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5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比较化学物质是指能够经历化学变化的物质,其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包括了颜色、凝固点、熔点、密度等,而化学性质则包括了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在进行化学实验研究的过程中,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比较十分重要,下面将逐一分析。
一、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物理性质是指物质本身的性质。
这包括了物质的密度、熔点、凝固点、颜色、形状等,主要是由于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其物理性质不会发生变化。
例如,金、银、钴等金属的密度和颜色因化学成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化学性质则涉及物质本质上的变化,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体现出的性质,反映了物质内部的分子结构的变化。
例如,物质受到酸、碱等物质的影响而被分解,分子结构发生变化,这就是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的体现。
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比较1.熔点与沸点熔点与沸点是物质最基本的物理性质之一,它们都是物质在温度变化下的状态变化。
若在一个常压环境中对许多物质进行加热,从而使它们的温度升高,直到到达一定温度再变为液体状态,这时的温度就是该物质的熔点。
同样的,在温度不断升高的作用下,物质在达到一定温度后猛烈地汽化成气体状态,这时的温度就是该物质的沸点。
熔点和沸点是物质表征物理性质的重要指标,这些性质是物质成分稳定性的体现。
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物质的分子弱化而不断失去稳定性,从而变得不稳定,最终分解。
相比之下,化学物质的化学性质也会影响其熔点和沸点,靠其自身或化学反应转化为其它物质、终产物、热能等导致其熔点和沸点的变化,这是物理性质不具备的特点。
2.酸碱性化学物质的酸碱性是其最为基本的化学性质之一,它是溶液中正、负离子离解的程度和性质对酸碱反应方向影响的体现。
因此,酸碱性的不同将对化学物质的很多性质产生显著的影响。
例如,对于同一种物质而言,酸性的物质更亲水,而碱性的物质更喜欢阳离子;另外,酸性物质更具有还原性,而碱性物质则偏向氧化性能,这些都是酸碱性的影响。
学生活动任务单学校班级姓名学生活动1:判断下述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⑴冰块消融;⑵铁块拉成铁丝;⑶钢铁生锈;⑷水变成水蒸气;⑸苹果腐烂;⑹木材做成课桌;物理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化学变化的共同特征是。
学生活动2:师生共同讨论。
⑴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不变,那么它变了什么呢?⑵判断化学变化的关键是什么?如何知道物质变化时有新物质生成呢?⑶物理变化发生时是否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发生时是否一定会发生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3:判断下列变化分别表现了物质的什么性质?⑴玻璃破碎;a. ⑵食盐溶解在水中变成盐水;b.⑶煤的燃烧;c. ⑷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锈了;d.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有;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学生活动4:师生共同探究“石灰水”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反馈练习】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A.颜色变化B.发光发热C.新物质生成D.固态变成气态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潮湿衣服经太阳晒后变干了B.铜锭抽成铜丝C.铁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D.煤的燃烧3.判断下列各句话的正误:A.凡是有气体产生的变化就一定是化学变化。
………………………………()B.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一定是化学反应。
………………………………………()C.化学变化的特征是生成了新的物质。
………………………………………()4.下列叙述,哪些是铁的物理性质?哪些是铁的化学性质?A.铁具有银白色光泽。
B.铁能导电。
C.铁跟潮湿空气接触,会变成铁锈。
D.铁在点燃的条件下会跟氧气反应,能生成四氧化三铁。
5.下列描述中属于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并指出具体的性质和变化类型:A.胆矾是蓝色的固体。
B.镁条在点燃条件下能燃烧。
C.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
D.矿石粉碎。
6.2000年5月8日,余杭区公安分局交巡警大队民警杨春平舍生忘死下窨井抢救两名中毒民工时,自己也不幸中毒。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的有些性质如:颜色、气味、味道,是否易升华、挥发等,都可以利用人们的耳、鼻、舌、身等感官感知,还有些性质如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以利用仪器测知。
还有些性质,通过实验室获得数据,计算得知,如溶解性、密度等。
在实验前后物质都没有发生改变。
这些性质都属于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物质在发生反应时,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如固态的冰受热熔化成水,液态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水凝固成冰。
水在三态变化中只是外形和状态变化了。
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二.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牵涉到物质分子(或晶体)化学组成的改变。
如可燃性、不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助燃性、还原性、络合性、毒性、热稳定性、腐蚀性、金属性、非金属性跟某些物质起反应呈现的现象等。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例如"蜡烛能燃烧”,在化学性质的描述中,常常伴随着“能、可以、会、易、具有”等的字眼。
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是任何物质所固有的特性,如氧气这一物质,具有可燃性为其化学性质;同时氧气能与氢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水,为其化学性质。
任何物质就是通过其千差万别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才区别与其它物质;化学性质是物质的相对静止性,化学变化是物质的相对运动性。
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志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发生时没有新物质生成。
如矿石粉碎,只是物质形状变化。
矿石炼成铁则为化学变化,因为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炼成的铁是单质,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
例如,蜡烛燃烧前一定先熔化,接着变成石蜡蒸汽。
这个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蜡烛燃烧才是化学变化。
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它变成了另外一种单质。
物理性质:1. 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2. 实例:在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3. 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等。
化学性质:1. 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 实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
3. 化学性质:只能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是决定物质用途的主要因素,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三、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和联系1、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区别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的特有属性,不同的物质其属性不同,是变化的内因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有序的,动态的,性质的具体体现2、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发生的变化,而变化又是性质的3、判断是“性质”还是“变化”判断某种叙述是指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若叙述中有“能”,“难”,“易”,“会”,“就”等词语,往往指性质,若叙述中有“已经”,“了”,“在”等词语,往往指物质的变化。
四、有关描述物质的词语1. 物理性质:(1)熔点: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压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密度:物质在单位体积上的质量叫密度,符号为p。
(5)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性跟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6)潮解:物质在空气中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
如固体、NaOH,精盐在空气中易潮解。
(7)挥发性:物质由固态或液态变为气体或蒸气的过程二如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可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8)导电性: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叫导电性:固体导电靠的是白由移动的电子,溶液导电依靠的是自由移动的离子。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案一.教材与学情分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节的内容,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的变化着手,将事物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然后再延伸出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在此之前,学生已在前面的几节中学习了物质的物理变化,如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等,并且对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变化也比较熟悉,这些都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一个铺垫作用。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事物宏观现象的观察能力较强,所以对于区分物理和化学变化这一内容难度不大,但由于对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特别是酸碱性这一知识点是第一次接触,并且酸碱性的学习为学生今后学习强弱酸,强弱碱奠定了知识基础,因此将物质的酸碱性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结合实例说明2.能解释什么是化学性质,什么是物理性质,并能说出某一事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3.能从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品和洗涤剂判断酸性和碱性物质,并能说出哪些为强酸,哪些为弱酸,哪些为强碱,哪些为弱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举例日常生活中变化是否产生新的物质,能结合该特点区分物理和化学变化2.通过形容木炭的特点能说出哪些特点为物理性质,哪些为化学性质,从而能区分物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能认同科学在生活中的说法,培养科学兴趣四.教学安排:第一课时五.教学设计:六.板书设计:4.6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物理变化:未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为物理性质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为化学性质(燃烧性,酸碱性)酸:强酸弱酸强碱碱:弱碱《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全章的最后一节,也是对前面学习过的物质各种性质的初步概括。
1、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材给出了四个现象。
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既有物理性质,也有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密度、硬度、颜色、热容、膨胀系数等。
而化学性质指的是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燃烧、氧化、还原、酸碱反应等。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物质的物理性质1. 密度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
密度高的物质一般比较紧密,重量也比较大。
密度与物质的组成、温度、压力等有关。
例如,铁的密度比铝大,因此铁铸造件的质量比同等尺寸的铝铸造件大。
2. 热容热容是物质吸收或释放热量时所需要的能量。
热容值与物质的组成、温度和压力有关。
例如,水的热容比空气大,所以用水作为散热介质更加有效。
3. 膨胀系数膨胀系数是物质温度变化时体积的变化率,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膨胀系数与物质的类型、温度和压力有关。
例如,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在冬夏季温度变化时会因为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形变,导致结构和性能上的变化。
4. 硬度硬度是指物质抵抗硬物压入的能力,一般用硬度计来测定。
硬度与物质的组成、晶体结构等有关。
例如,金属材料一般比塑料硬,这也是为什么金属工具比塑料工具更适合在硬物上使用的原因。
二、物质的化学性质1.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氧化剂会把物质中的电子转移到其他化合物中,从而形成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例如,铁在空气中会缓慢地氧化,形成铁锈。
2. 酸碱反应酸碱反应是指物质与酸或碱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酸会释放出氢离子,碱则会释放出氢氧根离子。
酸碱反应的产物包括盐和水。
例如,醋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时会生成钠醋和水。
3. 水解反应水解反应是指物质与水分子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水解反应可以产生酸、碱或其他化合物。
例如,二氧化硫与水发生水解反应时可以生成亚硫酸和硫酸。
4. 燃烧反应燃烧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学物质是构成我们周围世界的基本单位。
它们不仅存在于化学实验室中,还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对于理解它们的行为和用途至关重要。
化学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种性质都是理解和研究化学物质的基础。
一、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化学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它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测量来确定。
1. 密度:密度是物理性质中最重要的一种。
它是表示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占据的空间的大小。
例如,在相同的体积下,铁的密度远高于木材。
密度对于材料的鉴定和分离过程非常有用。
2. 熔点和沸点:物质的熔点是指在固态和液态之间转变的温度,而沸点则是指物质从液态到气态转变的温度。
这些温度可以用来鉴别和纯化化学物质。
3.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给定温度和压力下物质溶解于溶剂的能力。
它对于研究物质的溶解过程和纯化过程至关重要。
4. 导电性:导电性指的是物质在电场下导电的能力。
一些物质,如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其他物质则是绝缘体。
导电性是研究电解质和电导现象的基础。
5. 其他物理性质:还有一些其他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硬度、弹性等,这些性质对于鉴别和分类物质也非常重要。
物理性质的研究可以通过实验室测量以及理论计算来获得。
它们通常涉及到物质的外部特征,而不涉及化学变化。
二、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种性质涉及到化学变化,也就是物质的组成发生了改变。
1. 反应性:反应性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
例如,金属与酸反应会产生气体,并伴随着气泡的释放和温度的增加。
反应性是研究物质之间互相作用和化学反应的关键。
2. 氧化还原性:氧化还原性是物质在与氧化剂或还原剂反应时释放或吸收氧化物或电子的能力。
这种性质广泛应用于能量转化和化学反应中。
3. 酸碱性:酸碱性是物质在水溶液中释放或接受氢离子的能力。
酸会释放氢离子,而碱则会接受氢离子。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物质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描述了物质的不同特征,也是区分物质的重要标志。
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和研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彻底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
一、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自身的特征,包括大小、重量、形状、颜色、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磁性等。
与化学变化无关,也不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
它是物质在未受到化学反应影响的原始属性。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确定,可以通过物理手段来改变,如改变温度、压力、电场等,但不能通过化学反应改变物质本身的性质。
例如,水的密度是一个物理性质,可以通过称量和计算来确定,但它的密度不会因为加入少量盐或酸而改变。
二、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属性,包括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易燃性等。
与物质的化学组成有关,它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所具有的特征。
化学性质也可以通过实验来测定,但是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得到结果。
例如,金属铁与酸反应时可以生成氢气,这个过程中产生氢气就是铁的化学性质。
铁的化学性质可以被改变,如可以与其他化学物质反应,或者改变酸的浓度来控制反应speed。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1.本质不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在于它们涉及到的基本特征不同。
物理性质是物质自身的特征,与物质的化学组成无关,而化学性质则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属性,与物质本身的化学组成有关。
2.改变性质不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对物质的改变性质上也有所不同。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物理手段来改变,如改变温度、压力、电场等,而化学性质只能通过化学反应来改变。
3.影响性质的因素不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受到的影响因素也不同。
物理性质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可以受到各种物理变化的影响,如温度、压力、光照等,而化学性质则是由物质的化学组成决定的,它受到的影响主要是化学反应,如酸碱度、氧化还原等。
四、应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研究物质基本特征的重要方法。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2.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三、教学难点1.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2. 运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明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深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铁丝、铜丝、木块、石块、盐酸、硫酸铜溶液等。
2. 课件: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定义、区别和例子。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 讲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讲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3. 对比分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通过展示铁丝、铜丝、木块、石块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物理性质。
通过实验观察铁丝在盐酸中溶解、铜丝在硫酸铜溶液中变红的现象,让学生认识它们的化学性质。
对比分析,明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4. 举例说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应用展示生活中利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例子,如钢铁的防锈、烧碱的清洁等,让学生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物质性质,如食品保鲜、药品保存等。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堂练习2. 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例子。
八、课后反思2. 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学物质或化学品是指由一个或多个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其具有特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的在常规物理条件下的性质,如颜色、形态、相对密度、熔点、沸点等,而化学性质则表征了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1. 颜色:颜色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的物理性质,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质的颜色来辨别不同的物质。
例如,氧化铁可以呈现红色、黄色或褐色等不同的颜色。
2. 形态:物质的形态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气体则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3. 相对密度:相对密度是用来表示物质密度与水密度的比值,它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物质的密度大小。
相对密度大于1的物质比水密度大,而相对密度小于1的物质则比水密度小。
4. 熔点和沸点:熔点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而沸点则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熔点和沸点,这可以用来进行物质的分离和纯化。
二、化学性质1. 酸碱性:物质的酸碱性是指其在水溶液中产生酸性或碱性反应的性质。
酸性物质会释放出氢离子(H+),而碱性物质则会释放出氢氧根离子(OH-)。
pH值是用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指标,pH值小于7的溶液为酸性,大于7的溶液为碱性。
2. 活性:活性是指基于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倾向性。
一些物质表现出较高的活性,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发生化学反应,而另一些物质则较少或根本不参与化学反应。
3. 氧化还原性:物质的氧化还原性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接受或释放电子的倾向性。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而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电池、腐蚀等。
4. 可燃性:可燃性是指物质在与氧气接触时能够发生燃烧反应的性质。
可燃物质在着火点以上的温度下能够燃烧,释放出能量并生成其他物质。
结语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直接影响了我们对物质的认知和使用。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区别。
2. 教学难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2.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铁丝、铜丝、氧气、氢气等。
2. 教学课件: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铁丝和铜丝,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形状等特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征属于哪种性质。
2. 讲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解释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等。
3. 演示实验进行铁丝和铜丝的燃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铁丝和铜丝燃烧过程中的变化,探讨它们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5.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7. 布置作业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2. 探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堂小结2. 强调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知识。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十、课程表1. 课程名称: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教案2. 课时:2课时3. 授课日期:待定4.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区别及应用。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涉及到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理解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物质的特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一、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所固有的属性,不改变物质本身的化学成分的特征。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获得,通常与物质的形状、颜色、质地、密度、导电性、导热性等有关。
以水为例,水的物理性质包括:1. 颜色:水呈现无色透明的状态;2. 密度:水的密度为1克/立方厘米;3. 融点和沸点:水的融点是0摄氏度,沸点是100摄氏度;4. 导电性:水在纯净状态下是不导电的,但当溶解了电解质时,可以导电。
物理性质可以用于判断和描述物质,但不改变物质的化学本质和组成方式。
另外,物理性质通常可以通过简单的物理操作和观察进行测定。
二、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更加关注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的特性。
化学性质描述了物质对外部环境产生的变化以及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能力。
以金属铁为例,其化学性质包括:1. 氧化反应:铁与氧气反应会生成铁的氧化物,通常称为铁锈;2. 酸碱反应:铁能够与酸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气体;3. 腐蚀性:铁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被氧气腐蚀,形成铁锈。
化学性质描述了物质内部的变化,涉及到物质的分子结构、元素组成等。
与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的了解和研究需要更多的实验手段和技术。
三、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1. 变化方式:物理性质的更改通常是可逆的,改变了物质的外部状态,但未改变化学成分;而化学性质的更改通常是不可逆的,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性质会发生变化。
2. 测量方法:物理性质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实验和观测进行测量和描述;而化学性质的测量通常需要涉及到化学反应、化学试剂等实验条件。
3. 特征改变:物理性质改变物质的外观和性质,但不改变物质的化学本质;而化学性质改变物质的化学本质和组成,产生了新的物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定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2.实例1.定义: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实例: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助燃性、腐蚀性、金属活动性、易分解、易风化、稳定性等。
两者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物质的性质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水的沸点随着压强的减小而降低),因此描述物质(特别是气体)性质时一定要强调是什么状况。
标准状况:101kPa,0℃;通常状况:101kPa,20℃;常温常压:101kPa,25℃。
决定性质用途反映1.性质和变化的关系2.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常用“可以”、“会”、“易”、“具有”等关键词;叙述物质的变化时往往用“生成了”、“变成”等词语。
3.不同状态的同种物质,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如冰与水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
如当我们观察到一种物质的气味时,这种物质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物质的气味这种性质就是物理性质。
而氧气具有助燃性是氧气与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所以为化学性质。
2.物质的腐蚀性涉及了物质与其它物质间的反应,为物质的化学性质。
例1.(2020·四川省遂宁市中考真题)下列各选项对颜色的描述,体现物质真实物理性质的是()A.大量塑料垃圾导致的“白色污染”B.含有丰富资源的“蓝色海洋”C.健康卫生无污染的“绿色食品”D.青少年要坚决抵制有害身心健康的“黄色书籍”例2.(2020·北京中考真题)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铜用于制作导线B.干冰用作制冷剂C.铜用于制作铜火锅D.赤铁矿用于炼铁例3.(2020·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考真题)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A.用高梁酿造高梁酒B.干冰用于食品冷藏保鲜C.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金刚石D.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例4.(2020·南京中考真题)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颜色、气味B.密度、硬度C.氧化性、可燃性D.熔点、沸点例5.(2019·乐山)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A.活性炭除去房间中的异味B. 用煤、石油、天然气作燃料C.干冰用于冷藏食品D.用铜或铝制作导线考向一、物理性质1.(2020·四川甘孜州)下列应用只涉及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A.煤用作燃料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生石灰用作干燥剂2.(2019·宿迁市)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生石灰用作干燥剂B.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C.铜用于制作导线D.液氧用作火箭助燃剂3.(2019·成都市)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A.金刚石切割大理石B.碳素墨水书写档案C.氮气用于食品防腐D.硫酸用于铅酸蓄电池4.(2018·重庆)下列用途中,只与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的是()A.氧气作供氧剂B.碳酸钙作补钙剂C.活性炭作吸附剂D.小苏打作发酵剂5.(2018青岛)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生石灰用作干燥剂B.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C.铜用于制作导线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6.(2018仙桃)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工业用盐,人若误食会中毒,下列选项中给出了亚硝酸钠的性质,则有关亚硝酸钠性质归类的判断错误的是()A.NaNO2有咸味﹣﹣物理性质B.NaNO2的水溶液呈碱性﹣﹣物理性质C.NaNO2为白色固体﹣﹣物理性质D.NaNO2有毒﹣﹣化学性质考向二、化学性质7.(2020·山东潍坊)下列语言描述不涉及化学性质的是()A.凡海盐,见水即化B.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D.凡煤炭普天皆生,以供煅炼金、石之用8.(2019·乐山市)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A.活性炭除去房间中的异味B.用煤、石油、天然气作燃料C.干冰用于冷藏食品D.用铜或铝制作导线9.下列语言描述不涉及化学性质的是()A.凡海盐,见水即化B.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D.凡煤炭普天皆生,以供煅炼金、石之用10.(2020江苏南京)化学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的基本属性,包括质量、密度、体积、形状、硬度、颜色、熔点、沸点、导电性等,这些属性不会改变物质本身的分子结构以及化学成分。
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反映了物质内部分子结构或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
下面我们将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更为详细的解析。
一、物理性质1.密度:物质的密度是指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衡量物质重量大小的主要指标之一。
物理性质密度直接影响物质的一系列物理效应,如浮力、重力、质量、体积等。
一般来说,物质密度越大,其重力和浮力差距越大,浮力越小,容易沉底。
例如水的密度约为1克/立方厘米,铁的密度约为7.8克/立方厘米,可见铁比水更易下沉。
2.颜色:物质颜色是由物质分子在电磁波谱上吸收和反射光线的结果。
不同种类的物质吸收和反射的光线波段不同,因此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例如,草绿色表示物质的吸收光线在黄色和蓝色之间,而反射光线主要在绿色波段。
3.硬度:物质的硬度是指物质抵抗形变和摩擦的能力,影响物质的耐久性和耐用性。
硬度随物质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的不同而异。
例如,钻石是硬度极高的物质,因为它由碳原子三向共价作用形成坚硬晶体结构。
4.熔点和沸点:熔点是指物质转变为液态的温度,而沸点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
不同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各不相同,这是由于物质的化学成分以及分子结构不同所导致的差异。
例如,水的熔点为0摄氏度,沸点为100摄氏度,而铁的熔点为1538摄氏度,沸点为2750摄氏度。
5.导电性:物质的导电性是指物质对电流的传导能力。
在电导体中,离子自由活动,电子自由移动。
在电绝缘体中,离子和电子不活动或无法移动。
例如,银、铜、金等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木头、塑料等绝缘体则具有很差的导电性。
6.透明度:物质的透明度是指物质对光线的穿透能力。
透明度受物质分子结构、化学成分、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透明玻璃是由无色化合物二氧化硅、氧化铍、氧化硼等制成的,玻璃分子结构均匀,导致光线可以穿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