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2).doc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8
《诗词曲五首》两个教学方案教学角度:译读──将古诗词曲译成现代诗,进行“诗歌再创作”。
主要教学步骤:
1、范译一首。
①学生读第一首诗,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补充、讲解;②师生合作,共同译诗;③定稿朗诵。
2、自译一首。
印发或多媒体显示其余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每人选译一首。
3、小组探究。
学生按自己选译的诗调整座位,组成小组,讨论修改。
4、班级交流。
各小组选派代表,自定形式演读,师生评价。
5、成果展示。
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将译诗作进一步修改,然后誊正张贴,供同学们参考或抄录。
教学角度:吟唱──选择与诗歌情感相符合的曲调进行配唱。
主要教学步骤:
1、欣赏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说说歌中蕴含的感情。
2、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与歌曲进行思想情感上的比较。
明确:将诗歌配曲演唱一定要与诗歌的思想
感情相一致。
3、欣赏岳飞的《满江红》和李商隐的《无题》的歌曲演唱;介绍两种“唱”古诗的方法:一是今人谱曲,二是用现成的曲谱配曲。
4、班级活动,逐首朗诵并明确其思想感情。
5、小组活动,讨论为诗歌配曲或谱曲,并推选演唱人员。
6、各小组代表上台演唱。
《诗词曲五首》教案一.导入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4.介绍唐诗宋词元曲三.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介绍作者2.介绍这首诗这是一首赠答诗。
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后,应召回京。
途径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
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
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此写此诗回赠。
3.理解诗意1,2:写被贬地的荒僻;贬时之漫长。
3,4:运用典故,作者孤身只影,远离家乡,重返旧地,仿如隔世。
5,6:进一步表现了作者世事变迁的感概,充满人生的乐观感悟和哲思睿理。
7,8:是诗人对白居易关怀的感激及相互慰勉;表现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坚定不移的意志。
4.阅读理解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贬地之荒避,贬时之漫长。
痛苦、寂寞2.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用典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
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感慨万分)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千帆过”“万木春”比喻比喻在他遭贬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这两句诗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5.出示板书并小结小结:作者借由这首诗抒发了不能任由自己任意放纵,一味地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与友人相互劝慰,相互鼓励。
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诗中感慨很深,但读起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而相反是振奋。
四.学习《赤壁》1.——这是一首咏史诗。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语文《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语文《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教材分析重点:目标1难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教具: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2)抽二中等学生接力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二、导入新课,讲解体裁(2)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
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
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三、学习《天净沙秋思》1、听录音后学生齐读(2)2、先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调控)(8)1)第一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渲染了一种什么样气氛?2)小桥流水人家与思乡之情有什么关系?3)旅人处在怎样的环境中?4)本曲用了哪九个景物来渲染悲凉气氛的?3、抽签提问,其他小组不同意见者补充,教师评价,落实加分和扣分的奖惩。
(7)(1)枯藤点明秋天,老树点明秋,昏鸦暗示傍晚。
这句渲染了游人思乡的寂寞悲凉的气氛。
(2)看到别人的人家想起自己的家,却回不了家,更添思乡之情。
(3)这一道难度稍大,可请一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做一简单描绘,以此来创设情境。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自由朗读二三次,集体朗读一次,后男女生对背(每人一句)(2)5、抽中二中下生背。
(1)四、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3)2、教师简要讲解:(1)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古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3、培育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教材分析重点:目标1难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教具:教学进程:一、检查复习(2)抽二中等学生接力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二、导入新课,讲解体裁(2)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代不但继承了唐代的诗而构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朝,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含套曲和小令。
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
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三、学习《天净沙秋思》1、听录音后学生齐读(2)2、先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教师进行个别指点调控)(8)1)第一句的景物有甚么特点?渲染了一种甚么样气氛?2)小桥流水人家与思乡之情有甚么瓜葛?3)旅人处在怎么的环境中?4)本曲用了哪九个景物来渲染悲凉气氛的?3、抽签提问,其他小组不同意见者补充,教师评价,落实加分和扣分的奖惩。
(7)(1)“枯藤”点明秋天,“老树”点明秋,“昏鸦”暗示傍晚。
这句渲染了游人思乡的寂寞悲凉的气氛。
(2)看到他人的“人家”想起自己的家,却回不了家,更添思乡之情。
(3)这一道难度稍大,可请一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做一简单描绘,以此来创设情境。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自由朗读二三次,集体朗读一次,后男女生对背(每人一句)(2)5、抽中二中下生背。
(1)四、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3)2、教师简要讲解:(1)作者这时候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诗词曲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悉五首不同风格的诗词曲,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学会欣赏和感受诗词曲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他们对诗词曲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登鹳雀楼》、《静夜思》、《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念奴娇·昆山玉碎凤凰台》、《红楼梦·贾政心事》。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为学生介绍诗词曲的定义和作用,并简要解释诗词曲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欣赏和解读(15分钟)学生集体阅读五首诗词曲。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这五首诗词曲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其中一首作品出发,让学生分享他们理解的文化内涵。
3. 练习和分析(15分钟)学生分小组阅读其中一首诗词曲,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这首诗词曲的主题是什么?b. 这首诗词曲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c. 这首诗词曲的意境和情感是怎样表达的?4. 创作和分享(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写一首与自己生活或情感有关的诗词曲,要求使用一个以上的修辞手法并表达明确的意境和情感。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朗读自己的作品,并向全班分享。
5. 总结和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思考诗词曲在他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四、课堂延伸活动1. 可以安排诗词曲背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搜索更多的诗词曲,进行自主阅读和欣赏。
五、教学资源1. 五首诗词曲的文本材料。
2. 音频或视频材料,用于播放原版诗词曲的演唱或朗诵。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创作作品和课后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估。
评估主要考察学生对诗词曲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创作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情况。
七、教学反思诗词曲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通过教学诗词曲,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发展,通过合作学习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名称]《诗词曲五首》经典教案[编写人]经验丰富、教学资历深厚的语文老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五首经典诗词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2.了解诗词曲的基本特点和创作背景,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和认知层次。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恰当推理和语感敏锐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五首诗词曲的作者、作品题材和创作背景。
2.掌握五首诗词曲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3.运用诗词曲的辞藻、表现手法和韵律,分析作品内在含义和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分析五首诗词曲的深层意义和感染力。
2.鉴赏五首诗词曲的实际水平和意涵内涵。
3.评价五首诗词曲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古风·长安夜雨》(1)学生阅读《长安夜雨》诗词,了解唐代长安城的筑造和文化底蕴。
(2)了解唐诗的构成特点和表现手法,分析作品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3)诵读《长安夜雨》诗词,感受其音韵美和意境深。
第二课:《江南好·临安别恨》(1)了解宋代南宋时期的江南风情和文化风貌。
(2)分析李清照的诗歌创作特点,分析《临安别恨》的深层意义和情感表达。
(3)学习吟唱《临安别恨》曲子,感受其音乐美和词曲之美。
第三课:《元宵·人月两团圆》(1)了解元宵节的起源和民俗文化,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情趣和文化内涵。
(2)分析《人月两团圆》的意象、韵律和表达手法,了解元宵节的深层意义和文化内涵。
(3)合唱《人月两团圆》歌曲,感受其节日气氛和人情味。
第四课:《忆江南·雨霖铃》(1)了解宋代苏轼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分析《雨霖铃》的文学价值和表现手法。
(2)分析《雨霖铃》的意象、情感和艺术价值,了解苏轼的深度思考和感性表达。
(3)朗诵《雨霖铃》诗词,并欣赏音乐家李双双的《雨霖铃》钢琴曲,感受其柔美情韵和音乐风情。
第五课:《窦娥冤·赤壁怀古》(1)了解元朝戏曲名家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分析《窦娥冤》的文学和戏曲价值。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2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本次授课教案的主要内容是《诗词曲五首》,我们将以具体的诗词曲作品为例来介绍诗词曲的基本知识和修养,并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曲五首》的背景和由来2.掌握《诗词曲五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3.提高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和文学素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诗词曲五首》的内容、特点和韵律,表现方式以及文化内涵2.教学难点:诗词曲的跨文化特征和文化融合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历史、文化、民族等基本情况,为学生们创造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
同时也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光彩照人。
2.正文(1)《离骚》通过讲述《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首古文化名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同时讲解它的韵律和表现方式,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深度领略这篇文章的魅力。
(2)《诗经》对于《诗经》,我们重点讲解其特点——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通过寻找其中的典型作品,如《蒹葭》、《击鼓》,让学生们领略这些古老的诗歌蕴含的思想、美学价值及对于古人生活轨迹的记录。
(3)《长恨歌》介绍作品和作者的生平及故事背景,解析其中的意象和感情表现,并可以穿插相关名人名言和艺术作品来扩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讲解《长恨歌》的戏曲化特征,使学生对古代文艺的多样化形式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4)《红楼梦》我们主要针对《红楼梦》的人物性格、情节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并把握其文化内蕴。
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和对比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5)《清平乐》主要讲解《清平乐》的文艺特征和韵律,同时也要注重相应的表现方式和文化内涵。
我们可以以轻松欢快的歌曲和音乐短片为基础,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视听感受,强化学生的感性理解和语感修养。
3.总结在进入总结环节之前,我们可以播放相关视频或歌曲来消遣一下学生。
通过讲解内容的总体概括和重点提示,帮助学生深化对于诗词曲的理解和领悟,鼓励他们多从生活、现实、社会和文化多角度剖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2
23.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
⑴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2】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实用教案】〖创意说明〗这几首诗编在一起,一定有内在的联系。
在单篇品析的基础上,进行诗词的比较赏析,以便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感受诗的优美意境,辨析诗的语言特色,从而吸取古典诗词的精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步骤〗一、逐首学习1、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⑴导入:由《陋室铭》导入此诗,简介诗人刘禹锡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课件出示白居易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教师扼要讲解,为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做铺垫。
⑵吟诵:听课文录音,标出诗的节奏、重音,教师作朗读指导,把握诗的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的基调,学生自读,齐读,表演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⑶品析:品味“凄凉地”、“弃置身”的感情色彩;了解“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运用;分析“沉舟”、“病树”、“千帆”、“万木”的比喻义;重点揣摩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体现的哲理及作者的胸襟,体会景、情、理相结合的妙处。
2、导入学习《赤壁》⑴诵读:学生试读,教师范读。
齐读,背诵。
⑵讨论:小组合作,学生查看资料,结合注释,了解“折戟”、“前朝”、“东风”、“周郎”、“铜雀”、“二乔”各指什么,明确其含义;了解诗人处境,感受其抑郁情怀,明确诗人心志及咏史意图。
⑶揣摩: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
诗中议论的角度、对历史的评价、表现手法有何特点?试归纳咏史诗的特点──怀古伤今、借题发挥、以小见大、含蓄深刻。
3、导入学习《过零丁洋》⑴看一看:点击课件,看看屏幕出示的文天祥的生平事迹,了解诗的背景资料。
⑵听一听:听磁带范读,划分诗节,标出重音、延长音,把握朗读的感情基调。
⑶读一读:学生试读,教师点拨,再齐读,自读,注意语气语调,力求传达诗的感情。
⑷议一议:诗中回顾了自己一生哪些经历?作者是借用什么方法将个人命运与国事联系起来的?将地名“惶恐滩”、“零丁洋”巧妙运用于诗中有何效果?“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志和情怀?⑸说一说:历史上、生活中有不少像文天祥一样豪气的英雄。
C4-25《诗词曲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诗词曲五首》中的名句。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诗词曲五首》中的名句。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2.鉴赏诗词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鹳雀楼》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非常著名的古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诗词解析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鹳雀楼是当时的一座高楼,诗人登上高楼,俯瞰远方,感慨万千。
我们来逐句解析这首诗。
第一句“白日依山尽”,描绘了夕阳西下的美景;第二句“黄河入海流”,形容黄河奔腾不息,汇入大海;第三句“欲穷千里目”,表达了诗人想要远观美景的愿望;第四句“更上一层楼”,则是诗人实际行动的体现。
3.意象分析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
比如“白日”代表太阳,“黄河”代表中国的母亲河,“楼”则象征着高远。
这些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4.情感体验通过对这首诗的解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尝试站在高处,欣赏美景,抒发自己的情感。
5.背诵名句现在,我们来背诵这首诗的名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静夜思》1.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登鹳雀楼》,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夜晚景象的诗《静夜思》。
2.诗词解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人夜晚独处,思念家乡,感慨万千。
诗的第一句“床前明月光”,描绘了夜晚明亮的月光;第二句“疑是地上霜”,形容月光下的地面像铺上了一层霜;第三句“举头望明月”,表达了诗人抬头仰望明月的动作;第四句“低头思故乡”,则是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体现。
3.意象分析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明月”、“霜”等意象,展现了夜晚的宁静和美丽。
《诗词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词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介绍的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节以《诗词五首》为例的语言文学课的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具体分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预习、授课、练习和作业等环节。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化和诗词文化的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
2.让学生对比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文学风格,形成对文学的感性认识和客观理解。
3.让学生感受文学的表达力和情感内涵,培养审美体验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代文化2.区分不同类型诗词韵律以及文学风格3.感受文学内涵三、预习环节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所要讲的《诗词五首》,并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生平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并做好笔记。
四、授课环节1.导入:老师以作者生平和影响作文背景为入口,引入今天要讲的《五首诗词》。
2.教学内容第一首诗:《静夜思》李白第二首词:《虞美人》李煜第三首诗:《登高》杜甫第四首诗:《滕王阁序》王勃第五首诗:《木兰花慢》况周颐老师一首一首的讲解,首先介绍是哪个朝代的,作者是谁,文学风格,具体要点等等,并配合一些插图和音频演示。
3.讲解重点诗词风格、表达方式和文学内涵4.练习环节老师分给每个学生一首诗词,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比较,讲解该篇作品后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和分享。
五、作业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行创作一首诗词,提交到班级论坛,进行分享和点评。
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指出不足之处。
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文艺修养,积累更丰富的文化知识在文学教育中,诗词学习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可以进一步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精髓。
在本次课程中,教师通过讲解五首经典的诗词作品,让学生深刻理解文学风格、表达方式和文学内涵。
通过自主思考、讨论和创作,学生培养了自己的文艺细胞,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创造力。
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脱化而来的。
“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
“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
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
真可谓“奇逸之笔”。
“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
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
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词曲的主题思想并背诵课文。
2、初步学习诗、词、曲的体裁特点。
3、学习并体味诗词曲的意境和意象之美。
【教学步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导入这是一首赠诗,谁赠送给什么人?在怎样的场合下赠送的?你能想象并复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二、诵读理解1、反复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酬,答诗。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解读诗歌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⑴首联交待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⑵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什么样的心情?⑶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⑷结合标题说说尾联有什么用意?⑸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⑹诗中表现诗人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语句是哪一句?明确:⑴贬地之荒凉,贬时之漫长。
痛苦而又孤寂。
⑵用典。
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
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⑶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⑷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⑸抒情诗、赠答诗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当堂背诵〖赤壁〗一、导入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赤壁向来是英雄云集,风云际会之所。
二、朗读1、指名朗读2、纠错再读3、全班齐读三、思考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1、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
2、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背诵课堂抽背〖过零丁洋〗一、导入零丁本义孤独、孑孓,做为失败者的文天祥在过这零丁洋之时难免心情抑郁愤懑,但我们在他的诗歌中找不到落魄者的哀鸣,失意中的悲叹,相反的我们看到的是,坚强者的斩钉截铁的信念。
二、朗读1、男生、女生互读互查缺漏2、教师范读3、全班齐读。
三、探究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明确: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
四、背诵五分钟当堂成诵,抽查〖水调歌头〗一、导入自古月宫的飘渺、美丽就引无数诗人折腰,苏轼也在亦真亦幻中引身飞月。
前人述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我们一起来开这一首千古妙词。
欣赏板块一──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有《东坡乐府》。
二、朗读1、学生试读2、老师示读3、学生再朗读4、课文注音宫阙(què)绮户(qǐ)婵娟(chán)三、解题1、欣赏欣赏板块二──词的特点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
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⑴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
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⑵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
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⑶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
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
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⑷句式长短不一。
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
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⑸字声配合严密。
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
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2、课堂提问:⑴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⑵词牌名和序言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主题?明确:⑴词牌名是同一类型或主题的词的固定的名称,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⑵“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团圆。
四、品读师生共同讲读1、上片:⑴上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变化?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⑴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⑵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和困惑心态──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⑶积极乐观、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2、下片:⑴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⑴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⑵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五、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一、导入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旅途中所写的。
潼关自古兵家必争,张养浩以锐利的眼光看穿这纷纭的历史争斗的本质,极大地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二、解题自读赏析板块,说说散曲的特点。
欣赏板块三──散曲的特点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究竟兴起于何时,由于缺乏文献,已难以确考。
但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则是无疑的。
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
这样,逐渐和音乐脱离并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在新的诗歌形式──散曲,便应运而生。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有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
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散曲的语言以俗为美。
使人一下子就沉浸到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氛围之中。
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与诗、词大异其趣。
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
从上述散曲的特点可见,比之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诗、词,散曲身上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
欣赏板块四──张养浩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
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
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三、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四、探究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2、作者取了两个怎样的意象?3、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明确:1、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雄伟气势;第二层:(中四句)写作者的所见所感;第三层:(后两句)写作者的历史感慨;2、“如聚”的峰峦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的河水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3、作者对灾难频繁,百姓受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为着一己之私挑起兵祸的极大愤慨。
4、自由解答【拓展欣赏】1、欣赏板快五──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什么异同?2、欣赏板快六──酹江月(文天祥)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
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
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
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说说这首词和《赤壁》有什么相同之处?3、欣赏板快七──山坡羊北邙山怀古(张养浩)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
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
便是君,也唤不应;便不臣,也唤不应。
说说这首散曲是怎样体现曲的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