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部编九下《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45.80 KB
- 文档页数:3
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九年级下《诗词曲》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诗词曲五首【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目标:掌握诗词朗读技巧并背诵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赏析名句,培育必定的想象力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词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悟古典诗词的境界和神韵。
【教课重难点】理解诗词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悟古典诗词的境界和神韵。
【教课方法】朗诵法、发问法、议论法。
【教课目的】一、情形导入生成问题在从前的学习中,我们对诗、词这两种文学体裁已经很熟习了,今日要学习的课文里面,我们将接触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曲,一同来看看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知识(1)作者简介岑参(约 715—770),唐朝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
岑参工诗,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历城人。
南宋豪迈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文天祥( 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张养浩( 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朝有名文学家。
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 160 多首,诗近 400 首,各种文近百篇。
1 / 3(2)背景链接《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在海上抵挡的南宋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作此诗以明志节。
2.生难字词(1)字音零落( liáo).雉( zhì).惊恐( huáng).舂(ch ōng).兜鍪(d ōu móu)..瀚海( hàn).冢( zhǒng ).迟疑(chóu ch ú)..(2)词义【兵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零落】冷清。
诗中指宋代抗元战事渐渐消歇。
【零丁】孤傲无依的样子。
24-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大意及感情基调。
3、抓关键诗句,理解作品内涵,领会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析诗歌意境之奇绝,揣摩写作手法之奇妙,领悟作者情怀之奇伟。
教学难点:品味重点诗句,体味诗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语雪,大自然的骄子,人们灵魂的伴侣,它洁白美丽。
或纷纷扬扬,或飘飘洒洒,一朵朵、一片片,给我们的世界增姿添彩。
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咏雪的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去感受一番在大雪中送别的深情。
二、预学交流1、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太宗朝功臣岑文本重孙。
代宗时,曾任嘉州(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数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深刻的体会。
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由于从军西域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2、背景资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在西北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
天宝十三年(754年),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此时,他的同僚武判官要回京述职,诗人便在军帐中设宴为武判官送行,于是有了这首咏雪送人的名作。
这首诗可以说是唐代中期边塞诗的杰出代表。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意1、朗读诗作,注意字音、停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2..学习并感悟诗词曲的意境及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点:1.会读会背会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2.领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朗读法、涵泳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相关介绍:1.“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2.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诗词曲五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诗词,了解诗词曲的发展脉络。
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3.学习《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结合资料,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2.学习《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结合资料,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结合资料,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诗、词、曲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三大体裁。
古人根据不同内容表达需要,先后创造这三类诗歌体式以满足不同时代生活和审美的实际需要。
出示“古代诗歌”思维导图,了解诗词曲的发展脉络,了解三者源同流分的关系。
过渡:《诗词曲五首》一课我们将学习这三种不同体裁的诗歌,感受不同体裁的特点。
设计意图:在初中学段古诗词曲的学习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明确诗词曲一脉相承的关系。
二、夯实基础1.诗文朗读(1)情境诵读播放《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①注意字词读音。
②注意断句和节奏。
(2)字词正音冢(zhǒng)累累(lěi)雉(zhì)舂(chōng)谷冷难着(zhuó)瀚(hàn)海饮(yìn)归客掣(chè)兜鍪(móu)(3)自由朗读引导:请你朗读这五篇作品,感受其内涵和情感,说说这五篇作品分别是什么诗歌类型,这五篇作品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这五篇作品分别是汉乐府、歌行、词、律诗和曲。
相同点:内容上有共同主题——战争。
《十五从军征》表现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现苦寒之境的戍边生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现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掌握《望海潮》、《渔家傲》、《采桑子》、《山坡羊• 汉江临眺》、《登高》五首诗词的基本意思;2.能理解《望海潮》、《采桑子》、《山坡羊• 汉江临眺》、《登高》四首诗词的基本意境;3.能理解《渔家傲》的歌词意义与歌曲情感;4.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写作特色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内容1.《望海潮》;2.《渔家傲》;3.《采桑子》;4.《山坡羊• 汉江临眺》;5.《登高》。
三、教学重难点1.《山坡羊• 汉江临眺》的译文。
2.《登高》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呈现一幅清明上河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江山、河流、桥梁、人物、建筑等,让学生感受宋代社会的祥和、繁荣和质朴。
2.自主探究(1)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并回答问题:Q1:《望海潮》中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的“三吴都会”指的是哪三个地方?A:指的是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方。
Q2:《渔家傲》中的“鲤鱼东逝,逝不复返”指的是什么?A:指的是大自然中的洪水和生命流转的道理。
Q3:《采桑子》中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的“凝妆”指的是什么?A:指的是花妆(化妆)。
Q4:《山坡羊• 汉江临眺》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的是什么含义?A:表达的是战争时期军队与家家户户的家人情感的凄美和珍贵。
Q5:《登高》中主人公是谁?为什么爬山?A:主人公是杜甫。
他登高观景,抒发心中澎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追求。
(2)学生自主阅读,并完成课文的梳理和解读。
《望海潮》:此诗以名胜宣城、福山、姑苏、钱塘四处为落脚点,描绘南方的丰美景色,写出作者的豪迈气概。
《渔家傲》:此歌以阳光下广阔的江河为背景,感慨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卑微,表达出“快乐就好”的执拗。
《采桑子》:此词描写了一个少女羡慕其他姑娘的红绸裙、玉簪花、花粉香、柳叶眉等,表现了对物质生活的向往。
《山坡羊• 汉江临眺》:此诗以汉江为背景,通过描写灯火通明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战乱和家人离别的感伤之情。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诗词诵读技巧并背诵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赏析名句,培养一定的想象力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对诗、词这两种文学体裁已经很熟悉了,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里面,我们将接触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曲,一起来看看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历城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文学家。
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1 / 3(2)背景链接《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在海上抵抗的南宋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作此诗以明志节。
2.生难字词(1)字音寥.落(liáo)惶.恐(huáng)兜鍪..(dōu móu)冢.(zhǒng)雉.(zhì)舂.(chōng)瀚.海(hàn)踌躇..(chóu chú)(2)词义【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寥落】冷清。
诗中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山坡羊·骊山怀古》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积累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诗词大意,赏析诗歌。
3.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疏通诗词大意,赏析诗歌。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优秀的古代诗歌,这节课,让我们继续乘坐一叶扁舟,徜徉在抒情的汪洋大海中,品鉴诗词之美。
无论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英雄霸主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唯有青山与夕阳是不会改变、亘古悠长的。
叹世、怀古是散曲的流行题材,其中也有许多佳作。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张养浩的《山坡羊·骊山怀古》。
二、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老野人,济南(今属山东)人。
元代文学家。
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
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
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三、背景简介骊山在今西安市的东北,阿房宫的西面,现有当初的宫殿台基残存。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从骊山建起,再向西直达咸阳,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极其奢华。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将阿房宫焚毁。
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了这首小令。
四、文体知识散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
形式包括小令、带过曲、套数三种形式。
主要形式有小令、套数。
小令:散曲的一种形式,单独的一支曲子,称为小令。
套曲:散曲的一种形式,由几支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曲,称为套曲。
五、读音停顿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六、疏通文意在骊山上四处张望,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烧没了,当年的繁华之景,现在在哪里?只见荒草疏落,凄水回旋弯曲。
教案江南”“江南好”。
“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有些词牌,正名之外另标异名,也有同名异调、一名数体的。
(2)学生朗读《望江南》,根据注释理解其大意。
2深层赏析(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3)从“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出她的心理有什么变化?(4)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她等了多长时间?(5)你认为“白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6)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板书设计(二)赏析《武陵春》1整体感知(1)解题:《武陵春》:武陵春,词牌名。
又名“武林春”“花想容”。
双调平韵。
(2)朗读《武陵春》,根据注释说说词的大意。
2深层探究(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本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4)由“也拟泛轻舟”一句你可以联想到词人《如梦令》中写泛舟的哪句词句?《武陵春》中作者泛舟的目的是什么?(5)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6)以上这两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3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感知词意悟感情《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新课导入二、互动探究(一)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1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2)题解(3)朗读诗文,说说此词的大意。
2深层探究(1)上阕记叙了什么内容?(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3)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勾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用典有什么好处?请做简要赏析3板书设计(二)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2)朗读诗文,感知词意2深层探究(1)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主要写了什么生活?(3)说说下阕写了什么内容?(4)“可怜白发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板书设计第三课时体会词意析词风一、赏析《渔家傲·秋思》(一)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2朗读《渔家傲·秋思》,根据注释,说说其大意。
24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2.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理解诗词曲中蕴含的情感。
2.教学难点:提高诗词曲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五首诗词曲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体裁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2.掌握从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那么,继《诗经》之后,我国的诗词文化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诗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吧。
板书课题: 24 诗词曲五首(出示课件2)二、学习诗词曲《十五从军征》(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文体知识教师:同学们,本课所选的诗歌类型多样,《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你们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预设:(出示课件5)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最大的特点: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2.写作背景教师:同学们,我们要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预设:(出示课件6)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中,这首诗就写了一个老兵回家后见不到亲人的痛苦经历。
(二)新课学习,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出示课件6)2.反复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24.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布局,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弊病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 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2.. 学习并感悟诗词曲的意境及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点:1.会读会背会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2.领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朗读法、涵泳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相关介绍:1.“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2.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 ,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24.诗词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材解读】《诗词曲五首》是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
从文体上看,本文包含诗词曲五首,品类较全;从内容上看,这些诗词曲,都以征战生活为题材,表达了爱国和爱乡的主题;从艺术风格上看,他们或叙述,或描写,或情景交融,或抒情议论相结合,手法多样,风格各异,堪称是诗、词、曲中的经典之作。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写景抒情,表达了兴亡感慨,重借景抒情。
【教学目标】1.查找资料,学习有关诗词曲的知识,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特点,并背诵这几首诗词曲。
2.反复阅读,体会诗词曲的用词,从情感、修辞、手法等不同角度进行赏析。
3.精读,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阅读作品,把握诗词曲的特点;反复阅读作品,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品味语言,体会诗词曲的思想感情。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审美情趣。
【教法与学法】教法:1.启发法。
结合阅读和课后习题,启发学生理解诗句、诗意、诗情。
2.范读法。
通过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学会并热爱朗读诗词曲。
3.多媒体辅助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直观的画面或视频资料,增强诗情画意的直观性,激发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
学法:1.批注法。
反复阅读、多做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写下自己的联想和补充。
2.合作法。
小组成员共同赏析语言,把握情感,理解主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文中诗词曲作者的背景资料,图片资料、问题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积累诗词曲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知其主要内容和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元曲简介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朗读诗歌, 把握诗歌大意, 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2.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 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 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3.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 理解诗句含义, 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4.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 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品主旨,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 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教学时间】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战争是无情的, 是残酷的, 战争是可怕的, 它给世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 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让我们通过这首古诗去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
(板书课题)二、文学常识1.乐府常识①汉武帝时, 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 叫“乐府”。
后来, 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 称为乐府诗, 简称乐府。
②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③《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④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 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古体诗、近体诗《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 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 催人泣下。
三、读诗味, 感知音韵美1.读准字音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zhǒng)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dòu zhì)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chōnggēng)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yí)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24 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
2.了解五首诗词曲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3.反复诵读,提高感受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背诵、品析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诗词曲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
2.了解五首诗词曲在体裁、形式上的特点。
难点:
提高感受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的能力。
课时安排 2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古典诗词曲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我们认识古代社会、传承华夏传统、弘扬人文精神和提高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鉴赏几首古代诗词曲,感受其独有的魅力。
预习展示
1.走近作者
⑴提问:有谁能把预习中搜集到本课作者的信息介绍下?
⑵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
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岑参 (715~770),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
与高适并称“高岑”。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
安史乱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
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辛弃疾(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吉水(今属江西吉安)人。
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
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
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
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2.相关作品
《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
诗中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
本诗不仅抒发了这一老兵“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
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的散曲作品。
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
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探究主题
这五首诗词曲的主题分别是什么?
明确:
《十五从军行》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的思想感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
《过零丁洋》抒发了忧国之痛和愿为国捐躯的满怀豪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揭示了我国封建统治者给老百姓带来沉重苦难的事实,表达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赏析探究
1.背诵《十五从军行》后,简要回答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
描述了一位少年从军六十五年后返回故里看到的情景.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的思想感情。
2.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名句。
明确: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整句写出了雪后美景,用春花比喻冬雪,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中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
令人感不到雪后的寒冷,而是春天的欣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1.背诵默写。
⑴分组齐背前两首诗。
⑵全班默写前两首诗,同桌互相评判。
2.自由朗读。
⑴学生自由朗读后三首诗词曲,直到能背诵默写。
⑵教师过度导入新课。
(略)
赏析探究
1.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
明确: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元军俘虏,并被带往北方囚禁,途中经过零丁洋,便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来抒发国破家亡的抑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是说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衷心将永垂史册。
“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后人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文天祥是为国为民而肯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其壮烈情怀与这两句诗的诗意吻合,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以及舍身取义的人生观,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精神。
2.简要说说《过零丁洋》这首诗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
明确:
《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这首诗是他在1279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
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身取义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为气贯长虹、启迪后世的名篇,尤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和广大民众。
自"五四运动"以来到抗日战争,在中国本土,在南洋和海外各地,无论是文学创作、戏剧演出、歌曲传唱中,经常可以看到《过零丁洋》等
篇,激励民族情愫的呐喊。
对后世志士仁人
的节操,文学上的挚情文采都有深刻的启发
和广远的影响。
3.张养浩说“亡,百姓苦”,可为什么
又说“兴,百姓苦”呢?
明确: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是全曲之
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亡,百姓
苦”好理解。
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
聊生。
“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
“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
堪其苦。
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
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
“兴,
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
“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4.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明确: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
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
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
为什么不直说呢?
因为直说了就有了生命危险。
我们这样去体
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
他的很多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归纳总结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词曲
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那浩如烟海的古典诗
词曲作品,那富有民族性精华的古典诗词曲,
在今天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美感教育作用,
依然被人们所喜爱,这也就是古典诗词曲所
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