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刑事诉讼法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第四篇诉讼法律制度第三章刑事诉讼法本章属于重点章,历年考试分值较高,各种题型都会出现。
2013年本章的内容根据新刑事诉讼法做了全面修订,今年尤其需要重视。
【近五年考情】第一节刑事诉讼法概述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熟悉)(共11项)第二节刑事诉讼参与人一、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掌握)(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11项变为12项)(1)辩护及委托辩护的权利。
【注意】该权利在三个地方有涉及,即361页辩护人,364--365页的辩护制度,此次修改也最有意义)见第三节辩护制度中的归纳。
(2)在侦查期间,犯罪嫌疑人可以获得辩护律师为其提供的法律帮助,代理申诉和控告,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关情况,提出意见。
(3)有权拒绝辩护人继续为其辩护,有权另行委托辩护人。
(4)申请回避权。
(5)参加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作出陈述和辩解。
(6)最后陈述权。
(7)对于公安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第三节如取保候审12个月,监视居住6个月等),有权要求解除。
(8)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权拒绝回答。
(9)上诉权。
(10)申诉权。
(11)对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侵害权利行为的控告权。
(12)作为自诉案件的被告人有权对自诉人提起反诉。
(四)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见374页行使附带民事诉讼)二、其他诉讼参与人(熟悉)(2011单选)(四)证人——不适用回避制度▲证人不能更换和代替,并且只能是自然人,不能是法人。
▲对证人作证的保障措施:——新增。
亮点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2、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3、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公检法机关应当采取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1)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2)采取不暴露外貌、真实声音等出庭作证措施;(3)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4)对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5)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三章提起公诉第一百七十二条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法院。
【本条主旨】本条是关于提起公诉的规定。
【本条释义】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刑事诉讼法原第一百四十一条作了修改,增加了提起公诉时应“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法院”的规定。
代表国家对犯罪进行追诉,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讲,检察机关即是犯罪的追诉机关。
人民检察院经过对案件进行审查,认为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根据本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决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案件必须达到以下要求:1.“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
“犯罪事实”是指犯罪的主要事实,对犯罪主要事实已经查清,但一些个别细节无法查清或没有必要查清,不影响定罪量刑的,也应当视为犯罪事实已经查清。
其中,对一人犯有数罪的,如果有一罪已经查清,而其他罪一时难以查清的,也可以就已经查清的罪提起公诉;2.“证据确实、充分”是指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是否真实可靠,能否反映案件的真实情况,取得的证据能否足以证实侦查终结认定的犯罪事实和情节。
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对证据确实、充分的条件作了明确规定,第五十三条第二款规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这一对证据确实、充分的解释同样适用于本条的规定。
3.必须是“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
这是指根据刑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有刑事责任能力,应当对犯罪嫌疑人判处刑罚,不存在本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
对于同时符合上述三方面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三章提起公诉第三章提起公诉第一百六十七条凡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一律由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
【本条主旨】本条是关于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的规定。
【本条释义】提起公诉是对犯罪进行起诉的重要环节,也是刑事诉讼程序中的重要阶段,依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通过审查起诉活动,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依法提起公诉,同时,对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以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也体现了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
“提起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移送起诉或者人民检察院自行侦查终结认为应当起诉的案件,经全面审查,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处以刑罚的,提交人民法院进行审判的刑事诉讼活动。
对于公诉案件,由人民检察院决定是否提交人民法院进行审判,这是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的职权,是人民检察院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法律监督的重要内容。
根据本条的规定,只有人民检察院有审查决定提起公诉的权力。
本条中“凡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经侦查终结后认为应当提起公诉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凡是公诉案件,非经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任何单位都无权将案件交付人民法院审判。
“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是指人民检察院对移送的公诉案件进行审查核实,作出起诉决定的过程。
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公安机关移送起诉或者人民检察院自行侦查终结、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全面审查。
这种审查包括对案卷材料的审查和对据以定罪证据的审查。
二是根据全面审查的结果,作出起诉的决定。
第一百六十八条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的时候,必须查明:(一)犯罪事实、情节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的认定是否正确;(二)有无遗漏罪行和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三)是否属于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四)有无附带民事诉讼;(五)侦查活动是否合法。
【本条主旨】本条是关于审查起诉的内容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996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布日期】1996.03.17•【文号】主席令第64号•【施行日期】1997.01.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刑事诉讼综合规定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4号公布)目录第一编总则第一章任务和基本原则第二章管辖第三章回避第四章辩护与代理第五章证据第六章强制措施第七章附带民事诉讼第八章期间、送达第九章其他规定第二编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第一章立案第二章侦查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讯问犯罪嫌疑人第三节询问证人第四节勘验、检查第五节搜查第六节扣押物证、书证第七节鉴定第八节通缉第九节侦查终结第十节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第三章提起公诉第三编审判第一章审判组织第二章第一审程序第一节公诉案件第二节自诉案件第三节简易程序第三章第二审程序第四章死刑复核程序第五章审判监督程序第四编执行附则第一编总则第一章任务和基本原则第一条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三条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
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
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
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
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1.1 概述本章主要介绍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2.1 法律适用原则2.2 独立性原则2.3 公正公平原则2.4 公开审理原则2.5 双重审查原则2.6 面前必须辩护原则2.7 审判必须在法定的期限内结束原则2.8 刑事判决的司法保障原则第三章:刑事诉讼的程序3.1 刑事诉讼的起诉3.1.1 起诉权的行使3.1.2 起诉书的内容和格式3.2 刑事诉讼的侦查阶段3.2.1 侦查活动的主体和目的3.2.2 侦查活动的程序与限制3.3 刑事诉讼的审判阶段3.3.1 审判程序的开始3.3.2 开庭审理的程序3.3.3 证据的收集和审查3.3.4 量刑和判决的程序3.4 刑事诉讼的上诉和再审3.4.1 上诉的程序和条件3.4.2 再审的程序和条件3.5 刑事诉讼的执行3.5.1 刑罚执行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3.5.2 特殊情况下的刑罚执行规定第四章:刑事诉讼的相关问题4.1 证人和鉴定人的地位和权利4.1.2 证人的证言和权利保护4.1.3 鉴定人的任命和鉴定结果的认可4.2 刑事辩护人的职责和权利4.2.1 辩护人的调查权和辩护权4.2.2 辩护人的代理和诉讼行为4.2.3 辩护人的职业道德和监督4.3 刑事赔偿和国家赔偿4.3.1 刑事赔偿的种类和标准4.3.2 国家赔偿的条件和程序4.4 刑事诉讼中的特殊程序4.4.1 协助侦查和行政强制措施4.4.2 死刑案件的特殊程序4.4.3 罚金和没收的程序和使用第五章:刑事诉讼法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5.1 教学方法5.1.1 理论教学5.1.2 实践教学5.1.3 案例教学5.2 评估方式5.2.1 课堂表现评估5.2.2 作业和论文评估5.2.3 期末考试评估结语本大纲旨在提供一种系统性的刑事诉讼法教学框架,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熟悉刑事诉讼法相关的基本原则、程序和相关问题。
If I had a single flower for every time I think about you, I could walk forever in my garden.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新刑事诉讼法的内容第三章都讲了什么?第三章回避第二十九条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主要是我国为了规范我国公诉案件的相应审判程序和制度较为完整叙述的一部法律。
这为我国的审查机关和相关的判决机关都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那新刑事诉讼法的内容第三章都讲了什么,下面就为你进行解答和讲解。
一、新刑事诉讼法的内容第三章都讲了什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年10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章回避第二十九条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二)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第三十条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不得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违反前款规定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第三十一条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三章回避第三章回避第二十八条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二)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本条主旨】本条是关于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应当回避的情形的规定。
【本条释义】这里规定的“回避”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人员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形,应当不再参加审判、检察、侦查或者其他诉讼活动的制度。
本条规定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是指参加本案的审判、检察、侦查工作的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助理审判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助理检察员,公安机关的负责人、侦查人员(包括刑侦人员和预审人员等)。
“自行回避”,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知道自己具有应当回避的情形的,应当自己向所在机关提出回避的申请。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明知自己应当回避而不自行回避或者不知道、不认为自己具有应当回避的情形,因而没有自行回避的,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被告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申请回避”是法律赋予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诉讼权利,办案人员在办理案件中首先要向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告知这一项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回避的权利。
本条共规定了四种应当回避的情形:1.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这种情形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是本案的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被告人或者是他们的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
第三章刑事诉讼法10-12分
1.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原则体现在哪些方面?
2.未经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有哪些?
4.公安机关的具体职权主要有哪些?
5.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有哪些?人民检察院呢?
6.中级人民法院的管辖案件有哪些?
7.回避的人员范围和理由是什么?回避的决定权如何确定?
8.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是什么?
9.刑事强制措施的概念和种类
10.取保候审的对象有?不得取保候审的对象?保证人应具备的条件?
11.拘留的概念和条件?逮捕的?
12.立案的概念和条件各是什么?
13.破案的条件是?撤销案件的情况有哪些?
14.搜查的概念及其程序?
15.通缉的概念和条件各是什么?
16.提起公诉应查明的事项有哪些?
1.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包括哪些方面?
2.有义务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辩护权的是哪些机关?
3.我国和外国警方可以相互请求哪些合作?
4.人民检察院在刑诉中的职权有哪些?
5.自诉案件包括哪些?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包括哪些?
6.审判管辖包括哪些?刑诉中的专门人民法院有哪些?
7.地(市)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的案件有?
8.证据的种类有?书证的特点是什么?它与勘验、检查笔录的区别是什么?
9.对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是哪些?
10.拘传的最长时间是多久?取保候审呢?监视居住呢?
11.拘留后申请逮捕的时间?最长延长时间?
12.人民检察院对是否批准逮捕应在几日内做出决定?直接受理的案件呢?
13.不予通知被逮捕人家人、单位的情况是?
14.羁押的对象是哪些人?在哪里执行?期限是多久?最长几个月?
15.对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实施强制措施的相关规定是什么?对乡镇人民代表呢?
16.立案程序的三个阶段是什么?有侦查权的是哪些机关?
17.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可以代理哪些权利?
18.最常见的侦查方式是什么?人身检查的对象是哪些人?
19.重新鉴定或对精神病进行鉴定的是什么医院?
20.辨认的人数?照片的数量?
21.侦查终结的条件有哪些?不起诉的决定权权属哪个机关?不起诉的种类有?
22.不公开审理的案件有哪些?
23.判决、裁决、决定的各自特点
24.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刑种有哪些?看守所执行的有哪些?
25.监外执行的对象是哪些人?有哪些情形?
26.对外国人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报哪里批准?有哪些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