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15)(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5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阅读第96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韩愈【唐】刘禹锡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封:这里指谏书。
B、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
C、八百里:形容军营地域广,范围大。
D、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答案】C【解析】词中的“八百里”代指“牛”。
2.(甲)诗中"左迁" 的意思是;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
(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所涉及到的人物分别是谁和。
【答案】贬官;朝奏夕贬;向秀;王质。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注意品味诗中流露出的情感,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还需识记古诗词中所用典故涉及到的人物。
3.(甲)(乙)两诗在情感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不同点:(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解析】此题考查与诗歌的主题有关,注意品味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别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阅读 100 天第89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答案】角度一,意境雄浑。
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角度二,巧用修辞。
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角度三,感情浓郁。
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句的赏析。
可以从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来分析。
这两句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用“黑云”“日光”营造初一种危急的气氛,目的是为了衬托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2.尾联诗人引用了“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答案】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表现了诗人忠君爱国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中引用典故的作用。
诗句中提到的“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祖国的决心。
表现力自己誓死报销国家的爱国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隆中对》【乙】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阅读100天第 60 天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赏析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答案】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
“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解析】本题考察对诗词名句的赏析,做好此题,要抓住语句的主要特点进行赏析,本句的特点是优美的景物描写。
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答案】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做好此题,要认真读诗词,理解内容并摘录词语作答。
3、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答案】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主旨的理解,做好此题,要认真读诗词,理解内容并通过关键词语去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
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
③正:只。
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词语的意思(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2)上诘之,诘:(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4)安可诬一世之人,安:【答案】(1)喂养(2)责备(3)况且(4)怎么【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做好此题,平时要加强积累,做题时要结合句子意思去理解。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阅读 100 天第79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丰乐亭游春①(其一)欧阳修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
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可以看出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答案】绿树、山鸟、晴风、落花,明媚【解析】第一、二句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间绿树间交加着鸟儿的啼叫鸣欢,万里晴空下款款的春风将落下的花瓣吹拂的四处飞舞。
用对偶的手法铺写了绿树,山鸟,晴风,落花,形象的描绘出春日景色,突出了其明媚的特点。
2、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怎样?【答案】拟人(或夸张)。
表达效果:①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歌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活泼迷人、充满生机等;②或者: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
【解析】这是一道诗歌词语赏析题,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诗句的精妙。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珍惜春天、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
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甲)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沈括)(乙)宋熙宁九年,恩州武城县有旋风自东南来,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尽拔。
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
既而渐近,乃经县城官舍民居略尽悉卷入云中。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第 8 天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夜雨寄北李商隐 (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点词语的作用,做好此题,要认真读诗词,“秋”即秋季,点明季节。
2、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答案】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做好此题,要认真读诗词,理解诗词内容,本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一实一虚。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案】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主旨的理解,做好此题,要认真读诗词,理解内容并通过关键词语去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词语的读音和意思(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答案】(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做好此题,平时要加强积累,做题时要结合句子意思去理解。
5、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答案】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做好此题,要逐字逐句解释句中词语,尤其是重点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6、《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9)(含解析)第一篇: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9)(含解析)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阅读第100 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
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而闻名。
1.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画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答案】B 【解析】画线句子对景物的描写运用了奇异的想象,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只有B项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句所表现的景象。
【答案】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只直译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画面的描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紧扣诗句中的关键意象词语,然后借助于想象、联想展开描绘诗句所表现的画面,尽量要做到描写细腻传神,语言优美流畅。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要点:思念家乡。
【解析】有“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分析可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做题时注意围绕所对应的重点语段或字词,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提炼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苏秦之楚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谈卒①,辞而行。
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对曰:“楚国之粮贵于玉,薪贵于桂,揭者②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矣。
” 注:①卒:完毕。
②揭者:接待宾客的近侍。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第 3 天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答案】顺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解析】“平”“风正”说明路途很顺利。
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答案】“生”“入”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词的赏析,做好此题,要分析诗词的特点,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3、本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答案】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可以看出。
【解析】乡书不知道寄往何处,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二、文言文阅读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①弗②是故③自反④相长【答案】①不②因此③自我反省④互相促进【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词语的意思,做好此题,平时要加强积累,注意书写要正确。
5、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答案】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其中的好处。
【解析】要逐字解释词语,重点词语要解释准确,如“善”要解释为好处。
6、用“/”给下列句子划分两处朗读节奏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答案】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解析】是故是因此之意,是一个意群,不能分开。
7、你对“教学相长”如何理解?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谈一谈。
【答案】教学相长,是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
从学生的角度讲——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好处和难处。
学生通过学习,开阔了眼界,体验了成功,兴趣就越高,也就越谦虚,越感到自己的不足,因而进步就愈快;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会体会到自己学问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提高。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第 7 天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文中哪两句写出了清幽寂静的环境?【答案】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解析】“万籁此俱寂,”写出了万籁俱寂的环境,“但余钟磬音”以动衬静,更显清幽。
2、诗的尾联写“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当中的俱寂与钟磬音矛盾吗?为什么?【答案】不矛盾,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以悠旷的晚钟的声音来反衬出夜晚的寂静,更体现出了夜晚的安静【解析】这是用声音来反衬寂静,和“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3、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A.这首诗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作者仕途失意后的愤懑抑郁之情。
B.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在“清晨”和“初日”之时“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了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借写鸟儿欢悦的情形和空灵的潭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
【答案】A【解析】这首诗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词语的意思①常嬉为墓间之事嬉:②此非吾所以处子也处:③复徙居学宫之旁徙:④遂居焉居:【答案】①游戏,玩耍②安置、居住③搬家④住【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做好此题,平时要加强积累,做题时要结合句子意思去理解。
5、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①常嬉为墓间之事②此可以处吾子矣【答案】①经常把处理丧事作为玩耍。
②这里可以用来安置我的孩子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做好此题,要逐字逐句解释句中词语,尤其是重点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阅读一百天100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
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而闻名。
1.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画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句所表现的景象。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二、文言文阅读:苏秦之楚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谈卒①,辞而行。
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对曰:“楚国之粮贵于玉,薪贵于桂,揭者②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矣。
”注:①卒:完毕。
②揭者:接待宾客的近侍。
③就舍:回到宾馆。
4.用“/”划分朗读停顿(断2处)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6.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苏秦和楚王这两个人物形象?苏秦:楚王:7.文中苏秦揭示楚国现状的话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即。
现在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的句子进行分析总结,然后根据文中内容进行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三好生”陈庆苞上小学的时候,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从未当过“三好生”,也从未想过当“三好生”,尽管他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
村子很偏僻,村子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军营,军营子女就成了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比农家子弟“得宠”。
村里的孩子只要不是很出色,很难引起老师的注意。
他那时很自卑。
五年级临放寒假时,学校照例在小操场上召开表彰会,“三好生”上台领奖往往是表彰会的高潮。
校长在上面讲话,学生在下面说话,老师在后面吸烟,整个操场乱哄哄的什么也听不见,他坐在下面低着头想自己的心事。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第 5 天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答案】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有志干一番事业,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壮志。
【解析】本题考查对致辞内容的赏析,做好此题,要抓住诗句的特点,本句是把老年的自己比作老马。
表现了豪情壮志。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是(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
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是全诗的核心。
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
作者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的需要,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答案】B【解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是全文的核心。
3、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它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思想?【答案】《龟虽寿》体观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表现了作者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天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主旨的把握,做好此题,要整体理解全诗,结合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二、文言文阅读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①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②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③。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④可知。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第2 天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诗人春游钱塘湖的感情?【答案】最爱【解析】“爱”是表示感情的词语,“最”是表示程度的词语。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答案】C【解析】“没马蹄”的是“浅草”,是刚生长起来的草,不能说“深密”。
3、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案】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赏析,做好此题,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花”写出了花的多,“浅草”写出了春天小草的嫩,“渐”又给人以变化之感。
二、文言文阅读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太丘舍去( ) ②尊君在不( )③下车引之( ) ④元方入门不顾( )【答案】①放弃②同“否”③拉④不回头【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重点词语的理解,做好此题,平时要加强积累,注意书写正确。
5、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第18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的词语是_ ____,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的词语是_ ___ 。
【答案】“阴阴”“又”【解析】“杨柳阴阴细雨晴”的意思是: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
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
“又逐春风到洛城”的意思是: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洛阳城。
根据诗句的意思可解答此题。
2. ①第一、二句诗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描写这些景物有何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答案】暮春;衬托诗人思乡的伤感。
【解析】根据“残花落尽”可知是暮春时节。
诗人运用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衬托诗人思乡的伤感。
3. 这首诗的“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思乡之情【解析】“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
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
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象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
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洛阳城。
二、文言文阅读食喻国朝尚书刘南垣公①,告老家居。
有直指使②者,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
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
”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
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
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
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
少顷,佳肴美耘,罗列盈前,不能下箸。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第 4 天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答案】枯藤、老树、西风,昏鸦。
【解析】树叶枯萎,刮西风是秋天的典型景物特征,“昏”即黄昏,与“夕阳”照应。
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答案】A【解析】“秋思”的意思是秋天对家乡的思念,3、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寂愁苦的感情。
【解析】“天涯”指很远的地方,这里指远离家乡的地方,“断肠人”是因思念家乡而孤寂愁苦的人。
二、文言文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词语的意思(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答案】(1)通“悦”愉快(2)生气,发怒;(3)自我检查,反省(4)越过,超过【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做好此题,平时要加强积累,做题时要结合句子意思去理解。
语文中考阅读100天第26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曲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答案】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渲染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理解文意,准确的把握诗中的意象。
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渲染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2.在这首曲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表达了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解析】考查学生对情感的理解,表达了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二、文言文阅读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选出含有通假字的一项()A.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C.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答案】C【解析】考查学生通假字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识记每篇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并会解释。
C止通只,只有。
4.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途中两狼,缀行甚远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④止增笑耳【答案】①紧跟②一起③回头④笑料。
【解析】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要注意特殊文言词语现象,如“顾”古今异义词“笑”形容词活用做名词,笑料。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阅读第97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望月有感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结合诗意理解“羁旅”、“寥落”的含义?【答案】羁旅:漂泊他乡。
寥落:稀少。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概括词语积累直接判断即可。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B.尾联是想像之语,虚实结合,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D.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答案】B【解析】这是一道诗歌的综合考核的题目,诗歌的综合鉴赏会涉及到诗歌的意象、意境、主旨、情感、手法风格等内容,一般题目答错误选项比较明显,答题时注意甄别。
此题选项B “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分析有误,这是诗人想象的,在理解诗歌虚实上出现了偏差。
3.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兄弟离散的惨状,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与亲人分离的凄苦之情和对战乱的不满。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联系“弟兄羁旅各西东”“骨肉流离道路中”两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骨肉分离之苦,联系“田园寥落干戈后”了解诗人所暗示的造成这骨肉分离的原因,体会诗人不满情绪。
二、文言文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第16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峡口①进友人司马署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诗中交代送别的地点和季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峡口花飞欲尽春【解析】峡口花飞欲尽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
“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
“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联系诗歌的意思,说说“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围,烘托了凄凉忧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解析】“花飞欲尽春”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
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
3.根据诗歌的意思,思考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怎样的感情?分析“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惜别司马署惆怅忧伤王勃乐观旷达【解析】《峡口送友人》是司空曙与好友离别后所作,此诗使用多个意象来描摹当时春天的景色,作者采用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根据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可知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二、文言文阅读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阅读一百天15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忧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诗歌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一下“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所展现的画面.3、有人认为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有些矛盾,结合诗歌的意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答案】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二、文言文阅读阅读苏轼的?游白水书付过①?一文,完成以下问题。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
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④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⑤百仞。
山八九折⑥,折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⑦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⑧,观山烧⑨,火甚。
俯仰度⑩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⑪中流,掬弄珠璧⑫。
到家,二鼓⑬,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
顾影颓然⑭,不复甚寐⑮。
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①此文是作者远谪上所作。
白水:山名。
过,苏轼第三子,名过。
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
②佛迹院:寺庙名。
③汤池:温泉。
④殆:大概。
⑤悬水:瀑布。
⑥折:弯转。
⑦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
⑧倒行:顺来路回去。
⑨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
⑩度:越过。
⑪击汰:击水,汰:水波。
⑫掬:用双手捧取。
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
⑬二鼓:二更。
⑭颓然:衰老的样子。
⑮寐:睡觉。
4.用现代汉语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循.山而东〔〕②食.余甘煮菜〔〕③顾.影颓然〔〕④书.以付过〔〕5.以下各句与例句中的“为〞意思和用法一样的一项是哪一项例句:折处辄为潭A.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C.为其来也〔?晏子使楚?〕D.橘生那么为橘〔?晏子使楚?〕是被的意思C项的为相当于“于〞,当。
语文中考阅读100天第17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①李益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受降城: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②回乐峰:回乐县的山峰。
1. 根据诗歌意思说说“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这首诗前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答:【答案】比喻,写出了边塞寒冷、悲凉的环境。
【解析】前两句的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像白雪,受降城外的月光像寒霜。
不知道哪里响起了笛声,出征的战士通宵遥望家乡。
以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2.仔细体会前两句,说说诗人为什么把“沙”比喻成“雪”,把“月”(光)比喻成“霜”?【答案】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情景交融,生发出思乡情愫。
【解析】诗人是借助“似雪”“如霜”的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情景交融,生发出思乡情愫。
3.试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表达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愁。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景,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同其他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解析】根据后两句的意思:军营中的征夫们,听到如此动情的思乡小调,恐怕这一夜谁都不能安睡,谁都会朝着家乡的方向呆呆地望着吧。
可知此诗歌抒发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愁。
二、文言文阅读性缓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
然则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第16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峡口①进友人司马署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诗中交代送别的地点和季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峡口花飞欲尽春【解析】峡口花飞欲尽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
“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
“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联系诗歌的意思,说说“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围,烘托了凄凉忧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解析】“花飞欲尽春”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
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
3.根据诗歌的意思,思考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怎样的感情?分析“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惜别司马署惆怅忧伤王勃乐观旷达【解析】《峡口送友人》是司空曙与好友离别后所作,此诗使用多个意象来描摹当时春天的景色,作者采用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根据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可知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二、文言文阅读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公子执辔愈恭。
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公子引车入市。
注:公子:魏公子,战国时魏昭王少子,昭王死后,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4.根据句子的意思,给下列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3处。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答案】魏有隐士曰侯嬴 /年七十/ 家贫 /为大梁夷门监者【解析】此句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
根据句意“魏国有个隐士叫侯嬴,已经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
”来划分节奏即可。
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的词A. 欲厚遗.之()B.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C.公子从车骑,虚.左() D. 愿枉车骑过.之()【答案】A.给予 B. 因为 C.空出 D拜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注意A. 欲厚遗之的“遗”在这里读作wèi意思是动词“给予”的意思。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答案】侯生整理一下他的破旧衣帽,径直走上车去坐在公子的上座,毫不谦让,想借此来窥测公子的态度。
【解析】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
如:“敝”是破旧的意思。
“冠”是帽子的意思。
7.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主要表现魏公子(信陵君)的什么品质?请简要回答。
答:【答案】信陵君:礼贤下士,谦逊忍让。
【解析】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三.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落叶①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
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
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
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
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
像无数的彩蝴蝶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②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
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③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
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
法桐就消瘦起来,寒伧起来。
变得赤裸裸的,惟有些嶙嶙的骨。
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④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
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⑤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
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
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哪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⑥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⑦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
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的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⑧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8. 结合文章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嫉妒:②憧憬:【答案】①嫉妒:原意是“因别人比自己好而憎恨”,在这里是“羡慕”的意思。
②憧憬:原意是“所向往的境界”,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9. 结合文章分析第③节中画线句“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对法桐叶子凋落十分失望的心情。
与“失望”意义相近的词,如“伤心、伤感”都可给分。
【解析】根据“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来思考可知,表达了作者对法桐叶子凋落十分失望的心情。
10. 第⑦节文章写道,“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请结合文章内容,用概括的语言说说我“哀叹”了什么?【答案】法桐叶子凋落、变得削瘦、寒伧,不再柔软婀娜。
【解析】根据第三段“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
法桐就消瘦起来,寒伧起来。
变得赤裸裸的,惟有些嶙嶙的骨。
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可概括此题。
11. 文章中作者对法桐的态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由春日里对长满叶子的法桐的,秋日里对法桐的,到作者醒悟后对法桐的(在横线上填写表示人的态度的词语)。
【答案】喜爱(欣赏);哀叹(怜悯);敬仰(赞美)【解析】分析人物感情变化,应做到通观全文,筛选表现人物心理的词语,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人物的情感态度。
12. 本文第①②段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说说第一段划线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分析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答案】修辞手法:拟人作用分析: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法桐叶那娇美的情态,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语言的品读欣赏能力。
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13. 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托物寓意。
作者借落叶这一具体事物,通过描写它的精神抒发了自己的感悟。
【解析】记叙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对比、衬托、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想象。
本文作者借落叶抒发了自己的感悟,是托物寓意的手法。
(二)说明文阅读给抗生素“把把脉”①1943年,青霉素的诞生开启了抗菌疗法的黄金时代,其后还出现了青霉素钠、青霉素钾、阿莫西林等常用抗生素。
但是,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60多年间,很多细菌都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有的甚至产生了多重耐药性。
这些耐药细菌毒力很强,大多数高效抗生素战胜不了。
曾经只需20万单位的青霉素就可以杀灭的肺炎球菌,如今出现了新种,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征服不了它们。
近年来还出现了超级细菌,最著名的是源于南亚的NDM-1超级细菌。
而2011年美国出现的CRKP超级细菌,则比以往细菌的耐药性更强,人感染这种细菌后的死亡率达到35%以上。
为对付细菌耐药性,医药学家又开发出头孢氨苄、头孢曲松钠等药物,直到最新的碳青霉素,但也赶不上细菌突变的步子。
②这一切与人类滥用抗生素息息相关。
科学家们指出,滥用抗生素从多种途径促进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强。
滥用抗生素唤醒了细菌中原本沉默的耐药基因,即当我们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时候,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会被快速杀死,而留下含有耐药基因的细菌,并大量生长。
再者,细菌体内有一个SOS修复系统,可以帮助细菌修复来自外界的损伤,而滥用抗生素增强了细菌的修复功能。
滥用抗生素还会诱导细菌感受态的产生。
感受态是细菌的一种容易接受外源基因片段的状态。
例如,肉类制品上如果残留有耐药基因片段,很容易被体内处于感受态的细菌接受,从而造成人体细菌耐药性的增强。
③厂家、药店、医院,受利益驱动热衷于生产、销售、使用抗生素药品,这是根本原因。
药监部门监管不力也难辞其咎。
针对目前抗生素市场流通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无法对药店持有的药方进行核实,药监部门开展的清查整顿效果有限。
更关键的是科学教育和普及工作不到位,许多患者缺乏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常识,盲目依赖抗生素,这就加速了体内耐药菌的增长。
④就患者而言,合理用药成了当务之急。
抗生素只对细菌引发的病症有效,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切不可使用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要严遵医嘱:不能同时服用几种抗生素类药物;不能随意改变服药时间,间隔太近会引发肠胃不适,间隔太久则药物对细菌的抵抗力会减弱。
⑤只有给抗生素“把把脉”,明确症结所在,及时对症下药,才能让它更好地造福人类。
(根据《科学24小时》等资料改编)【链接材料】感冒是常见的疾病,有病毒性的,有细菌性的,还有更复杂的。
病毒是形态最小、结构最简单的一类微生物。
人类传染病中的80%是由病毒引起的,如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