?(媒体演示)4.小结。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蒋雷萍一、各单元的修改情况1、第二单元“比一比”。
原来“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5道题,现在增加至7道,还增设了一道思考题。
增加的题目内容包括:三条折线比长短,三杯水比多少。
三中水果比轻重。
2、第三单元“分一分”原“想想做做”第3题移作“试一试”,原第4题改为用不同方法分茶杯(色彩、有把无把)。
3、第四单元“认位置”原“想想做做”第3题增加辨认左右的内容。
原第5题移至“1—5的认识”之中;增设了一道思考题,内容是看图判断上下楼梯的小朋友中,谁走错了。
4、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1)单元名由“认数(一)”改称“认识10以内的数”。
(2)“认识1—5”由原来1课时增加至2课时,主要体现一些知识的综合,为学生增加练习写数的机会。
(3)“几和第几”中增设一则“你知道吗”,内容是介绍冠军、亚军、季军。
(4)练习一由原来的5道题增加至9道题,还增设一道思考题,主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5以内数的认识。
(5)“6—9的认识”由1课时增至2课时,加强了知识的简单应用,为学生增加练习写数的机会。
这部分内容最后还增设了一则“你知道吗”,内容是用手势表示1—9。
(6)练习二由6道题增至10道题,还增设一道思考题,主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1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探索规律和知识的简单应用。
5、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单元名由“认识物体”改称“认识图形(一)”6、第七单元“分与合”(1)“8、9的分与合”由原来的1课时增至2课时,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
(2)练习四增设一道开放题和一道思考题,重点在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推理能力。
7、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单元名由“加法和减法”改称“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例题中普遍增加了收集信息以及提出、发现问题的教学环节。
(3)加强看图写算式和看图收集信息的教学环节。
本单元不出用文字表述的问题,一般也不要求学生独立选择计算方法。
苏教版小学数学
一年级上册:
1)数一数
2)比一比
1长短、高矮、重轻、远近、多少
3)分一分
4)认位置
1上下、前后、左右、中间
5)认识10以内的数
1第几:第一冠军金牌;第二亚军银牌;第三季军铜牌
2等于号、小于号、大于号(比大小)
31~9数字手势
6)认识图形(一)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有趣的拼搭
7)分与合
1拆数与组数
2组成10的好朋友
8)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加号、减号
2图形题(求图形是几;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3找规律(串珠)
4一共、还剩
丰收的果园
9)认识11~20各数
1一捆为10个
2个位、十位(数位意义)
3算盘(画与读)
10)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凑十法
11)期末复习
一年级下册
1)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至少
2)认识图形(二)
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3)认识100以内的数
1正数和倒数
2个十百(数位意义):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3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我们认识的数
4)100以内加减法(一)
1竖式计算
5)元角分
1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2单位换算,单位统一,进率为10
小小商店
6)100以内加减法(二)
1竖式计算:数位对齐,从个位加减起,满十进一,不够借十。
2贵便宜
3单位一样可以相加减
7)期末复习
1公鸡母鸡、黑白兔、男女生
2给糖平均问题。
分数的比较(大班数学教案)教案名称:分数的比较教案编写人:XXX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的大小比较概念;2. 学会使用比较符号(大于、小于、等于)进行分数的比较;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分数比较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笔、彩色图示卡片(分别标有不同分数);2. 学生准备:纸、铅笔。
教学步骤:一、引入新知(10分钟)1. 教师以问题形式引入课题:“小明手上有两根长度不同的绳子,分别是1/2米和3/4米,你认为哪根绳子更长呢?”2. 引导学生讨论,并引导他们发现绳子的长度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不同的分数具有不同的大小。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教师用白板或黑板示意图形式,以分数线段为例,讲解分数的大小比较概念,强调分数线段越长,分数越大。
2. 引导学生观察并品味不同分数线段的长度,逐渐引导他们理解分数的大小关系。
3. 教师逐步引入比较符号(大于、小于、等于),并解释其含义。
三、分组活动(2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
2. 每个小组发放一组彩色图示卡片,上面标有不同的分数。
3. 学生在小组内,按照分数大小对卡片进行排序,并用比较符号进行比较。
4.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比较。
四、板书总结(10分钟)1.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分数的大小比较形式,如:1/2 < 3/4,1/3 > 1/4 等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大小比较规则,强调比较符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五、练习与巩固(2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分数比较的练习题,教师布置合适难度的题目。
2. 学生相互交流答案,并进行讨论,教师及时指导。
六、拓展应用(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分数比较问题。
2. 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并解决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用分数及比较符号进行说明。
七、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观察、思考,发现分数的大小关系。
大班科学教案分分比比引言:在大班科学教学过程中,科学教案的编写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教案分分比比,是指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本文将就大班科学教案分分比比的方法与意义进行探讨,并给出一份示例教案的详细分析。
一、科学教案分分比比的方法1. 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将时间分配到不同的内容上,避免某个环节时间过长或过短的情况发生。
例如,在大班科学教学中,可以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导入、实验、总结三个环节,分别给予相应的时间,保证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 教学内容的分配教学内容的分配指的是将整个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划分,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得到教授。
例如,在一堂大班科学课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观察实验、探究实验、小结和巩固四个部分,其中,观察实验和探究实验分别占据课程时间的30%,小结和巩固占据课程时间的40%。
3. 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大班科学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环节。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导入环节可以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环节可以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总结环节可以采用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二、大班科学教案示例下面给出一份大班科学教案示例,通过对每个环节的分析,展示了科学教案分分比比的方法。
课题:水的状态变化(观察实验)一、导入(10分钟)通过引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水的常见状态变化现象,例如水的蒸发、水的凝固等。
二、实验(30分钟)1. 设计实验: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将水放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思考。
2. 实施实验: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水的变化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三、总结与巩固(20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过程中发现的规律和探索到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归纳。
比较分数的大小幼儿园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比较分数的大小概念。
2. 学生能够使用适当的符号(大于、小于、等于)来比较分数。
3. 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的比较分数的知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个卡片,上面写有不同的分数,如1/2、1/4、3/4、1/8等。
2. 教师准备一个比较分数的游戏板,上面绘制有不同的分数。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拿起一张卡片上面写着“1/2”,问学生这个数字表示了什么。
学生回答出“一半”或“半”,教师再问学生如果将一张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多少。
学生回答出“1/2”。
教师将这个卡片贴在黑板上,然后拿起另一张写着“1/4”的卡片,询问学生这个数字表示了什么,学生回答出“四分之一”。
教师继续提问类似的问题,直到学生基本掌握分数的概念为止。
比较分数的大小:1. 教师将游戏板上用分数表示的不同图形展示给学生,例如两块巧克力的大小分别为1/2和1/4,用图形呈现在游戏板上。
2.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并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然后告诉教师哪个图形更大或者两个图形一样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分母越大,分数表示的图形越小。
3. 教师将一些更复杂的图形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4.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分数的例子,要求他们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来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
5.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来排序一些分数。
应用:教师将一些实际问题呈现给学生,例如:1. 张三有1/2块蛋糕,李四有1/4块蛋糕,谁有更多的蛋糕?2. 麦克有1/3个苹果,琳达有1/6个苹果,谁有更多的苹果?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并给出答案,然后请一组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法和答案。
展示和总结:教师给学生提供几个分数,让学生站起来,用手势表示出这些分数的大小,例如举起左手代表较小的分数,右手代表较大的分数。
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并总结比较分数的大小的规律。
作业:学生完成一套练习题,题目要求学生比较分数的大小并填充适当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