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作者:钱玉玺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30期【摘要】在我国的英语翻译教学中,随着英语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我国各大高校对英语教学的重视也不断增强,英语翻译作为英语运用中最直接的一种形式已经在国家贸易和外交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当前在我国大学英语翻译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对功能翻译理论应用不足的情况,翻译教学的功能性无法体现,就使得大学在培养实用性翻译人才的过程中存在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本文基于功能翻译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为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使大学生英语翻译水平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英语翻译;翻译教学;功能翻译理论;大学英语【作者简介】钱玉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
所谓翻译,是一门精致的语言艺术。
这门艺术不仅是对另一种语言所表达内容的再现,更多的是将语言以一种具有功能价值的形式进行优美的体现。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英语翻译的需求,所以对大学英语学科的翻译教学进行创新和变革势在必行。
一、功能翻译理论概述1.功能翻译理论内涵。
20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学者Kantharina Reiss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本身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交际中的工作技能进行存在,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使两种语言从文化的角度上进行融合,应对不同的语言情境进行针对性的翻译,使语言在交流过程中能够突破语言壁障。
2.功能翻译理论的优势特性。
在功能翻译理论中,具有两个鲜明的优势。
首先,功能翻译理论的应用可以呈现出原文所表达的内容,并将文字信息以交流的模式进行表达,借助对其文化元素的翻译使原文的内容在翻译过程中也不会丧失原有的文化内涵。
其次,功能翻译理论的应用使翻译突破传统的翻译方式,更加具有创造力,将翻译内容的中心与读者的文化层次紧密结合,推动翻译语言创新,使翻译过程更加具有主观色彩,易于被读者所接受。
功能对等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前言翻译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英语翻译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的培养,但如何实现有效教学,一直是翻译教学领域的难点之一。
本文主要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实现有效的翻译教学提供新思路。
什么是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源语言中某一文本单位所起的特定语用功能,在目标语言中至少能够找到一个和源语言中对应功能相当的文本单位。
具体来说,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基于语言功能的翻译方法,力求通过功能的对等,使目标语文本在意义和功能等方面与源语文本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翻译技能培养,即让学生掌握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翻译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表达源语言中的含义和语用功能,功能对等理论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尝试使用功能对等理论,引导学生在翻译时,注意译文与原文在意义及功能上的对等性,提高学生翻译的质量。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往往需要了解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因此文化素养是进行准确翻译的重要基础。
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促进跨文化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举例和课堂讨论时融入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促进英语翻译教学的质量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通过阅读和翻译文章,让学生掌握翻译技巧。
功能对等理论的引入,有望进一步提高翻译的质量,促进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
同时,教师应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更适合学生的翻译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效果。
总结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翻译技能和文化素养培养。
本文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包括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英语翻译教学的质量等方面。
功能对等理论的引入有望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质量,创造更好的翻译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提高。
浅析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作者:葛玉清来源:《决策探索》2017年第02期【摘要】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中,大学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英语精度课程进行,这就使得对阅读与语法过分重视,而忽略了翻译教学的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针对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功能对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我国目前落后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形式轻内涵现象普遍存在,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
在精度课程中,即便教师注意加强翻译教学,也过于注重对语言知识的讲解,没有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因此,在高校的英语翻译教学中,引入科学的理论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是以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论为基础,分析该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一、功能对等理论奈达的该观念提出于1964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在这本书中,奈达给出了该观念的定义,即动态对等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理解程度和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理解保持一致。
功能对等是指译文对其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大体与原文对其接受者所起的作用相同。
针对二者概念的更新,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中做出了解释,动态对等是相对于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而提出的,然而人们经常对动态一词产生误会,认为这是具有特定效果与感染力的物质……为了更加突出“功能”这一概念,同时也为了避免人们的误解,采用功能对等理论来表达翻译的程度效果会更好。
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由翻译并不相同。
奈达还指出,可以把最高境界的功能对等理解成译文接受者理解译文和原文接受者理解的原文保持一致。
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并不严格追求文字表面形式上的对等,而是要求必须在语言功能上达成对等,最终目的在于确保译文接受者和原文接受者对文章的反应保持一致。
从这个角度来看,翻译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语句的转换,而是要对两种语言所代表的语义内容进行传递,也就是把原文中的语义采用另一种语言通过贴切而又自然的语句表达出来。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研究作者:王璨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8年第09期【摘要】功能翻译理论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基于高校教育的实际性翻译需求还是基于教学实践的翻译对象而言,功能翻译理论都作为基本法则,存在于翻译教学之中。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于其应用优势和应用方法,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只能够应用功能翻译理论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作者简介】王璨(1986.09-),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及英语教学。
引言功能翻译理论实际上就是在遵循理论原则的基础上,对于需要翻译的译本做出有目的的翻译行为,对于翻译教学而言,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而单从功能翻译理论自身来看,其原则一共有四点,首先要保证其目的论的原则,其次是忠实性的原则,这两点简单来讲就是对于翻译对象的翻译不能脱离原文,要根据翻译需求翻译,第三点就是连贯性,第四点就是充分性,这两点就是指翻译内容要通顺也表达的意思需要完整。
一、应用优势的简要分析功能翻译理论的应用优势体现在很多方面,就单从翻译本身而言,翻译有很多种方式方法可以选择,翻译者能够根据对于原文意思的理解,进行适当有选择性的删减翻译,让翻译后的文章在保持原有意思不变的情况下,更加具有流畅性,形成翻译语言的有效切换,其次则是对于动态对等的理论运用,简单来说,绝大部分译文本身存在与翻译语言的内容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就造就了翻译中对于译本的重视程度,需要根据翻译中内容的变化而进行翻译,实现动态对等,使得译文本身更加的富有味道。
最后就是翻译定义的设置,翻译定义一定程度上局限了翻译水平,而通过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的定义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充,译文明显得到了更加契合的阐述和解释,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而非“抄写”。
二、应用理论的具体方法分析功能翻译理论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这几种方法对于翻译本身而言都非常重要。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创新研究作者:谭开荣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8年第4期【摘要】翻译教学是满足新时代要求,培养实用型翻译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有效的翻译教学离不开必要的翻译理论指导。
本文主要调查分析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宝职院”)公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以及困扰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因素,探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思路及意译等翻译策略,以使学生翻译水平和技能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翻译策略和技巧意译翻译是一门双语艺术,是用一种语言再现或再创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包括书面的和口头的两种,即口译和笔译,是一种跨社会、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活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7 年修订并颁布的最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毕业生翻译能力应达到的最低要求为:“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00 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250 个汉字。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传统的翻译教学已不能满足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因此,很有必要积极进行创新。
宝职院公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在多年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的教学和考核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且翻译教学效果不佳。
笔者对高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在翻译教学中如何渗透翻译理论进行了针对性调查。
对宝职院高职2016级医学护理、医学检验、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5 个专业10 个班级的560 名学生进行了“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 级)模拟摸底测试,摸底测试中总成绩及格率为55%(308 人及格),其中单项翻译成绩及格率为38.2%(214 人及格)。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翻译能力薄弱低下,有72%的学生不了解常见的翻译方法和技巧;92.3%的学生不清楚英汉语篇的特点;70%的学生语法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过关;65%的学生词汇量欠缺,词义辨析能力不强;94%以上的学生对常见的翻译理论毫无认知。
2021年第10期英语教师翻译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薛海滨【摘要】介绍翻译和翻译教学的定义,分析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概述翻译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总结分析常见的三个翻译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翻译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及其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翻译理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翻译策略引言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很多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具备很强的能力,但英语翻译能力相对较弱。
所以,改进英语翻译教学方式方法,提升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对提升其英语水平及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及价值。
翻译是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学好英语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传统的翻译教学难以适应现有的教学体系,导致学生翻译质量与水平不高,其根本原因是没有重视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文章重点研究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为英语教学体系的完善作一些贡献。
一、翻译的定义与翻译教学(一)翻译的定义翻译的定义是国内外学者共同讨论的问题之一,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提到,翻译指的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指符号、文字等之间的转换。
从这里可以看出,翻译是动态的,却忽略了翻译结果与过程之间的联系。
牛津英语词典》中提到,翻译指的是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实现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变。
老舍认为,翻译不是逐字、逐句的转译过程,而是一种再造,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工作,不但要将字句翻译出来,还要传达其思想及精神(吴志平2019)。
国外学者认为,翻译就是在文体及意义之间通过语言的形式实现相互关联,其主要包括广义和狭义两部分:狭义的翻译指的是源语与译语文化的相似转换;广义的翻译指的是译语文化应满足读者的需要。
对于翻译的理解见仁见智,大多数学者将其视为一种转换方式的行为,很多辅导书也是这样定义的。
这就导致人们对翻译的理解停留在传统的认知层面,对翻译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往往将其视为一种“口译”或“笔译”。
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近年来,翻译教学领域的研究作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其中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备受关注。
功能翻译法是在语言功能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方法。
它主张翻译的核心目的是实现原文与译文的交际功能和交际效果的对等。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运用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翻译的功能目标,提高翻译质量。
在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中,首先需要明确翻译的功能目标。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注重原文与译文的交际功能和交际效果,使译文能够达到与原文相同的交际目的。
在翻译一篇英文新闻报道时,翻译者需要保持译文的客观中立性,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核心信息。
在翻译一篇英文故事时,翻译者则需要注重译文的语言流畅性,确保译文能够吸引读者,传达故事的情感。
在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是指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是翻译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一些实际的翻译任务,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翻译,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翻译的质量。
在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行为,翻译者需要了解原文和译文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
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一些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翻译任务,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
教师可以让学生翻译一些涉及不同国家风俗习惯的文章,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
在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中,需要关注翻译的功能目标,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翻译的功能目标,提高翻译质量。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
因此,开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是必要的。
首先,应该采用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设计一些互动课程,学生可以在家里在网络平台上完成课程的学习和作业,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和成本,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其次,应该注重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
而在互联网+时代,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操作,才能掌握实际应用的技能。
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应该注重实践操作,通过角色扮演、翻译实践等方式,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翻译技巧,提高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第三,应该加强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情况都不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因此,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应该注重个性化教育,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翻译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最后,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在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像、音频、视频等来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同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字典、语法查询等,加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操作。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应该注重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个性化教育和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发展。
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学科教育论文功能对等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Enlightenment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on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ZHOU Jingdan〔Wuhan Donghu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12〕Abstract Translation capability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integrated use of language ability. For a long time, it has been a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eak link. Most of the traditional emphasis on language translation method form rather than language content, focusing on language knowledge and light cultural awareness training. This is resulting in one of the main students' English comprehensive use of low capacity. Therefore,the introduc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to translation teaching 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o explore the famous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problems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translation teaching;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countermeasures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也需要进行创新探索,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二、创新探索的必要性三、创新探索的途径和方式1. 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真实翻译场景和案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翻译技能。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2. 建立在线翻译实践平台在互联网+背景下,建立在线翻译实践平台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创新之举。
通过这样的平台,学生可以参与到更多真实的翻译项目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翻译水平。
这样的平台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翻译实践。
3. 强化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也需要更多地结合其他学科和领域。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计算机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英语翻译技能。
这样的跨学科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翻译技能,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创新探索的意义和价值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创新探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翻译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创新探索还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带动整个教育体制的变革和创新。
五、结语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在线翻译实践平台、强化跨学科的教学模式等方式,可以更好地推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英语翻译人才做出贡献。
语言功能理论视角下专业英语“零对等”翻译模式及原则文/林静摘要:“一带一路”政策的全面实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和政治交流不断增多,功能理论视角下专业英语“零对等”翻译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文章以“零对等”翻译模式的理论知识为研究背景,分析功能理论视角下专业英语“零对等”翻译模式的优势。
最后根据调查研究专业用途英语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功能理论视角下专业英语“零对等”翻译模式的使用原则,从而提升专业用途英语的功能性。
关键词:功能理论视角;“零对等”翻译模式;原则一带一路”政策的全面实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和政治交流不断增多,使专业英语领域中,“零对等”翻译模式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
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同时也是国际交流中的基础语言,专业用途英语翻译过程中,“零对等”翻译模式体现了使用者的学科能力和职业英语使用能力。
而“零对等”原则作为一种新型的翻译模式,采用翻译过程中的目的论原则,使翻译目的语和源语形成了功能和效果上的对等。
因此,文章以“探讨功能理论视角下专业英语“零对等”翻译模式的使用原则”为研究话题,深度展开研究。
一、专业英语“零对等”翻译的实质所谓的专业英语,即是专门用途英语翻译,而“零对等”翻译原则是李江春教授在2008年提出的,能够对英语承载的信息准确、完整、真实的翻译出来,以免造成误解、错解或知识的混乱。
专业英语的翻译过程不同于普通的英语专业翻译过程,其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以及目的性。
因此,在专业英语的翻译过程中常常使用“零对等”的模式。
其中,“零对等”的含义就是指绝对的对等翻译,要求能够对正确的翻译出语篇的整体含义的时候,能够准确的分析出其中字句的内涵,从而确保翻译内容符合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叙述人的语气,而不仅仅只是对语句修辞、结构、句式的翻译。
例如:“proforma invoice”的意思是指没有进行交易前,进口商要求出口企业出售的商品名称价格所作出的一种证明性的参考发票,即是形式发票的意思。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创新研究作者:陈珊来源:《校园英语》 2020年第24期文/陈珊【摘要】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成为语言教学的重点,它是当下培养实用型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对大学英语课程的不断改革,英语教学形式不断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已经跟不上课改的脚步,更不能满足社会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
因而,我们急需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理论进行创新和完善,从而促进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培养出适用于国家发展的实用型翻译人才。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有效创新的研究,来改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创新研究【作者简介】陈珊(1982.03-),女,汉族,甘肃张掖人,兰州工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根据翻译工作的特性,依据目的论,在工作与生活中,无论是什么翻译工作,功能翻译理论的支持者都将目的作为至高也是最终的目标。
不仅如此,功能翻译目的论的支持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忠实法则和连贯法则也是非常重要的。
忠实法则要求译本和原文应达到跨文本的一致,连贯法则则要求译者应考虑译本接受者的知识背景以及实际使用的情况,最大限度地做到译本语意连贯,让译本使用者能够充分地理解其含义。
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翻译能力的最低要求是: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画像翻译,汉译英的速度应为每小时约250个汉字,英译汉速度应为每小时约300个单词。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为弥补翻译人才缺口,提升翻译水平,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创新研究势在必行。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1. 大学英语翻译课程不受高校重视。
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着重注意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往往忽视学生的英汉翻译能力,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关注度不高。
摘要面对教育新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只有与时俱进,对翻译教学进行创新发展,才能提升学生英语翻译水平,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大学英语教师应将功能翻译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发挥英语翻译理论的作用,完善英语翻译教学结构,让学生脱离传统固定的翻译模式,促进翻译方法的多样化发展。
功能翻译理论可以改善传统教学不足,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助于促进学生英语翻译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应用The Value and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EI JieAbstract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n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mus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and make innovations and developm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English translation level and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should apply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to teaching practice,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English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of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so as to help students break away from the traditional fixed translation model,and promot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methods.More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can amelio-rate the inadequacy of traditional teaching,and help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English translation level.Key words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college English teaching;value;application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且对英语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
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功能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理论视域,其强调翻译的目的和效果。
本文主要通过功能翻译理论视域,探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性及可持续性,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功能翻译、大学英语、教学研究1. 引言2. 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意义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一种翻译理论,其主要关注翻译的目的和效果。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在特定的交际目的下进行的,翻译的质量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实现预定的交际目的。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目的导向”,即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过程和结果。
这意味着在进行翻译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翻译目的的认识和理解,引导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翻译的实际效果,而不是拘泥于原文和译文的表面形式。
功能翻译理论还提出了“等效传达”和“效能传达”两种传达策略。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两种传达策略来培养学生翻译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等效传达”,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原文和译文的等效传达,保持原文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而通过“效能传达”,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现译文的实际传达效果,以满足特定的交际目的和受众需求。
3.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性及可持续性在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翻译实际应用能力,二是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生的翻译实际应用能力是指他们在真实的翻译场景中能够准确、流畅地进行翻译;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他们能够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跨学科知识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指他们能够在翻译教学之外,自主进行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学习;而跨学科知识能力是指他们能够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灵活运用翻译知识和技能。
浅析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作者:葛玉清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7年第1期【摘要】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中,大学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英语精度课程进行,这就使得对阅读与语法过分重视,而忽略了翻译教学的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针对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功能对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我国目前落后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形式轻内涵现象普遍存在,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
在精度课程中,即便教师注意加强翻译教学,也过于注重对语言知识的讲解,没有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因此,在高校的英语翻译教学中,引入科学的理论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是以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论为基础,分析该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一、功能对等理论奈达的该观念提出于1964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在这本书中,奈达给出了该观念的定义,即动态对等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理解程度和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理解保持一致。
功能对等是指译文对其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大体与原文对其接受者所起的作用相同。
针对二者概念的更新,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中做出了解释,动态对等是相对于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而提出的,然而人们经常对动态一词产生误会,认为这是具有特定效果与感染力的物质……为了更加突出“功能”这一概念,同时也为了避免人们的误解,采用功能对等理论来表达翻译的程度效果会更好。
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由翻译并不相同。
奈达还指出,可以把最高境界的功能对等理解成译文接受者理解译文和原文接受者理解的原文保持一致。
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并不严格追求文字表面形式上的对等,而是要求必须在语言功能上达成对等,最终目的在于确保译文接受者和原文接受者对文章的反应保持一致。
从这个角度来看,翻译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语句的转换,而是要对两种语言所代表的语义内容进行传递,也就是把原文中的语义采用另一种语言通过贴切而又自然的语句表达出来。
功能翻译理论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作者:冒志红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11期[摘要]面对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时代需求,传统翻译理论严重制约翻译教学的发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革新已成必然之势。
在英语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却存在着无法忽视的问题。
本文重点探讨了在功能翻译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之路,希望借此能够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翻译教学意义问题创新[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231-02英语学习属于一个动态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过程,两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一不可。
语言的输出属于对英语学习的一种能力检测和巩固。
可以说,只有在语言输出过程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
没有输出过程,就无从谈及语言的输入。
而翻译作为最重要的语言输出形式,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翻译的重要性实际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了日益凸显。
比如在四、六级考试中就已经加入了句子翻译的考查,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也出现了结构相对复杂的英汉翻译环节。
对于大部分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更是将翻译视为一项重要的专业能力而考查,并在总分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可以说,不管是在校的英语学习还是毕业后的日常生活、工作,翻译都变得十分重要。
而作为学生英语能力培养的关键,大学英语教学更要注重翻译能力的培养,翻译教学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足够重视。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概念和意义(一)理论概念上世纪70,80年代,卡塔琳娜·赖斯提出的一种全新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克里斯蒂安·诺德(德国)。
该理论以目的论为核心,重点强调文本和翻译的功能。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属于一种特殊的交际形态,主要包括三种文本,即源于文本、图式文本和译语文本。
对原语文本来讲,关键是要正确理解原语的修辞功能,这是形成最佳化图式文本的核心所在,而正确掌握原文认知图式又是正确理解原文修辞功能的前提。
在图式文本的基础上,会形成怎样的译语文本,在修辞功能的因素之外,还包括翻译目的和读者对象等因素。
换句话说,功能翻译理论就是以翻译功能和目的为立足点,强调某一翻译目的所要求的具体翻译方法和技巧。
不同的翻译目的下会有不同的翻译方法,为实现某一翻译目的可使用多种翻译方法。
(二)实践意义传统的翻译等值观理论对翻译的发展有着很大制约。
功能翻译理论将重心由以往的语境转移到译文的功能方面,同时兼顾了语言和文化。
翻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目的和译文功能,积极发挥主体创造性,而不再单单局限于原文。
所以,功能翻译理论比较重视对翻译过程中其他要素的研究,包括译文读者、功能和作用等。
总之,翻译时的目的性,给传统翻译理论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例如,科技类文体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以信息传递为主。
用词严谨,逻辑严密。
所以翻译这类文体时要以信息的准确传达为目的,以实现译文的描写、说明等功能为目标。
而对于文学作品,其主要功能是情感的表达,并用语言来影响他人,主要体现在对语气、情态系统的操控上。
所以翻译文学作品时,要时刻强调这种人际意义的恰当表达。
此外,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评估和批评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翻译评估和批评以原文和译文的等值为衡量标准,译文的好坏取决于它和原文在各方面的一致性。
虽然说这种评判模式很客观,但却也十分死板,由于它的参照物是静止不变的原文。
若是以它为标准去衡量译文,那么只能出现等值和不等值两种结果,或是简单的对与错之分。
与此相反的是,在功能翻译理论体系中,其翻译的评估标准并非单一的原文,还包括译者的目的和译文的功能,而译者目的是能够随着语境的变化而改变的。
比如有些译文在读者对象方面与原文有所不同,那么其翻译的方法和评估标准也自然会有所变化和调整。
译者由于翻译目的和译文功能的不同,其译文在形式、修辞等方面也自然会与原文有所不同。
如此一来,同一篇原文就会出现不同版本的译文。
二、大学翻译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一)教学方面的问题客观地讲,当前的翻译教学仍然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翻译教学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大部分高校没有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翻译课程,翻译成了被偶尔提及的英语教学附属品,并简单地局限于课后汉译英翻译联系,存在课时太短、随意性强和缺乏系统性问题;其次,严重缺乏专门适用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材,在部分综合性教材中,翻译只是一种检测英语能力的手段,结构简单、形式单一、覆盖范围窄是当前大学英语翻译练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翻译理论的落后,已经无法有效适应现代英语发展的需要;最后,大学英语教师大部分属于毕业后直接接手英语教学工作,虽然具备一定水平的英语理论知识和能力,但是缺乏翻译实战经验,在进行翻译教学时就显得力不从心。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作为教学活动中主要主体的学生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有些学生对翻译缺乏兴趣,依赖性过强,对翻译存有焦虑和畏难等负面心理。
此外,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有限又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无法找到行之有效的翻译学习方法和技巧。
这些因素都直接造成了翻译教学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对学生翻译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
还有,大部分学生无法正确处理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对汉语的态度上出现了两种极端表现:一是过分依赖汉语,一是完全忽视汉语。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会要求教师将所讲的英语课文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甚至还有的同学在平时测试和练习中都是先将原文翻译成汉语才能理解文章。
若是长期以往,恐怕永远也无法学好英语。
可以说,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的再创造过程。
有人将翻译比喻成戴着镣铐在舞蹈,译文不仅要忠于原文,而且要规范译文语言准确表达原文。
所以说翻译要比创作更加困难。
而作为初学者将翻译作为学习英语的媒介就显得不切实际了。
另外一种与之相反的现象就是过程一来英语而忽视汉语学习。
有专家指出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汉语学习在英语学习的时代大潮中逐渐淡化,导致许多中国学生的汉语水平急剧下滑。
甚至许多专业课老师也纷纷抱怨英语学习占据了学生太多的时间,严重影响了专业课学习。
所以一些人主张取消某些专业的英语等级考试。
三、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翻译教学创新(一)创新之起点:语篇功能分析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大学翻译教学的创新之路,可以将语篇功能的分析作为其起点。
根据诺德的理论分析,文本主要有四个功能,即指称功能、表情功能、诉求功能以及寒暄功能。
这四大基本功能之下又可以细分出其他具体功能。
但是一个语篇通常具备多种功能,以一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辅助功能。
换言之,语篇功能就是语篇在具体语境之下实现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的总和。
语篇功能和语境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时刻不能放下对原文的分析,以此确定原文的功能。
与此同时,还要检查原文因素在译文语境中对实现译文功能是否有利,是否要进行调整,以便顺利实现预期的译文功能。
此外,语篇功能的价值和意义还体现在它有利于翻译策略的确定。
在实际的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功能理论的指导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分析文本功能、确定翻译策略和强调翻译过程,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和水平。
当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译文语境对翻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不能让学生忽视了翻译策略的价值,至少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同翻译方式对翻译读者对象产生不同影响。
(二)自上而下:系统研究翻译问题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大学翻译教学的创新,要突破传统翻译教学中从字词句入手的机械练习模式。
传统翻译教学中,一般的流程是从原语的元素出发,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有时由于授课时间和教学进度的限制,教师通常会在翻译练习后提供给学生一篇“标准译文”,翻译题完全成了选择题而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随后教学双方就译文初稿进行语法和文体方面的润色,直到看起来更加接近于“标准译文”。
不难想象,译文质量完全取决于译者自身的文体选择和翻译水平,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或缺乏适当辅助资料而遇到主观性困难,不同翻译水平的学生的译文质量也会参差不齐。
在这种处理方式的指导下,学生为了尽可能地忠于原文,一味追求词汇和句法对等的语码转换,完全忽视了文本的整体性作用,所以这种翻译教学模式对翻译实践和教学发展都有着极大制约性。
在实际教学中,系统研究翻译问题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
诺德认为,翻译问题的解决应该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换句话说,翻译首先要从语用层面出发,先确定译文功能,然后将原文中需要保留和需要调整的部分加以区分,结合具体的实际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进行翻译实践的时候,通常都知道语境和译文之间的关系,知道不同语境下有着不同的译文要求,这就是一种潜意识功能观念。
译者可以根据翻译情景来推断翻译目的,但翻译情景一般取决于译者的原有经验和习惯。
而由于经验的不足,尽管大学生有着扎实的英语基础,丰富的词汇量,也很难正确理解教学中的翻译情景。
但是随着翻译实践的增加和翻译经验的累积,学生会无形中将这种功能概念内化为功能意识,在进行具体翻译时,才能够结合文本的交际情景来实现翻译创作。
(三)全面提高:翻译策略的选择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大学翻译教学的创新,要让学生学会恰当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的能力。
大学生通常具有一定的翻译能力和写作水平,并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而翻译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掌握了语言、语法规则的基础上,在特定语境下实现原文思想的准确表达。
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简单的原文赏析、对错判断以及句子的拆并合改等翻译方法和技巧。
而是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原文功能分析、翻译目的、内容和策略的选择的翻译训练,同时加强摘译、改译、阐译等翻译技巧的练习,培养学生根据原文目的处理原文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尽量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双语平行文本,或是提供一些进行真正口译和笔译的兼职机会。
这些都有利于加强学生译文语言规范性和加深对文本模式的认识,培养新时代的英语翻译人才。
总之,面对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时代需求,传统翻译理论严重制约二来翻译教学的发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革新已成必然之势。
功能翻译理论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之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由此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和实用性文本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转变。
走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翻译教学创新之路,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翻译人才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1]丁红朝.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08).[2]黄永红.浅谈功能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2010(04).[3]张俊明.奈达的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应用[J].科技信息,2010(17).[4]谢燕鸿.功能翻译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4).[5]夏秀芳.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