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68.99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在保护与开发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方面,敦煌莫高窟可以被视为一个经典案例。
作为世界遗产之一,莫高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然而,如何在旅游开发中兼顾文化保护,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中国最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莫高窟内保存有大量的壁画、雕塑和经卷等文化遗产,展示了千年前的中国佛教文化和艺术风格。
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自然灾害和人为盗窃等原因,莫高窟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危险。
为了保护莫高窟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了对莫高窟的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严厉打击文物犯罪行为。
同时,对莫高窟进行了维修和保养工作,对已经损坏的壁画进行了修复和保护。
此外,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研究,为文物保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在保护的同时,敦煌莫高窟也积极开展旅游开发工作。
通过旅游开发,提高了莫高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文物保护筹集了资金。
敦煌市政府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建设了相关的旅游设施和配套服务,提供了便利和舒适的旅游环境。
同时,规定了莫高窟的游览时间和人数限制,以减少游客对文物遗产的损害。
然而,在旅游开发中保护文化遗产并非易事。
由于莫高窟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游客数量不断增加,给文物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过多的游客不可避免地会对狭小的洞窟内壁画造成磨损和污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敦煌莫高窟采取了分流游客的策略,将游客分成几个时间段进行游览。
此外,还加强了对游客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和保护意识。
除了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敦煌莫高窟还面临着其他挑战。
例如,如何平衡景区商业化与文化保护的关系,如何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
目前,敦煌莫高窟在商业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商业化、收费合理性等,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调整。
总之,保护与开发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并将其作为旅游目的地。
中国作为世界上拥有丰富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国家之一,其研究和保护工作日益受到关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的进展进行探讨。
一、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概况中国拥有悠久的人类文明史,自早期的元谋人、北京人、龙山人等早期人类活动的遗址,到后来的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时期的古代文明遗址,中国的古人类文化遗址种类繁多,数量众多。
其中以北京周口店遗址、新疆千年王国遗址、四川三星堆遗址、陕西秦始皇陵遗址等最为著名。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古人类文化遗址的特殊性和珍贵性,对其研究与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中国在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
在研究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的旅游价值和潜力方面,国内外学者纷纷投入通过考古学、人类学、旅游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古人类文化遗址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2. 保护措施不断完善为了更好地保护古人类文化遗址,中国加强了对遗址的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和政策。
加强对遗址周边环境的生态保护,限制过度开发和商业化。
中国还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保障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3. 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国通过对古人类文化遗址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将其打造成为旅游目的地。
在遗址周边建设博物馆、游客中心、景区导览等设施,提供专业的解说服务以及互动体验项目,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游览体验。
4. 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与国际社会在古人类文化遗址的保护与研究方面展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与世界遗产组织、国际考古学协会等国际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探讨古人类文化遗址的保护与管理经验,推动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交流与传播。
世界遗产视野下的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解读及旅游发展建议花山岩画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灰岩岩画之一,位于中国湖北省利川市花山乡东南6公里处的花山峡。
花山岩画自2007年以来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二个以岩画遗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
花山岩画的发现,对世界岩画史、美术史和人类文化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这些岩画的丰富多样、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前往这里参观考察。
花山岩画目前的保护与开发依然存在不足,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世界遗产价值,推动其旅游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提出建议。
一、文化景观解读花山岩画遗址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是一座保存完好、数量多、资料丰富、时代跨度长、题材多样的文化遗产。
这些岩画在艺术手法、题材内容、文化内涵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艺术手法。
花山岩画以石灰岩作为画布,使用器具原始,线条简练而富有生气,色彩鲜艳而不失质朴,形象生动而不失神秘。
代表了中国史前时期初期的岩画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是题材内容。
花山岩画的题材广泛,包括动物、人物、几何图案等,以人物形象为主,其中许多岩画描绘出了当时的生活场景和社会风貌,是研究中国史前时期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最后是文化内涵。
花山岩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这些岩画不仅包含着史前时期的人们对生活、自然的感受和认知,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二、旅游发展建议1. 加强保护工作。
花山岩画是世界文化遗产,应当加强对其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花山岩画的完好保存。
2. 提升游客接待能力。
作为世界遗产,花山岩画应该向游客开放参观,但在接待游客的也要确保对遗址的保护。
可以通过提升导游和讲解员的专业水平,以及开发配套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3. 挖掘文化内涵。
花山岩画附近可以修建专门的博物馆或者文化展示馆,将岩画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陈列展示,让游客更全面地了解花山岩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研究进展综述
易小力
【期刊名称】《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对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之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发现近十年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研究较为全面,但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空白点.
【总页数】5页(P126-130)
【作者】易小力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1
【相关文献】
1.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修学旅游研究 [J], 朱尖
2.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研究综述 [J], 辛玉婷;崔琦
3.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研究进展综述 [J], 朱尖;柏松
4.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的可持续旅游研究 [J], 董英俊
5.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修学旅游研究 [J], 朱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遗产旅游研究进展探讨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遗产旅游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整理,对国内遗产旅游的研究进展及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遗产旅游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标签:中国;遗产旅游;研究进展;结论与评述F2截至2012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的世界遗产共有43项,其中自然遗产9项,文化遗产30项,双重遗产4项。
“申遗”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学者及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然而,近年来,遗产旅游的发展也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关于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论。
国外对遗产产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刘庆余等,2005),其关于遗产旅游的研究较为成熟,研究内容全面,研究视角多样,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以案例研究为支撑,保障实证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我国在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组织之后,开始对遗产进行研究。
遗产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但人们对遗产旅游的概念还很陌生。
直到1999年,王大悟在诠释生态旅游和遗产旅游概念的时候,首次提出了遗产旅游的概念,他指出,遗产旅游囊括了人文遗产资源和自然遗产资源两个方面,并且包含了生态旅游概念。
此后,我国的遗产旅游研究逐渐展开。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遗产旅游研究起步较晚,伴随着遗产旅游业的发展逐步进行,研究紧密追踪实践,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冷热不均,实证研究不够准确、深入、科学。
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遗产旅游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述,为下一步的研究及我国遗产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及思考。
1我国遗产旅游研究综述1.1遗产旅游基本理论研究1.1.1遗产旅游的概念遗产旅游的概念,在国内外是有争论的。
由于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存在差异,因此研究内容也不尽相同。
对于遗产旅游的概念研究,国外学者对于遗产旅游囊括的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存在争论,他们对遗产旅游概念的界定主要是从其文化属性方面,而我国学者的定义更多的是倾向于对遗产旅游的解释性说明和保护开发。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研究综述作者:陈蓓蕾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5期摘要: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倍受业界学者的关注。
总结了世界遗产相关的研究主要围绕世界遗产开发、世界遗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经营管理、世界遗产旅游者行为感知四方面展开,指出世界遗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将会是今后研究最为热点的领域。
关键词:世界遗产;遗产开发;遗产管理;遗产保护;旅游者行为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072-02引言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文明史上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积累和沉淀。
截至目前,中国共有世界遗产41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3处。
近年来,国内兴起世界遗产旅游的热潮,遗产价值、遗产开发、遗产保护、遗产管理等一系列与世界遗产相关的话题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世界遗产相关的课题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1994年以来国内学者对世界遗产地的学术研究为基础,通过中国知网对“世界遗产”和“旅游”作为关键字进行核心文献的检索,共搜索出相关文献459篇,文献研究内容涉及世界遗产开发、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经营管理、世界遗产旅游者行为四大领域。
一、世界遗产开发遗产开发是世界遗产价值凸显的有效方式,世界遗产开发模式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
梁学成(2006)指出,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发不能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向旅游产品方向转变,不然会造成旅游价值取代遗产价值的后果,引起世界遗产核心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丧失,遗产资源应进行多方面的价值挖掘,并提出以基于旅游价值的五种开发模式。
傅才武、陈庚(2010)指出,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有博物馆式保护与产业开发模式、大遗址保护与整体开发模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城市历史街区开发模式、村落开发模式五种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有民俗博物馆保护与开发模式、节庆文化保护与开发、特色餐饮开发模式、演艺开发模式、主题公园开发模式、物化产品开发模式、影视开发模式七种类型。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近年来,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旅游成为了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以中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为例,探讨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平遥县,是中国最早设计并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城之一。
作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卓越的传统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然而,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平遥古城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过度旅游开发可能对平遥古城的原始风貌和文化遗产造成损害。
大量的游客涌入古城,可能导致过度的交通拥堵和环境破坏,同时也会对古城内的历史建筑物和文化景点造成磨损和破坏。
考虑到平遥古城的独特性和脆弱性,如何限制游客数量和管理游客行为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是平遥古城面临的挑战之一。
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提供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和原始风貌,可能需要限制开发和强制执行严格的保护措施。
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决。
首先,合理规划游客数量。
制定明确的游客容量限制,通过票务系统等手段控制游客流量,避免人流过于密集和过度拥堵,从而减少对古城的损害。
其次,加强游客管理和教育。
开展游客礼仪培训,提高游客的文明素质和文化意识,引导游客爱护古城和文化遗产。
此外,推广低碳旅游模式。
鼓励游客选择步行或骑行等低碳交通工具,减少汽车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对古城周边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和法律法规。
加强古城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和维护工作,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古城荣获保护。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在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保护的双赢。
作者: 张朝枝(执笔)[1,2];周小凤(执笔)[1,2];宋晓微(执笔)[1,2]
作者机构: [1]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100029;[2]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东广州510275出版物刊名: 中国文化遗产
页码: 35-39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6期
主题词: 世界文化遗产;遗产旅游;旅游发展现状
摘要:“世界遗产”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之一。
根据2017年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年度报告中的旅游相关数据,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呈现游客总量持续增长、游客类型多元化与遗产地旅游发展个体间差异不断加大等特点,相应地给遗产地的承载力管理、解说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保护管理的差异化带来了挑战。
结合新时期我国旅游发展的政策导向,未来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应以智慧旅游为支撑、全域旅游与文化旅游为方向、优质旅游为目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遗产地承载力管理与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同时细分游客的市场需求和差异化遗产地的发展定位,实施针对性的解说系统规划和保护管理方案。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刘敬华;王辉【摘要】文章以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为研究切入点,运用文献检索分析方法,对1999—2013年以来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发现:研究领域集中于文化利用、资源评价、区域规划、遗址开发、解说展示、遗址保护等方面,以区域规划和遗址开发为主体;所研究区域受地方科研实力影响大;研究交叉性明显增强,但文献质量、理论创新亟待加强。
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古人类遗产活化方式、古人类遗址地管理机制、古人类遗址旅游目标市场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应关注的主要方向。
%Taking Chinese ancient cultural relics tourism as the research point , the paper selects and ar-ranges the significant documents from 1999 to 2013 about Chinese ancient cultural sites systematically by the means of document retrieval and analysis .It finds that most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focused on cul-tural use , resource evaluation , regional planning , site development , exhibition comments , site protection and so on .And the researchers take regional planning and site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point of the re -search, at the same time their study areas were affected by local research strength greatly and the featur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ies obviously increased , but the quality of the documents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t last, in terms of ancient heritage activation mode , site management mechanism , target market of ancient human sites research ,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ain direction and tendencies of this field resear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期刊名称】《兰州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6页(P106-110,118)【关键词】古人类遗址;旅游研究;遗址开发;研究进展;中国【作者】刘敬华;王辉【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旅游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渤海大学旅游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世界遗产地武夷山旅游发展历程及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武夷山是位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一片风景秀丽的山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
武夷山作为中国第一个获得世界遗产地认定的山区,其旅游发展历程和旅游发展模式备受人们关注。
武夷山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人间仙境”,其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
早在唐代,武夷山就成为了文人墨客及隐士寻求灵感与修行的圣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夷山逐渐被更多的人认识和关注,旅游业开始逐渐兴起。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和旅游业的发展,武夷山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
特别是自1982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武夷山的旅游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武夷山注重保护山水环境,弘扬传统文化。
他们注重发展生态旅游,将保护环境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推行生态修复,加强资源保护,限制游客数量,控制建设规模,确保旅游业与自然保护相协调。
同时,他们也注重提升旅游品质,打造高端旅游产品,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节庆活动,如武夷山茶文化节、武夷山歌山龙舟嘉年华等,吸引各类游客。
此外,他们还积极开拓国际旅游市场,通过与海外旅游机构合作,推广武夷山旅游,吸引国外游客。
武夷山的旅游发展模式也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其成功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可持续发展。
武夷山注重生态保护,通过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他们以生态为核心,实行严格的资源管理和环境监测,推动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注重文化传承。
武夷山以文化为基础,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修缮古建筑,传承和弘扬了武夷山的传统文化,提升了游客的观光体验。
再次,注重品牌打造。
武夷山将品牌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做好武夷山旅游形象的宣传和推广,为武夷山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知名度。
最后,注重国际交流。
武夷山积极与国际旅游机构合作,在国际市场上推广武夷山旅游。
通过举办国际旅游交流会议和参加国际旅游展览,他们与国外旅游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吸引了更多的国外游客。
《旅游发展与世界遗产相关研究综述》摘要:后来,欧洲将遗产分为自然遗产,科学遗产、文物古迹遗产、文化遗产与风景遗产,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Nova Scotian Department of Lands and Forests,1987,1988),David(2003),Smith Hance D.(2003),Maikhuri,R. K(2001)分别就海滨遗产、城市遗产、水下遗产、博物馆等多种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重建、完善方面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提出了各种观点和结论,Steinberg以开罗(Cairo)、突尼斯(Tunis)、萨那(Sana’a)、阿勒颇(Aleppo)、德里(Delhi)、北京、卡塔赫纳(Cartagena)、基多(Quito)、哈瓦那(Havana)等世界遗产城市为例,从政治、文化、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等角度论述了发展中国家对城市遗产的保护情况【摘要】本文在搜集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对国内外旅游发展与世界遗产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与评述,研究内容上划分为遗产地、遗产旅游活动、遗产地管理三大部分,涉及遗产(地)价值、遗产地规划与开发、遗产(地)保护;遗产旅游、遗产旅游者、遗产旅游活动的影响、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遗产地管理与经营等方面的问题,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对今后世界遗产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预测与展望,希望对国内的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世界遗产;遗产旅游;遗产地;遗产地管理;研究综述1.引言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①,是在自然演化和人类历史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在世界或国家和地区范围内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的出现及其盛行,催生了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冲动,随着“人与自然相和谐”这一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以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遗产旅游在全世界流行开来(Nuryanti,1996),并成为推动世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于对中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与保护问题的冷静思考陈玉荣众所周知,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宝贵财富,它因其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而成为当今中国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吸引物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一批自然和文化遗产而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对遗产的开发与利用有不同的观点与做法,给遗产保护带来了不同的结果。
然而,对遗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索取,使我国的自然文化遗产正处在有史以来的高压力和高损耗时期。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遗产,在既遵守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时, 又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世界遗产地因其在历史、艺术、科学、技术、建筑、美学、景观、生态、音乐、民俗等诸多方面都蕴藏着“突出的普遍的价值”而逐渐成为旅游研究所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又成为倍受海内外人士青睐的旅游热点,如丽江、张家界、平遥、九寨沟等,这些十几年前人们还非常陌生的地方,如今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然而伴随着世界遗产旅游热的升温,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
在我国的遗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无序和有悖于初衷的现象,有些问题甚至已相当严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深深思考。
1.以利为先的开发模式导致遗产地超载开发、错位开发。
多姿多彩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吸引游客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正因为如此,在许多人眼里,世界遗产就是“摇钱树”。
在我国,某些拥有遗产资源的地方政府受利益的驱动和诱惑,为换取地方经济一时的“发展和繁荣”,不惜以遗产地生态境失衡、历史真实性与风貌完整性消失等为代,对遗产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索取,其结果是导致国家风景区和世界遗产资源的严重破坏。
如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由于景区的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严重破坏了武陵源的自然环境景观和原始风貌,因而于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出示了“黄牌”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