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一辩论第1课原毁训练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6
阶段综合测评(二)(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每小题3分,共15分)1.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②秦无亡遗.矢镞之费B.①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②故上兵伐.谋C.①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②始适.还家门D.①而无物以相.之②吉人自有天相.【解析】A项,遗:①遗留;②失去。
B项,伐:①砍伐;②建功。
C项,适:①舒畅,畅快;②出嫁的女子回娘家。
D项,相:助,帮助。
【答案】 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即.其庐之西南为亭②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B.①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②飞鸣而.过我者C.①其.孰能讥之乎②问其.姓名,俯而不答D.①人固疑余之.不乐也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解析】A项,即:①动词,就在;②连词,如果。
B项,而:连词,表修饰。
C项,其:①难道,表反问;②代词,他。
D项,①主谓之间;②代词,这。
【答案】 B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B.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D.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解析】B项,奔放:古义,疾驰;今义,尽情流露不受拘束。
C项,非常:古义,不寻常;今义,副词,十分,很。
D项,教授:古义,宋代官名;今义,高等学校中职别最高的教师。
【答案】 A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冈陵起伏,草木行列..②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③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④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⑤常在于险远..⑥火尚足以明.也⑦可以笼.而有之⑧顾而乐.之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⑩横江东.来⑪苟有可观,皆有可乐.⑫农夫渔父过而陋.之A.①⑦⑨/②③⑤/④⑩⑧/⑪⑥/⑫B.①②⑤/③⑥⑦/④⑩/⑧⑪/⑨⑫C.①⑦⑨/②④⑪/③⑩/⑤/⑥/⑧⑫D.①⑥⑨/②④/③⑩⑦/⑤⑧⑫/⑪【解析】①⑦⑨名词用作动词,②④⑪使动用法,③⑩名词作状语,⑤形容词作名词,⑥形容词用作动词,⑧⑫意动用法。
论辩是古代说理文的统称,亦称“论说”。
唐宋八大家散文在论辩文体方面也作了探索,有“原”“辩"“论”等。
一般来说,“原"本义是推本求源,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
其命名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始于《周易》的“原始要终";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则认为起于韩愈的五“原”(即《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论述事物的本源以致用于当今社会,往往通过与现实的对照、比较,以揭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弊端,因而在写法上往往具有比一般论说文更强的逻辑力量。
“论”是论断事理的文章,包括政论、史论、学论等,是论说文体的一种.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出现论学、论政的文字,从目前所存的文献来看,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为我国最早的单篇论文。
东汉之后,论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够集中围绕一个论点作逻辑严密的论证推理,特别是唐宋的论文,除了透辟的说理和文辞简约之外,还体现了充沛的气势,情理兼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辩”是一种用于辨析事物是非真伪而加以判断的论说文体.“辩”是辨别、辩论的意思.辩体源起于战国诸子散文,像《孟子》一书中就有许多章节记录了孟子和君主、学者之间的论难说理。
汉末出现了被叫做辩的文章,如汉末曹植有《辩道论》.辩体的真正流行是在李唐时代。
唐人凡称为辩的作品,一般上承曹植《辩道论》,总是针对某一主张、某一观点加以反驳、责难、纠正,而且在题目上大都去掉论字,称作某辩或辩某.第1课原毁错误!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后人称之为“泰山北斗”。
相关背景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
[基础巩固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果:究竟B.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乘:趁着,趁(机)C.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渐:事物的苗头D.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邀:邀功【解析】C项,渐:逐渐,缓进。
【答案】 C2.下面的句子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B.天下之势,譬如一身C.此疾之所由生也D.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解析】A项,“顿”同“钝”。
【答案】 A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B.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不先于.我,则先于彼C.使之能逸而.能劳/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D.教以.行阵之节/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解析】A项,者:定语后置的标志/……的人。
B项,于:介词,由于/介词,从。
C项,而:表并列的连词。
D项,以:介词,把/介词,按照。
【答案】 C4.下面两句中不都含有名词作状语现象的一项是()A.四方之民,兽奔鸟窜/常以身翼蔽沛公B.吾得兄事之/人皆得以隶使之C.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日削月割,以趋于亡D.骊山北构而西折/而后乃今将图南【解析】A项,兽、鸟、翼,名词作状语,表比喻。
B项,兄、隶,名词作状语,表态度。
C项,日、月,名词作状语,表时间。
D项,北、西,名词用作状语,表方向;南,名词用作动词,向南飞。
【答案】 D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A.盖尝试..论之B.一旦出身..而蹈死地C.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D.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解析】A项,尝试:古义,曾经试着/今义,试,试验。
B项,出身:古义,投入、献身/今义,个人早期的经历或由家庭经济情况所决定的身份。
C项,暴露:古义,在野外劳动/今义,显露出来。
【答案】 D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庶人之在官者A. 战者必然之势也B. 役民之司盗者C. 教以行阵之节D.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
原毁本课话题——严于律己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为人处世的高境界。
己身正才能正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舜能够成为仁义之人,就是不断加强自我修养的结果。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东汉时期,有个清官叫杨震。
他在荆州做官的时候发现了才华横溢的王密,就推举他做了昌邑县令。
当杨震到东莱出任太守途经昌邑时,王密为答谢杨震以前对自己的举荐之恩,趁夜深人静怀揣10锭黄金到驿馆拜见杨震。
杨震对王密此举很是生气,毅然拒绝。
王密四下瞅了瞅说:“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
”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说完他生气地将黄金掷于地上。
好一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虽然你不说我不说就没人知道了,但心知道了,整个世界就都知道了啊。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2.以言责人甚易,以义持己实难。
——苏辙《刘挚右丞》3.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增广贤文》4.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
——魏源《默觚下·治篇》5. 欲人勿恶,必先自美;欲人勿疑,必先自信。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其责己也重.以周( ) 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 事修而谤.兴( )必其人之与.也( ) 懦.者( )不怠.( )【答案】 zhònɡ wèn jī bànɡ yǔ nuò dài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答案】 “说”同“悦”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病⎩⎪⎨⎪⎧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孟子·公孙丑上》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2)修⎩⎪⎨⎪⎧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怠者不能修.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志》(3)善⎩⎪⎨⎪⎧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荀子·强国》(4)其⎩⎪⎨⎪⎧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其.李将军之谓乎?《李将军列传》(5)以⎩⎪⎨⎪⎧ 其责己也重以.周早夜以.思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答案】 (1)名词,缺陷,过错 动词,有病,患病 形容词,疲倦,劳累 形容词,困苦不堪 动词,担心 (2)动词,办好,做好 动词,做成,做到 动词,修养品性 长,这里指身高 动词,整修,修理 (3)动词,擅长 名词,好事 动词,与……交情好 动词,做得好 动词,认为好 动词,爱惜 (4)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指示代词,那些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副词,表婉商语气,还是……吧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连词,表并列,并且 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 介词,用 介词,凭借 连词,来 介词,因为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________ (2)即其新.,不究其旧.( )________ (3)早夜..以思( )________ (4)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________ (5)详,故人难于为善.( )________ (6)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________ (7)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________ (8)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 )________ (9)彼虽善.是( )________ 【答案】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乐 (2)形容词用作名词 目前的良好表现/过去的错误 (3)名词用作状语 在早上/在夜晚 (4)名词用作状语 对外/对内 (5)形容词用作名词 好事 (6)名词用作形容词 多技能的 (7)动词用作名词 名望 (8)名词用作动词昭著,发扬光大(9)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阶段综合测评(一)(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每小题3分,共15分)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待人也轻以约.约:简约B.是周公教王遂.过也遂:于是,就C.其锋不可犯,其末可乘.乘:利用D.或,莫之见而意.之意:揣测【解析】遂:顺,迁就。
【答案】 B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三年博士,冗不见治B.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C.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D.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解析】A项,“见”同“现”;B项,“校”同“较”;C项,“说”同“悦”。
【答案】 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B.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C.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
D.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解析】A项,众人:古义指一般人/今义指许多人。
B项,尝试:古义指两个词,尝,曾经;试,试验、尝试/今义指试,试验。
C项,从容:古义指行动、举止/今义指不慌不忙,镇静,沉着;也指时间或经济宽裕。
【答案】 D4.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②或告之.曰B.①日之.状如铜盘②日之.光如烛C.①道之.难见也甚于日②而人之.未达也D.①自盘而之.钟②自烛而之.昢【解析】A项,①代词,指代“日”;②代词,指代“生而眇者”。
B项,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
①②意义和用法相同。
C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独立性,不译。
①②意义和用法相同。
D项,动词,到。
①②意义和用法相同。
【答案】 A5.下列词语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B.不然,则其畏也C.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D.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解析】A项,与:交往,这里指朋友。
原毁本课话题——严于律己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为人处世的高境界。
己身正才能正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舜能够成为仁义之人,就是不断加强自我修养的结果。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东汉时期,有个清官叫杨震。
他在荆州做官的时候发现了才华横溢的王密,就推举他做了昌邑县令。
当杨震到东莱出任太守途经昌邑时,王密为答谢杨震以前对自己的举荐之恩,趁夜深人静怀揣10锭黄金到驿馆拜见杨震。
杨震对王密此举很是生气,毅然拒绝。
王密四下瞅了瞅说:“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
”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说完他生气地将黄金掷于地上。
好一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虽然你不说我不说就没人知道了,但心知道了,整个世界就都知道了啊。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2.以言责人甚易,以义持己实难。
——苏辙《刘挚右丞》3.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增广贤文》4.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
——魏源《默觚下·治篇》5. 欲人勿恶,必先自美;欲人勿疑,必先自信。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其责己也重.以周( ) 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 事修而谤.兴( )必其人之与.也( ) 懦.者( )不怠.( )【答案】 zhònɡ wèn jī bànɡ yǔ nuò dài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 )【答案】 “说”同“悦”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病⎩⎪⎨⎪⎧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孟子·公孙丑上》)(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2)修⎩⎪⎨⎪⎧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 )怠者不能修.( )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志》)( ) (3)善⎩⎪⎨⎪⎧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荀子·强国》)( ) (4)其⎩⎪⎨⎪⎧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其.李将军之谓乎?(《李将军列传》)( ) (5)以⎩⎪⎨⎪⎧其责己也重以.周( )早夜以.思(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答案】 (1)名词,缺陷,过错/动词,有病,患病/形容词,疲倦,劳累/形容词,困苦不堪/动词,担心 (2)动词,办好,做好/动词,做成,做到/动词,修养品性/长,这里指身高/动词,整修,修理 (3)动词,擅长/名词,好事/动词,与……交情好/动词,做得好动词,认为好/动词,爱惜 (4)第三人称代词,他们/指示代词,那些/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副词,表婉商语气,还是……吧/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介词,用/介词,凭借/连词,来/介词,因为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 )________ (2)即其新.,不究其旧.( )________ (3)早夜..以思 ( )________(4)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________(5)详,故人难于为善.( )________(6)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________(7)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________(8)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 )________(9)彼虽善.是( )________【答案】(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2)形容词用作名词目前的良好表现/过去的错误(3)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4)名词用作状语对外/对内(5)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事(6)名词用作形容词多技能的(7)动词用作名词名望(8)名词用作动词昭著,发扬光大(9)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一、基础过关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札.(zhá)纂.言(zuǎn)补苴罅..漏(jū xià)B.继晷.(ɡuǐ) 幽眇.(miǎo) 佶.屈聱.牙(jié áo)C.纡.余(yū) 瑕疵.(cī) 跋.前踬.后(bá zhì)D.崇庳.(bēi) 卓荦.(luò) 岁靡廪..粟(mílǐn)解析:选B。
佶读jí。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行成于思毁于随.(因循随俗)B.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行列)C.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走路)D.记事者必提其要.(重要的,纲领)解析:选C。
读hánɡ,道路。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贪多务.得内立法度,务.耕织B.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C.长通于方.,左右具宜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D.然而公不见.信于人宰臣不见.斥解析:选B。
B.侍奉;A.追求/从事;C.礼法/治国方术;D.表被动/指对自己怎样。
4.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情况与其他各句不.一样的是()A.月费俸钱,岁靡廪粟B.补苴罅漏C.名一艺者无不庸D.踵常途之促促解析:选A。
A.“月”“岁”是名词作状语;B.苴;C.名;D.踵,都是名词作动词。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选段,完成问题。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柳子厚墓志铭[专题概说]本专题共有两篇文章。
《柳子厚墓志铭》记述了柳宗元的生平事迹;《泷冈阡表》是欧阳修在其父下葬六十年之后所写的一篇追悼文章。
《柳子厚墓志铭》达成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韩愈及相关文学知识;了解墓志铭的文体特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技能目标:认识文章叙事与议论结合,表现人物特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领会作者概括的“士穷乃见节义”的生活哲理和“文穷而后工”的艺术规律。
3.情感目标:了解柳宗元一生的主要经历和事迹,理解有识之士在封建社会的倾轧中生存的痛苦和愤慨。
《泷冈阡表》达成目标:1.了解“阡表”文体特点和本文别具一格的写法。
2.体会作者对父母的亲情。
3.学习文章用一个词语统领全篇和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第1课柳子厚墓志铭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3.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4.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贫女》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一、字词积累1.字音讳.(huì)饰奴婢.(bì)明媚.(mèi)崭.(zhǎn)然踔.(chuō)厉穷裔.(yì)涯涘.(sì) 顾藉.(jiè) 诩.(xǔ)诩相侔.(móu) 廉悍.(hàn) 慕.(mù)悦酒肆.(sì) 强.(qiǎnɡ)笑语2.通假字崭然见.头角通“现”,出现,显露3.一词多义(1)始⎩⎪⎨⎪⎧①长曰周六,始.四岁 才②庭中始.为篱 当初③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开始④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曾经(2)质⎩⎪⎨⎪⎧①其俗以男女质.钱 抵押②则使归其质. 人质③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刑具④黑质.而白章 质地⑤援疑质.理 问、质问(3)为⎩⎪⎨⎪⎧①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 做②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治理③皆以子厚为.师 当作,作为④何辞为. 句末表诘问⑤因其土俗,为.设教禁 给⑥在位日久,未能助上大有为. 作为(4)因⎩⎪⎨⎪⎧①因.其土俗 按照②我欲因.之梦吴越 依靠③因.利乘便 趁机④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于是⑤因.循守旧 沿袭⑥变法者因.时而化 顺应4.古今异义①虽少年已自成人..古义:成才。
课时跟踪检测(一) 原毁(时间:40分钟分值:55分)一、基础达标(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病:弊病、缺点B.其责人也详.详:详尽、全面C.其待己也廉.廉:廉洁D.一艺易能.也能:学会,掌握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1)其责己也重以.周(2)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3)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4)今之.君子则不然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相同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不同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求其所以..也..为舜者B.是足为艺人C.虽然..,明是非..,为是者有本有原D.别嫌疑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己未有善B.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C.而望名誉之光D.立功名于天下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君子责己重而周,待人轻而约;今之君子恰恰相反。
B.今之君子责人详而待己廉的原因在于自身的怠与忌。
C.这篇文章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同一个人“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比较,还有“应者”与“不应者”的比较,等等。
全篇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中有变化,语言生动而形象,刻画当时士风,可谓入木三分。
D.韩愈将变革社会风气的希望寄托在“作于上者”身上,反映出他消极悲观的情绪。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能力拓展(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专题概说]本专题共三篇文章。
《圬者王承福传》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段太尉逸事状》刻画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方山子传》借赞颂方山子抒写自己不遇的感慨。
《圬者王承福传》一文通过记叙圬者王承福的经历,贯注了贬斥尸位素餐者、褒扬圬者王承福之意,在鲜明的对比中寄托了希冀君王管理百姓使其得以生存,官吏秉承君主旨意教化人民,百姓安分守己、自食其力的社会理想。
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在文中要表现的思想,学习文章运用抑扬和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特点的方法。
《段太尉逸事状》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作者选取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刻画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
学习本文,重点是了解传主既刚勇忠贞又慈惠爱民的性格特征和清正廉洁的情操,在叙事中寄寓作者褒贬的史传特点。
《方山子传》一文通过记叙方山子的生平、经历、家世及与作者两次相遇,突出了方山子“异”于常人之处,颂扬了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尚品质,同时流露出作者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情感,学习运用言行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第1课 *圬者王承福传1.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
——《圬者王承福传》2.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四十五章》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一、字词积累1.字音圬(wū)者 手镘(màn) 舍(shè)于归(kuì)其屋易强(qiǎnɡ)飨(xiǎnɡ)之夫(fú)人2.通假字①而归其屋食之当焉 归,同“馈”,给,偿②取其直 直,同“值”,报酬③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 亡,同“无”,没有3.一词多义(1)发{①天宝之乱,发人为兵 动词,征发②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动词,发生③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动词,抒发④探石发穴 动词,发掘)(2)视{①视时屋食之贵贼 介词,根据②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动词,比照③视为止,行为迟 名词,视力,目光)(3)将{①将富贵难守 副词,或许是②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连词,与③出郭相扶将 动词,扶持)(4)过{①又往过之 动词,经过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副词,过于③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动词,责备④愿枉车骑过之 动词,拜访)(5)虽{①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连词,虽然②虽圣者不可能也 连词,即使)(6)为{①圬之为技 动词,作为②世为京兆长安农夫 动词,是③然人不可遍为 动词,做④又往过之,则为墟矣 动词,成为⑤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 介词,为了⑥故余为之传 介词,替,给)4.词类活用①舍于市之主人 名词作动词,住宿②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名词作动词,作传③必蚕绩而后成者也 名词作动词,养蚕5.古今异义①其他所以养生之具古义:表凭借,……的东西。
高中语文专题一第1课原毁学案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原毁论辩是古代说理文的统称,亦称“论说〞。
唐宋八大家散文在论辩文体方面也作了探索,有“原〞“辩〞“论〞等。
一般来说,“原〞本义是推本求源,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
其命名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始于《周易》的“原始要终〞;徐师曾的《文体明辨》那么认为起于韩愈的五“原〞(即《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
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论述事物的根源以致用于当今社会,往往通过与现实的对照、比拟,以揭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弊端,因而在写法上往往具有比一般论说文更强的逻辑力量。
“论〞是论断事理的文章,包括政论、史论、学论等,是论说文体的一种。
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出现论学、论政的文字,从目前所存的文献来看,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为我国最早的单篇论文。
东汉之后,论文有了进一步的开展,能够集中围绕一个论点作逻辑严密的论证推理,特别是唐宋的论文,除了透辟的说理和文辞简约之外,还表达了充分的气势,情理兼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辩〞是一种用于辨析事物是非真伪而加以判断的论说文体。
“辩〞是区分、辩论的意思。
辩体源起于战国诸子散文,像《孟子》一书中就有许多章节记录了孟子和君主、学者之间的论难说理。
汉末出现了被叫作辩的文章,如汉末曹植有《辩道论》。
辩体的真正流行是在李唐时代。
唐人凡称为辩的作品,一般上承曹植《辩道论》,总是针对某一主张、某一观点加以反驳、责难、纠正,而且在题目上大都去掉论字,称作某辩或辩某。
原__毁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后人称之为“泰山北斗〞。
相关背景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开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 论辩原毁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1.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B.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C.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D.未少有得而止矣【解析】A项,“说”同“悦”。
【答案】 A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轻以约,故人乐为善.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B.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不然,则其畏.也C.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D.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解析】A项,善:善事,好事/擅长。
B项,畏:害怕,恐惧/这里指害怕他的人,动词活用作名词。
C项,修:做,做成,做到/办好,做好。
D项,有:动词,表示存在。
【答案】 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之.病也古之.学者必有师B.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C.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而以.圣人望于人D.今之君子则不然.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解析】A项,之:助词,的。
B项,乃:副词,竟然/副词,就。
C项,以:连词,无实义/介词,拿,用。
D项,然:代词,这样/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答案】 A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B.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C.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D.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解析】A项,艺人:古义指多技能的人/今义指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也指某些手工艺工人。
B项,众人:古义指一般人/今义指许多人。
C项,尝试:古义是两个词,尝,曾经,副词;试,试验、尝试,动词/今义指试,试验。
D项,名誉:好的名声。
古今同义。
【答案】 D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己未有善B.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C.而望名誉之光D.立功名于天下【解析】A项,“善”形容词用作名词;B项,“外”“内”为名词用作状语;C项,“光”形容词用作动词。
本专题共有四篇文章。
《原毁》探求了诽谤丛生的根源; 《桐叶封弟辩》是一篇充满现实 政治关怀的力作; 《朋党论》是一篇享有盛名的典型政论; 《留侯论》论述了“忍小忿而就大 谋”的观点。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之一。
“原毁”就是探究诽谤丛生的根源。
文章由远及近,由 表及里;从古代说到当代,从“毁”的具体表现谈到“毁”的思想根源;既描述其情况,又 挖掘其本源。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逐层论述,逻辑性强,立论鲜明,论证有力,说理透彻, 举例精当,平易而不浅露,朴实而不枯淡。
《桐叶封弟辩》 ,全文抓住一个“戏”字展开论述。
文章论辩反复曲折,波澜起伏。
采用先驳后立的论述方法,驳得透彻,立得自然。
作者表面 上像是辨别史料的真与伪,实际上是在辩论史事的是与非。
《朋党论》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由 朋党的君子、小人之别逐层论证,提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观 点,希望统治者进用“君子之朋” ,远离“小人之朋” 。
《留侯论》一文一反通常写法,没有全 面评论张良的生平和功业,而是论述他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 颖鲜明,虽略有偏颇,但发前人之未发,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
第 1课 原 毁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2.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3.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4.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5.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字词积累1.字音怠.(d ài) 舜(Sh ùn) 懦(nu ò)者[专题概说 ],观点新《原毁》《原毁》《原毁》调张籍》调张籍》2.通假字①懦者必说.于色矣说,同“悦”,高兴②道德之行,难已.已,通“矣”,语气词,用在句末3.一词多义①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动词,擅长②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名词,好事③素善.留侯张良动词,交好(1)善④善.日者王,善时者霸动词,爱惜⑤太祖曰:“善.。
”乃南征形容词,表示同意⑥子善.视之副词,好好地①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名词,缺点(2)病②亮疾病.,卒于军动词,病重③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动词,担心①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代词,他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③今已服矣,又何求焉.语气词,表疑问(3)焉④则将焉.用彼相矣疑问代词,表疑问⑤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语气词,表陈述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代词,哪里①是故事修.而谤兴动词,进修,有成绩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动词,举行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形容词,高、长(4)修④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形容词,长、久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动词,修养⑥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4.词类活用①故人乐为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事②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动词用作名词,名声③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名词用作动词,光大④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⑤究其旧.不图其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过去,现在5.古今异义①古之君.子.古义:指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
论辩是古代说理文的统称,亦称“论说”。
唐宋八大家散文在论辩文体方面也作了探索,有“原”“辩”“论”等。
一般来说,“原”本义是推本求源,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
其命名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始于《周易》的“原始要终”;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则认为起于韩愈的五“原”(即《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
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论述事物的本源以致用于当今社会,往往通过与现实的对照、比较,以揭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弊端,因而在写法上往往具有比一般论说文更强的逻辑力量。
“论”是论断事理的文章,包括政论、史论、学论等,是论说文体的一种。
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出现论学、论政的文字,从目前所存的文献来看,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为我国最早的单篇论文。
东汉之后,论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够集中围绕一个论点作逻辑严密的论证推理,特别是唐宋的论文,除了透辟的说理和文辞简约之外,还体现了充沛的气势,情理兼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辩”是一种用于辨析事物是非真伪而加以判断的论说文体。
“辩”是辨别、辩论的意思。
辩体源起于战国诸子散文,像《孟子》一书中就有许多章节记录了孟子和君主、学者之间的论难说理。
汉末出现了被叫作辩的文章,如汉末曹植有《辩道论》。
辩体的真正流行是在李唐时代。
唐人凡称为辩的作品,一般上承曹植《辩道论》,总是针对某一主张、某一观点加以反驳、责难、纠正,而且在题目上大都去掉论字,称作某辩或辩某。
第1课原__毁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后人称之为“泰山北斗”。
相关背景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
原毁一、基础过关1.下列各项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几.乎(jǐ)惟惧.(jù)懈怠.(dài) 尧.舜(Yáo)B.通衢.(qú) 应.该(yìnɡ)诽.谤(fěi) 懦.弱(nuò)C.忌.妒(jì) 惟妙惟肖.(qiào)阐.述(chǎn) 揣.测(chuǎi)D.爱憎.(zēnɡ) 廉.洁(lián)称.心(chèn) 苛.刻(kē)解析:选D。
A项,“几”读“jī”;B项,“应”读“yīnɡ”;C项,“肖”读“xiào”。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全面B.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病:缺点C.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图:考虑D.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众人:许多人解析:选D。
众人:一般人。
3.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A.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B.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C.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D.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解析:选C。
A项,“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B项,“以”介词,翻译为“用”。
C项,“以”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和例句相同。
D项,“以”连词,表目的,翻译为“来”。
4.下列各句中没有倒装现象的一项是( )A.周公,大圣人也B.良问曰:“大王来何操?”C.懦者必说于色矣D.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解析:选A。
A项,判断句;B项,宾语前置;C、D项,介宾短语后置。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待人也轻以约.约:简约B.就.其如舜者就:仿效,追求C.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重:严格D.即其新,不究.其旧究:探究解析:选D。
究:追究。
6.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闻古之人有舜者.则或咎其欲出者.B.求其所以..为舜者所以..游目骋怀C.后世无及焉.盘盘焉,囷囷焉.D.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解析:选A。
代词,……的人;B项,表原因/所用来……的(方式、礼节等);C项,第三人称代词,他/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语气词/通“于”,引出比较的对象。
7.下列各项对文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也是本段的中心论点。
B.文章以一向被古人尊为圣君或圣贤的舜和周公为例,这就增强了说服力和可信性,因为取的是楷模,是无可非议的典范。
C.于人“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这是对他人缺点的态度;而对他人的优点却唯恐其做了好事而得不到应有的利益。
D.本段通过对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的分析,阐述了本文的正题,下一段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对本段起到了恰如其分的衬托作用。
解析:选D。
“阐述了本文的正题,下一段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对本段起到了恰如其分的衬托作用”错。
第二段是本文的正题,此段对第二段起了一个衬托作用。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译文:(2)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译文:答案:(1)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不会怠慢;宽容而简约,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
(2)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就算得上是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个,就算得上是有技能的人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讳辩韩愈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①。
”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
”律曰:“不讳嫌名②。
”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
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注】①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
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徵在”,孔子说“徵”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徵”。
②不讳嫌名:写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
下文“浒”“势”“秉”“机”和“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
9.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贺不举.进士为是举:推荐B.和.而倡之和:附和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止:到达顶点D.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超过解析:选A。
举:考取。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B.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C.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D.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解析:选D。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邪”为语气词,后面应断开,排除A、C项,比较B、D项明显排除B项。
1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有人为打击竞争对手,借口他父亲名晋肃诋毁他,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犯嫌名讳,企图让他放弃考试。
B.韩愈曾经鼓励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在李贺遭到恶意毁谤,他本人也因鼓励李贺应考而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写下本文进行辩驳。
C.韩愈认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既不违反“二名律”,也不违反“嫌名律”,毁谤者和附和者的言论,在法理上是没有依据的。
D.韩愈认为,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而毁谤者和附和者却想超越这些古圣先贤,过分强调避讳,实在荒谬可笑。
解析:选D。
孔子“不避父母的名讳”不合文意。
孔子是“二名不偏讳”。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译文:(2)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译文: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分别是文言实词和句式。
“明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辩论清楚;“且”,将要;“宜”,应当;“如何”,怎样。
答案:(1)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会因此获罪。
(2)周朝时有一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一个人叫杜度,像这样的名字让他们的子女如何避讳呢?参考译文:我给李贺写了一封信,勉励他去考进士。
李贺应进士试很引人注目,同李贺争名的人出来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还是以不参加进士考试为好,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
”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纷纷附和,众口一声。
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会因此获罪。
”我回答说:“是的。
”《律》文说:“凡双名不专讳一个字。
”解释者说:“孔子的母亲名‘徵在’,孔子在说‘徵’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徵’。
”《律》文又说:“不讳声音相近的字。
”解释者说:“譬如‘禹’之与‘雨’,‘丘’之与‘蓲’之类就是。
”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试问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吗?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春秋》中对人名相近不避讳的事例,也没有加以讽刺。
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是昭王。
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子不避“昔”字。
周朝时有一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一个人叫杜度,像这样的名字让他们的子女如何避讳呢?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近音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还是就不避近音字了呢?汉代讳武帝名彻,遇到“彻”字就改为“通”字,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讳吕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称“野鸡”,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
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以为这样是犯忌的。
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总之,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也可以达到顶点了。
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周公、孔子的行事,却要在讳亲人的名字上,去超越曾参、周公、孔子,真是太糊涂了。
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无法超过的,超越了周公、孔子、曾参,而去向宦官、宫女看齐,那么岂非宦官、宫女对亲人的孝顺,比周公、孔子、曾参还要好得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