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文体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90年代当代文学的三无状态摘要:一、引言二、90 年代文学的三无现象1.无大师2.无名著3.无序三、总结正文:一、引言在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三无”的现象。
在这个时期,文学界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境,无大师、无名著、无序,这使得许多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感到迷茫和失望。
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以期从中找出原因和启示。
二、90 年代文学的三无现象1.无大师在20 世纪90 年代,文学界没有出现公认的大师级人物。
相较于20 世纪80 年代,这是一个明显的反差。
当时的文学创作主要以小说为主,但缺乏具有突破性和影响力的作品。
这导致了文学界没有出现像鲁迅、郭沫若等公认的大师级人物,使得文学创作整体上显得相对平淡。
2.无名著在90 年代,虽然有很多作家和作品,但并没有出现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名著。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要么过于关注个人情感,要么过于追求形式创新,而忽略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挖掘和社会责任的承担。
这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很难称之为名著。
3.无序90 年代文学创作的无序,主要体现在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上。
在这个时期,各种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层出不穷,但并没有形成一种清晰的秩序。
这使得文学创作看似多元化,实则陷入了一种混乱和无序的状态。
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文学创作开始向市场妥协,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使得文学价值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总结20 世纪90 年代文学的三无现象,使得当时的文学创作陷入了一种困境。
这既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关,也与文学创作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关。
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尝试,为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90年代当代文学的三无状态(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90 年代文学的三无现象1.无大师2.无名著3.无序三、总结正文一、引言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三无”的现象。
在这个时期,文学界似乎陷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缺乏大师级人物的出现,也没有诞生出足以影响时代的名著,更没有形成一个有序的文学体系。
这种现象令人担忧,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学未来发展的思考。
二、90 年代文学的三无现象1.无大师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尽管文学创作依然活跃,但却没有出现大师级的人物。
相比之前的世纪,如 20 世纪 50 年代的老舍、60 年代的鲁迅等,90 年代的文学界显得缺乏重量级人物。
这一现象可能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文学开始受到商业和娱乐的影响,作家们越来越注重作品的市场价值,而忽视了文学的深层价值。
2.无名著在 90 年代,尽管有很多作品问世,但却没有一部能够堪称名著的作品。
这一现象与无大师的现象相互关联,缺乏大师级人物的引领,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自然受到影响。
同时,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题和风格也较为分散,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时代特征,使得作品的历史地位难以确定。
3.无序90 年代的文学创作缺乏一个明确的方向,没有形成一个有序的文学体系。
这一现象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文学创作开始受到商业和娱乐的影响,作家们失去了对于文学的敬畏之心,将文学视为赚钱的工具。
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了文学创作的混乱,使得文学界陷入了一种无序的状态。
三、总结综上所述,20 世纪 90 年代的文学界出现了“三无”现象,无大师、无名著、无序,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学未来发展的担忧。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文学创作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变革。
90年代长篇小说写作现象分析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90年代是迄今为止被言说最多的一个时代。
这其中原因,我想,应该不仅仅与它的世纪末时段位置有关,事实是,在这个年代,中国文学的确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批评家意识亦获得了空前自觉。
这一年代所承当的转折,急剧得几乎可以用“心惊内跳”来形容,身处此种转折过程中的人们,自然无法细品其中的深长意味,只能留待事后再做反思回味了。
尽管有相当多的人,在尚未完全走出这个时代之时,便开始企图回头观望,清理思绪了;但真正透彻的认识,还当属于远离这一年代的起点。
人们对于90年代的急切讲述,说明的正是该年代难以拒绝的魅力。
如果换个说法,那就是人们对于这个年代,着实怀有着太多的眷恋。
无论是就90年代本身来说,还是就人们之于它的情感而言,都不能不承认90年代的确是一个必须给予充分关注的年代。
在我看来,90年代是一个“精神事故”频发的年代。
这里我之所以用“事故”而不是“事件”来指称精神现象的凸现,原因就在于它们的发生,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对于既有精神健康的安全“隐患”。
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作为一种精神障碍出现的。
格外需要指出的是,制造这些事故的“肇事者”,常常并非是出于偶然,是有意为之。
因此,这些“肇事者”实际上都是一些“造势者”,这就使90年代的文学精神里难免充斥了过多浮躁和造作的情感。
在解析90年代的文学史时,我们不得不仔细考辨那些文学事件当中,究竟有哪些是情势使然,哪些纯属个人刻意所为。
不过,真要将两者拎清出个彼此,也许并非如相象的那般容易。
毕竟,历史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永远只是那么一种现象。
至于其如何出台的内幕,我们往往不得而知。
基于此,在选择90年代长篇小说作为我的分析对象时,我也只能如实依照历史所提供给我的现象进行读解,设法深入现象的背后,竭力去探究90年代文学精神皮相的内里。
无可否认,长篇小说的突然繁荣是90年代文学相当重要的一个现象。
首先是数量上的逐年递增之势,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其次是质量上的全面有所提升,多少平抑了人们对于惊人数量的担忧。
The Novel Stylistics in the 1990s 作者: 王春林
作者机构: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出版物刊名: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4-3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长篇小说文体;现代现实主义;新历史主义;现代主义
摘要:1990年代是新时期文学史上长篇小说创作空前繁荣的一个时期。
文章主要从小说文体的角度切入,分别从现代现实主义、新历史主义以及现代主义三个方面,对于这个时期的长篇小说创作进行了深人的探究与分析,指认1990年代是一个长篇小说文体实验相当成熟的文学时期。
长篇小说探讨长篇小说文体笔谈 编者的话:2001年6月25日至28日,《收获》编辑部和本刊在大连联合主办“2001年长篇小说文体对谈会”。
作家张炜、尤凤伟、李锐、莫言、余华、格非、叶兆言、阎连科、李洱、红柯,评论家陈思和、王一川、孙郁、吴义勤、汪政、张新颖、谢有顺、王宏图、严锋,《收获》的程永新、王彪、钟红明、廖增湖、王继军,辽宁作家孙春平、刁斗、孙惠芬、韩忠良、臧永清、马晓晴、刘志钊、林建法,以及辽宁机械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诗人张宏志、辽宁省渔港监督局局长孙颖仕、新华社辽宁分社对外部副主任于新超等参加了会议。
会议对长篇小说的文体、叙事、语言、结构、形式以及中国九十年代以来的长篇小说、二十一世纪的长篇小说走向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本期选发一组会议笔谈,本刊还将陆续刊发作家、评论家深入探讨长篇小说文体的论文,希望有更多的同仁参与我们的讨论。
我看九十年代长篇小说文体新趋势王 一 川 问题:回看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空前丰收,尤其是文体创新十分突出。
如何理解?以下是一些初步断想。
1.现代文学:从诗歌到小说。
如果说诗歌是二十世纪以前中国古典文学的中心文类,那么,二十世纪初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则将4当代作家评论 2001年第5期小说当作自己的新的中心文类。
要寻找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特征,读诗;而要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的典范特征,读小说吧。
正是在小说中可以发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的特征和成就。
2.现代小说:从短篇到长篇。
在二十世纪早期,现代小说的特征及成就主要体现在短篇小说中,如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
在八十年代,中篇小说的成就引人注目。
而进入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真正进入大丰收季节。
这时,看小说就得看长篇小说了。
正是长篇小说尤其能体现这个时段中国现代文学的特征和成就。
3.现代长篇小说:从故事到文体。
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一个显著成绩,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尤其表现在文体的变革上。
作家们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叙述故事,而是着力于如何叙述故事,即从过去的讲什么转向怎么讲。
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概况从七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末,小说以其广阔的艺术视野,恢弘的艺术创新和绚丽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千姿百态的世相人心,满足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从而早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一道最耀眼的痕迹。
1、新时期小说的创作是多色彩、多情调、多音响,多层次的。
小说家不断创新,超越别人,更超越自己,这是新时期小说发展的趋势。
由于国家政策方针的理顺,小说创作进入活跃时期,出现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先锋小说,还有军事和历史小说等等,多是以中短篇的形式存在。
2、与八十年代相比,九十年代的拳头产品从“短平快”的中短篇转至鸿篇巨制的长篇。
同时,大一统意识形态的解体,九十年代的文学不再有主潮,多声调的意识形态同时上演。
小说的创作出现了新写实小说、新体验小说、新市民小说、新生代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等等,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走向。
小说创作的视角渗透各个层面,大众化的小说占据主导地位。
二、两个十年小说创作走向差异成因的探究(一)、社会环境的差异是推动八、九十年代小说发展出现不同走向的基础性因素。
1、新时期小说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后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新时期出现“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潮流,政治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大政方针的确立,使得80年代小说创作思潮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更替特征:先后有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先锋小说,还有军事和历史小说等等,呈现出开放性发展的总体走向。
八十年代的小说在时代和历史的大背景中展开故事情节,有意识地有历史的眼光观照、审视历史。
多数作品都以“知青”的眼光折射社会现实。
2、九十年代,尤其是1933年以后,中国内地的最重要的社会现象,是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
市场经济作为难以忽视的社会背景和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已明显内化为文学的“实体性”内容。
与八十年代文学不同,九十年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小说创作呈现热点迭出和不断转移的波浪型发展。
完整版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文体问题完整版
目录
导论
第一章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文体问题
第一节长篇小说的文体“难度”
第二节长篇小说的文体“长度”
第三节长篇小说的文体“速度”
第四节长篇小说的文体“限度”
第二章九十年代的新潮长篇小说(上)
第一节新潮长篇小说的崛起
第二节苏童和他的《米》
第三节吕新和他的《抚摸》
第四节孙甘露和他的《呼吸》
第五节潘军和他的《风》
第六节《城与市》及新潮长篇小说文体的“极限性” 第三章九十年代的新潮长篇小说(下)
第一节新潮小说观念的反思与蜕变
第二节《许三观卖血记》及新潮长篇小说的“转型”
第三节《草青》及新潮长篇小说的“民间化”
第四节格非的《边缘》及其对“迷宫”的告别
第五节《和平年代》与新潮小说的命运寓言
第六节《南方雨季》及新的“先锋可能性” 第四章九十年代的新生代长篇小说
第一节新生代的“世界图像”与艺术问题
第二节刁斗及其《证词》
第三节迟子建及其《穿过云层的晴朗》
第四节艾伟及其《爱人同志》
第五节林白及其《一个人的战争》
第六节斯妤及其《竖琴的影子》
第七节海男及其《带着面具的人》
第八节宋潇凌及其《个别女人》
第五章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其他形态
第一节九十年代长篇小说诸形态散点扫描
第二节尤凤伟及其《中国1957》
第三节王安忆及其《纪实与虚构》
后记。
90年代文学总论90年代……其实我最关心的是蓬勃兴起的通俗小说。
在通俗小说的当代史叙事中,90年代是,港台通俗和大陆新通俗这两个阶段之间的空白时期。
被驱逐到港台的通俗小说在大陆重新接续上自己的脉络,这是90年代后期乃至21世纪初的事情,但是在这之前,90年代前中期的通俗小说到底是个什么面貌呢?这是从当代文学史这种书中没法看到的,不免有些令人好奇。
|90年代的文学环境和文学界的分化80年代政治要素的影响力依然在持续衰退,当代确立的文学规范依然在解体过程中(近几年国家希望将自己的影响重新树立在文艺领域,但明显透出一种力不从心的焦躁),但市场经济已日渐成为影响最大的社会背景。
90年代文学体制进行了改革,减少了对专业作家、文学刊物和出版社的资金支持,要求其进入市场自负盈亏。
有国家推动的文化经济的形成,和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式,重组了社会文化空间,文学与政治权力和市场产业之间,构成了新时代的复杂关系。
与之同步的则是通俗文学的重新兴起,倡导主旋律依然是国家反复强调的文化战略措施,但是也允许甚至是推动一个娱乐消遣空间诞生发展。
其在90年代基本发展成型,成为主要的文化需求对象,并基本上形成一套产业化的生产运作方式。
不过媒介和文化市场所竭力利用的,主要是面对禁忌、苦难、欲望的感官式消费,还比较低级吧。
90年代,随着市场调节机制和消费文化的日趋成熟,精英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位置也逐渐边缘化,80年代所认为是理想的现代化也开始展现出某些弊端,这些都引发了知识分子普遍的自我怀疑和思想分化。
现实中国主要的文化差异,是所谓国家意识形态的官方文化,精英知识分子的高雅文化,以及大众的通俗文化之间的互相渗透与互相斗争。
这些精英知识分子与政治文化体制,与文化市场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是高雅文化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当下,已经逐渐走出自身道路的大众文艺,该怎么面对掌握大量政治资本的政治文化体制、掌握大量文化资本的高雅文化,以及自己产业的市场体制商业体制,这大概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文学的总体状况文学潮流的淡化是90年代的文学现象之一,在新写实小说之后,已经没有像当初那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潮流派别了。
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的文体变革本文从文体的角度,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散文进行了宏观的描述和微视的分析。
在考察了文体的历史演变后,文章从“文类文体”、“语体文体”、“主体文体”、“时代文体”四个层面对文体进行了新的界说,并以此为理论基点探讨了90年代散文文体的变革:一是“时代文体”的形成及其“破体”;二是因“主体文体”的解放而带来的散文观念和艺术思维的改变;三是自由随意、侧重于感觉化、潜沉的隐喻和反讽的语体取代了过去浅显僵硬的“诗化”语言。
最后,文章还探讨了文体研究的意义,并对散文文体的“自由”和“不自由”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90年代中国散文散文文体变革20世纪中国的90年代是一个“散文时代”,这是继“五四”散文之后中国散文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也是20世纪末中国文坛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
关于这一时期的散文成就,近年来已有不少文章做过研究,但这些研究较多的是单个的作家作品论,有的则是侧重于论述题材和主题的扩展、思想观念的突破,以及讨论90年代散文的真假繁荣;即便是研究艺术演变的文章,也多是从写作技巧、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方面进行分析,而较少从文体的艺术变革方面对这一时期的散文进行较全面的梳理分析。
有鉴于此,本文拟以文体的演变和艺术变革作为切入点,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散文做多层面的考察。
一目前的散文研究对文体的涉猎较少,对文体这一概念的理解更是歧义颇多,难以统一。
因此,有必要首先对“文体”这一概念进行梳理和界定。
在我国古代,文体发轫较早,内容也极其丰富。
大体来说,文体起源于对文学的分类,比如《尚书》根据无韵之文的特征和功用,将其分为典、谟、誓辞、诏令、训辞等类型。
到了东汉时期,传统的文章体制已基本形成,即如刘师培在《中国中古文学史》中所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
汉,魏之际,文家承其体式。
故辨别文体,其说不淆。
”如果说,在东汉以前,对文体的裁定更多地侧重于“体”,即现代汉语的“体裁”方面,那么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的范围又有了扩展。
新时期长篇⼩说⽂体流变概述2019-10-16新时期以来的30年,是共和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化发展最为迅速的30年,也是我国⽂学⾼歌猛进的30年。
长篇⼩说,这种最能够代表时代⽂学发展趋势的⼩说样式,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界乃⾄⼴⼤⽂学爱好者关注的焦点。
⼤量具有形式创新意味的长篇⼩说⽂本的出现,引起了评论界的⼴泛注意,“⽂体”作为⼀个重要的⽂学理论概念也频繁出现在各类评述性⽂章中。
本⽂试图从“⽂体”的⾓度对新时期的长篇⼩说发展予以动态观照,从⽽理清1978年到2008年,30年来长篇⼩说发展的基本脉络结构。
1978年到1989年上世纪70年代末,长篇⼩说创作在经历了“⽂⾰”10年漫长的蛰伏期之后,终于迎来了新⼀轮的创作热潮。
这⼀时期,长篇⼩说创作基本上还延续着因“⽂⾰”⽽中断的现实主义传统,尽管有些作品在这⼀传统的基点上有所创新,但仍旧没有脱离开现实主义的成规范式。
思想⼤于形式,是这⼀时期长篇⼩说创作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
在同⼀模式下写就的作品,⽂体上能够变化的空间也就显得相对狭⼩了,但即便如此,我们仍旧能够从诸多优秀作品中找到⽂体上的特别之处。
⼀种可见的发展趋势是,对⼩说形态的探求与实验虽然还没有成为⼤多数⼩说家的⾃觉要求,但他们已然在为这种变⾰提供着可能也许是⽆意识的创作经验和前期积累。
(⼀)“⾰命现实主义”⽂体的复归进⼊新时期之后,虽然现实主义的⽂学传统得到了⼀定程度的恢复,但许多作家还是因为⾃⾝写作思维惯性的影响,或者因为对于新时期⽂学创作的基本⽅向缺乏正确的理解,其创作并没有回到真正的批判现实主义(即传统现实主义)⽅向上。
所以,这种现实主义的回归,也仅仅只是回到了⼗七年⽂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当中⽽已。
姚雪垠的《李⾃成》、刘斯奋的《⽩门柳》、徐兴业的《⾦瓯缺》、凌⼒的《少年天⼦》、刘⽩⽻的《第⼆个太阳》、魏巍的《东⽅》、李的《黄河东流去》等作品就是这⽅⾯的典型范本。
这类作品或通过宏⼤的叙事结构、⽓势磅礴的史诗性叙述⽅式,在历史的真实场景再现中表达作者对⽣活的认识和理解;或以⾰命战争年代敌我之间的殊死较量为线索,歌颂那些为新中国的建⽴和巩固抛头颅、洒热⾎的⾰命先驱;或怀着对于劳苦⼤众的深厚感情去捕捉和探寻深藏于民族性格中的伟⼒。
下篇:90年代文学第十三章90年代的文学状况一文学环境的变化1、市场经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作家下海。
参与一些有更丰厚报酬的“亚文学”写作,如影视剧作,纪实文学,通俗小说等作品畅销。
例如《王朔文集》的出版,《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等“移民文学”热,《废都》、《白鹿原》等小说的出版所形成的“陕军东征”等。
2、对现代化认识的改变在80年代,“现代化”在知识界的想像中,是充满希望的乐观前景。
80年代整个文化氛围的理想主义情绪大体是建立在这种想像的基础上的。
进入90年代,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位置趋向“边缘化”。
同时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负面效应,使他们意识到现代化发展本身具有的矛盾。
他们开始对自身的价值、曾经持有的文化观念产生怀疑。
因而,在90年代文化意识和文学内容中,80年代那种进化论式的乐观情绪受到很大的削弱,而犹豫困惑、批判和反省的基调得到凸现。
“全球化”的发展也影响90年代人们关于现代化看法。
3、文化分流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分化在90年代,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词,却是“多元化”、“个人化”等。
对于原先那些被理解为集体性或统一性的观念,例如“现代化”、“发展”、“历史批判”等的认识,趋于分化。
90年代的文化区分为三种形态,即“主流文化”(又称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官方文化、正统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又称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又称流行文化、通俗文化)文化的分流造成了知识分子群体的进一步分化。
采取何种方式参与现实文化实践,站在什么样的文化立场上发言,成了知识分子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这种分化是在不断的文化争论和文化交流中形成。
其中最为重要,规模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的是1993—1995年间关于“人文精神”的论争。
90年代文学的主要冲突,从80年代针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提倡文学的“独立性”,更多地转移到文学创作与商业操作之间的冲突上来。
“雅”与“俗”、“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分也被重新提出。
二重要文学现象1、文学潮流的淡化。
90年代长篇小说写作现象分析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90年代是迄今为止被言说最多的一个时代。
这其中原因,我想,应该不仅仅与它的世纪末时段位置有关,事实是,在这个年代,中国文学的确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批评家意识亦获得了空前自觉。
这一年代所承当的转折,急剧得几乎可以用“心惊内跳”来形容,身处此种转折过程中的人们,自然无法细品其中的深长意味,只能留待事后再做反思回味了。
尽管有相当多的人,在尚未完全走出这个时代之时,便开始企图回头观望,清理思绪了;但真正透彻的认识,还当属于远离这一年代的起点。
人们对于90年代的急切讲述,说明的正是该年代难以拒绝的魅力。
如果换个说法,那就是人们对于这个年代,着实怀有着太多的眷恋。
无论是就90年代本身来说,还是就人们之于它的情感而言,都不能不承认90年代的确是一个必须给予充分关注的年代。
在我看来,90年代是一个“精神事故”频发的年代。
这里我之所以用“事故”而不是“事件”来指称精神现象的凸现,原因就在于它们的发生,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对于既有精神健康的安全“隐患”。
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作为一种精神障碍出现的。
格外需要指出的是,制造这些事故的“肇事者”,常常并非是出于偶然,是有意为之。
因此,这些“肇事者”实际上都是一些“造势者”,这就使90年代的文学精神里难免充斥了过多浮躁和造作的情感。
在解析90年代的文学史时,我们不得不仔细考辨那些文学事件当中,究竟有哪些是情势使然,哪些纯属个人刻意所为。
不过,真要将两者拎清出个彼此,也许并非如相象的那般容易。
毕竟,历史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永远只是那么一种现象。
至于其如何出台的内幕,我们往往不得而知。
基于此,在选择90年代长篇小说作为我的分析对象时,我也只能如实依照历史所提供给我的现象进行读解,设法深入现象的背后,竭力去探究90年代文学精神皮相的内里。
无可否认,长篇小说的突然繁荣是90年代文学相当重要的一个现象。
首先是数量上的逐年递增之势,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其次是质量上的全面有所提升,多少平抑了人们对于惊人数量的担忧。
完整版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文体问题完整版
目录
导论
第一章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文体问题
第一节长篇小说的文体“难度”
第二节长篇小说的文体“长度”
第三节长篇小说的文体“速度”
第四节长篇小说的文体“限度”
第二章九十年代的新潮长篇小说(上)
第一节新潮长篇小说的崛起
第二节苏童和他的《米》
第三节吕新和他的《抚摸》
第四节孙甘露和他的《呼吸》
第五节潘军和他的《风》
第六节《城与市》及新潮长篇小说文体的“极限性” 第三章九十年代的新潮长篇小说(下)
第一节新潮小说观念的反思与蜕变
第二节《许三观卖血记》及新潮长篇小说的“转型”
第三节《草青》及新潮长篇小说的“民间化”
第四节格非的《边缘》及其对“迷宫”的告别
第五节《和平年代》与新潮小说的命运寓言
第六节《南方雨季》及新的“先锋可能性” 第四章九十年代的新生代长篇小说
第一节新生代的“世界图像”与艺术问题
第二节刁斗及其《证词》
第三节迟子建及其《穿过云层的晴朗》
第四节艾伟及其《爱人同志》
第五节林白及其《一个人的战争》
第六节斯妤及其《竖琴的影子》
第七节海男及其《带着面具的人》
第八节宋潇凌及其《个别女人》
第五章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其他形态
第一节九十年代长篇小说诸形态散点扫描
第二节尤凤伟及其《中国1957》
第三节王安忆及其《纪实与虚构》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