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归纳】2019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讲义:专题八:中外交往历史 (上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专题七、对外交往一、古代史: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1、张骞出使西域:西汉时期,汉武帝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访问西域许多国家。
作用:打通了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2、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3、遣唐使: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
隋朝进,已有日本遣唐使来中国,唐贞观年间开始,遣唐使增多。
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4、鉴真东渡:唐玄宗进,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六次才成功。
影响:日本的政治制度、建筑、文字和风俗等方面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
5、玄奘西行:唐太宗时,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开竺取经,著有《大唐西域记》。
玄奘西游加强了我国与中亚、印度半岛及与我国新疆地区的联系。
6、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过程: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世纪。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7、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1)、原因: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②(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特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③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内容: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仅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历史专题复习一世界文明的交流专题解读: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原来在古代世界相对孤立用赛的状况下的独立地战形成和发展的文明,有了交流的条件。
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逐渐出现较多的交往,既有战争的暴力形式(如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的扩张等) ;也有商旅往来为载体的和平形式(如丝绸之路为主线的商业活动,串起儒家文化、印度文化、希腊罗马古典文化、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扩散与交流)。
而后者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起着更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正是由于这些交往,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更形成为古代世界的三大宗教。
到了近代,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和殖民活动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殖民活动与战争(两次世界大战) 使世界文明受到破坏,但科学技术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 带来的交通和通讯技术进步为人类文明交流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全球文明的多元化趋势在工业化浪潮中不可逆转。
线索一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1、暴力冲突下的文明交流(1) 希波战争和亚历山大的东征,使希腊文明得到了广泛传播( 如:受希腊文化影响的西亚建筑遗址图),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使历史进人到希腊化时代。
(2) 罗马多次扩张,到公元2世纪成为一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国。
通过征服战争,使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如: 拉丁字母成为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基督教的对外传播等) 2、和平交往下的文明交流(1) 西汉时期开通的丝绸之路( 陆上、海上)一直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是我国与欧亚各国人民加强交流与联系的桥梁。
(2)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公元前3世纪,佛教开始对外传播。
主要传播路线: 向北,经中亚地区在西汉末年时沿丝绸之路传人中国,再由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向南,传入斯拉兰卡、泰国、缅甸和我国的傣族地区。
(3) 8 世纪时,造纸术传人中亚,经中亚传人欧洲,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宋元时期,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陆续传人欧洲,对正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西方一些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欧洲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中考历史总复习:民族交往与中外交流1、两汉时期:(1)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
(2)东汉:73年班超出使西域,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奴役,西域和汉王朝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3)丝绸之路的兴盛:从西汉至隋唐的千余年间,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工艺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代罗马)。
丝绸之路是古代联系中国同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的主要途径,对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2、唐朝(1)民族政策:唐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建立“羁縻州”。
体现了一国多制的精神和唐代政治开明的特色。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发展藏族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
(3)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还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外来居民由西域商人、中亚艺人、日本遣唐使、天竺的高僧等。
(4)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取经。
后带回佛经600多部,撰成《大唐西域记》。
(5)鉴真东渡:受日本僧人邀请,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积极传播佛教,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
还积极传播唐朝先进文化,被誉为“天平之甍”。
(6)日本遣唐使十多次到中国来学习交流,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3、明朝(1)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明政府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从刘家港出发,经南海,穿过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2)外国贡使明初外国贡使入贡,允许附载商货贸易,但有相当严格的限制。
明中叶以后,贡使制度逐渐衰落下去。
(3)传教士东来明朝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开始东来。
在传教的同时,也将一些西方科学传入中国。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同时也将中国一些儒家经典传播到西方去。
2019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4中国对外交往☆壹两汉时期中外交往一丝绸之路二佛教东来(传入)——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时期,68年修建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
(★★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三与欧洲的往来——东汉和帝时期,甘英奉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但并未成功。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回访,这是正史关于中国同欧洲往来的最早记载。
☆贰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中日官方交流)1目的——日本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2概况——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3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中日民间交流)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鉴真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他经过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唐玄宗时)抵达日本。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和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人视为艺术明珠三唐与新罗的关系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
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并广泛流行于民间。
四玄奘西行(中印交流)贞观初年,高僧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院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大唐西域记》根据玄奘的口述成书,记载了他所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019年中考—岳麓版历史复习专题资料(3)专题(四):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一.古代中外交往:1、西汉——丝绸之路(张骞)。
作用:促进了东西文化之间的交流。
(举例说明)见资料P62、唐朝——中外交往频繁。
举三例: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3、明朝——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1405-1433年),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意义: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航海家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重农抑商的政策;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根本原因);维护自身统治。
表现: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商民出海;到乾隆年间只开发广州一处,并颁行限制外商活动和国内商民出海贸易的条例、章程,形成了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它对西方侵略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5、古代文明交往的形式有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
如: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的扩张、中印文化的西传、马可波罗来华。
在现代文明交往中我们应持态度:我们应爱其所同,敬其所异,借鉴吸收,平等互利,和平交往。
二.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见上专题(一)P4三.中日关系1.列举古代中日友好交往的事例。
(1)遣唐使来华;(2)唐玄宗时,鉴真东渡;(3)大化改新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4)日本在书法、建筑、文字、佛教、服饰、围棋、饮茶等方面深受中国文化影响、2.明中期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寇。
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3.列举日本发动哪些侵华战争酿成“近代50多年的那段惨痛不幸的历史。
”并举一例其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37-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
罪行:南京大屠杀4.列举在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实(将领及相关战役)黄海大战——邓世昌台儿庄战役——李宗仁(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国民党)百团大战——彭德怀(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战役)(共产党)5.这两次战争的结果对中国历史各产生了什么深刻影响?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九年级历史中外交流知识点历史中外交流知识点在九年级历史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各个时期历史中的中外交流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包括了中外文化交流、外交关系、贸易以及人物之间的交往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背景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
以下是九年级历史中外交流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一、古代中外交流古代中外交流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丝绸之路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与西亚、欧洲等地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有力推动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1.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欧洲、西亚等地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
中国以丝绸、瓷器等商品为主要出口品,而西方则通过丝绸之路获得了丰富的中国商品和文化。
2. 佛教的传入佛教的传入是古代中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通过贸易商人和外交使者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哲学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汉代与匈奴在汉朝时期,中原王朝与北方的匈奴帝国进行了频繁的往来。
通过外交手段,汉朝达到了与匈奴的和平相处,实现了边境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二、近代中外交流近代中外交流主要是指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接触和交往,其中包括了近代的外交关系、贸易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
1. 不平等条约近代中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
这些条约使中国失去了主权和独立,丧失了对外交往的控制能力,严重削弱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2.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一场重要战争,也是中西交流的一个关键点。
战争导致中国贸易受到限制,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关系。
3.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开启了新的阶段。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吸引外资和技术,并积极传播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三、现代中外交流在现代中国,中外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
中国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通过各种外交手段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1. 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合作的重要倡议。
初中历史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总结中外文化交流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在文化方面的互动与交流。
在初中历史中,中外文化交流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学习中外文化交流的知识,不仅能够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还可以拓宽视野,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下面就是初中历史中外文化交流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念和意义文化交流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通过语言、宗教、艺术、传统、习俗等方式交流和传播文化的行为。
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于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二、汉字和汉语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 汉字的传播:汉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具有独特的形象表达方式。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汉字通过历史的演变和传承,成为东亚国家的主要文字,如日本的汉字、韩国的汉字。
2. 汉语的传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并将其作为第二语言,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三、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贸易、宗教、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1. 文化传播: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文化产品通过这一交通线路流入中亚、南亚、欧洲等地,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的文化。
2. 宗教交流:丝绸之路也是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途径。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经过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播,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体系。
四、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与影响1. 儒家思想的传播: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各国,深刻影响了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文化和社会发展。
2. 佛教的传播:佛教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的传播,佛教传到了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深刻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文化与思想。
2019中考中外历史专题复习汇编专题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3.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价:(一)双重作用。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如:秦朝、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如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又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如元朝的民族融合。
消极作用:①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如秦朝暴政。
②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的发展。
如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文字狱”。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如明清时期。
(二)不同阶段作用不同: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是消极作用。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史上,秦、汉、明、清统治者为了加强君权,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哪些?产生了怎样影响?①措施: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制造大批“文字狱”。
②影响: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的发展;不过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虽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也扩大了儒学,使儒学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儒学的发展。
专题二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前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由汉、蒙古、回、藏等56个民族组成。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共同缔造中华民族的历史,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专题七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一、综合梳理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汉朝①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琴先后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了解和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和西域归属中央政权奠定了基础。
②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2)唐朝①遣唐使:新罗和日本派遣使者到中国学习中国先进的制度和文化,这对新罗、日本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②玄奘西行:贞观初年,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他回国后,主持翻译佛经,他口述西行途中的见闻,由其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记》,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③鉴真东渡:鉴真东渡日本后,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3)宋元:宋元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交通发达,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4)明朝①郑和下西洋: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地区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②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率领广大军民抗倭,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5)清朝前期:①雅克萨之战:1685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最终与中国签订《尼布楚条约》②闭关锁国: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757年清政府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中国近代的外交(1)清朝晚期(1840-1912年)、①1840年以来,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转变;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2019中考历史专项练习知识讲解-中外友好交往与中国近现代外交背景资料应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邀请,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7年11月15~18日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
期间,两国领导人在北京就中美关系及重大国际与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发布了《中美联合声明》,就中美关系及重大国际与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许多重要共识。
胡锦涛向美国总统奥巴马强调,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双方存在一些分歧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尊重和照顾双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奥巴马也表示,中美元首会晤对两国未来至关重要。
美中两国有很多重要的共同利益,双方共同点远远超过分歧和差异。
访华期间,奥巴马在上海与中国青年的对话,以及游览故宫和长城等花絮也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专题解读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促进不同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和古代区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华文明和人民经济文化生活。
弱国无外交,落后必遭挨打。
帝国主义时代的外交是实力外交,国势衰微的近代中国饱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主权屡受侵犯和践踏,近代屈辱外交的历程警示国人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只有建设强大的祖国,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确立,改变了新中国外交孤立的局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大国之间的交往与搏弈以及中国应对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积极举措,展现了中国的智慧和风采,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中外友好交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当今世界的打国关系等内容是历年来各地中考重点考察的热点之一。
考点梳理【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汉朝丝绸之路、佛教东来与造纸术的传播〔1〕丝绸之路形成:西汉和西域沟通以后,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陆上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大秦,即古代罗马〕。
历史中考外交知识点归纳在历史中考中,外交知识点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国家间的互动、政治联盟、战争与和平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外交知识点的归纳:外交的起源与发展外交作为一种国家间的交流方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国家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逐渐发展起来。
在古代,外交活动主要通过使节和使者进行,而到了现代,外交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外交部门、领事馆、国际组织等。
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指导原则和行动方针。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目标和利益诉求。
外交政策的制定通常由国家领导人和外交部门共同决定,并通过各种外交手段来实现。
外交手段外交手段包括和平谈判、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军事同盟等。
和平谈判是解决国际争端的首要手段,经济合作可以促进国家间的互惠互利,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和尊重,军事同盟则是为了共同的安全利益。
外交礼仪外交礼仪是国际交往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体现了对等尊重和国际法的遵守。
外交礼仪包括国宾接待、使节礼遇、国际会议的座位安排等。
历史性外交事件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外交事件,如二战后的联合国成立,标志着国际社会对和平与安全的共同追求;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反映了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近年来的气候变化谈判,体现了全球合作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结束语外交是国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影响着国家的安全、发展和国际地位。
了解外交的基本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国际政治和参与国际事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外交历史和政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国家间的互动和合作,以及它们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五中国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知识体系】一、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线索与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开始与周边各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兼并战争,逐步融合。
为秦始皇创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出现高潮(1)“五胡”内迁:内迁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长期杂居,相互交融,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饮食、服饰、家具等)(2)北魏孝文帝改革:494年,孝文帝下令迁都洛阳,并规定改说汉话,改穿汉服,改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管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大大加快了“胡汉融合”的步伐4.隋唐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1)加强行政管理:唐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置了许多管理机构(如西北的北庭、安西都护府;南部的安南都护府;东北的黑水、渤海都督府)(2)册封了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实行和亲政策(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等。
(3)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与吐蕃的关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战争与和议(1)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辽、西夏、金在建立之初,仿效中原,实行汉制。
政治上,建立了完整的政治机构;经济上,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文化上,则普遍仿汉字创立了文字。
(2)由于政权并立,战和相间,中原政权在处理同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上采用“岁币”“和议”等方式(澶渊之盟、绍兴和议)。
(3)民族融合出现新的高潮。
各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都主动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特别是元朝统一中国,更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
进人中原地区的蒙古人、契丹人、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族、蒙古族、畏吾儿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6.明清时期:(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继续发展。
(2)为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明清政府采取了镇压叛乱、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在边境地区设置机构、改土归流等方式,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专题八 对外开放与闭关锁国
主题一 古代中国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一、古代对外关系史实
1
、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
开辟时期:汉武帝时期 条件:(1)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西域都护的设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 意义: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2、唐朝
(1)玄奘西行
时间:唐太宗时
影响:对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作品:《大唐西域记》。
(2)鉴真东渡
时间:唐玄宗时
影响:鉴真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唐招提寺还安放着他的坐像)
4、明朝:
①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巩固海防。
5、清朝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外交政策:闭关锁国。
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主题二 近代中国由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 现代中国由封闭保守到主动开放
一、近代中国由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 1、《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东南沿海门户被打开。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2、《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 3、《辛丑条约》:整个国门被打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4、被迫开放的结果:主权遭到不断地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弱国无外交)。
二、现代中国由封闭到主动开放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作出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
2、对外开放的步骤及特征
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特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启示
中国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主动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附:北洋军阀与新中国的外交
一、北洋军阀时期
1、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引发五四运动。
2、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
二、新中国的外交
1、20世纪50年代: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20世纪70年代: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3、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
取得成就的原因:①综合国力的增强②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