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战略观
- 格式:doc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15
三国时期的军事策略与战争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与政治斗争的时期。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频繁而激烈。
为了在乱世中求得胜利,各个势力纷纷制定了自己的军事策略和战争思想。
本文将从三国时期的军事策略和战争思想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三国时期的军事策略1. 韬光养晦在三国时期,韬光养晦被视为重要的军事策略之一。
这一策略强调暂时避免与强敌正面交战,而是采取巧妙的防御手段来保存军力。
例如,魏国的曹操常常在战略上采取防守为主的策略,等待时机出击。
2. 依山击虎对于地形复杂的战区,三国时期的诸侯们善于利用地形优势进行作战。
依山击虎的战略指的是以山地为依托,利用山地地形防御来克制敌军。
蜀国的刘备便是采取了这一策略,利用蜀地山区的地形,在汉中、巴蜀等地与敌军周旋。
3. 强攻要害强攻要害是三国时期常见的战略之一。
各国诸侯通过抓住敌方要害地区,进行突袭攻击来达到战略目的。
例如,吴国的孙权在与刘备争夺荆州时,选择袭击襄阳,逼迫刘备放弃荆州。
4. 分而治之分而治之是三国时期的典型军事策略之一。
指的是将对手势力进行分化,以削弱其实力。
曹操在与刘备对峙时,采取了分化刘备势力的策略,通过拉拢、威胁等手段,使刘备的势力内部出现裂痕。
二、三国时期的战争思想1. 兵法思想各国在三国时期的战争中,普遍运用了兵法思想。
兵法思想强调灵活运用兵器,善于奇袭和伏击。
三国时期的著名兵法家陆逊提出了“勿谓敌之不来,应之以不可来”的战争思想,即提前预测敌军的行动,并做出相应的阻击。
2. 运筹帷幄运筹帷幄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战争思想之一。
各国诸侯注重整体战略的规划和决策。
曹操是运筹帷幄的代表,他以杂剧《蒋门传》中的蒋干作为自己的化身,强调了军事计划的重要性,通过精准的计谋战胜强敌。
3. 知己知彼各国诸侯在面对敌人时,十分重视了解对手的情报。
在这一战争思想的指导下,诸侯常常派遣间谍或斥候深入敌军内部,收集情报。
例如,刘备的谋士诸葛亮通过对敌情的详细了解,为刘备提供了准确的军事情报和谋略思路。
《三国演义》常考知识点三国演义常考知识点1. 三国时期的背景- 东汉末年政权腐败,民不聊生,导致天下大乱。
- 黄巾起义爆发,标志着末年社会动荡的开始。
- 曹操、刘备、孙权等人逐渐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2. 重要的战役和战略- 赤壁之战:刘备和孙权联军成功击败曹操的大军。
- 美人计:诸葛亮在博望坡上放风筝,利用风向预测曹操的进军方向。
- 诸葛亮火烧新野:通过火烧新野,消除了对手的后顾之忧。
- 长坂坡单骑救主:赵云以一当十,成功救出刘备。
- 五丈原会战:刘备病重,将自己的军队交给了诸葛亮,为蜀国的未来奠定基础。
3.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 刘备:汉室宗亲,人称刘皇叔,仁德之君,建立了蜀汉政权。
- 关羽:刘备的义兄,武艺高强,被誉为武圣。
- 张飞:刘备的义弟,勇猛无比,擅长单挑。
- 赵云:身世神秘,威武之师,常常为刘备出生入死。
- 曹操:权谋高手,一度统一北方,为魏国奠定基础。
- 孙权:东吴的创立者,睿智果断,成为魏、蜀一方的重要对手。
4. 著名的典故和故事情节-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
- 卧龙诸葛亮:诸葛亮是刘备的智囊,为蜀国立下赫赫战功。
- 千里走单骑:赵云救援刘备的壮举。
- 七星坛造船:孙权帮助刘备造船,用以击败曹操的计策。
- 十面埋伏:诸葛亮在定军山设下十面埋伏,成功击败了曹军。
5. 主题和价值观- 忠诚与仁义:三国演义中许多英雄都以忠诚、仁义和大义为依归。
- 计谋与智慧:各方人物都运用了多种计谋、智慧来战胜对手。
- 英雄主义与牺牲:英雄们常常抱着不怕牺牲、为国家和家族着想的精神。
6. 影响与传承-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经久不衰,被广大读者喜爱。
- 三国演义的题材也被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
解读《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和战略思维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富盛名的文学作品,也被视为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描述了三国时期各个势力间的斗争与战争,同时也展现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领导者和其战略思维。
本文将解析《三国演义》中几位重要角色的领导力和其应用于战争中的策略思考。
1. 关羽:忠诚与军事才能并重关羽是刘备帐下最忠诚且备受尊敬的将军之一。
他以武艺高强和心系刘备为特点,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
关羽在制定军事计划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例如攻打荆州时采取奇袭战术来击败曹操。
他始终保持对团队成员的严格管理和责任心,激发了士兵们更大的战斗潜能。
2. 刘备:智谋统筹与赢得民心刘备是《三国演义》中备受推崇的主角之一。
他以谋略和智谋统筹著称,善于根据形势调整策略并与各方建立良好关系。
刘备在聚集人才、拓展势力、建立联盟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领导能力。
他通过坚持儒家思想的仁爱原则,赢得了民心和士兵们的忠诚,使得自己的势力逐渐壮大。
3. 曹操:胸怀宽广与变通应对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极具争议性的角色之一。
尽管被描绘为野心勃勃且冷酷无情,但他的胸怀宽广和出色的战略思维不容忽视。
曹操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军事战术,并在决策时考虑多个因素。
他通过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成功地稳定了国内局势并让自己成为当时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4. 孙权:卓越的外交手腕与长远目光孙权是东吴创立者,他展现了卓越的外交手腕和长远目光。
孙权善于处理内外事务,重视与其他国家的联盟关系。
他通过与刘备建立三个桃园结义的联盟,成功对抗曹操并在之后统一了江东地区。
孙权的领导力也体现在他尊重诸侯、注重士兵培养以及制定适应时代背景的战略决策。
结论《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领导者形象,这些领导者不仅具备出色的战略思维和智慧,还能巧妙运用自身特点来赢得民心和统一势力。
从关羽的忠诚与军事才能到刘备的智谋统筹、曹操的变通应对,以及孙权的外交手腕与长远目光,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不同类型领导者所展示出来的受人钦佩和学习借鉴之处。
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历史背景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进行分析。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体现了智慧与智谋的较量。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等,都是具有高度智慧和战略眼光的人物。
他们通过巧妙的计谋和战略部署,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也在政治上赢得了人心。
例如,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和统一大局的能力,成功地建立了魏国,并成为了当时的权力核心。
而刘备则通过联合各方势力,共同抵抗曹操的侵略,最终建立了蜀国。
这些角色的智慧与智谋的较量,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曹操以权谋为主导,追求统一天下的目标。
他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包括间谍、谍报、联姻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刘备则以仁义为核心,追求天下太平的理想。
他注重人民的利益,以德行和仁爱感化人心。
孙权则更加注重稳定和发展,他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和联合各方势力,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使得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再次,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在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社会秩序混乱。
在这个背景下,各方势力为了争夺权力和资源,不得不采取各种战略与谋略。
小说中的战争、政治斗争和外交手段,都是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而展开的。
通过对这些战略与谋略的描写,三国演义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历史风貌,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观察。
最后,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和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战略思维却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例如,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我们可以学习刘备的仁爱和团结精神,通过联合他人的力量来克服困难。
三国时期的战略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战乱不断的时期。
在此期间,各个英雄人物都有自己的战略思想,这些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三国时期的战略思想。
一、反转计——孙策孙策是东吴开国之始的重要人物。
在他治理东吴期间,提出了许多有深远影响的战略思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反转计。
反转计指的是在敌人预料不到的情况下,突然向敌人后方进攻。
具体实施方式是将敌人拖入深远的地区,然后快速进攻敌人。
孙策在江东征战时,曾多次使用反转计。
比如说,在攻打黄祖的时候,孙策出兵攻打黄祖的水军,而黄祖没有预料到孙策的突然进攻。
这样一来,黄祖的军队就陷入了孙策的反转计当中,并最终被孙策打败了。
二、议论文——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宰相,以其才华卓越、谋略出众而著名于世。
诸葛亮提出的最为重要的战略思想便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诸葛亮提出的一种“制敌于不战”的战略,即在战争的前期尽可能地出谋划策,以让对方退让或疑惑,避免不必要的战斗。
诸葛亮有一次与曹操订立和约时,便采用了议论文。
他一开始就称颂曹操英明神武,以此表示蜀汉并不想与曹操开战。
接着,他开始推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力图让曹操轻易地相信,并终于订立了让三国史上极为著名的“割须弃袍”的协议。
三、曹操之“以逸待劳”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曹操的“以逸待劳”思想被誉为三国时期战争中的良策。
“以逸待劳”指的是在战争之初不要急于进攻,而是要利用已有的条件,消耗对手的精力和耐力,以此争取到优势的地位,最终获得胜利。
曹操在征战的过程中,经常使用“以逸待劳”的战术。
他在打赤壁之战时就是以三十万大军逼迫孙权,消耗了孙权的军力,最终通过诡计战胜了孙权。
四、刘备的“观变”思想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个具有智慧的人物。
他提出的“观变”思想是非常实用的。
“观变”指的是在战争中时刻关注形势的变化,随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应对出现的新情况。
刘备在征战中经常使用“观变”思想。
《三国演义》:分析战略思维与领导力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作品,包括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也展现了丰富的战略思维和领导力。
本文将通过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探讨其中的战略思维和领导力,并从中汲取启示。
一、背景介绍在《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进行着复杂而激烈的斗争。
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战略计划和领导核心。
背景介绍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后续内容。
二、战略思维分析1.战术应用:在《三国演义》中,各个势力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经常采取各种巧妙的战术手段。
例如关羽水淹七军、诸葛亮空城计等。
2.实施步骤:成功的战略往往涉及一系列步骤和决策。
例如赵云保护刘备远走高岸的过程中,需要做出多次抉择,并迅速做出行动。
3.外交手段:除了军事手段,各个国家还运用外交手段和其他势力进行联盟、疏离等。
例如诸葛亮借东南风来赐教孔明。
三、领导力分析1.領導核心特质:《三國演義》通過塑造不同人物形象,展示了领导者不同的特点和能力。
例如曹操的胆略与智谋、刘备的仁义与宽容、孙权的灵活与坚持等。
2.行動力與決斷能力:在战乱时期,领导者需要迅速做出决策并付诸实践。
《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战略家都表现出了出色的行动力和果断性。
3.团队管理:领导者能否有效地将团队成员进行协调、指导和激发潜力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对《三国演义》中团队合作情节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更多领导能力。
结论通过研究《三国演义》,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战争时期的战略思维和领导力实践。
这部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包括战术应用、实施步骤、外交手段等方面的经验教训。
同时,领导者的核心特质与能力也值得借鉴和学习。
总结出《三国演义》中蕴含的战略思维和领导力对现实生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注:本文仅从小说角度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战略思维和领导力,某些内容可能并非历史事实的准确反映。
请读者谨慎参考。
三国演义智谋与权谋的博弈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描绘了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与社会风貌。
作品中,智谋与权谋成为三国时期各位英雄人物角逐权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智谋与权谋的博弈,旨在揭示历史人物们运用智慧与计谋争夺权力的策略。
一、智谋的博弈1. 諸葛亮:智谋之“龙”众所周知,蜀国丞相諸葛亮被称为“卧龙”,正是由于他的高超智谋。
諸葛亮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制定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使蜀国在与魏国的对抗中占得先机。
例如,諸葛亮曾通过借箭与空城计成功击退了魏国大将曹操,展现出其非凡的智慧和胆略。
諸葛亮凭借智谋与计策,巧妙地应对战乱时期的种种挑战,为蜀国赢得了许多胜利。
2. 刘备:智谋与仁德兼备蜀国刘备也是三国演义中备受称赞的智勇双全之人。
他通过与蜀国丞相諸葛亮的联手合作,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谋,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刘备以其仁德和宽厚的胸怀,吸引了许多英雄豪杰的拥护和加入,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力量。
同时,他也运用自己的智谋来策划和谋划,实现了自己的雄图霸业。
二、权谋的博弈1. 曹操:权谋与治国能力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权谋手段狡诈、冷酷无情的代表。
曹操凭借其卓越的治国能力和出色的军事策略,统一了北方,成为魏国的奠基人。
曹操善于运用权谋手段,不仅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也在政治上保持着巨大的控制力。
他运用手中权力,对内严密控制,对外积极扩张,使得魏国在三国时期成为一个强大的势力。
2. 孙权:权谋与外交手段与曹操不同,孙权作为东吴的创建者,更加强调外交手段的运用。
孙权善于利用联姻、交换、走私等手段,保持与他国的友好关系,为东吴拓展了外部资源和影响力。
他通过为周瑜任命荡寇将军,联合刘备等等策略,成功地击败了曹操的联军,确保了东吴的稳固。
三、智谋与权谋的博弈三国演义中,智谋与权谋往往交织在一起,成为英雄角色争夺权力的主要手段。
蜀国丞相諸葛亮运用智谋来为自己的势力争取利益,同时也对魏国和东吴施展一系列权谋手段。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与策略思维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描述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战争纷争为主线。
作品中涵盖了众多英雄豪杰以及各种智谋和策略的斗争,展现出了丰富的智慧与策略思维。
智慧与策略人物介绍1. 孔明诸葛亮孔明诸葛亮被称为“卧龙”,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智者之一。
他担任刘备的军师,出谋划策,在很多关键时刻根据敌我双方情况制定战略,并运用巧妙的计谋使刘备取得了许多胜利。
2. 曹操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具有高度智慧和战略眼光的人物之一。
他善于分析局势、把握机会并制定有效的战略计划。
尤其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虽然实力强大,但被刘备、孙权联合击败,这一事件反映了智谋和策略的重要性。
3. 刘备刘备是“桃园三结义”的主要人物,他在《三国演义》中具有远瞻卓识、善于倾听和接纳智者建议的特点。
他能够正确评估形势并寻求多方面的意见,最终制定合适的策略应对各种挑战。
智慧与策略案例分析1. 锦囊妙计在《三国演义》中,锦囊妙计是一种常见的策略手段。
一次重要的案例就是孔明利用锦囊计使曹操放走了刘备。
这个计策成功保护了刘备,也展示出孔明高超的智慧和巧妙运用策略的能力。
2. 声东击西“声东击西”是另一种常见的策略,通过制造假象欺骗敌人来达到自己目标。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利用声东击西之计,在巴丘以虚兵诱使曹操进攻新野,并趁机夺取汉中。
3. 过五关斩六将刘备为了求得荆州,不得不通过荆州守军的重重关卡。
孔明制定了一套过五关斩六将的计策,通过智谋和小手段成功通过了所有的难关并最终夺取了荆州。
总结《三国演义》中的智慧与策略思维展示了古代中国英雄豪杰们在战争中的聪明才智和机敏反应。
孔明、曹操和刘备等人物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才能在剧情中发挥重要作用。
他们运用各种智谋和策略手段,在战场上取胜,并成为后世思考智慧与策略的经典范例之一。
三国演义权谋与的博弈《三国演义》权谋与博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部经典之作《三国演义》,它道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那个混乱、充满权谋与博弈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军事和政治的时期之一,也是一个国家从混乱到统一的时期。
《三国演义》以其生动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以及深刻的智慧思考,成为了揭示权谋与博弈的经典之作。
一、权谋的展开《三国演义》中的权谋纷争始于三国鼎立的时期。
刘备、曹操和孙权三方势力为了争夺天下,各展其所长,驱使百计权谋和计策。
他们通过智勇双全的谋士,展开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权谋游戏。
1. 策略与计谋曹操的权谋思维让人印象深刻。
他通过编写《孟德新书》、宣扬自己的智慧,建立了强大的谋士团队。
而他运用诸多计谋如借东风、草船借箭等,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同样,刘备和孙权也有自己独特的计策,分别凭借助权谋和智慧得以稳固自己势力。
2. 灵活的外交手腕权谋与博弈不仅仅在战场上进行,外交手腕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刘备使用纳贤、器重贤士等策略,吸引了关羽、张飞等人的归附,为其争取到了更多的帮助。
与此同时,曹操也在智胜的谋略下争取了不少外交利益,为自己的统治稳定打下了基础。
二、权谋背后的博弈《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博弈并没有发生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下,而是牵涉到许多不同领域的角力。
1. 政治斗争三国时期,政治斗争是普遍存在的。
各个势力内部的权利斗争,以及不同势力之间的政治博弈,都是《三国演义》中反复出现的情节。
例如,刘备与刘表、刘璋的关系、曹操与袁绍的争斗等,展现了权谋与博弈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2. 军事竞争权谋与博弈在军事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备、曹操和孙权通过决策、部署、兵法等手段,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其中,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战役,更是体现了权谋与博弈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三、权谋与博弈的智慧《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博弈并不仅仅是为了权力和荣耀,更是展现了人性复杂的一面,以及智慧与勇气的较量。
1. 智者谋略在《三国演义》中,谋士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三国战略策略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战争策略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曹操、刘备、孙权等各个势力为了争夺天下,不断施展各种策略和计谋。
这些战略策略成为后世研究和学习的对象,其中一些经典的战略策略至今仍然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以三国时期的重要战略策略为例,分析其特点及应用,以期能够启发读者对于战略策略的理解和应用。
1. 诱敌深入在三国时期,曹操施展了许多巧妙的战略策略,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诱敌深入”。
曹操以弱势地位,诱使敌人主动进攻,并借机将敌军困于包围之中,最终取得了多次战役的胜利。
这个策略的核心思想在于敌人贪图战果或者被激将起来,主动攻击曹军,进而脱离了自身的有利地形和兵力集中的优势。
之后曹军则通过埋伏、绕道等手段,将敌人引入陷阱,逐一击破。
通过这种诱敌深入的战略,曹军在长坂坡、赤壁等战役中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2. 疑兵之计孙权是三国时期的吴国皇帝,他在与曹操的对抗中,采用了许多巧妙的战略策略。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疑兵之计”。
孙权在战场上常常使用虚张声势的手法,通过放出大量的烟火、鼓点声等来疑惑敌人,制造错觉。
同时,孙权还会使用假装撤退等诱敌的手段,引诱曹军进展,从而给予致命的打击。
通过这种疑兵之计,孙权在赤壁之战中成功地击败了曹操,保卫了自己的领土。
3. 乘虚而入刘备是三国中的蜀国皇帝,他在推翻曹操的统治过程中,采用了多次乘虚而入的战略。
乘虚而入的战略核心在于抓住敌人的弱点,找到进攻的最佳时机,通过出其不意的攻势取得胜利。
刘备曾在汉津之战中,趁曹军水势上涨、士气低落之时,派出精锐部队出击,迅速攻破曹军防线,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这个战略体现了刘备善于观察战场局势,准确判断敌人虚实的能力。
4. 守势为攻势在三国时期,每个势力在战争中都不得不面对围攻。
在围攻中,守势为攻势的战略策略被广泛采用。
守势为攻势的战略思想在于牢守有利地形,保持稳定,并且寻找机会进行反攻。
刘备在与曹操对峙的过程中,常常采取此种战略策略。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战略思维概述《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之一,描绘了三国时期(公元184-280年)的战乱和英雄人物。
在这部作品中,涉及到众多领导者和他们的战略思维,这些人物的智勇与谋略对于理解古代领导力和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刘备:温厚仁德的领导者刘备是《三国演义》中最为仁爱和宽容的领导者之一。
他以温和而仁慈的态度治理自己的州郡,并得到广泛支持。
刘备非常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喜欢听取下属的建议,并在关键时刻采用合理方案以达成目标。
他倡导以德服人并礼贤下士,能够赢得人心并形成强大势力。
曹操:权谋智勇的策略家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最富有争议性的角色之一。
以其狡诈与精明而闻名,他以权谋和智谋统治了一片大地。
曹操擅长运用情报和研究敌人的弱点,并设计精巧的战略来摧毁对手。
他也非常注重组织管理,建立了完善的政府体系,并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来提升国家实力。
孔明:机智过人的奇才孔明作为刘备的谋士,被誉为“卧龙”。
他是一个聪明机智、机警过人的战略家,能够凭借超凡的智慧和分析能力制定各种计策。
孔明熟悉历史和兵法,精通舆论引导,经常利用情报收集并预测敌军行动。
他与刘备紧密合作,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并最终帮助刘备统一了中国北部。
诸葛亮:全面领导者与杰出智囊诸葛亮是刘备死后继任者刘禅时期最伟大的领导者之一。
他担任丞相并积极推进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改革。
诸葛亮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实力,并通过发展农业和商业等领域来改善人民生活。
他在统一中国南部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长远的眼光被誉为“睿智”的领导者。
结论《三国演义》中的领导者展现了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领导力与战略思维方式。
刘备以温厚仁德治理州郡;曹操以权谋智勇借助策略统治天下;孔明以机智过人设计计策取胜;诸葛亮则是一个全面性的领导者,同时也是杰出的智囊。
通过研究他们的角色与行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经验教训,更好地理解古代领导力和战略思维的重要性,并将这些经验应用到现代社会中。
三国演义权谋与战略的博弈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描绘了三国时期权谋和战略的博弈。
本文将从权谋与战略的角度,探讨三国演义中各个势力的权谋手段和战略布局。
一、袁绍与曹操的权谋较量袁绍是当时北方的强势势力,他拥有人才济济的幕府,为自己的势力发展提供了不少支持。
曹操则是一个在势力发展过程中崛起的野心家,他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和人才,对抗袁绍。
他们的权谋较量多以谋略和军事手段为主,同时也包括政治手段。
曹操在与袁绍的斗争中,借重其身边的智囊荀攸,深入了解对方的势力和情况。
曹操采取多种策略,如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等,削弱袁绍势力。
同时,他也积极运用政治手段,与袁绍的部下针锋相对,制造内部矛盾,逐渐削弱对方的势力。
袁绍则也不甘示弱,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优势,寻求战略上的突破口。
袁绍采取了集中兵力、先发制人的策略,试图一举击败曹操。
然而,袁绍在谋略上并不如曹操稳定,最终导致了失败。
二、刘备与孙权的权谋与战略刘备和孙权则是南方两大势力,他们之间也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权谋与战略博弈。
刘备是个有理想、有野心的人,他积极争取支持,并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
孙权虽然在起初时势力较弱,但通过巧妙的谋略和策略,逐渐壮大自己。
刘备在对抗曹操和袁绍的战争中,丧失了大量的资源和援助,不得不寻找新的突破口。
他经过精心考虑后,决定向东南方发展,并找到合作伙伴孙权,共同对抗强大的敌人。
刘备利用自己的仁德形象,在孙权面前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并通过婚姻联盟巩固两者之间的信任。
孙权则充分运用外交手段,在与刘备初次接触时就发现了刘备的潜力,并主动向刘备伸出援手,共同对抗曹操。
在孙权的智谋下,两人形成了既长期又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对抗曹操,最终实现了各自的理想。
三、诸葛亮的智谋与刘备的权谋诸葛亮作为刘备的谋士,他的智谋与刘备的权谋密切相关。
刘备充分利用了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为自己的势力建立了强大的战略基础。
诸葛亮的战略智慧使得刘备的势力得以保持稳定并不断壮大。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与战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战略决策能力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围绕着《三国演义》这部经典文学作品,探讨其中涉及到的智慧与战略,并提出如何利用《三国演义》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战略决策能力的方法和意义。
第一部分:智慧与战略在《三国演义》中的体现1. 关键角色和他们的智谋曹操:智勇双全,善于用兵布局。
刘备:具有博学多才、宽厚仁爱的领导风格。
孙权:善于借助外援,灵活运用政治手段。
2. 战争策略和谋略手段谋士辅佐:荀彧、诸葛亮等重要谋士帮助主公做出正确决策。
偷袭和伏击:诸如火计、水计等背后手段的巧妙运用。
战术退却:稳扎稳打,运用合适的战略以求最终胜利。
3. 智慧和智谋的思想政治手腕与统一大局谋略与计谋之间的辨析与比较第二部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战略决策能力的方法1.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训练鼓励学生参与辩论和问题解决活动2. 培养战略决策能力分析《三国演义》中角色们的决策过程和结果进行模拟战争策略游戏或角色扮演3. 综合实践应用结合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或讨论问题参观历史遗址或举办主题活动第三部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战略决策能力的意义1. 增强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面对问题时的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2. 锻炼团队合作意识学习如何在团队合作中协商、决策和分配任务3. 培养创新精神与领导才能培养学生激发创造力、寻找新方法和解决方案的能力结论通过《三国演义》这一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在娱乐中获取智慧与战略的体验,并通过相关的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与战略决策能力。
这种培养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对于将来的职业发展都有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战略布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以描绘三国时期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为主线。
在这个宏大的故事中,各个角色都展现出了精妙的战略布局和智慧的谋略。
本文将围绕三国演义中的战略布局展开讨论。
第一章:刘备的战略布局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他以义薄云天的形象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刘备在战略布局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刘备一方面注重内政建设,积极开展官员选拔和政绩奖励制度改革,以吸引人才和士兵。
另一方面,他积极与各方势力建立联盟,以巩固自己的势力。
刘备的这种战略布局,使得他能够稳定地掌握一方之地,并逐渐发展壮大。
第二章:曹操的战略布局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一个善于战略布局和运筹帷幄的统帅。
曹操在战略布局上注重以进攻为主,利用自己的兵力和资源,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他采取分兵作战的策略,从而使敌人难以捉摸。
曹操同时注重政治手段,通过纳贤纳士和利用官员的才能,提高自己的实力。
这一系列的战略布局,使曹操一度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角色之一。
第三章:孙权的战略布局孙权是三国演义中的又一重要角色,他在战略布局上体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智慧。
孙权注重统一战线,通过联盟和结盟等方式,积极地争取各方势力的支持。
他注重发展军事实力,扩充自己的舰队和士兵,并通过修筑水攻工事等手段,有效地遏制了敌人的进攻。
此外,孙权还注重内政建设,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等工作。
这一系列的战略布局,使孙权能够在三国演义中占据一方重要地位。
第四章:诸葛亮的战略布局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谋角色,他的战略布局展现了高超的智慧和独具匠心的谋略。
诸葛亮注重以智取胜,他通过用兵如神的计谋和奇谋,成功地击败了曹操的军队。
他注重用兵灵活,善于运用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有效地削弱敌人的实力。
此外,诸葛亮还注重内政建设,开展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等工作,使得自己的地盘得到巩固和稳定。
这一系列的战略布局,使诸葛亮成为三国演义中的不朽英雄。
中国通史第七集观后感三国时期的军事战略与战争策略中国通史第七集《三国时期的军事战略与战争策略》通过生动的剧情和精彩的表演,展现了三国时期各个势力之间的军事斗争与战争策略。
观看这一集我深受启发,对于这一历史时期的军事战略和战争策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一集中,曹操以他的雄才大略和出色的军事统帅能力成为了这个时期最令人瞩目的人物之一。
他的军事布局和战争策略都展现了他的智谋与胆略。
曹操以对敌情报的准确掌握与敌我力量对比的合理评估为基础,带领麾下大军利用地利之便,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敌方联军。
这一战,不仅展示了曹操的军事才华,同时也体现了军事战略与战争策略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关羽作为一个卓越的将领,他的义勇和忠诚令人敬佩。
关羽在长板桥一战中,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对敌情报的准确掌握,成功地以少胜多,展现了其杰出的军事战略与战争策略。
关羽在军事指挥上的高瞻远瞩和谋略的运用,使得他成为了三国时期备受仰慕的将领之一。
而刘备则以其诚信和仁德赢得了大家的拥护和支持。
刘备在对抗曹操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以仁爱之道来治理军队和民众,使得他赢得了许多人的心。
尽管刘备在军事战略和战争策略方面相对比较保守,但通过他对人心的把握和善于以和为贵的态度,也在这段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展现了他超凡的智慧和出色的谋略。
他的计谋和布局,为刘备提供了宝贵的军事支持。
他在定军山一战中布置的长矛阵,成功地击败了敌人,并斩杀了阳平君。
诸葛亮的智谋和策略不仅令人叹为观止,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通过观看《三国时期的军事战略与战争策略》,我深刻认识到了军事战略与战争策略对于军事行动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全面的情报掌握、准确的评估和科学的战争规划,才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同时,也通过这一历史事件,进一步了解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们的智慧和勇气。
总之,中国通史第七集《三国时期的军事战略与战争策略》通过直观的呈现和生动的演绎,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曹操、关羽、刘备和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在三国时期的军事战略和战争策略。
三国演义中的策略与权谋导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历史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作品以三国时期为背景,描绘了各大势力之间的斗争和内部纷争。
其中,策略与权谋是三国演义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涌现出来的各种策略和权谋手段。
1. 孙权的东吴江山稳固之道孙权是东吴的创立者和统治者,他在掌握政权后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首先,孙权善于利用外交手段,在曹操和刘备之间保持平衡,并借助周瑜等人才实现战略合作。
其次,他积极发展农业、加强经济基础,增加财富积累和士兵培训。
此外,孙权还重视文化教育,在民众中普及知识和法律,并建立起健全的官僚体系来管理政务。
2. 曹操的奇谋与权力争夺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最具权力和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被赞誉为智勇双全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曹操在统一北方后,采取了多种策略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首先,他善于利用战术上的奇谋,如火烧连营、空城计等,击败了敌对势力并获得战略优势。
其次,曹操注重选拔和培养人才,并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3. 刘备的仁义之道与联合抗敌刘备作为三国时期一个受人尊敬和支持的领导者,以其仁义之道和联合抗敌而闻名于世。
刘备通过示弱外交策略来获取盟友,并协同关羽、张飞等将领实施包围魏武功计划,在长坂坡大败曹军。
此外,刘备注重人民福祉,推行仁政,赢得民众支持。
4. 诸葛亮的智谋与治国良方诸葛亮是刘备的重要谋士,也是三国演义中最负盛名的智者之一。
诸葛亮以其高超的智谋和治国良方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传世佳话。
他提出了“先斩后奏”、“空城计”等多个策略,并运用兵法来制定战略、提升军队素质。
此外,诸葛亮注重教育和知识普及,推行科学技术发展,为人民谋福祉。
结论三国演义中的策略与权谋呈现了一个激烈而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
各个领导者在统治者、军事家和政治家双重角色中游刃有余,并通过巧妙策略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些策略与权谋在历史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和学习管理智慧有着重要意义。
三国魏蜀吴的政治与军事对抗魏蜀吴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三个王国在政治和军事方面进行了长时间的对抗。
本文将从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来探讨三国魏蜀吴的对抗。
一、政治对抗1.统治理念和制度魏国以曹操为首,实行中央集权制度,重视儒家思想和法治,努力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蜀国则以刘备为主,注重人才选拔和政治宽容,以挽救社会动荡。
吴国则体现了东吴礼乐兼修的特点,注重文化教育,独特的九品中正制度也为国家的稳定提供了依据。
2.外交政策在外交政策方面,三国各自采取不同的策略。
魏国倡导联合抗魏,以孙权为首的吴国与刘备的蜀国达成协议,共同对抗曹魏的威胁。
吴蜀联盟在赤壁之战中一度取得胜利,但后来因内部矛盾而分裂。
3.地方政权由于长期战争和政治不稳定,各国在地方政权方面也存在差异。
魏国在北方地区设立了很多郡县,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蜀国则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政策,尊重地方豪门势力,保持了一定的地方自治。
吴国则在江东地区采取了更为民主的政策,实行九官分立制度,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政治参与机会。
二、军事对抗1.兵力和战略在兵力和战略方面,魏国由于人口众多,实力较强,曹操的统一战略使其能够在战场上占据优势。
蜀国在刘备的领导下,注重联盟和外交,与吴国合作共抗魏国。
而吴国则在水战方面有优势,以赤壁之战为代表,成功击败了曹魏。
2.将领和兵种各国的将领和兵种也有所不同。
魏国的曹操以及曹丕、曹真等将领善于运用步兵和骑兵的协同作战。
蜀国的姜维、赵云等将领则擅长山地和游击战,蜀国也以精锐的骑兵部队著称。
吴国的周瑜、陆逊等将领则擅长水战,以近身肉搏和火攻等技巧取胜。
3.战争影响三国之间的战争对各自国家和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导致人口减少、经济崩溃、物资匮乏等问题普遍存在。
但同时也促进了科技进步和军事改革,为后世军事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语三国魏蜀吴的政治与军事对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时期的政治对抗和军事对抗,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后世的政治格局和军事思想。
三国演义的兵法智谋三国演义的兵法智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讲述中国历史上蜀、魏、吴三国时期的史诗巨作。
在这个时期,三国之间的战争频繁,为了胜利,各方势力纷纷运用兵法和智谋。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各方将领所运用的兵法智谋,并分析其背后的策略。
1. 刘备的温文尔雅与仁德之道刘备是三国演义中蜀国的主要领导人,他以温文尔雅的形象为人所熟知。
刘备不擅长武艺,但他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过人的智慧。
他注重以仁德之道来统治国家,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原则,吸引了许多人才。
他坚持稳定国家,敬重他人,并且善于运用兵法智谋来解决问题。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刘备的三顾茅庐,通过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成功邀请到了这位智谋之士,为蜀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2. 曹操的连环计与权谋手段曹操是三国演义中魏国的主要领导人,也是一个善于运筹帷幄的智者。
曹操早年出身于乡野,靠着智谋一步步崛起。
他善于利用演说与口舌之利来聚集势力,并在战场上运用连环计等兵法手段取胜。
曹操制定了“白马股”之计,通过编制宴席,假意放松戒备,诱使白马将军庞德入魏。
此后,曹操更是结合对敌军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以奇袭为主的兵法智谋,有效地打击了敌军的信心和士气。
3. 孙权的谋略与巧思孙权是三国演义中吴国的主要领导人,他继承了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的遗志,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吴国势力。
他深知自己国力不及蜀、魏二国,因此更加注重外交和谋略手段。
孙权善于运用外交手腕与其他势力达成联盟,同时也善于抓住对手的弱点来进攻。
孙权运用连环计破敌军于赤壁之战,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成功击败曹操,巧妙地运用了兵法智谋。
4. 赵云的奇袭与斩将赵云是蜀国的主要将领之一,他以勇猛善战、威震九州而闻名。
赵云不仅精通马术,擅长骑兵战术,还善于利用地形进行奇袭作战。
他利用地理之险,在长坂坡连杀敌军将领,令人闻风丧胆。
赵云在剑阁之战中更是以百骑奇袭敌军后方,威力无穷。
他通过奇袭和斩将的手段,成功地为蜀国赢得了许多战役胜利。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法则与纪律约束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历史故事、深刻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战争场景而闻名。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将从战争法则和纪律约束的角度来分析三国演义,探讨其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法则体现了一种崇尚智谋和策略的观念。
在小说中,诸葛亮、司马懿等众多智勇双全的人物通过巧妙的计谋和战略布局,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才能。
例如,诸葛亮的空城计、火攻计等战术,以及司马懿的反间计、连环计等策略,无不显示了他们对战争智慧的追求。
这种崇尚智谋的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智慧和智慧者的崇拜,也体现了他们在战争中追求胜利的决心和智慧。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法则强调了纪律约束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无论是刘备、曹操还是孙权,他们都非常重视纪律,对部下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
这种纪律约束不仅体现在军事行动上,还包括对军队内部的纪律要求。
例如,刘备在蜀国建立后,对军队的纪律要求非常严格,禁止抢掠百姓财物,保护百姓的生活安宁。
这种强调纪律约束的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秩序和法治的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在战争中注重道德和人性的关怀。
此外,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法则还体现了一种尊重敌人和勇者的价值观。
在小说中,无论是刘备、曹操还是孙权,他们都对敌人表现出一定的尊重和赞赏。
例如,曹操对刘备的才能和品德赞叹不已,刘备也对曹操的智慧和勇武表示敬佩。
这种尊重敌人和勇者的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英雄和英雄主义的崇拜,也体现了他们在战争中对敌人的认可和尊重。
然而,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法则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小说中的战争法则过于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的智谋才能,忽视了团队合作和集体智慧的重要性。
虽然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非常聪明和勇敢,但他们的成功往往是依靠自己的个人能力和智慧,而忽视了团队的力量和协作的重要性。
其次,小说中的战争法则过于强调权谋和权力的争夺,忽视了和平与和谐的追求。
尽管小说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他们在追求权力和统一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人民的疾苦和生活的幸福。
三国演义对我们生活或工作的启示《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历史风云的小说。
它以战争为主线,通过对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生动描写,呈现了一个时代的巨大历史变迁。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对我们生活和工作也有许多启示:1、战略思考: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
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战略谋划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从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制定长期和短期的策略,以及如何通过合作与竞争来达到目标。
2、团队建设:在《三国演义》中,每个主要角色都有自己的智囊团,他们通过团队合作和交流来制定战略。
这启示我们在工作中要重视团队的力量,通过有效的团队合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3、灵活应对变化:三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各种势力不断消长。
这告诉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学会适应变化,抓住机遇,勇于创新。
4、领导力:刘备、曹操、孙权等人物都有各自的领导风格,通过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可以学习到领导力的真谛。
例如,刘备以仁爱待人,曹操则既雄才大略又心狠手辣。
这些性格特质和领导风格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5、信息与情报的重要性:在《三国演义》中,各方势力都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如诸葛亮通过“空城计”成功欺骗了司马懿。
这告诉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重视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6、坚持原则与底线:虽然《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人物为了达到目的会采用各种手段,但也有一些人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例如关羽,他始终坚持“忠义”二字。
这告诉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要忘记保持自己的道德原则。
7、学习能力:在三国中,各路英雄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己。
无论是武艺还是兵法策略,他们都不断地学习和改进。
这启示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要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
8、心态与决策:在面对困境时,《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如司马懿在失利时的隐忍。
这告诉我们,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和理智对于做出正确的决策至关重要。
三国战略观林洛目录1. 前言 12. 亡国的战略 13. 三国战略 33.1. 魏国攻略 43.1.1. 政治战略 43.1.2. 人才战略 63.1.3. 天下战略 83.2. 吴国攻略 113.2.1. 荆州战略 123.2.2. 吴国北伐战略 133.3. 蜀国攻略 143.3.1. 隆中对战略 143.3.2. “东和孙权”战略163.3.3. 诸葛亮的战略 193.3.4. 蜀国的北伐战略 214. 外三篇 224.1. 贾诩战略 234.2. 鲁肃战略 244.3. 司马懿战略 251.前言三国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独具魅力。
三国始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
在这短短几十年里,人才辈出,将星闪烁。
三国中的君主都堪称明君,手下集中了大批的名臣勇将,斗智斗力,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
而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更是千古流传,深入民间。
要写三国的战略,就必须面对《三国演义》的问题。
平心而论,《三国演义》始终是小说家言,不适合引做为历史依据。
然而《三国演义》影响之大,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历史为本的《三国志》,绕过《三国演义》而谈三国就索然无味了。
想想其实也无所谓,写历史成败,无非是吸取教训。
反省过去,就是为了今天少犯错误。
写文章,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有所收获也就行了。
我既不研究历史,也就没必要跟历史较真。
认为符合自己思路的,就老实不客气地拿来使用,管它是野史还是正史,又或是小说家言。
一己之见。
作此文,自得其乐。
2.亡国的战略亡国还需要战略吗?要。
中国任何一个朝代的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愿意自己亡国,可偏偏每一个王朝都不可避免的走向衰亡。
立国的君主能够精励图治,反省前朝的策略失误,制定合适的政策,他们的国家出现过一段时期内的安定和繁荣。
在天下安定的时候,说以后的君主毫无觉悟执行灭亡自己国家的战略,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尤其是像东汉这样有着相当完善政治体制的朝代。
然而这不是危言耸听。
历史中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离不开君主们的“不懈努力”。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权力制度。
汉朝任用人才制度很特别,可以说是“以德治国”。
基本上是由地方上推荐“孝廉”、“贤良方正”、“至孝”、“有道”等等道德典范做官。
(唐朝的科举制也是如此,科举制考的是八股文,学的是孔子。
孔子的中心思想就是一个“仁”,国家选取的都是满口仁义道德的人才作为官员,不也是“以德治国”吗?)然而治国需要的是有治国才能的人,而不是道德专家。
尽管这样的人才录用制度虽然有偏差,却也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
一方面避免人才将聪明才智发挥到不利于国家的地方,另一方面使国家集中了大量的才智之士,也可算是精英政治。
但是,权力分配是封建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各个权力集团为了利益内讧,将人才的智慧都浪费在了勾心斗角上面,治国早已无从谈起,齐心协力也成了空话。
留给老百姓的只是无尽的悲惨命运。
东汉13个皇帝中,只有2个是以成年继位。
其余的不是小孩就是婴儿(难以想象中国人竟然能认同这样的最高统治者)。
这个时候,朝中以皇太后最有发言权,很自然的,皇太后就找自己的亲戚帮忙来治理国家。
这就是汉朝为患巨大的“外戚”成因。
皇帝总是要长大的,长大了之后就要拿回权力。
而“外戚”把持朝政,掌握兵权,不可一世。
皇帝又能信任谁?自己的亲戚都靠不住了,当然只能是身边的“宦官”。
于是,“外戚”和“宦官”交替斗争,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势力,打击对手。
富国强民的事情,根本就没在考虑之中。
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都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可是皇帝看不到这一点,很相信宦官是为了自己。
(人们总是习惯于信任自己愿意信任的人,而不是值得信任的人。
)外戚和宦官都属于亲信的任用制度,他们相互之间争夺利益,使得对国家的危害加剧。
后世各朝各代亡国原因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治国不是靠亲信就能治得好的。
可笑的是,外戚和宦官离开皇权,根本就是无水之鱼。
他们的确可以凭借天子的支持、可以假借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他们往往自以为大权在握,得意忘形。
却不知道天子一旦失势或者死去,他们就权力尽失。
中国历史上不乏气焰嚣张、权倾一时的宦官,可是他们离开皇帝这个后台,几乎是兵不血刃地被杀掉了。
外戚和宦官之争,至少还使得权力集中在了中央。
但是在多年的天灾人祸,导致了黄巾之乱的爆发,中央政府无力应对,不得不号召各地豪强自行组织武装力量平乱。
于是,各地豪强大肆发展自己的势力,权力慢慢从中央转到了地方。
隐患因此埋下。
在各地诸侯的努力下,误国的宦官已经被整肃,黄巾之乱也差不多平息,挟天子的枭雄董卓也被杀死。
按道理应该是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到来。
然而这才是乱世的开始。
很快大规模的内战爆发,汉室从此陷入万丈深渊,永远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汉朝就这样的走向了灭亡。
权力制度在中国很奇特,不能说没有制约。
其实权力无论是在外戚还是在宦官,在中央还是在地方,都是一种相互制约的方式。
只是这种“权力制约”的出发点与今天的“权力平衡”完全不同,前者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后者是建立在人权和平等的基础上,所造成的结果自然谬以千里。
中国历史上所有朝代亡国的原因,大抵如此。
3. 三国战略三国鼎立的形成,固然一方面有经济制衡的原因,长江流域,发展到了可以自给自足的地步,尤其是江东、荆州、益州等地,没有像北方那样经历长期战乱对经济造成的严重摧残,保持了相对稳定,从而使得吴蜀具备了独立的条件。
然而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对人才的任用和执行了正确的战略。
袁绍“四世三公”的门第,拥天下四州之地,北方豪杰之士纷纷归附。
但“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仰亦人谋也。
”(诸葛亮语)荆州久为刘表经营,益州更是刘璋的根据地,他们兵精粮足,实力雄厚,却不免速败下场。
这更不是天意,而是“人谋”的作用。
其实,曹操、刘备、孙权带领他们手下的文臣武将,生在中国历史的任何一个乱世,都应该能够一统天下。
可惜命运作弄,将这些明君、名将生在了同一个时代,互相制约,难遂统一梦想。
不过也正是这样,三国才能如此精彩。
魏、蜀、吴的成功,根本都是“人谋”的力量。
他们的战略,都是审时度势才做出来的。
有一定的成功,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间又发生了许多不可预料的形势变化,战略的实施或多或少的未如人意。
魏、蜀、吴的战略人才、军事人才极多,他们各为其主,发挥聪明才智,制定、实行战略、战术,互相牵制,分分合合,让人眼花缭乱。
今天我们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三国的历史,知兴衰,明得失。
可是历史总是一幕幕地重演,失败者“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为之一叹。
!《三国战略观》之二3.1.魏国攻略曹操的战略才是真正的帝王战略。
三国战略一个最重要的抉择依据是汉高祖的战略,几乎所有的战略家都引用当年高祖的战略来确定自己的方向。
但是真正像汉高祖那样能败而不馁,能采纳正确战略,知人善任的,只有曹操。
汉高祖的战略,只有像汉高祖一样的君主才能做到。
三国中的君主,从来没有人像曹操一样经历过这么多惨败,大部分的君主一败就一蹶不振,从此销声匿迹。
唯有曹操,一次次坚强的站了起来,反省错误,勇敢面对。
勇气和冷静就是君主的魅力。
3.1.1.政治战略“挟天子令诸侯”向来被称为曹操重要的政治战略。
“挟天子”的事情,董卓作过,李催做过,可都没得到什么好处。
反而成了众矢之的,招致天下诸侯的攻击。
凭什么汉献帝到了曹操手上就可以“令诸侯”了?曹操为了“挟”这个天子,背了一世的骂名,孙权、刘备口口声声就是“汉贼”如何如何。
可笑的是,曹操临死也没有篡位,倒是孙权和刘备迫不及待地称帝。
也不知道这中原军阀割据,豺狼猛虎横行,究竟是谁高举汉旗平定的。
孙权靠了父兄的基业,一个荆州是和刘备争得头破血流才夺回来。
而刘备自命汉室正统,在中原混了几十年,每战必败,大大小小的诸侯几乎都投奔过了,最后在诸葛亮的帮助下连哄带骗的弄到了益州,荆州还不小心搞丢了。
这些就是他们自以为能够称帝的丰功伟绩。
也不知道孙权、刘备对汉室做过什么贡献?对结束中原军阀割据做过什么努力?更有什么资格指责曹操?这“不挟天子”的政治优势,他们倒是利用了个充分十足。
曹操曾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果不其然,曹操死后,刘备、孙权如释重负,先后称帝。
看看曹操是怎么做的。
当董卓专权之时,“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觽各数万,推绍为盟主。
”浩浩荡荡几十万兵马,好不威风。
董卓闻起兵,“徙天子都长安。
留屯洛阳,焚宫室。
”其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屯颍川,馥在邺。
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
”有这么强大的军力,可是他们各怀私心,不愿损兵折将,这些自命忠心耿耿诸侯们的表现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这个时候,曹操挺身而出,认为“举义兵以诛暴乱,大觽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
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
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在这个时候,天下间谁在担当起拯救汉室的重任?只有曹操。
曹操见诸侯们没有反应,竟独自率领自己的几千兵力追击董卓,结果被董卓部将徐荣所败。
好不容易逃了条性命回来,见到“联军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曹操怒道:“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觽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湎眨皇乖 誓涎糁 偀⑽觯 胛涔兀 哉鹑 ǎ航愿呃萆畋冢 鹩胝剑 嫖 杀 咎煜滦问疲 运持锬妫 闪⒍ㄒ病=癖 砸宥 忠啥 唤 煜轮 晕 罹 苤 ? 曹操终于看透这些诸侯的用心,走上了靠自己、靠实力的道路。
曹操清楚的明白,要号令诸侯,凭的只能是自己的力量。
没有实力的威胁,没有利益的诱惑,就算是天子的名义,也不可能指挥任何一个诸侯。
曹操对迎汉献帝有过疑虑,后来在荀彧的建议下才决定的。
荀彧是正统的兵家,虽然后人对曹操的迎汉献帝的目的多有猜测,但是对荀彧的评论还是比较公正客观的,至少认定荀彧对汉室、汉献帝保持了相当的尊重,甚至后来为了曹操加封魏公一事触怒曹操,试问荀彧怎么可能提出不利于汉献帝的计策呢?曹操疑惑迎汉献帝,荀彧对汉室衷心有加,这算计汉献帝,图谋“挟天子令诸侯”又从何谈起?对汉献帝来说,从李催手上逃出来,已经是天大的福气了。
可是汉献帝并不会因此满足,他需要的是权力。
然而天下有哪个诸侯会将兵权还给汉献帝?就算是刘备,将汉献帝迎了回来,能把政权和兵权全部交给汉献帝指挥?想想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汉献帝缺乏军事和政治上的才能,再说刘备手下能听汉献帝的吗?问题的关键在于,汉献帝最忌讳的并不是强敌,而是朝中的权臣。
想想就算曹操将汉献帝送给刘备,刘备也不敢笑纳呢。
在曹操、刘备、孙权的战略中,都有胸怀天下的抱负。
汉献帝的立场不同,他才不会管人民死活,不去考虑怎样攻克强敌,他需要的只是权力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