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八章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第二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地形组成。
2.运用资料,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形成的原因。
(重点)3.掌握西北地区的农业特点及农业区的分布。
(重点)引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草原图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沙漠图片这样的景观,我们可以在哪里看到呢?引入西北地区。
自主学习一、草原和荒漠1.位置:西北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级阶梯,大体位于以西,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2.地形:以和为主,东部主要是高原,西部和相间分布。
知识拓展:“三山夹两盆”3.气候:西北地区距海较,并且被山岭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因此,这里的降水比较少,是我国面积最广的地区。
4.河流:由于气候干旱,这里的河流稀少,且多为性河流,是我国河的主要分布区。
5.植被景观:西北地区东部高原以为主,向西逐渐过渡为和,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积的沙漠分布。
小组讨论: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探究活动一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1)在图中填出西北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字母。
A——内蒙古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准噶尔盆地。
(2)结合下图说出西北地区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成因。
教师总结: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成因小试身手(2016福州)读谜语回答(1)~(2)题:(1)谜底所指动物,其生活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是( )A.冷湿B.湿热C.高寒D.干旱(2)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 )A.四川盆地B.塔里木盆地C.柴达木盆地D.准噶尔盆地二、牧区和灌溉农业区1.西北地区牧业分布: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以东地区的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
贺兰山以西地区分布有草场。
2.西北地区农业特点及分布(1)降水稀少,以农业为主。
(2)主要分布在甘肃的,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和宁夏平原及平原地区。
3.农产品品质及形成:由于夏季气温,光照,昼夜温差,西北地区的农产品品质优良,尤以和长绒棉闻名。
第八章西北地区第1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第一课时草原和荒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
2.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初步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热爱边疆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1.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规律及其成因。
【难点】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规律及其成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视频资料,然后出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 提问:这首歌描写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优美景色?教师:不错,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百鸟歌唱。
歌曲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西北大草原的动人画面。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西北,感受西北吧!知识点草原和荒漠【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72、P73的内容,自主完成)1.读教材图8.3,说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及其主要的地形区。
答案: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山脉)以西,长城、昆仑山(山脉)和阿尔金山(山脉)以北。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主要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
其中,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2.阅读教材第73页,说出西北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该区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
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冷夏热,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其原因是距海较远,并且被山岭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气候干旱。
3.读教材图8.3,结合教材文字部分,说出西北地区的河流、植被特征。
答案:河流——河流多内流河,其中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是额尔齐斯河,位于本区北部。
植被——荒漠和草原广布,其中东部以草原为主,向西逐渐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
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2)学习目标1.了解塔里木盆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在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了解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
学习重点塔里木盆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
学习难点塔里木盆地在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1.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尤其是储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总储量的左右。
2.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盆地内部有两条南北贯穿的沙漠公路,其修建原因是。
3.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不仅为新疆带来了机遇,发挥了西部地区的,而且也缓解了我国东部地区的局面,优化了东部地区的。
4.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西起塔里木盆地的油气田,东至。
二线工程将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向南运至。
合作探究1.讨论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
2.讨论在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是怎样体现的。
课堂检测1.塔里木盆地储量最丰富的非可再生能源是()A.核能 B.太阳能 C.石油、天然气 D.水能2.“西气东输”工程可以改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下列哪种环境状况()A.酸雨的减少 B.沙尘的减少C.水土流失的减少 D.泥石流的减少3.“西气东输”工程的起止点为()A.西安—北京B.三峡—上海C.新疆—上海D.拉萨—昆明4.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但是能源紧缺,同时大气污染严重。
为此,我国耗费巨资建设的在缓解能源紧张的同时,改变过去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工程是()A.南水北调B.青藏铁路建设C. 北煤南运D. 西气东输5.实施西部大开发,主要是开发西部地区的()A.资源优势B.地形优势C.文化优势D.交通优势6.西气东输工程最有利于解决我国哪个问题()A.水资源紧张B.资源浪费严重C.木材短缺D.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不协调7.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东西部双赢”战略工程在建设时需要注意()A.资金的运用B.技术的革新C.人才的培养D.生态的保护8.在塔里木盆地,交通线通常沿着盆地边缘伸展其主要原因是()A.人口主要分布在水源条件好的盆地边缘地区B.塔里木盆地地形平坦,修路条件好C.塔里木盆地边缘气候条件好,是新疆主要的农耕区D.交通线修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可以节省运输距离9.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明确西北的范围;2.掌握西北的主要地形以及能通过地形图找出主要地形区;3.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4.了解西北地区受干旱气候的影响下,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分析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四、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草原和荒漠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明确西北的范围;2.掌握西北的主要地形以及能通过地形图找出主要地形区;3.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分析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三、教学难点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四、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五、学法指导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景观自东向西的变化的规律,以及解释西北地区内部干旱程度的不同。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1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1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主要介绍我国农业的发展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探讨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际案例,便于学生理解农业发展的原则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农业有初步的认识。
但在分析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农业发展策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培养学生分析自然特征,并提出相应农业发展策略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策略。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情况,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2.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情况的资料,以便进行分析。
2.准备投影仪、幻灯片等教学设备,以便进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农业的发展。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农业发展受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吗?”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情况的资料,如气候、地形、土壤等。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自然特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提出相应地区的农业发展策略。
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认识不够全面,对我国农业分布特点的理解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区域地理特征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注农业发展、关心国家粮食安全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2.难点: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农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农业产区的发展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生产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观察法:观察我国农业分布图,让学生直观了解农业分布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农业分布图、案例资料、多媒体课件。
2.安排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农业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生产,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我国农业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教师总结:我国农业呈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
3.操练(15分钟)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教师提出问题:农业生产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第二课时)【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到,西北地区草原辽阔,特别是某某高原上的呼伦贝尔草原水草丰美。
所以本区畜牧业发达,成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板书】三、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展示投影片】西北地区的草原和荒漠分布图。
【提问】我国的畜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指图讲述】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的广大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本区出产的肉、奶、毛、皮及其制造品,不仅供给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还大量输送到其他省市,并出口到国外,成为本区重要的经济支柱。
【讲述】放牧方式已有所改变,由传统的游牧方式,正向定居轮牧方向发展。
【读图】阅读课本插图:“牧区的定居地”、“牧民在挤奶”、“机械打草贮存过冬”、“牧民在剪羊毛”。
【提问】“定居轮牧”比“游牧”有什么优点?【回答】“定居轮牧”的优点有二:一是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条件,由于有了定居地,可在附近建设许多现代化设施,比如实现打草、挤奶、剪羊毛的机械化,在定居地周围建立畜产品加工厂、商店、学校、医疗站等,蒙古包里有了电灯、电视机,改变了以前落后的生活方式;二是扭转了靠天养畜的落后生产方式,通过建设人工草场,减轻了对天然草场的压力,提高了单位面积草场能放牧牲畜的头数。
【提问】本区草场存在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讲解。
【讲述】本区气候干旱,风蚀作用显著,容易引起沙漠扩大。
加之人为的不合理利用,单位面积产草量逐年下降,草原退化面积不断扩大。
为防止沙漠扩大和草原退化,本区人民应把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作为重要任务。
【板书】四、灌溉农业【讲述】本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是发展农业的很大的制约因素。
所以,当地农业对水源的依赖性很大。
一般在有河水、高山融雪、地下水灌溉的平原地区,农业比较发达,称之为“灌溉农业”。
【出示挂图】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
【读图】请同学在图中找出四个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某某河套平原、某某平原、某某河西走廊、某某高山山麓的绿洲。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以草原和荒漠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畜牧业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难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读图:西北地区的地形。
请同学们从书本73页图8.3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问。
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那么来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达这里吗?(很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用亮线分别显示中国主要东西方向的山脉。
想一想:这样的走向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阻挡气流)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加上东西向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1.这里的降水情况如何?(稀少)2.气候有何特点?(干旱为主)3.河流分布多少?(河流稀少)4.河流多为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内流河。
教师提示、点拨学生从气候、地形方面找原因)3、4两题目要通过大屏幕显示中国河流分布图,把推理结果在现实中得到印证。
板书: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活动1:(课本第73页活动1)这个题目,学生很快即可完成。
通过提问,看有无问题,适当点评。
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所以气候干旱,那么本区各地干旱程度一样吗?学生看图、思考,教师点拨:降水有东西差异(东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应是西部较东部地区更为干燥。
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降水的东西差异,会导致植被差异吗?(会)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
2.荒漠草原景观。
3.荒漠景观: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看完后,教师简单介绍水分与景观的联系。
完成第76页活动:认识坎儿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想一想:1.西北地区制约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缺水)2.西北地区的西部都是沙漠吗?(不是)3.哪些地方不是呢?(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教师进一步解释为:地表水、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8.1 干旱的西北地区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在地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区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用实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内容解读:对照课标要求,①旨在利用地图找出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并能简要评价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②旨在利用地图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能举例说明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③旨在认识西北地区自然特征的基础上,用实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对该地区生产生活的影响。
④更深一层的要求,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懂得如何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发展观。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
从初中地理教材的整体来看,初一讲述地理要素概况和世界区域地理,初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和中国区域地理。
本章西北地区是在了解中国地理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中国区域地理,是中国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是第八章第一节,是学习西北地区的基础章节。
本节内容分为两大板块,一是草原和荒漠,旨在讲述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二是牧区和灌溉农业区,旨在进一步了解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两部分内容环环相扣,对西北地区的概况形成整体阐述,为下节内容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三、学情简析经过近2年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地理素养,掌握了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具有了一定的观察、读图、分析、归纳、比较和交流的能力。
知识上,经过八年级上册地理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的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经济等地理概况已经基本了解,八年级下册中已经学习过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已有所了解,但在知识的深度挖掘,以及知识迁移方面还有所欠缺,地理的综合思维能力还比较差,在区域地理的学法方面需要进一步指导。
《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位置与分布:在地图上指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2.联系与差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3.用事例说明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查阅中国四大区域地图,找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简单评价南方地区的位置。
2.分析地图及资料,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及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3.探究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查找南方地区的边界线,描述并评价南方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资料,确定南方地区的地形组成,分析内部差异与区域发展特点;运用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景观图欣赏,感受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通过阅读物产分布图,了解自然条件对水田农业生产的影响。
3.列举实例,说明南方地区丰富的物产,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基础上,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农作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南方地区不同地形区主要的地理差异。
南方地区的气候与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以关于江南的话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始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读图、析图,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分组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效果。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不同人眼中的南方地区文人、画家笔下的南方:摄影者、食客眼中的南方: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欣赏南方地区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南方地区的感性认识。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地理分布特点、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情况整体把握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农业知识相对较为陌生。
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操练、巩固等环节,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地理分布特点,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用性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地理分布特点,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
2.难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农业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读图析图法:利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
2.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农业的丰富多样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农业的特色和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我国农业的地理分布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课件中提供的资料,分析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分析的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使学生对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有更深入的理解。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主要介绍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本节内容通过分析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探讨我国农业的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农业在不同地区的生产特点。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示了我国农业的丰富多样性和地域特色,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农业知识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农业分布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农业在不同地区的生产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农业特色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农业在不同地区的生产特点及适应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分布规律及生产特点。
2.地图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农业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提问及讨论问题,准备PPT课件。
3.安排好课堂练习及作业,准备答题卡等评价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我国农业丰收的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农业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农业分布地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农业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同时,呈现相关案例资料,让学生了解农业在不同地区的生产特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农业分布的特点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情况的一次全面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了解农业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气候、地形等知识,对我国的基本地理情况有所了解。
但农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需要学生对已学的地理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同时,学生对于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掌握农业分布的特点,认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农业分布的特点。
2.难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分布的特点。
2.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分布的特点。
3.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农业现代化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地图、图片等资料。
2.准备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案例。
3.准备农业现代化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什么,引出本节内容。
2.呈现(10分钟)呈现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分布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农业分布的特点。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地理差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之后的探究学习。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西北地区地域差异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学生掌握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和认识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提高对比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西北的位置、范围和地形特点;理解西北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及成因;理解西北地区东西部自然景观差异并学会分析其成因;培养学生读图和用图的能力,学会分析区域特征的能力,提高对比区域差异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西北地形图”明确西北的地理位置,地形;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的分析,结合西北地区的位置图,得出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及成因;结合课本,分析新疆古老的灌溉系统——坎儿井;根据以前所学的中国地理要素的知识和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归纳出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热爱边疆的情怀;通过“干旱”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人地和谐发展的理念。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确立及理由:本节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地形,河流,气候等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他们对生产生活起到重要的影响。
所以西北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是重点。
2.难点确立及突破:考虑到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知识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提高,所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是难点。
通过读图,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同北方南方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感受干旱对农业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积累,初步掌握了中国自然概况及中国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状况。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以及农业发展的情况。
教材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自然特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我国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自然特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
2.让学生了解不同自然特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2.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特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实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问题列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农业景观图,引导学生对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自然特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如: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在南方地区,而小麦种植业分布在北方地区。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分析其他地区的自然特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每组选取一个地区,进行分析和讨论。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自己的分析和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如:如何改进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产量?6.小结(5分钟)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及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本节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的认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案例,便于学生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农业知识相对较弱,对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差异及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原因。
3.图文结合法:运用教材中的图片、图表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如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实例、自然特征图片等。
2.制作PPT,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图表等资源。
3.准备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如气候、地形、土壤等,并通过实例分析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给出的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实例,归纳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巩固(5分钟)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自然特征优化农业生产,提高农业产量。
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到,西北地区草原辽阔,特别是内蒙古高原上的呼伦贝尔草原水草丰美。
所以本区畜牧业发达,成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板书】三、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1.主要畜牧业基地的分布
【展示投影片】西北地区的草原和荒漠分布图。
【提问】我国的畜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指图讲述】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的广大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本区出产的肉、奶、毛、皮及其制造品,不仅供给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还大量输送到其他省市,并出口到国外,成为本区重要的经济支柱。
【板书】2.放牧特点
【讲述】放牧方式已有所改变,由传统的游牧方式,正向定居轮牧方向发展。
【读图】阅读课本插图:“牧区的定居地”、“牧民在挤奶”、“机械打草贮存过冬”、“牧民在剪羊毛”。
【提问】“定居轮牧”比“游牧”有什么优点?
【回答】“定居轮牧”的优点有二:一是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条件,由于有了定居地,可在附近建设许多现代化设施,比如实现打草、挤奶、剪羊毛的机械化,在定居地周围建立畜产品加工厂、商店、学校、医疗站等,蒙古包里有了电灯、电视机,改变了以前落后的生活方式;二是扭转了靠天养畜的落后生产方式,通过建设人工草场,减轻了对天然草场的压力,提高了单位面积草场能放牧牲畜的头数。
【提问】本区草场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讲解。
【讲述】本区气候干旱,风蚀作用显著,容易引起沙漠扩大。
加之人为的不合理利用,单位面积产草量逐年下降,草原退化面积不断扩大。
为防止沙漠扩大和草原退化,本区人民应把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作为重要任务。
【板书】四、灌溉农业
1.灌溉农业的特点
【讲述】本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是发展农业的很大的制约因素。
所以,当地农业对水源的依赖性很大。
一般在有河水、高山融雪、地下水灌溉的平原地区,农业比较发达,称之为“灌溉农业”。
【板书】2.主要分布地区
【出示挂图】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
【读图】请同学在图中找出四个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内蒙古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甘肃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
【提问】这四个灌溉农业区依靠什么水源进行灌溉,出产哪些农产品?
【回答】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引黄河水自流灌溉,自古被誉为“塞外江南”,小麦、水稻、棉花、瓜果、甜菜都生长良好。
河西走廊、新疆绿洲区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是西北的粮棉瓜果之乡。
吐鲁番葡萄、哈密瓜、新疆长绒棉都闻名国内外。
【读图】课本插图“吐鲁番葡萄园”。
【讲述】吐鲁番素以“瓜果之乡”驰名中外,是我国商品葡萄的主要产地,其中无核白葡萄糖分高、酸度低,晶莹碧绿,是全国其他地方没有的。
【板书】五、地下宝藏
1.丰富的矿产资源
【展示投影片】西北地区主要矿产和城市分布图
【读图】在图中找出如下地名:霍林河、白云鄂博、石嘴山、金昌、玉门、和田、克拉玛依、阿勒泰。
对照图例,说说它们各产什么矿?
【展示投影片】西北地区主要矿产分布表
地名主要矿产地名主要矿产
霍林河 (煤) 白云鄂博 (稀土、铁)
石嘴山 (煤) 金昌 (镍)
玉门 (石油) 和田 (玉石)
克拉玛依 (石油) 阿勒泰 (金)
【填表】让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填写。
【讲述】通过读图、填表,我们知道了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石油、稀土的储量大,铁、镍、黄金、宝石等矿藏也多。
现在在塔里木盆地,已勘探出储量丰富的大油田。
【提问】在本区丰富矿产资源基础上,建立了哪些工业中心?
【板书】2.主要工业中心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指图讲述】包头——钢铁工业
玉门----石油工业
克拉玛依----石油工业
金昌——有色金属工业
【板书】六、主要交通线路
【展示投影片】西北地区主要矿产和城市分布图。
【读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主要的铁路线、航空线。
【板书】1.铁路
【提问】本区有哪些铁路干线?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
【指图讲解】本区的铁路干线有兰新线、包兰线等,都是沿着有水草的绿洲和黄河谷地延伸的。
现在兰新铁路北段(乌鲁木齐—阿拉山口)修通,并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接轨,使本区成为亚欧大陆陆上便捷的通道。
【板书】2.航空
【讲述】近年,民航事业发展迅速,从乌鲁木齐到北京,只要四个小时左右。
新疆、内蒙古的一些边境城市,如喀什、伊宁、海拉尔都有定期民航班机与自治区首府往来。
【小结】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有便利的陆上交通和航空联系等经济概况。
特别是,我们还学会了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
【复习巩固】
1.选作复习题1~4题;
2.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第十页第3~4题。
板书设计
西北地区
一、基本概况
1.位置和范围
2.人口和民族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形成原因:深居内陆
2.地表景观
(1)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3)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4)农田、村镇、城市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三、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1.主要畜牧业基地的分布
2.放牧特点
四、灌溉农业
1.灌溉农业的特点
2.主要分布地区
五、地下宝藏
1.丰富的矿产资源
2.主要工业中心
六、主要交通线路
1.铁路
2.航空。